李超求:一位组工干部的无悔追求.doc
李超求:一位组工干部的无悔追求 ——记中共湘乡市委组织部干部李超求 他文采飞扬,却在基层默默无闻地干了 26 个春秋;他双目失明, 却“撰写”了 300 多万字的调研材料;他将一批又一批青年送上领导 岗位,自己却甘做人梯。他就是被湖南省人民政府荣记一等功的中共 湘乡市委组织部干部李超求。 25 年前,作为优秀知识分子从乡镇调入湘乡市委组织部工作时, 李超求没想到自己不仅要在这里贡献青春和汗水,还会献上健康与光 明。一天深夜,像往常一样加班回家,由于仍在凝神思考刚刚脱稿的 材料,他不小心撞在路边的电杆上。撞碎的眼镜片扎进了眼睛。受此 重创,加之长期加班熬夜,眼睛受不住这沉重的负担,视力逐渐下降, 虽多方治疗,但最终还是双目失明了,他眼中的日历,定格在 1995 年。 失明的打击使李超求痛不欲生。但短暂的彷徨之后,他毅然发布 了永不言败的抗争宣言:命运对我不公,我就改变命运;苍天给我黑 暗,我就创造光明!他对好心劝他休养、替他调岗的领导说:“我没 有视力,就用耳朵读书;不能写字,就用嘴巴创作。”为了弥补失明 的缺陷,他苦练听力和记忆,为此,他用坏了 36 台收录机,妻子为 他抄录的重点材料有十几本。就这样,通过日夜苦炼,他不仅成了同 事们眼中的知识库,还训练出过耳难忘的本领。 作为组工干部,李超求忠诚于自己的事业。一次,他听一名乡干 部说现在的群众太刁,不好管。李超球取得部领导支持后,带着对改 善党群干群关系的思考下乡调研。整整一个月,他和同事们走遍了全 市 22 个乡镇办事处,又抱病奋战 3 个昼夜,通过“口授”,形成了一 份长达 8000 多字的调研报告。依据这份报告,前年 3 月,湘乡市启 动了以服务人民群众、改善党群关系为内容的“党建连心工程”,一 时间,东风劲吹,春潮涌动,5000 多名党员干部走出机关,深入基 层,访民情、察民意、解民忧,群众看病难、就业难、行路难等现实 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失明 13 年来,虽然他走路时不小心撞进女性怀 里,失足跌进水沟,但他还是坚持每年用四分之一以上的时间下基层 调研,参与调研的课题有 60 多个,形成的材料有 300 多万字,许多 成果转化成领导决策。 对双目失明的李超求来说,他的眼中,白天和晚上一样的漆黑, 但在他的心中,却时常迸发出思想的火花。一次,他听一些改制企业 的党员在议论:这下买断了,以后组织生活到哪儿过啊?一句不经意 的话,让李超求敏锐地意识到:企业改制了,下岗党员也要有个新 “家”。于是,他一次又一次走进企业社区,积极探寻着党建工作的 新路子,形成了近万字的报告。湘潭市委高度重视,投入 1 千多万元, 为 1 万多名改制破产企业党员在社区安家落户了。许多党员由衷地感 慨:咱们离岗没离党,失业不失家啊! 李超求深知,组织部是党员、干部、知识分子的娘家,他还认为 组织也应该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娘家,因此,对待每一位来访者,他都 是怀着亲人般的情感。去年 8 月的一天,东山街道一位老同志为住房 补贴来部里反映情况,办公室的年轻干部解释有关政策后,老人怒气 冲冲的还是不理解。李超球见状,就主动上前,摸索着在老人身边坐 下,牵着老人的手和他拉家常。老人耳背,他就贴近老人耳朵,大声 地把有关政策一字一句地说给老人听。中午天热,他把老人请到到家 里喝凉茶,吃中饭。终于,老人弄清了政策,解开了心结,满意地走 了。临走时,老人拉着李超球的手,一遍又一遍地由衷感叹:“亲人 啦,你们真是我的亲人啊!”这样事例又何止一个?他曾引导心灰意 冷的落选干部走出阴影,把举牌喊冤的群众耐心劝回,让情绪激愤的 下岗夫妇停止上访。在组织部 25 年,他接待来访人员达 3000 多人次, 没有一人不是带着对他的感激和叹服而去。 “原来他是我的主任,现在我成了他的主任,但他对我依然是这 样悉心指点。”提起师傅李超求,湘乡市委组织办公室主任周志强感 触最深。几年前,周志强刚进组织部时,严格的工作要求和繁重的工 作任务使他不知所措,一度怨天尤人。作为研究室主任的李起求,在 小周松懈时给他以鼓励,迷惘时给他以指点,疲惫时给他以兄长般的 关爱。教他做事、做人、做一名敬业务实勤俭奉献的组工干部。通过 他的传帮带,小周很快适应了,迅速成长进步,还成了他的领导。像 周志强这样踩着他的肩膀成长的青年有 30 多个。在组织工作以来, 李超求的同事有 3 人走上厅级领导岗位,10 多人成为科级、处级干 部,而他自己,依然是一名无官无职的科级干部。每当有人揶揄他 “多年稳坐钓鱼船”时,他泰然自若地自勉说:“学习是我进步的阶 梯,我就是别人进步的阶梯。”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干部看的是组织部。”李超求 常常用这样的道理教育身边的人严于律纪,而他自己更是时常擦拭着 自己的心灵灯塔,对自己严格要求已近于苛刻。在组织部工作 25 年, 他没有利用关系为自己和亲友谋一丝方便。外甥下岗后想找个单位, 他没有出面;大学毕业的侄儿想找个工作,他没有相帮。2001 年, 组织上考虑到他的特殊情况,将他妻子从一个效益较差的事业单位调 到了行政单位,李超球硬是说服领导,将妻子退回去。他对妻子说: “若我这个普通干部都能将妻子逆向调到好单位,别人会怎样评价组 织部?你就跟着我再吃点亏吧。”妻子虽然心中有些不情愿,但她理 解丈夫的苦心,最终还是回到原单位。 提起妻子,李超求总觉得对她的亏欠太多;提起母亲,李超求更 有难尽的歉疚。失明后,老母亲不知为他哭过多少回。每次下乡,年 迈的母亲总要为他背回一大袋治疗眼疾的草药。一天深夜,李超球加 班回家,母亲听到楼下传来熟悉的脚步,就像往常一样起床下楼去搀 扶儿子,不料,由于年老体衰,灯光昏暗,母亲一下摔倒在地。李超 球听到母亲摔倒后的呻吟,急忙跌跌撞撞爬过去,一遍又一遍抚摸着 母亲头上的肿块,说:“妈,是我让您受罪了啊。”母亲恳求地说: “儿啊,你一个人瞎摸乱闯,若再出什么闪失,叫娘怎么活啊!你就 替娘想想,爱惜爱惜自己吧!”李超球潸然泪下,连连答应。但第二 天,当又一份材料送到他手中的时候,强烈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又驱 使他深夜才归。只是,快到家时,他放轻了脚步,生怕发出声响惊动 年逾八旬的母亲。 就是样,李超求虽然身在基层,却时常思考着党的事业;虽然失 明了,心中却是一片光明;虽然年纪大了,却始终充满青春的活力。 他用自己的辛勤奉献,推动着湘潭市组织工作的改革创新。在他们的 努力下,如今,湘潭市的离任村干部有了生活补贴,流动党员有了新 家,“红色港湾”遍布社区,“党建连心工程”更是一浪高过一浪。班 子绩效考核、村第一支书、新型人才计划等多项工作均有突破,“一 创三满意”活动、村级场所建设、远程教育都被落实,“一化三基” 工作不断深入,全市的组织工作一派欣欣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