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
2013 年是学校“学科建设年”。一年来,学校认真贯彻执行《国 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教育部《关 于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关于进 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全面落实学 校 2012 年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创建产学研紧密结合 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战略目标,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 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口,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加大教学投入力度,加强内涵建设,创新管理机制体制,人才培养 质量不断提高。 一、学校概况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地处中华农耕文明发祥地、国家级农业高新 技术产业示范区——陕西杨凌,现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 家“985 工程”和“211 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学校的前身是创建于 1934 年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1999 年 9 月,经国务院批准,由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中国科 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 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 所等 7 所科教单位合并组建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建校 80 年来,学校一代代师生秉承“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 的办学理念和“诚朴勇毅”的校训精神,心怀社稷,情系苍生,坚 持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道路,为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 - 1 - 业科学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学校在新中国成立前已是一所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知名大 学,是最早具有研究生教育资格的 10 所国立大学之一。合并组建 15 年来,学校突出产学研紧密结合办学特色,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坚持育人为本、学术为魂,强化内涵发展、质量提升,各项事业均 实现历史性跨越。 学校是全国农林水学科最为齐备的高等农业院校,现设有 23 个 学院(系、所、部)和研究生院,学科涵盖农、理、工、经、管、 文、法、哲、史、医、教育、艺术等 12 个学科门类。设有 63 个本 科专业,有 7 个国家重点学科和 2 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5 个 部省级重点学科;有 2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 个国家工程实验室,3 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 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57 个省 部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 13 个博士后流动站,16 个博 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8 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学校现有国家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 3 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 设点 12 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3 个。有国家级教学名师 2 名, 国家级教学团队 5 支,国家级精品课程 12 门。建校 80 年来,学校 毕业生遍布海内外,为社会累计培养输送本科以上专业人才 13 万名, 其中 16 位校友成为两院院士。 学校坚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面向生产实际的应用基 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在动植物育种、植物保护、农业生物技术、旱 - 2 - 区农业与节水技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研究领域形成鲜 明特色和独特优势。建校以来,学校累计获得各类科技成果 5000 余 项,获奖成果 1800 余项。培育出目前世界累计推广面积最大的“碧 蚂 1 号”小麦品种,长期主导我国小麦品种换代的远缘杂交小麦良 种“小偃 6 号”,我国自主培育的第一个优良苹果品种“秦冠”等 重要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直接经济效益累计超过 2000 亿元。 合并组建以来,累计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 33 项,其中主持完成 12 项。主持完成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 60 项,获陕西省科学技术最 高成就奖 1 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 739 件,审定动植物新品种 381 个。发表 SCI、EI、SSCI 论文 7300 多篇,其中 2013 年第一署名单 位 SCI、EI、SSCI 论文 1364 篇。现有 16 家农、林、水专业学会挂 靠学校,编辑出版 20 种学术期刊。 学校坚持面向区域主导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开展科技成果示范 推广。在国内率先探索实践以大学为依托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在 全国首批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与 50 多个地方政府或龙头企业建 立科技合作关系,在区域主导产业中心地带建立农业科技试验示范 站 23 个、示范基地 27 个、专家大院 21 个,开辟了大学农业科技成 果进村入户的快捷通道,累计创造直接经济效益 300 多亿元。学校 科技园暨留学人员创业园进入首批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学校坚持实施国际化战略,积极拓展国际科技教育合作与交流。 先后与世界上 135 所著名大学或科研机构建立校际合作关系, 其中 11 - 3 - 所大学全球排名前 100 名。现有“中美水土保持与环境保护研究中 心”、“中加旱区农业科技创新中心”9 个等国际科技合作平台。 “十一五”以来,先后公派 1002 名学生出国留学。学校具有接收中 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资格,现有在校外国留学生 135 人。 二、本科教学基本情况 (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本科教育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主动适 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品德,具备扎实的 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的农林学科发展急需 的学术精英、创新创业的技术领军人才和农业与农村社会发展的领 导者。 (二)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学校在长期的专业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逐步成为全国农林水学 科最为齐备的高等农林院校。至 2013 年底,学校设有 63 个本科专 业。 图1 合校以来专业数增长图 图2 (三)在校生情况 - 4 - 2013 年本科专业学科门类分布图 截止 2013 年 10 月,全校有全日制在校学生 29,187 人,其中博 士研究生 1,749 人,硕士研究生 5,346 人,留学生 135 人,本科生 21,957 人。按照实际人数计算,本科生占全校全日制在校学生的比 例为 75.23%。 表 2-1 2013 年在校学生人数 类别 人数 折合数 比例 (按人数计) 比例 (按折合数计) 本科生(全日制) 21957 21957 75.23% 62.85% 硕士(全日制) 5346 8019 18.32% 22.95% 博士(全日制) 1749 3498 5.99% 10.01% 留学生(全日制) 135 405 0.46% 1.16% 成人教育学生(非全日制) 10576 1057.6 - 3.03% 全校全日制学生总数 29187 34936.6 100% 100% 研究生 (四)本科生生源质量 随着学校办学实力的提升,以及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 取的招考模式的成功探索,学校社会影响力和声誉日益提升,生源 质量逐年上升。 2013 年, 学校有 59 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 录取本科生 5,595 人,少数民族预科生 82 人。其中普通文史类共录取 451 人,录取分 平均高出一本线 23.5 分,较上年高 4 分;普通理工类共录取 4,405 人,录取分平均高一本线 42.7 分,较上年高 8.2 分;提前批生命科 学与技术基地班录取分平均高出一本线 52.9 分,较上年高出 6.8 分。 - 5 - 图3 近五年本科一批文理 录取平均差值变化趋势图 图4 近五年本科一批理工录取差值 各分段学生人数所占比例变化图 三、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 1.队伍及结构 学校通过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抓住引进、培养和使用 三个环节,持续汇聚优秀人才。2013 年引进特聘教授 2 人、“学术 院长”5 人,接收“985”或“211”院校博士毕业生 94 人。 表 3-1 2013 年专任教师队伍年龄结构情况 年龄 30 以下 31-35 36-40 41-45 46-50 51-54 55-59 60 以上 合计 人数 198 478 402 312 321 154 103 7 1975 比例(%) 10.03 24.20 20.35 15.80 16.25 7.80 5.22 0.35 100 截至 2013 年底,学校共有教职工 4,481 人,其中有两院院士 2 人,双聘院士 11 人;国家级教学名师 2 人,省级教学名师 14 人; 国家级教学团队 5 个,省级教学团队 23 个。 - 6 - 图5 2013 年专任教师队伍职称结构图 图6 2013 年专任教师队伍学历结构图 专任教师共 1,975 人,外聘教师 27 人,生师比为 17.57。专任 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为 50.18%,具有博士学位比例为 54.38%;年龄在 35 岁以下、36-45 岁之间、46 岁以上的教师分别占 教师总数的 34.23%、36.15%、29.62%,中青年教师构成了专任教师 队伍的主体。 2.教师教学能力建设 2013 年,学校组建成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围绕教师能力 提升,开展了基本建设、组建咨询专家库和评审专家库、新教师岗 前培训、选派教师进修提高、举办各类讲座、授课水平评价、青年 教师讲课比赛、高校教师专业技能考试的培训及考核、省级以上教 学名师评选推荐等工作,推动青年教师业务技能的全面提升。制定 并实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师德师风建设规划》,着力提高教师的 师德修养、学术修养和教学修养。全年选派 111 名教职工赴国内外 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和相关培训机构进行业务培训、学习,其中 赴国外研修 59 名。有 59 人获得博士学位,44 人在职获得硕士学位。 3.教授承担本科课程 - 7 - 学校严格执行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的规定。2013 年,全校 60 岁以 下 80.69%的教授(研究员)承担了本科课程教学任务。全校实际开 设课程 1,455 门,由教授(研究员)讲授的课程占到了的 29.62%。 (二)教学条件 1.教学经费投入 学校按照“优先保证本科教学运行,逐年提高教学投入”的原 则,在年度预算中优先安排本科教学经费。2013 年,学校投入本科 教学经费 8,676.8 万元,其中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 5,271.8 万元, 教学改革专项 1,545 万元,实验室建设专项 1,860 万元。全年本科 “四项教学经费”支出 7,113.8 万元,占学费收入的 73.34%。本科 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生均 2,401 元,其中本科实验费生均 239 元,本 科实习费生均 726 元。 学校重视学生的奖励与资助,设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 金、国家助学金、校长奖学金,积极筹措社会资金设立各类奖助学 金,扩大学生的受益面。2013 年新增社会奖助学金 2 项,分别为原 陕西省省长程安东出资设立的“晨露助学金”和山东金正大公司出 资设立的“金正大奖学金”。全年向本科生发放国家奖助学金 2,570.7 万元;校长奖学金 77 万元;社会奖助学金 482 万元,专业 奖学金 992.9 万元;发放勤工助学等学生资助专项经费 370 万元; 办理生源地贷款 1839 万元;续发国家助学贷款 336 万元,资助总额 - 8 - 达 6,667.6 万元,受惠学生 20,309 人次,资助人次占到在校本科生 人数约 92%。 表 3-2 2013 年向本科生发放各类奖助学金统计表 项目 国家奖 助学金 专业奖 学金 校长奖 学金 社会奖 助学金 生源地 贷款 国家助 学贷款 资助专 项经费 合计 金额 (万元) 2570.7 992.9 77 482 1839 336 370 6667.6 资助人数 8162 6621 154 1590 3175 607 - 20309 2.校舍状况 学校占地面积 2,951.2 公顷,其中校园占地面积 387.9 公顷, 校舍建筑面积 95.67 万㎡,校园布局和谐统一,绿化、美化、亮化 成效显著,四季风景秀美,自然与人文和谐相融,享有“生态园林式 大学城”美誉。有教学行政用房 48.49 万㎡,教学实验室 7.31 万㎡;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 16.61㎡,生均实验室 2.5㎡。 表 3-3 校园面积(㎡) 2013 年教学行政用房和学生宿舍统计表 教学行政用房(㎡) 学生宿舍(㎡) 总面积 生均面积 总建筑面积 生均面积 总建筑面积 生均面积 3,879,052.90 132.90 484,926 16.61 242,921 8.32 各类教室总面积 88,294㎡,包括普通教室、多媒体教室、语音 网络教室、画室、制图室、研讨室等各类功能教室齐全,百名学生 配备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座位数 76.9 个,满足了教学的基本需要。 专供本科教学使用的教室有 310 间,总计 3.15 万个座位,其中多媒 体教室 192 间,座位数 18,776 个,英语语音网络教室 16 间,座位 数 1,034 个,制图室 20 间,专业画室 20 间,研讨室 13 间。 - 9 - 3.教学仪器设备 2013 年,学校投入 1,882 万元用于本科教学实验仪器设备的更 新与补充,缓解了部分实验仪器设备台套数不足、设备老化、配置 标准低的问题。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7,530.66 万元。截止 2013 年底,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7.08 万台(件),价值 8.12 亿元。其中 10 万元以上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809 台(件),价值 2.8 亿元,生均教 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2.32 万元。教学用计算机 8,790 台,百名学生配 备教学用计算机 30.12 台。 4.实验室与实践教学基地 学校有本科教学实验、实习场所 73 个,其中国家级实验教学示 范中心 3 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9 个。先后投资 2.8 亿元构建 了“校内、杨凌区内、区外”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在校内建 设了植物生产园区、动物医院、动物生产园区、工程训练中心、畜 禽养殖场、食品加工生产线、生物工程中心、植物工厂等实践教学 基地;在杨凌区内与 31 个企业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在杨凌区外 分层次、分区域,按专业特点建立校企合作基地 260 个。2013 年入 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 个,“陕西省大学生校外实 践教育基地”3 个。截止 2013 年年底,学校共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 实践教育基地 2 个,省级 6 个;省级大学生农业标准化实践教育基 地 1 个。 5.运动场所 体育场馆建筑总面积 13.03 万㎡,拥有运动场 273 个,其中 400 - 10 - 米标准塑胶田径场 2 个、体育馆 2 个、风雨操场 1 个、游泳池 3 个、 篮球场 45 个、排球场 17 个、足球场 2 个、羽毛球场 36 个、网球场 17 个、乒乓球台 129 个,各类室内外体育场馆设施齐全,开放程度和 利用率高,能充分满足本科教学、高水平运动队训练、学生课外体 育锻炼和体育竞赛的需求。 6.图书资源建设与利用 图书馆是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之一,建筑面积 3.21 万㎡,有 读者座位 2,964 个。2013 年新增纸质图书 5.13 万册,电子图书 133.7 万册,用于购置文献资料经费达 1,376.71 万元。截止 2013 年 年底,馆藏纸质文献已达 230.4 万余册,其中纸质图书 178.19 万册 (外文图书 18.56 万册),中文全文电子期刊 45.16 万册,外文全 文电子期刊 18.32 万册;中外文电子图书 725.02 万册,生均图书 51 册。年均接待读者 149.7 万人次,借出量 37 万册次左右,纸质图书 利用率 77.5%;中外文数据库 129 个,月均检索 171 万次,数字资源 下载量 1,129 万篇。 7.数字化校园建设 学校已建成覆盖全校的校园网及信息化建设平台,校园网主干 超过 10G,出口总带宽 4.2G,有数字资源 70TB,各类核心设备超过 百台。开通拥有 1,200 多个 AP 热点的校园无线网,校园网覆盖各校 区所有学生宿舍以及教学科研办公区,较好地满足了本科教学需要。 - 11 - 教务管理系统围绕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功能得到不断升级和完善, 成为本科教务运行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保证。 四、教学建设与改革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不断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深化 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2013 年在教学建设与改革 中取得了新成效。 (一)教学基本建设 1.专业建设 遵循“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树立名牌,全面建设与重点建设 相结合”原则,坚持从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出发,使专业结构与 布局更加优化,目前共有 63 个本科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12 个,省级名牌专业 11 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19 个,省级专业综 合改革试点 8 个。 ——改造传统专业。撤销“政治学与行政学”“农业电气化与 自动化”“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旅游管理”4 个专业,对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再生资源科学与 技术”“城市规划”“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艺术设计”6 个专业 进行重新归并和命名。 ——积极增设新办专业。新增“环境工程”和“社会工作”2 个 本科专业。 - 12 - ——拓展专业内涵。新增建设校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4 项, 培育项目 5 项,3 个专业获批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表 4-1 专业数 2013 年本科专业建设情况一览表 校级立项 省级 国家级 名牌专业 综合改革试点 名牌专业 特色专业 综合改革试点 特色专业 17 15 11 19 8 12 63 2.课程建设 ——重塑课程体系。构建“科技发展与文明传承”、“文明对 话与国际视野”、“人文素养与人生价值”、“自然环境与社会发 展”、“经济管理与社会科学”等五大通识课程模块,将通识教育、 学科基础教育有机融合起来。 ——加强课程建设。实施“通识类课程建设计划、基础课程提 升计划和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计划”,以专项建设支持项目的形式提 高本科课程资源质量与水平。立项建设本科优质课程 91 门,对 2012 年立项的 175 门校级本科优质课程建设情况进行了跟踪检查。立项 建设全英文课程 15 门,启动了 MOOCs 课程建设工作。新增公共选修 课 8 门,丰富了课程资源。实施“大学生外语学习能力提升计划”, 开设“英语提高班”和“雅思辅导班”,学生外语综合水平明显提 高。获评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 4 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16 门。 表 4-2 课程 总门 数 2013 年课程建设情况统计表 校级立项 精品 课程 双语 课程 优质资 源课程 省级 全英 文授 课程 精品 课程 - 13 - 精品资 源共享 课程 国家级 双语示 范课程 精品 课程 精品资 源共享 课程 双语 示范 课程 2400 121 63 275 15 50 27 3 12 10 1 ——制定课程质量标准。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课 程质量标准》,启动了课程质量标准的制定工作。 ——建设网络课程。建成网络教学综合平台课程 7,569 门次, 应用数据流量居陕西高校前列。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 手段,实施“千门课程上网工程”,1,500 余门课程上网,部分课程 实现了作业、答疑、师生互动交流等教学辅助功能。先后购入尔雅 网络通识课程 34 门,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丰富了教学资源,改 变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建成高清录播教室 4 间、标清录播教室 3 间、录播会议室 3 间,为网络课程建设提供了基础平台。 3.教材建设 ——加强教材建设。制定了一系列加强教材建设的制度和措施, 重点做好教材的编写与选用工作,全年我校教师为第一主编公开出 版教材 21 部。积极组织教师申报各级各类优质教材编写,王国栋主 编的《大学物理(农)》、刘曙东主编的《遗传学》、李学军主编 的《分子生物学》等 3 部教材入选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农林院校 基础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及系列教材建设项目”,《植物化学(第 二版)》等 15 部教材被评为校级优秀教材,《食品微生物学》等 5 部教材被评为省级优秀教材。 ——选用先进教材。坚持“优先选用国内外优秀教材”的原则, 积极鼓励广大教师选用国内外原版优秀教材、教育部推荐教材。本 - 14 - 年度选用的教材中,国家级规划教材、近三年出版的教材等约占总 数的 84%,确保了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二)教学改革 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牢牢把握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的生命 线,全面贯彻学校《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本科人才培 养质量的意见》文件精神,确定了 26 项重点任务完成进度表,深入 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从 2002 年开始,学校依托国家级“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 地”,设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进 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2013 年新增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2 个。截至 2013 年底,学校共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3 个, 省级 9 个。 2008 年,学校组建了创新实验学院。经过 5 年多的实践,在探 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取得突破。构建了“以现代生命科学 为核心的学科通识教育体系与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施 “学生自主选择(课程、专业、导师、培养路径)机制”,“学科 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对接机制”,“教学约定制”,“本科生双导 师制”、“产学研结合的全程科研实践能力训练机制”,创建了 “2+X”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受到了国内高校的广泛关注,并获 得了陕西省多项教学成果奖励,《中国教育报》对其进行了专题报 - 15 - 道。 2.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为适应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目标要求,构建多样化人才培 养模式,建立具有特色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学校从 2012 年秋季就 启动了新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2013 年 9 月发布了《西 北农林科技大学关于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新版人 才培养方案进一步突出了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确立了通识教育基 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的理念,实行分类培养,得到了同行院校的 认可和关注。 新方案坚持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按理、工、 农、经管、文法等学科大类设置通识平台课和学科大类平台课,对 低年级学生进行大类培养;在后续课程的设置上,根据人才培养目 标定位和学生就业、创业、升学、留学等个性化发展需求,设置不 同模块化课程平台,对高年级学生进行分类培养;将选修课比例增 加至 30%,实践环节学分比例提高到 30%以上,要求不同学科的学生 交叉选课不少于 8 学分;实施学业导师制,引导学生科研训练三年 不断线。 3.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坚持以教学研究推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2013 年立项资 助 162 个教改项目,推进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全年发表教改论文 59 篇,获批省级教改项目 8 项。 - 16 - ——积极推进基础课程改革。体育课实施俱乐部制教学,努力 拓展体育课的时间和空间,师生反映良好;通过主题式的社会调查 方式,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社会实践教学方面有机结合,革新 了授课方式,丰富了教学内容,其做法得到了省教育厅和兄弟院校 的肯定和关注。 ——全面开展课堂教学改革。2013 年,全面开展课堂教学改革, 实行启发式讲授、探究式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校一 方面控制一些课程的上课人数,如大学英语尽可能进行小班化教学, 保证语言类课程中师生有足够的交流、互动;另一方面建立 13 间研 讨室,对一些选课人数多的课程,通过实施“大班授课、小班研 讨”、课程助教制等方式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开展综合性实习改革。系统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打破学科 和专业边界,实施综合性教学实习。如整合植物学、动物学、生态 学、土壤学、农林气象学等课程单一教学实习,实施生物学综合实 习;整合养猪学、养羊学、养牛学、养禽学、家畜繁殖学等课程实 习,实施动物生产学综合实习;整合耕作学、育种学、栽培学等课 程实习,实施植物生产学综合实习;整合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 细胞工程、酶工程等课程相关内容,实施生物技术综合实习。 ——推进生态文明育人改革。依托秦岭生态系统平台,继续面 向非农科专业学生开设融合文化考察、生态体验、社会实践与文明 教育于一体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秦岭生态与文明》。教学活动以 - 17 - 生态系统认知为核心,将植物学、气象学、动物学和土壤学野外实 践教学融入其中,促进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应付复杂问 题的能力。 4.教学过程管理改革 在制度上,为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坚持宽严相济、给学生更 多自主选择的机会和自主学习空间的主导思想,调动学生创造性思 维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了《本 科生学籍管理办法》、《全日制普通本科生学士学位授予实施细则》 和《本科生考试违纪与作弊处理实施细则》等重要学籍管理制度。 ——改革创新实验班新生选拔工作。通过压缩创新学院招生指 标,入学后再从全校新生范围内选拔 60 人补充到创新实验学院,为 部分有愿望的学生进入创新学院学习提供了再次选择的机会。 ——完善学生转专业管理规定。充分尊重学生专业兴趣,转专 业不设定比例,有 523 名学生获批转入理想的专业。 ——打通继续深造绿色通道。修订了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办法,发布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术特长 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推荐办法》,对于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研 究论文和获得国家级奖励的学生,单列指标给予特殊考虑。 ——完善学业预警机制。向 1,533 名学生下达了学业预警通知 书,提醒并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效果。通过此项措施, - 18 - 学生因学业问题而退学、不能按期毕业、不能授予学位的数量较往 年明显减少。 (三)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1.加强实验教学环节 学校建立了数学建模实验室、化学设计实验室、现代生命科学 实验室等 6 大类创新实验平台,建设了物理、化学、植物与植物生 理等 10 个示范性综合实验室(中心)。鼓励学生进实验室、进课题 组、进科研团队,使学生尽早感受科学研究氛围,培养创新意识和 创新能力。全校所有科研资源、各类实验室及仪器设备都面向本科 生开放,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科学研究项目。2013 年,学校共 开设实验项目 3,336 个,本科生实验人时数 4,911,315,极大地提升 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水平。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学校以承担的国家级“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项目建设为 重点,在 10 个本科专业继续开展试点工作;利用学校推广站点、推 广基地以及专家大院的资源优势,让学生进入推广站、基地以及专 家大院,与生产实际结合,培养生产实践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2013 年共选派 1,937 名本科生进驻 23 个试验示范站开展教学实习与社会 实践;组织 16 个农科专业 1,759 名本科生开展为期 1 月的生物综合 大实习,2013 级 5,000 多名本科生开展工程训练实习,农科、理科、 经管文法类专业实习 1 周,工科类专业实习 2 周,机械类专业实习 4 - 19 - 周,培养非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工程素养。 3.加强毕业论文(设计)环节 鼓励学生以自己的优秀作品、设计发明、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和 科创项目等能反映自己学术水平的多种形式的成果作为毕业论文的 一部分。为保证大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2013 年在坚持教学 督导跟踪检查的基础上,继续利用中国知网“大学生论文抄袭检测 系统”,按照 25%的比例进行抽查检测,规定文字复制比超过学校规 定比例将不能参加答辩,有效地促进了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质 量的持续提升。 (四)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 1.加强科研训练 为提高学生学术研究能力,每年设立专项资金,实施“大学生 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加强创新意识与能力、科学研究和新技术应 用能力的培养,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2013 年,获批国 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110 项,列支 355 万元予以 配套并资助校级项目 471 项,参与学生 2,576 人,约占当级学生总 数的 45%。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大学生创新论坛”,为学生展示科创 项目成果、交流参与科学研究感受和经验搭建平台,营造浓厚的学 术氛围。 2.开展学科竞赛 - 20 - 2013 年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各项赛事,参赛学生人数达 3,912 人 次,创造出参赛人数最多的历史。完善“一院一品”学科竞赛机制, 全年各学院组织校内学科竞赛 33 项;先后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 英语竞赛、数学建模竞赛、周培元力学竞赛、水利创新设计竞赛、 软件设计大赛、节能竞技大赛、电子设计竞赛、节能减排大赛、工 业品设计大赛等国家级、省部级学科竞赛 20 余项。 3.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2013 年,以“走进社会、体验民情、学以致用”主题,万余名学 子参加了各类社会实践活动。选聘 163 名同学担任大学生村主任助 理,高娅妮、潘泉冰、陈律玮、张阳、段国兴等 5 人被评为陕西省 “大学生助理派驻工作先进个人”;选聘 880 名本科生、研究生在 现代农业园区进行社会实践;建立 73 个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启动 大学生义工进社区活动,建立长期稳定的义工服务基地;暑期集中 组织 86 支校级重点服务团队,1,059 名师生赴学校试验示范基地和 秦岭自然保护区等农村基层开展实践活动;选派 27 名同学赴全省百 强畜牧家禽养殖场担任场长助理,23 名同学赴政府机关见习实践; 202 名同学担任第 20 届杨凌农高会志愿者。“让科技走入大山深处” 暑期实践项目荣获首届全国大学生微公益大赛十佳奖项之一的最佳 公众参与奖。《光明日报》、《中国科学报》、《陕西日报》、新 华网、凤凰网、中青网等多家媒体都对我校实践育人工作进行了报 道。 - 21 - 4.开展创业教育 先后邀请唐骏、俞敏洪、刘小明、宋丽萍、钱俊冬等知名企业 家及创业精英作报告 10 余场,通过组织网络模拟运营竞赛提升学生 的综合执业能力。截止目 2013 年年底,在学校登记备案的创业学生 共有 66 名,其中毕业生 24 名,在校学生 42 名,共组成 20 支创业团 队入驻创业工作室。 (五)实施大学生国际视野拓展计划 通过与国外知名高校实施“2+2”、“3+1”、“3+X”等本科生 联合培养项目、暑期访学(实习)项目、国家留学基金项目等方式, 丰富学生的海外交流学习经历;聘请高端外籍教师为本科生授课, 使学生能直接接触国际课程,了解各领域前沿学术动态。2013 年学 校共接待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等 36 个国家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 专家学者 1,141 人次,其中副高职称以上 741 人次,举办各类报告 会 400 余场次。选派学生出国(境)攻读学位、访学、参加会议等 360 人次,其中国家公派项目 125 人,国家公派外各类项目共派出 235 人次。 本科生派出人数较往年有了明显增加,其中通过留学基金委优 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派出 3 人,通过留学基金委组织的加拿大短 期课程学习与实习项目派出 4 人,通过欧洲夏令营等夏令营项目派 出 17 人,通过学校组织的暑期海外访学项目派出 125 人;选派 53 人参加“优等生”项目,9 人被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录取;通过“2+2” - 22 - 项目被美国马里兰大学等国外著名大学学校录取 13 人。 (六)文化素质教育 1.营造校园学术氛围 学校坚持以高水平、多领域素质教育报告会为载体,提升大学生 科学和人文素养。2013 年邀请陕西省歌舞剧院等高雅艺术进校园共 演出 6 场,举办素质教育讲座、报告会 106 场,其中邀请青音、刘 同、刘墉、郎永淳、章金莱等校外“名人名家”报告会 40 场,受益 学生达 15 万人次,有效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增长见识、启发思想, 提升素养。 2.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推动校园文化活动“精品化”、“系列化”、“平台化”。2013 年举办了“校园之春文化艺术节”和“金秋科技文化艺术节”等系 列活动 27 项,塑造出一批如校园十佳歌手大赛、微电影大赛、舞蹈 大赛、主持人大赛、新生才艺大赛、“十佳舍长”评选等多项精品 校园文化活动,参与师生近两万人次。 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大型原创话剧《我要和你在一起》, 在陕西省第四届校园戏剧节上获得了省委宣传部、教工委等颁发的 组织奖,并参加首届陕西省大学生话剧节获得二等奖,1 名同学获最 佳表演奖。组织文艺骨干参与 2013 年公共艺术教育汇报演出,2013 年 CCTV“三农人物”推介会走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文艺演出等重要 活动,展现了我校大学生的青春风采及学校的文化底蕴和育人成果。 3.活跃大学生社团 - 23 - 学校共有学生社团 80 个,分为社会公益类、科学教育类、理论 学习类、兴趣爱好类四大类,会员有万余人,约占全校学生 45%。涌 现出秦岭青年使者协会、向日葵爱心社、青年志愿者协会、传统文 化学社等众多精品社团。 2013 年,学校举办第十三届社团文化节、社团年度人物评选等 富有特色的活动。以项目形式支持社团开展社会调研 15 项,向日葵 爱心社撰写的《农村社会变迁中社会性别不平等现状的调查研究》 获得全国一等奖,武术协会在“第十一届香港国际武术节”中获 1 金 1 银,演讲与口才协会在“全国大学生演讲与口才大赛”中获得 一等奖,红凤社荣获“陕西省红凤工程优秀志愿者团队奖”,青年 志愿者协会荣获第九届“全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 五、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一)完善组织体系 学校始终坚持把本科教育视为立校之本、兴校之源和强校之基, 强调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和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学校领导高度重 视本科教学工作,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的生命线,定期组织开 展全校性的教育思想大讨论,每月召开一次教务处、人事处、学生 处、团委等部门负责人联席会议。学校建立了党政“一把手”作为 本科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制度,形成了学校领导联系院(系)、教学 质量检查考核等一系列制度。 学校把本科教学工作列入党委和行政的重要议事日程。党委常 委会和校长办公会定期讨论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研究学科专业建设、 - 24 - 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教学管理改革、学生思想教育等有 关教学工作的重大问题。2013 年学校党委常委会议、校长办公会议 专题研究本科教育教学工作 27 次。 (二)完善制度体系 坚持处级干部听课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 学生评教制度、实习跟踪检查制度、教学副院长和教学秘书例会制 度、教学管理干部联系学院制度,及时协调和解决教学运行中存在 问题,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通过开展试卷、毕业论文等专项 教学档案检查,有效促进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2013 年,组织人 员抽查了 624 门课程的 36,367 份试卷及 333 篇毕业论文(设计), 有效促进了教学档案规范化管理。修订了《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价 办法》和配套指标体系,建立了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网络系统平 台,新的指标体系更加注重考查教师的敬业精神和教学方法,全年 有 40 余万人次参加了评价,学生评教参与率达到 98%以上。 (三)建立评估体系 坚持以课堂质量为重点,严把教学质量关。实施教师职称评审 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2013 年,对 141 名拟晋升高级专业技术 职务教师进行了教学水平评价。组织教学督导组专家对评教结果排 名前后 10%的教师进行听课检查,并将学生评教结果及专家听课意见 及时反馈给相关教师,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能力与水平。 根据院系设置情况,对院系本科教学工作状态评估指标体系进 - 25 - 行修订和完善。根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院系本科教学工作状态评 估指标体系》,对 2013 年本科教学工作优秀院(系)及特色显著院 (系)进行表彰奖励,有力地促进了学院本科教学工作的积极开展。 (四)加强教学管理干部培训 2013 年 9 月,学校组织 20 名教学管理干部赴香港中文大学进行 为期两周的学习培训,其中教学秘书 18 人。学员紧密围绕与世界一 流农业大学相适应的本科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教学管理能力和水平提升等问题,学习借鉴国外知名大学教学、科 研、管理、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经验,开 拓了视野,更新了观念,增长了见识,提高了水平,对学校的科学 发展和干部队伍素质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六、学生学习效果 近年来,学校通过多项措施加强教学管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 习积极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稳步提高。 (一)在校生基本情况 1.免试推荐研究生情况 2013 年有 1,336 人符合学校免试推荐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条件, 1,510 人符合免试推荐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条件,占当届毕业 生人数的 55.46%。935 人获得研究生入学资格,其中校内录取学术 型 457 名,专业学位 233 名,85 名学生被部属 6 所师范类院校接收 攻读硕士学位;推荐校外 170 名,其中,121 名被北京大学、清华大 - 26 - 学、浙江大学等“985 工程”高校录取,39 名被中国科学院等研究 机构录取。 2.学生体质状况 在陕西省高校 2013 年“阳光体育运动”活动评比中,我校在全 省 47 所本科高校中排名第一。2013 年举办了学校田径运动会以及院 (系)间学生篮球联赛、排球联赛、网球团体赛、桥牌赛、足球赛、 乒乓球团体赛、健美操赛、冬季长跑对抗赛等 10 项大型群体活动。 表 6-1 2013 年体育竞赛项目获奖情况 竞赛项目 获奖情况 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大学生羽毛球挑战赛 女子团体第 3 名 陕西省大学生羽毛球赛 男女团体第 1 名 陕西省大学生网球赛 男女团体第 1 名 陕西省大学生排球赛 男、女组双冠军 陕西省大学生篮球赛 女子组冠军,男子组季军 陕西省大学生乒乓球赛 男女团体第 2 名 第三十五届陕西省大学生田径运动会 3 金 2 银 4 铜,团体第 3 名 男子团体第 2 名、女子团体第 4 名 团体总分第 3 名 陕西省大学生游泳比赛 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北方赛区 第8名 陕西省大学生足球赛 第5名 3.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培养成效显著,学生发表文章、获得专利、在国家级 或省部级学科竞赛中获奖的数量和质量较往年有了明显的提高。 (1)发表论文及获批专利 2013 年全校本科生公开发表论文 59 篇,其中核心期刊 20 篇,EI - 27 - 期刊 7 篇,SCI 期刊 8 篇;申请专利 54 项,获批专利 50 项。 (2)学科竞赛获奖 表 6-2 近 3 年学生创新创业成果统计表 参加竞赛获奖数 年级 发表论文数 发明专利数 国家级 省部级 SCI 等 期刊 核心 期刊 一般 期刊 申请 获批 2011 3 15 5 19 5 41 19 2012 41 73 8 16 39 39 17 2013 43 48 15 20 24 54 50 合计 87 136 28 55 68 134 86 2013 年,4,156 名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校内学科竞赛 33 项; 2,000 余名学生参加国家级、省部级各类学科竞赛和科技竞赛,获得 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 104 项,科技竞赛奖 20 余项。在“挑战杯”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21 个项目获得省级奖励,5 个项目在国赛 中获奖。 4.学生学习满意度 学校每年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座谈以及访谈等方式,对学生学 习满意度进行调查。2013 年,发放调查问卷 2,000 份,召开座谈会 10 余场次。学生对在校学习总体情况满意度为 93.85%,与去年调查结 果相比较,各项指标满意程度皆有所提高。 序号 表 6-3 学生在校学习满意度情况统计表 调查项目 很满意 较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不满意 1 学校考风考纪 57.21% 28.25% 10.73% 1.67% 2.03% 2 学校对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 56.26% 30.99% 10.73% 1.19% 0.83% 3 图书馆软硬件配套及服务 54.35% 30.75% 11.08% 2.50% 1.31% - 28 - 4 学风班风建设 49.82% 31.47% 14.54% 2.98% 1.19% 5 实验仪器设备配套 46.96% 34.21% 15.14% 3.22% 0.48% 6 课外教学资源建设 45.53% 35.04% 14.06% 4.05% 1.31% 7 课室软件配套 44.58% 36.83% 15.14% 2.62% 0.83% 8 课程考核与检验学习效果的关联度 43.62% 34.21% 16.81% 3.93% 1.43% 40.88% 39.45% 15.38% 3.93% 0.36% 9 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手段、知识 等) 10 课堂教学质量 39.09% 38.62% 18.00% 3.58% 0.72% 11 课室硬件设施(课室教学设施、设备等) 37.90% 42.19% 15.97% 2.86% 1.07% 12 实践教学质量 36.47% 40.52% 18.59% 3.93% 0.48% 13 宿舍条件和社区环境 31.94% 29.32% 23.72% 8.58% 6.44% 14 校园网络设备对满足需要的程度 28.13% 24.20% 25.03% 15.85% 6.79% (1)学生对教学质量的满意度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课堂教学质量、实践教学质量、教师的 教学水平、学风班风建设、学校对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 实验仪器设备配套、教室软硬件设施配套、图书管软硬件配套及服 务、学校考风考纪等方面很满意,满意率占 95%以上。 (2)学生对教学条件的满意度 对课外教学资源建设、课程考核与检验学习效果的关联度等方 面比较满意,满意率占 90%以上;对宿舍条件和社区环境较为满意, 满意率占 80%以上;对校园网络设备对满足需要的程度基本满意,满 意率占 70%以上。 (二)毕业生基本情况 1.毕业及学位授予 - 29 - 2013 年全校有应届本科毕业生 5,132 名,其中 5,110 名学生符 合毕业条件获得毕业证书,8 名学生获得结业证书,14 人申请延长 学习年限。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对 4,989 名学生授予了学 士学位,授予率为 97.40%。 表 6-4 近 3 年本科生毕业及授学位情况 年度 预计毕 业生 毕业生数 结业生数 延长学习 年限生数 授予学位 生数 学位授 予率(%) 2011 4905 4847 30 28 4709 97.15 2012 5012 4932 43 37 4808 97.49 2013 5132 5110 8 14 4989 97.40 2.就业情况 (1)就业基本情况 2013 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 91.87%,年末就业率为 95.76%,就 业质量和层次不断提升。多年来,学校始终贯彻“领导主抓、中心 统筹、院系为主、全员参与”的工作模式,通过开展就业指导课、 开设就业指导讲座、开拓就业市场、举办大型招聘会等方式,不断 提升我校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 13 年保持在 90%以上。 (2)升学率和出国深造率高 2013 年,本科毕业生平均升学出国率为 34.36%,其中 16 个专 业升学出国率高于 40%。升学质量普遍较高,有 1,655 人考取研究生, 1,626 人被“985 工程”大学、“211 工程”大学和国家级科研院所 录取,占考取研究生人数的 98.24%。 - 30 - (3)就业质量高 图7 2013 届本科生就业地域流向图 图8 2013 届本科生就业类型流向图 毕业生就业领域主要分布在:农业、林业、畜牧业、食品、制 造、建筑、通讯、电子、IT、金融保险证券、房地产、教育、政府 等单位。在农业企业位居世界 500 强和国内 500 强数量极少的情况 下,毕业生签约到世界 500 强企业的有 309 人,国内 500 强企业的 有 183 人,分别占到签约人数比例的 9.51%,5.63%。农科门类毕业 生在农业、林业、畜牧业、食品等行业龙头企业就业的比例已逾 60%。 3.社会对毕业生的评价 麦可思等第三方评价机构经调查认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 生普遍工作踏实,是入职一年内跳槽率比较低的“985 工程”院校, 工作能力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同。 (1)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 以毕业生供需洽谈会等招聘就业活动为平台,以问卷调查的方 式,从知识水平、业务能力、个人素质等方面,对用人单位进行毕 业生满意度调查。 - 31 - 2013 年,学校对 147 家多年招聘我校毕业生的用人单位进行调查, 结果显示,72 家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表示 非常满意, 75 家用人单位表示基本满意,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为 100%。 (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能力的评价 通过从专业理论知识、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口头表 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外语能力、创新能力、信息收集与分析能 力、领导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职 业道德、心理健康状况等方面对人才培养成效的调查结果显示,用 人单位认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生在知识结构、发展潜力、敬业 精神、实际操作、研究能力、团队合作等方面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 七、特色发展 学校多年持续加强本科教学改革和建设,创新教育模式,提升 教育教学水平,逐步在以下几个方面形成特色和优势: 1.建立了农科教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依托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优势,围绕“政府推 动下,以大学为依托,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的建立,充分挥发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育人功能,持续推进本科生 教学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与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产业示范 相结合,支持学生进入杨凌示范区及学校试验示范站、基地开展综 合实习和社会实践,建立了“专家教师指导学生,师生共同服务三 农、服务产业发展”的新型实践教学模式,使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 - 32 - 培养与农业生产实际有机结合,实现了学生在“干中学、学中干” 的教学效果。 2.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日趋成熟 学校拓展火地塘林场试验基地的教学功能,发挥学科综合优势, 发掘秦岭自然文化教育内涵,组织策划开展了面向理工科、人文及 经管类专业本科生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秦岭生态与文明》。该课 程设计了秦岭起源与环境、秦岭历史与中华文明、秦岭生态环境与 生态系统、秦岭生物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秦岭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 状 5 个专题,实地考察秦岭山麓著名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对秦岭 山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民俗民风等进行调研,教学活动持续 1 周。开创了融合文化考察、生态体验、社会实践与文明教育于一体 的新的教学改革思路及教学模式,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日趋成熟。 3.本科教育国际化快速发展 学校从 2011 年开始实施“本科国际视野拓展计划”,设立专项 经费,鼓励和支持学生出国参加学术交流和形式多样的访学活动, 并在欧美等地一流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海外访学基地。特别是组 织学生到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澳大利 亚西澳大学、默多克大学等进行暑期访学,访学内容包括深入课堂 体验,听名家专题讲座、开展项目研究、到农场考察、文化考察交 流等,为期 4-6 周,师生反映良好。近几年学院设立的项目数和参 加的学生逐年增多。 八、需要解决的问题 - 33 - (一)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面向本科人才培养工作实际的教育教学研究工作需不断加强。 主要是对教育教学规律的系统研究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前瞻研究不足, 系统掌握和运用高等教育新的科学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工作还不够深 入,应用现代教育理念及现代教育理论知识解决本科教学实际问题 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2.专业内涵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主要表现在部分专业的软硬 件建设仍需紧跟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不断加以调整和更新,部分专业 人才培养尚未完全突破传统范式,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及学校总体 目标定位还有一定差距。 3.教学改革的力度有待加大。主要是少数教师教学精力投入不 足,教学改革缺乏内在动力;教学改革广度、深度还需进一步拓展。 4.国际合作与交流有待进一步深化。主要表现在理念、层次、 广度和深度上与国内外一流大学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动适应 和积极跟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意识、能力还不足,本科生到国 外、境外交流学习的人数相对偏少。 (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与对策 1.进一步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坚持每两年开展 1 次教育教学 思想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讨论,引导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适应教 育现代化发展要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带来的优势及现代教育理念, 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建立适应时代背景和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要 - 34 - 求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进一步增强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的能力,加强办学条件的基 础建设,完善各类资源的深度融合、优化配置和开放共享的机制。 开展本科专业评估,推进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专业水平。逐步实行 按学科大类(学院)招生、分类培养,拓展学生自主发展、个性成 长的平台与空间。 3.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建设,充分发挥知 名学者、教学名师在本科教学中的作用,加强教师专业水平、教学 能力培训和考核制度化。改革绩效考核办法,建立科学的人员分类 管理体系,健全岗位约束机制,引导教师发挥专业特长和自身发展 潜能,持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竞争优势。 4.进一步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合作办学水平和质量,提 升师生国际化视野,持续推进本科教育国际化进程,进一步拓展和 完善国际化办学途径、机制和政策体系。 - 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