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申请表-中药学.doc

ERosIon 腐朽42 页 719.5 KB下载文档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申请表-中药学.doc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申请表-中药学.doc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申请表-中药学.doc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申请表-中药学.doc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申请表-中药学.doc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申请表-中药学.doc
当前文档共42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申请表-中药学.doc

附2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申请表 (备案专业适用) 学校名称(盖章):甘肃医学院 学校主管部门:甘肃省教育厅 专业名称:中药学 专业代码:100801 所属学科门类及专业类:医学/中药学类 学位授予门类:理学学士 修业年限:四年 申请时间:2016 年 7 月 专业负责人:程亚青 联系电话:13919533889 教育部制 目 录 1.普通高等学校增设本科专业基本情况表 2.学校基本情况表 3.增设专业的理由和基础 4.增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5.专业主要带头人简介 6.教师基本情况表 7.主要课程开设情况一览表 8.其他办学条件情况表 9.学校近三年新增专业情况表 填 表 说 明 ⒈ 本表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增设《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 录》内专业(国家控制布点的专业除外)。 ⒉ 申请表限用 A4 纸张打印填报并按专业分别装订成册。 ⒊ 在学校办学基本类型、已有专业学科门类项目栏中,根据 学校实际情况在对应的方框中画√。 ⒋ 本表由申请学校的校长签字报出。 ⒌ 申请学校须对本表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1.普通高等学校增设本科专业基本情况表 专业代码 100801 专业名称 中药学 修业年限 4年 学位授予门类 理学学士 学校开始举办本 科教育的年份 2008 年(成人本科) 2015 年 (本科) 现有本科专业 (个) 4 学校本年度 其他拟增设的 专业名称 中西医临床医学 针灸推拿学 拟首次招生时间 及招生数 师范专业标识 (师范 S、兼有 J) 高等学校专业设 置评议专家组织 审议意见 高等学校 主管部门形式 审核意见(根据 是否具备该专业 办学条件、申请 材料是否真实等 给出是否同意 备案的意见) 2017 年 8 月 50 人 (主任签字) 年 月 日 本校已设的相 2006 年开设专科药学专业 近本、专科专 2009 年开设专科中药学专业 业及开设年份 2015 年开设本科药学专业 五年内计划 250 人 发展规模 所在院系名称 中医药系 学校审批意见 (校长签字) (盖章) 年 月 日 月 日 (盖章) 年 ⒉学校基本情况表 学校名称 甘肃医学院 学校地址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柳湖中段 邮政编码 744000 校园网址 http://www.plmc.edu.cn/ 学校办学 □部委院校 基本类型 □大学 在校本科生 专任教师 总数(人) √ 地方院校 学院 √ □民办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专业平均年招生 规模 □哲学 □经济学 □法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454 公办 □独立学院 1390 总数 已有专业 学科门类 √ 210 □教育学 □文学 □历史学 医学 □管理学 □艺术学 √ 专任教师中副教授及以 上职称教师数及所占 比例 153 人 33.7% 甘肃医学院是在原平凉医专的基础上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 普通本科院校。学院占地面积 805 亩,建筑面积 22.2 万平方米,固定 资产 3.6 亿,馆藏图书 85 万册,各类中外文期刊 816 种。专任教师 454 人,高级职称教师 153 人,硕士研究生 158 人,博士 10 人,各级各类 学生 5850 余人。 学校简介和 学院现有直属附属医院 2 所,第一附属医院为三甲,第二附属医 历史沿革 院为三乙,拥有非直属附属医院 10 所,省内外教学实习医院 60 多所, (300 字以内, 现开设护理学、医学检验技术、药学、临床医学 4 个本科专业和助产、 无需加页) 口腔医学等 11 个专科专业。教学仪器设备总值 5200 万元,建有检体 诊断室等 89 个现代化医学实验室及信息技术实验室;成立了 5 个省市 级研究机构。 注:专业平均年招生规模=学校当年本科招生数÷学校现有本科专业总数 3.增设专业的理由和基础 一、申请增设中药学专业的主要理由 (一)设置中药学本科专业的必要性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发展医学高等教育的政策,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为甘肃省作为 中药材栽培主要省份提供人才保障,甘肃医学院申请设置中药学本科专业符合社会经 济发展的需要,具有充分的现实性、必要性。 1. 适应全省医药经济发展的需要 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4 月 11 日报道, 2015 年甘肃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 388 万亩, 产量达 99 万吨,均位居全国第一。在全省 388 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中,近八成为当 归、党参、黄芪、甘草、大黄、柴胡、板蓝根、枸杞、黄芩、冬花“十大陇药”。而在 全国中药材产量之中,“十大陇药”前八位最高的占到了全国总产量的 70%,最低的也 占到了全国总产量的 20%。中药材种植已成为一些地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但中药 产业的整体发展与药材资源大省的身份还不匹配,产业发展处在栽培生产产业链的前 端,产品的深加工、综合利用、科技化水平比较薄弱,医药工业企业资本投入少、产 能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不高,盈利能力弱、技术提升能力弱。进入新世纪后,无论是 资产规模、销售收入还是利润总额,甘肃医药产业在全国的地位都在下滑。 目前,在甘肃省优质道地中药材最佳生态区域,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中药材生 产基地。但是,甘肃作为中药材资源大省,大部分药材仍仅为医院药材或以初级产品 供应市场,以中药材为原料的现代中药制剂、保健品、化妆品、食品添加剂等仍较少, 精深加工能力弱,加工增值效益较低。2012 年药学年鉴数据显示科学研究投入百强 企业甘肃无一家企业上榜,2013 年全省规模以上医药工业总产值 66.99 亿元,全国排 名第 27 位,不足全国医药工业总产值的 1%;在中药材种植面积、产量均位居全国第 一的情况下,全省中成药、中药饮片的收入为 23.14 亿元、19.88 亿元,全国排名分 别是 25 位、16 位。甘肃省医药工业总体上呈现“小、弱、散”的局面,多数企业处 于低水平、低效益和重复生产状态。 中药产业发展需要大量职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基础理论知识扎实、能够迅速 适应基层岗位工作的高等应用型中药学专业人才。 随着医药工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一线工作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 中药学、药学本科毕业生到外企的多, 到企业中承担管理、营销工作的多,而充 实生产第一线的少, 使得第一线生产技术人员十分缺乏。因此,本科层次的中药学专 业人才市场需求量大,我校设置本科中药学专业,有利于缓解甘肃省中药人才匮乏的 现状,建设好中药学专业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满足人民群众对卫生服务水平日益增长的需要 随着医药事业的飞速发展,药品的品种、剂型、规格、用途、用法名目繁多,药 品推陈出新速度加快,单个药物涵盖的知识和信息量不断加大。这些因素综合起来, 导致现代临床用药和解决用药问题更多地依赖于药学信息服务。为了成功实施对病人 的药物治疗,医护人员必须不断更新现有的药物知识,获取有用的药物信息。只有高 素质的医药专业人才才能为医护人员提共正确、快速的药物信息,才能帮助医生作出 更好的药物治疗决策,帮助护理人员避免给药过程中的失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全社会愈来愈重视药品使用的安全、有效与合理性, 药学 服务与临床的结合日趋紧密。药品安全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与公众健康密切相关, 事关民生、社会和谐与国家公共安全。药师是保障药品质量、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技 术力量。 甘肃医学院作为陇东地区唯一一所医学本科院校,设置本科中药学专业,以满足 人民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更是保障人们群众健康的需要。 3.贯彻和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满足药品、中药特殊性的需要 《药品管理法》围绕“药品质量”这一核心,充分保障患者不仅有质量可靠的药 品使用,还有根据情况选择药品的权益。要做到这一点,只有在接受药学和中药学专 业教育、服务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实现。 药品(含中药)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与人民群众的健康及生命息息相关,在生产、 贮存、使用、流通等环节需有药学与中药学专业人员参与,防止出现质量差错,以造 成药物事故。为了有效保障药品质量,在上述诸多环节中需要一批懂技术、会经营、 能管理、正确使用和质量监控的药学与中药学专业技术人才,才能满足药品特殊性的 要求,为人民用药提供安全保证。因此,开设中药学专业,是贯彻和执行国家相关法 律法规、保障药品质量的需要。 4. 深入贯彻国家政策方针、推动地方卫生事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中药材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资源。国 务院办公厅《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 年) 》指出,保护和发展中药材, 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农民收 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甘肃把以中药产业为主导的陇药产业确定为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 优势产业。甘肃省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建议加强促进我省中药材加工业的发展,助推 精准扶贫。《中共甘肃省委关于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建议》提出做大做强陇药产业。“丝 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中国毗邻,双方历史文化、生活习惯和疾病谱较为接近, 中医药容易被接受,随着中医药在“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生根开花,“以中医药 为媒”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将成为必然。 甘肃中药资源丰富,急需将丰富的中药资源产业化、规模化,挖掘其经济价值, 增加经济收入。通过设置中药学专业,提升中药学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能更 好地对接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为中药学专业培养更好更多 的专业人才,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作出贡献。 (二)设置中药学专业的可行性 1. 师资队伍情况 (1)师资队伍结构合理 我校中药学专业师资队伍的整体业务水平突出、综合素质较高。本专业有在职教 师 116 人(含附属医院) ,其中高级职称 61 人,硕士以上学历 59 人(含博士 9 人) , 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近几年来,我校大力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战略,采取优惠的人 才引进政策,目前中药学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教师在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 等方面趋于合理化、科学化,是一支在年龄、学历、职称及学缘等方面结构合理、德 才兼备、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队伍。具体情况见下表: 甘肃医学院中药学专业师资情况一览表 职称结构 学历结构 年龄结构 性别 教师 高 中 初 博 硕 本 35 岁 36-45 46-55 56 岁 男 女 级 级 级 士 士 科 及以下 岁 岁 及以上 性 性 61 48 7 9 49 58 33 43 34 6 66 50 总人数 116 (2)教学管理规范科学 管理体系完善,保障教学有序开展 我校教学规章制度健全,覆盖了教学工作的全部,多年来,学校注重提高教学质 量,专门成立了校、系两级教学督导组,制订各个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采取了 各种有效措施,坚持长期开展教学质量评比活动。学校领导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检 查指导教学工作。督导组教师长年坚持听课,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注重老教师“传、 帮、带”作用,坚持开展集体备课、集体教研活动等。 管理经验丰富,保障科学规范 我校教学管理、学生管理队伍学历、学位、职称、专业、年龄结构合理,主要 负责人均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副高级以上职称,具有多年中层干部任职经历,教学、 学生管理工作经验丰富,人员数量能满足正常的管理要求。 (3)教师科研能力稳步提升 本专业教师教学水平、科研能力逐年提高,2011 年至今本专业教师承担省级以 上科研项目 7 项,编写出版教材 63 部,公开发表论文 354 篇,科研成果 40 项,其中 获平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2 项,科技进步二等奖 26 项,科技进步三等奖 12 项,从而 取得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教学研究成果。教学研究项目的内涵质量不断提高,教学研 究项目的范围不断扩大,本专业教师自编选修课教材、实验指导书、讲义等,积极的 教研活动为深化教学改革提供了基础。 (4)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完备 教学管理制度健全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奖惩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形成了完善的管理体系;制 定了《中医药系教学质量评价方案》;建立教学信息反馈制度,健全了教室日志、教 学信息的反馈填写制度;学院、系(部)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及时收集学生意见, 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收集带课教师对教学班级意见,及时发现问题、反馈问题、适时 调整,从而快速解决问题,更加有效的保证了教学质量。 教学管理队伍结构合理 设置校、系两级教学管理队伍,设置中医基础、中医临床、针灸康复、药分药化、 药剂及中药 6 个教研室,教学管理人员 6 名,教学干事 2 名。教学管理规范有序、运 行稳定。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完善 设有校、系两级教学督导机构和教学督导员,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客观、公正的 评价,确保专业教学的正常进行和培养目标的实现。除对显性因素如考勤,工作量、 教学事故记录,学生反馈意见、督导检查意见、听课情况、教案情况等进行评价外, 还考虑隐性因素如教书育人、职业道德、专业素养等。每学年都对教师进行全面履职 考核。 ④教学文件档案齐备 每位教师都能够遵守教学管理相关规定,规范教学活动,授课及实验实训有大纲、 有计划、有教案、有报告,学期末有工作总结。系统的教学检查能做到每天 1 次,大 的检查有学期初、学期中和学期末 3 次,期末有教学质量总结和试卷分析。教研室活 动作为教学常规工作,围绕计划有序开展,做到有计划、有记录、有总结、有成果。 ④学生管理队伍分工明确 有专门的系副主任负责日常学生管理工作。系党支部负责学生党组织工作,团总 支和学生会具体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系专职辅导员与各班兼职班主任相互配合,共 同进行学生教育工作。 2. 专业办学历史悠久 2006 年 4 月,学校申办了专科药学专业,并培养药学专业专科生 8 届;2009 年 4 月申办了专科中药学专业,已招生 6 届;药学自考本科专业 5 年(与甘肃中医学院联 合办学);2015 年 4 月,学校申办了药学本科专业,药学本科专业已招生 1 届;承担 省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西医学中医、中医学经典”教学任务,具有悠久的中医学、中 西医临床医学、药学及中药学教学历史。已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中医药人 才。 我校积累了多年设置中药学及相关专业的基础和经验,具有显著的专业特色和良 好的社会声誉。学校有五十七年的中医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中药学专业、药学专 业、西医学习中医培训班、中医骨干培训班等办学历史,有着悠久的多层次专业教育 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尤其在综合性医学院校开设中药学专业具 有明显的办学优势。 坚持“校院共建一流团队、联手同育实用人才”的宗旨培养人才,已为社会培养了 一大批高素质的中医药学技能型人才,本专业学校生源很好,就业率 90%以上。近年 来,我校在药学本科专业的基础上,积极筹建中药学专业,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在人才引进、师资队伍建设、专业技术储备、课程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教学研 究、产学研结合等方面做了大量前期的准备工作,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为本专业 的升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专业图书数量充足、课程建设成效明显 我校图书馆现有馆藏图书 85 万册,各类中外文期刊近 800 种。建有先进的电化 教学中心,校园网络已与国际互联网和中国教育科研网联网,计算机中心可供学生进 行计算机基础训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电化教育设施较为齐全,可满足师生查阅资 料,拓宽知识,获取新知识和进行科学研究的需要。 目前,学院有省级精品课程 4 门,校级精品课程 24 门,中医类校级精品课程有 《中医基础理论》 、 《中医诊断学》、《经络腧穴学》 、《药用植物学》、 《生药学》计 5 门 课程。自编专业选修课教材 5 部,分别为《中医养生学》、 《中医食疗学》、 《针灸推拿 学》 、《中药鉴定学》、 《中药资源学》 。 4. 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完备 (1)实践教学体系完善 有完善的实训实习大纲,有专职实训指导教师。本专业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由 来自一线具有双师资格证的教师承担;实训教师均为来自一线的中医药专家,具有较 高的思想素质、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理论基础,主要对学生进行实训指导,在学生实习 中能认真带教,并且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和专业建设、实习基地建设。 (2)实习实训基地充足 实验室建设逐年加强。学校现设置有 12 个设备完善的专业或综合性实验实训 室,本专业主干课程都建有实验实训室,校内实验室有人体解剖实验室、机能学实验 室、形态学实验室、生物化学实验室、多媒体模拟诊断室、中医技能训练室、无机化 学实验室、有机化学实验室、分析化学实验室、药物分析实验室、药剂学实验室、中 药化学实验室、药物化学实验室、精密仪器室、中药药剂、中药炮制、中药鉴定等实 验室、中药标本室、模拟药房等。新建了中药标本馆,增置了全自动煎药机、高效液 相色谱仪,另有正在建设的药用植物园圃。学校有规范的实验设备管理制度和维护制 度,实验室设置齐全,实验实训设备先进,实验教学力量充足,可提供中药学专业的 教学所需,能完成中药学专业各课程实验教学任务。 实训基地稳定。目前,学校拥有直属附属医院 2 所(分别为三级甲等、三级乙 等) ,非直属附属医院 10 所,拥有包括兰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兰州大学第二附属医 院、甘肃省人民医院、甘肃省中医院、甘肃省康复中心等在内的 80 家稳定的校外实 习实训基地。学校在反复及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中药学专业的专业建设规划和 教学计划。  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健全、规范。实习实训基地运行状况良好,学生实习 内容、安排、经费等已形成规范机制,完全能满足中药学专业学生临床实习的需要。 二、甘肃医学院中药学专业发展规划 教育部于 2015 年 4 月 28 日正式复函甘肃省政府,同意在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基础上建立甘肃医学院。学校目前设置的本科专业有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和护理学。 中药学专业是我国医学专业的重要分支。我院将以专业建设为龙头,成立专业建设团 队,有效整合和优化专业资源配置,突出专业特点,加大专业建设专项经费投入,努 力改善专业办学条件,全面推动专业整体发展。 (一)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 1. 学校办学定位 甘肃医学院坚持“立足甘肃、服务西部”的办学定位,培养品德高尚、应用能力强, 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医药卫生人才。 2. 学校专业发展规划 (1)总体目标 到 2020 年,建成办学条件完备、办学特色突出、学科专业体系 完善、教育教学质量优良、师资力量较强的高水平应用型医药学本科院校。 (2)主要任务及办学规模 逐年缩小专科教育,扩大本科教育规模。到 2020 年, 本科生达到 6800 人左右,在校生规模稳定在 7700 人左右。学科专业建设:按照区分 层次,逐步发展,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以医学学科为龙头,积极推进生 物学科等前沿学科和交叉学科发展,相互支撑、优势互补,促进医学学科进步并形成 学科优势与特色。根据人才需求情况和专业建设情况,每年增设 1~2 个本科专业, 到 2019 年,使本科专业达到 9 个,2 个左右专业进入省级重点专业行列,形成 1~2 个特色专业。初步构建覆盖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医、药学、中药学、医学技术、 护理专业类别的本科专业格局。 中药学专业是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保障的医学类本科专业,我院申请设置中 药学本科专业,符合学院专业发展规划。 (二)专业定位和专业发展规划 1. 专业定位 中药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专业。专业建设遵循中医药教育规律,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队伍建设为根本,以“厚基础、懂临床、 重技能、强实践”为培养原则,依托学院办学优势和良好办学条件,贯彻知识、能力 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适合 21 世纪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 学知识,较好的科学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一定的创新精神,掌握中药学基本理论、 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在药品生产企业、经营部门、各级医疗结构及食品药品监管 部门从事药品生产、鉴定、分析、营销、指导合理用药、检验和药事管理的高素质技 能,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中药学人才。 2. 专业发展建设规划 (1)专业发展建设目标 根据教育部 2006 年 16 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的精神,我们确定把中药学专业建设的重点放在课程体系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优化、 实践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力争经过 3~5 年的建设,把中药学专业建设 成为目标定位准确、课程结构合理、专业特色鲜明、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完善的 专业。 (2)专业发展建设措施 本科中药学专业的构建,充分考虑学生职业生涯的需要,形成理论与实践相互融 合的以职业岗位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突出实用性、实践性和高等医学教育的特点。 ①以课程建设为载体,促进专业建设的全面发展。从培养宽口径中药、药学类专 门人才的目标出发,精选教学内容,注重吸取中、西医药学科学技术新成就,反映药 学科学发展的新水平,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贯彻“养德崇医、见 贤思齐”的校训,构建“德育为先、能力为重、育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优 化课程体系。严格执行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发挥懂临床、重技能的专业特长,注重培 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力争在素质教育上取得新经验、新成果。规划每两 年 1 门成为省级或国家级精品课程,3 门课程成为校级精品课程。 优化课程模块,不断完善学生基本知识构成体系,围绕专业核心知识与拓展性知 识的有机结合,将课程体系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尤其对传统公共基础课、专业 基础课和专业课课程进行筛选,将必须掌握的专业核心课程纳入必修课程,而将大量 拓展性知识模块纳入选修课程之中,教学内容注意与执业(中)药师、(中)药师技 术资格考试接轨。 增加人文选修课及医学相关课,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职业竞争能力,增 加公共课教学时数,适当控制专业课时数,增加选修课门数和教学时数。如开设《人 文医学》、《行为医学》、《医学文献检索》、《医学伦理学》、《药用拉丁语》、《中医哲 学概论》、《实用医药商务礼仪》、《药物制剂新技术与新剂型》、《临床药学》、《药物 治疗学》等选修课,以提高学生的专业适应性和综合素质,将人文学科和医药学科相 互渗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 ②以师资建设为保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师资队伍的建设入手,加强师德建 设,优先配置优秀师资,转变更新教学理念,加大课程建设力度,着眼于专业的长远 发展,做好人才储备工作。鼓励在职教师向高学历和“双师”素质方向发展。加强新教 师的培养,使其快速成长,形成较完善的专业教学梯队。到 2020 年,使专任教师总 数达到 130 人以上;具有硕士及以上的专任教师人数达到 50%左右,其中具有博士学 位的教师比例达到 10%;“双师型”教师要达到专任教师人数的 50%以上。师资队伍整 体科研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争取建成 1 个科研团队,培养和选拔 2~3 名学术带头人。 ③以教研教改为动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变“灌输式”及在教学中过分偏重讲 授的教学方法,要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引进观察比较、任务驱动 、 小组合作、案例教学、情景激励、PBL 教学、仿真实践等先进教学方法,真正贯彻“学 生主体,教师引导”的教学原则。大力提倡和普遍推广网络学习平台、CAI 技术等教 学手段,创造生动、直观、活泼的教学情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鼓 励教师争取国家级、省(部)级各类纵向课题及各类基金项目的申报工作,确保立项 数量和项目档次有较大幅度提升。争取科研课题立项,多做与医院、社会密切联系的 课题,以扩大学校影响。鼓励教师参加部委和知名出版社组织的教材立项,争取每年 有 1~2 部教材立项、编写,并在教学中应用。 ④以实践教学为抓手,促进临床应用能力的提高。充分利用实验实训资源,定期 选派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医药企业、科研院所进修学习,使教师队伍实践教学水平整体 提高,真正成为校内为名师、校外为专家。在实践教学中,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 内容,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独立工作的能力,突出实验技能训练。建立基本理论 40% + 基本技能 40% + 拓展任务 10% + 课外实践 10%的综合课程评价体系,改变了仅仅以 理论笔试为主的课程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全方位 考核。对基本技能采用单人独立操作考核加强实践教学的质量控制,严格监控实验、 见 习、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鼓励学生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增加 科学研究和实践学习的机会。 设立素质拓展学分,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规定的素质拓展学分,通过邀请 校内、校外专家来我院(系)进行学术交流、讲座,及时将医学研究成果及医学新思 想、新方法介绍给学生,增强学术氛围,开阔学生视野。 加强学院与医院、药厂、研究所、药检所联系,同他们密切合作,聘请临床经验 丰富的专业人员担任学校教学,安排教师积极参与实践工作。学校每年召开 1 次实习 教学工作会,以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联系。承担省、市级继续教育项目的设计、 培训工作;平凉市人事局中药调剂员培训及考核工作。通过以上活动的参与,使专业 课教师及时掌握本专业社会需求,更好的服务于教学。 ⑤以硬件设施为保障,加强教学实践平台建设。继续加大对实验室的投入力度, 学院计划 2015 年继续投入 2000 万元扩建实验室,增加各学科实验室仪器数量。 ⑥以校企合作为手段,改革实践教学方式。将以教师示范学生模仿为主的实训方 法改革为以学生技能训练为重点的实践教学方法。把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应用型、技能 型人才的重要形式和手段,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贯彻“过程教学”理念,将中 药制药专业人员聘为顾问,参与培养方案修订、课程调整研究、教材编写,将中药生 产企业的生产、鉴定、炮制、采购技术,中药企业中现代化的新仪器、新设备编入实 验实训教材,彻底改变纸上谈兵的授课模式,缩短了教材的滞后时间,使学生在进入 实习之前就了解中药生产企业的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以达到通过实验 实训验证理论知识、掌握操作技能,培养职业能力的目标。 ⑦以政府政策支持为依托,确保教育教学条件提升。除省级财政拨款以外,市级 财政每年投入 5000 万元用于学院基础设施建设和附属医院建设,连续投入 6 年,到 2019 年累计投入达到 3 亿元。学院现生均财政拨款水平为 13000 元。学院对中西医 临床医学专业建设高度重视, 预计将每年投入 300 万元用于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建设, 连续五年共计 1500 万元,用于师资培训和实验室建设。按照勤俭办学的原则,优先 保障教学、科研投入,保障教育教学质量。 三、中药学专业人才需求情况调研分析 (一)人才市场需求调研分析 中药学类人才专业性比较强,替代性较差;人才培养与医药行业的高速发展不适 应,相对滞后;随着中药行业现代化、标准化的逐步实施,对中药学专业技能人才需 求量会不断扩大;执业药师制度在发达国家已实施多年,均受立法保护。按发达国家 的要求,每千人需配一名执业药师,按此要求我国应有执业药师 120 万人;如按我国 每一个零售药店、医院药房、医药企业配一名执业药师计算(这应当说是最低的要求, 医药企业要求配两名执业药师),也至少应有执业药师 20 万人。但据 2000 年统计, 我国仅有执业药师 1.5 万人,2001 年,上升为 2.6 万人。但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 的远景目标,到 2010 年全国人口要控制在 14 亿以下,若以 14 亿为基数,将目标定 在美国每 1500 人一名药师,我国需要药师 93.9 万,若目标定在 5000 人一名药师, 也需要 28 万。若从实际出发,目前有医药生产企业 6400 多家,医药经营批发和零售 企业 13 万家,医院药房 30 万家,每家配一名药师,需要 50 万药师;每家配两名, 需要 100 万。可见无论从那个角度看,执业药师的缺口都是十分突出的。由于药品分 类制度的推行,执业药师短缺的问题更加突出。目前药房的工作人员主要是中专、高 中毕业生,只能按处方发药,难以对处方的合理性提出建议或给患者以用药指导。医 药行业的人才结构已经出现了高素质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的情况,目前我国的执业药师 不仅数量奇缺,而且分布不合理。从地区分布看,70%执业药师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 地区,西部地区人数很少。从部门分布看,执业药师主要集中在药品生产和使用单位, 在药品经营单位的较少。中药专业服务人员数量服务甘肃 2600 万的人口明显不足, 中药学教育薄弱。2014 年甘肃医疗机构技术人员统计见下表: 表 2014 年甘肃医疗机构技术人员统计 人员构成 西药师 中药师 执业医师 执业中医医师 注册护士 其他 5026 920 39247 6977 8373 40668 新医改将对医药行业产生颠覆性影响,最为快速而直接的影响就是全民医保扩大 对医疗方面的需求。根据新医改意见方案,到 2011 年,医保将基本覆盖 90%人口, 达到 12.8 亿人。到 2020 年,基本覆盖城乡居民。随着医保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这 一庞大的市场蛋糕将继续被做大。经过未来两年新农合、城市居民、城镇职工和疫苗 公共卫生建设,2010 年将筹集医疗资金 4000 亿元,按药品费用占比 45%测算,将直 接增加药品市场需求 1800 亿元。医药行业在新医改背景下显得一片春光灿烂,长期 来看新医改带来的需求扩容、行业整合都将促进整个医药行业的发展。制药工程、中 药栽培与鉴定、中药资源与开发不能报考药师。只有药学专业、中药学专业可作为社 区药学服务人员。我们不容置疑地相信,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药学类人才市场将有 巨大的潜力。2015 年甘肃高校药学招生规模统计分别见下表: 表 2015 年甘肃高校药学招生规模统计 药学 药物制剂 制药工程 中药学 中药栽培 中药资源与 与鉴定 开发 招生总数 210 60 263 60 120 50 在甘招生 87 55 97 55 115 45 近 20 年来,医药行业以平均每年 18%的速率增长,其对人才的需求远远高于市 场供给。在近期全国人才需求量最大的前十个行业里,生物、医药类已升至第五名。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行业的发展,药学类人才需求必然大幅度增加,并且这种需求是长 期和稳定的。这为药学类专业领域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据分析,该专业 的人才需求量每年将以 19%左右的速度增长。 我校开设本科中药学专业招生主要面向甘肃 14 个地、州、市,招生对象为高中 毕业生。甘肃省每年约有 30 多万高考学生,尤其是东部、南部、中部 8 个地、市的 生源状况充分,仅平凉市每年约有 2 万名左右的高中毕业生期待升入高校,该专业生 源前景很好。因此,中药学专业人员需求日益增强,中药学专业有着广泛、深厚的社 会基础,有基层良好的就业条件,就业前景看好。正是为了满足人们对预防疾病、提 高生存质量、降低医疗花费等多方面的要求,中药学专业发展和就业前景十分广阔。 我校中药学学生毕业后,鼓励其赴基层医院就业,输送到我省及周边地区的药厂、 医院、科研院所等机构工作,成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中医药学专业人才。 (二)甘肃省中药学专业设置现状分析 近 5 年,西北民族大学和兰州大学、陇东学院、河西学院 4 所本科院校,均无中 药学专业的招生。只有甘肃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招生,以上数据说明:甘肃省中药 学专业的招生规模严重不足,明显不能满足甘肃省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民群 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 综上所述:中医药学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千百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荣 昌盛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我院作为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医学院校,传承祖国传统医 学,培养既有现代医学知识,又有传统中医药知识的高等应用型中药学专业人才义不 容辞。尤其是在我校 57 年的办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管理经验,特别 是药学本科专业的成功开办,中药、药学专科在我院的成功举办经验,证明我校设置 中药学专业有必要、切实可行,且已具备了应有的办学条件。 4.增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 神,掌握中药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在药品生产企业、经营部门、各级医疗结构 及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从事药品生产、鉴定、分析、营销、指导合理用药、检验和药事管理的高素 质技能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要求 本专业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懂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 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创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全的体魄。具有 中药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从事中医药及药学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具备从事药品生产、检验、经营流通、使用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合理用药、中医药服务等岗位 所需要的专业工作能力。服务范围较宽,适应面较广。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以下知识和能力: 1.熟悉药事管理的法规、政策,要求掌握从事本专业工作必需的中药及药学的基本知识。 2.掌握本专业所需要的化学、生物学及相关的中医、中药及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 3.掌握药理学、中药分析、中药制剂、中药鉴定及药品销售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具备中药制剂、中药鉴定、中药分析及各项常规中药及药学实验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4.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科研创新能力,能够及时了解中医药学相关前沿学科的理论和技术 发展动态。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调查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6.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 7.能较为熟练地使用计算机为医疗实践服务。 三、学制及入学程度 1.学制:四年。学校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但修业年限最长不超过 6 年。 2.入学程度:高中毕业 3.授予学位:理学学士。学生完成教学计划规定全部内容,符合学校学位授予条件,授予理 学学士学位。 四、课程设置和授课时数 必修课:共 2691 学时,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规定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和教学环节。 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3 部分。 公共必修课共 886 学时,包括军事理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医德 修养、形势与政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体育、大学英语、医用 物理学、高等数学、医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创业与就业指导。 专业基础课共 981 学时,包括无机化学、人体解剖学、医药数理统计、生理学、病理学、分 析化学、有机化学、微生物与免疫学、中医基础、物理化学、生物化学、药用植物学、药理学。 专业课包括共 824 学时,包括中药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方剂学、药物治疗学、中药 药剂学、药事管理学、中药生理生态学、分子生药学、中药炮制学、中药分析、药品营销学、中 药药理学。 具体课程详见中药学专业教学进程表。 五、毕业实习 在第七、八学期共安排 31 周,包括实习前教育、毕业论文设计。 1.实习前教育:1 周。毕业实习是中药学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应教育学生遵守社会主义职 业道德,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业务指导,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专业基本技能及日常工作程序和规 范。向学生宣传、讲解毕业实习要求及有关规定。 2.毕业实习:实习 25 周。中药学专业学生安排在药品生产企业实习。其中在质量部 5 周、 生产车间 5 周、制剂车间 5 周、研发部 5 周、销售部 5 周。 3.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 5 周。中药学专业学生跟随各位专业教师进行科学论文设计、 实验、撰写,最终进行毕业论文答辩。 六、考核 考核分考试和考查,学生学习课程分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综合实训、 素质拓展和毕业实习七种。除素质拓展外,所以课程均要参加考试,成绩合格,达到规定学分, 并通过毕业考试,思想品德鉴定合格,方可毕业(素质拓展要达到相应学分) 。 七、毕业考试 中药学专业毕业考试为毕业论文答辩。 毕业论文主要包括论文设计、实验、文献检索、论文书写、论文答辩几个环节。主要考核学 生论文书写、文献检索、语言表达等能力。 八、附表 表一 课 间 见 习 学 习 周 数 假 总 期 计 20 5 25 1 21 5 26 1 21 5 26 1 22 5 27 1 1 20 5 25 18 1 1 20 5 25 13 1 法 定 假 日 训 1 1 1 期 期 末 考 试 一 16 1 二 18 1 1 三 18 1 1 四 18 1 五 18 六 七 2 1 1 八 合 计 119 毕论 专操 业文 业作 考答 技考 试辩 能试 入 学 教 育 理实 论验 教教 学学 学 专强 业化 技训 能练 毕 业 实 习 中药学专业环节时间分配表 7 3 1 7 1 18 5 25 5 军 公 益 劳 动 毕 业 教 育 择 业 1 1 1 7 25 1 2 1 1 1 1 25 124 30 204 表二 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结构比例表 课程类型 学 时 占总学时百分比 公共课 876 29.09% 专业基础课 873 28.99% 专业课 932 30.95% 选修课 320 10.63% 3011 100 % 实验、实训、见 习 746 57.03% 集中实践 562 42.97% 计 1308 100% 理论课程 合 实践课程 合 计 备 注 表三 中药学专业教学进程表 学时数 序 号 课程 类别 考试 理 实验 学期 论 实训 考查 学期 课程名称 学 时 学 分 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 军事理论 3 中国近代史纲要 4 医学计算机应用基础 5 大学英语 6 大学体育 48 32 32 68 210 140 32 3.0 48 0 一 2.0 32 0 一 2.0 32 0 一 4.0 0 68 一 二 12.0 210 0 二、四 一、三 8.0 0 140 一~四 2.0 32 0 一~八 7 公 共 课 形势与政策 48 3.0 48 0 二 9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96 6.0 96 0 三 10 医德修养 11 创业与就业指导 16 36 1.0 2.0 16 36 0 0 12 医用物理学 64 4 46 18 13 高等数学 64 4 64 0 14 小 计 886 53 660 226 15 无机化学 72 4.5 48 24 16 人体解剖学 54 3 36 18 二 17 医药数理统计 36 2 36 0 三 18 生理学 54 3 36 18 二 病理学 54 3 36 18 三 19 专 业 分析化学 基 有机化学 础 微生物与免疫学 16 周 3 2 2 2 3 2 18 18 18 18 18 周 周 周 周 周 3 2 (16W) 3 四 一 3 (16W) (16W) 1 八 一 4 一 一 4 5 3 实 习 前 技 2 3 3 能 强 化 72 36 二 144 8 90 54 三 72 4 54 18 三 4 中医基础 63 3.5 54 9 三 4 24 物理化学 72 4 54 18 四 4 25 专 业 26 必 27 修 28 课 生物化学 72 4 54 18 四 4 药用植物学 72 4 54 18 873 49 624 249 药理学 108 6 72 36 五 29 中药学 81 4.5 63 18 四 30 中药鉴定学 90 5 54 36 五 5 31 中药化学 90 5 54 36 五 5 32 专 方剂学 业 中药药剂学 课 药事管理学 45 2.5 36 9 108 6 72 36 54 3 54 0 22 23 33 34 课 小 计 13 1 7 18 5 周 周周周周 (每学期 4 学时) 6 21 八 3 2 108 20 七 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8 二 2 3 2 三 按学期分配 四 五 六 一 6 二 四 4 4 训 练 4 6 4 五 六 3 6 六 六 3 35 中药生理生态学 72 4 54 18 4 36 分子生药学 54 3 36 18 37 中药炮制学 65 5 39 26 七 5 38 中药分析 78 6 52 26 七 6 六 3 毕 毕 业 实 习 业 论 文 设 计 表三 中药学专业教学进程表(续) 学时数 序 号 课程 类别 39 42 专 专 药品营销学 业 业 必 小 计 课 修 合计 43 药学英语 24 1.5 24 44 医学文献检索 24 1.5 24 45 医古文 24 1.5 24 46 药用拉丁语 24 1.5 24 47 医药伦理学 24 1.5 24 中医哲学概论 24 1.5 24 中药资源学 24 1.5 24 中药栽培学 24 1.5 24 药物设计学 24 1.5 24 实用医药商务礼仪 24 1.5 24 人文医学 24 1.5 24 行为医学 24 1.5 24 仪器分析 24 1.5 24 40 41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课程名称 中药药理学 专 业 选 修 课 ︵ 任 选 12 学 分 ︶ 药物制剂新技术与新剂 型 56 39 2 39 0 七 932 56 661 271 24 1.5 24 408 25.5 408 48 3.0 48 48 3.0 48 48 3.0 48 48 3.0 48 小 计 192 12.0 192 集 中 入学教育 1周 1 军事训练 1周 1 实 践 类 野外实习 2周 2 毕业设计及毕业实习 22 周 22 小 计 26 周 26 65 二 三 四 五 16 18 18 18 18 周 周 周 周 周 七 八 18 13 1 7 18 5 周 周 周 周 周 周 4 六 3 实 习 前 技 24 1.5 小 计 一 2691 158 1945 746 24 61 公共选 自然科学类 62 修课类 社会科学类 63 (任选 艺术类 64 8 学分)大学综合类 70 七 药物治疗学 60 69 12 临床药学 59 68 36 24 24 58 67 4 1.5 1.5 生物药剂与药代动力学 考查 学期 48 24 24 57 66 学时 按学期分配 考试 实验 学期 学分 理论 实训 能 强 化 训 练 每学期开课门数 11 9 8 7 5 4 4 每学期考试课门数 3 3 2 3 3 2 2 每学期考查课门数 8 6 6 4 2 2 2 周 28 27 25 24 21 16 20 学 时 数 毕业考试科目 毕业论文答辩 毕 毕 业 实 习 业 论 文 设 计 5.专业主要带头人简介 姓名 程亚青 性别 女 专业技术职务 出生年月 1961.7 行政职务 教授 组宣部 部长 第一学历 本科 最后学历 硕士 第一学历和最后学历 1983.7 甘肃农业大学 园艺专业,2004.12 甘肃农业大学 农业推广 毕业时间、学校、专业 主要从事工作与 主要从事药用植物教学工作,重点进行中药资源研究。 研究方向 本人近三年的主要工作成就 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共 16 篇;出版专著(译著等)3 部。 获教学科研成果奖共 7 项;其中:国家级 0 项,省部级 1 项。 目前承担教学科研项目共 1 项;其中:国家级项目 0 项,省部级项目 1 项。 近三年拥有教学科研经费共 32 万元,年均 10.6 万元。 近三年给本科生授课(理论教学)共 240 学时;指导本科毕业设计共 80 人次。 本人署名 序号 成果名称 等级及签发单位、时间 位次 药用植物学以能力 2014 年 4 月获甘肃省教学成果教育厅级 1 为导向的345式教学 主持 奖 最具代表 改革与研究 性的教学 关于苍术药材的两 科研成果 2 种不同化学型的分 2012 年 9 月获平凉市科技进步 2 等 主持 类研究 (4 项以 内) 专著《陇东药用植物 3 图谱》 2015 年 11 月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主编 4 陇东地区常见药用 2015年12月通过鉴定验收 植物资源普查 目前承担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来源 起讫时间 的主要教 学科研项 甘肃省中 全国第四次中药资 药 资 源 普 2013~2015 目(4 项以 1 源普查庄浪县普查 查办 内) 目前承担 序号 课程名称 1 药用植物学 的主要教 学工作(5 2 中药资源学 项以内) 3 中药调剂员培训 授课对象 人数 药学、中药 150 药学、中药 200 300 中医药系 学时 86 48 24 主持 经费 30万 课程性质 必修课 必修课 选修课 情况属实,同意担任专业带头人。 教学管理部门审 核意见 签章 本人承担 工作 主持 授课时间 2003~2015 2003~2015 2003~2015 5.专业主要带头人简介 (续 1) 姓名 曹 芳 性别 女 出生年月 1965.06 专业技术职 教授/主任药 务 师 第一学历 本科 行政职务 最后学历 本科 无 第一学历和最后学历 1988.7 原西安药科大学 药学专业 毕业时间、学校、专业 主要从事工作与 在药品检验所从事药品检验工作;甘肃医学院担任药物分析课程教学。主要 研究方向为药品的质量控制。 研究方向 本人近三年的主要工作成就 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共 17 篇;出版专著(译著等)2 部。 获教学科研成果奖共 0 项;其中:国家级 0 项,省部级 0 项。 目前承担教学科研项目共 1 项;其中:国家级项目 0 项,市级项目 1 项。 近三年拥有教学科研经费共 3 万元,年均 1 万元。 近三年给本科生授课(理论教学)共 250 学时;指导本科毕业设计共 30 人次。 序号 最具代表 性的教学 科研成果 (4 项以 内) 成果名称 本人署名 位次 等级及签发单位、时间 1 《平凉地区中草药资源 获1998年11月平凉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调查及产业开发报告》 第一 2 《全方位多角度勘验鉴 获2005年10月平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定假劣药品方法研究》 第一 3 《二次膜分离提取藏牦 获2009年10月平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牛血凝血酶的工艺研究》 第二 4 《基于大专生能力培养 的《药物分析》实验教学 获平凉医专2012年6月教学成果一等奖 改革探讨》 第一 目前承担 序号 项目名称 的主要教 学科研项 目(4 项以 1 消癌平胶囊质量研究 内) 课程名称 目前承担 序号 的主要教 1 药物分析 学工作(5 2 药物分析 项以内) 3 中药制剂分析 教学管理部门 审核意见 项目来源 平凉市科技 局科技计划 项目 授课对象 专科 专升本 专科 起讫时间 经费 本人承担 工作 2015-2016 3万 主持 课程性质 必修课 必修课 选修课 授课时间 2010-2016 2012-2016 2012-2016 人数 600 400 300 学时 116 89 24 情况属实,同意担任专业带头人。 签章 5.专业主要带头人简介(续 2) 姓名 王金权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64.9 专业技术职务 教授 第一学历 科研处 处长 行政职务 本科 最后学历 本科 第一学历和最后学历 1989.7 兰州医学院 临床医学 毕业时间、学校、专业 主要从事工作与 主要从事药理学、中药药理学教学工作,重点研究方向为临床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 研究方向 本人近三年的主要工作成就 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共 6 篇;出版专著(译著等)4 部。 获教学科研成果奖共 2 项;其中:国家级 0 项,省部级 1 项。 目前承担教学科研项目共 0 项;其中:国家级项目 0 项,省部级项目 0 项。 近三年拥有教学科研经费共 0 万元,年均 0 万元。 近三年给本科生授课(理论教学)共 0 学时;指导本科毕业设计共 5 人次。 最具代 表性的 教学科 研成果 (4 项以 内) 序号 成果名称 1 2 本人署名 位次 平凉市科技 多学科渗透的立体式药理学教学研究 局 2012 年市 级二等 平凉市科技 基于转录组测序技术研究当归同源基 局 2014 年市 因及 GO 功能 级二等 等级及签发单位、时间 1 2 目前承 担的主 序号 项目名称 要教学 科研项 1 目(4 项 以内) 目前承 序号 课程名称 担的主 要教学 1 药理学 工作(5 中药药理学 项以内) 2 项目来源 起讫时间 经费 本人承担 工作 授课对象 人数 学时 课程性质 授课时间 医学 各专业 2000 1400 必修课 2003~2015 中药学 3 48 必修课 2011~2015 情况属实,同意担任专业带头人。 教学管理部门 审核意见 签章 5.专业主要带头人简介(续 3) 姓名 邹传宗 性别 男 专业技术职务 副教授 第一学历 本科 1976.4 出生年月 行政职务 最后学历 硕士 第一学历和最后学历 2000.6 兰州大学 有机化学;2003.6 兰州大学 有机化学 毕业时间、学校、专业 主要从事工作与 从事天然药物化学教学工作,重点研究方向天然药物研究与开发。 研究方向 本人近三年的主要工作成就 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共 12 篇;出版专著(译著等)3 部。 获教学科研成果奖共 0 项;其中:国家级 0 项,省部级 0 项。 目前承担教学科研项目共 1 项;其中:国家级项目 0 项,省部级项目 1 项。 近三年拥有教学科研经费共 10 万元,年均 3.3 万元。 近三年给本科生授课(理论教学)共 170 学时;指导本科毕业设计共 15 人次。 最具代表 性的教学 科研成果 (4 项以 内) 序号 成果名称 1 2 《藳防汤加味辩证 治疗尿路综合症临 床观察》 《百里香脂溶性化 学成分研究》 平凉市科技局 2010 年市级二等 第三 平凉市科技局 2012 年市级二等 第一 目前承担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来源 的主要教 学科研项 白花菜脂溶性成分研 甘肃省 目 (4 项以 1 究 科技厅 内) 目前承担 序号 课程名称 的主要教 1 天然药物化学 学工作 (5 项以内) 2 中药化学 本人署名 位次 等级及签发单位、时间 起讫时间 本人承担 工作 10 万 主持 人数 学时 课程性质 授课时间 药学 47 85 必修课 2003~2015 中药 87 90 必修课 2010~2015 授课对象 2014~2016 经费 情况属实,同意担任专业带头人。 教学管理部门 审核意见 签章 5.专业主要带头人简介(续 4) 姓名 性别 男 专业技术职务 副教授 第一学历 出生年月 1981.3 行政职务 教学秘书 最后学历 本科 武喜红 第一学历和最后学历毕 2005.6 毕业于兰州大学药学院药学专业 业时间、学校、专业 主要从事工作与 担任药学、中药学专业的《生药学》 、 《中药鉴定学》教学工作,主要进 行甘肃省中药材质量和资源研究,负责和教学管理实验室建设。 研究方向 本人近三年的主要工作成就 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共 15 篇;出版专著(译著等)3 部。 获教学科研成果奖共 1 项;其中:国家级 0 项,省部级 1 项。 目前承担教学科研项目共 1 项;其中:国家级项目 0 项,省部级项目 0 项。 近三年拥有教学科研经费共 5 万元,年均 1.67 万元。 近三年给本科生授课(理论教学)共 310 学时;指导本科毕业设计共 45 人次。 序号 成果名称 最具代表 性的教学 科研成果 (4 项以 内) 等级及签发单位、时间 本人署名位次 1 一种新型多功能药 学实验提样器 国家专利局实用新型 2015.8 第一 2 一种药学配药装置 国家专利局实用新型 2015.8 第一 3 药用植物学以能力 为导向的 345式教 学改革与研究 甘肃省教育厅教学成果奖 2013 第四 目前承担 的主要教 序号 项目名称 学科研项 目(4 项以 内) 项目来源 起讫时间 目前承担 序号 课程名称 授课对象 人数 的主要教 100 生药学 药学 学工作(5 1 2 100 中药鉴定学 中药学 项以内) 情况属实,同意担任专业带头人。 经费 本人承担工作 学时 课程性质 授课时间 68 102 必修课 必修课 2006~2015 2009~2015 教学管理部门 审核意见 签章 6.教师基本情况表 序 号 姓名 性 别 年 龄 专业技 术职务 1 赵守健 男 57 教授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马春梅 王有德 杨 亮 冯 彬 雷世鑫 潘润存 王志江 单广翠 蔺多鑫 刘 磊 穆亚梅 魏葆春 女 男 女 女 男 男 男 女 男 男 女 女 56 44 37 42 39 52 34 33 35 33 35 42 现从事 专业 拟任课程 专职 /兼职 病理 病理学 专职 兰州医学院 临床医学 学士 病理 病理学 专职 兰州医学院 临床医学 学士 病理 病理学 专职 副教授 兰州医学院 临床医学 学士 兰州大学 医学 硕士 病理 病理学 专职 副教授 兰州医学院 临床医学 学士 兰州医学院 临床医学 学士 病原 微生物与 免疫学 专职 副教授 兰州医学院 临床医学 学士 兰州大学 医学 硕士 病原 微生物与 免疫学 专职 教授 兰州医学院 临床医学 学士 兰州医学院 临床医学 学士 微生物 与免疫 微生物与 免疫学 专职 讲师 兰州大学 预防医学 学士 兰州大学 预防医学 学士 病原 微生物与 免疫学 专职 讲师 哈尔滨工大学 信号与信息处理 学士 哈尔滨工业大学 信号与信息处理 硕士 计算机 计算机 应用基础 专职 讲师 西北师范大学 计算机科学 学士 西北师范大学 计算机科学 硕士 计算机 计算机应 用基础 专职 讲师 西北师范大学 计算机科学 学士 西北师范大学 计算机科学 硕士 计算机 计算机应 用基础 专职 讲师 西北师范大学 计算机科学 学士 西北师范大学 教育技术学 硕士 计算机 计算机应 用基础 专职 西北师范大学 计算机应用 西北师范大学 计算机应用 硕士 计算机 计算机应 用基础 专职 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第一学历毕业学 校、专业、学位 兰州医学院 临床医学 学士 最后学历毕业学 校、专业、学位 兰州医学院 临床医学 学士 兰州医学院 临床医学 学士 兰州医学院 临床医学 学士 学士 6.教师基本情况表(续 1) 序 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姓名 徐 婕 杨贵喜 张利香 赵 伟 陈佑泉 李东禄 李红强 刘爱生 田金玉 张 鹏 朱永红 于 越 刘晓霞 性 别 女 女 女 男 男 男 男 男 男 男 男 女 女 年 龄 37 37 40 36 52 42 38 44 52 61 35 33 38 专业技 术职务 第一学历毕业学 校、专业、学位 最后学历毕业学 校、专业、学位 现从事 专业 拟任课程 专职 /兼职 副教授 兰州理工大学 计算机科学 学士 兰州理工大学 计算机科学 学士 计算机 计算机应 用基础 专职 讲师 西北师范大学 计算机科学 学士 西北师范大学 计算机科学 硕士 计算机 计算机应 用基础 专职 讲师 西北师范大学 计算机软件与理 论 学士 西北师范大学 生物学 硕士 生物 医学计算 机 应用 基础 专职 副教授 重庆大学 应用数学 学士 重庆大学 应用数学 硕士 应用 数学 计算机应 用基础 专职 教授 兰州医学院 临床医学 学士 兰州医学院 临床医学 学士 人体 解剖学 人体 解剖学 专职 副教授 兰州医学院 预防医学 学士 兰州医学院 预防医学 学士 预防 医学 人体解剖 学 专职 讲师 兰州医学院 临床医学 学士 兰州医学院 临床医学 学士 临床 医学 人体解剖 学 专职 副教授 兰州医学院 预防医学 学士 兰州医学院 预防医学 学士 预防 医学 人体解剖 学 专职 副教授 兰州医学院 临床医学 学士 兰州医学院 临床医学 学士 临床 医学 人体解剖 学 专职 副教授 平凉卫生学校 临床医学 大专 中国医科大学 临床医学 学士 临床 医学 人体解剖 学 专职 讲师 兰州大学 预防医学 学士 兰州大学 预防医学 学士 预防 医学 人体解剖 学 专职 助教 兰州大学 预防医学 学士 兰州大学 预防医学 硕士 生理 生理学 专职 讲师 华北煤炭医学院 临床医学 学士 兰州大学 预防医学 硕士 公共 卫生 生理学 专职 6.教师基本情况表(续 2) 序 号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姓名 石爱民 席 晅 谢文美 要学棣 张颖珍 赵小荣 周凤娟 靳彩虹 柳鹏飞 童红梅 王保平 戴兴德 性 别 男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女 男 女 男 男 年 龄 52 50 34 59 49 48 53 48 32 46 37 38 专业技 术职务 第一学历毕业学 校、专业、学位 最后学历毕业学 校、专业、学位 现从事 专业 拟任课程 专职 /兼职 副教授 兰州医学院 临床医学 学士 兰州医学院 临床医学 学士 临床 医学 生理学 专职 副教授 兰州医学院 临床医学 学士 兰州医学院 临 床医学 学士 临床 医学 生理学 专职 讲师 西北农林科技大 学 遗传学 学士 西北农林科技大 学 遗传学 硕士 遗传学 生物化学 专职 副教授 西北师范大学 植物生理 学士 西北师范大学 植物生理 硕士 植物 生理学 生物化学 专职 教授 甘肃农业大学 生物与遗传学 学士 甘肃农业大学 生物与遗传学 硕士 遗传学 生物化学 专职 副教授 西北师范大学 生物学 学士 西北师范大学 生物学 硕士 生物 生物化学 专职 教授 西北师范大学 生物学 学士 西北师范大学 生物学 学士 生物 生物化学 专职 副教授 兰州医学院 临床医学 学士 兰州医学院 临床医学 学士 临床 医学 生物化学 专职 讲师 中科院动物研究 所 生态学 博士 中科院动物研究 所 生态学 博士 生态学 生物化学 专职 教授 北京农业大学 园艺学 学士 北京农业大学 园艺学 硕士 生物 生物化学 专职 讲师 兰州医学院 临床医学 学士 兰州医学院 临床医学 学士 临床 医学 生物化学 专职 副教授 西北师范大学 化学 学士 西北师范大学 化学 学士 有机 化学 有机化学 专职 6.教师基本情况表(续 3) 序 号 姓名 性 别 年 龄 专业技 术职务 39 东 良 男 46 副教授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董 娜 梁金玲 穆爱霞 万建新 王文娟 王新武 杨晓明 张爱菊 张小林 朱天荣 李治军 薛林科 女 女 女 男 女 男 男 女 男 男 男 男 35 36 37 34 33 38 52 35 48 45 29 35 第一学历毕业学 校、专业、学位 西北师范大学 化学 学士 最后学历毕业学 校、专业、学位 西北师范大学 化学 学士 现从事 专业 拟任课程 专职 /兼职 化学 有机化学 专职 讲师 西北师范大学 化学 硕士 西北师范大学 物理化学 博士 物理化 学 物理化学 专职 副教授 长春师范学院 物理学 学士 长春师范学院 物理学 学士 物理学 医用物理 学 专职 讲师 西北师范大学 化学 学士 西北师范大学 理论物理 学士 理论 物理 医用物理 学 专职 讲师 西北师范大学 分析化学 学士 西北师范大学 分析化学 硕士 分析 化学 分析化学 专职 讲师 西北师范大学 有机化学 学士 西北师范大学 有机化学 硕士 有机 化学 有机化学 专职 讲师 西北师范大学 应用数学 理学学士 西北师范大学 应用数学 理学学士 应用 数学 高等数学 专职 副教授 西北师范大学 化学 学士 西北师范大学 化学 硕士 化学 无机化学 专职 讲师 西北师范大学 分析化学 学士 西北师范大学 分析化学 硕士 分析 化学 分析化学 专职 教授 西北师范大学 化学 学士 西北师范大学 化学 学士 物理 化学 分析化学 专职 副教授 西北师范大学 物理 学士 西北师范大学 物理 学士 物理学 教育 医用物理 学 专职 教员 兰州大学 有机化学 学士 兰州大学 有机化学 博士 有机 化学 有机化学 专职 教员 西北师范大学 分析化学 学士 西北师范大学 分析化学 博士 分析 化学 分析化学 专职 6.教师基本情况表(续 4) 序 号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1 62 63 姓名 李世凯 白志栋 董金玉 李 超 尚碧波 唐湘珍 万宏强 万智学 吴吉能 于晓东 郭永乐 性 别 男 男 男 女 男 女 男 男 男 女 男 年 龄 45 34 专业技 术职务 讲师 讲师 第一学历毕业学 校、专业、学位 最后学历毕业学 校、专业、学位 中国社科院 研究生院 中国哲学 博士 中国社科院 研究生院 中国哲学 博士 西北民族大学 民族经济学 学士 西北民族大学 民族经济学 硕士 现从事 专业 拟任课程 专职 /兼职 中国哲 学 毛泽东思 想和中国 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 体系概论 专职 中国少 数民族 经济 毛泽东思 想和中国 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 体系概论 专职 专职 教授 西北师范大学 法学 学士 西北师范大学 法学 学士 政治 毛泽东思 想和中国 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 体系概论 副教授 兰州商学院 商业经济 学士 兰州商学院 商业经济 学士 商业 经济 思想道德 修养与法 律基础 专职 讲师 西南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 学士 西藏民族学院 中国哲学 硕士 中国 哲学 思想道德 修养与法 律基础 专职 讲师 西北师范大学 法学 学士 西北师范大学 法学 硕士 法学 理论 医德修养 专职 34 讲师 中国社科院 历史学 博士 中国社科院 历史学 博士 历史学 中国近代 史纲要 专职 59 副主任 医师 兰州医学院 临床医学 学士 兰州医学院 临床医学 学士 临床 医学 医德修养 专职 讲师 兰州大学 法律 学士 兰州大学 法律 硕士 法律 思想道德 修养与法 律基础 专职 讲师 西北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 硕士 西北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 博士 思想政 治教育 思想道德 修养与法 律基础 专职 助教 天水师范学院 体育教育 学士 天水师范学院 体育教育 学士 体育 教育 大学体育 专职 51 51 31 37 41 38 31 6.教师基本情况表(续 5) 序 号 姓名 性 别 年 龄 专业技 术职务 64 贾琚杰 男 35 讲师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高泽谨 李宝成 马少莉 毛立群 白治堂 郭文平 郝 力 何亮姬 男 男 女 男 男 男 男 女 36 36 51 46 39 49 54 37 第一学历毕业学 校、专业、学位 天水师范学院 体育教育 学士 最后学历毕业学 校、专业、学位 天水师范学院 体育教育 学士 现从事 专业 拟任课程 专职 /兼职 体育 教育 大学体育 专职 讲师 西北师范大学 体育教育 学士 西北师范大学 体育教育 学士 体育 教育 大学体育 专职 讲师 西北师范大学 体育教育 学士 西北师范大学 体育教育 学士 体育 教育 大学体育 专职 副教授 西北师范大学 体育教育 学士 西北师范大学 体育教育 学士 体育学 大学体育 专职 副教授 西北师范大学 体育教育 学士 西北师范大学 体育教育 学士 体育 大学体育 专职 讲师 华中师范大学 比较教学 学士 华中师范大学 比较教学 硕士 比较 教学 大学英语 专职 副教授 西北师范大学 高等教育学 学士 西北师范大学 高等教育学 硕士 高等 教育学 大学英语 专职 副教授 西北师范大学 英语文学 学士 西北师范大学 英语文学 硕士 英语 大学英语 专职 讲师 兰州大学 高等教育学 学士 兰州大学 高等教育学 硕士 高等 教育学 大学英语 专职 西北师范大学 英语文学 学士 英语 文学 大学英语 专职 讲师 西北民族学院 英语 学士 西北师范大学 心理学 硕士 心理学 大学英语 专职 西北师范大学 教育史 硕士 教育史 大学英语 专职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经济与管理 教育经 济管理 大学英语 专职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73 74 黄 砚 刘潇潇 女 女 50 36 副教授 无线电专用机械 设备 学士 75 张希亮 男 39 副教授 西北师范大学 教育史 学士 76 朱建国 男 57 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经济与管理 学士 硕士 6.教师基本情况表(续 6) 序 号 姓名 性 别 年 龄 专业技 术职务 77 王 丽 女 38 副教授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王金权 王兰霞 关鉴茹 张 武 吕小旭 曹 芳 单红芳 靳佩芸 李 宏 李晓青 刘惠娟 马 瑞 男 女 女 男 男 女 女 女 男 女 女 女 现从事 专业 拟任课程 专职 /兼职 公共 卫生 药理学 专职 兰州医学院 临床医学 学士 临床 医学 中药 药理学 专职 讲师 兰州大学 药学 学士 兰州大学 药学 硕士 公共 卫生 药理学 专职 助教 西北师范大学 生物科学 学士 兰州大学 植物学 硕士 药用 植物学 分子 生药学 专职 副教授 兰州医学院 临床医学 学士 兰州医学院 临床医学 学士 药理学 药理学 毒理学 专职 讲师 西北师范大学 生物科学 学士 西北师范大学 植物生态学 硕士 药用 植物学 中药生理 生态学 专职 教授 西安医科大学 药学 学士 西安医科大学 药学 学士 药物 分析 中药制剂 分析 专职 助教 兰州大学 药学 学士 兰州大学 药学 学士 药学 中药 药剂学 专职 讲师 兰州大学 药学 学士 兰州大学 公共卫生 硕士 公共 卫生 中药化学 专职 讲师 兰州大学 药学 学士 兰州大学 药学 学士 药学 药事管理 学、药品 营销学 专职 讲师 兰州大学 药学 学士 兰州大学 公共卫生 硕士 公共 卫生 中药化学 专职 32 讲师 兰州大学 药物分析 学士 兰州大学 药物分析 硕士 药物 分析学 中药 药剂学 专职 44 副主任 中药师 中国医科大学 药学 学士 中国医科大学 药学 学士 药学 药事管理 专职 52 34 27 50 31 51 34 34 33 35 第一学历毕业学 校、专业、学位 兰州医学院 临床医学 学士 最后学历毕业学 校、专业、学位 兰州医学院 临床医学 学士 教授 兰州医学院 临床医学 学士 6.教师基本情况表(续 7) 序 号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姓名 孟令疆 唐彩娥 脱鸣富 王红娟 王晓军 吴 江 信彩琴 张小龙 性 别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女 男 年 龄 专业技 术职务 第一学历毕业学 校、专业、学位 最后学历毕业学 校、专业、学位 现从事 专业 拟任课程 专职 /兼职 53 副主任 药师 中国医科大学 药学 学士 中国医科大学 药学 学士 药学 药品 营销学 专职 48 主任 药师 兰州医学院 药学 学士 兰州医学院 药学 学士 药学 中药 炮制学 专职 药师 新疆医科大学 药学 学士 新疆医科大学 药学 硕士 药学 中药 炮制学 专职 32 讲师 山东中医药大学 药物分析 学士 山东中医药大学 药物分析 硕士 药物分 析学 中药 鉴定学 专职 46 副主任 中药师 甘肃省中医学院 药学 学士 甘肃省中医学院 药学 学士 中药学 中药 药剂学 专职 43 副主任 药师 中国医科大学 药学 学士 中国医科大学 药学 学士 药学 药事 管理学 专职 48 副主任 药师 中国医科大学 药学 学士 中国医科大学 药学 学士 中药学 中药 炮制学 专职 44 副主任 药师 兰州医学院 药学 学士 兰州医学院 药学 学士 药学 中药 药理学 专职 兰州大学 有机化学 学士 兰州医学院 预防医学 学士 兰州大学 预防医学 学士 兰州医学院 预防医学 学士 甘肃农业大学 果树蔬菜 学士 兰州大学 有机化学 硕士 兰州医学院 预防医学 学士 兰州大学 预防医学 学士 兰州大学 预防医学 硕士 甘肃农业大学 果树蔬菜 硕士 天然药 物化学 中药化学 专职 预防医 学 医药数理 统计 专职 预防医 学 医药数理 统计 专职 公共卫 生 医药数理 统计 专职 药用植 物学 药用 植物学 专职 36 98 邹传宗 男 40 副教授 99 练 成 男 48 副教授 100 毛 俊 男 36 讲师 101 文 轶 女 39 讲师 102 程亚青 女 55 教授 6.教师基本情况表(续 8) 序 号 姓名 性 别 年 龄 专业技 术职务 103 樊 敏 男 35 讲师 104 王 芳 女 33 讲师 105 武喜红 男 35 副教授 106 张 敏 女 36 讲师 107 李莲英 女 52 副教授 108 宋华平 男 36 讲师 109 童亚芳 女 37 讲师 110 王昕旭 女 44 副教授 111 赵中玮 男 52 教授 112 梁治学 男 46 副教授 113 马献中 男 53 副教授 114 苗冲 女 40 副教授 115 徐晓琼 女 32 讲师 116 潘乐 男 31 讲师 第一学历毕业学 校、专业、学位 甘肃中医学院 中药学 学士 甘肃中医学院 中药学 学士 兰州大学 药学 学士 甘肃中医学院 中药学 学士 甘肃中医学院 中医医疗 学士 甘肃中医学院 中医临床基础 学士 甘肃中医学院 中医临床基础 学士 甘肃中医学院 中医学 学士 甘肃中医学院 中医医疗 学士 甘肃中医学院 中医临床基础 学 士 甘肃中医学院 中医医疗 学士 甘肃中医学院 中医临床基础 学士 兰州大学 中药学 学士 中国农林科技大学 药物合成 学士 最后学历毕业学 校、专业、学位 安徽中医学院 生药学 硕士 兰州大学 公共卫生 硕士 兰州大学 药学 学士 江西中医学院 中药学 硕士 甘肃中医学院 中医医疗 学士 甘肃中医学院 中医临床基础 硕士 甘肃中医学院 中医临床基础 硕士 甘肃中医学院 中医学 学士 甘肃中医学院 中医医疗 学士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中医基础理论 博士 甘肃中医学院 中医医疗 学士 甘肃中医学院 中西医结合 临床 硕士 陕西中医学院 中药学 硕士 中国社科院物理 化学研究所 药物分析 博士 现从事 专业 拟任课程 专职 /兼职 生药学 中药 鉴定学 专职 公共卫 生 中药 药剂学 专职 中药学 中药 鉴定学 专职 中药学 中药制 剂分析 专职 中医医 疗 中医 基础 专职 中医临 床基础 中医 基础 专职 中医临 床基础 中药学 专职 中医学 中药学 专职 中医医 疗 中药学 专职 中医基 础理论 中医基 础 专职 中医医 疗 方剂学 专职 中西医 结合临 床 方剂学 专职 中药学 中药制 剂分析 专职 天然药 物化学 中药 化学 专职 7.主要课程开设情况一览表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 总学时 课程 周学 时 授课学 期 授课教师 1 有机化学 144 8 戴兴德 东 2 分析化学 108 6 张小林 张爱菊 二 3 中医基础 63 3.5 李莲英 梁治学 宋华平 三 4 中药学 81 4.5 赵中玮 王昕旭 童亚芳 四 5 方剂学 45 2.5 马献中 苗 冲 五 6 药用植物学 90 5 程亚青 吕小旭 关鉴茹 四 7 中药鉴定学 90 5 武喜红 樊 敏 王红娟 五 8 药理学 108 6 张 武 王丽 王兰霞 五 9 中药药理学 48 4 王金权 张小龙 10 中药药剂学 108 6 中药炮制学 65 5 12 中药化学 90 5 13 药事管理学 54 3 11 14 15 药品营销学 39 3 中药制剂分析 78 6 良 二、三 樊 敏 王晓军 王 芳 单红芳 刘慧娟 信彩琴 唐彩娥 王 芳 脱鸣富 邹传宗 靳佩芸 李晓青 曹 芳 马 瑞 李 宏 单红芳 吴 江 孟令疆 李 宏 张 敏 刘慧娟 曹 芳 徐晓琼 七 六 七 五 六 七 七 8.其他办学条件情况表 专业名称 中药学 申报专业副高及以 上职称(在岗)人数 是否具备开办该 专业所必需的图书 资料 序 号 61 其中该专业 专职在岗人数 是 其中校内 兼职人数 116 可用于该专业的 教学实验设备 (千元以上) 主要教学设备名称(限 10 项内) 财政拨款 事业收入 社会支持 开办经费 及来源 300(台/件) 型 规 号 格 0 其中校外 兼职人数 总 价 值 (万元) 台(件) 溶出度测定仪 RCZ-8B 2 2013 2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SP-756 2 2013 3 台式高速冷冻离心机 H-1650R 2 2006 4 (真空)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 DHG-9035A; 3 2006 5 电子天平 DZF-6020 6 2006 6 崩解度时限仪 BT25S 1 2012 7 高效液相色谱仪 Agilent-1200 1 2014 8 自动滴定仪 FD-1A-50 1 2006 9 旋转蒸发仪 ZDJ-5 3 2008 10 单冲压片机 RE-52 2 2013 注:若为医学类专业应附医疗仪器设备清单。 1325.2 购 入 时 间 1 备 注 0 序号 中药学专业医疗仪器设备清单 主要教学设备名称 类型规格 数量(台/件) 购入时间 1 全自动凯氏定氮仪 K9860 2 2014.8 2 脂肪测定仪 SOX5000 2 2014.8 3 半自动生化分析仪 BA-88A 2 2014.8 4 半自动生化分析仪 MD-100 2 2014.8 5 差热实验装置 ZCR-2 2 2014.8 6 电化学工作站 600E 2 2014.8 7 电子分析天平 FA1104N 4 2014.8 8 摩尔分析型超纯水器 1005A 2 2014.8 9 台式压力蒸汽灭菌器 YXQ.DY.250 2 2014.8 10 双波长薄层扫描仪 UMAX2100XL 2 2014.8 11 紫外分光光度计 752A 2 2013.5 12 超声波细胞粉碎机 JY98-11D 1 2013.5 13 自动指示旋光仪 WZZ-1 4 2013.5 14 分光光度计 750 型 2 2013.5 15 可见分光光度计 723 型 4 2013.5 16 电子天平 FA1104 2 2013.5 17 饱和蒸汽压实验装置 DP-AF 2 2012.8 18 一体化凝固点下降实验装置 SWC-LGA 2 2012.8 19 霉菌培养箱 MJ-180 2 2012.8 20 自动电位滴定仪 ZD-2 2 2012.8 21 数显恒温水浴锅 DZKW-D-4 4 2012.8 22 一体化溶解热测定实验装置 SWC-RJ 2 2012.8 23 可见分光光度计 722E 12 2011.8 24 单人垂直净化工作台 TH-B-402 4 2011.8 25 冷藏柜 海尔 LC-122A 3 2011.8 26 暗箱式紫外分析仪 ZF-2C 2 2011.8 27 可见分光光度计 722S 8 2011.8 28 聚丙烯胺电泳槽 DYCZ-24DN 48 2011.8 29 酸度计 PHS—3c 8 2011.8 30 光波炉 G8023CSL-K3 4 2011.8 31 冰浴箱 S648 8 2011.8 32 电热鼓风干燥箱 ZHB101-1 型 4 2011.8 33 电泳仪 DX-600 24 2011.8 34 微量进样器 0.5-10ul 24 2011.8 35 倒置显微镜及图像集成系统 Ti-U 型 1 2011.8 36 染色体核型自动分析系统 MSD-63B 1 2011.8 37 CO2 培养箱 2406-2 型 1 2011.8 38 自动酶标仪 AT858 2 2011.8 序号 中药学专业医疗仪器设备清单(续 1) 主要教学设备名称 类型规格 数量(台/件) 购入时间 39 冷冻离心机 RJ-TGL-16GA 2 2011.8 40 数码显微互动显微镜 DM750 1 2011.8 41 数码显微互动显微镜 SMART 60 2011.8 42 数字生物显微镜 PH100-DB310U 8 2011.8 43 液晶投影仪 NEC 12 2011.8 44 净化工作台 SW-CJ-2DD 4 2011.8 45 电子分析天平 AR-2140 2 2011.8 46 荧光显微镜 尼康 1 2011.8 47 不锈钢坐式灭菌器 LDZX-50KA 4 2011.8 48 双目显微镜 CX41 4 2011.8 49 切片机 78866 型 2 2011.8 50 离心机 TDL-5 4 2011.8 51 水浴恒温振荡器 SHZ-82 8 2011.8 52 电热恒温培养箱 DNP-9272 4 2011.8 53 电泳仪 DYY-6C 12 2011.8 54 双目体视显微镜 NTP-4B 30 2011.8 55 双目生物显微镜 B204LED 100 2011.8 56 双目生物显微镜 B203LED 96 2010.7 57 自动纯水蒸馏器 SZ-93 2 2010.7 58 光学分析天平 TG328A/S 20 2010.7 59 生物机能实验系统 BL-420A 24 2014.8 60 医学机能虚拟实验 VBL-100 1 2014.8 61 生物机能同步演示系统 BL420V 1 2014.8 62 智能热板仪 RB200 24 2014.8 63 加热兔台 JR-20 24 2014.8 64 恒温平滑肌槽 HW-400E 24 2014.8 65 动物呼吸机 HX-300S 12 2014.8 66 多道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 RM6240C 1 2010.8 67 多道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 RM6240B 12 2010.8 68 心电图机 XDH-3 2 2010.8 69 生理实验多用仪 JL-C 12 2010.8 70 肌肉、压力传感器 JH-2 型 24 2010.8 71 多媒体人体针灸穴位发光模型 MAW-170E 4 2012.8 72 脉象模型 MM-3 A 8 2012.8 73 小型炒药机 CH-25A 4 2012.8 74 解剖数码互动教学系统 yichuang 1 2014.8 75 中药熏蒸机 DXZ-1 1 2012.8 76 全自动煎药机 KY8NS-200A 1 2013 9.学校近三年新增专业情况表 学校近三年(不含本年度)增设专业情况 序 号 专 业 代 码 本/专科 1 101101 本科 护理学 2015 年 2 100701 本科 药学 2015 年 3 101001 本科 医学检验技术 2015 年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专 业 名 称 设 置 年 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