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软件外包促进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doc
年度 编号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院院级课题 (科学技术类)立项申请书 课题类型: 应用研究 课 题 名 称 : 引入软件外包促进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 郑小蓉 负责人所在部门: 计算机系 申报日期: 2008 年 9 月 10 日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印制 填 表 说 明 一、本表报送一式 3 份,其中一份原件(请用 A4 打印,于左侧 装订成册)报送科技处,自留一份,一份电子文档。 二、封面上方 2 个代码框申请人不填,其他栏目由申请人填写。 三、对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预期成果及意义的填写,应简明扼要。 四、申请书中第一次出现外文名词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出现同 一词时可以使用缩写。 五、注意事项 课题类别:指课题研究内容所属范围。 课题名称:应准确、简明反映研究内容,最多不超过 40 个汉字 (包括标点符号) 。 课题组成员:必须真正参加本课题的研究工作,不含课题负责人。 主要参加者原则上不超过 5 人。 一、基本情况表 名称 研 究 课 题 研究课题起止年月 应用研究 2008.6.1—2009.5.31 1.撰写软件课程体系建设和软件外包方面的论文两篇并公开发 预期研究成果 表;2.成立软件外包工作室;3.承接至少两项软件外包开发业 务;4.构建软件方向课程体系 申请资助经费 5000.00 元 姓名 性别 职称 学历 学位 职务 研究专长 郑小蓉 女 讲师 本科 硕士 无 系统分析 计算机系 E-mail 所在部门 课 题 负 责 人 类别 引入软件外包促进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 联系电话 zxr1031@126.com 13983772016 近两年主要研究成果: 一、发表的学术文章 《高职院校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讨》,科技创新导报(公开),2007.12 《基于 Web 的高职学院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科技资讯(公开)2008.5 《面对市场经济需求 探索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商场现代化(核心)2008.5 二、出版的教材 《计算机应用基础》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8 副主编 课 题 组 成 员 姓名 性别 职称 学历 学位 职务 研究专长 齐磊 男 助教 本科 学士 辅导员 项目文档 管理 唐林 女 助教 本科 学士 学生管理 干事 项目开发 成员组织 谢晋 女 助教 本科 硕士 专任教师 校企联络 姜雷 男 讲师 本科 学士 网络教研 室主作 项目管理 陈戈 男 工程师 研究生 硕士 软件教研 室主任 项目管理 万青 男 讲师 本科 学士 专任教师 编码和测 试 邓荣 女 讲师 本科 硕士 专任教师 编码和测 试 二、立项背景与依据(研究目的、意义,国内外现状、水平及发展趋势分析,主要参 考文献及出处) 一、立项背景 在软件产业年平均增长率达 30%以上的今天,软件人才培养成为一个极具发展前景且竞争激 烈的新市场,近年来围绕着怎样为迅猛发展的软件产业提供合格的人才展开了多渠道、多层面、 多方位的探索与研究。但现状仍然是,一方面软件多层次高质量人才匮乏,另一方面软件专业毕 业生面临极大就业压力,相当一部分学生无法在软件企业找到合适岗位。究其原因当然是深层次 多方面的,但归根到底还是软件人才培养目标、方向、模式上存在偏差。怎样培养满足市场需要 的软件人才,尤其是大缺口的中低端软件蓝领,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当务之急。引入软件外包企业, 促进课程体系改革,寻求一种学校、企业、学生三赢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成了我院计算机 软件专业全体教师共同研究的课题。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工学结合正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切入点,对推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起到 关键作用。但由于国内工学结合的研究与实践仍处于探索阶段,尤其是计算机软件专业,缺少对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深入地研究,导致人力、财力耗费不小但收效甚微。因此,借鉴国外工学结合 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市高职软件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实际情况,校企合作开展软件外 包服务,以此研究和促进软件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建设,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软件教学理论 与企业需求脱节问题,开辟校企合作的新空间,从根本上提高软件教学的质量与软件人才培养效 益。 三、国内外现状、水平及发展趋势分析 由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工业化进程及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各异,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经 过长期的锤炼也呈现出各自的特殊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培养模式。 最初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开始于英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它融合理论与实务于一体,采 用“理论-实务-理论”或“实务-理论-实务”的方式进行教学,形式上很像三明治,所以称 为“三明治”模式。 最经典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是美国的工学交替“合作教育”模式,也叫“辛辛那提”模式, 这是施奈德 1906 年在辛辛那提大学创建的第一个工学交替合作教育计划。该计划把每学年分成 “理论学期”和“工作学期”,学生在工作学期中到学校附近的工厂工作。为了使工厂的工作岗位 不中断,施奈德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在学校学习,另一组到工厂工作,每星期两组轮换一次。 施奈德创建的这种模式至今仍是各国合作教育最普遍的模式。“合作教育”是一种将理论知识的学 习、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实际工作的经历三者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复杂且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更好 地生存和发展的教育方法。学习与工作相结合之所以受到欢迎,是因为它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在 他们看来,学习与工作相结合就是学习与就业相结合,是为就业做准备的“预就业”。 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被誉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 “双元制”中的一元指职业学校, 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其主 要职能是让学生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双元制”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 办学制度。这种“企业本位的现代学徒制度” ,既需要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深度干预,需要行业、企 业对职业教育的积极参与,也需要学校的积极配合。在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中,企业培训起着 主导的作用,职业学校只起着配合和服务的作用。 最具借鉴意义的是新加坡“教学工厂”模式。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是学习借鉴和消化吸收 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的结果。德国是以企业为主完成培训任务的,而新加坡的企业情况与德 国有很大的差别:企业规模不大,没有专门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培训中心,难以完成高质量的技能 培训工作,根据这一国情特点,“教学工厂”应运而生。“教学工厂”并不意味着在学校之下再办 一个教学实习工厂,或在社会上划定某个工厂定点实习,而是把学校按工厂的模式办,把工厂按 学校的模式办,让学生通过生产,学到实际知识和技能。这种教学模式被各理工学院和工艺教育 学院广泛采用,推动了新加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我国教育部部长周济在 2005 年的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座谈会上指出,推进工学结合、勤工俭学 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已经成为当 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出问题,也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加快职业教育发 展的根本出路。 2006 年国家教育部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 2007 年,我院也成为第二批示范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为促进学院的示范建设,推进工学结合的人 才培养模式也被提上了日程。 四、参考文献 1. 汤明红. 高职院校计算机软件专业工学结合模式的探索.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10 2. 秦国防,王东霞.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工学结合_三位一体_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 实践.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 3. 陈绍敏.高职高专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高职高专教育,2007.5 4. 张书礼,朱定学,荆鑫.创新培养模式推进工学结合_荆州职业技术学院加强学生职业岗位 技能锻炼的探索与实践.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4 5. 李锦元.以课程体系改革为基点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 2007.4 三、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本项目的创新之处: 一、课题研究内容 1.通过市场调查与论证,对高职软件人才进行准确地定位。 2.研究在软件教学中如何引入企业技术平台,以企业需求制定教学计划,以企业项目驱动方式 设置课程,以企业管理模式进行教学管理。 3.在学校成立软件外包工作室,研究如何建立一支由企业技术人员、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校 企研发队伍,研究如何在教学中引入企业开发技术和规范为工学结合创造更好的环境。 4.引入软件外包项目,让学生参与短期项目开发,探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达到学校、 企业、学生三赢的目的,推进学院的示范建设。 5.通过外包业务的不断开展,深入分析并确定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研究如 何构建一套以应用为主线的软件课程体系。 6.在教学中,通过企业的项目提炼为经典的教学任务,研究如何建立经验知识库,达到资源共 享的目的。 二、技术路线及本项目的创新之处 本课题采用以下技术路线: 采用校企共建方式,基于外包工作室,引入企业开发技术和规范,于学院内搭建企业开发 平台,实现与企业资源的共享,开展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改革,分步实施,逐渐完善。 本课题研究在以下方面有创新: 1.探索软件与服务外包集生产和教学于一体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对推进学院的示范建设起到良 好的促进作用。 2.引入软件外包企业,推动计算机软件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解决多年来软件专业课程教学理论 与实践分离的问题,使教学更加贴近实际。 3.引入软件外包企业,与企业形成良性互动,对探索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动态人才培养方案起到 很好的推动作用。 4.在重庆的高职院校中引入企业的软件生产线尚处于探索中,本课题研究形成的方法体系和成 果可以作为本院其他专业参考的蓝本。 四、计划进度、预期研究成果及形式: 一、课题计划进度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8.6-2008.7) 。 走访企业调查论证,深入熟悉并分析课题,收集相关资料。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08.8—2009.3) 。 1.成立软件外包工作室,组织软件教研室全体教师和软件模块学生成立项目开发小组,在大 家软件公司项目经理的指导下,熟悉软件开发平台。 2.承接软件外包业务,让学生参与项目开发。 3.切合企业项目需求,整合软件专业课程体系。 4.初步形成软件与服务外包集生产和教学于一体的校企合作新模式。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9.4—2009.5) 。 1.实施检验。总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对软件专业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 容、教学方法和实施途径等进行完善。 2.课题总结。完成课题研究报告,成果提交鉴定、验收。 二、本项目的预期研究成果及形式 1.撰写软件课程体系建设和软件外包方面的论文两篇并公开发表; 2.成立软件外包工作室; 3.承接至少 2 项软件外包开发业务; 4.构建软件方向课程体系。 五、经费预算 经 费 投 入 概 算 科 目 院科研基金 自 筹 资 金 其 预 经 费 支 出 概 算 算(元) 科 5000.00 目 科研开发费 金 额(元) 3000.00 仪器设备购置费 他 试 验 费 加 工 费 调 研 费 300.00 会 议 费 500.00 资料印刷费 200.00 其 500.00 他 500.00 有关课题经费说明 科研开发费主要用于研发人员利用公休日和各种假期加班的补贴以及劳务、技 术费用; 调研费用以及试验费主要用于研发人员外出调研的差旅费等开支; 会议费、其他用于开题与课题验收开支。 课题负责人签名:郑小蓉 2008 年 9 月 10 日 三、审批意见 部门意见: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科技处、高教所意见: 院学术委员会审批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