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附件:技术需求.docx
第五部分 技术需求 首都博物馆《中轴线展览》系列短视频项目 一、 项目名称 首都博物馆《中轴线展览》系列短视频项目 二、 预算金额: 22.68 万元(包含遴选文件中成交人提供的所有设备的使用以及人员的劳务费用,采购人 不再另行支付) 三、 项目概况: 1、主旨与思路: 为配合“北京中轴线”展览的宣传教育,拟定围绕中轴线上的历史、建筑、文物、 人物 等方面,拍摄一部有人物设计与故事内容的系列短视频节目,每集节目时长35分钟(可按需套剪1分钟版、2分钟版),节目中将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媒体人等 对北京中轴线进行知识性与故事性的解读。 2、具体拍摄内容: a. 第01-02集:讲述中轴线历史沿革,主要从中轴线的来源、形成等方面进行解 读。 b. 第03-18集:趣味解读中轴线上的建筑,突出传统中轴线与今天中轴线的对比延 伸。具体如下:永定门、正阳门、天安门、天安门广场建筑群、端门、故宫、景 山、万宁桥、鼓楼、钟楼、天坛、先农坛、太庙、社稷坛、鸟巢与水立方、大兴 机场。 c. 第19-29集:拟定选取中轴线上的代表性文物进行解读,突出以“物”诠释中轴 魅力,拟选定文物有:永定门石匾、正阳门压胜宝盒、城门出入牌、天坛斋戒 牌、千叟宴养老银牌、镇水兽、金砖、元大都宫殿模型、琉璃脊兽、斗栱、榫 卯。 d. 第30-35集:讲述与北京中轴线有关的重要的人物事迹。拟定是忽必烈、刘秉 忠、郭守敬、样式雷、朱启钤、梁思成等人物。 3、具体拍摄剪辑表现手法: 史料、现有建筑、人物讲述相结合;固定镜头、全景、中景、近景、特写拍摄手法; 特技混剪;配合场景选择恰当的音乐(BGM);注重镜头远近、平移、旋转的运用。 4、 播放平台: a.自媒体短视频平台:微信视频号、微博、抖音、快手等 b.其他网络平台:B 站、腾讯视频、优酷视频、爱奇艺 c.首博自有线下平台的播放 四、 制作详情: 1.1 项目内容 序 项目实施规划 数量 备注 前期拍摄 10 天 1、录制数字视频资料(35 集) 号 1 2、视频资料采集每集 20 分钟(总共 700 分钟) 3、采访者同期声作为影片后期编辑的画外音。 4、邀请3-6位有关专家、学者、媒体人等对北京中轴线 进行知识性与故事性的解读。 5、视频采集,每集/1位专家10分钟讲述。 6、视频采集,每集/空镜头10分钟。 2 后期制作 14 天 1、采访后的资料梳理、校对、扫描、编目、存储工作。 2、空镜头的编目、存储工作。 3、剪辑、配乐、字幕、片头尾包装工作。 4、采用同期声配空镜头。字幕的工作。 验收标准: •前期拍摄 : a. 必须保证 35 集视频短片所需素材的采集与拍摄,素材总时长不少于 700 分钟. b. 按照短视频脚本需求,完成对 3-6 名专家、学者、媒体人的采访。 c. 完成不少于 350 分钟对相关人物的采访拍摄。 d. 完成不少于 350 分钟的对应每集短视频内容的空镜的拍摄。 •后期制作: a. 在 14 天的后期制作工作中,首先需要按照专业要求完成对资料的梳理、校对、扫 描、编目、存储工作;之后进入剪辑、配音配乐、字幕、片头尾包装工作阶段。 b. 在视频编辑完成后,进入到对成片的审核修改阶段,过审后才能最终交片。 1.2 设备及环境要求 设备名称 型号 数量 备注 含:(镜头大三元:超广角 支持高清摄像的单反相机 1 16-35、 标头 24-70、 长焦 70200) 摄像机 10 米摇臂、5 米轨道(直轨、 摇臂和移动轨道(四直三弯含轨道车) 1 弯桂、轨道车)包含运输车 辆 摄像机包 1 随机器配套使用 稳定器专业套装 1 适用于本项目摄像机 充电电池 手柄 托板 3 适用于稳定器 专业摄像三脚架 1 适用于本项目摄像机 便携式机头灯 1 适用于本项目摄像机 CF 存储卡 2 稳定器 辅助设备 每张卡 32 内存,可拍摄 1 存储卡 小时 10 分 摄像机信号传输监视器、导演便携式监 便携式监视器 另含:高清视频线及监听耳 2 视器 机 充电器 1 适用于本项目摄像机 单反监视器 1 适用于本项目摄像机 麦克风 1 适用于人物采访 充电器 无线麦克风 含:灯架+灯头(含遮飞)+ 红头灯或 LED 摄影灯(主光) 1 反光板+柔光纸 灯具 含:灯架+灯头(含遮飞)+ (逆光) 1 柔光纸 机头麦克风 麦克风 5 适用于单反相机环境采音 读卡器 USB3.1 高速读卡器 1 拷贝备份拍摄素材 打印机 连供加墨打印复印扫描一体机 1 用于导演文案脚本 验收标准: •为保证拍摄任务能够高标准地完成,前期拍摄所需的摄像设备需要配备全套专业 的,同时包括长短焦专业镜头,既大三元镜头,包括:超广角 16-35、标头 24-70、长焦 70200 等。 •10 米摇臂、5 米轨道(直轨、弯桂、轨道车),是整个拍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辅助设 备。 •全套的专业灯光组设备:红头灯、LED 摄影灯,用于主光照明;灯光用于逆光照明。 •稳定器、充电电池 手柄、托板、摄像三脚架、便携式机头灯、CF 存储卡、便携式监 视器、各种影视设备的充电器、无线麦克风、机头麦克风、读卡器、打印机等 13 类辅助设 备,同样缺一不可。 2、审核验收 首都博物馆将按照采购需求中的各项内容安排人员对相关工作内容成果进行验收。 3、服务要求 (1)项目服务期内,供应商根据首都博物馆的业务需求进行响应,提供升级和完善系统、 升级培训、现场技术支持、咨询服务等相关服务。 (2)在项目完成并通过验收后拍摄素材和制作完成的成片版权归采购人,供应商仅享有对 于摄像作品的署名权。 4、项目团队要求 供应商须针对本项目成立不少于 10 人的拥有多年从事影视节目拍摄制作播出经验的项目组。 供应商须指定专人负责本项目,参与项目实施的工作人员需要具备专业性和稳定性;其中项目负 责人须具有 10 年相关工作经验,项目组成员须具有影视相关工作经验 5 年以上。项目团队有多 年与中央及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合作的经历与经验;视频节目内容在思想导向与政治立场阐述上与 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5、安全保密要求 供应商须与首都博物馆签订保证文物实体和文物信息安全的保密协议,承诺不会以任何方 式将任何视频带出指定的工作场所,不会泄露、告知、公布、发布、出版、传授、转让等其他任 何方式使任何的第三方知悉相关视频资料信息。 五、 其他 1、项目期限 自合同签订之日起至 2022 年 11 月 30 日前。 2、付款方式 乙方在签订合同后 10 个工作日内,向甲方提供相当于合同总价 10%的履约保证金。 甲方 于收到乙方履约保证金后 3 个工作日内支付合同金额的 70%; 项目验收合格后 15 个工作日内支付合同金额的 30%。 六、 后附五集脚本(草案) 附件:五集脚本(草案) 第一集《永定门》 采访专家:著名记者,古建专家,考古学者 镜号 画面 景别 文案 1 1、永定门面全景 +延时摄影(广 角镜头) 2、永定门房 3、檐角特写 4、城楼两层 (全景镜头,正 面,侧面特写) 永定门始建于明嘉 靖三十二年(1553 年), 是北京外城城门中 最大的一座;城楼共 有两层 2 箭楼(固定机位 全、中、近、特 写) 清朝乾隆年间增建 箭楼,这是一座重檐 歇山三滴水楼阁式 建筑; 3 1、永定门前广场 (航拍镜头) 2、永定门门洞 (移动镜头) 永定门是明清时期 从南部出入京城的 通衢要道,故将其命 名为永定门,寓意北 京城为“永远安定” ; 4 1、拆毁后的历史 图片(二维特效 包装) 上世纪 50 年代,永 定门城楼和箭楼遭 到拆毁 5 1、重建的过程影 像(影像资料) 2、石 狮 、 牌 匾 (特写镜头) 3、广场群众活动 (摇动全景,人 物特写镜头) 2004 年 北 京 决 定 重建永定门,现在的 永定门就是复建后 的。 修改建议 第二集 《正阳门》 采访人:著名记者,古建专家,考古学者 镜号 画面 景别 文案 1 1、正阳门全景 (航拍) 2、正门全景 3、城门前街道人 群(镜头全、中、 近、特) 正阳门是正阳门城楼 和它南面箭楼的统称, 是明清两朝北京内城 的正门,因其位于皇 城和宫城的正前方, 人们也称其为“前 门” 、 “前门楼子” 。 2 1、清朝老照片, 视频。(二维视频 包装) 它始建于明永乐十七 年(1419 年),原名 “丽正门” ,明正统年 间改名“正阳门”,这 一称呼一直沿用至今。 3 1、正阳门老照片 (二维视频包装 一组) 正阳门历明清两朝, 四次毁于火灾,又四 次重建,见证了几个 世纪的国运兴衰、朝 代更替,是很多老北 京人最为深刻的城市 历史记忆。 4 1、清朝街道,店 铺 2、今天的街道与 店铺, 3、铛铛车。(固定 机位特写,移动跟 拍) 正阳门的城楼、箭楼、 瓮城、正阳桥和五牌 楼以及正阳门瓮城内 的关帝庙、观音庙共 同构成了一组布局, 素有“三桥、四门、 五牌楼”之说。 5 1、三桥老照片(二 维视频包装) “三桥”是指箭楼正 南前方护城河上的正 阳桥。分隔成三路通 道,居中的通道正对 着箭楼门洞,称为御 修改建议 道,只有皇帝才能通 行。 6 1、四 门 老 照 片 。 “四门”是指正阳门 (二维视频包装) 共有四个门洞,即城 楼门洞、箭楼门洞、 瓮城两侧东、西闸门 各一个门洞。 7 “五牌楼”的名字缘 于正阳门是五间、六 柱、五楼的建筑样式。 第三集《天安门》 采访人:著名记者,古建专家,考古学者 镜号 画面 景别 文案 1 1、天安门正面全 景,(延时摄影, 航拍镜头) 2、天安门正门、 门洞。(全景,特 写镜头) 天安门始建于明朝永 乐十五年,设计者为 明代的御用建筑匠师 蒯祥,由城台和城楼 两部分组成,是明清 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 2 1、天安门国徽(特 写镜头) 2、开国大典历史 照片(二维特效包 装) 1949 年 10 月 1 日, 在这里举行了中华人 民共和国的开国大典, 由此被设计入国徽。 3 1、城台 2、城楼 (细节全、特写镜 头) 天安门位于北京 城的传统的中轴线上, 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 组成,明清时,天安 门是皇城的正门。 4 重檐歇山(特写镜 头) 天安门城楼为中国传 统的重檐歇山顶建筑, 5 1、斗拱全方位镜 头 2、翘、昂、拱(特 写镜头) 3、会有金龙和玺 图案(特写、移动 镜头) 大殿飞檐下是排列有 序的斗拱和梁枋。斗 拱为中国传统木构架 体系中独有,是斗形 木弓形横木组成的具 有翘、昂、拱特点的 木制构件。斗拱下面 是额枋,上面彩画和 金龙图案,柱子之间 的构件叫檐枋,会有 金龙和玺图案。 修改建议 6 1、重檐歇山式(移 动,横摇镜头) 2、黄琉璃瓦(微 距镜头) 3、历史镜头(二 维特效包装) 城楼的主体建筑分为 上下两层。上层是重 檐歇山式,黄琉璃瓦 顶的巍峨城楼,东西 面阔九楹,南北进深 五间,取“九五”之 数,象征皇帝的尊严。 7 1、城台(全景) 下层是高 13 米的朱 2、琉璃瓦、须弥 红色城台,四周环绕 基座(移动镜头) 琉璃瓦封顶的矮墙, 下部是 1.59 米高的 雕刻精美的汉白玉须 弥座台基, 8 1、上下城楼用的 城 台 的 总 面 积 达 梯道(移动镜头) 4800 平方米,东西两 2、拱形门洞(移 侧各有一条长达百级 供上下城楼用的梯道, 动镜头) 俗称马道。还有 5 个 拱形门洞,中间的门 洞最大,高 8.82 米, 宽 5.25 米,唯有皇帝 可以进出。 第五集《故宫》 采访人:著名记者,古建专家,考古学者 镜号 画面 景别 文案 1 1、故宫午门 2、角楼外景 3、门牌 (航拍全景,固 定机位全、中镜 头) 北京 故宫是中 国明 清两代的皇家宫殿, 旧称紫禁城,位于北 京中轴线的中心。 2 1、三大殿 2、房屋 3、甬道 (航拍、移动拍 摄全景镜头) 北京 故宫以三 大殿 为中心, 占地面积 72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约 15 万平方米,有 大小宫殿七十多座, 房屋九千余间。 修改建议 3 1、故宫,内外景 北京 故宫于明 成祖 2、护城河 永乐四年(1406 年) 开始建设,以南京故 3、围墙 (全、中、近特, 宫为蓝本营建,到永 乐十八年(1420 年) 写意镜头) 建成。它是一座长方 形城池,南北长 961 米,东西宽 753 米, 四面围有高 10 米的 城墙,城外有宽 52 米的护城河。 4 1、太和殿 2、中和殿 3、保和殿 (全景、移动、 细节镜头) 紫禁 城内的建 筑分 为外 朝和内廷 两部 分。外朝的中心为太 和殿、中和殿、保和 殿,统称三大殿,是 国家 举行大典 礼的 地方。 5 1、乾清宫 2、交泰殿 3、坤宁宫 (全景、细节镜 头 )( 清 朝 历 史 影响,图片二维 包装镜头) 内廷 的中心是 乾清 宫、交泰殿、坤宁宫, 统称后三宫,是皇帝 和皇后居住的正宫。 6 1、故宫建筑, 2、文物 3、游客 4、花卉植物 (四个部分互动 镜头) 北京 故宫是世 界上 现存规模最大、保存 最为 完整的木 质结 构古建筑之一,是国 家 AAAAA 级 旅 游 景 区,[1]1961 年被列 为第 一批全国 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1987 年被 列为世界 文化 遗产。 第八集《鼓楼》 采访人:著名记者,古建专家,考古学者 镜号 画面 景别 文案 1 1、鼓楼正面外景 (全景镜头,延 时摄影) 2、背面外景 (移动与固定机 位全方位镜头) 鼓楼是全国重点文 物保护单位,坐落在 北京市南北中轴线 北端的一组古代建 筑, 位于北京东城区。 2 1、鼓楼内景 鼓楼是建在高砖台 2、建筑特点 上的一座殿堂式建 (全、中、近特、 筑,坐北朝南,为重 檐三滴水木结构楼 镜头) 阁建筑。为古代城市 的报时台。 3 1、清朝历史影像、 1900 年 ,“ 八 国 联 图片 军”入侵京师时,钟 2、民国历史影像, 鼓楼上文物遭到了 破坏,建筑幸免于毁。 图片 (二维动态影像 民国年间钟鼓楼对 包装,移动镜头) 外开放,民国十三年 (1923 年)将鼓楼 改为明耻楼,第二年 复改为齐政楼。 修改建议 4 1、鼓楼建筑结构 北京鼓楼建于明永 内部展示 乐十八年,是建在高 砖台上的一座殿堂 2、屋檐 (移动镜头,航 式建筑,台基高达 4 拍镜头,全、中、 米,台上有 5 间重檐 近特镜头细节展 的木构殿楼,楼高 46 米多。 示) 5 1、鼓楼内部装饰 2、艺术绘画 景别:(移动镜 头,摇动镜头, 全、中、近特镜 头细节展示) 红墙朱栏、雕梁 画栋, 非常雄伟壮丽。 北京城内的钟楼和 鼓楼位于京城中轴 线北部终点的,由于 其类似城楼的建筑 形式,飞檐翼角的独 特形态,因此具有很 高的艺术价值和审 美情趣,而成为著名 的人文景观。 6 1、报 时 用 的 鼓 (全景、特写细 节镜头) 2、鼓楼内部外部 (航拍全景) 清代原规定钟楼昼 夜报时,乾隆后改为 只报夜里两个更时, 而且由两个更夫分 别登钟、鼓楼,先击 鼓后敲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