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修订2009级教学计划的意见.doc
怀院发[2009] 号 关于印发《怀化学院关于修订本科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的通知 各单位、各部门: 《怀化学院关于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已经院长 办公会议研究通过,现予印发。请认真组织学习并遵照执行。 附件:怀化学院关于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 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 主题词: 怀化学院办公室 2009 年 月 日印发 附件: 怀化学院关于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 为全面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意 见》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有关文 件精神,结合我校教学工作实际,就做好新一轮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提出 如下原则性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科 学发展观,认真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 的意见》等文件精神,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的需要,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 人才。 二、基本原则 1.体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类型和服务面向定位的原则。要认真研究省、市经 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主要培养直接用于发明、开发、产品制造或工程实施、维护和服务 等生产领域或与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贸易、咨询、策划、经营等业务技 术的应用型人才。 2.强化实践教学,注重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 (1)要对在校四年的实践教学环 节进行统筹规划,形成比较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在校期间受到循序渐进、较 为规范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2)要保证实践教学课时、专业实验(实训)课时占专 业课程的适当比例。(3)实践性课程设置要有针对性。实践课程要突出学生能力培养, 实习、见习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要注重实效性,课程设计、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设 计)要是真实课题。(4)实验教学内容突出层次性。实验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实验、提高 型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等)和研究创新性实验,其中实验教学内提高、研究 创新实验项目的课程占实验课程总数的 80%以上,提高、研究创新实验的项目占整个实 验项目的 50%以上。 (5)工学类(包括文学类中的设计类专业)各专业应有不少于 3 门 专业课程的课程设计内容,其它各类专业要完成 2 次学年论文的写作。 (6)各实验室、 实训室要实行开放式教学,实验室、实训室提供选题,学生也可自带课题,各实验室、 实训室要为学生提供技术指导等全方位服务。 (7)要制订好各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 有效地保证达到培养目标。 3.优化课程体系,注重内涵发展,体现有用、适用和够用的原则。要根据培养目标, 认真研究和科学构建适应 21 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知识结构与课程体系,加大课程内 涵改革力度,特别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控制总学 分和总学时,本科总学时控制在 2600 学时、153 学分以内(不含另列的实践课程的学时、 学分),给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留有足够的空间;加大课程重组和整合的力度, 理顺各课程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注意课程间的相互衔接,处理好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 的顺序关系,避免课程和内容的重复现象;更新教学内容,要将新的科技和社会发展成 果反映到课程内容中,增设学科前沿性和综合性课程,实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要避免 教学计划因人设课或因无人而不设课的做法,制订教学计划要有前瞻性和稳定性,凸现 专业特色。 4.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的原则。要充分尊重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和发 展学生的优良个性。在保证达到基本教学要求的前提下,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增 加选修课门类(公共选修课、专业方向选修课和专业能力培养模块课程),有条件的系 (部)可增设辅修专业,构建多样化的培养模式,满足不同类型学生发展的需要,尤其 要为优秀生、特长生和复合型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5.重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的原则。积极推进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把创新教育融于课堂教学和其他辅助培养方案 之中。因此,此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除专业教学计划外,还增设素质拓展计划和创新能 力培养计划。每一位本科生除修满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外,还须在素质拓展和创新 能力培养上修满 10 学分,方可毕业。 三、基本构成 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包括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素质拓展与创新能力培养计划两个 部分。其中专业教学计划包括七个方面的内容:(一)培养目标;(二)培养规格; (三)学制、学时、学分与学位;(四)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计划表;(五)学时、学 分构成表;(六)课程时间分配表;(七)修读指导等内容。素质拓展与创新能力培养 计划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总则;(二)组织管理;(三)素质腿站与创新能力 培养学分计算办法;(四)附则。 四、课程设置 1.各专业的课程体系按照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三大板块设置。其中 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应分别设置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实践课程按照学校有关规定 作为必修课程设置。超过 16 学时的实验课程(不含实践或实训课程)可作为独立的课 程设置并计入学分。 2.公共基础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按有关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程的开课学 期、学时、学分和考核形式由教务处统一安排,公共选修课程根据学校选修课程目录设 置,由教务处统一管理,本科各专业学生须修满 10 学分。其中艺术教育、心理健康教 育类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程设置有特定的要求。 3.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平台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能力培养模块 课程等四个层次。其中专业平台课程须按照学校规定的各大类学科平台课程统一要求设 置,平台课程设置不少于 15 学分,但须控制在 30 学分以内;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须体 现各专业学生在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方面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要 求,专业主干课程设置不少于 50 学分,但须控制在 63 学分以内;专业方向课程根据各 专业方向的特点和要求设置,每个专业方向课程的学时和学分数相同,专业方向课程设 置不少于 15 学分;专业能力培养模块课程是根据专业需要而开设的加深专业深度、拓 宽知识面、增强适应性、培养职业技能、发展学生专业特长的课程,按专业方向设计若 干专业能力培养模块课程,学生须选修其中一个模块的课程,专业能力培养模块课程设 置不少于 12 学分。 4.实践课程的设置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 主要包括专业实习(认知实习、课程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研究性实践(课程设计、 学年论文、毕业论文或设计)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和其它实践课程。 5.形势与政策 30 学时,军事理论 30 学时,就业指导 38 学时,三门课程均为必修 课程,以专题讲座形式开设,列入教学计划,根据教务处统一安排开设。 6.关于课程学分计算方法:课程学时÷17,余数小于 0.25 时不计学分,大于 0.25 小于 0.75 时计 0.5 分,大于 0.75 时计 1 学分。实践课程按每周 1 个学分计算。 五、对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说明 1.适当压缩理论课时,增加实践性课程课时 (1)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共 224 学时,其中理论教学 148 学时,包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16 课时,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51 课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51 课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0 课时,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 践 76 学时。 (2)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课堂教学 60 学时,第 1、2 学期分班授课,进 行基本素质和耐力训练;健康运动项目训练 60 学时,第 3、4、5 学期进行项目选修, 所有学生须选修其中 3 个项目(每个学期选修 1 个项目),达标后每个项目计 1 学分。 (3)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安排在第 3 学期开设,64 课时,完成计算机基本知识教 授和操作技能训练,并达到计算机水平测试要求;第 4 学期根据各专业对计算机语言和 程序设计的要求,开设相应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68 学时,计入学科平台课程。 (4)大学英语课程安排在前 4 个学期开设,着重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 共 260 课时。 2.调整课程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1)强化专业主干课程设置。将原版计划中的专业基础课程改为专业主干课程。 每个专业的主干课程设置不少于 50 学分,但须控制在 63 学分以内。 (2)加强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每个专业须开设不少于 3 个专业方向课程,每个专 业方向课程设置不少于 15 学分,学生须选修其中一个专业方向的全部课程。其中教育 类专业(社会体育专业除外)只开设一个专业方向课程,即学科教学理论与实践。 (3)调整专业任选课程设置。将原版计划中的专业任选课程改为专业能力培养模 块课程,每个专业须开设不少于 3 个模块的专业能力培养模块课程(与每个专业方向相 对应) ,每个专业能力培养模块课程设置不少于 12 学分,学生须选修其中一个专业能力 培养模块的全部课程。 (4)加大实践课程比重。将原版计划中的实践课程调整为专业实习、研究性实践、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和其他实践等四类课程,共 31.5 学分,均为必修课程。 (5)加强毕业论文(设计)、毕业实习(含顶岗实习试点)课程教学环节。毕业论 文(设计)的时间安排提前,要求在第 7 学期开学初完成选题、开题等前期准备工作, 第 7 学期末完成论文(设计)初稿,第 8 学期实习中修改定稿并答辩;毕业实习(含顶 岗实习试点)原则上安排在第 8 学期进行。部分经批准进行顶岗实习试点工作的专业, 可根据顶岗实习的需要作临时调整。师范类专业毕业实习可安排在第 7 学期进行。 3.增加专业实验、实训课时,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专业实验、实训是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各学科专业实验、实训均以 项目形式出现,其课时占专业课时比例不得少于下表所列比例。 工 学 管 理 类 专 学 类 专业 业 专业 实验、实训 课程比例 (%) 40 20 学科 经济学类 专业 法 学 类 专业 农 学 类 专业 实 践 型 文学类 专业 技 理 能 论 型 型 30 60 20 10 40 理学类 专业 实 理 验 论 型 型 教育学类专业 技 能 型 理 论 型 20 50 10 10 5 4.各大类专业平台课程设置 (1)理学、工学类专业平台课程 序号 课程名称 课 时 开课学期 学分 实施单位 1 高等数学(一、二) (14+16)×6=180 1,2 10.5 数学与应用数学系 2 大学物理(一、二) (13+15)×4=112 2,3 7.5 物理与信息工程系 3 大学物理实验(一、二) 16×2=32 2,3 2 基础实验中心 4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 17×4=68 4 4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17×4=68 4 4 相关教学单位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5 数学物理方法 6 工程数学 17×4=68 3 4 数学与应用数学系 7 工程制图 16×3=48 3 3 相关教学单位 1)理学、工学类各专业原则上须开设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高级 语言程序设计等 4 门课程。同时,工学类各专业须开设工程数学、工程制图灯门课程。 2)化学、生物工程、制药工程等专业开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电信、通讯工程和 物理学各专业开设数学物理方法。 3)物理学专业不开设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相应课程和实验按专业主干 课程开设。 4)理学、工学类各专业可以根据专业需要开设不同语言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不开设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平台课程,相应课程 按专业主干课程要求开设。 (2)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平台课程 序号 课程名称 课 时 开课学期 学分 实施单位 (15+16)×4=124 1,2 7.5 相关教学单位 1 高等数学 2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线性代数 17×3=51 16×2=32 3 2 3 2 相关教学单位 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 16×2=32 2 2 相关教学单位 4 管理学原理 15×4=60 1 3.5 相关教学单位 1)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原则上须开设高等数学、现代科学技术概论、管理学原理 等 3 门课程。 2)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可根据专业需要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 2 门课程 中选择一门。 (3)教育类专业的平台课程 序号 课程名称 课时 开课学期 学分 实施单位 1 心理学 17×3=51 自定 3 教育系 2 教育学 17×3=51 自定 3 教育系 3 教师口语 17×1=17 自定 1 汉语言文学系 4 教育技术学 16×2=32 自定 2 物理与信息工程系 5 学科教学论 17×4=68 自定 4 相关教学单位 16×2=32 自定 2 相关教学单位 6 中学实验(实践)教学研究 1)教育类各专业原则上须开设心理学、教育学、教师口语、教育技术学、学科教 学论和中学实验(实践)教学研究等 6 门课程。 2)非教育类专业开设教育方向,则上述课程作为方向必修课程开设。 (4)文学、法学和农学类等各专业的学科平台课程不作统一安排,可根据专业实 际需要开设 3—5 门学科平台课程。但汉语言文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和法学专业须开设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 (16×2=32 学时,2 学分,第 2 学期开设) 。外语、体育、艺术类 专业须开设“中国历史与文化”(16×2=32 学时,2 学分,第 2 学期开设)。 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各教学单位须将此项工 作列为教研室工作的重点,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和论证,并安排专人负责,认真做好本 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 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模版) 附: ××××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模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 质,掌握××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 和××的能力,能胜任××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按照上述格式书写,须根据各专 业的特点和要求具体化) (二)业务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生应该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按照下列内容书写,须根 据各专业的特点和要求具体化) 1.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等方面的要求; 2.对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等方面的要求; 3.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拓展方面的要求; 4.对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 5.对学生其它方面的要求。 (三)学制、学时、学分与学位 (四)××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计划表 1.公共基础课程 课程 类别 合计 讲授 实验 实训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30 30 1 16 16 3 51 5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3 51 51 大学英语(一) 4 大学英语(二) 4 大学英语(三) 4 大学英语(四) 4 计算机文化基础 4 大学体育与健康(一) 1 大学体育与健康(二) 1 健康运动项目训练 3 / 军事理论 2 30 3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概论 修 课 程 各学期周课时 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必 学时 学 分 课程名称 √ 1 √ 3 √ 4 68 √ 4 √ 4 32 30 60 √ 4 √ 2 30 √ 2 / √ √ √ √ √ √ 形势与政策 选修 课程 详见校级选修课目录 2 30 30 √ 10 150 150 √ √ √ √ √ √ 小 48 742 650 计 √ 4 64 32 √ 3 68 64 八 考查 考试 2 60 260 考核形式 92 8 7 √ 11 7 √ √ √ 2.专业课程 (1)平台课程(必修) 学 分 课程名称 小 学时 各学期周课时 合计 讲授 实验 实训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考核形式 八 考查 考试 计 注:专业平台课程设置不少于 15 学分,但须控制在 30 学分以内 (2)专业主干课程(必修,一般安排 12——15 门课程) 学 分 课程名称 小 学时 各学期周课时 合计 讲授 实验 实训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考核形式 八 考查 考试 计 注:专业主干课程设置不少于 50 学分,但须控制在 63 学分以内 (3)专业方向课程(选修其中一个方向的全部课程) 方向 名称 课程名称 小 计 小 计 小 计 学 分 学时 各学期周课时 合计 讲授 实验 实训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注:每个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不少于 15 学分 考核形式 八 考查 考试 (4)专业能力培养模块课程(按专业方向设计若干专业能力培养模块课程,选修其中一个模块 的全部课程) 方向 名称 学 分 课程名称 小 计 小 计 小 计 学时 各学期周课时 考核形式 合计 讲授 实验 实训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考查 考试 注:每个专业方向学生专业能力培养模块课程设置不少于 12 学分。 3.实践课程(必修) 各学期周课时 学 学 分 时 专业认知实习 1 1周 课程综合实习 1 1周 毕业实习 8 8周 实践 课程设计 3 3周 √ 学年论文 2 2周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8 8周 课程名称 考核形式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一)专业实习 √ 考查 √ 考查 √ 考查 (二)研究性实践 √ √ 考查 √ 考查 √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 答辩 √ 阅读实践 0.5 8 √ √ √ 考查 影视教育实践 0.5 8 √ √ √ 考查 社会调查 2 2周 专题讲座 1 16 √ √ √ 考查 周) 专题讨论与辩论 0.5 8 √ √ √ 考查 军事训练 1 1.5 周 √ 劳动 1 2周 就业指导 2 38 √ 考查 (四)其他实践 小 计 考查 √ √ 考查 √ √ 31.5 注:(1)专业认知实习包括专业见习、专业实践、专业调研与考察等,各专业均须安 排 1 次,时间为 1 周,原则上安排在第一学年结束后的暑期完成;课程综合实习只限文 科类部分专业,应在开设完主要专业课程之后进行,时间为 1 周;各专业的毕业实习 (含顶岗实习试点)原则上安排在第 8 学期完成。部分经批准进行顶岗实习试点工作的 专业,可根据顶岗实习的需要作临时调整。师范类专业毕业实习可安排在第 7 学期完成。 (2)研究性实践包括课程设计(工学、农学、艺术类专业)、学年论文(文学、理 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专业)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环节。其中课程设计 (工学、农学、艺术类专业)须安排 3 周,在第 4、5、6 学期完成,学年论文(文学、 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专业)须安排 2 周,在第 4、6 学期完成,毕业论文(毕 业设计)须安排 8 周,在第 8 学期完成。 (3)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的阅读实践、影视教育实践、专题讲座、专题讨论与 辩论安排在第 1、2、3 学期课堂教学配套时间完成,社会调查安排在第 4 学期的假期完 成,由政法系负责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的课程设计、教学组织和成绩评定。 (4)劳动、军事训练不占教学周时。劳动时间为 2 周,统一安排在第 2、3 学期进 行;军事训练 2 周,安排在新生入学后进行。 (5)就业指导安排在第 6、7 学期完成,由学校就业指导教研室负责实施。 (五)学时、学分构成表 公共基础课程 专 业 课 程 学科平台课程 课程 类别 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方向课程 专业能力培养模 实践 课程 块课程 理论 实验 实训 必 选 修 修 实验 理论 实训 实验 理论 实训 实验 理论 实验 理论 实训 实训 学时数 学分数 百分比 理论课 课堂教学总学时 实验实训学时 程学时 实验实训学时占总学时比例 专业实验实训学时占专业课程学时比例 (六)课程时间分配表(单位:周) 学期 课内 入学/毕 教学 业教育 考 试 一 15 2 二 16 2 三 17 2 四 17 2 √ 五 17 2 √ 六 17 2 √ 七 17 2 八 / 0.5 合计 116 1 0.5 课程 设计 学年 专业认 论文 知实习 思想政 毕业 治理论 实习 课实践 劳 军事理论 动 与训练 √ 1 1.5 19 1 20 √ 1 20 √ √ 1 20 1 20 1 20 1 20 8 0.5 17 8 4.5 156 √ (3) (2) 1 8 小计 √ 8 14 毕业 论文 机动 (设计) (4) 2 1.5 (七)修读指导 1.本专业学生四年内须修满××学分方可毕业,其中公共基础课××学分(包括 公共选修课 10 学分),专业课程××学分(包括学科平台××学分,专业基础课程×× 学分,一个专业方向课程××学分,专业能力培养模块课程××学分),实践课程×× 学分,素质拓展和创新能力培养 10 学分。 (1)公共选修课程须注重文理渗透和艺术素质的培养,要求理工科类学生至少修 读 2 学分的人文科学类课程,文科类学生至少修读 2 学分的自然科学类课程,所有学 生须修读 2 学分的艺术类课程和 2 学分的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 (2)本专业设××等×个专业方向,每位学生须选修其中至少一个专业方向,修 满这个方向所有课程,取得××学分。 (3)本专业学生须选修其中一个专业方向的专业能力培养模块课程,取得××学 分。 (4)本专业学生须修满全部实践课程,取得相应学分。 (5)本专业学生须参加学校组织的素质拓展和创新能力培养活动,取得由学校 “素质拓展和创新能力认证中心”认定的 10 学分。 2.主要课程说明(须对所有专业平台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 能力培养模块课程等的主要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进行简要的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