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口腔解剖生理学》教学大纲.doc

Queen°(女王)22 页 180 KB下载文档
《口腔解剖生理学》教学大纲.doc《口腔解剖生理学》教学大纲.doc《口腔解剖生理学》教学大纲.doc《口腔解剖生理学》教学大纲.doc《口腔解剖生理学》教学大纲.doc《口腔解剖生理学》教学大纲.doc
当前文档共22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口腔解剖生理学》教学大纲.doc

口腔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主任: 耿海霞 开课单位:口腔医学教研室 课程编码: 0110036 课程中文名称:口腔解剖生理学 课程英文名称: Oral Anatomy and Physiology 口腔解剖生理学是集理论性与应用性为一体的口腔医学学科。 《口腔解剖生理学》是医学口腔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以口腔解剖生理工作为 逻辑起点,以口腔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学生为讲授对象, 本课程阐述牙、牙合、颌骨、颞下颌关节和咀嚼肌诸部位的形态和生理功能,以及 口腔功能等,并结合临床应用加以阐述,从而为学习其它口腔基础课程和口腔临床课程 奠定必要的基础。 通过学习全面了解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系统掌握口腔解剖生 理学工作的理论、方法、技术,具备在今后口腔临床工作中相应实际技能,从而胜任口 腔医学临床工作。 本教学大纲供口腔专业本科(五年制)使用。 先修课程:医学专业相关临床专业基础课及临床专业课。 本课程计划 80 学时,4.5 学分,理论学时 44,实验学时 36。 选用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卫生部规划教材《口腔解剖生 理学》第五版,皮昕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 考核方法:理论考试成绩占期末总评的 70%,实验操作成绩总和占期末的 30%。 教学进程安排表: 学时 章节 教学内容 理论 实践 合计 1 一 绪论 1 0 1 二 牙体解剖生理 15 15 30 三 牙列、牙合与颌位 6 3 9 四 口腔颌面颈部系统解剖 8 3 11 五 口腔面颈部局部解剖 8 9 17 六 颅部局部解剖 2 3 5 七 口腔功能 4 3 7 44 36 80 合计 课内实验安排(实验课教学大纲另行制订,此处只简要标注下列内容) 序号 实验项目 学时 类型 每组人数 基本教学要求 1 牙体观察与外形测量、 上颌中切牙的雕刻 3 验证性 2 通过测量,使学生掌握牙的测量 方 法和游标卡尺的使用方法;掌握握刀 方法和雕塑要领;上颌中切牙牙体外 形的雕刻。 2 上颌尖牙的雕刻 3 验证性 2 上颌尖牙体外形的雕刻。 3 上颌前磨牙的雕刻 3 验证性 2 上颌第一前磨牙牙体外形雕刻。 4 下颌磨牙的雕刻 3 验证性 2 下颌第一磨牙牙体的雕刻。 5 牙合面滴蜡塑形、髓腔 形态观察 3 验证性 2 了解髓腔和根管的形态和特点、上颌 第一前磨牙及上颌第一磨牙牙合面滴 蜡塑形。 6 牙牙合型观察 3 验证性 2 了解正常牙列的形态,上下牙的排列 特点及其相互的接触关系。 7 口腔颌面颈部系统解剖 3 验证性 2 观察骨骼特点、血管走行、肌肉的起 止、神经的走行及支配范围。 8 口腔颌面颈部局部解剖 9 验证性 2 分区域解剖头颅。 9 颈部局部解剖 3 验证性 2 分层解剖颈部。 10 口腔功能 3 验证性 2 对不同个体咀嚼效率的测定,分析影 响咀嚼效率的因素。 2 第一章 绪论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定义和任务;了解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发展 简史基本观点,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基本观点,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基本方法。理论课 1 学时。 二、课程内容 ⒈ 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定义和任务 ⒉ 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发展简史 ⒊ 学习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基本观点 ⒋ 学习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基本方法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⒈ 重点及难点: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定义。 ⒉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 四、思考与练习 ⒈ 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定义。 ⒉ 怎样学习口腔解剖生理学。 第二章 牙体解剖生理 第一节 牙的演化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动物牙齿的演化的一般规律;了解各类动物牙的演化特点, 牙体形态演化学说。理论课 1 学时。 二、课程内容 ⒈ 各类动物牙的演化特点 ⒉ 牙体形态演化学说 ⒊ 尖学说、联合学说。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⒈ 重点及难点:动物牙齿的演化的一般规律 ⒉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 四、思考与练习 ⒈ 动物牙齿的演化的一般规律。 3 ⒉ 牙体形态演化学说。 第二节 牙的分类、功能及临床牙位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牙的分类、牙的功能、临床牙位部位记录法;熟悉通用编号 系统、国际牙科联合法系统。理论课 1 学时。 二、课程内容 ⒈ 牙的分类 根据牙的形态特点和功能特性分类:切牙、尖牙、前磨牙、磨牙 根据牙在口腔内存在时间的久暂分类:乳牙、恒牙 ⒉ 牙的功能 咀嚼,发音和言语,保持面部的协调美观。 ⒊ 临床牙位记录法 部位记录法,palmer 记录系统,通用编号系统,国际牙科联合会系统。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⒈ 重点及难点:牙的分类、功能及临床牙位部位记录法。 ⒉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 四、思考与练习 ⒈ 牙齿的功能。 ⒉ 常用临床牙位记录法。 第三节 牙的组成部分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牙齿外形外部观察,牙齿剖面观察。理论课 1 学时。 二、课程内容 ⒈ 外部观察 牙冠(解剖牙冠、临床牙冠) 牙根(解剖牙根、临床牙根) 牙颈。 ⒉ 剖面观察:牙釉质,牙骨质,牙本质,牙髓。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⒈ 重点及难点:牙齿外形外部观察和剖面观察。 4 ⒉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 四、思考与练习 临床牙冠的定义。 第四节 牙体一般应用名词及表面解剖标志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应用术语,牙冠各面的命名,牙冠的表面解剖标志。理论课 3 学时。 二、课程内容 ⒈ 牙体一般应用名词 应用术语:中线、牙体长轴、接触区、外形高点、线角和点角、牙体三等分 牙冠各面的名称:唇面、舌面、近中面、远中面、牙合 面和切嵴 ⒉ 牙冠的表面解剖标志 牙冠的突起部分:牙尖、切缘结节、舌面隆突、嵴 牙冠的凹陷部分:沟、点隙、窝 斜面 生长叶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⒈ 重点及难点:中线、牙体长轴、外形高点、线角和点角的定义。 ⒉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 四、思考与练习 ⒈ 什么是中线。 ⒉ 牙体长轴的定义。 ⒊ 切缘结节的定义。 第五节 牙体外部形态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各恒牙的牙体外形,各恒牙的应用解剖,第二乳磨牙的牙体 外形,乳牙和恒牙的萌出和替换;熟悉各乳牙的牙体形态,乳牙的应用解剖,牙体形态的生理 意义。理论课 8 学时。 二、课程内容 ⒈ 恒牙外形 5 (1) 切牙组 上颌中切牙,上颌侧切牙,下颌切牙,下颌侧切牙,上、下颌切牙的区别。 (2) 尖牙组 上颌尖牙,下颌尖牙,上颌尖牙与下颌尖牙的区别。 (3) 前磨牙组 上颌第一前磨牙,上颌第二前磨牙,下颌第一前磨牙,下颌第二前磨牙,上颌前磨牙与下 颌前磨牙的区别。 (5) 磨牙组 上颌第一磨牙,上颌第二磨牙,上颌第三磨牙,上颌第一、第二、第三磨牙的区别,下颌 第一磨牙,下颌第二磨牙,下颌第三磨牙,上颌第一、第二、第三磨牙的区别,下颌磨牙与上 颌磨牙的区别。 (6) 恒牙应用解剖 ⒉ 乳牙外形 乳牙的特点 乳切牙,乳尖牙,乳磨牙,乳牙应用解剖。 ⒊ 乳牙及恒牙的萌出和更替 出龈,萌出,萌出的规律 (1) 乳牙的萌出 (2) 恒牙的萌出 ⒋ 牙体形态的生理意义 (1) 牙冠形态的生理意义 (2) 牙根形态的生理意义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⒈ 重点及难点:恒牙的牙体外形,各恒牙的应用解剖,第二乳磨牙的牙体外形,乳牙和恒 牙的萌出和替换。 ⒉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 四、思考与练习 ⒈ 恒前牙、尖牙、前磨牙、磨牙的外部形态。 ⒉ 恒牙的应用解剖特征。 ⒊ 乳牙的主要形态特征及临床意义。 第六节 牙髓腔解剖 一、学习目的 6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牙髓腔各部的名称的概念,恒牙髓腔形态;熟悉髓腔的增龄 变化及病理性变化,髓腔解剖的临床意义,乳恒牙的髓腔形态。理论课 2 学时。 二、课程内容 ⒈ 髓腔各部名称 髓室:髓室顶、髓室壁、髓角、根管口 根管系统:根管、管间吻合、根管侧支、根尖分歧、根尖分叉、副根管 ⒉ 髓腔的增龄变化及病理变化 ⒊ 髓腔解剖的临床意义 ⒋ 恒牙髓腔形态 切牙、尖牙、上颌前磨牙、下颌前磨牙、上颌磨牙、下颌磨牙的髓腔形态,恒牙髓腔 应用解剖。 ⒌ 乳牙髓腔形态 乳牙髓腔形态特点及其应用解剖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⒈ 重点:牙髓腔各部的名称的概念,恒牙髓腔形态,髓腔的增龄变化及病理性变化。 ⒉ 难点:恒牙髓腔形态及应用解剖,髓腔的增龄变化及病理性变化。 ⒊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 四、思考与练习 ⒈ 恒牙髓腔的主要特征。 ⒉ 根管系统。 ⒊ 髓腔的增龄变化。 ⒋ 恒牙髓腔的应用解剖。 第三章 牙列、牙合与颌位 第一节 牙列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牙列的分型,牙列牙合 面形态特征;熟悉牙列的大小,牙正 常排列的倾斜规律。理论课 2 学时。 二、课程内容 ⒈ 牙列的分型 (1) 按照构成牙的类别分型:恒牙列、乳牙列和混合牙列 (2) 按照牙列形态特征分型:方圆型、尖圆形和椭圆型 7 (3) 按照牙列中牙的排列情况分型:正常牙列和异常牙列 ⒉ 牙列的大小 牙列长度与宽度,Terra 牙列指数。 ⒊ 牙正常排列的倾斜规律 近远中向倾斜,唇(颊)舌向倾斜,垂直向关系。 ⒋ 牙列牙合 面形态特征 纵、横牙合曲线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⒈ 重点及难点:牙列的分型,牙列牙合 面形态特征。 ⒉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 四、思考与练习 ⒈ 试述牙齿排列的倾斜情况。 ⒉ 牙合 平面。 第二节 牙尖交错牙合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牙尖交错的名称与定义,牙尖交错的咬合接触特征;熟悉牙 合 的建立;了解面部标志与面部协调关系。理论课 2 学时。 二、课程内容 ⒈ 牙尖交错牙合 的名称与定义 ⒉ 牙尖交错牙合 的咬合接触特征 近远中向关系,唇(颊)舌向关系,垂直向关系,牙尖交错牙合的正常标志,异常牙尖交 错牙合。 ⒊ 牙合 的建立 建牙合 的动力平衡,不同发育阶段牙合 特征。 ⒋ 面部标志与面部协调关系 鼻翼耳屏线、眶耳平面、Balkwill 角、Bonwill 角、Monson 球面的概念。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⒈ 重点及难点:牙尖交错的名称与定义,牙尖交错的咬合接触特征。 ⒉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 四、思考与练习 ⒈ 牙尖交错牙合的定义、解剖特征及生理意义。 8 ⒉ 牙尖交错牙合的正常标志。 第三节 颌位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牙尖交错位、后退接触位、下颌姿势位,掌握三种基本颌位 的关系;熟悉下颌在前伸、后退以及侧向移动状态下的咬合接触特征,熟悉正常牙合 的概念。 理论课 2 学时。 二、课程内容 ⒈ 牙尖交错位 定义,正常的标志,特点,正常的意义。 ⒉ 后退接触位 定义,形成机制,意义,获取后退接触位常用的方法。 ⒊ 下颌姿势位 定义,特点,垂直距离与牙合 间隙,形成机制。 ⒋ 三个基本颌位的关系 后退接触位与牙尖交错位,下颌姿势位与牙尖交错位。 ⒌ 前伸牙合 颌位 与侧牙合 颌位 前伸牙合 颌位、侧牙合 颌位、平衡牙合、单侧平衡牙合、尖牙保护牙合、组牙功能牙合 的概念。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⒈ 重点及难点:牙尖交错位、后退接触位、下颌姿势位;三种基本颌位的关系。 ⒉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 四、思考与练习 ⒈ 牙尖交错位的正常标志和特点。 ⒉ 下颌姿势位的定义和特点。 ⒊ 牙尖交错位、后退接触位、下颌姿势位三者的关系。 第四章 口腔颌面颈部系统解剖 第一节 骨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上下颌骨外形标志,上颌骨的结构特点,下颌骨的内部主要 结构,上下颌骨的薄弱部位;熟悉上颌骨的外科特点、血供、淋巴结及神经,下颌骨的外科特 9 点、血供、淋巴结及神经;了解鼻骨、颧骨、腭骨、蝶骨、颞骨及舌骨的特点。理论课 2 学时。 二、课程内容 ⒈ 上颌骨 上颌骨的解剖生理特点 ⒉ 下颌骨 下颌骨的解剖生理特点 下颌骨的薄弱部位 ⒊ 鼻骨 ⒋ 颧骨 ⒌ 腭骨 ⒍ 蝶骨 蝶骨体、小翼、大翼、翼突 ⒎ 颞骨 颞鳞、乳突、岩部、鼓板 ⒏ 舌骨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⒈ 重点及难点:上下颌骨外形标志,上颌骨的结构特点,下颌骨的内部主要结构,上下颌 骨的薄弱部位。 ⒉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 四、思考与练习 ⒈ 试述上颌体的形态结构特点。 ⒉ 尖牙窝的位置与意义。 ⒊ 上颌窦的构成与上颌后牙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第二节 颞下颌关节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颞下颌关节的组成及其作用,颞下颌关节运动的基本形式; 熟悉颞下颌关节功能解剖特点;了解下颌运动中的生物力学作用,下颌关节运动中的生物机械 作用,颞下颌关节功能解剖的要点及争议。理论课 1 学时。 二、课程内容 ⒈ 颞下颌关节的组成 下颌骨的髁突,颞骨关节面,关节盘,关节囊和关节间隙,关节韧带。 ⒉ 颞下颌关节的运动 10 开闭运动,前后运动,侧方运动。 ⒊ 下颌关节运动中的生物力学作用 关节盘的运动,翼外肌的作用,关节间隙的变化 ⒋ 颞下颌关节功能解剖特点 ⒌ 颞下颌关节功能解剖的要点及争议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⒈ 重点及难点:颞下颌关节的组成及其作用,颞下颌关节运动的基本形式,颞下颌关节功 能解剖特点。 ⒉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 四、思考与练习 ⒈ 颞下颌关节的构成、结构特点与功能。 ⒉ 颞下颌关节运动的基本形式。 第三节 肌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狭义咀嚼肌的起止、功能;熟悉广义咀嚼肌的功能,表情肌 群的主要作用、神经支配;了解咀嚼肌的血供、神经支配,口颌系统肌连及其临床意义。理论 课 0.5 学时。 二、课程内容 ⒈ 表情肌 口周围肌群、眼周围肌群、鼻部肌群、耳部肌群、颅顶肌群 ⒉ 咀嚼肌 咬肌、颞肌、翼内肌、翼外肌、舌骨上肌群 ⒊ 颈部肌群 ⒋ 腭咽部肌 ⒌ 口颌系统的肌链及其临床意义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⒈ 重点及难点:狭义咀嚼肌的起止、功能,口颌系统肌连及其临床意义。 ⒉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 四、思考与练习 ⒈ 口轮匝肌的构成与作用。 ⒉ 咀嚼肌的名称、位置、起止与作用。 11 ⒊ 软腭肌的名称、各肌的起止与作用。 ⒋ 何为口颌系统的肌链。 第四节 唾液腺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三对大唾液腺的位置、形态及其导管开口位置;熟悉三对大 唾液腺的毗邻关系;了解唾液腺神经支配、血供及淋巴回流。理论课 0.5 学时。 二、课程内容 ⒈ 腮腺 ⒉ 下颌下腺 ⒊ 舌下腺 ⒋ 小唾液腺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⒈ 重点及难点:三对大唾液腺的位置、形态及其导管开口位置。 ⒉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 四、思考与练习 ⒈ 腮腺的毗邻及导管开口位置。 ⒉ 下颌下腺的位置、毗邻及导管开口位置。 第五节 血管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口腔颌面部的动脉血供和静脉回流;了解口腔颌面部动脉走 行,口腔颌面部静脉网与海绵窦的关系。理论课 1.5 学时。 二、课程内容 ⒈ 动脉 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锁骨下动脉、头颈部的动脉吻合 ⒉ 静脉 口腔颌面部浅静脉和深静脉、颈部浅静脉和深静脉、颅内外静脉交通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⒈ 重点及难点:口腔颌面部的动脉血供和静脉回流,口腔颌面部静脉网与海绵窦的关系。 ⒉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 四、思考与练习 12 ⒈ 舌动脉、面动脉、上颌动脉的走行与分支分布。 ⒉ 口腔颌面部静脉网与海绵窦的关系。 ⒊ 头颈部动脉吻合。 第六节 淋巴结和淋巴管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形组淋巴结群的分布位置;熟悉纵形组淋巴结群的分布; 了解胸导管、淋巴导管的位置。理论课 0.5 学时。 二、课程内容 ⒈ 环形组淋巴结群 枕淋巴结、耳后淋巴结、腮腺淋巴结、面淋巴结、颏下淋巴结、下颌下淋巴结 ⒉ 纵形组淋巴结群 咽后群、颈前群、颈外侧群、颈淋巴干 ⒊ 右淋巴导管 ⒋ 胸导管颈段 ⒌ 深淋巴结的划分及颈部淋巴结的简化分组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⒈ 重点及难点:环形组淋巴结群的分布位置。 ⒉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 四、思考与练习 ⒈ 环形组淋巴结群的分布位置。 ⒉ 颈部淋巴结的简化分组。 第七节 神经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上下颌神经在口腔内分布;熟悉三叉神经和面神经的走行; 了解舌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颈丛神经和颈交感神经的走行及其功能。理论课 2 学时。 二、课程内容 ⒈ 三叉神经 眼神经、上颌神经、下颌神经、上下颌神经在口腔内的分布及其变异 ⒉ 面神经 面神经管段的分支、面神经颅外段及其分支 13 ⒊ 舌咽神经 ⒋ 迷走神经 咽支、喉上神经、喉返神经 ⒌ 副神经 ⒍ 舌下神经 ⒎ 颈丛 ⒏ 颈交感干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⒈ 重点及难点:上下颌神经在口腔内分布,三叉神经和面神经的走行。 ⒉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 四、思考与练习 ⒈ 三叉神经对牙的支配。 ⒉ 面神经对面部表情肌的支配。 第五章 口腔面颈部局部解剖 第一节 口腔局部解剖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口腔的境界、分布、口腔前庭及其表面解剖标志,唇的境界、 表面解剖标志、层次、及淋巴回流、血供、神经支配,硬腭的层次及结构特点,软腭表面解剖 标志、层次、构造及其神经分部,舌下区的境界、表面解剖标志、内容及其排列,舌乳头分类、 舌的肌肉、血管、淋巴回流及神经;熟悉颊的层次及境界,牙龈的结构特点,咽的分部、层次、 血管、淋巴管及神经。理论课 2 学时。 二、课程内容 ⒈ 口腔的境界和分部 ⒉ 口腔前庭及其表面解剖标志 口腔前庭沟、上下唇系带、颊系带、腮腺乳头、磨牙后区、翼下颌皱襞、颊垫尖 ⒊ 唇 境界及表面标志、层次、血管、淋巴管及神经 ⒋ 颊 境界、层次、血管、淋巴管及神经 ⒌ 牙龈 ⒍ 腭 14 硬腭、软腭、腭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 ⒎ 舌下区 境界、表面解剖标志、内容及其排列 ⒏ 舌 舌的上面、下面、肌层、血管、淋巴管及神经 ⒐ 咽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⒈ 重点及难点:口腔的境界、分布、口腔前庭及其表面解剖标志,唇的境界、表面解剖标 志、层次、及淋巴回流、血供、神经支配,硬腭的层次及结构特点,软腭表面解剖标志、层次、 构造及其神经分部,舌下区的境界、表面解剖标志、内容及其排列,舌乳头分类、舌的肌肉、 血管、淋巴回流及神经。 ⒉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 四、思考与练习 ⒈ 试述口腔的境界、分部与交通。 ⒉ 口腔前庭沟、颊垫尖、翼下颌皱襞。 ⒊ 唇的层次、血供、淋巴回流与神经支配。 ⒋ 舌下区的境界、内容与交通。 ⒌ 舌的血供、淋巴回流、神经支配。 第二节 面部局部解剖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皮肤及皮下组织的特点,腮腺咬肌区的境界、层次及内容、 显露面神经主干及其分支的标志,面侧深区的境界及层次及内容,蜂窝组织间隙及其连通;了 解面部分区表面解剖、及眶区结构特点。理论课 4 学时。 二、课程内容 ⒈ 面部分区及表面解剖 面部分区、面部表面标志、面部比例及其他关系、美容角、对称、协调、面部皮肤皱纹线 和面部 Langer 皮肤裂线 ⒉ 皮肤 ⒊ 皮下组织 ⒋ 表浅肌肉腱膜系统 ⒌ 面部皮肤支持韧带 15 颧弓韧带、表浅肌腱膜系统-颧颊部韧带、颈阔肌前韧带、下颌骨韧带、颈阔肌悬韧带、 颈阔肌耳韧带 ⒍ 眶区 眼眶、眼睑、泪器、眼眶内肌肉、血管、神经及结缔组织性结构 ⒎ 腮腺咬肌区 境界、层次及内容、显露面神经主干及其分支的标志 ⒏ 面侧深区 ⒐ 蜂窝组织间隙及其连通 眶下间隙、颊间隙、咬肌间隙、翼下颌间隙、颞下间隙、颞间隙、腮腺间隙、咽旁间隙、 翼腭间隙、舌下间隙、舌深部间隙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⒈ 重点及难点:皮肤及皮下组织的特点,腮腺咬肌区的境界、层次及内容、显露面神经主 干及其分支的标志,面侧深区的境界及层次及内容,蜂窝组织间隙及其连通。 ⒉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 四、思考与练习 ⒈ 腮腺与血管神经的关系。 ⒉ 腮腺床及其寻找标志。 ⒊ 颊间隙、翼颌间隙、颞下颌间隙、咽旁间隙的位置、内容与交通。 第三节 颈部局部解剖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颈部境界、分区、体表标志及体表投影,下颌下三角的境界、 层次、内容及毗邻,气管颈段前方的层次及毗邻、气管切开术注意事项,颈动脉三角的境界、 层次、内容、毗邻,颈内外动脉的鉴别;了解胸锁乳突肌区的境界、层次、内容。理论课 2 学 时。 二、课程内容 ⒈ 概述:颈部的境界和分区、颈部的体表标志、颈部主要血管、神经干和胸膜顶的体表头 影、颈筋膜、筋膜间隙及其连通 ⒉ 下颌下三角:境界、层次、内容及毗邻 ⒊ 气管颈段:气管颈段前方层次及毗邻、气管颈段位置的移动性 ⒋ 颈动脉三角:境界、层次、内容及毗邻 ⒌ 胸锁乳突肌区:境界、层次及内容 16 ⒍ 颈后三角:境界、层次及内容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⒈ 重点:颈部境界、分区、体表标志及体表投影,下颌下三角的境界、层次、内容及毗邻, 气管颈段前方的层次及毗邻、气管切开术注意事项,颈动脉三角的境界、层次、内容、毗邻, 颈内外动脉的鉴别。 ⒉ 难点:下颌下三角的境界、层次、内容及毗邻,气管切开术注意事项,颈内外动脉的鉴 别。 ⒊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 四、思考与练习 ⒈ 下颌下三角、颈动脉三角的境界、层次与内容。 ⒉ 气管颈段前方的层次与毗邻关系。 ⒊ 颈内外动脉的鉴别。 第六章 颅部局部解剖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额、顶、枕区的境界、层次、内容,颞区境界及层次内容, 颅底内、外面的解剖结构。理论课 2 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颅顶 ⒈ 额、顶、枕区:境界、层次、内容及解剖特点 ⒉ 颞区:境界、层次及内容 第二节 颅底 ⒈ 颅底内面:颅前窝、颅中窝、颅后窝 ⒉ 颅底外面:前部、后部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⒈ 重点及难点:额、顶、枕区的境界、层次、内容,颞区境界、层次及内容,颅底内、外 面的解剖结构。 ⒉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 四、思考与练习 ⒈ 额、顶、枕区的层次及解剖特点。 ⒉ 颞区境界、层次及内容。 17 ⒊ 颅底各孔、管、裂内穿行的重要血管和神经。 第七章 第一节 口腔功能 下颌运动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下颌运动的制约因素,下颌运动的范围;了解下颌运动的神 经传导路径,下颌运动的记录方法。理论课 1 学时。 二、课程内容 ⒈ 下颌运动的神经传导路径:下颌运动的神经传入路径,传出路径,下颌的反射活动。 ⒉ 下颌运动的制约因素 ⒊ 下颌运动的形式及运动范围 下颌运动的形式 下颌运动的范围。 ⒋ 下颌运动的记录方法:直接观察,下颌运动轨迹描记,髁突运动轨迹描记。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⒈ 重点:下颌运动的制约因素,下颌运动的范围。 ⒉ 难点:下颌运动的神经传导路径。 ⒊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 四、思考与练习 ⒈ 下颌运动的制约因素。 ⒉ 下颌运动的形式及范围。 第二节 咀嚼功能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咀嚼运动过程及其生物力学杠杆作用,咀嚼周期的特点,咀 嚼肌力、牙合力及牙周潜力的概念及影响因素,咀嚼效率的概念、测定方法及影响因素,磨耗 及磨损的概念,磨耗的生理意义,咀嚼对牙合、颌、面生长发育的影响;熟悉咀嚼运动的类型, 咀嚼运动中的肌电图,咀嚼时的牙齿运动;了解咀嚼的神经控制,舌、唇、颊、腭在咀嚼中的 作用。理论课 2 学时。 二、课程内容 ⒈ 咀嚼的神经控制:咀嚼的发动,周期性咀嚼运动的神经控制,咀嚼运动的反馈控制。 ⒉ 咀嚼运动过程及其生物力学杠杆作用:切割运动,捣碎和磨细。 18 ⒊ 咀嚼周期 ⒋ 咀嚼运动的类型 ⒌ 咀嚼运动中的肌电图,正常肌电图,咀嚼运动中的肌电图。 ⒍ 咀嚼肌力、牙合 力及牙周潜力 ,咀嚼肌力,牙合 力,最大牙合 力。 ⒎ 咀嚼效率,测定方法,影响因素。 ⒏ 咀嚼时的牙齿运动 ⒐ 咀嚼与牙齿的磨耗:磨耗与磨损,磨耗的生理意义。 ⒑ 舌、唇、颊、腭在咀嚼中的作用 ⒒ 咀嚼对牙合 、颌、面、生长发育的影响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⒈ 重点:咀嚼运动过程及其生物力学杠杆作用,咀嚼周期的特点,咀嚼肌力、牙合力及牙 周潜力的概念及影响因素,咀嚼效率的概念、测定方法及影响因素,磨耗及磨损的概念,磨耗 的生理意义,咀嚼对牙合、颌、面生长发育的影响。 ⒉ 难点:咀嚼运动过程及其生物力学杠杆作用,咀嚼的神经控制,咀嚼运动的类型。 ⒊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 四、思考与练习 ⒈ 咀嚼的意义。 ⒉ 咀嚼运动有哪些作用。 ⒊ 何为咀嚼周期。 ⒋ 咀嚼肌力、牙合 力与最大牙合 力。 ⒌ 正常的生物杠杆及其作用。 第三节 吞咽功能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吞咽对牙合、颌、面生长发育的影响;了解吞咽的反射控制, 及吞咽过程。理论课 0.5 学时。 二、课程内容 ⒈ 吞咽的反射控制 ⒉ 吞咽过程 ⒊ 吞咽对牙合 、颌、面生长发育的影响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⒈ 重点:吞咽对牙合、颌、面生长发育的影响。 19 ⒉ 难点:吞咽的反射控制,吞咽过程。 ⒊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 四、思考与练习 ⒈ 吞咽的反射控制。 ⒉ 吞咽过程。 ⒊ 吞咽对牙合、颌、面生长发育的影响。 第四节 言语功能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口腔的部分缺损或畸形对语音的影响;了解言语与呼吸、发 音、语音及共鸣,了解言语的神经控制。本节为自学内容。 二、课程内容 ⒈ 言语与呼吸 ⒉ 发音:音调、音质、音强 ⒊ 语音:元音、辅音 ⒋ 共鸣 ⒌ 言语的神经控制:大脑皮质与言语活动、与言语有关的神经及其司理部位 ⒍ 口腔的部分缺损或畸形对语音的影响 三、重点、难点提示 ⒈ 重点:口腔的部分缺损或畸形对语音的影响。 ⒉ 难点:言语的神经控制。 四、思考与练习 ⒈ 口腔的部分缺损或畸形对语音的影响。 ⒉ 大脑皮质与言语活动的关系。 第五节 唾液功能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唾液的作用,唾液的性质、成份;了解唾液分泌的调节。理 论课 0.5 学时。 二、课程内容 ⒈ 唾液的性质和成分 ⒉ 唾液的分泌和调节 20 ⒊ 唾液的作用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⒈ 重点:唾液的作用。 ⒉ 难点:唾液的性质、成份、分泌和调节。 ⒊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 四、思考与练习 ⒈ 唾液的性质和成分。 ⒉ 唾液分泌的神经调节。 第六节 感觉功能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味觉及其对舌各部位的敏感性,影响味觉的因素;熟悉 口腔粘膜各部位对触压觉的敏感度,口腔粘膜对温度耐受力大的原因,影响痛阈的因素。本节 为自学内容。 二、课程内容 ⒈ 味觉:味觉感受器和味觉传导、基本味觉、影响味觉的因素 ⒉ 触觉和压觉 ⒊ 温度觉 ⒋ 痛觉 三、重点、难点提示 重点及难点:基本味觉及其对舌各部位的敏感性,影响味觉的因素。 四、思考与练习 ⒈ 基本味觉及其对舌各部位的敏感性。 ⒉ 影响味觉的因素。 第七节 口腔与呼吸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喉的结构和功能、呼吸功能的检查,呼吸与咀嚼、吞咽的关 系,呼吸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本节为自学内容。 二、课程内容 ⒈ 喉的结构与功能 ⒉ 呼吸功能的检查 21 ⒊ 呼吸与咀嚼、吞咽的关系 ⒋ 呼吸方式与颅面、颌、牙合 的发音 ⒌ 呼吸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三、重点、难点提示 重点及难点:喉的结构和功能,呼吸与咀嚼、吞咽的关系。 四、思考与练习 ⒈ 喉的结构与功能。 ⒉ 呼吸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五、阅读书目(或参考文献) ⒈ Brand and Isselhard,Anatomy of Orofacial Structures, ⒉ Jeffrey P.Okeson ,Management of 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 and Occlusion ⒊ Major M.Ash and Sigurd Ramfjord,Occlusion ⒋ 皮昕主编,口腔解剖学彩色图谱,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⒌ 王翰章主编,中华口腔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