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十三五规划.doc

originally、最初96 页 266.167 KB下载文档
十三五规划.doc十三五规划.doc十三五规划.doc十三五规划.doc十三五规划.doc十三五规划.doc
当前文档共96页 3.99
下载后继续阅读

十三五规划.doc

目 第一篇 录 发展战略篇..............................................................................1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发展形势 ........................................................1 第一节 发展基础 ......................................................................1 第二节 发展形势 ......................................................................7 第二章 总体发展思路 ....................................................................9 第一节 指导思想 ......................................................................9 第二节 基本原则 ....................................................................10 第三节 发展定位 ....................................................................11 第四节 发展目标 ....................................................................14 第二篇 发展动力篇............................................................................17 第三章 深化改革,构建创新发展新体制 ..................................17 第一节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18 第二节 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20 第三节 全面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21 第四章 科技创新,搭建创新发展平台 ......................................23 第一节 加快健全科技创新体系............................................23 第二节 着力实施技术创新工程............................................24 第三节 大力完善创新体制机制............................................25 第四节 积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6 第五节 努力强化创新发展的人才保障................................27 第六节 加快实施 “质量兴县” 战略 ................................28 第五章 开放协作 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28 第一节 有效对接国内区域经济发展 ....................................29 第二节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29 第三节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30 第六章 “互联网+” 建设智慧五原 ............................................30 第一节 积极实施“互联网+”行动......................................30 第二节 推动城镇智能化管理 ................................................32 第三节 强化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33 第三篇 经济建设篇............................................................................35 第七章 加快发展现代农牧业 ......................................................35 第八章 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40 第九章 大力发展服务业 ..............................................................44 第四篇 社会建设篇............................................................................48 第十章 统筹城乡,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48 第一节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48 第二节 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 ........................................50 第三节 加快建设新农村 ........................................................52 第十一章 强基固本,提升基础设施保障能力..........................53 第一节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 ....................................................54 第二节 强化防灾减灾基础设施 ............................................57 第十二章 民生优先,切实增加百姓福祉 ..................................57 第一节 突出抓好创业就业 ....................................................58 第二节 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59 第三节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60 第四节 大力实施脱贫攻坚工程 ............................................61 第十三章 均衡共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63 第一节 加快健全现代教育体系............................................63 第二节 努力建设健康五原....................................................66 第三节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68 第四节 大力发展体育事业....................................................68 第五篇 生态建设篇............................................................................69 第十四章 营林植绿,建设宜居秀美的生态家园......................69 第一节 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70 第二节 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71 第十五章 低碳循环,营造天蓝水清的绿色环境......................71 第一节 大力加强污染防治....................................................72 第二节 节约高效利用资源....................................................73 第三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75 第六篇 文化建设篇............................................................................76 第十六章 文化强县,促进古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76 第一节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76 第二节 促进文化事业健康发展............................................77 第三节 培育壮大文化产业....................................................78 第四节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79 第七篇 政治建设篇............................................................................80 第十七章 加强党建,强化决胜小康的领导核心......................80 第一节 贯彻中央自治区和市党委决策部署 ..........................81 第二节 强化思想建设 ..............................................................81 第三节 完善组织建设 ..............................................................82 第四节 完善作风建设 ..............................................................83 第十八章 民主法治,建设平安五原 ..........................................83 第一节 建设法制五原 ............................................................83 第二节 坚持依法行政 ............................................................85 第三节 促进公正司法 ............................................................86 第四节 加强社会治理 ............................................................87 第五节 加强民族团结 ............................................................88 第八篇 实施保障篇............................................................................89 第十九章 努力强化规划实施 ......................................................89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为第二个“一百年”目标奠定基础的重要时期,是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起点,也是五原县全面贯彻党的十 八大以来的战略部署,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实现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科学制定《五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对于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 动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篇 发展战略篇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发展形势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全县人民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强县 主题,按照“调结构、保增长、惠民生”的总体要求,坚持“绿 色发展、民生至上、务实干事、创先争优”理念,统筹推进农 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更加注重生态保护,更 加注重民生改善,更加注重社会治理,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目标 任务。“十二五”期间,面对的困难和挑战很不寻常,取得的成 绩和经验很不平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 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经济实力稳步提升,夯实了发展基础。经济继续保持 较快增长,预计 2015 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 111.7 亿元,同比增 长 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68.1 亿元,同比增长 13.5%;财政收 1 入完成 3.82 亿元,同比增长 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 27.5 亿元,同比增长 11%;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集就业培训、 贷款融资等八大功能于一体的创业就业服务中心建成投运。河 套特色食品产业园、农机制造产业园启动建设,小微企业和大 学生创业就业园区实现百企入园,被列为全区众创空间试点基 地。启动“互联网+县域经济”计划,全面运行电子商务产业园, 成为内蒙古财经大学、河套学院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招商引 资水平明显提升,金融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经济结构调整加快,促进了转型升级。农业主导型经 济向工业主导型经济转变的进程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实现新 突破,集产业、文化、旅游、新农村建设“四位一体”的现代 农业园区规模和内涵显著扩大并深化,五原农产品知名度和美 誉度进一步提升。注重建平台、引项目,工业经济发展后劲显 著增强,形成了以农畜产品加工、农机与电力装备、化工建材、 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主体的工业体系。旅游产业稳步推进,农耕 文化博物馆、民俗文化村、河套农家乐、农耕文化体验街、黄 河微缩景观带和宇鑫温泉水世界基本建成,河套农耕文化博览 苑纳入国家“丝绸之路”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四大股庙、清真 南北寺等修缮工程基本完工,联丰五社等 7 个农家乐荣获全国 首批乡村旅游“千千万万”品牌称号,抗战纪念园入选国家级 抗战遗址名录,美丽乡村建设串点成线,构成了“环形观光旅 2 游圈”,被确定为自治区重点旅游县。 ——居民收入明显提高,实现了民生改善。2015 年,城镇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分别达到 24786 元 和 14603 元,年均分别增长 10%和 11%。城乡低保保障标准分别 达到城镇 452/月,农村 3444 元/年,农村五保供养标准从 2010 年的 1964 元/年提高到 2014 年 3815 元/年,集中供养标准从 2010 年的 2800 元/年提高到 2014 年的 6718 元/年。城区分质供水工 程进入收尾阶段,彻底解决了困扰多年的群众饮水难题。覆盖 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实现全覆 盖,城乡低保、五保供养等指标稳步提高,农村养老互助幸福 院建设全区领先。大力实施“信息惠民”工程,在全市率先开 通电视、官网、微信等平台,引进开设百家村级电商服务站点, 被评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 ——城乡发展趋于协调,提升了承载能力。县镇村三级总 体规划修编完成,城区发展组团式推进,“水、绿、文化、房” 四极并重,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区建设已具规 模,城镇化率由 2010 年的 45%提高到 50%。棚户区改造有力有 序推进,棚户区居民自主拆迁改造经验在全市推广。精品住宅 项目加快实施。深化棚户区居民自主拆迁改造模式,高标准推 进建筑节能改造、垃圾污水处理和水冲公厕建设,老旧小区环 境整体提升;改造小街小巷,实施视频监控、昼夜巡防、社区 3 活动室实现全覆盖。实现了“开门见绿、500 米入园” 。启动“城 市综合管理示范县”创建活动,傅作义路、育仁路、滨河路等 6 条道路建成通车,形成了八横八纵的城区路网格局,供水、供 暖、交通等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显著提高。体育生态公园建成使 用,人均广场公园面积达 11.7 平米,新增城市绿地 96 万平米, 绿化覆盖率达 36.2%。实施新一轮美丽乡村建设,“十个全覆盖” 工程成为全区标杆示范。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优化了发展环境。新修通村公路 152 公里,基本形成了以航空、铁路、高速公路、110 国道、212 省道一级公路、黄河堤防公路和拟建的刘召黄河大桥为骨架、 以“四横六纵一环线”为网络的立体综合交通体系。实施农田 配套改造 72 万亩,清淤开挖排沟 1138 公里,提前一年实现灌 排体系全级畅通。农网升级改造稳步实施,城乡电网水平大幅 提升。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增强了发展保障。实施村屯绿化 和农防林建设,主要干道、所有集镇、农业开发片、重点农牧 小区绿化全部贯通,被评为全区重点区域绿化先进单位,村屯 绿化经验在全区示范推广,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农村生产生活 条件显著改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硫排放量、化 学需氧量排放量等指标均有明显下降。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完善了基本公共服务。教育、文 4 化、卫生、科技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荣获全国科技进步考核 先进县。有效调整保障性住房准入条件,居民住房难问题得到 有效缓解。蒙古族学校建成使用,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 教育水平走在全市前列。蒙中医院投入运行,妇幼保健院基本 完工,县医院升级搬迁启动实施,大病救助、基本药物零差率 销售覆盖城乡。全区首批“救急难”试点县工作全面启动。创 新推进“155”扶贫工程,倾心打造“1112”精品示范区。贫困 人口大幅减少,被列为全区光伏扶贫试点县。低收入农户 1 吨 暖心煤、贫困大学生 1 万元助学金、零就业家庭 1 人再就业行 动有效落实。 ——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推进,释放了内在活力。政府机构 改革和职能转变扎实推进,在全市率先建立县政务服务中心, 形成了县有政务服务中心、镇有政务服务大厅、村有便民服务 室、组有便民服务代办员的四级政务服务体系。组建了公共资 源交易中心,整合了分散的公共资源交易活动。启动了工商注 册登记制度改革,取消了注册资金最低额限制、企业年检和个 体工商户验证制度。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确权发证全面完成,农 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进展顺利。县级公立医院 改革和基层卫生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基本药物零差率 销售覆盖城乡。 ——平安法制五原建设稳步推进,增进了社会和谐。“民主 5 法治示范村”创建达标率达到 100%。深入开展“平安建设年” 活动,“三联六调、司法确认”工作经验全区推广,视频监控和 昼夜巡防工程启动运行,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大幅提升。信访 维稳形势持续好转,安全生产形势平稳,民族宗教工作得到加 强。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等制度改革取得实效,拓宽了群 众有序参与司法的渠道,治安刑事案件持续下降,进京非访、 重大安全事故“零”发生。 ——发挥县委政府领导核心作用,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 发展。县委政府班子创造性地抓好中央和区市两级党委决策部 署的贯彻落实,并且立足县情、实事求是,提出了一系列符合 科学发展要求的新思路新措施,形成了围绕县域经济“一条” 主线,争创“两大”目标全市领先,攻克“三大”难点,抓好 “五大”产业,实现“七大”突破,争当全区绿色农畜产品生 产加工输出基地排头兵,河套农耕文化乡村旅游排头兵,努力 使群众生活持续改善的发展思路,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绘就了 清晰蓝图。 同时,五原县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 题,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仍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综合经济实力不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工业支撑能力不 足,城市建设品位较低,经济发展压力较大;二是主体财源缺 乏,财税结构不合理,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城乡居民增收乏力, 6 民生改善任务艰巨,社会治理面临诸多新问题;三是行政体制 改革尚不到位、有待进一步推进职能转变提高工作效率。 第二节 发展形势 今后五年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将是世界经济曲折复苏的缓 慢过渡期,也是全球科技和产业孕育新突破的变革期,产业分 工和利益格局深度变化的调整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发展方式由规模速 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由增量扩能转向调整存量、做 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 转向创新驱动。区域经济在新一轮竞争与合作中加快调整,为 我县“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诸多有利条件: 一是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 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 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 特别是消费结构升级,追求绿色、安全、高品质的新消费需求 开始出现,有利于我县充分发挥在绿色有机农业等方面的独特 优势,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二是国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 倡议,大力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投资、贸易、生产 要素西移北上趋势日益明显,互利共赢、内外联动的开放格局 加速形成,为我县通过农牧产品国际产能合作,发展以葵花、 番茄、肉羊等为特色的外向型现代农业带来了新机遇。三是国 7 家实施差别化的区域经济政策,将在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 民生等领域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民族地区投资力度,为我县提 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迎来了新机遇。四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 业革命如火如荼,“互联网+”和制造业 2025 向纵深推进,国家 和自治区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 新,有利于我县继续发现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五是国家将 进一步推进产权制度、要素市场、政府职能、财税体制、社会 组织等基础性制度改革,不断释放的改革红利必将为我县经济 社会发展提供新活力。 同时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十三五”期间五原县经济社会 发展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一是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 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阶段,加上 世界经济还处于深度调整之中,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更趋复杂。 这将使五原县企业发展面临市场份额缩小、劳动力成本上升等 多重压力,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难度不断加大。二是五原县 与巴彦淖尔市其他旗县区、包头市等周边区域农畜产品加工业 等产业同质化发展较为严重,区域间对市场、资金、人才等要 素资源争夺日趋激烈。三是随着我国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社 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 五原县将进入社会结构的变动期、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和社会改 革的深入推进期,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新的风险。四是城乡分 8 离的二元体制没有根本打破,要素流动存在壁垒,农村土地承 包经营权尚未理顺,新型城镇化的体制机制尚待完善,体制机 制障碍仍需加快打破。 总体来看,“十三五”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 挑战。必须继续解放思想,高起点谋划,高水平发展,努力实 现五原县经济社会的新跨越,圆满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 略任务。 第二章 总体发展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 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五中 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尤其是视察内蒙古讲 话精神,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落实自治区 “8337”、市委“1359”的发展思路。围绕县域经济发展一条主 线,争创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两大目标全 市领先,攻克农民增收、农畜产品加工业、棚户区改造三大难 点,抓好肉羊养殖、设施农业、葵花产业、乡村旅游、现代物 流五大产业,实现项目争取引进、农字号龙头企业、新型农业 经营主体、“水、绿、文化”、“十个全覆盖”、脱贫攻坚、干部 作风建设七大突破。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总干 9 精神”为统领,以“三篇文章”为抓手,坚持“五位一体”和 “四化同步”总要求,形成适应并引领新常态和保障科学发展 的体制机制,构建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要 求的发展方式、产业体系、城乡格局、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 务体系,努力建设富裕、美丽、平安、小康的新五原。 第二节 基本原则 抢抓机遇,跨越发展。紧紧抓住重大发展机遇,把握发展 新特征,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加快发 展中促转变,在加快转变中谋发展,努力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 快发展,逐步缩小与全区平均水平的差距。 提质增效,转型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传统 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型、工业向优化升级转型,加快发展壮 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高质、高效、公平、可 持续的发展。 改革统揽,创新发展。坚持落实宏观改革任务和主动先行 先试改革并举,稳步推进各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 展的体制机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和创新 能力建设,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 社会协调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 化同步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 10 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 循环低碳,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 置,大力推行绿色、循环、低碳的生产方式,倡导节约、健康、 环保的生活方式,全面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保护、污染防治,增 强发展的持续性。 统筹内外,开放发展。加强对外开放和对内协作,努力在 国家“一带一路”及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呼包鄂协同发展、 沿黄沿线经济带、呼包银榆经济区等国家和自治区区域战略中 找准突破点,拓展要素融通和产业协作新空间。 人民主体,共享发展。坚持发展为民的根本宗旨,突出民 生优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解决事关群众利益的 实际问题,使全县各族人民广泛地参与发展过程,更公平地分 享发展成果。 文明法制,和谐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建设,弘扬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快古郡文化资源开发,加强民主法治和 社会规范建设,实施全民素质提升工程,培育崇德向善、昂扬 向上的精神状态,形成法制、文明、诚信、包容的社会氛围。 第三节 发展定位 “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定位是: 建设自治区现代农牧业强县 ——加快农牧业由“大”到“强”的转变,稳步提高优质 11 小麦、玉米、蔬菜、肉羊等种植养殖规模,产业总量保持自治 区前列;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土壤改良、节水灌溉、 机耕机播机收,不断增强发展后劲和集约化水平。以科技创新 为驱动,加快设施农牧业智能化,特色品种规模化,实施种子 工程,确保实现科技水平领先、发挥示范作用。大幅度提高增 值能力和效益水平,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扩大深度加工比例。 规划、组织、实施以现代经营主体、经营管理和有机产品为主 要特征的高效农牧业项目。 建设自治区乡村旅游为重点的文化大县 ——依托区位和农牧业资源、产业优势,构建综合体现农 耕文化、移民文化、水利文化、历史传统的“龙脊沃野”品牌。 把文化元素融入以休闲观光为重点的旅游业,打造县域新的支 柱产业。以大旅游为龙头,带动文化网络、影视、博览、演艺、 体育等事业发展和设施建设,全方位提升软实力。 建设全国葵花种植加工交易基地 ——稳定葵花种植面积,巩固葵花产业富民地位。全方位 打造葵花种植、加工、交易产业体系。优化调整种植结构,合 理使用土地,引导葵花种植可持续发展。以市场为导向,提高 交易平台信息化管理层次,加快仓储交割设施建设,统筹线下 线上交易规模,强化交易服务,形成影响区域及全国的定价机 制。大力提高葵花深度加工水平,加强监管和可追溯体系建设, 12 形成加工产品统一的地理标志。 建设自治区肉羊繁育养殖加工输出基地 ——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打造国内外市场高美誉度品牌。 以种子工程为主要抓手,扩大繁育基地建设。延伸繁育、养殖、 加工、销售、饲料、有机肥、沼气利用互为支撑的产业链,大 力提升循环经济水平。推进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专业化分工和 合作经营模式,建设依托绿色有机产品优质优价产品输出基地。 建设区域农机装备制造现代产业基地 ——依托农机资源,产业规模优势和区域市场需求导向, 以农机制造为突破口,补齐装备制造工业短板。引进大型农机 制造企业,改造提升小型配套企业,重点开发动力农机。强化 科技创新驱动,研发测土配方施肥、设施农牧业等智能型专用 农机具。加强农机推广营销机制、队伍建设,拓展区域市场。 构建县域外向型经济窗口 ——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机遇,继续推进 秋林物流园建设,创造引进蒙古、俄罗斯资源,输出优势产品 的条件,奠定境外资源加工基础。积极引进蒙、俄等境外以经 营我国产品为主的企业在秋林物流园区落户,努力建成外向型 经济窗口。 13 第四节 发展目标 综合分析“十三五”时期发展战略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 按照到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要求,实现地区生产 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 2010 年翻一番,今后五年我县经济社会 发展的重要目标是: 综合经济实力跨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增长, 投资规模扩大、结构优化、效率提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 增长 11%左右;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提高,社会消 费品零售总额年增长 11%左右。经济增长速度不低于全市平均水 平,发展差距不断缩小,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8%左右,人均 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市平均水平,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 增长7%左右,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新突破。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 2015 年的 26.9:37.3:35.8 调整到 24:39:37;产业发展向中高端迈进, 农牧业现代化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取得新突破,服务业比 重明显提升,多元发展多级支撑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服务业 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10%左右。要素结构不断优化,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创 新驱动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新型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户籍人 口城镇化率年均提高 1 个百分点以上,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城乡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14 人民生活得到新改善。就业更加充分,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平均每年达到 1500 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 4%以内。努力提 高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乡居民人居可支配收 入年均分别增长 9%和 10%左右。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 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用服务均等化水平 稳步提高。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 限明显增加。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摘帽。 社会文明达到新高度。“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 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向 善向上、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人民思想道德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推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 碳水平稳步上升,生态环境持续好转,森林覆盖率达到 20%,能 源资源开发利用率大幅提高,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水资源消 耗总量和强度、土地利用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碳排放强度、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达到市级要求。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主体功能布局和生态屏障基本形成,对国家、自治区生态文明 建设大局的贡献更加突出。 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新进展。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 决定性成果,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进一步理顺,非公有制经济快 15 速发展,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开放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 拓展。产权得到有效保护,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制政府基本 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 的政治局面进一步巩固。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专栏 1:“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2015 类别 指标 年预 2020 年均增 年 长(%) 8 属性 计 综合经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11.7 164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万元) 4.3 6.2 固定资产投资 68.1 114.8 26.9: 24: 37.3: 39: 35.8 37 3.82 5.36 济指标 三次产业结构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预期性 11 预期性 7 国家级农牧业科技园区 1 预期性 自治区级科技园区 2 预期性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5 预期性 12.2 12.5 预期性 互联网普及率 72 85 预期性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50 55 创新发 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占一般预算支 展指标 出比重(%) 绿色发 预期性 1 预期性 城乡居民收入比 1.7:1 1.6:1 预期性 城区绿化覆盖率 36.2 >42 约束性 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14.8 14.8 约束性 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万公顷) 11 11 约束性 展指标 16 能源消耗总量(万吨标准煤) 约束性 水资源消耗总量(亿立方米) 约束性 达到市 单位 GDP 能耗降低(%) 级要求 单位 GDP 用水量下降(%) 约束性 单位 GDP 建设用地消耗(万亩) 0.19 0.14 约束性 单位 GDP 二氧化碳消耗降低(%) 排放减少 (%) 约束性 化学 需氧 量 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 主要污染物 约束性 约束性 二氧化碳 约束性 氨气 约束性 氨氧化碳 约束性 森林覆盖率 15 20 约束性 开放发 外贸进出口总额(亿元) 3 15 预期性 展指标 实际利用县外资金总额(亿元) 26 50 预期性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4786 38146 9%以上 预期性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4603 23525 10%以上 预期性 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元) 城镇调查失业率(%) 4000 约束性 <4 预期性 0.5 预期性 3.5 共享发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展指标 义务教育巩固率 90 95 农村饮水安全集中供水普及率(%) 87 95 约束性 乡村沥青水泥路通畅率(%) 80 100 预期性 人均广场地面积(平方米) 11.7 15 约束性 每千常住人口卫生机构床位数 (张) 5.7 6 约束性 第二篇 第三章 发展动力篇 深化改革,构建创新发展新体制 以改革为统领,紧紧围绕国家、自治区和市全面深化改革的 17 决策部署,深入推进各项改革,着力提高改革行动能力,破除 一切不利于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释放发展活力,为加快 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第一节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 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积极推进产权保护法制化,依法保 护各种所有制经济权益。加快发展产权市场,加强对国有、集 体资产所有权、经营权和各类企业法人财产的保护,理顺产权 关系,确定产权归属。建立健全监管制度,认真落实《不动产 登记暂行条例》和自治区实施办法,对土地、房屋、林地、草 原等不动产登记职责进行整合,开展不动产登记相关工作。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完善与国有资本运营公司、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相适应的产权管理制度。加强国有资产监管 体系建设,实行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调整国有资本 布局和结构,强化国有资本的公共服务功能,加大国有资本对 重要基础设施、公共产品、生态环境保护、重大科技创新等公 益性领域和企业的投入。 大力推行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 等、规则平等,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权益。全面清 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限制和障碍。逐步健全各类所有制企业 平等竞争、统一监管的制度保障体系。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 18 发展,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进入的行业和领域,充分激发市场 活力,促进公平竞争;鼓励民间资本、外资以及各类新型社会 资本,以出资入股等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完善中小企 业信贷供给市场,建立鼓励金融机构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激 励机制。 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支持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 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制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 指导意见。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 国有资本股权在交易平台上公开交易。制定非国有资本参与本 级企业投资项目的办法,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 股。 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围绕培育壮大大型骨干企业, 支持企业实施战略合作和兼并重组,形成若干具有较强核心竞 争力和辐射带动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推动小企业与大企业协作 配套,走“专、精、特、新”道路,培育形成一批有活力、能创 新、善协作、带动就业强的中小企业集群,形成大企业顶天立 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 优化企业发展环境。积极推进供给侧改革,以提高全要素 生产率为目标,开展以交易成本、各种税费、融资成本、社会 保障成本为重点的降低实体经济成本行动,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提高供给质量与效率。限制政府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干预,精减 19 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和规范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减轻企业负 担,完善公平竞争、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和制度。 第二节 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深化市场准入制度改革。落实好国家、自治区和市市场准 入负面清单管理的有关精神。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建立 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实行年度公示和企业公示信息抽查制 度,推行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和电子营业执照。 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清理和废除妨 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项规定和做法,健全规章、规范性 文件备案备查制度,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市场体系提供 法制保障。深化市场配置要素改革,促进人才、资金、科研成 果等在城乡、企业、科研机构间有序流动。 大力加强市场监管。加强对投资活动中土地使用、能源消 耗、污染排放等管理。加强对各类市场主体和市场行为的监督 管理,制定全县加快统一市场监管的实施方案。建立具有普遍 约束力和激励作用的监管规则及方法,制定企业经营异常名录 管理实施意见。探索建立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机制,调整相关部 门职能,整合市场监管力量,适时推进体制调整。推进执法重 心下移,清理整顿现有执法队伍,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综合执 法机制,减少多层多头执法。 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执行自治区政府定价目 20 录,大幅缩减政府定价种类和项目。启动五原县和胜乡板桃支 渠灌溉农业水价格综合改革国家试点,明晰初始水权,逐步建 立合理的农业水权价格形成机制、农业用水精准补贴机制和节 水奖励机制。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落实自治区开展农村集体 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市场交易工作的有关政策,完善农村土 地产权制度,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 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改革征地制度,完善征地补 偿标准、办法和程序,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 收益分配机制。 第三节 全面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以建设人民满意政府为目标,积极 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和职能转变,完善行政权力清单制度,严格 按照权力清单依法行使权力。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 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等作为重大行政决策的法定 程序,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推广 政府购买服务,建立健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标准,完善招投 标和监督评估等制度,逐步建立政府购买服务目录,完善管理 办法。继续深化公共资源交易改革工作,实现评标和网上全程 电子化招投标。 大力推动减政放权。进一步加大减政放权力度,对市场能 21 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 要简化审批程序,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提高审批速度,推行并 联审批,完善“一窗口受理、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的服 务模式。建立电子化行政审批全程监控体系,完善政务服务信 息管理系统,实现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信息化。健全县、乡镇、 社区(村)便民服务体系,建立三级政务服务网络通道,拓宽、 完善服务功能,推动服务便捷化。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规范政府审 批行为,提高核准效率。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 模式。完善财政资金投资方式,通过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撬动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参与重点投资领域 建设。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实施公开透明的财政预算制度,全面 公开政府预决算、部门预决算、“三公”经费预决算,健全公共 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 金预算等全口径预算体系。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提高财政资金 使用效益,严格控制预算追加,增强支出预算约束力。推进国 库集中支付制度延伸到乡镇,建立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努力 提高直接支付和公务卡报账比例。加强政府基本财力保障,推 动政府逐步实现“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 。建立规范合理的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在积极化解旧债的同时, 22 严控新债举借规模。全面做好“营改增”工作。 专栏 2:体制机制改革重点任务 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规范政府权力运行、加强全县政务服 务网络互联互通建设、推动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市场改革等项改 革任务。 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创新投融资体制、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健全公司法人 治理结构、推行阶梯式水价和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制度、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等项市场化改革任务。 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基本功能服务支出保障 机制、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建立基本公共服务支出保障机 制、完善保险经济补偿机制、发展普惠金融等项财税金融体制改革任务。 健全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机制: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机制、健全住房保障和供应 体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 易市场、改革完善宅基地制度、改革农牧业补贴制度等项改革任务。 创新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深化服务业领域改革、创新旅游业发展体制机制、 建立农产品交易中心等项改革任务。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建立环境保护联合执法制度、深入推进国有林场 改革、完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等项改革任务。 深化社会事业领域改革:建立健全社会诚信体系、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深 入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 系、加快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改革医保支付方式等项改革任务。 第四章 科技创新,搭建创新发展平台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展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 的引领作用,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使创新切实成为 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 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第一节 加快健全科技创新体系 强化创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 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围绕农畜产 23 品生产加工等优势产业领域,开展龙头企业创新转型试点,培 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项目的示范企业,打造一批转型升 级和先进技术转移应用的典型企业,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 发展,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鼓励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 盟,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 转化的主体。 着力加强创新平台建设。优化产业布局,引导企业与区内 外高校、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 业技术中心,力争在优势特色领域建成几个具有全国、全区影 响力的创新平台,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 以工业园区为重点,加快构建示范推广体系,将工业园区打造 成为科技成果示范推广的重要平台。 第二节 着力实施技术创新工程 加快组织实施重点科技项目。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根 据产业发展方向和长远发展需求,实施一批重大技术攻关项目, 大力支持企业与科研机构开展科技需求调研和产业技术发展预 测研究,建立科技项目储备库,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创新能力 提升工程,在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开发、清洁能源高效利用、蒙 中医药等领域突破和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促进优势产业转 型升级。 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以工业园区为重要平台,加快构 24 建科技成果示范推广体系和创业孵化体系,提升科技成果转化 和孵化能力。引导和推动创业孵化与高等院校、科技院所技术 成果转移相结合,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发 展技术市场,创新科技项目形成机制和科研成果转化激励机制, 完善科研评价制度和绩效考评办法,推动科技成果资本化、产 业化。 加强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建设高 新技术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带动产业优化升级。进一步推动国家 农牧业科技园区建设力度。到 2020 年,争取建成国家级农牧业 科技园区 1 个,培育自治区级科技园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2 个,建成市级特色科技产业化基地 5 个。 第三节 大力完善创新体制机制 构建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体系。创新科技创新资金投入机 制,更多运用财政后补助、间接投入、创业券、创新券等方式, 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发挥金融创新对技术创新 的助推作用,大力培育发展创业投资,建立和完善创业投资引 导机制。创新金融服务科技的方式和途径,提高信贷支持创新 的灵活性和便利性,大力推广企业知识产权和股权质押贷款融 资的新途径,形成各类金融工具协同支持创新发展的良好局面。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适应不 同类型科研活动特点和规律的运行机制。完善科研课题、项目、 25 资金管理和科技奖励办法,打破行政主导和部门分割,建立主 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评价结果的机制。围 绕重点产业关键技术研究,改革完善政府对支持机制,构建科 技报告制度,构建科学高效、公开透明的科研资源管理和项目 评价机制。 第四节 积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培育科技创业创新孵化体系。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创办各类 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创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加强与国内各 高新技术开发区、创业服务中心、科技创业孵化器、留学人员 创业园和大学科技园的合作,主动承接科技成果的转移,提高 孵化器运营机构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鼓励各级各类园区建 立孵化机构,通过落实就业、创业、金融、信贷等扶持政策, 鼓励各类孵化器在服务空间、服务对象、服务手段、商业模式 等方面开展创新业务。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创业创新中的驱 动作用,扶持“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平台快速发展, 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支撑。 积极打造创业创新公共平台。加强创业创新信息资源整合, 建立创业政策集中发布平台,完善专业化、网络化服务体系, 增强创业创新信息透明度。鼓励开展各类公益讲坛、创业论坛、 创业培训等活动,丰富创业平台形式和内容。积极争取中小企 业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引导资金,加强和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 26 平台网络建设。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鼓励和支持有 条件的大型企业发展创业平台、投资并购小微企业等。建立必 要的创业失败者再创业指导和援助机制,增强创业信息和创业 能力。 第五节 努力强化创新发展的人才保障 加快重点人才队伍建设。深入落实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继 续实施“河套英才”工程,大力开展农牧业科技、市场营销、 电子商务等培训工作,着力培育与产业链、创新链相匹配的人 才链。健全市场配置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的人才流动机制,采取 聘用、任用、挂职、兼职、技术合作等多种方式,引导人才向 基层流动。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深入挖掘 各类人才资源空间,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鼓励企 业、社会组织等加大对急需紧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确保各类 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进一步完善中青年学术、技术 带头人选拔、培养和认定机制。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 长规律,健全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 个人自主择业的人才发展机制,改革人才选拔使用方式,促进 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 出、充分施展才能的发展环境。发挥用人单位评价的主体作用, 发展专业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组织,建立以品德、能力、业 27 绩、素质为导向的社会化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加大人力资源建 设投入,完善分配、激励、保障制度,通过加大政府奖励和实 行股权、期权、年薪制等多种方式,增强对关键岗位、核心骨 干人才的吸引和激励,营造尊重人才、支持创业、崇尚创新的 社会氛围。 第六节 加快实施 “质量兴县” 战略 建立健全质量标准体系。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完善质 量管理机制,在农畜产品生产加工等重点行业,推广先进质量 管理技术和方法,努力实现制造业质量大幅提升。完善品牌推 进机制,引导企业增强以质量和信誉为核心的品牌意识。 加强自主商标品牌建设。按照“市场主体、政府推进、自 主创新、各方参与”的原则,建立较为完善的商标注册、使用 以及商标培育、发展、保护工作机制,建立完善品牌保护机制, 推动形成具有地区特色品牌价值评价机制。以工业园区、现代 服务业集聚区、旅游景区为重点,在农畜产品加工、旅游等行 业巩固提升现有品牌,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国 际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商标品牌。使品牌经济在全县经济总 量所占比重明显提高。 第五章 开放协作 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创新开放体制机制, 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环渤海地区 28 合作以及呼包鄂榆经济带发展战略,不断开创互利共赢的全方 位开放合作新格局。 第一节 有效对接国内区域经济发展 扩大与京津呼(和浩特)新(疆)发展轴沿线地区的合作, 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促进资源、产业、科技、人才的 有效对接,重点加强与环渤海地区在种养殖、农产品深加工、 物流、商贸、文化教育、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合作。积极融入呼 包鄂银榆经济区发展,建立上下游衔接的产业协作体系,促进 优势产业走出去,科技、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流进来。加快 省道 315 清水河-民勤(五原段)、省道 311 武川-额济纳旗(五 原段)、省道 212 刘召至永胜公路、省道 507 呼鲁斯太-刘召公 路升级改造。畅通与周边地区的联系通道。 第二节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抓住“一带一路”特别是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机遇,利 用临近的甘其毛都口岸的通道优势,深化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 带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突出实施农畜产品走出去战略, 通过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壮大特色农畜产品出口加工企业, 巩固中东和欧美市场,不断扩大对俄、蒙出口份额。推进在甘 其毛都口岸建设特色农产品集配中心和中转基地,扩大特色果 蔬对蒙古国的出口。鼓励支持葵花籽、各类籽仁、番茄制品、 羊绒制品及饲料等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外建立生产基地和海外营 29 销机构。以创建全国葵花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县为契机,举办以 葵花籽为主的中蒙特色农畜产品博览会,积极参加中—蒙博览 会、中蒙俄经贸合作洽谈会等展会,提升特色农畜产品知名度。 积极发展农畜产品跨境电子商务,推动优势农畜产品走出去。 发挥古郡文化积淀,积极参与中蒙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推动 文化旅游走向世界。依托巴彦淖尔机场航空口岸建设临港产业 园,发展面向俄蒙欧的空港物流。 第三节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围绕重点产业,进一步完 善项目储备。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方法,加快引进信息技术、生 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扩大对外合作规模,提高外 向型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实现招商引资由优 惠政策为主向全面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转变。 第六章“互联网+” 建设智慧五原 把握国家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大数据战略的重大机遇,顺 应信息化、互联网发展趋势,大力实施网络强县战略,提升信 息化应用水平,扩大信息消费需求,加强信息安全保障,走出 一条独具特色的信息化发展之路。 第一节 积极实施“互联网+”行动 “互联网+”工业。围绕工业转型升级需求,以推进两化深 度融合为主线,引导工业企业实现生产全流程的互联网转型, 30 推动传统产业实现生产方式、经济模式、产业结构的改造升级, 加快信用、物流、安全、大数据分析等工业互联网配套体系建 设,推动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变革。面向电力、化工、农畜产 品加工等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加大“互联网+”推进力度,积 极开展两化深度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对标工作。加快工业园区信 息化基础设施优化、开发管理精细化、功能服务专业化、产业 发展智能化,打造智慧工业园区。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 程,推动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化服务和中小企业公共体系建设。 “互联网+”现代农牧业。根据农畜产品基地建设需求,深 入实施农牧业信息服务全覆盖工程,积极推进宽带进村、信息 入户,促进信息化与农牧业现代化同步融合发展。加速培育新 型农牧业经营主体,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牧业生产、经营、 管理和服务四大领域的应用,建立全产业链的智慧农牧业系统。 开展农牧业物联网试点,开展基于农牧业网站、12316 服务平台、 农牧业微信公众号、科技信息移动服务平台和移动客户端等农 牧业综合信息服务,提升农牧业信息化水平。支持互联网企业 与农牧业生产经营主体合作,综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 建立农牧业信息监测体系,为灾害预警、耕地质量监测、重大 动植物疫情防控、市场波动预测、经营科学决策等提供服务。 “互联网+”服务业。大力发展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 互动的新兴消费,加快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健康、养老、 31 教育、旅游、社会保障等新兴服务。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鼓励互联网与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的融合创新,全面提升 互联网金融服务能力和普惠水平。积极推进现代物流与互联网 加快融合发展,加快建设跨行业、跨区域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 提高物流供需信息对接和使用效率;鼓励大数据、云计算在物 流领域的应用,建设智能仓储体系,优化物流运作流程,提升 物流仓储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和运转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互联网+”便捷交通。加快互联网与交通运输领域的深度 融合,通过基础设施、运输工具。运行信息等互联网化,推进 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便捷化交通运输服务发展。利用物联网、移 动互联网等技术,加快建设交通运输信息平台。进一步加强对 公路、铁路、民航等交通运输网络关键设施运行状态与通行信 息采集. 推动跨类型交通运输信息互联互通,提高基础设施、 运输工具、运行信息等要素资源的在线化水平,全面支撑故障 预警、运行维护以及调度智能化。 第二节 推动城镇智能化管理 积极推进城市智能运行。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 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电子政务网络系统 升级改造,建设基于云计算的区域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推动信 息资源共享。加强城市管理和服务体系智能化建设,建立基础 数据共享的城市大数据中心,积极推进民生服务智慧应用,有 32 效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居民幸福感,争取列入自治区智慧 城市试点,稳步提升城镇智能化管理水平,管理体系。充分利 用三级电子政务网络,建设面向社区的公共服务信息系统,形 成基础信息资源的集中采集、集中存储、共享共用的公共服务 模式,逐步构建“一站式”受理、一网式服务、全口径办理的 智慧社区。鼓励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网络、终端、资源接入家庭, 应用推广智能家居。 提升环保、基础设施智能化管理水平。在水、大气、土地、 自然植被等环境及污染物排放、能耗等领域,基本建成完善的 智能监测体系,改善人居环境。在信息,电力、供排水、天然 气、供热、通邮、交通和物流等领域构建智能基础设施体系, 实现基础设施运行管理精准化、协同化。 第三节 强化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完善安全保障机制。加强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 风险评估工作,推进等级保护和分级保护工作,落实涉密信息 系统分级保护制度和涉密计算机等级备案制度。建立涉密信息 系统立项审批部门与保密部门联合审查机制,完善管理措施和 技术手段建设。推进电子政务网络安全建设,实施党政机关互 联网统一出口和安全接入工程,建立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网络身 份管理系统。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预警监测体系,建设政府网 站运行监测平合,提高对网络攻击、病毒入侵、网络失窃密的 33 防范能力。建立容灾备份体系,确保党政机关和重要信息、系 统数据安全和作业连续性,提高抵御灾难和重大事故的能力。 加强党政机关网站开办审核、资格复核以及网上名称管理,实 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域名注册和网站挂标两个全覆盖,网上 身份达到“名实相符、名称规范”的要求,为保障网络安全奠 定基础。 提升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加快推进电视会议、无线指挥调 度、通信安全涉密和战备等应急系统建设,完善金融、电力、 铁路、交通、邮政、人防、监狱、地震、气象等专用通信网应 急系统。提高基础信息网络重要节点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保 障能了和灾备恢复能力。积极应对新一代互联网协议(IPV6) 、 云计算数据中心等新业务新应用的挑战,加大安全防控手段部 署,实现技术保障和业务支撑能力与网络应用发展同步。 加强网络对抗力量和执法能力建设。加强情报力量和技术 手段建设,大力发展网络与信息安全情报获取、态势感知评估、 监测预警和网络反恐、处置突发事件能力,推进互联网安全管 理。建立部门间舆情共享机制和处置联动机制,形成网络突发 事件快速反应处理能力。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和地区合作与交 流,建立信息安全规划服务、咨询、测评、认证、培训、风险 评估、工程实施、应急响应、容灾备份、安全监控等专业化队 伍。 34 第三篇 经济建设篇 按照“布局优化、企业集群、产业成链、集约发展”的要 求,紧紧依托本地资源优势,以园区化引领现代产业发展,以 特色化激发产业活力,以品牌化提升产业层次,形成三次产业 联动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当好全区绿色农畜产品加工输出基 地排头兵。 第七章 加快发展现代农牧业 巩固商品粮大县地位。积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粮食安全战略和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按照成片 区开发、整体推进的原则,加强耕地保护,加强高标准农田建 设,加大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改造盐碱地的力度,着力优化品种 和区域种植结构,加快推广良种和先进适用的节水灌溉技术, 保障粮食生产用水,推进粮食作物规模化种植,实现全程机械 化,提高单产水平。推进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引导龙头企业自 建基地,稳定优质小麦、玉米生产。扩大农业保险范围,提高 保险补助。通过先进的种植技术、品牌建设和产品深加工提高 粮食的竞争能力。到 2020 年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 67 万吨。 35 专栏 3 农业重点建设工程 1、土地整理、改造、流转项目:100 万亩土地集中整理、40 万亩中低产田改 造、建设标准良田 100 万亩、土壤有机质提升秸秆还田 50 万亩、高产创建 75 片 高产田、2016-2017 年高标准农田建设 24 万亩、2018-2020 年高标准农田建设 30 万亩、金沙臻宝 6000 亩土地流转项目。 2、种子工程:向日葵、小麦、玉米、小菜籽、番茄、蔬菜种子 2 万亩繁育基 地建设。 推进畜牧业规模化发展。以发展肉羊产业为重点,探索建 立金融、企业、政府、农户“四位一体”肉羊标准化养殖基地, 加强与蒙羊集团合作。推行企业自繁型、农企合作型、大户聚 集型、整村推进型、互联网+牧场型等养殖模式。鼓励适度规模 家庭养殖,保护小群体大规模的农民群繁群育,整村推进扩大 养殖规模,提高养殖业机械化水平,发展互联网+养殖业,提升 养殖技术含量、管理水平。强化龙头企业种子工程建设;支持 建设一批万只“全国绿色肉羊标准化”项目;扩容“羊博园” ; 建成肉羊交易市场和交易平台;支持巴美肉羊产业公司承担的 “羊肉品质标准鉴定检测”课题研究和“巴美羊肉品质管理检 测中心”项目建设;创建国家级肉羊产业园区;打造全国著名 的肉羊品牌;建设肉羊产业大县。 同时发展猪、牛、驴及家禽等多样化养殖,保护和开发河 套大耳猪品种。到 2020 年五原县全县肉羊存栏 300 万只,标准 化饲养量达 600-700 万只。 36 专栏 4 畜牧业重点建设工程 1、圈舍建设项目:中央财政现代肉羊项目建设圈舍 40 万平方米;菜篮子 工程项目(禽畜)建设圈舍 0.5 万平方米;以工代赈建设养殖棚圈 10 万平方米, 防疫室及饲草料库 1.5 万平方米等相关配套设施。 2、养殖项目:百万肉羊联合体项目;联星光伏新镇年出栏 30 万只肉羊高 标准养殖园区建设;生猪、奶牛、肉羊标准化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 3、饲草建设项目:50 万亩人工饲草基地建设项目。 加快发展特色种植业。以建基地、扩规模、创品牌为抓手, 稳定葵花生产,年播种面积保持在 100 万亩,加快新品种的研 发以及葵花机收的试验示范推广;依托重点番茄加工企业,建 设 20 万亩番茄种植基地;积极引进优良品种和发展大田高效特 色农业,稳定西甜瓜、黑白瓜播种面积,扩大灯笼红香瓜、黄 柿子、枸杞等特色农作物及牧草种植面积。 专栏 5 特色种植业重点建设工程 15 万亩优质番茄生产基地建设;100 万亩葵花标准化生产基地(葵 博园)建设;5 万亩“灯笼红”香瓜、黄柿子等生产基地(菜博园)建设 项目。 做精设施农业。坚持“一村一品、一镇一品、多镇一品” , 推动“葵博园”建设,完善 3000 亩葵花种植展示区,促进万亩 现代农业示范区--“菜博园”扩容提质,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以隆兴昌镇为中心,辐射带动塔尔湖和胜丰等镇村,建设鲜食 蔬菜、西甜瓜、食用菌、花卉、工厂化育苗、观光农业、水产 37 养殖等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建成集产品生产销售、休闲观光、 高新技术展示、新农村建设为一体的全区一流特色园区。推动 设施农业上规模,促进农牧民增收。 专栏 6 设施农业重点建设工程 新增千亿斤粮食增产工程建设项目十万亩高标准农田配套工程、设施农业 15 万亩、水肥一体化建设 100 万亩膜下滴灌基地、继续实施测土配方施肥;20 台套农机具实验示范区。 提高林产业发展水平。培育、保护和发展林业资源,建立 用材林基地,培育工业原料林和名优特新经济林,营造各种防 护林体系。积极推动林业产业和多种经营,扶持林产品加工业。 开发用好林业土地、林木、林副产品及林业生态旅游,与“十 个全覆盖”工程结合,绿化美化村屯,兴建庭院果园;加强森 林生态效益项目建设,推动林粮、林经、林草间作和林下养殖 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 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一是奠定现代农牧业生产基础。加 强耕地质量保护,优化种植区域布局,合理调配种植结构。加 大农牧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农药、 畜用抗生素、化肥、农膜用量,推进耕地质量检测建设。发展 高效节水农牧业,完善水利设施,保证用水安全,提高用水效 率。加快发展种子工程,推广繁育推一体、工厂化育种模式。 二是推进农牧业产业提质增效。加快农牧业产业集约化步伐, 整合农牧业生产资源;提高机械化水平;发展工厂化农牧业和 38 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合作社,降低农牧业生产成 本。推动设施农牧业率先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发挥智能种养高 科技、高品质、高效益示范作用。培育专业化农牧业生产企业 和现代农牧业工人,推广“新型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适度规 模经营”的模式,着力打造有市场美誉、有文化内涵的农牧业 品牌,放大农业部地理标志认证影响力。加快农牧业循环经济 产业链的构建,以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为依托,形成以综 合利用农畜产品资源为核心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的循环产 业。创建农牧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促进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 合、种养加一体、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三是强化政策保障。 在保证农民土地经营权前提下,推动土地合理流转,积极探索 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林权及大棚、圈舍等入股 抵押方式,获得财产收益或贷款支持。完善耕地质量保护制度 和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开展退化耕地综合治理、污染耕地阻控 修复、耕地质量检测。全面完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完善水市 场管理机制、健全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健全农 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施农畜产品市场 准入,建设农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加强政策引导,研究制定 促进农牧业与旅游、光伏等产业结合的用地、财政、金融扶持 政策。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大力鼓励引导农畜产 39 品加工龙头企业与基地生产相结合,推广“企业+基地+合作社+ 农户”模式。完善农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加大重要农畜产品 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力度,提高收储保障能力。创新农畜产品流 通方式,加快发展农畜产品现代物流产业和新型业态,大力打 造全国性的葵花、肉羊、特色果蔬等农畜产品交易中心,提高 农畜产品营销水平。依托“互联网+”农牧业,构建“电商平台 +直销中心+零售体验”营销模式。进一步完善种子工程、防疫 工程、科技下乡、普惠金融等产业融合服务体系建设。挖掘生 态休闲、庭院经济、旅游观光发展潜力,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 全产业链条。 第八章 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一、农畜产品加工业 强化产业支柱地位。围绕实施农牧业强县战略,强化农畜 产品加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地位。推进产业“两化融合” , 不断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构建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有机绿 色农畜产品原料基地,引导产业产品向精细化、高端化方向发 展。发挥产业在全县经济格局当中的核心引领作用。 打造产业领军航母。推动产业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引导真心食品、正大饲料、巴美养殖、力农集团、双福面业、 东源羊绒等企业向集团化发展。构建研发、生产、销售精细分 工、协作配套的产业集群,增强应对市场风险能力。 40 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围绕畜产品加工、粮食加工、葵花加 工、果蔬加工四大优势行业,开发脏器血清生物制品、葵花油、 葵花低脂果胶、番茄红素、番茄籽油、专用面粉、面粉制成品、 果蔬制成品饮品、功能饲料等高附加值的产品,全方位提升产 业效益水平。 拓展国内国外市场。依托农畜产品优势,大力推动有机、 绿色品牌建设和地理标识认证。创造国际国内市场驰名产品、 驰名商标。加大产品营销力度,扩大销售与现代物流和电子商 务的深度融合。把握市场导向,引领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到 2020 年农畜产品加工业产值超过 100 亿元。 专栏 7 农畜产品加工重点建设工程 1、农产品加工项目:嘉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番茄红素、叶黄素项目; 双福面业升级改造项目;建设出口小包装番茄酱 3 万吨/年、果蔬饮料 5 万 吨/年项目;年产 30 万吨绿原酸项目;年产面精粉 5 万吨、方便面 1.6 万吨、 营养挂面 1 万吨、速冻食品 2.6 万吨项目建设;玉米方便系列食品加工等粮 食产品深加工项目;年产 10 万吨瓜果、蔬菜、果蔬汁加工项目;玉米淀粉 衍生物制药项目;向日葵产业园建设;有机小杂粮深加工项目。 2、畜产品加工项目:巴美公司养殖及加工循环经济项目;力农公司肉 羊养殖、加工项目;内蒙古华颐乐乳业有限公司鲜羊乳制品生产项目;年屠 宰加工 1000 万只禽肉项目。 3、生物制品项目:50 万吨饲料加工项目;牛羊副产品深加工项目;5 万吨可降解塑料项目;3.5 万吨玉米秸秆纤维浆粕及 4000 吨木糖醇项目;年 产 5000 吨血浆蛋白、15000 吨血球蛋白项目;内蒙古正中信生物科技有限公 司 18 万吨饲料加工项目。 二、农机装备制造业 依托区域市场需求优势和现有农机制造企业基础,积极引 41 进现代农机装备、大型农机制造、农机零部件配套、农机研发 企业机构。重点发展动力农机,开发测土施肥播种一体的智能 农机产品,围绕设施农业发展开发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农 机设备,打造产学研一体、集团化、现代化的农机装备制造基 地。积极拓展农机装备市场,把农机装备产业做大做强。到 2020 年,农机制造产业形成初步规模,销售收入达到 5 亿元。 专栏 8 农机装备制造业重点建设工程 建设农机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年产 1 万台(套)新型农机研发、制造 项目。 三、清洁能源产业 充分利用丰富的光照资源、风力资源、农牧业秸秆和废弃 物资源,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坚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重发展太 阳能利用,加快推进振发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五原县航天日 泽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巴美中鸿公司、联星光伏新镇等光伏 发电和风力发电项目。提高县域消纳能力,大力推广农光、牧 光、屋顶光伏模式。加快华鑫公司 2×1.2 万千瓦生物质能热电 联产项目、巴美大型沼气发电项目、赤峰元易公司秸秆制天然 气项目建设。到 2020 年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 200 兆瓦以上。 42 专栏 9 清洁能源产业重点建设工程 1、光伏产业:200MWP 光伏发电项目。 2、其他产业:中兴能源(内蒙古)有限公司甜高粱茎秆渣制沼气项目; 赤峰元易公司生物质天然气项目;华鑫公司 2×1.2 万千瓦生物质能热电联 产项目;巴美大型沼气发电项目。 四、化工业 重点围绕生物化工,发展化工产业。支持氧爆破壁干法制 浆、有机肥、测土配方肥、缓式尿素、环保地膜以及玉米淀粉 深加工等项目建设。引导企业引进技术、工艺,加快技术改造, 研发生产以畜禽脏器为原料的医药保健等产品。建成以龙头企 业为主,上下游企业配套相对齐全,技术力量雄厚的企业集群, 为新型化工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到 2020 年,化工产业年产值 超过 50 亿元。 专栏 10 化工业重点建设工程 沃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施生物有机肥、生物叶面肥、掺混肥、缓释尿 素、环保地膜项目;年产 20 万吨有机肥生产项目。 五、其他产业 鼓励引导传统优势、劳动密集型企业持续发展。扶持挂车 生产企业扩能改造,鼓励其上规模、上档次;支持秸秆板材、 粉煤灰砌块砖、墙体保温材料等新型绿色建材产业发展;引导 LED 等节能产品生产企业,提高产品市场覆盖率,开拓新市场。 43 专栏 11 其他产业重点建设工程 1、装备制造:年产 2 万吨压力容器项目;年产 3000 台(套)矿山冶 金机械设备制造。 2、其他:年产 5 万立方米刨花板材项目;20 万吨高品质镁合金及压 铸件产品加工项目;新型环保建材项目。 第九章 大力发展服务业 文化旅游业。用“龙脊沃野,绿色五原”统领未来旅游事 业发展。依托黄河风情和河套自然风光、交通区位等优势,深 入发掘独具特色的农耕文化、蒙元文化、移民文化、水利文化、 边塞文化等古郡文化。提升五原抗战纪念园、冯玉祥誓师广场、 五原博物馆为主的历史和红色旅游;打造河套农耕文化博览苑、 菜博园、巴美湖羊博园、鸿嘎鲁蒙元文化风情园为主的生态休 闲旅游;开发与农业观光、城镇建设有机融合的历史文化和有 地域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拓展黄河至北、国家湿地公园、温 泉水上世界、隆兴湖、鸿雁湖湿地滨河旅游;推进中国河套葵 花节、河套农耕文化旅游节、河灯节为主的节庆旅游;依托“一 带一路”和“中蒙俄走廊”建设,开发国际旅游线路实现目的 地旅游。打响地区品牌,打造全域旅游大县。 制定完善旅游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推进“旅游+”大旅游产 业格局。提升景区服务质量,加强景区客服、环境、安防及旅 游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星级饭店和特色餐饮建设,提高 接待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增强旅游从业人员业务能力。 到 2020 年,建成 4A 级文化旅游景区 1 个,3A 级景区 2 个, 44 旅游人数达到 110 万人,旅游总收入达到 15 亿元。 专栏 12 文化旅游产业重点建设工程 1、文化产业:古郡大剧院建设;深度文化中心建设。 2、旅游产业:河套影视基地项目;河套农耕文化博览园建设;联星河 套农家乐建设;五原抗战纪念园景区提升工程;巴美湖羊博园旅游景区建设; 河套农耕民俗文化村建设;宇鑫温泉水上世界建设;鸿嘎鲁蒙元文化生态旅 游基地建设。 物流业。以五原物流园区、鸿鼎农贸市场为基础,大力发 展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物流。依托包兰铁路、京藏高速、巴 彦淖尔机场、西甘铁路、沿黄公路、黄河大桥等交通干线优势, 大力发展物流运输业,着力打造区域性商贸流通中心。在甘其 毛都口岸规划建设特色农产品集配中心和中转基地,扩大特色 果蔬对蒙古国的出口。整合和改造提升现有农贸专业批发市场、 仓储设施,加快发展专业市场体系,建成集交易、展示、信息、 加工、仓储、配送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农贸物流园区。到 2020 年,物流业增加值达到 13 亿元。 商贸业。以发展“城市中心商业圈—社区商业网点—乡镇 商业中心—村社便利店”为重点,构建层次合理、功能互补的 城乡商业功能体系。以隆兴昌镇为中心,加快瑞京国际商业城 建设,启动京原市场周边商业区拆迁改造工程,形成以京原市 场、鑫原步行街、万人商厦、五洲商城、瑞京国际为中心的城 市中心商业圈。促进商业网点适度聚集,提升综合服务功能, 45 形成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消费中心。 支持商贸企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商业特许经营等新型商 业业态,开展网购、外送等延伸服务,降低流通成本,刺激消 费、拉动经济。重点推进电子商务产业园项目,建立起与电子 商务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安全、信用、认证、支付、统计、人才 等服务支撑体系。到 2020 年底,全县电子商务交易总额突破 50 亿元。 加快推进国际汽贸、建材家居、日用品配送、食品加工园 区、物流修配、煤炭交易及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等专业市场的建 设与运营,通过划行归市,整合经营资源检验检疫机构,形成 行业集聚效应。完善商贸布局,推进三瑞葵花综合交易市场及 葵花籽电子交易平台建设。以八里桥农贸市场为平台,依托绿 色品牌,输出名优特农畜产品。推进惠富农贸市场冷链物流中 心和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中心的升级改造,建设隆兴昌镇、套 海镇和塔尔湖镇集镇生鲜超市。在隆兴昌镇建设 20 个公益性社 区鲜活农产品试点直营店,加快鲜活农产品流通。 专栏 13 商贸物流业重点建设工程 1、商贸业:煤炭交易市场项目建设;三瑞葵花交易市场及交易大厅建设 项目;渤海商品交易所葵花籽(五原)全球交易中心交割仓库项目;八里桥农 贸市场二期工程项目;复兴镇大型农畜综合市场建设;和胜乡农贸、活畜市场 建设;人力资源市场建设。 2、物流业:秋林煤炭物流园项目建设;天吉泰空港物流园区项目。 住宿餐饮业。加强城镇住宿餐饮整体规划,引导市场合理 46 配置资源,优化布局。加强接待能力,在适度发展中高档酒店 同时满足不同层次的住宿需求。 整体推进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餐饮业,大力包装和推 广地方特色餐饮,深入挖掘独特的餐饮文化,重点支持汇圆芳 酒店申报“内蒙古老字号”,提升餐饮业的经营品位,打造餐饮 行业名优品牌。鼓励“内蒙古老字号”等品牌名店以连锁经营、 加盟等方式建设餐饮网点。支持大型商业综合体、购物中心规 划发展美食广场,推动餐饮服务便利化。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 餐饮企业入驻,丰富本地餐饮文化。发展“旅行社+景区+餐饮+ 酒店”等多种形成的联合体,以旅游带动住宿餐饮业的发展。 到 2020 年住宿餐饮收入达到 1.5 亿元。 金融业。积极引进交通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等多家 金融企业设立办事机构,逐步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服务 体系。积极协调金融、保险企业拓展经营业务,加快产品创新, 开展网贷通、卡贷通、小企业循环贷款、富农贷、强农贷等多 种形式的便民信贷、储蓄、保险项目,以普惠金融为目标,扩 大金融创新试点范围,鼓励金融机构探索以土地经营权、林权 抵押和大棚、牲畜、宅基地抵押方式发放信贷资金,扩大项目 融资、消费信贷和融资租赁业务,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支持农 村经济的发展。尝试金融支持整村推进工作,设立由政府出资 控股参股的融资担保机构,完善再担保体系,通过税收优惠、 47 风险补偿等政策措施加大对普惠金融的支持力度,引导金融业 简化贷款程序,降低贷款成本,为农牧民和基层创业者提供资 金保障。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家庭和养老服务业。围绕老人服务、 (孕)婴儿服务、病人 服务三大消费领域,加强月嫂、保姆、养老护理员等家庭服务 业特色培训,推进规模化、集中化、品牌化专业服务机构建设。 稳步发展集中养老服务,推进养老服务主体多元化,大力发展社 区居家养老服务,鼓励社会养老连锁经营企业发展,依托社会养 老连锁企业的经营、管理、资源和品牌优势,积极探索开展养 老服务试点,利用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立社区日间照料服务 站,大力发展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的社区居家养 老服务。积极推进乡镇集中养老服务,加强农村中心敬老院、 农村五保供养机构、光荣院、“互助幸福院”建设,发展医养结 合服务模式,建设符合现代养老服务需求的综合养老服务体系。 采取社会力量投资、市场化运作、政府和慈善公益组织资助等 方式,推进家庭和养老服务发展。加快家庭和养老服务信息化 建设;加强家庭和养老服务市场监管;建立健全护理规范标准; 构建县、乡镇、社区三级网络,强化 12349 社区服务电话功能, 全面提升服务质量。 专栏 14 家庭和养老服务业重点建设工程 西环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项目;儿童福利院建设项目;老年养护院建设 项目;救助管理站建设项目;各乡镇老年互助幸福院建设项目;残疾人康复中心 48 项目;残疾人拖养中心项目;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项目。 房地产业。加强房地产用地和市场开发的监管,加强棚户 区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设与商品房开发的合理配置,积极消化 存量,稳定住房消费。强化物业管理和社区综合服务配套设施 的建设,形成供排水、供电、供暖、维修、环卫、绿化、停车、 医疗、购物、文化、健身、娱乐、养老及家政服务等便民服务 链条,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层次消费需求。推进房地产业 健康有序发展。 第四篇 社会建设篇 第十章 统筹城乡,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 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着力发 展县域经济,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努力形成城乡县域协调发 展的新格局,在协调发展中拓展发展空间,加强薄弱环节中增 强发展后劲。 第一节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把县域经济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发挥县域联接 城乡、贯通三产的枢纽作用,切实抓好产业发展、民生改善、 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壮大县域经济规模和实力, 按照“区域经济一体化、县域经济特色化”要求,加大对特色 产业的培育和支持力度,加快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村服 务业,促进县域经济立足实际,发挥优势,实现特色发展,错 49 位发展、协同发展。进一步深化“扩权强县”改革,加强县政 府基本财力保障,增强县域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第二节 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按照尊重意愿、自主选择,存量优先、 带动增量的原则,合理引导农牧业富余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 着力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居住证制度。实现农牧业转移人 口在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与城镇人口 待遇共享。探索实施农村宅基地和农民住宅转换城镇住房方式。 通过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带动农牧业进一步向规模化经营转 变;带动三次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到 2020 年,中心城区总人口 达到 12 万人,占总人口的 37%。 加强城区市政建设。以建设生态宜居县城为抓手,着力推 进城区管廊建设,城区主管网实现光缆、供电、供气、供暖、 供水、排污一体化。推动引黄取水工程及配套设施建设,解决 城乡居民的安全饮水问题。围绕“水、绿、文化”三篇文章, 完成隆兴湖、鸿雁湿地公园、河神公园、冯玉祥誓师广场、15 分钟全民公共健身圈建设等水系景观、文化体育载体工程;高 标准绿化主次干道等重点区段,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 19 平 方米。新建改造城区道路 12 条 8.3 公里,基本确立公交在城市 交通中的主体地位。基本实现中心城区公共交通站点 500 米全 覆盖。加快城区污水处理设施的扩能改造,推进雨污分流工程 50 建设;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推进综合利用规模和质 量。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 96%以上,中水回用率达到 50%以上。 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100%。 集镇市政建设:全面改善集镇市政设施落后面貌,着力推 进集镇各类市场集中、规范、有序发展,着力解决饮水安全问 题,进一步改善镇-村交通条件,健全集镇污水、垃圾处理管理 体系,集镇所在地污水处理率达到 80%,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 90%。 进一步提升集镇绿化、美化、亮化建设水平,建设各具特色的 宜居小镇。 提高城镇管理水平。以法治五原、平安五原建设为核心。 建立责任明确、分工合理、运转高效、监督有力的城镇管理机 制,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提高管 理法制化、专业化、人性化水平,形成城镇管理长效机制。构 建城管、交通、治安防控“三位一体”的数字化城镇管理体系。 强化城镇防灾预警机制建设,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和减灾减损能 力。推进棚户区改造,抓好卫生、环境整治,健全社区管理服 务体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加快建设生态宜居县城。坚持城镇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相 结合,美化环境,完善功能,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打造特 色县城,推进县城体质升级。加快构建以绿色为向导的城镇开 敞空间,建设绿色生态城区。不断完善教育、医疗、文化、体 51 育、公交等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体系,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 务配套水平,建设特色突出、产城融合、公共服务完善、社会 高效治理的生态宜居县城,使县城发展成为集聚人口的重要载 体、带动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引擎。 专栏 15 新型城镇化重点建设项目 棚户区综合改造等保障性住房项目;城镇供水、饮用水净化和供水管网升级 改造工程;城镇市政道路工程;中心城区天气燃气输配项目;集中供热设施改造 项目;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雨污分流设施建设;城镇及重点镇垃 圾无害化设施建设项目、餐厨垃圾综合处理工程等。 第三节 加快建设新农村 推进城乡均衡发展。以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为突破口, 统筹推进城乡交通、供水供电、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等的一体 化建设。加快通乡通村道路建设,同步推进村庄外道路硬化, 实现乡镇三级公路联网,全部行政村通油路。着力改善村容村 貌,实施宅基地置换、推进农村“土改砖”工程和危房改造等 重点工程,鼓励和引导农村居民适当集聚建设新村,改善居住 条件;加强农村环境整治,推进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加快 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加强污水、垃圾集中处理,改善农 村环境卫生状况。 52 努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以教育、医 疗和社会保障为重点,促进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推动教育资 源、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体育均衡发展。鼓励和引导农 村居民适当集聚建设新村,在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进展。推动新农村建设与设施农业、设施 畜牧业开发、扶贫开发、生态开发相结合,形成新农村建设稳 定、持续的内生动力。 推进特色乡村建设。鼓励乡村根据地域、产业、环境、传 统特点,推进设施农业采摘、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特色餐饮、 蒙元文化、休闲度假特色乡村建设格局,形成“一乡一品牌”、 “一村一特色”。推进特色民居、特色文化、特色环境建设, 在保护特色村落传统文化、传统风俗、传统建筑的前提下,大 力发展特色乡村与旅游产业结合。重点建设天吉泰镇、银定图 宏胜村牧业社、套海镇锦旗村蒙古民族特色村镇;联星等新兴 产业移民新村;锦秀堂等水利文化聚集村;晏安河桥、熊万库、 红光等特色种植养殖村。 专栏 16 新农村建设重点项目 “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危房改造、安全饮水、街巷硬化、电力村村通、 广播电视村村通、校舍改造、村标准化卫生室、文化活动室、便民连锁超市及社 会保障工程。 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农村垃圾污水收集处理、禽畜养殖垃圾无害化处理、卫 生厕所改造、绿化美化亮化等综合整治项目。 第十一章 强基固本,提升基础设施保障能力 按照适度超前、合理布局、完善网络、提升质量的总体思 53 路,进一步加强交通、水利、能源输送、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 设,形成适应发展需要的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着力提升加快 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 第一节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 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以综合交通基础设施为重点,同步 改善电力、信息和城镇基础设施,使城乡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 显改善和提升。 综合交通。加强现有公路的升级改造,加快建设与航空、 铁路、国省干线相衔接、布局合理、配套标准、优质高效、通 达便捷的公路网络。建成黄河大桥,打通与鄂尔多斯的能源通 道。合理布局道路层次,加大路网密度特别是支路网密度。加 快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打破二元分割的局面,构建成相 互衔接、运转有序的局面,让农村群众享受到和城市居民一样 的公交优惠政策。改建国省道 221.8 公里,改建县道 211.1 公 里,加快乡村道路建设。 专栏 17 交通基础设施重点建设工程 1、改建国省道:110 国道(五原段)82 公里、省道 311(建丰农场—建设 村段)85.2 公里、省道 507(李二毛圪蛋—刘召段)40.6 公里、省道 212(刘召 —永胜段含刘召黄河大桥)14 公里。 2、改建县道:X724 五原美林-临河新华 49.3 公里、X723 建丰-向阳(建丰五分场段)14 公里、X710 乌加河-锦旗 42.5 公里、X701 临河-西柳树泉(四分 滩-塔尔湖镇段)23.2 公里、X716 乌梁素海-磴口(红圪卜-李毛匠圪旦段)82.1 公里。 3、改建乡道:和胜-胜丰 7.5 公里。 54 4、改建通村公路:500 公里。 5、改建危桥:40 座。 水利。扩大供水规模。加快对供水管网更新和改造,统筹 整合各类农田建设项目。积极发展多水源高效节水灌溉,以 10 万亩引黄滴灌技术示范区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 加快用水管理体制改革,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最 严厉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按照“三条红线”管控。加强水 污染治理。加强黄河五原段防汛工程建设和防凌、防汛、汛期 应急抢险工作。推进小流域治理和水土保持项目建设,实施新 一轮排水畅通工程。 专栏 18 水利重点建设工程 1、黄河防洪工程建设:黄河五原县段融入内蒙古-巴彦淖尔段防洪工程建 设体系,争取黄河内蒙古段二三期工程建设项目,建成 I 级防洪大堤 60 公里,完 成侧坡护砌,堤防排水、坝基顺堤河治理,顺延、治理险工 8 处 20 公里,计划 投资 10 亿元。 2、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争取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续 建项目、高效节水灌溉项目、自治区小型农田重点县项目等 20.4 万亩,计划投 资 2.58 亿元;实施河套灌区水权转换项目 86 万亩,计划投资 18 亿元。 3、排水系统改造工程:计划实施全县 15 条分干沟、70 条支沟、393 条斗沟、 800 条农沟、1575 条毛沟新一轮的清淤疏浚、更新改造 2162 座建筑物、26 座扬 水站,两项共计划投资 4.5 亿元。 4、水土保持工程:京津风沙源节水、水源、小流域等治理项目实施 15 平方 公里,计划投资 1.3 亿元。 5、农村安全饮水:新建水源地 5 处,新建水质化验中心 1 座,改造机电设 备自动化控制系统 8 套,配备消毒设备 4 套。改造管网 925 公里,建自然村口水 表井管理房 510 座,计划投资 1.43 亿元。 6、城市供水工程:自来水管网更新改造 104 公里,改造水厂供水能力达到 3 55 万立方米,计划投资 1.1 亿元;管道直饮水入户通水 1 万户,实施水源地配套工 程,续建城区管网 100 公里,新建分泵站 2 座,计划投资 1.1 亿元。 电力。增加 110kV 和 35kV 变电所布点,完善 110kV 及 35kV 电网结构,110kV 变电站对 35kV 变电站全部实现集中控制;10kV 配电线路供电半径控制在 15 公里以内,提高 10KV 供电可靠性, 重点场所和单位全部实现由不同变电站出线的双电源供电,提 高电网的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 专栏 19 电力建设工程 1、110kV 建设工程:五原园区输变电工程、五原套海变电站增容工程、五 原光伏输变电工程、五原塔尔湖输变电工程、五原胜丰输变电工程。 2、35kV 建设工程:各乡镇输变电工程、变电站改造工程、双电源工程。 天然气。围绕包—临长输管线的建设,铺设五原—乌拉特 中旗跨旗县天然气输配管道,为形成巴彦淖尔市环状输气管网 奠定基础。铺设城区燃气管 14 公里,完善原有城网管道辐射范 围。推进天然气储配站、配套修建城网管道、加气站及其相应 附属设施建设。 供热。铺设供热一次管网 20 公里、二次管网 70 公里,改 造老旧小区二次管网 20 公里,新增换热站 10 座,新增供热面 积 100 万平米。新增 2 台 58MW 循环流化床热水锅炉,配套建设 56 环保治理设施,供暖能力达到 500 万平米。 第二节 强化防灾减灾基础设施 加强监测预警系统和应急体制机制的建设。以提高灾害综 合预警为目标,做好与自治区、市“十三五”防灾减灾重点项 目的衔接。加大投入力度,强化科技创新,积极推动地震、水 文、气象等监测网络和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重点建设地震 强度速报和预警系统、黄河凌汛预警报警系统、农村气象灾害 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气象灾害评估中心,推动防灾减灾应急指 挥中心建设,形成以市级指挥中心为核心,县指挥中心为支撑, 上下联动的防灾减灾应急体制机制。 加强城镇避难疏散场所建设。整合应急资源,利用现有公 共设施、旅游设施和人防工程等,按照《国家地震应急避难场 所、场址及配套设施》的要求,坚持“统一规划、平震结合、 就近疏散、安全通达“的原则,加强地震应急避难所标准化建 设;结合城镇规划和社区建设,开展社区紧急疏散场所和疏散 通道整治,在五原县城和人口密集的乡镇,建设一批防空防灾 人口疏散场所。 第十二章 民生优先,切实增加百姓福祉 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持民生优 先,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 平,保障基本民生,构建包容性发展新机制,不断增进民生福 57 祉。 第一节 突出抓好创业就业 健全创业带动就业机制。完善创业扶持政策体系,简化创 业审批程序,开辟创业绿色通道,让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 建设创业创新平台,推进创业园区、孵化基地、实训基地建设。 加强创业意识教育,建立健全创业培训体系,全面提高劳动者 创业能力。落实好免费培训、税费减免、创业贷款、社保补贴 等优惠扶持政策,吸引优秀人才“精英创业”,引导本地劳动力 “草根创业”,支持农牧民工“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实训 创业”,形成政策扶持、创业服务、创业培训“三体一体”的工 作机制。 积极推进重点群体就业。将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 城镇人员和退役军人就业工作放在首位,继续加强就业服务和 政策扶持力度。加快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进 一步健全服务、培训、维权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引导和帮助更 多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健全和落实向就业困难人员的就 业援助制度,探索个性化援助方式,做到“出现一户、服务一 户、扶持一户、解困一户” 。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和完善三级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 和信息资源共享网络。进一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推进平台工 作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着力构建县、乡镇(街道) 、 58 村(社区)四级就业服务网络,为劳动者提供优质的城乡一体 化公共就业服务。力争到“十三五”末期,基本建立起覆盖城 乡、区域均衡、全民共享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就业 服务均等化。 第二节 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建立城镇居民增收长效机制。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的作 用,完善有利于提高劳动者报酬的决策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 支持保障机制,按照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要 求,实现职工资增长不低于企业利润增长幅度。落实企业最低 工资制度,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健全企业职工工资稳定增 长和支付保障制度,提高低收入人群劳动收入水平,逐步解决 退休职工工资偏低问题。拓宽城镇居民理财渠道,扩大储蓄、 债券、股票、保险、不动产投资等理财规模,不断增加财产性 收入。 大力促进农牧产增收。加大各类惠农补贴力度,健全农产 品价格保护制度,切实让农民从价格上升、产品增值中得到更 多收益。大力实施设施农业效益倍增计划,促进设施农业向精 品、高端、高效方向发展。推进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 展,确保农产品产销有效衔接,效益稳步提高。积极稳妥推进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使土地成为农民财产性收入的 主要来源。 59 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完善和落实职工工资正 常增长机制和保障机制,在事业单位全面实施绩效工资制度, 提高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收入水平。改革机关事业单 位工资和津贴补贴制度。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增长机制,落 实对基层边远地区教育、卫生和农牧业技术服务人员工资倾斜 政策。 第三节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险体系。按照“大社保、大经办、大服务”的要求, 整合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各项社会保险资源,构 建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 制度改革,推动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建立覆盖城乡,商业保险 与社会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相互补充的医疗保险体系。 合理确定失业保险金水平,不断提高工伤、生育保险待遇。全 面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扩大参保覆盖面,重点引进和鼓 励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农牧民、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 险。到 2020 年,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适龄参保人员全覆 盖,城镇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 100%。 健全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体系。健全临时救助制度,完善 城乡低保、 “一站式医疗救助”等为核心的社会救助体系,整合 救助制度和救助资源,启动大病二次救助,加强政策统筹和衔 接,重点保障老、弱、病、残等低保家庭的基本生活,建立保 60 障金自然增长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养老业,建立多层次、 多形式、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儿童和残疾人福利 事业,完善孤儿基本保障制度,保障孤儿的基本生活不低于当 地平均生活水平。逐步增加和完善面向老年人、孤老、孤儿、 残疾人、流浪儿的福利机构和设施。鼓励发展社会慈善事业。 保障残疾人的合法权利,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拓宽残疾人就业 渠道。 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坚持公平共享、解困扶弱、扩面提 质的基本原则,大力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立多层次的住房 保障体系。逐步扩大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范围,加快棚户区和农 村危旧房屋改造,加大对困难企业中困难职的保障性住房倾斜 力度,切实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和农村特困户住房困难。提 高征地补偿安置水平,确保被征地农民长远生计得到保障,逐 步将进城稳定就业人员纳入保障性住房范围。 第四节 大力实施脱贫攻坚工程 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 做好贫困村和城镇贫困人员的调查摸底、建档立卡工作,因村 施策、因户施策,实行定点、定人、定责帮扶,全力实施“三 到村三到户”和金融扶贫富民等重点扶贫工程,通过发展特色 产业、转移就业、扶贫搬迁、生态保护扶贫、兜底性保障和医 疗求助保障等方式,分类扶持贫困家庭,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 61 保尽保、应救尽救。 推进产业扶贫。坚持参与式、开发式扶贫方针,融合各类 涉农牧资金,积极发展规模化养殖业和设施农业等特色产业。 鼓励开展劳务脱贫和旅游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让贫困 农牧户获得稳定的增收致富项目。创新利益联结机制,鼓励产 业化龙头企业在贫困村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引领贫困村特色农 业和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加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 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因地制宜解决通路、通水、通电、通网 络等问题。提高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促进 教育扶贫、卫生扶贫、推进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 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 加强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帮扶。全力组织实施好农村牧区“十 个全覆盖”工程,不断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医疗、住户、就 业、文化、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建立脱贫工作责任制。健全县委统筹、县政府、乡镇负责 落实的精准到户工作机制。完善领导干部联系帮扶贫因地区制 度,推动驻村帮扶长期化、制度化。实行最严格的脱贫工作责 任考核督查问责,层层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加大财政扶贫投入, 创新扶贫项目资金使用机制,加大各类项目资金的捆绑整合力 度,集中投向重点贫困村,用于培育特色产业、加强基础设施、 62 改善生活条件、做优生态环境,切实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 力。鼓励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自愿采取包干方式参与扶 贫,搭建社会参与扶贫开发平台,完善专项扶贫、行业扶贫、 社会扶贫“三位一体”,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 局。 专栏 20 脱贫攻坚重点工程 “三到村三到户”扶贫工程;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金融扶贫工程;旅游扶贫 工程;教育扶贫工程;医疗卫生扶贫工程;光伏扶贫工程;电商扶贫工程。 第十三章 均衡共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从解决人民 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增强政府职责,提 高基本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使全体人民在共建享发 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第一节 加快健全现代教育体系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理配置教师、设备、图书等资 源,将优质教育资源优先向农村、薄弱学校倾斜,缩小城乡教 育差距。大力实施“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 办学条件”、“十个全覆盖”校舍建设及安全改造等项目,捆绑 使用资金,加快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强化义务教育 的普惠性和公平性,加大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生均公用经费不 低于国家标准。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向全体学生,教好 每一个孩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过重课业 负担。 63 高质量普及学前教育。坚持规模与质量并重、公办与民办 并举。结合学前三年行动计划,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及“十 个全覆盖”校舍建设及安全改造工程,全面落实小区配套幼儿 园建设,着力提高公办幼儿园比例,大力发展普惠性幼儿园, 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着力保证留守 儿童入园。实施城乡低保家庭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资助政策。 建立农区公(校)办幼儿园公用经费的财政拨款制度。加强对 幼儿园保教质量的监测和管理,提高保教质量。严格执行幼儿 园教师资格标准,实行幼儿教师全部培训,保障幼儿教师待遇。 学前三年幼儿毛入园率达到 90%以上。 推进普通高中教育优质发展。巩固普及高中教育成果,促 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全面实施普通高中优 质化、特色化、多样化发展“行动计划”。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 课,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深入推进普通高中课 程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 系。 办好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改革和 专业设置改革,统筹做好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工作。 开展订单培养、定向培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 合的办学模式。坚持升学与就业并重,着力构建“中、高职” 直通立交桥。继续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力度,建立职业学校生均 64 公用经费财政拨制度。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实验实训设备建设, 提升教学实践水平。 优先重点发展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继续深入实施“民族 教育发展水平提升工程”和“民族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 点”,全面推进“双语”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民族特色课程建设, 提升民族教育教学质量。巩固完善“两主一公”办学模式,提 高民族学校公用经费、生活费、食宿费补助标准,确保民族教 育适度超前发展。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 制度,破除教师资格终身制。实施教师全部培训计划,促进校 长教师专业发展。统一城乡中小学教师编制,落实校长教师归 口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完善绩效工资制度,提高教师待遇。优 化教师队伍结构,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推进城镇优质学校对口 帮扶农牧区学校和薄弱学校工作,建立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 轮岗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学校共同发展。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构建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 制。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 落实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推进 教育信息化,发展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健 全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体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推进“管 办评”分离,培育相对独立的“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推进 65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加强各级各类学校章 程建设,构建政府依法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各界依 法参与监督的教育公共管理新格局。完善教育资助办法,实现 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 专栏 21 教育重点建设工程 五原县学校新建塑胶跑道及体育馆项目;高级职业中学实训综合楼建设项目; 和胜中心校建设项目;县小学餐厅综合楼项目;第一中学餐饮综合楼建设项目; 蒙古族学校建设项目;沅梦幼儿园、科技馆项目;县幼儿园建设项目;第四小学 幼儿园建设项目;育仁小学幼儿园建设项目;丰裕中心校幼儿园建设项目;什巴 中心校幼儿园建设项目;天吉泰中心校幼儿园建设项目;复兴中心校幼儿园建设 项目。 第二节 努力建设健康五原 继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建设,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健康居民 大病保险和救助机制,巩固基本药物制度,促进基本公共服务 均等化。深化县级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办医,到 2017 年, 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降低到 30%以下,群众满意度 明显提升,就医费用负担减轻。到 2020 年,建立完善覆盖城乡 的基本医疗卫生制。 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改善公共卫生设施条件,重点加 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 加强艾滋病、结核病、布病、地方性砷中毒、氟中毒等重大疾 66 病预防控制,增强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精神 卫生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 和应急指挥救治能力,建立覆盖城乡和农村牧区的医疗急救网 络。开展医疗业务合作,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 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 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加强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提 升县级医院服务水平,全面完成县医院、社会区卫生服务中心、 卫生院、卫生室的标准化建设。加强医学人才特别是全科医生 的培养,鼓励全科医生长期在基层服务政策,支持农村卫生人 才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医疗服务能务。加大蒙中医药事业扶持 力度,加强蒙中医药研究开发,强化蒙中医专科和人才建设, 提高各级蒙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及设备服务条件,利用 3 年时间, 实现基层蒙中医药人才培训全覆盖,全成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 务能力。强化“医养结合” ,建设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医 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衔接。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新 时期爱国卫生工作的意见》 ,积极开展爱国卫生和卫生城市(镇) 创建工作。 专栏 22 医疗卫生重点建设工程 县人民医院综合楼建设项目;隆兴昌镇社区、东环社区、西环社区卫生服 务中心和服务站业务用房建设项目;各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及周转宿舍建设项目; 各乡镇计生服务站建设项目;22 个村卫生室业务用房建设项目;世康医院、医养 院新建项目。 67 第三节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加强宣传引导,贯彻落实全成二孩政 策,统筹解决好人口问题。推进优生优育,强化婚检、孕检工 作,预防人口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完善优质服务体 系,加强基层计划生育技服务网络,形成以计生服务站为龙头、 基本乡镇计生服务站为依托、计划生育流动服务车为纽带,村 服务室为基础的服务体系。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促进自 然平衡。引导人口合理分布,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加强 未成年人保护,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统筹城乡老龄事业发 展,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坚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原则, 以全面实现人口信息、健康档案、医疗服务信息互通、 “健康卡” 一卡通为核心,不断提升信息平台业务监测、专项资金管理、 全程会诊、双向转诊、个人健康管理等应用系统服务能力,实 现横向服务群众与纵向管理机构两条主线信息化应用全覆盖, 重点深入偏远农村,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廉价、满意的医 疗卫生服务,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加强医疗卫生计策机构管理, 规范服务行为,提升卫生计生行业整体服务能力。 第四节 大力发展体育事业 大力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升广 大群众体育健身意识和健康水平。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重 68 点建设大型综合体育场馆和游泳馆,增强承办综合性运动会和 重大体育赛事的能力。规划实施好“15 分钟体育健身圈”体育 设施专项规划建设,推动城乡公共体育健康设施提档升级。着 力推动足球运动。优化竞技体育项目结构,完善竞技人才培养 体系统,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探索组织具有普及性和影响 力的品牌赛事活动,积极开展龙舟赛、环湖自行车公开赛等特 色体闲健身运动,积极争取全国性体育赛事。加强公共体育场 馆设施建设,提高公共体育设施利用率,满足群众多元化健身 需求。 加快发展健身体育。开发体育竞赛市场,发展体育用品、 体育中介和场馆运营等服务,丰富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 体育产业成为扩大居民消费和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全面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 体育需求。 专栏 23 体育重点建设工程 28000 平方米体育场建设项目;8050 平方米足球场建设项目;3000 平方米 游泳馆建设项目。 第五篇 生态建设篇 第十四章 营林植绿,建设宜居秀美的生态家园 坚持绿色兴县、绿色惠民,努力做好“绿”文章,全面加 强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亮 丽风景线。 69 第一节 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 全力保护灌区农田生态。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程, 加大退化、污染、损毁农田改良和修复力度。继续大力实施灌 区造林绿化工程,建设农田保护林和道路、河道绿化带,打造 以绿色生态村镇、道路、黄河堤防和渠道为主的绿色生态长廊, 切实改善河道沿岸和灌区生态环境。 大力实施造林植绿工程。围绕村庄和周边、城镇及周边、 通道、工业园区、黄河北岸、基本农田等重点区域,加大植树 造林力度,再造绿色秀美五原县。推进绿化城市建设,坚持依 水沿路布绿、街巷整治添绿、街头游园造绿、住宅小区增绿、 公园广场扩绿、使广大市民能够看到绿色、闻到花香、听到鸟 语、享到绿荫。推进色绿乡村建设,实施镇旁、村旁、宅旁、 田旁、渠旁“六旁”绿化,全面提升村镇绿化水平。加强工业 园区绿化、建设绿色园区、绿色厂区。科学营造农田防护林, 增强防护效果。 着力加强湖泊、湿地、自然保护区治理。通过生态补水工 程引黄入湖、置换水体,确保废水达标排放。加大黄河湿地资 源保护力度,利用黄河竣汛、分洪水和灌溉间隙向湿地补水, 推进退耕还滩还林,防治污染,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环境。 大力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大水土保持力度,因地制 宜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重点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淤地坝建 70 设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等工程,实现水土保持区生态环境良性 循环。 第二节 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 严格田地空间用途管制。规定农牧业空间和和生态空间保 护红线,对不同主体功能区的产业项目实施差别化准入政策, 重点生态功能区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严格控制不符合主体 功能定位的生产活动,严格控制超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工程 项目建设。科学划定耕地、森林、湿地等领域生态红线。建立 国土空间淘汰环境承载监测预警机制,明确资源环境生态红线 管控制度要求,形成多部门跨地区协调联动的监测体系,对水 土资源、环境容量超载区实行限制性措施。 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自然资源资产产 权制度,对水流、荒地、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 记,制定责任生态空间统一确权登记办法。编制自然资源资产 负债表。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定离任审计 办法,逐步建立较为完整的离任审计体系。建立生态环境损害 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和生态保护绩效考核评价制度。 专栏 24 重点生态工程 林业生态天保建设工程;京津风沙源工程;京津风沙源二期治理工程项目; 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清洁生态小流域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 第十五章 低碳循环,营造天蓝水清的绿色环境 71 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原则,加快建立低碳循环 型工业、农牧业、服务业体系,推进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态 方式,提高全社会资源利用效率,努力建设天蓝、水清的五原 县。 第一节 大力加强污染防治 提高水污染防治水平。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严格饮 水源保护,全面推进涵养区、源头区等水源地环境整治,加强 供水全过程管理,确保饮用水安全。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 和湖泊生态环境保护,严格排污管理。加强工业污水点源治理, 严格执行水污染排放标准,实施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总量控 制。以农畜产品加工、电力、化工等行业为重点,推广废水循 环利用,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实现废水少排放或零排放。 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继续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进 一步加强工业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加强施工场地、道路管理, 控制扬尘污染。强化机动车尾气达标排放,逐步实施国家第五 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加大超标排放尾气机动车治理力度,大 力发展公共交通和新能源汽车。 加强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对建筑垃圾、电子废物、医疗 废物、危险废物、污泥等实行分类管理。优先推进危险废物污 染防治,加强城镇医疗废物管理。重点推进重点镇垃圾无害化 处理,统筹乡镇和农村的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开展城市垃圾分 72 类收集处理示范工程建设。推进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开展 工业生产过程协同处理生活垃圾和污泥试点。继续推进固体废 物的综合利用。到 2020 年,基本实现城镇医疗废物得到无害化 处置。 加强农牧业面源污染防治。制定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 划,开展污染治理与修复式点,科学施用农药、化肥和农用薄 膜,大力推广测土配方肥,控制重要和敏感生态区施用强度, 保护耕地土壤环境。加大种养业特别是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 治力度,推广节能环保型炉灶,净化农村牧区居民生活环境。 推广经济适用的污染防治和废物综合利用技术,提高秸秆综合 利用率和畜禽粪便资源化水平。严格禁止工业固废、危险废物 和城镇生活垃圾向农村牧区转移。 专栏 25 污染防治重点工程 大气污染防治工程;农牧业清洁生产示范工程;农牧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 第二节 节约高效利用资源 节约利用能源:深入落实节能、降碳目标责任制。严格执 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遏制高耗能、高排 放行业过快增长,从源头控制能耗增量,进一步加大淘汰落后 产能力度,着力削减能耗存量。继续强化重点领域节能降耗, 加快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商贸、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 实施工业能效升级计划和工业绿色发展专项等行动。提高建筑 73 节能标准,推进既有建筑节能和供热计量改造,加强发展绿色 建筑。开展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高效利用水资源。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构 建水资源管理监控体系。加强用水需求管理,以水定需、量水 而行。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落实水资源总量和强度 双控制要求,着力建设节水型社会,继续发展节水农业,实施 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工程。抓好工业节水,加强工业节水技术改 造和循环用水,积极推广再生水回用,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 率。加强城镇节水、推进城镇节水改造和设施建设,加强城市 再生水管网规划建设。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和雨水收集利用。 健全水资源交易和保护制度,探索跨区域、跨流域、跨行业的 水权转换和交易平台建设,把水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节能利用土地资源。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管控,制定并实施 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制度,坚持开源与 节流并重,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对土地资源的需求。 调整用地结构,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废弃居民点复垦。 开展农村牧区土地整理,调整居民点布局,引导农牧民向城镇 和中心村集中。加强对存量建设用地的管理和处置,积极盘活 闲置土地。加强沙地、盐碱地等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利用。 节约利用原材料。鼓励使用新材料、再生材料,加强金属、 木材、水泥节约代用,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加强农畜产品加 74 工等行业材料消耗管理,推进产品生态设计,推广节约材料的 技术工艺。推进包装减量化,限制过度包装,促进企业产品包 装再利用。 第三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打造循环型工业产业链。坚持“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 原则,以化工、能源、农畜产品加工等行业为重点,大力开展 以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为目标的清洁生产,加快培育循环 经济试点企业。 构建循环农牧业体系。大力发展生态型循环农牧业,推广 免耕、合理施肥、集约化生态养殖、秸秆综合利用等循环利用 技术,提高集约化水平。发展规模养殖、特色种植和庭院经济, 实现农牧业生产无公害化、污染排放最小化、废弃物资源化。 构建循环城镇与社会。建立以城市社会和乡镇为基础的回 收网络,大力推进废纸、废橡胶、废塑料回收与资源化。加强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系统,推进再生金属、废旧轮胎、废旧家电 回收再利用。推广车载桶装密闭式垃圾收运模式,建设密闭式 垃圾自动收集系统,社区垃圾全部分类收集,建设循环型社区。 杜绝在商场、酒店、车站、公园和旅游景点使用不可降解、不 可循环使用的一次性用品。加强餐厨废弃物、废弃油脂处理厂。 推行政府绿色采购,提高政策采购中可循环使用的产品、再生 产品以及节能、节水产品比例。 75 专栏 26 循环经济示范工程 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建设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粉煤灰、化工废渣、 建筑和道路废弃物、农作物秸秆等综合利用。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工程;餐厨垃 圾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示范试点工程; 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建设工程;建 设城镇社区和乡村废旧商品加收站点、分拣中心和集散市场。 第六篇 文化建设篇 第十六章 文化强县,促进古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深入挖掘古郡文化的精神内涵,着力做好文化这篇大文章, 促进古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 展,建设文化强县。 第一节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分发展军地联讲、基 层大讲堂等阵地优势,坚持不懈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教育广 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 汇聚力量,巩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大力开展 全国文明城市、园林城、卫生城、双拥模范城、环保模范城“五 城同创”活动,打造文明之城、绿色之城、和谐之城、活力之 城和幸福之城,以“五城同创”为重要着力点,推动全县广大 党员和干部群众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思 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干部群众的国家意识、法治 76 意识、责任意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全社会树立正确 价值取向。 提高居民文明素养。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学习宣 传表彰模范人物,引导居民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 庭责任,提倡修身律已、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不 断提高公民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鼓励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 第二节 促进文化事业健康发展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 性、便利性原则,大力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 业,保障人民群众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增强公共文化 投入,加强达标图书馆、文化馆和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 农村小舞台、小广场等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文化 信息资源共享、数字书屋、广播“村村响” 、农村电影放映等重 大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公共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站)等 设施免费开放,鼓励机关单位、企业、学校等各类文化设施对 外开放,构建多层次、多方式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创新 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大力开展流动文化服务和数字文化服务, 完善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美术馆。加强互联网等新 兴媒体建设、运用和管理,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传播能力。 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益性 77 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完善艺术创作机制,打造精品力作,重 点抓好“中国梦”、中国精神和古郡文化、“总干精神”主题创 作,打造优秀剧目。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加强文物安全监督和执法巡查,严厉 打击文物违法犯罪行为。加快发展国有博物馆,推进特色博物 馆建设,完善博物馆体系建设。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非 遗资源普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和资源数据库,抢救保 护一批濒危项目和传承音视频有关资料。深入开展“千校万户” 计划,命名一批传承人、传习所,申报命名国家、自治区、市 级非遗名录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建立综合性或专题性非遗陈 列馆和民俗馆,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利用“中国文化遗产日” 等节庆活动,开展非遗项目及成果展示展演活动,加强宣传普 及。 第三节 培育壮大文化产业 加快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文化产 业集聚区,重点建设河套农耕文化博览苑,培育和扶持具有影 响力的文化企业,壮大规模,努力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 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格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发展广播影 视、出版发行、工艺美术、竞技表演和演艺娱乐等文化产业。 加强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的统筹规划,促进资源合理健 全和产业分工,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充公利用民族文化资 78 源、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资源,规划建设葵博园、羊博园、 古郡奇石、特色旅游、影视基地等一批带动性强的产业项目。 加快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大力开展“中华诗词之乡”创建活动, 力争 2019 年前达到国家验收评定标准。 建立健康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落实文化产业扶持政策,加 大资金投入力度,通过项目补贴、贷款贴息、奖励、融资担保 等方式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扩大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空间和 准入领域,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国有经营性文化企业改革,加快 建设依托网络平台的新兴文化产品市场,扩大农村文化市场, 积极推进产权、版权、人才、技术、信息等文化生产要素市场 建设,加强各类文化行业协会等行业管理建设,保障文化市场 主体高效有序运行。优化文化市场发展政策环境,保护多元文 化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依法自由发展。创新用人机制,广泛吸 引国内外知名艺术家、经纪人、企业家到五原创业。加大本土 文化经营人才和文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重点培养一批传承 民间文化的人才队伍。 第四节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 推动党政部门与其所属的文化企事业单位进一步理顺关系,赋 予文化企事业单位更多法人自主权。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 理,制定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办法,实行管人管事管资 79 产管导向统一。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理顺各级执法管 理体制。健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健全基础管理、 内容管理、行业管理以及网络违法犯罪防范和打击等工作联动 机制。 建立健康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 制,运用文化市场监管与服务平台进行行政审批和行政执法, 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 单位转企改制,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鼓励社会资本以多 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参与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鼓 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支持各种形式小微文化企业发展, 建立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 专栏 27 文化事业重点建设工程 古郡大剧院建设项目;图书馆综合大楼建设项目;文化馆综合大楼建设项目; 村文化室建设项目;文化活动广场建设项目;深度文化中心建设项目。 第七篇 政治建设篇 第十七章 加强党建,强化决胜小康的领导核心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作风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推 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全面推进 “1346”县域大党建工程,创新开展县委常委大调研、党建工 作大联评、政风行风大评议活动,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 良好氛围。确保党建在“十三五”经济社会建设中发挥领导核 80 心作用,团结带领全县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振奋 精神,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为经济社会发展营 造良好的政治生态。 第一节 贯彻中央自治区和市党委决策部署 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完善发展战略研 究,重大方针政策决策咨询、论证和定期经济形势分析工作机 制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创新县委领导经济工作的观念和方式 方法,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协调。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 依法行使职权,对“一府两院”的监督,支持政协围绕团结和 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全面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民族、宗教、侨务等政策,充分发挥 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工商联作用,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 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深化群团改 革,进一步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群团组织的桥梁 纽带作用,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推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和谐 稳定的共识和力量。 完善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引领经济 社会发展的考核考评办法,切实发挥党总揽全局,为经济社会 发展导航掌舵的核心作用。 第二节 强化思想建设 要把思想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首要与根本。充分认识坚定 81 理想信念是一个执政党治国理政的根本,是行动的先导。党组 织和全体党员都要成为解放思想的先行者,引领广大群众努力 冲破传统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在全面深化 改革上取得新突破。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 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始终在思 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按照建设学习型、服务 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要求,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 观和方法论、现代科技知识、国情区情市情县情学习教育活动。 党员干部要努力成为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创新、主动作 为、创新作为、超常作为,因事而谋、顺势而动的中坚。 第三节 完善组织建设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 以德为先,努力做到选贤任能、用当其时,知人善任、人尽其 才。建立科学有效的选人用人机制。注重培养选拔政治强、敢 担当、有真知灼见、清正廉洁的干部,重视年轻干部、妇女干 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 机制,调动各级干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用为民、 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凝聚党心民心。要强化基层党组织和党 校建设,不断扩大基层组织阵地覆盖和工作覆盖,切实解决密 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党的纪律是组织 82 建设重要环节,要防止和克服部门保护主义、本位主义,决不 允许在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上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党 的各级组织要自觉执行和维护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工作纪律。 第四节 完善作风建设 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 项规定”。坚决遏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四风”问题。各级党员、干部要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要坚 持为民务实清廉,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做到讲实话、干实事, 敢作为、勇担当,言必行、行必果。切实提高领导班子发现和 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要进一步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 作,坚定不移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常抓不 懈、警钟长鸣,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 不易腐的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党的法规制度,实现“把权力 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第十八章 民主法治,建设平安五原 全面推进“1443”工程,围绕公平正义“一条主线”,推 进责任落实、队伍建设、行风评议、案件查处“四大活动”, 坚持四条原则,建设法治五原、效率五原和平安五原,争创全 区、全国的平安大县和法治建设示范县。 第一节 建设法制五原 增强全社会法制意识。以法治文化阵地建设为突破口,全 83 县打造出具有五原特色的法治文化品牌,推动法治文化建设深 入发展。努力挖掘我县传统文化中的法治元素,发挥传统民俗 文化在推动现代法治文化建设中积极作用。积极开展“七五” 普法工作,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 动,加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 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 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重点在征地拆迁、环境保护、劳 动保障、医疗卫生、交通事故、物业管理等领域建立专业性、 行业性调解组织。完善仲裁制度,提高仲裁公信力。健全行政 裁决制度,强化行政机关解决同行政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民事 纠纷功能。 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按照“积极引导、依法管理、整体 管控、确保安全”的原则,积极探索虚拟社会综合管控机制, 构建街面防控网、社区村庄防控网、单位内部防控网、区域警 务协作网、安全技术防控网、“虚拟社会”防控网等“六张 网”,着力提高网上发现、侦查、控制、处置能力。完善军警 民联防、联控机制,依法严厉打击暴力恐怖、涉黑犯罪、邪教 和黄赌毒等违法犯罪活动。建立健全城乡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 机制,强化社区矫正工作。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加强 84 应急处突力量建设,全力维护五原和谐与稳定。 完善和强化安全生产规划和实施保障体系,建立安全生产 控制指标考核体系。完善安全生产奖惩约束机制,严格执行行 政问责制度、“一岗双责”、“一票否决”制度。实行企业负 责人重大、特大事故任职资格终身否决制度。 第二节 坚持依法行政 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完善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法规制 度,依法进行机构设置、职责配置和编制核定,明确行政权力 运行的原则、流程、方式、时限和责任。推进各级政府事权规 范化、法律化,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 政,坚决惩处失职、渎职。 健全和完善依法决策机制。全面推行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 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法定程 序,建立重大行政决策听证制度、重大决策风险评估机制,实 行重大行政决策后评估和纠错制度,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 策合法性审查机制、法律顾问制度、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 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完善行政决策规则和程序。 改革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整合食品药品安全、工商质检、 公共卫生、安全生产、文化旅游、资源环境、农林水利、交通 运输、城乡建设等部门职能,探索组建大市场管理局,推行综 合执法。严格实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规 85 范对协勤人员的管理,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合法性审查 制度,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建立健全权责统一、 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 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加强党内监督、人大监督、 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 监督制度建设,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对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国有资产监管、政府投资、政府采购、 公共资源转让、公共工程建设等权力集中的部门和岗位实行分 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实行定期轮岗,加强对政府内 部权力的制约。 第三节 促进公正司法 完善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 行使职权,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 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规范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司法 个案的监督。 规范司法行为。积极探索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 革,规范执行活动。严格规范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统 一刑罚执行体制。改革司法机关人财物管理体制,探索实行法 院、检察院司法行政事务管理权和审判权、检察权相分离。 推进严格司法。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实行 86 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确保案件处理经 得起法律和历史检验。探索构建阳光司法机制,推进审判、检 务、警务、狱务等公开。落实检察机关行使监督权的法律制度, 加强对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的法律监督。 第四节 加强社会治理 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在组织群 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中的作用,积极 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和维护社会稳定。进一步拓展社区服务管理 中心功能,发展壮大服务各类群众的专业社工队伍,逐步形成 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三社联动”格局。建立健全社会组织 参与社会事务、维护公共利益、救助困难群众、帮教特殊人群、 预防违法犯罪的机制和制度化渠道,支持行业协会商会类社会 组织发挥行业自律和专业服务功能。 依法管理民族宗教事务。加强对涉及民族宗教因素问题的 排查和研判,及时化解涉及民族因素的人民内部矛盾。依法保 护群众宗教信仰自由和正常宗教活动,加快推进宗教活动场所 依法管理、民主管理、社会管理长效机制建设,促进宗教关系 和谐。 推进信访工作制度改革。实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建立全 区网上信访信息综合平台。健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机 制,引导群众依法就地反映诉求,解决人民群众合理诉求。 87 第五节 加强民族团结 繁荣民族经济。全面贯彻和落实国家和自治区的民族政策 和民族法律法规,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着力提升少数 民族聚居区的经济水平。全面加强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公路、水 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少数民族生活水平。加大对蒙 古族餐饮业、文化创意产业、民族工艺品等少数民族特色产业 的扶持力度,加快促进少数民族经济社会事业发展。 共享发展成果。加大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等少数民族聚 居区倾斜力度,促使我县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加大民族学 校的投入力度,提高民族办学条件,以幼儿教育和基础教育为 重点,大力培养蒙汉兼通人才,支持少数民族远程教育发展, 促进教育资源共享。改善少数民族地聚居区的医疗卫生基础设 施条件,大力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医疗人才。加强对偏远地区 少数民族的技能等方面培训,提高致富能力。 繁荣民族文化。大力传承、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 各民族文化繁荣。广泛开展传统体育运动会、少数族民间民俗 文化节、少数民族歌舞艺术节、民族书法艺术节等文化活动, 推广民族文化的民间影响力。大力开展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普 查和申报工作,加大保护和传承力度。 88 第八篇 实施保障篇 第十九章 努力强化规划实施 加强组织领导。“十三五”规划纲要是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 展建设的行动纲领,县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为规 划的落实提供坚强的组织行政保障。县委、政府定期分析经济 社会发展运行形势和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保障规划纲要发挥指 导作用和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加强规划协调管理。明确《五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 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在各类规划中的主导地位,确保在总体要求 上方向一致,积极落实“三规合一”和“多规合一” ,在空间配置 上相互协调,在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通过年度计划分解落实主 要目标和重点建设任务,提高规划管理水平和实施效率。 加强法治保障。明确规划的法律地位,落实依法行政。强 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加强党内监督、人大监督、社会 舆论监督制度建设,强化政府部门规划执行力。通过法制五原、 平安五原建设,创造全民参与、上下互动促进规划落实的社会 环境和社会氛围;通过社会综合治理、严格司法以及市场监管、 公共卫生、安全生产等职能监督,创造规划落实的约束机制。 强化评估和考核。建立科学的中期评估制度,加强人大对 规划实施的考核力度,实行年度巡查报告制度、规划中期评估 评价制度。根据发展实际,按程序对规划进行必要调整。健全 89 政府与企业、公众的沟通机制,推进规划实施信息公开。改革 考核评价机制,建立目标推进责任制,确保各项指标、重大项 目和重大工程的实施。 强化投资力度。落实规划提出的各类建设项目和各项工作 任务,资金保障是关键。要健全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优化投资 环境。加快构建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参加的融资协调合作机 制,撬动更多社会资本、企业和民间资金投入;创新政府投资 方式,充分发挥政府性资金引导作用。 强化舆论宣传。深入开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精神的宣传 工作,强化宣传阵地功能;发挥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作用。 采取各种有效宣传方式,使规划纲要精神家喻户晓,深入社会 各阶层,形成全民共识和落实规划的合力。保证规划在阳光下 运行。 9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