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doc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一、教学目标 了解公共生活的特点,掌握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和公共生活中主要法律规范的基 本内容,认识法律规范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在公共生活中自觉遵守 社会公德和法律规范的意识,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遵守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努力做维护公共秩序的模范。 二、重点、难点 ㈠本章学习重点 1、我国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 2、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3、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意义和基本手段 ㈡本章学习难点 1、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2、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三、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四、教学时数课内 4 学时(第 1 节 1 课时,第 2 节 2 课时,第 3 节 1 课时) 五、教学内容 导入: 请大家想一想,人们走出家门进入社会公共生活中,社会公共生活包括哪些场所 范围?在公共生活中,你经历过不讲社会公德的事吗? 第一节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人类公共生活是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经历了原始社会(公共生活开始萌 芽)-----农业社会(公共生活较大发展)-----工业社会(公共生活得到极大的扩展)以 1 及当代社会生活扩展的促进要素不同阶段。 ㈠含义:公共生活是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的,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1、私 人生活 (1)什么是私人生活:私人生活以家庭内部活动和个人活动为主要领域。具有一 定的封闭性和隐秘性。 (2)私人生活的特点:具有封闭性和隐秘性。 2、公共生活 (1)什么是公共生活:公共生活超越了私人生活的局限。 (2)公共生活的特点: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更为直 接和广泛。 ㈡形成和发展:人类社会的公共生活是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类公共生活是 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经历了原始社会(公共生活开始萌芽)-----农业社会(公共 生活较大发展)-----工业社会(公共生活得到极大的扩展) ______当今世界(公共生 活趋势迅猛扩展) ㈢特征: ①活动范围的广泛性:(公交车、影剧院、图书馆、公园、证劵交易所、人才市 场、网络的虚拟世界等) 。 ②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熟人社会”、 “陌生人社会”) 。 ③活动方式的多样性:(商场购物、广场漫步、公园休闲、图书馆学习、歌厅娱 乐、体育馆健身、互联网冲浪等)。 在了解了公共生活的发展脉络和主要特征后。我们对于公共生活有了一个基本的 概貌性的了解。那么我们接着会问一个问题,有了公共生活,是不是需要维护公共生 活的秩序呢。答案是肯定的。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秩序社会便无法正常运行。 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公共秩序是由一定规则维系的人们一种公共有序化状态。主要包括工作秩序、教 学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娱乐秩序、网络秩序等。 讨论:无序的课堂教学会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 2 在当代社会,维护公共秩序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愈加突出。 (一)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安定有序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 件。 (二)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三)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 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良好的公共生活秩序,是社会 成员生活质量提升的一个重要标识。 (四)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公共生活领域的文明程度和秩序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但 也应当看到,在今天的公共生活中仍然存在一些公德缺失的不文明现象,这些现象会 损害社会公共生活秩序,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 自古以来,人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手段多种多样,其中最基本的手段是道德和 法律。 三、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一)维护公共秩序的手段(风俗、礼仪、宗教教规、戒律、纪律、道德、法律 等) 。 (二)两种基本手段------即道德与法律。 (1)两者共同目标是什么? 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维护公共生活中的秩序,实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2)两者既有区别又是互补的。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通过规则人们的行为来维 护公共生活中的秩序,实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道德和法律发挥作用的方式有所不 同,法律具有强制性,适应范围受限制。道德发挥作用的领域更广泛,可道德的实践 规约作用是弱势和有限的,它作用的方式主要靠社会舆论的褒贬和劝说,依赖良心的 自我把持和自由意志的高度自觉。但对于顽劣不化者,还要运用法律来惩罚。 3 但二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道德规范作用的更好发挥,需要法律支撑;而法律 作用的更好实现,则需要以道德建设为重要条件。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要靠道德,也要靠法律。 案例链接: 妻子难产丈夫不签字手术 母子双亡谁之过? 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肖志军和医院的行为道德吗?违法吗?。 第二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㈠概念: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 ㈡《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1 年 9 月 20 日颁布)明确提出,社会公德“涵 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1、在人与人之间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举止文明、尊重他人; 2、在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爱护公物、维护公共秩 序; 3、在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㈢社会公德的特征: 1、继承性 2、基础性:社会公德是最低层次的道德规范。 3、广泛性:社会公德所反映的内容和适用的范围,是以社会公共场所、公共生 活为中心的人们之间的一般关系,因而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普遍性——涉及一切人, 涉及人的生活的各个层面。 4、简明性 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一)文明礼貌 文明礼貌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与 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文明礼貌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是交流思想的窗口, 是沟通感情的桥梁,它反映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 4 案例链接:列宁的礼貌。 (二)助人为乐 2008 年 1 月在中国的南方爆发了罕见的一场大雪,在这场大雪中,中国人民万众 一心,手牵手,爱永久,请看视频。 音像《手牵手,爱永久》 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倡导助人为乐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 生活领域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把帮助别人视为自己应做之事, 看作是自己的快乐,这是每个社会成员应有的社会公德,是有爱心的表现。 (三)爱护公物 对社会共同劳动成果的珍惜和受气,是每个公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它既显 示出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也是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爱护公物就是要爱护 公共财产、公共物资和各种公共设施。 (四)保护环境 保护环境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保 护环境主要是指保护自然环境,也包括保护文物环境、文化资源、社会管理资源等人 文环境。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从根本上说,是对全人类的生存发展利益的维护,也 是对子孙后代应尽的责任。 (五)遵纪守法 遵纪守法是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条件。遵纪守法 的实践是提高人民社会公德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讨论:我们周围有哪些公德缺失的现象呢? 三、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一)我国当前社会公德的基本现状 当前,我国遵守社会公德的状况,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甚至 令人忧虑的现象。 随地吐痰、乱抛废物、言语粗鲁、态度蛮横、缺乏博爱、见义不为等有损人与人 关系的行为,乱闯红灯、破坏公物、不遵守公共秩序等有损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乱 5 砍滥伐、偷捕偷猎等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 讨论:在实际的大学生活中,存在着哪些不文明的地方? 大学生应自觉树立“语言文明,彬彬有礼,举止得体,乐于助人”的良好形象 (二)在实践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科学素质,对宣传、维护社会公德负有义不容辞的 责任。社会公德与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实践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培养社会公 德意识,努力做社会公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案例链接:徐本禹支教 1、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 2、从小事做起,从小节改起,带头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从我做起”:身先士卒,身体力行。“从小事做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 善小而不为。 “从现在做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四、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网络具有方便快捷、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的特点,可以成为大学生学习、交流的 重要工具。然而,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极大地促进社会的发展,有可能因 使用不当或缺乏规范而损害社会公德、妨碍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应当积极倡导网络文 明,坚持文明上网,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上网习惯,在网络生活中应加强社会公 德自律: ㈠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㈡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㈢自觉避免沉迷网络。 ㈣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案例:海师大艳照门事件。 偷拍事件符合不符合网络道德规范的要求?从这一事件中你受到了哪些启发和 教育? 第三节 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一、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 6 在公共生活中,约束个人行为的公共生活规则很多。其中,法律是最权威的规则, 它既有国家强制性,又有普遍约束力。它不仅确认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公共生活准则, 引导人们自觉守法,自觉维护公共生活的正常秩序,而且通过制裁破坏公共秩序的违 法行为,强制人们遵守社会公共生活准则。 根据法律的规范作用的指向和侧重,可以将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的作用分为: ㈠指引作用 法律的指引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能够为人们提供一种既定的行为模式,从而 引导人们在法律范围内活动的作用。指引作用主要是指引本人的行为。指引作用是法 律最首要的作用。 法律的指引作用主要是通过授权性规范(各种权利) 、禁止性规范(不作为义务 或消极义务)和义务性规范(作为义务或积极义务)三种规范形式实现的。与从相应 的指引形式分别为授权性指引、禁止性指引和义务性指引: 1、授权性指引是指运用授权性法律规范,告诉人们可以做什么或者有权做什么 2、禁止性指引是指运用禁止性法律规范,告诉人们不得做什么 3、义务性指引是指运用义务性法律规范,告诉人们应当或者必须做什么 ㈡预测作用 法律的预测作用是指法律通过其规定,告知人们某种行为所具有的、为法律所肯 定或否定的性质以及它所导致的法律后果,使人们可以预先估计到自己行为的后果, 以及他人行为的趋向与后果。 法律的预测作用有助于全社会确立正常的法律意识,自觉服从法律,严格依法办 事。同时,法律的预测作用对于法的适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㈢评价作用 1、法律的评价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能够评价人们行为的法律意义的作用。 2、法律评价的客体与标准: ⑴法律的评价客体是人们的行为。这里所说的人们,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法人 和其他社会组织。 ⑵法律评价的标准是合法与不合法: 7 ①对于国家机关及其公务人员,其公职行为必须要有法律上的根据,对其行为的 评价标准就是合法与不合法 ②对于社会民众来说,法律对其要求是不能违反法律。 ㈣强制作用 1、法律的强制作用是指法律能运用国家强制力制裁违法和犯罪,保障自己得以 实施的作用。法律的强制作用是法的其他作用的保障。 2、法律强制的主体、手段和目的 ⑴法律强制的主体是国家、社会成员与社会组织。国家是强制的主动主体,作为 被强制对象的社会成员或社会组织则是被动主体。 ⑵法律的强制手段是国家强制力,包括警察、法庭、监狱等。 ⑶法律强制的目的在于实现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即实现法律,确保法律的应有 权威,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维护社会正义。从强制作用的角度看,法律对于义务者 来说是一种强制约束,对于权利者来说则是一种强制保障。 ㈤教育作用 1、法律的教育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通过其规定和实施而影响人们思想,培 养和提高人们法律意识,引导人们依法行为的作用。 2、法律的教育作用的实现主要有三种方式: ⑴一是法律作出规定,通过人们对法律的了解和学习,发挥教育作用; ⑵二是法律通过对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的制裁,使违法犯罪者和一般社会成员受到 教育; ⑶三是法律通过对各种先进人物、模范行为的嘉奖与鼓励,为人们树立良好的法 律上的行为楷模。 3、法律的教育作用有利于使法律获得人们的内心认同,进而自觉遵守。 案例:音像《道德观察》—---《不孝子活活饿死八十多岁老母亲》 问题:结合案例谈一谈法律起到了哪些方面的作用?表现在哪里? 二、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 我国在刑事、民事、行政等方面有一系列公共生活法律规范。其基本立法精神, 8 是在维护公共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共环境的基本前提下,保护公民、法人和 其他组织的合法权利与自由。 ㈠《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 《治安管理处罚法》于 2005 年 8 月 28 日通过,2006 年 3 月 1 日起施行。该法包 括总则、处罚的种类和适用、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和处罚、处罚程序、执法监督、附 则,共 6 章 119 条。 1、 《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立法目的和基本原则 ⑴立法目的是: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的合法权益,规范和保障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职责。 ⑵基本原则主要有:治安管理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性 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实施治安管理处罚,应当公开、公正,尊重和保障 人权,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办理治安案件应当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 2、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及处罚种类: ⑴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是指扰乱社会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侵 犯公私财产,情节轻微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该法第三章将“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细分为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 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共 4 类,110 多种行为。 ⑵治安管理处罚种类有警告、罚款、行政拘留(按照不同的违法行为的性质,区 分为 5 日以下、5 日至 10 日、10 日至 15 日,并规定合并执行最长不超过 20 日) 、吊 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限期出境或者驱逐出境(对违反该法规定的外国人适用) 等。 3、处罚程序 ⑴在调查程序中,规定了告知权利、表明身份、回避等程序。在传唤时间上规定, 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公安机关传唤后应当及时询问查证,询问查证的时间不得超 过 8 小时;情况复杂,依照规定可能适用行政拘留处罚的,询问查证的时间不得超过 24 小时。 ⑵该法还规定了听证程序和救济程序。被处罚人对治安管理处罚决定不服的,可 9 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被处罚人不服行政拘留处罚决定,申请行政 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的,可以向公安机关提出暂缓执行的申请,在提供担保的情况下 经批准可以暂缓执行。 4、执法监督 ⑴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对治安案件的调查,应当依法进行。严禁刑讯逼供或者 采用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手段收集证据。法律同时规定,人民警察办理治安案件 有刑讯逼供行为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⑵第 117 条: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合法权益的,应赔礼道歉;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⑶第 116 条和第 81 条:法律还明确规定了人民警察不得违反的 11 项规定,以及 在办理治安案件过程中人民警察应回避的 3 种情形。 ⑷第 114 条: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办理治安案件,不严格执法或者有违法违纪 行为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行政监察机关检举和控 告;收到检举、控告的机关,应当依据责任及时处理。 ㈡《集会游行示威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 集会、游行、示威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该项权利必须依法行使。为保障 国家的长治久安,使全国各族人民能更好地集中精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 公民以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依法行使集会、游行、示威权利并履行相应的义务。 1989 年 10 月 31 日通过《集会游行示威法》,包括总则、集会游行示威的申请和 许可、集会游行示威的举行、法律责任、附则,共 5 章 36 条,是我国第 一部专门的集会游行示威法律。国务院 1992 年颁布《集会游行示威法实施细 则》 ,是关于集会游行示威的行政法规。 民的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和自由。 ⑵基本原则有:政府依法保障原则:对公民行使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各级 人民政府应当依法予以保障;权利义务一致原则:公民在行使集会、游行、示威权利 的时候,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不得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不得损害国家、社 会、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和平进行原则:集会、游行、示威 10 应当和平进行,不得携带武器、管制刀具和爆炸物,不得使用暴力或煽动使用暴力。 2、适用范围 3、集会游行示威的申请和许可 4、集会游行示威的举行 ㈢《环境保护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 1989 年 12 月 26 日通过的《环境保护法》,包括总则、环境监督管理、保护和改 善环境、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法律责任、附则,共 6 章 47 条。此外,我国还 制定了《海洋环境保护法》 、 《水污染防治法》 、《大气污染防治法》、 《水土保持法》、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 、《野生动物保护法》 、《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等法律以及有 关的法规和规章。 1、 《环境保护法》的立法目的和基本原则 (1)立法目的是: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 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2)基本原则主要有: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 合、综合整治原则;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原则。 2、保护环境范围 该法将环境界定为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 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 我国环境管理基本制度主要有:环境规划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环境影 响评价制度、 “三同时”制度(是指对环境资源有影响的建设项目,其环境资源保护 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法律制度) 、限制治理制 度、排污申报登记制度、许可证制度、排污收费制度。 ㈣《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 《道路交通安全法》于 2003 年 10 月 28 日通过,2004 年 5 月 1 日起施行。该法 包括总则、车辆和驾驶人、道路通行条件、道路通行规定、交通事故处理、执法监督、 法律责任、附则,共 8 章 124 条。 ㈤《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案例 11 《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于 2000 年 12 月 28 日通过。 1、 《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的立法目的和基本原则。 (1)立法目的是:兴利除弊,促进我国互联网的健康发展,维护国家和社会公 共利益,保护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2)基本原则主要有:促进网络发展与加强监管相结合的原则;信息自由与社 会公共利益有机结合的原则;与现代网络发展相适应、与传统法律规范相协调的原则。 2、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3、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管理秩序。 4、保护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利。 案例链接:“你家被黑了没有?” 近几天来,微软一直处于舆论漩涡中心,起因是一条在互联网上快速传播的消息: 微软将启动最严厉的反盗版行动,一旦被确认为盗版,Windows XP 专业版操作系统 将每一小时“黑屏”一次。微软举起的反盗版利剑,不但未能起到震慑作用,反而招 致一些网民的反对,有律师甚至公开称之为“最大黑客行为”。 根据微软公司发布的信息,此次反盗版行动主要针对 Windows XP 专业版用户, 通过程序更新,帮助用户识别自己是否使用正版的操作系统。Windows XP 用户没有 通过正版验证,开机后桌面背景会变为纯黑色,用户可以重新设置桌面背景,但是每 隔 60 分钟,桌面背景将重新变回黑色。 盗版计划。一旦检出盗版 Office,微软的程序将定期提醒用户正在使用盗版软件。 这原本是企业保护知识产权的正常之举,但微软换回的并非理解的掌声,更多的 是指责。 尽管微软特意澄清,所谓的“黑屏”并不会损害电脑的功能或者导致关机,只是 善意提示,但不少人心里并不踏实。普遍的担忧是:既然微软可以搞黑电脑桌面背景, 也可以自由进入、操控用户的电脑,使个人隐私面临泄露风险。微软软件更新服务一 贯坚持的保护所收集信息安全性的承诺,正面临信任危机。 长期以来,微软中国公司反击盗版行为鲜见有重大举措,但现在情况正在改变。 今年 8 月,遭微软投诉的番茄花园美化修改版 Windows 12 XP 的作者洪磊被警方刑事拘 留,曾引起震动。相比而言,此次“黑屏”行动影响更广、力度更大,这似乎预示着, 微软已决意实施组合拳打击盗版。 试讨论“黑屏计划”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课堂小结) 思考题: 1、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有哪些特点?如何维护公共生活秩序? 2、公共生活有序化对经济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3、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4、联系实际谈谈大学生应当如何增强自身的公德意识? 5、遵守网络生活中道德要求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6、举例说明法律规范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