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点击查看:我国工业布局调整与产业转移分析.doc

mislay忘記15 页 672 KB下载文档
点击查看:我国工业布局调整与产业转移分析.doc点击查看:我国工业布局调整与产业转移分析.doc点击查看:我国工业布局调整与产业转移分析.doc点击查看:我国工业布局调整与产业转移分析.doc点击查看:我国工业布局调整与产业转移分析.doc点击查看:我国工业布局调整与产业转移分析.doc
当前文档共15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点击查看:我国工业布局调整与产业转移分析.doc

《当代经济管理》2011 年第 10 期 我国工业布局调整与产业转移分析 陈 耀 陈 钰 内容提要:“十一五”以来,中西部地区工业在全国所占份额大幅上升,东部沿海地 区产业在向外转移,转出的主要是资源型产业、纺织服装和食品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但 目前在微型计算机、集成电路、钢铁、汽车等工业生产能力上东部仍有较大优势,产业还呈 现出由珠三角、长三角向环渤海地区转移的“北上”趋势。工业发展从地区上看存在的主要 问题是,各地仍普遍追求重工业化,制造业在沿海少数省份集中度较高,沿海沿江工业污染 严重,多数地区工业研发能力不强。未来要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推动各类区域转型升 级,引导东部地区产业有序转移,进一步改善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培育内生发展能力。 关键词:工业布局 转型升级 产业转移 在过去的五年,随着国家加大区域协调发展布局的力度,各地区积极推进工业化和城 镇化进程,工业在地域空间上的分布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区际产业转移步伐加快。但目 前中国工业的空间布局仍不尽合理,亟待调整优化,特别是要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 求,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实现不同类型区域的转型升级。 一、中国工业布局与产业转移的变动趋势 我们采用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品产量等主要统计指标,分别从东、中、西、 东北四大区域板块的总体分布、主要行业和主要产品的区域分布、以及沿海地区三大经济圈 的工业行业分布,考察“十一五”时期(使用 2005-2009 年数据)中国工业的空间布局变化 趋势,并试图从中发现产业区域转移的一些突出特征。 1. 工业总体布局 “十一五”期间,国家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 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开始形成。 从图 1 可以看到,“十五”期间内陆省份与东部工业发展的差距还在拉大,但进入“十 一五”以来,中西部工业增加值所占份额大幅上升,与东部的差距在逐渐缩小。东部工业增 加值占全国份额由最高时 2004 年的 63.3%下降至 2010 年的 55.2%,减少 8.1 个百分点;同 期,中部和西部则分别由 14.8%、13%增至 19.6%和 17.2%,分别上升 4.8 和 4.2 个百分点; 而东北老工业基地在转型调整过程中,工业增加值所占份额有所下降,由本世纪初的 11.4% 到近两年的 8%,减少 3.4 个百分点。 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研究》(项目批准号: 09&ZD028)阶段成果。  作者简介:陈耀,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兼 秘书长;陈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 1 70% 61.5% 63.0% 63.3% 62.3% 61.1% 59.7% 60.4% 60% 58.7% 57.6% 56.0% 55.2% 50% 东部 40% 中部 30% 西部 19.6% 17.7% 18.2% 19.1% 20% 15.2% 15.2% 15.0% 14.8% 14.8% 15.4% 15.8% 10% 16.9% 17.2% 13.6% 13.6% 13.4% 14.1% 14.8% 15.3% 12.9% 13.0% 13.3% 11.4% 10.8% 10.0% 9.3% 8.9% 8.9% 9.0% 8.8% 8.9% 8.0% 8.0% 东北 0% 2000 2001 2002 2003 图1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中国四大区域板块工业增加值份额变化 注:2008 与 2010 年数据由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增长率计算所得。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数据应用支持系统,国家统计局。 2. 工业行业的区域分布 表 1 显示了 38 个主要行业的区域分布变化。由表可见,东部地区除了烟草制品业、化 学纤维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等 4 个行业在全国的 份额略有上升外,其余 34 个行业的份额都在下降。中部地区除了 6 个行业份额下降外,其 余 32 个行业份额在上升;西部地区仅有 4 个行业份额有所下降,其余 34 个行业都在不同程 度地上升。东北地区有 12 个行业份额下降,24 个行业上升。说明总体上东部沿海地区产业 在向外转移,属于产业转出区,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属于产业承接区。 从具体行业来看,“十一五”期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非金属矿 采选业主要向西部地区转移,产业份额分别提高 11.81、6.64 和 6.61 个百分点。木材加工及 木、竹、藤、棕、草制品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家具制造业、皮革、 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饮料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在中部地区有 较大提升,行业份额上升了 5.45-4.05 个百分点。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主要 向东北地区转移,产业份额分别提高 8.33 和 5.28 个百分点,但同时东北地区的石油和天然 气开采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在全国份额处于下降状态, 分别减少 8.41、4.82 和 3.25 个百分点。 东部地区向外转移最多的行业相继是非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家具制造业、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饮料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农 副食品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塑料制品 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份额减少幅度在 12.73-7.28 个百分点之间。 表1 2005-2009 年各工业行业总产值的区域结构变化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东北地区 2009 05-09 2009 05-09 2009 05-09 2009 05-09 (%) 增减 (%) 增减 (%) 增减 (%) 增减 2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22.4 -4.91 41.3 -5.27 30.1 11.81 6.2 -1.62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33.7 0.01 6.3 1.77 35.3 6.64 24.7 -8.41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43 -8.35 16.2 -2.45 19.1 2.46 21.7 8.33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23.7 -5.32 38.3 3.08 29 -0.3 9 2.54 非金属矿采选业 40.4 -12.73 28.3 0.84 20.9 6.61 10.4 5.28 农副食品加工业 48.8 -9.07 20.9 4.05 15.7 1.37 14.6 3.66 食品制造业 53.1 -7.71 21.6 3.92 15.8 1.14 9.5 2.64 饮料制造业 43.1 -11.05 20.9 4.53 26.8 4.65 9.2 1.87 烟草制品业 34.8 5.34 26.4 -2.04 35.1 -3.19 3.6 -0.21 纺织业 80.2 -4.38 12.2 3.19 5.8 1.07 1.7 0.03 83.8 -7.28 9.2 3.76 1.9 0.98 5 2.44 81.1 -5.76 11.6 4.79 6.1 2.34 1.2 -1.37 56.7 -11.24 20 5.45 9 2.58 14.2 3.11 家具制造业 72.9 -11.62 10.9 4.96 7.1 3.49 9.1 3.17 造纸及纸制品业 69.8 -6.47 17.7 3.72 8.7 1.9 3.8 0.85 68.7 -4.99 16.1 2.84 11.2 1.04 4 1.11 92.5 -3.58 5.5 2.83 0.5 0.4 1.4 0.26 50.7 0.59 15.2 -0.48 17 3.24 17.2 -3.25 66.2 -2.29 15.2 2.56 11.9 0.24 6.7 -0.51 医药制造业 55.3 -3.71 18.8 3.49 15.9 -0.29 10 0.52 化学纤维制造业 87.3 1.74 4.4 -2.95 4.7 2.02 3.6 -0.82 橡胶制品业 76 -2.45 12.5 1.87 5.7 0.43 5.8 0.15 塑料制品业 75.4 -7.51 11.2 2.54 6.5 2 6.9 2.97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52 -11.64 24.5 5.03 13.6 2.63 9.8 3.87 58.6 -1.23 17.7 -0.04 14.7 1.75 9 -0.47 43.1 -2.1 30.5 3.34 21.9 -1.48 4.5 0.24 金属制品业 76.1 -8.75 10.2 2.68 6.5 3.05 7.2 3.02 通用设备制造业 68 -6.99 11.7 1.91 8 1.55 12.2 3.43 专用设备制造业 58.6 -8.35 20.2 4.5 10.7 0.8 10.5 3.05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57.6 -0.04 14.9 0.34 13.8 0.58 13.7 -0.88 76.9 -6.58 12 3.85 6.3 1.58 4.8 1.16 91.5 -2.73 3.4 1.33 3.5 1.22 1.6 0.17 81.6 -6.6 9 3.67 5.4 1.34 4 1.6 纺织服装、鞋、帽制 造业 皮革、毛皮、羽毛(绒) 及其制品业 木材加工及木、竹、 藤、棕、草制品业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 复制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 燃料加工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 制造业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 加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 加工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 业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 其它电子设备制造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 公用机械制造业 3 81.2 -3.96 11.8 2.08 4 0.79 3 1.09 73.6 -10.38 12 3.35 10.8 5.45 3.6 1.57 53.7 -2.71 19.5 1.58 19.2 2.36 7.6 -1.23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59.7 -2.57 13 5.29 24.7 2.1 2.6 -4.82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58.5 -1.53 18.9 0.59 15.2 1.84 7.3 -1 工艺品及其它制造业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 回收加工业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 供应业 数据来源:根据中宏数据库资料计算整理。 3. 主要工业产品的区域分布 从“十一五”期间主要产品产量在全国市场的份额变化看,东部地区各主要工业品所占 份额 2009 年比 2005 年普遍下降,只有原油、钢铁、布、微型计算机、集成电路有所增加; 中部地区在水泥、卷烟、微型计算机等产品份额上升较快;西部地区的发电量、天然气、原 煤、原油、水泥、汽车等工业品份额有不小的提高;而东北地区除了生铁、钢铁、水泥和集 成电路外,主要工业品生产份额都不同程度的下降。 目前总体上,东部地区在微型计算机、集成电路、布、钢铁、汽车、水泥、原油等工业 品的生产能力上仍占有绝对优势,中西部在电力、原煤、天然气等能源工业品占优势,东北 老工业基地在原油、汽车和钢铁等方面的传统优势尚未根本改变(表 2)。 表2 各主要工业品生产的区域分布变化 主要工业品 发电量(亿千瓦小时) 天然气(亿立方米) 原煤(万吨) 原油(万吨) 生铁(万吨) 钢(万吨) 水泥(万吨) 汽车(万辆) 布(亿米) 卷烟(亿支) 微型计算机(万台) 4 (单位:%) 东部 中部 西部 东北 2005 45.12 22.73 24.41 7.73 2009 41.11 23.23 29.13 6.53 2005 16.44 4.81 70.60 8.16 2009 11.62 3.66 78.88 5.84 2005 12.95 41.75 36.85 8.44 2009 9.62 35.87 47.81 6.70 2005 37.06 3.23 24.83 34.89 2009 38.42 2.93 28.88 29.77 2005 49.59 25.32 14.33 10.77 2009 53.02 21.03 14.42 11.52 2005 55.20 21.24 12.90 10.67 2009 55.53 20.72 12.96 10.79 2005 51.59 22.53 20.63 5.25 2009 41.99 26.01 25.31 6.68 2005 48.91 17.56 16.57 16.96 2009 45.96 17.94 22.33 13.76 2005 77.32 13.45 7.62 1.61 2009 79.62 12.78 6.82 0.78 2005 31.10 27.83 36.39 4.68 2009 31.35 28.16 35.92 4.56 2005 99.43 0.13 0.06 0.38 2009 99.45 0.51 0.03 0.02 集成电路(亿块) 2005 90.94 0.00 9.05 0.01 2009 91.73 0.00 8.06 0.21 数据来源:根据中宏数据库资料计算整理。 4. 沿海三大经济圈工业分布 东部沿海三大经济圈是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表 3), “十一五”期间,长三角地区 有 8 个行业份额上升,其余 30 个行业份额都在下降;珠三角地区有 9 个行业份额上升,其 余 28 个行业下降,1 个行业份额不变;而环渤海地区有 16 个行业份额下降,其余 22 个行 业份额则不同程度地上升。可见在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总体上呈现出由南部向北部的 “北上”趋势。 从具体行业的升降来看,长三角地区的资源循环回收、金属矿产、纺织、家具、木材等 日用轻工业比重下降较大,而烟草制品、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化学纤维制 造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行业产值份额上升明显。 珠三角地区上升最快的行业为资源循环回收、金属矿产加工和化工能源、文教体和工艺品制 造,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日用轻工业、金属等矿物制品 业份额下降较大;环渤海地区通用设备、仪器仪表制造、废物循环回收、日用轻工业、金属 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份额增加最大,而金属矿物、能源开采与供应、造纸、通讯设备及计算机、 食品加工制造业则下降较多。 表3 沿海三大经济圈各工业行业结构变化 长三角 (单位:%) 珠三角 环渤海 2009 05-09 变化 2009 05-09 变化 2009 05-09 变化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1.49 -1.04 0 -0.06 22.39 -4.7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0.79 0.79 6.81 -1.19 31.22 -0.39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1.91 -2.74 2.75 0 53.31 3.65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1.06 -0.87 3.4 0.77 24.29 -3.27 非金属矿采选业 9.47 -4.74 8.58 3.12 26.42 -6.88 农副食品加工业 9.83 -2.05 5.43 -1.57 37.37 -2.91 食品制造业 11.35 -3.94 9.72 -0.95 31.23 -1.18 饮料制造业 14.19 -3.23 8.09 -2.22 20.4 -4.86 烟草制品业 18.62 6.21 5.88 -0.79 7.87 -0.29 纺织业 43.12 -6.77 8.4 -0.37 26.17 2.87 39.85 -7.62 18.55 -0.74 20.57 2.95 24.75 -9.65 19.1 -0.89 19.11 -1.75 22.5 -8.69 6.8 -2.68 26.93 0.84 家具制造业 23.5 -7.63 25.42 -3.03 26.35 4.12 造纸及纸制品业 24.18 -2.1 15.12 -0.9 27.47 -2.32 23.66 -3.89 24.42 -1.99 20.53 2.38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 业 皮革、毛皮、羽毛(绒) 及其制品业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 棕、草制品业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 复制 5 36.57 -5.82 34.01 1.05 17.98 1.39 13.85 -4.04 8.84 0.85 36.74 -0.55 31.12 -2.11 8.69 -1.41 28.45 2.07 医药制造业 22.51 -3.5 6.54 -0.2 27.71 0.65 化学纤维制造业 71.99 2.68 3.56 0.49 6.74 -3.48 橡胶制品业 24.86 -3.98 7.6 -0.75 43.35 3.04 塑料制品业 29.64 -8.37 24.07 -0.47 21.77 3.88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14.7 -5.1 9.4 -2.06 30.2 -1 21.24 -2.04 3.33 -0.06 39.77 0.3 18.98 -4.23 8.89 0.57 17.52 1.77 金属制品业 33.1 -6.25 20.25 -2.13 26.46 2.68 通用设备制造业 35.69 -9.48 5.69 -0.5 34.99 6.74 专用设备制造业 25.43 -3.51 7.13 -1.72 31.66 0.04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26.35 0.67 9.96 -0.17 24.72 0.61 35.16 -0.01 21.82 -5.43 21.68 0.35 37.7 1.54 35.28 -1.15 16.12 -2.03 41.99 4.55 23.21 -10.27 16.79 1.42 26.04 -3.89 24.29 0.61 23.66 0.47 27.01 -21.88 31.18 6.56 17.04 5.49 20.36 -0.72 11.57 -1.82 21.95 -0.87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21.77 2.45 17.86 -9.03 19.42 2.72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20.21 0.43 22.01 0.66 17.15 -2.65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 料加工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 制造业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 加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 加工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 业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 它电子设备制造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 用机械制造业 工艺品及其它制造业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 回收加工业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 应业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数据应用支持系统 5.小结 进入“十一五”以来,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在全国所占份额大幅上升,东部沿海地 区产业在向外转移,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属于产业承接区。东部地区转出的主要是资源型 产业、纺织服装和食品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但目前东部地区在微型计算机、集成电路、 布、钢铁、汽车、水泥、原油等工业品的生产能力上仍占有较大优势,东部沿海产业还呈现 出由珠三角、长三角向环渤海地区转移的“北上”趋势。 6 二、工业布局和区域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各地普遍追求重工业化,结构调整难度大 “十一五”期间,中国的重工业化趋势明显在延续(图 2),重工业增速高于轻工业。 据 2009 年统计,全部工业增加值 134625 亿元,比上年增长 8.3%。其中,轻工业增加值增 长 9.7%,重工业增加值则增长 11.5%;重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 73.2%,直到金融 危机发生的 2008 年,重工业比重一直呈上升的趋势。分区域看,2008 年之前东部地区和西 部地区的重工业化程度进一步提升,而原来重工业化程度较高的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重工业 比重回落,趋向于全国平均水平。 截至 2009 年,全国 31 个省市自治区的重工业比重都超过了 50%,除了西藏(58%)和 福建(56%)较低外,其他所有省市区的重工业比重都在 60%以上。其中,重工业比重达到 90%以上的有 2 个,分别是山西(95%)和青海(92%) ;重工业比重在 80%-90%之间的有 9 个,在 70%-80%之间的有 12 个,在 60%-70%之间的有 6 个(详见图 3)。 各地普遍追求重工业化的结果,不仅造成地区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更重要的是导致自然 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当地生态环境严重破坏。此外,由于重化工多属吸纳资金多的资本密集型 大项目,这也成为大量中小企业长期融资困难的一个影响因素。 84% 82% 80% 全国 78% 东部 中部 76% 西部 74% 东北 72% 70%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图 2 中国四大区域板块重工业比重变化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数据应用支持系统数据测算 7 2009 新疆 0.8472 宁夏 0.8133 青海省 0.9185 甘肃省 0.8789 陕西省 0.8405 西藏 0.5761 云南省 0.6944 贵州省 0.7799 四川省 0.6806 重庆市 0.8138 海南省 0.7346 广西 0.7040 广东省 0.7209 湖南省 0.6928 湖北省 0.7260 河南省 0.6930 山东省 0.6674 江西省 0.7263 福建省 0.5590 安徽省 0.7505 浙江省 0.6350 江苏省 0.7608 上海市 0.8187 黑龙江 0.7352 吉林省 0.7130 辽宁省 0.7932 内蒙古 0.7621 山西省 0.9459 河北省 0.8022 天津市 0.8485 北京市 0.8298 全国 0.0000 0.7325 0.1000 0.2000 0.3000 0.4000 0.5000 0.6000 0.7000 0.8000 0.9000 1.0000 重工业增加值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全部工业为1) 图3 2009 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重工业比重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数据应用支持系统数据测算。 2. 制造业在东部少数省份集中度高,向外转移有阻力 总体看来,各工业行业仍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如表 4 所示,东部地区的山东、广东、 浙江、江苏几乎每一个行业所占份额都处于前五的位置,特别是集中度最高的制造业如化学 纤维制造业(CR5=85%) 、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CR5=85%)、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 子设备制造(CR5=81%) ,都集中在沿海少数几个省市。中西部省份中,只有河南、山西、 四川、内蒙古等省区在矿产、能源开采行业处于前五位的位置,河南、四川、云南等省份在 食品加工制造和烟草行业份额相对较大,东北地区只有辽宁省在矿产能源、装备制造业方面 有一定优势。 8 这说明,中国制造业的区域布局距离“均衡化”目标还有较大差距,虽然东部产业转移 在加快,但许多地区依然不希望制造业过多地向外转移(一些东部省优先鼓励产业向省内欠 发达地区转移) 。这也是东部地区整体转型升级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表4 2009 年各行业分布的集中度 CR5 行业 CR5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0.61 山西 河南 山东 内蒙古 陕西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0.61 黑龙江 陕西 天津 新疆 山东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0.65 河北 辽宁 山东 内蒙古 四川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0.62 河南 山东 内蒙古 湖南 辽宁 非金属矿采选业 0.48 山东 河南 广东 辽宁 四川 其它采矿业 0.88 山东 内蒙古 四川 青海 湖北 农副食品加工业 0.51 山东 河南 辽宁 江苏 四川 食品制造业 0.50 山东 河南 广东 内蒙古 福建 饮料制造业 0.46 四川 山东 广东 河南 江苏 烟草制品业 0.48 云南 湖南 上海 湖北 江苏 纺织业 0.76 江苏 山东 浙江 广东 河南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0.75 江苏 广东 浙江 山东 福建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0.73 广东 福建 浙江 山东 河北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0.53 山东 江苏 河南 广东 浙江 家具制造业 0.66 广东 山东 浙江 辽宁 上海 造纸及纸制品业 0.65 山东 广东 江苏 浙江 河南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0.58 广东 山东 浙江 江苏 上海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0.85 广东 江苏 浙江 山东 上海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0.46 山东 辽宁 广东 河北 山西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0.59 山东 江苏 广东 浙江 上海 医药制造业 0.46 山东 江苏 浙江 广东 河南 化学纤维制造业 0.85 浙江 江苏 福建 山东 广东 橡胶制品业 0.66 山东 江苏 浙江 广东 河南 塑料制品业 0.65 广东 浙江 江苏 山东 辽宁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0.53 山东 河南 广东 江苏 辽宁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0.53 河北 江苏 山东 辽宁 天津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0.49 江苏 山东 河南 广东 江西 金属制品业 0.66 广东 江苏 山东 浙江 辽宁 通用设备制造业 0.64 山东 江苏 浙江 辽宁 上海 专用设备制造业 0.53 山东 江苏 河南 辽宁 广东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0.47 江苏 广东 山东 上海 吉林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0.68 广东 江苏 山东 浙江 上海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 0.81 广东 江苏 上海 山东 北京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0.71 江苏 广东 浙江 山东 上海 工艺品及其它制造业 0.72 广东 山东 浙江 福建 江苏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0.73 广东 浙江 江苏 天津 新疆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0.41 广东 浙江 江苏 山东 河南 省份 9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0.52 广东 内蒙古 江苏 山东 上海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0.52 广东 浙江 湖北 江苏 山东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数据应用支持系统数据测算。 3. 内陆粗放型增长特征显著,沿海沿江工业污染重 从各区域的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数据看来(见表 5),西部地区尤其是单位规模以上工业 增加值能耗、单位 GDP 电耗、单位 GDP 能耗都远远高于东部发达地区,从单位规模以上工 业增加值能耗看,中部地区为 2.49,西部地区最高,达到 3.13,中西部能耗分别为东部的 1.76 和 2.21 倍,可见内陆地区的生产方式相比沿海地区的粗放型特征更为显著。 但是,从“三废”污染物排放量指标看,由于中国工业仍主要布局于东部地区,江苏、 浙江、广东、山东、福建和河北是废水、废气的排放大省,这对中国沿海各省的资源环境造 成很大的破坏。同时,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则集中在重庆、山西、新疆、贵州、云南等中西 部地区。根据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结果分析发现,在经济较为发达、人口相对密集的地区, 工业源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 4 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位于全国前列。 淮河、海河、辽河、太湖、滇池、巢湖等水污染防治重点流域接纳主要水污染物数量大,工 业污染物排放集中在少数行业和局部地区,污染结构性问题突出。 从工业行业的区域分布集中度测算结果可以看到,中国重工业特别是化工行业集中分布 于山东、辽宁等沿海地区和江苏等沿江地区,这对中国沿海沿江的环境污染构成严重隐患, 2010 年 7 月大连漏油事件暴露出了临港石化工业布局不合理的问题。同样的工业布局问题 在很多行业普遍存在,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对一些早年建设在离城区较近 的工业片区开展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显得日益迫切。 表5 单位规模以上 工业增加值能 耗(吨标准煤/ 万元) 2009 年各地区能耗和污染物排放 单位 GDP 电耗 单位 GDP 能耗 工业废水 (千瓦小时/万 (吨标准煤/万 排放总量 元) 元) (万吨) 工业废气 排放总量 (亿标立 方米) 工业固体废 物排放量 (万吨) 东部 1.41 989.34 0.87 — — — 中部 2.49 1180.16 1.31 — — — 西部 3.13 2030.39 1.87 — — — 东北 1.75 909.26 1.29 — — — 北京 0.91 681.85 0.61 8712.53 4408.25 0.09 天津 0.91 782.88 0.84 19441.05 5982.76 — 河北 3.00 1449.94 1.64 110058.00 50779.44 30.46 上海 0.96 808.49 0.73 41192.03 10058.60 0.00 江苏 1.11 1064.25 0.76 256159.97 27431.75 — 浙江 1.12 1176.50 0.74 203441.71 18860.33 0.78 福建 1.15 1032.05 0.81 142746.99 10497.10 2.43 山东 1.54 972.49 1.07 182672.64 35126.70 0.01 广东 0.81 1002.09 0.68 188843.89 22681.95 15.98 海南 2.61 922.89 0.85 7031.30 1353.21 — 湖南 1.57 911.00 1.20 96395.69 10972.56 18.60 山西 4.55 1921.93 2.36 39720.21 23692.91 141.57 10 安徽 2.10 1088.76 1.02 73441.47 15272.57 0.00 江西 1.67 922.46 0.88 67192.45 8286.05 13.99 河南 2.71 1218.36 1.16 140324.56 22185.57 1.31 湖北 2.35 1018.45 1.23 91324.09 12522.63 5.12 内蒙古 3.56 1686.72 2.01 28616.22 24844.36 9.22 广西 2.24 1279.87 1.06 161596.43 13184.20 12.10 重庆 1.85 894.27 1.18 65683.85 12586.52 149.86 四川 2.25 1085.91 1.34 105909.55 13410.02 6.12 贵州 4.32 2328.02 2.35 13477.62 7785.76 94.49 云南 2.74 1591.10 1.50 32375.21 9483.80 60.65 西藏 — — — 941.55 15.41 4.12 陕西 1.37 1078.51 1.17 49136.76 11031.90 17.27 甘肃 3.53 2398.81 1.86 16363.61 6313.95 12.31 青海 2.94 3862.12 2.69 8403.91 3307.99 1.39 宁夏 6.51 4720.74 3.45 21542.37 4700.61 3.66 新疆 3.10 1408.20 1.93 24200.71 6974.88 105.20 辽宁 2.26 1119.99 1.44 75158.59 25211.19 2.75 吉林 1.62 809.13 1.21 37563.48 7123.80 — 黑龙江 1.38 798.67 1.21 34188.22 9977.07 0.98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数据应用支持系统,中宏数据库 4. 多数地区工业研发能力不强,新的重复建设苗头出现 从全国的情况看,2009 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 5433 亿元,比 2005 年的 2449.97 亿元翻了一倍以上,但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 1.7%(见表 6),与国外发达 国家水平的差距依然很大。在四大板块区域中,东部沿海地区 R&D 投入强度最高,为 1.94%,其中北京达到 5.5%,已超过发达国家整体水平,中西部地区 R&D 投入强度较低, 分别为 1.18%和 1.08%,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9 年高技术产业进出口贸易仍以进料加工贸易为主导,占出口额比重为 72.4%,来 料加工贸易占 9.1%,而且高技术产业进出口贸易还是以外资企业为主,2009 年外商独资企 业占高技术产品出口与进口的比重分别为 67.5%和 60.2%。可见,中国工业发展的自主创新 能力还较弱,工业发展仍主要依靠低劳动力成本的大规模加工贸易和粗放式的规模扩张。 表 6 2009 年各地区 R&D 投入强度 地区 R&D 投入强度 地区 R&D 投入强度 全国 1.70% 东部 1.94% 西部 1.08% 中部 1.18% 东北 1.36% 北京 5.50% 湖北 3.27% 天津 2.37% 湖南 5.38% 河北 0.78% 广东 1.01% 山西 1.10% 广西 1.75% 内蒙古 0.53% 海南 8.19% 辽宁 1.53% 重庆 1.16% 11 吉林 1.12% 四川 3.67% 黑龙江 1.27% 贵州 4.47% 上海 1.42% 云南 0.60% 江苏 0.45% 西藏 0.32% 浙江 2.84% 陕西 2.32% 安徽 0.47% 甘肃 1.10% 福建 0.05% 青海 0.70% 江西 1.04% 宁夏 0.77% 山东 0.63% 新疆 0.51% 河南 0.14%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科技部网站统计数据整理 目前地区工业转型升级正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旧的发展模式必须要改变,一些高耗能、 高污染的行业必须要抑制;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推动工业增长的新动力,为防止增长速度受到 影响,又难以下大决心淘汰落后产能。因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各地区首要选项。值 得注意的是,从已经公布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的省、市来看,彼此之间存在明显的产 业趋同现象,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已出现各地争相上马、投资过热现象。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域布局必须立足于各地区自身条件和优势,科学合理定位,差异化 分工,使其真正成为培育区域创新能力的先导产业,避免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各地方新一 轮的投资冲动而导致的低效率重复建设。 三、未来工业布局调整优化的思路和方向 国家“十二五”规划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提出实施“两大战略” ,即区域发展 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这两大相辅相成的战略,将成为未来地区工业布局调整和优化 的指导原则和方针。具体说,要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以推动城市群的形成为依托,以 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为要求,促进工业布局的调整优化。 1. 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优化工业布局 近年来,中国区域发展格局逐步深化和细化,各区域比较优势进一步凸显。未来应发挥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在国土空间开发方面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作用,充分发挥不同地 区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加快东部地区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加强中 部地区“三基地一枢纽”建设,推动西部地区优势能矿资源就地转换和特色产业发展,促进 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尤其是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今后一个时期,应认真落实促进区域经 济社会发展的各项规划和政策,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东中西良性互动,公共服务 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的目标要求,调整优化工业布局。 2. 以城市群为依托促使工业向重点区域集中 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在东部地区要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加快推进京津 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建设首都经济圈,重点推进河北沿 海地区、江苏沿海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等区域 发展,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在中西部有条件的地区培育壮大若干城市群,重点推进太原城 12 市群、皖江城市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原经济区、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等区域 发展。在西部地区推进重庆、成都、西安区域战略合作,推动呼包鄂榆、广西北部湾、成渝、 黔中、滇中、藏中南、关中-天水、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等经济区加快发展,培 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东北部地区则重点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长吉图经济区、 哈大齐和牡绥地区等区域发展。依托这些城市群,引导工业和投资向国家重点培育的地区集 中,使这些地区的人口和就业与产业发展相适应。 3. 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导向带动各类地区结构升级 “十二五”期间国家将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驱 动作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以掌握产 业核心关键技术、加速产业规模化发展为目标,发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引领支撑作用,依托 优势企业、产业集聚区和重大项目,统筹技术开发、工程化、标准制定、应用示范等环节, 支持商业模式创新和市场拓展,组织实施若干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 产业骨干企业和示范基地。特别是,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建成全国创新型区域,重点发展新 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创新 中心和成果转化基地,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要支持中西部优势区域发展装备制造等特色新 兴产业,加快发展特色高技术产业,培育中西部新的经济高地;促进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 术与传统产业融合,支持企业提高装备水平、优化生产流程,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 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4. 以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理念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活动,生态 工业是按照自然生态的要求从事工业生产活动,都是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经济 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国家进一步加大对发展 循环经济的扶持力度,促进循环经济尽快形成较大规模,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建设将对中国 区域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未来可通过国务院批复的甘肃省和青海省柴达木两 个区域循环经济总体规划的试点,探索积累区域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的建设经验,编制全国 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各区域要因地制宜发展循环经济,缺水地区重点在规划中应体现对水 资源的节约、循环利用、污水减排、海水淡化等非传统水源的利用等情况;产业比较落后, 能耗高,污染较严重的地区在规划中应重点体现产业节能、降耗、减排的相关指标和措施。 5. 以调整资源性产品价格为切入点深化体制改革 价格机制是调节市场经济主体行为的核心机制,为了调整优化工业布局,需要切实推进 更深层次的资源性产品价格体制改革。一要根据煤炭、石油、天然气、矿产、土地等自然资 源的自然和社会属性,完善资源产品的价格市场形成机制,使各种资源价格真实反映稀缺程 度,并且充分反映市场供需和生态、环境成本;二是放宽部分垄断性领域市场准入,引入市 场竞争促进资源价格调整,把放松政府价格管制与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强化监管结合 起来;三是适当提高资源税,开征环保税,这不仅有利于提高资源产区收益和居民的公共服 务水平,也有利于加大资源开采带来的对生态环境破坏的治理,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质量。与 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体系改革相配套的是要切实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理清政府与国有企业 的治理关系,使政府从发展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进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13 四、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 产业转移是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形成合理产业分工体系的有效途径,是推进产业结构 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推动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不仅有利于加速中 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而且有利于推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 转型升级,在全国范围内优化工业布局和产业分工格局。 1. 积极引导东部产业转移,加快转型升级 通过积极引导东部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等比较优势减弱的产业向内陆省份转移,可 以加快推进东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将一般制造业向外转移,有助于提升产业层次, 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实现“腾笼换鸟”;也有助于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 界级企业和品牌,建设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中心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 合作和竞争。为此,东部沿海地区要继续发挥“先行先试”的体制政策优势,在转变经济发 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和自主创新中走在全国前列。一方面要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 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平台建设,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同时,要下决心将不适宜在本 地发展的低层次产业向区外转移,并为企业迁移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帮助。此外,沿海地区 内部也应推动统筹跨行政区的产业发展规划,打破行政体制障碍,构建错位发展、互补互促 的区域产业发展格局,创新合作机制,不断推动内部区域一体化进程。 2. 推动中西部地区科学承接,培育内生动力 中西部地区要发挥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的优势,积极承接来自国内外的 产业转移,特别要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化战略,在资源富集地区布局一批资源开 发及深加工项目,建设国家重要能源、战略资源接续地和产业集聚区。按照产业转移规律营 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降低转移企业的行政成本,以高效透明的行政服务体系,使转移产业能 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转移落户。进一步提高行政机关的服务意识和办事效率,切实把政 府职能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和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上。对转移入园企 业进行密集政策支持和优良的行政服务,真正形成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的良性互动 格局。同时健全区际工作协调机制促进东西互动,进一步推动东西部省区市高层会晤和工作 协调机制,建立日常工作联系,加强沟通、协商和配合,为实现产业转移与承接提供有效的 制度平台。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加强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建立职业中介机构,为产业承 接提供丰富的劳动力支撑,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3. 严格节能环保标准,防止污染产业和落后产能转移 对于工业集中布局的东部地区,严格执行工业企业污染排放标准,完善工业污染重点区 域的环保设施,实现污染物的本地达标排放。同时防止污染产业和落后产能向中西部转移, 中西部一方面要设定区域产业准入标准。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依照国家发改委《产业结 构调整指导目录》鼓励类目录的要求,结合地方产业培育、发展方向,积极引进符合市场准 入条件,重点发展的产业项目、产业链延伸项目等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项目;严格控制限制 类项目;杜绝淘汰类项目和高污染、高排放、高消耗、低产出项目。按照产业相对集聚的原 则,充分利用现有各类工业产业园区的发展基础,进一步明确工业基地产业布局,突出功能 设置,各有侧重地健全主导产业基地建设。另一方面,强化项目环保准入。开展引进产业的 工业基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按照产业布局规划和环境评价要求,优选工业项目进入各类产 14 业园区和制造业基地,确保通过产业转移引进的项目都符合环评要求。 4. 促进跨省园区合作,实现产业转移过程中的互动共赢 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实现产业在合作中转移,减小产业转移过程中的阻力和障碍,加快 产业的区域布局调整的速度。鼓励中西部地区通过委托管理、投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与东部沿 海地区合作共建产业园区,积极探索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 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建产业园区要实行“利益共享”原则,对园区产生的税 收和各种收费由合作双方按协议分成,使产业输出地和承接地共同获得产业发展的利益。为 引导和鼓励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有序转移,要推动建立省际间产业转移统筹协调 机制、重大承接项目促进服务机制等,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搭建产 业转移促进平台,并提升各类大型投资贸易会展活动的质量和水平。此外,要在中西部条件 较好的地方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充分发挥其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5. 合理加大研发投入,强化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支撑 进一步提高研发投入强度,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增加值比例,以技术创新支撑我国产业 的国际竞争力。东部地区研发投入应该为产业更高层次的升级提供支撑,实现关键领域的核 心技术的突破,以尽快摆脱我国在国际产业链低端的困境。中西部地区应重点依据主体功能 区定位的要求,提升承接东部地区和国际产业转移的技术能力,建设学习型区域,促进我国 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和环保升级。转变各地技术研发一窝蜂追时髦,投入到所谓的高技术领 域,实际上传统工业技术的现代化升级才是国家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石,是高端技术研发需求 的重要来源。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新华社,2011 年 3 月 16 日。 《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 ,国发〔2010〕28 号,国家发改委网站。 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经济运行“十一五”回顾》, 2010 年 10 月 20 日。 工业和信息化部:《解读“十二五”:四大关键词,四场攻坚战》, 2010 年 10 月 12 日。 陈 耀:优化区域布局 统筹区域发展,《经济日报》, 2010 年 8 月 2 日。 环 境 保 护 部 : 《 第 一 次 全 国 污 染 源 普 查 》 , http://cpsc.mep.gov.cn/jryw/201002/t20100222_18594 6.htm, 2010 年 2 月 9 日。 科技部:《科技统计报告: 2009 年中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状况分析》, 2010 年 6 月。 1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