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汤勤福关于赣东北兵工厂的几个问题.doc
上饶师专学报( 社 )1984 年第 4 期 民党反动派对赣东北苏区实行严密地封锁, 要从 根据地之外运入大量武器弹药是不可能的。即使能 买到, 价格也十分昂贵, 如一块银元仅能买两颗 子弹⑥ , 而根据地内一块银元可购买八至十斤猪 肉或半石谷⑦ 。加之红军作战时武器损坏也急需 修理。在这种情况下, 创办兵工厂, 自力更生地 制造武器弹药是十分必要的。 一、兵工厂概况 一九二九年底, 苏维埃政府决定建立枪械修理 所, 地点在横峰县密坑, 共百余人( 其中工人九 十余人) 。三 一年元旦, 在枪修所的基础上, 于横峰塘湾村成立了辑东北兵工厂, 四月, 迁徐 家坦;十一月, 迁弋阳江冲源;三一年五月, 又 迁德兴县洋源村,从此定居生产。大约在三○年底, 阂扔兵工厂派张昌龙等十位技术工人支援翁东北 兵工厂⑧ , 福建崇安县苏维埃也派来十个技术工 人。到一九三四年十月, 红十军团北上杭日受挫, 国民党反动派对赣东北大肆进行“ 国荆” , 兵工 厂的工人理藏了车床等大型机器,带着一些小工具, 分散到德兴( 洋源附近的筏木坑) 、婆源、横峰、 弋阳、贵溪、化婆德六个县, 分别成立小修理厂, 继续坚持斗争。 洋源村是个仅有二十余户的小村落, 位于磨盘 山下, 离弋阳、横峰都很近。它处于群山环抱之中, 只有一条小道与外间沟通,地势险要又隐蔽。德兴 县又盛产硫、磺、峭,为制造弹药提供了必要的原 料。洋源特珠的地理条件, 便成为理想的兵工厂 所在地了。 兵工厂迁到洋源时, 仅百余人, 其中工人九十余。 弋横暴动后, 方志敏 、邵式平、黄道等同志 洋源的群众让出全部的十余栋住房, 而把村中一 创建了赣东北根据地。经过艰苦的斗争,到一九三 所祠堂隔成许多小间, 每家住一间。此外, 兵工 ○年初, 扩展为纵横数百里, 人口约一百万的一 厂也为洋源群众搭了一些草棚。兵工厂还在当地群 块重要的革命根据地, 在这场艰苦的斗争中, 赣 众的协助下, 拆掉附近山上的一座叫东山寺的小 东北兵工厂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 对赣东北 庙, 把砖木运来建厂房。以后还陆续添造过一些厂 兵工厂的情况, 历来论述很少, 并且语焉不详。下 房。 兵工厂直属省军委领导。开始, 厂政委是宣有 面, 根据我们所接触到的史料和采访记录, 对兵 元, 不久, 中央委任戴良为政委, 厂长是黄令正 工厂作个粗略的阐述。 (弋阳人)。兵工厂有管理委员会, 下设供给科、 弋横暴动胜利后不久, 赣东湘出现了一支二十 接洽处和生产科。供给科负责供应原料和添置技术 余人① , 三十余支枪② 的革命武装,到一九三 设备; 接洽处设在离洋源三里多路的大田村, 负 ○年七月, 赣东湘红军发展到三万余人③ , 各县 责与各地方机关、各部队联系, 并发放兵工厂生 还有游击队、赤卫队等地方武装。地方武装装备很 差, 除拥有极少的步枪外, 绝大部分是土枪、 鸟锐、 产的武器弹药。生产科下辖制造(包括修理)、炸 弹、子弹、稍磺、翻砂( 即铁工) 和木工六部 松树炮、梭标、大刀之类原始武器④。即使在红军 ⑨ 。制造部开始主要是修理枪械, 后来改为制造 主力部队中, 也是,“人比枪多, 枪比子弹多” ⑤ ,远远达不到一人一枪。 10 , 同时也制造利刀、 各种枪支、并造过迫击炮○ 当时, 红军的枪枝弹药的主要来源是从敌人手 中夺取, 另外也设法从根据地外采购一些。由于国 马刀等等, 负责人是袱炳荣( 上海人);炸弹部 制造手榴弹和各种地雷, 负责人是徐荣修( 乐平 每天工作十二小时, 生产忙时点桐油灯加晚班,星 期天休息。开始,每天生产子弹仅三四百颗, 后来 可生产一千三四百颗;地雷大小不一, 大的一百 余斤,小的也有六斤半, 一般每天生产约三百只, 人) ;子弹部专造各种子弹, 由杨道成( 横峰人) 13 。其它如各种枪支、刺刀之类武 最多达六七百只○ 负责; 稍磺部碾制各种硝药, 负责人不详;翻砂 部主要是翻砂, 造地雷外壳和枪炮铁制部件, 也 器也生产较多。兵工厂还生产过机枪和迫击炮。一 九三二年春, 省委要求兵工厂生产迫击炮。厂里的 翻砂工人用土高炉冶炼铁砂, 铸成炮筒。制造部的 工人用手摇车床来车炮筒, 一天分三班, 每班八 人, 两人一组摇半个小时车床。这是十分累的, 其它部门的同志便主动帮助加班。一个炮简整整要 车四十八小时。迫击炮的底座、抢子, 足铁工师 傅一锤一锤打制而成的。工人们就是这样造出了五 六门迫击炮, 送到红军部队中发挥了威力。 兵工厂的干部是按照红军优待办法, 实行供给 制, 技术工人每月工资十余元, 一般工人六七元, 徒工三至五元。在厂里吃饭不要钱, 吃饱为主, 肉类蔬菜、也很丰富。根据地内很缺食盐, 但省 委于方百计保证工人的食用。其它福利也较好, 治病不要钱; 病号还发补助费; 工人理发不要 钱; 家属来探亲, 由接洽处负责招待, 照顾颇为 周到。 工厂里还设立俱乐部, 工人们可在星期六晚上 和星期天进行娱乐活动, 工人还组成演出队, 自 行编排一些节目演出。厂里还有识字班, 对工人 进行文化教育。总之, 工人们在生活上受到照顾, 在精神上比较充实,有利于生产积极性的发挥。 二、兵工厂的作用 赣东北根据地既受到国民党军队的屡次“ 围 剿” , 又遭受王明“ 左” 倾冒险主义错误的严 重干扰和破坏, 但能奇迹般地坚持了数年, 其原 因除了以方志敏代表的赣东北党组织的正确领导、 红军指战员顽强奋战和根据地广大人民的有力支 持外, 兵工厂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首先, 兵工厂生产了大量的武器弹药,源源不 断地供给红军和地方武装, 在保卫苏区时起到了 很大的作用。 兵工厂每月能生产五万余发子弹, 一万余颗大 小地雷, 还生产了迫击炮、机枪、步枪和刺刀之类 武器, 装备了红军和地方武装, 使他们有能力反 击前来进行反革命“ 围剿” 的国民党军队和地主 反动武装, 从而有效地保卫了红色政权。担任过闽 浙赣省政治保卫部部长的汪金祥同志认为:赣东北 苏区的“ 军事工业搞得更为出色” , “ 从修理 到制造, 从造子弹到地雷, 从造枪枝到迫击炮,群 众发挥了极大的创造性” , “ 以后, 我带队去中 央苏区, 带去了两支步枪样品和一些材料。我们赣 东北苏区在生产上的做法,’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口 生产一些厂内所需约工具, 负责人是曾耀发( 德 兴人); 木工部专制枪炮的木制部件和弹药箱, 11 。平时,六个部各 负责人是严高纯( 弋阳人)○ 干一行,忙的时侯则互相支援。另外, 供给科下辖 一支二三十人的运输队, 负责人是张志兴( 德兴 12 。兵工厂没有专门的保卫人员, 而是由 县人)○ 工人组成赤卫队,日夜轮流站岗放哨, 约有三十余 支枪。 兵工厂发长很快, 一九三二年已有八百来个工 人, 其中有三百余女工( 均为工人家属, 主要做 炸弹蕊、擦旧子弹壳之类杂活) 。工人主要是苏 区各县招来的革命群众。厂内技术工人不多, 除 闽北兵工厂和崇安县支援的二十余人外, 还有少 量是从国民党军州、中俘虏来的技术兵。 兵工厂设备极为简陋, 只有一台手摇车床, 还 是红军攻占乐平鸣山时缴来的, 几台小磨床和榔 头、锉刀、老虎粉之类简单工具。翻砂部的熔铁炉 是用汽油捅改装的, 约四米高、二米为园, 六七 天开一次炉。翻砂一般用泥范。硝药是用原始的水 力碾米机械碾碎加工而成的。 兵工厂所需的原料, 木炭、竹炭由接洽处向当 地百姓购买; 土硝也向百姓购买, 再进行加工; 铁砂、硫磺则要从根据地外设法运入。铁砂产地是 上饶灵澳、铭洋, 硫磺则出于德兴杨村、祝家等地。 这些地方有国氏党军队驻守, 严禁挖掘。但运输队 的同志暗中买通敌守兵, 乘黑夜胃着危险挑回来 不少,保证了生产的需要。造子弹的铜比较困难, 因此, 省委要求红军和地方武装在作战中保存子 弹壳, 以便重新加工, 各地苏维埃也发动儿童团、 少先队拣子弹壳, 并尽量收集废铜器, 供兵工厂 加工生产。 兵工厂生产方式主要是手工操作。把子弹壳擦 干净后, 灌入硝药, 按上锡弹头, 换上底火便可 使用。手榴弹、地雷也是靠手工灌硝药。工人一般 14 赞杨。” ○ 在保卫苏区的斗争中, 赣东北军民利用兵工厂 生产的地雷( 有一部分是各县自造的) , 首创 地雷战, 摆下地雷阵, 严惩来犯的敌军。如一九三 二年十月, 敌第五师周浑元部进犯省苏维埃所在 地葛源, 就陷入苏区军民布置的地雷阵中。他们象 乌龟爬行, 五六十里路足足走了五天。据不完全统 计, 一九三二年被赣东湘军民歼灭的敌军达三千 除去几年中支援红军主力的人员外, 发展成为独 22 。 立营, 共有三个连, 每连有枪七八十支○ 贵溪县 游击队在二九年有三百余人, 三四十支枪, 但到 三一年七八月扩充为一个补充师, 枪支弹药也更 23 。万年县游击队在三二年初分为一个游击 多了○ 大队, 三四十人, 二十余支枪, 另有三个分队, 每个分队五至八人, 都只有三支枪, 弹药也很缺, 但到同年八九月间改编为赤警师的一个连, 人数 为一百三十余人, 枪支弹药由上级发给, 子弹每 15 。赣东 余人, 其中有相当部分是被地雷炸死的○ 24 。仅此几例, 可见兵工厂 人三排, 手榴弹两颗○ 北军民首创的地雷战的经验, 方志敏同志在一九 三三年召开的第二次全国苏维埃大会上作了介绍, 得到与会领导和代表们的肯定和赞杨。一九三四年 五月, 中共中央、中央人民委员会在《给战地党和 生产的武器弹药基本上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因 此, 一些老同志回忆说当时的“ 军工产品逐步适 苏维埃的指示信》中发出号召, “ 利用赣东北苏 ( 汪金祥语, 见前) , 是完全可信并极为正确 区的经验, 充分使用挨丝炮并各种各式的地雷, 以 的。 当然, 由于当时生产条件的限制, 兵工厂生产 的子弹是锡弹头的, 射击时烟火较大, 容易暴露 目标, 射程也较近。但是这种子弹的弹头一入人体 便炸裂, 受伤后难以救治。当时, 敌军对这种子 16 。 轰炸进攻的敌军” ○ 其次, 兵工厂生产的武器弹药, 基本上适应了 红军和地方式装迅速扩大的需要, 使他们有力地 打击敌人, 巩固和扩大苏区。赣东北苏区建立后, 战事频繁, 对武器弹药需求量很大。兵工厂建立前, 从敌人手中缴获或暗中购买的武器弹药不能满足 红军和地方武装迅速扩大和杭击敌人的需要。兵工 厂建立后, 随着生产逐年增加, 才基本上满足了 需要。 一九三○ 年底, 赣东北红军主力红十军一、四、 七旅约六千人, 步枪仅一千六百余支, 机枪四挺 17 , 但子弹大部分是自造的○ 18 。三一年正月, 红 ○ 军攻打德兴县暖水, 全歼敌五十五师的一个营, 19 同 墩获步枪三百余支, 机枪五挺, 迫击炮两门○ 年三月, 方志敏同志代理红十军政委, 带领红军 从江西铅山出发, 突进闽北, 纵横二个余月, 连 胜十一仗, 开辟了建阳等根据地, 粉碎了国民党 反动派的第二次反革命“ 围剿” 。这些战斗基本 上是便用自造的式器弹药。当然, 用自造的武器 弹药进行的战斗还很多。 从红军和地方武装的装备来看, 也得力于兵工 厂。到一九三三年, 赣东北红军与地方武装共有 20 。红军的装备基本正规化了, 而地方 五万余人○ 武装的装备也迅速好转。如一九二八年四月, 德 21 , 到三四年二月, 他们 兴县游击队只有六条枪○ 25 , “ 军事工业搞得更为出色” 应战争需要”○ 26 。 弹是十分恐惧的○ 第三, 兵工厂大量生产武器弹药, 为苏维埃政 府节约了大量的资金。 如以当时一块银元买两颗子弹计算, 兵工厂每 月生产子弹五万余颗, 约合银元二万五于元, 加 之生产的迫击炮、各种枪支、地雷、利刀等军工产 品折合的钱是十分可观的( 目前未查到机枪、步 枪的价格, 而迫击炮、地雷是无法购到的。据说当 时缴获一挺机枪奖给五十到一百元, 步枪五元, 27 ) 。兵工厂建立约五年, 为 可见枪支的昂贵○ 苏维埃政府节约了大量的资金, 使这笔资金可用 于其它方面, 这对于巩固和扩大赣东北根据地的 作用绝不能低估的。 第四, 兵工厂对以后三年的闽赣游击战争起到 了一定作用。 一九三四年底, 国民党军队进攻闽浙赣根据地, 敌二十一师向洋源一带进犯, 兵工厂便把车床理 在筏木坑( 一称翻木坑) , 遣散女工, 男工除 留一部分在德兴外, 其余分散到婺源等五个县, 各带一部分工具, 分别成立了小型修理厂, 坚持 斗争。留在德兴的工人组成游击队, 与省委无线 29 。从此, 电台游击队、德兴一区游击队并肩作战○ 兵工厂的工人既是游击队战士, 又是枪械修理工 人, 在今后的三年游击战争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兵工厂发展的原因 赣东北兵工厂之所以能从小到大地发展, 能在 极为艰苦的环境中坚持数年, 并对巩固和发展苏 区、支持红军和地方武装起外积极作用, 其主要 原因是: 第一, 受到方志敏为首的赣东北党组织的关怀 和领导。 方志敏、邵式平等赣东北党组织的主要领导人, 对兵工厂极为重视和关心。他们多次到兵工厂了解 情况, 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他们召开过工人大会, 动员广大工人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精神, 更多地生产武器弹药, 支持红军。 赣东北党组织对工人的政治思想和生活也很关 心。厂里设立俱乐部, 有演出队、识字班, 通过 各种途径来提高工人的政治思想觉悟和丰富工人 们的业余生活。对兵工厂工人的工资和福利待遇, 在当时有限的条件下尽量照顾, 如首先满足工人 们所吃的食盐等等。 第二, 受到根据地广大人民的有力支持。 根据地的人民时兵工厂的支持是很大的。绝大 部分厂房是洋源群众主动让出的住房。生产弹药需 要大量的硝药, 根据地的群众便熬制土硝, 送到 兵工厂, 让工人进一步加工使用。这样基本保证了 弹药的生产。 根据地的党组织和广大群众也十分关心工人们 的生活。特别是兵工厂所在的德兴一区表现尤为突 出。工人的粮食由德兴一区负责供给, 肉类蔬菜 也是如此。 当地党组织和群众十分关心兵工厂的安全, 严 格保密, 因此兵工厂在洋源的四年中,敌人始终不 知道兵工厂的确切地址。红军抗日先遣队北上失败 后, 国民党军队进攻赣东北苏区, 当地党组织和 群众及时向兵工厂通风报信, 使兵工厂能及时转 移, 减少了损失。 第三, 兵工厂内的干部、党团员起了先锋模范 作用。 在兵工厂建立后的几年中, 由于战事频繁, 弹 药消耗很快。兵工厂党委提出:前方需要多少弹药, 兵工厂保证供应。 厂里党政干部既是指挥员, 又是普通劳动者。 政委、厂长都参加劳动, 各部门的干部也都坚持 在生产第一线。厂内普通工人中的党团员也积极工 作。有些危险的工作, 党团员们都抢着干。一次国 民党飞机在筏木坑附近丢炸弹, 其中有个约五十 磅的炸弹未爆炸, 大田村的农民汪成合便背着炸 弹送到兵工厂。当时, 大家都未拆过这种炸弹, 因而拆时有极大的危险性。子弹部的党团员纷纷要 求拆却, 后来从中选了三人。不幸在拆却中不慎爆 炸, 三个工人都栖牲了。在广大干部、党团员的模 范榜样带动下, 普通工人也积极工作。工人们经常 加班加点, 俄了吃点冷饭, 困了就在工作台边打 个睦睡。就这样, 兵工厂的生产逐年上升, 基本 土满足了当时的需要。 注: ① 邵式平、汪金祥等人《闽浙皖赣( 赣东北) 党史》, 见江西人民出版社《回忆闽浙皖赣苏区》 一书( 下简称《回忆》) 第6页。 ② 方志敏《赣东北革命斗争回忆》, 见《回忆》90 页。 ③同② ,98 页。 ④同②, 100页。 ⑤余金炉《闽浙赣苏区工人运动的片断》, 见《回 忆》376 页。 ⑥ 薛子正《有关赣东北、闽班的部分情况》, 见 《回忆》334页。 ⑦徐大妹《闽浙赣苏区斗争纪实》,《回忆》: 288 页、296 页。龙跃等人《漫谈闽浙赣老根据 地》认为是四元钱一石米, 见《回忆》144页。 ⑧黄瑛《闽湘红军一个兵工厂的成长》见中共建阳 地委党史办等编《闽北党史资料》第三期,1983 年4 月10日印。 ⑨黄令正《洋源兵工厂》, 见《回忆》 411页, 蒋冬林《闽浙赣省兵工厂》, 《回忆》413页。另外, 中共德兴县委革命史编 纂组所编的《德兴县革命斗争史》( 初稿) 一 书说五个部, 缺木工部, 有误。《德兴县革命斗争 史》1960年内部发行,下简称为《斗争史》。值得 指出, 兵工厂在建制上较乱, 生产科下设六部, 有些部下面又设科, 如炸弹部有火药科。 10 蒋冬林《闽浙赣省兵工厂》, 见《回 ○ 忆》414 页。 11 同○ 9 。 ○ 12 据我们的采访记录。 ○ 13 同○ 10 , 414 页。 ○ 14 汪金祥《回忆苏区政权和经济建设的一些情 ○ 况》, 见《回忆》327页。 15 同○ 2 ,100页。 ○ 16 杨子耀、张祖安、郭殿英、郭根瑞 ○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简史》, 54页, 此稿 为“ 全国革命根据地斗争史讨论会” 所交流 印行的讨论稿。 17 同○ 16 ,36页。 ○ 18 《斗争史》124 页。 ○ 19 《斗争史》126 页。 ○ 20 龙跃等人《漫谈闽浙赣老根据地》, ○ 见《回忆》138 页。 21 赵火福《五年军事生活的片断》, 见 ○ 《回忆》351页。 22 《斗争史》82页。 ○ 23 江天辉《回忆贵溪的土地革命情况》 ○ 见《回忆》371 页。 24 俞金开《万年游击队和赤警师的片 ○ 断》,见《回忆》417页、418 页。 5 ,377页。 25 同○ ○ 26 《斗争史》89页。 ○ 27 同○ 6 , 335 页。 ○ 28 同○ 10 , 另见蔡月松《闽渐赣省委无线电队》, ○ 见《回忆》40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