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1.2019年度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doc
2019 年度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一、重点产业创新链(群)............................................................................................16 (一)工业领域 ......................................................................................................16 1.高性能特种材料..............................................................................................................16 1.1 重卡汽车用高性能摩擦材料 .............................................................................16 1.2 轻质高导热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制备技术 ....................................................16 1.3 陶瓷基复合材料紧固件......................................................................................17 1.4 耐高温高强韧抗腐蚀铁铝基共晶复合材料制备技术....................................17 1.5 高性能动力锂离子电池、电极关键材料的技术 ............................................18 1.6 新型宽温 FFS 液晶显示材料技术研究 ............................................................18 1.7 太赫兹产生与探测晶体材料与应用.................................................................19 1.8 面向航空航天的润滑耐磨复合材料.................................................................19 1.9 掺杂压电单晶材料研究......................................................................................19 1.10 电子级高纯试剂材料研究 ...............................................................................20 2.石墨烯 ..............................................................................................................................21 2.1 新型三维石墨烯制备及其自驱动集成天线应用研究....................................21 2.2 石墨烯透明导电薄膜及低成本宏量制备技术研究........................................21 2.3 晶圆级多层石墨烯制备及其在柔性光电器件应用研究................................21 2.4 大幅面石墨烯智能复合材料及其智能结构的制造与应用 ...........................22 2.5 石墨烯轻质结构吸波材料的制备技术与应用开发........................................22 2.6 石墨烯改性炭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制备技术与应用开发................................23 2.7 石墨烯生产膨/晶化产业化设备 .......................................................................23 2.8 以天然石墨为原料的石墨烯大规模产业化工艺技术....................................24 2.9 高性能石墨烯基超级电容设计及应用研究 ....................................................24 2.10 石墨烯改性润滑剂(油/脂)规模化制备技术...............................................24 3.有色金属 ..........................................................................................................................25 3.1 高性能钛合金丝材制备技术 .............................................................................25 3.2 高强韧钛合金大规格板材制备技术.................................................................25 3.3 大规格钛基复合材料制备关键技术开发 ........................................................26 3.4 高纯钼单晶材料制备技术 .................................................................................26 3.5 核用高性能钼合金制备技术 .............................................................................27 1 3.6 核用高精度锆合金薄壁管材制备技术研究 ....................................................27 3.7 难熔铌合金深过冷凝固制备技术 .....................................................................28 3.8 高稳定性大容量难熔金属/铜合金高压触头材料及关键制备技术 .............29 3.9 超大规格锆板材及锆/钢复合板材关键技术...................................................29 3.10 高性能镁合金热机械精密成型技术 ..............................................................30 4.航空航天零部件制造 .....................................................................................................30 4.1 飞机总装智能生产线建模与仿真优化技术 ....................................................30 4.2 复合材料机翼自治愈结构制造技术.................................................................31 4.3 航空发动机叶片类零件抗疲劳制造技术 ........................................................31 4.4 大尺寸复合材料整体壁板液体成型技术 ........................................................32 4.5 航空通用智能测试系统......................................................................................33 4.6 航空机载传感器 ..................................................................................................34 4.7 航空航天结构功能一体化部件制造技术 ........................................................34 4.8 航空复合材料构件自动铺丝技术与设备 ........................................................35 4.9 高强度大尺寸蒙皮成形新技术 .........................................................................36 4.10 仿生微小通道换热器设计及加工工艺技术研究..........................................36 5.智能电网 ..........................................................................................................................37 5.1 能源互联网关键技术与应用 .............................................................................37 5.2 强电磁脉冲对关键电气设备的损伤机理研究及样机设计 ...........................38 5.3 综合能源服务关键技术与系统化平台.............................................................38 5.4 中高压交流限流器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 ........................................................38 5.5 中压直流开断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39 5.6 智能配电网就地化保护关键技术及装备 ........................................................39 5.7 智能配电网中性点柔性接地技术 .....................................................................40 5.8 高压气体断路器数字化平台建设及关键技术 ................................................40 5.9 接入中压直流配电网的分布式能源多端口变换系统....................................40 5.10 智能变压器设备规模化运维监控平台技术..................................................41 6.通信...................................................................................................................................41 6.1 民用 HF/VHF 信息传输与组网系统研发........................................................41 6.2 智能机器设备的实时远程控制无线通信关键技术研发................................42 6.3 大规模高动态高效接入与组网架构.................................................................42 6.4 大规模 MTC 与 uRLLC 异构共存技术研究与验证 .......................................43 6.5 5G 基站预商用设备关键技术研究 ..................................................................43 2 6.6 5G 组网技术研究及网优工具研发 ..................................................................43 6.7 基于 5G 终端试验样机关键技术研究 .............................................................44 6.8 5G 多网融合互联网环境下 5G 终端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研究与验证.........44 6.9 面向任务的高可靠智能数据链 .........................................................................45 6.10 面向无缝覆盖的空基通信组网技术 ..............................................................45 7.北斗导航与卫星应用 .....................................................................................................46 7.1 北斗星地增强传感器..........................................................................................46 7.2 北斗导航智能终端..............................................................................................46 7.3 北斗机载多模导航引导设备 .............................................................................47 7.4 北斗位置雷达及自动避障技术 .........................................................................47 7.5 SAR 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DEM)图重建技术..........................................47 7.6 多源高分遥感数据应用制作及三维可视化技术 ............................................47 7.7 低轨遥感卫星高动态指向跟踪技术.................................................................48 7.8 遥感卫星数据移动接收站 .................................................................................48 7.9 便携式卫星遥感终端..........................................................................................49 7.10 泛北斗卫星综合应用创新示范.......................................................................49 8.大数据与云计算..............................................................................................................49 8.1 政务大数据开放共享关键技术及应用.............................................................49 8.2 工业领域实时大数据异构处理优化技术 ........................................................50 8.3 云数据中心智能管理优化技术 .........................................................................50 8.4 数字化人文及文化资源大数据智能分析与利用关键技术 ...........................51 8.5 区域生态监管大数据处理技术与应用.............................................................51 8.6 领域并行处理云服务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示范 ................................................52 8.7 基于“云-边-端”的工业装备自主保障技术.................................................52 8.8 智能制造生产线质量大数据分析技术.............................................................52 8.9 基于多源异构数据融合的公共安全管理平台 ................................................53 8.10 面向“一带一路”的高效物流数据分析与服务..........................................53 9.网络安全 ..........................................................................................................................54 9.1 物联网数据安全保护关键技术及系统.............................................................54 9.2 面向互联网服务的隐私保护关键技术.............................................................54 9.3 云平台安全支撑关键技术与平台研发.............................................................55 9.4 云环境下密文数据库系统开发与应用.............................................................55 9.5 基于 AI 的恶意加密流量检测与防御技术 ......................................................56 3 9.6 大型勒索软件检测与防御平台 .........................................................................56 9.7 移动智能终端安全防护技术和产品.................................................................57 9.8 中低轨卫星通信安全组网关键技术研究与平台开发....................................57 9.9 面向云计算的高性能国产密码服务设备研发 ................................................58 10.量子信息 .......................................................................................................................58 10.1 参考系和测量设备无关的即插即用型量子密钥分发技术 .........................58 10.2 量子通信网络测试与评估技术.......................................................................58 10.3 多场景条件下基于多粒子纠缠态的信息传输关键技术 .............................59 10.4 量子雷达探测关键技术研究...........................................................................59 10.5 量子深度神经网络目标识别技术 ..................................................................60 10.6 量子通信系统用高性能压电单晶致动器 ......................................................60 10.7 基于高性能电光晶体的低驱动电压电光调制器..........................................61 10.8 基于高性能非线性晶体材料的波长转换器件..............................................61 10.9 弱信号量子探测关键技术研究.......................................................................62 10.10 复杂天候光学量子成像技术 ........................................................................63 11.物联网与区块链 ...........................................................................................................63 11.1 支持匿名授权的可信物联网关键技术及示范应用 .....................................63 11.2 基于 NB-IoT 的物联网系统架构及示范应用 ..............................................64 11.3 物联网异构互联与数据共享交换关键技术研发..........................................64 11.4 RFID 系统安全性关键技术研究 ....................................................................65 11.5 基于区块链存储的物联网数据自主管控研究..............................................65 11.6 区块链评测体系与评测方法研究 ..................................................................66 11.7 基于区块链的多域物联网可信受控共享技术及系统 .................................66 11.8 基于区块链的数据隐私保护与可监管研究..................................................67 11.9 区块链数字发票系统研发 ...............................................................................67 11.10 区块链大规模数据安全存储与传输研究....................................................68 12.机器人与无人机 ...........................................................................................................68 12.1 高海拔偏远地区无人机应急物资输送平台研究..........................................68 12.2 基于人工智能的巡检无人机...........................................................................69 12.3 高层建筑消防特种灭火无人机产品研发和推广应用 .................................69 12.4 高可靠无人机自主与智能飞控技术 ..............................................................69 12.5 无人机高精度多源信息容错与自主导航技术..............................................70 12.6 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系统...........................................................................70 4 12.7 高危环境无人自主交互操作技术与装备 ......................................................71 12.8 复合型智能自主移动操作机器人 ..................................................................71 12.9 外骨骼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72 12.10 多移动机器人协作控制关键技术研究........................................................72 13.人工智能........................................................................................................................72 13.1 VR/AR 与智能机器人.....................................................................................72 13.2 大数据人工智能................................................................................................73 13.3 互联网人工智能................................................................................................74 13.4 群体智能技术....................................................................................................74 13.5 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75 13.6 深度学习技术与系统 .......................................................................................76 13.7 无人系统 ............................................................................................................76 13.8 智能感知技术....................................................................................................77 13.9 智能交通技术....................................................................................................78 13.10 智能教育与智能政务.....................................................................................78 14.高端制造装备................................................................................................................79 14.1 基于互联网+装备制造云服务系统开发及应用...........................................79 14.2 高强钢钢板生产工艺装备研发.......................................................................80 14.3 高精度五轴卧式加工中心 ...............................................................................80 14.4 高端跨尺度多功能精密去除制造装备 ..........................................................80 14.5 轴齿高效复合柔性加工单元与智能管控技术..............................................81 14.6 轨道交通系统车轴智能磨削专用数控磨床..................................................81 14.7 耐高温复合材料的先进抛光技术与装备 ......................................................82 14.8 绿色环保印刷、包装技术与高端装备 ..........................................................82 14.9 高端器件制造微操作技术与装备 ..................................................................83 14.10 高品质混凝土骨料回收再利用技术与装备 ...............................................83 15.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技术.......................................................................................84 15.1 电动汽车检测线核心装备及数据融合关键技术..........................................84 15.2 插电/增程式混合动力系统关键技术.............................................................84 15.3 电动汽车高性能动力电机及其新型控制关键技术 .....................................85 15.4 电动汽车高密度锂电池性能提升与能量管理系统关键技术.....................85 15.5 重型 L4 级自动驾驶混合动力矿用车关键技术 ...........................................86 15.6 电动汽车高转速电机-传动一体化变速增扭关键技术 ...............................87 5 15.7 商用车辆新能源开发、应用一体化关键技术..............................................87 15.8 自动驾驶开放道路测试监管大数据平台关键技术 .....................................88 15.9 无人车环境感知及多源信息融合关键技术..................................................88 15.10 甲醇汽车关键技术 .........................................................................................89 15.11 智能网联汽车车内无线通信组网技术研究 ...............................................89 16.精细化工........................................................................................................................90 16.1 绿色含氟化学品的开发及工程制备技术 ......................................................90 16.2 煤焦油提取酚制备芳香醚的绿色甲基化工艺开发 .....................................90 16.3 苯酚合成苯甲醚绿色环保工业化技术开发..................................................91 16.4 新型功能性化学品研发 ...................................................................................91 16.5 油田用绿色化学品的制备及其应用 ..............................................................92 16.6 高性能催化剂和工艺助剂的制备关键技术开发..........................................92 16.7 成品油添加剂关键技术开发...........................................................................93 16.8 抗氧剂类精细化学品清洁生产.......................................................................94 16.9 航天器用流体润滑剂的工业研发 ..................................................................94 16.10 煤基高值精细化学品开发.............................................................................94 17.科技文化融合................................................................................................................95 17.1 文化艺术展演技术集成系统装备的研发与应用..........................................95 17.2 数字内容创意产业链关键共性技术研究 ......................................................95 17.3 新型文化消费产品或设备开发中的关键共性技术研究 .............................96 17.4 新媒体关键共性技术研究 ...............................................................................96 17.5 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中的关键共性技术研究..................................................96 17.6 数字出版数字设计关键共性技术研究 ..........................................................96 17.7 动漫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97 18.科技服务业....................................................................................................................97 18.1 科技服务业在相关行业领域应用支撑技术与示范 .....................................97 18.2 技术转移服务中的关键共性技术与示范 ......................................................97 18.3 创业孵化服务中的新技术、新模式等技术与示范 .....................................98 18.4 科技金融服务业关键技术与示范 ..................................................................98 18.5 研发服务外包中的关键共性技术研究 ..........................................................98 18.6 研发设计和工业设计关键共性技术及示范..................................................98 (二)农业领域 ......................................................................................................99 6 1.农业农村资源循环利用与绿色发展技术集成与示范 ...............................................99 1.1 秸秆资源在农田土壤的综合利用技术开发与示范........................................99 1.2 玉米废弃物资源产业化研发及示范 ..............................................................100 1.3 畜禽养殖废弃物(粪污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集成与 示范 ...........................................................................................................................100 1.4 种养结合系统中资源高效利用技术集成与示范..........................................101 1.5 污染农田土壤的修复技术、制剂研发与示范..............................................101 1.6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与处置技术集成与示范..................................................102 1.7 适宜关中、陕北、陕南农村的生态环保智慧厕所研发及示范.................102 1.8 城乡建设废料在乡村空间资源化利用技术集成与示范 .............................103 2.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选育及面制品工业化技术集成与示范.................................103 2.1 小麦特异性状遗传资源挖掘与利用 ..............................................................103 2.2 高直链淀粉小麦品种选育 ...............................................................................104 2.3 强筋小麦新品种选育与示范...........................................................................104 2.4 彩色及糯质小麦新品种选育与示范 ..............................................................105 2.5 小麦绿色栽培技术集成与应用.......................................................................105 2.6 陕西传统面制主食品产业提升及示范 .........................................................105 2.7 小麦全麦粉食品工业化生产与示范 .............................................................106 2.8 利用小麦加工副产品开发新健康食品技术集成与示范 ............................106 3.羊乳全产业链生产技术研发与示范 ..........................................................................107 3.1 新型婴幼儿配方奶粉研发与中试 ..................................................................107 3.2 新型功能性中老年配方羊奶粉关键技术集成及产业化示范.....................108 3.3 特殊医学人群及特殊人群功能性羊乳研发及应用示范 .............................108 3.4 特色生物活性羊乳制品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108 3.5 羊乳及羊乳制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109 3.6 液态羊乳及发酵羊乳加工关健技术研究与示范..........................................109 4.蔬菜绿色生产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 ..........................................................................110 4.1 蔬菜抗性种质资源创制与新品种选育 ..........................................................110 4.2 蔬菜灾害性病虫发生规律与绿色防控关键技术研究应用 .........................110 4.3 蔬菜精准施药与农药控施增效技术研究与示范..........................................111 4.4 半封闭式玻璃温室栽培环境智能化调控技术研究与示范 .........................111 4.5 设施蔬菜有机基质栽培技术研发与应用 ......................................................111 7 4.6 设施蔬菜栽培环境实时监测智能系统开发..................................................112 4.7 蔬菜提质增效生产技术模式及绿色生产技术体系构建与示范推广 ........112 5.饲草繁育和高效栽培加工利用产业链 ......................................................................113 5.1 苜蓿-根瘤菌共生抗逆基因挖掘与育种体系构建。....................................113 5.2 高产抗逆苜蓿新品种选育与示范 ..................................................................114 5.3 苜蓿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114 5.4 高品质苜蓿饲草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 ..........................................................115 5.5 陕南山区多年生菌草高效栽培与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 .............................115 5.6 陕北冷凉区菌草越冬技术研究与示范 ..........................................................116 5.7 菌草高效加工与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 ..........................................................116 6.智慧农业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 ..................................................................................117 6.1 “传统媒体+互联网+移动终端”现代农业科技信息集成推广关键技术研 究与应用 ...................................................................................................................117 6.2 “互联网+农业科技资源”服务技术集成与应用 .....................................118 6.3 农业气象、病虫害、苗情检测智能服务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118 6.4 物联网+粮食作物大数据服务技术集成与应用...........................................119 6.5 物联网+果业大数据服务技术集成与应用 ...................................................119 6.6 物联网+畜牧业农技大数据服务技术集成与应用 ......................................120 6.7 “物联网+特色农产品物流可追溯”技术集成与应用 .............................120 7.农业装备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 ..................................................................................120 7.1 粮食精准播种技术与智能装备研发 ..............................................................121 7.2 大型牲畜智能化养殖技术及装备研发 ..........................................................121 7.3 蔬菜标准化育苗及机械化移栽装备研发与示范..........................................122 7.4 丘陵山区林果机械化作业装备研发与示范..................................................122 7.5 精准施药技术与智能植保机械研发 ..............................................................123 7.6 果蔬保鲜防腐包装运输机械研制 ..................................................................123 7.7 陕茶智能精制加工技术装备研发 ..................................................................124 7.8 适度规模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研发与示范..........................................124 (三)社会发展领域 .............................................................................................125 1.常见病、多发病关键技术研究创新链(群)..........................................................125 1.1 心脑血管疾病诊治新技术研究.......................................................................125 1.2 消化疾病诊治新技术研究 ...............................................................................125 8 1.3 呼吸疾病诊治新技术研究 ...............................................................................126 1.4 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诊治新技术研究 ..........................................................126 1.5 神经、精神疾病防治新技术研究 ..................................................................127 1.6 感染性疾病防治新技术研究...........................................................................127 1.7 妇科、产科疾病诊治新技术研究 ..................................................................128 1.8 儿科临床用药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 ..............................................................128 1.9 口腔疾病诊治新技术研究 ...............................................................................128 1.10 骨科疾病诊治新技术研究.............................................................................129 2.生物技术及智慧医疗新技术研发创新链(群) .....................................................129 2.1 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新技术研究.......................................................................129 2.2 细胞与免疫治疗关键技术研究及配套产品研发..........................................130 2.3 病原体快速、同步检测系统及抑制剂的研发及应用 .................................130 2.4 恶性肿瘤基因检测及肿瘤预警预测数据库开发研究 .................................131 2.5 疫苗关键技术研究 ...........................................................................................132 2.6 新一代基因编辑技术在体细胞突变基因功能评估的应用研究.................132 2.7 人体器官及细胞组织损伤保护与治疗技术研究..........................................133 2.8 医学影像诊断分析系统研究...........................................................................133 2.9 远程会诊智能系统研发及应用示范 ..............................................................133 2.10 智慧医疗与养老技术及系统研发 ................................................................134 3.新药创制及医疗器械关键技术创新链(群)..........................................................135 3.1 化药创新药物研究 ...........................................................................................135 3.2 生物创新药物研究 ...........................................................................................135 3.3 药物绿色制造关键技术研究...........................................................................135 3.4 医用金属材料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 ..............................................................136 3.5 生物医用功能材料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136 3.6 新型血管支架的研发与应用...........................................................................137 3.7 基于 3D 打印技术的医疗器械产品研发.......................................................137 3.8 高端植入性医疗器械产品的研发 ..................................................................138 4.中医药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创新链(群)..............................................................138 4.1 中药材生态种植技术研究及推广 ..................................................................138 4.2 药用植物有效成分筛选及提取关键技术研究..............................................139 4.3 特色优势药用资源创新研究...........................................................................139 4.4 中药功效物质基础辨识核心技术研究 ..........................................................140 9 4.5 组分中药配伍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 ..............................................................140 4.6 中药经典名方防治重大疾病评价及诊疗标准研究 .....................................141 4.7 重大及难治性疾病的中医药规范化诊疗方案及疗效机制研究.................141 4.8 糖尿病及并发症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及应用研究..........................................142 4.9 皮肤疾病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及应用研究 ......................................................142 4.10 基于大数据的陕西中药综合信息智能服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143 5.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关键技术创新链(群) .................................................143 5.1 渭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与治理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 .........................143 5.2 秦岭水源涵养演变机制及其调控技术研究与示范 .....................................144 5.3 分散式污染生态治理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145 5.4 土壤污染防治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145 5.5 关中大气污染物来源解析技术体系建立与应用..........................................145 5.6 工业废气污染高效控制技术研究与示范 ......................................................146 5.7 工业废水的高效处理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146 5.8 电器拆解废物处置及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及应用..........................................147 5.9 市政工程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关键技术与示范..........................................147 6.汉江流域经济带水环境保护技术创新与示范链(群).........................................148 6.1 汉江流域水源地面源污染特征及控制技术方法研究 .................................148 6.2 湖库水体污染控制和修复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148 6.3 浅层滞缓流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 .................................149 6.4 汉江沿线污水安全收集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149 6.5 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150 6.6 沿江及滨河湿地保护和修复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 .....................................150 6.7 特色加工废水循环利用与处理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 .................................151 6.8 汉江经济带绿色生态产业链建设与示范 ......................................................151 7.文化资源保护、传承、传播与公共安全技术创新链(群).................................152 7.1 文化遗产探源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152 7.2 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管理与应用关键技术研究..........................................152 7.3 智慧博物馆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 ..................................................................153 7.4 丝路文化遗产价值传播关键技术与展示系统研发 .....................................153 7.5 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传承与开发利用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154 7.6 红色旅游产品创新研究及应用示范 ..............................................................154 7.7 陕西地区考古现场文物保护材料与关键技术研究 .....................................154 10 7.8 应急救援关键技术研究与装备开发 ..............................................................155 7.9 防灾减灾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155 7.10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与产品研发............................................................156 二、特色产业创新链(群) .........................................................................................156 (一)工业领域 ....................................................................................................156 1.关键集成电路研发特色产业创新链(群)(西安市重大技术需求) ..................156 1.1 多协议内嵌自检测修复存储器研发 ..............................................................157 1.2 高功率密度高性能存储器电源管理芯片研发..............................................157 1.3 面向嵌入式系统的异构多核处理器的研发..................................................158 1.4 面向新型存储的 STT-MRAM 材料及集成技术研究 .................................158 1.5 3D NAND 封装生产与技术研究 ...............................................................159 1.6 高端集成电路测试研究 ..................................................................................159 2.智能机床及工具装备技术研发特色产业创新链(群) (宝鸡市重大技术需求)160 2.1 智能数控系统研发与应用 ...............................................................................160 2.2 智能机床研发与应用 .......................................................................................161 2.3 高效数控环面蜗杆磨床的研发.......................................................................162 2.4 新一代齿轮磨床专用数控系统研发 ..............................................................163 2.5 高精密球面车床研制 .......................................................................................163 2.6 大批量轴类零件的热后磨削及检测智能线..................................................164 2.7 2.5m 高精度车磨复合数控机床的研发.....................................................165 2.8 车铣复合功能部件开发及应用.......................................................................166 2.9 数控机床功能附件 BMT63 动力刀塔开发设计及 XR300 关节机器人的应 用 ...............................................................................................................................166 2.10 高速高精度长寿命刀具的研究 ...................................................................167 3.锂电池材料装备关键技术研究特色产业创新链(群) (咸阳市重大技术需求)168 3.1 正极材料全密封气氛保护旋转式烧结炉 ......................................................168 3.2 高镍三元材 NCM811 研发与示范................................................................168 3.3 新型负极材料连续碳化及连续石墨化提纯工艺研发 .................................169 3.4 HLST 宽幅铝箔铜箔套位涂碳涂布机 ...........................................................169 3.5 功率和能量密度综合最优的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开发与示范 ............170 3.6 锂离子动力电池组结构优化技术研究 ..........................................................170 3.7 连续碳纤维/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电池箱 ........................................................170 11 3.8 镍氢电池隔膜....................................................................................................171 4.新能源动力电池特色产业创新链(群) (渭南市重大技术需求) ......................172 4.1 高端电池级 N-甲基-2-吡咯烷酮(NMP)合成与纯化技术研究与应用172 4.2 大倍率、长寿命磷酸铁锂电池的研究与应用..............................................172 4.3 电池智能节能动力总成研发及应用 ..............................................................173 4.4 高能量汽车类锂离子电池单体技术研发与应用..........................................173 4.5 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研究与应用.......................................................................174 4.6 高比功率、长寿命工具类动力电池单体技术研究与应用 .........................174 4.7 高端动力电池用功能性电解液研究与应用..................................................175 4.8 负极材料钛酸锂的改性工艺技术及应用研究..............................................175 4.9 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和回收技术研发 ..............................................................176 5.弃光弃风弃疏干水制氢及氢能特色产业创新链(群) (榆林市重大技术需求)176 5.1 风电光电网电与制氢系统耦合关键技术研究及其示范 .............................176 5.2 高纯度制氢装备研究设计及其示范制造 ......................................................177 5.3 高压气态储氢气罐设计及其示范制造 ..........................................................178 5.4 高压气态储氢系统设计与控制及其示范应用..............................................178 5.5 高压气态氢气加注系统设计及其示范应用..................................................179 5.6 液氢储氢供氢加注产业链设计研究 ..............................................................179 5.7 超高真空多层结构液氢瓶的设计与示范制造..............................................180 6.机械制造特色产业创新链(群) (汉中市重大技术需求)...................................180 6.1 高档滚珠丝杠副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生产线建设 .....................................180 6.2 车齿技术及高精度新型车齿刀研究与生产..................................................181 6.3 飞机起落架复杂零部件数控加工防差错技术研究与应用 .........................181 6.4 超细硬质合金材料及高速加工刀具研究与示范..........................................182 6.5 高端机床装备配套轴类、盘类锻件产业化开发..........................................183 6.6 医用旋转工具加工装备研发及工艺研究应用..............................................183 6.7 丝杆中径卡规技术研发及应用.......................................................................184 7.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产业化应用特色产业创新链(群) (商洛市重大技术需求)184 7.1 天然硫酸钡透明功能材料生产工艺及产业化应用 .....................................184 7.2 食品级印铁图层专用材料生产工艺及产业化应用推广。 .........................185 7.3 高端油墨功能填料生产工艺及产业化应用推广。 .....................................185 7.4 防腐纤维填料生产工艺及产业化应用推广。..............................................186 12 7.5 超细二硫化钼的生产工艺及产业化应用推广。..........................................186 7.6 黑色绢云母提纯增白技术生产工艺及产业化应用推广。 .........................186 8.钢铁材料清洁生产特色产业创新链(群)(韩城市重大技术需求) ..................187 8.1 低碳绿色炼铁技术研究与应用.......................................................................187 8.2 高品质板带钢制造技术研发与应用 ..............................................................188 8.3 烧结烟气脱硫脱销一体化技术研究与应用..................................................188 8.4 冶金渣制备高活性粉体材料研究与应用 ......................................................189 8.5 冶金废水零排放再生回用系统构建与关键技术开发 .................................190 8.6 煤气高温超高压发电技术研究与应用 ..........................................................190 8.7 钢铁企业余热与城市供暖融合技术研究与应用..........................................191 8.8 新型环保长寿连铸中间包系统研发与应用..................................................191 8.9 冶金粉尘无害化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 ..........................................................192 8.10 炼铁工序兰炭末分级利用技术研究与应用 ...............................................192 (二)农业领域 ....................................................................................................193 9. 苹果特色产业创新链(群) (延安市重大技术需求).........................................193 9.1 苹果特色加工品优质原料生产技术及加工工艺研究 .................................193 9.2 无人机在苹果园病虫防治中的应用与示范..................................................194 9.3 苹果生物有机肥研发及果园土壤修复技术集成示范 .................................194 9.4 山地苹果新优品种引进、筛选及优质苗木繁育与示范推广.....................195 9.5 苹果采后气调贮藏关键技术及果品分选技术集成应用 .............................195 10.毛乌素沙地沙产业开发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特色产业创新链(群) (榆林市重大 技术需求) .......................................................................................................................196 10.1 特色沙生植物开发利用及其产业化示范....................................................196 10.2 开展相关高效栽培及病虫害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 ...................................196 10.3 相关采收加工机械装置研制试验示范........................................................197 10.4 特色沙生食用、药用植物有效成份提取工艺研究 ...................................198 10.5 特色沙生植物相关产品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 ...........................................198 10.6 特色沙生植物开发利用产业化模式研究....................................................199 11.设施农业提质增效生产关键技术特色产业创新链(群)(杨凌示范区重大技术需 求)....................................................................................................................................200 13 11.1 移动式环保型栽培基质袋制作和基质自动装填机研发...........................200 11.2 新型棚体结构与绿色能源利用设备开发与示范 .......................................200 11.3 设施蔬菜有机基质栽培技术研发与应用....................................................201 11.4 设施蔬菜周年高效优新生产模式开发与示范 ...........................................201 11.5 新型大棚设施设备与蔬菜产业链集成与示范 ...........................................202 (三)社会发展领域 .............................................................................................202 12.中药特色产业创新链(群)(铜川市重大技术需求).........................................202 12.1 优势特色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研究........................................................202 12.2 中药饮片创新研究 .........................................................................................203 12.3“药王故里”优势特色中药挖掘与创新研究 ............................................203 12.4 中药材生产智能设备开发研究 ....................................................................203 13.道地中药材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特色产业创新链(群) (安康市重大技术 需求) ...............................................................................................................................204 13.1 安康道地中药材种苗快繁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 .......................................204 13.2 安康道地中药材生态种植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204 13.3 安康道地中药饮片生产技术和质量控制研究 ...........................................205 13.4 中药配方颗粒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 .......................................205 13.5 配方颗粒提取废弃物及药材非药用部位综合利用研究与产业化 ..........206 (四)支持额度 ....................................................................................................206 (五)联系咨询 ....................................................................................................206 三、一般项目 ..............................................................................................................207 (一)工业领域 ....................................................................................................207 1.电子信息........................................................................................................................207 2.新材料 ............................................................................................................................208 3.光机电一体化................................................................................................................209 4.能源化工........................................................................................................................209 5.科技服务业....................................................................................................................210 (二)农业领域 ....................................................................................................210 1.农业种植........................................................................................................................210 14 2.农业养殖........................................................................................................................211 3.农产品加工及质量安全...............................................................................................212 4.农业装备及信息化 .......................................................................................................213 5.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及生态修复 ..................................................................................213 (三)社会发展领域 .............................................................................................214 1.疾病防治........................................................................................................................214 2.药物与医疗设备 ...........................................................................................................215 3.中医药现代化................................................................................................................215 4.环境保护及资源利用 ...................................................................................................216 5.新型城镇化....................................................................................................................216 6.公共安全与防灾减灾 ...................................................................................................216 7.公共文化........................................................................................................................216 (四)科技扶贫 ....................................................................................................217 1.支持重点........................................................................................................................217 2.申报要求........................................................................................................................219 (五)支持额度 ....................................................................................................220 (六)联系咨询 ....................................................................................................220 四、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220 (一)支持项目 ....................................................................................................220 1.重点项目........................................................................................................................220 2.一般项目........................................................................................................................221 (二)支持领域 ....................................................................................................221 (三)申报要求 ....................................................................................................221 (四)资助额度 ....................................................................................................222 (五)联系咨询 ....................................................................................................222 15 一、重点产业创新链(群) (一)工业领域 1.高性能特种材料 1.1 重卡汽车用高性能摩擦材料 研究内容:针对重卡汽车制动系统对高性能摩擦材料的迫切 需求,开发新型高性能陶瓷基摩擦材料及其摩擦副/片制备技术, 主要包括摩擦材料成分体系优化设计、合成方法、摩擦性能、以 及摩擦副/片服役性能等,揭示摩擦磨损机理,提升材料强度和 耐磨性,增强使用稳定性和寿命,在重卡汽车领域实现产业化应 用。 考核指标:建立重卡汽车高性能摩擦材料制备技术规范,开 发出 2 种以上典型摩擦副/片产品,应用于重卡汽车等领域,取 代进口,形成产业化示范推广,申请发明专利 2 件以上。陶瓷基 复合材料刹车盘/片摩擦材料:密度 1.9-2.2g/cm3;极限工作温 度 1300℃;拉伸强度≥120MPa;压缩强度≥180MPa;弯曲强度≥ 150MPa;层间剪切强度≥15MPa;冲击韧性 ≥25KJ/m2;摩擦系 数 0.35-0.45;刹车盘磨损率≤0.05µm/(面·次);刹车片磨 损率 ≤0.35cm3/MJ。使用寿命≥10 万公里。 1.2 轻质高导热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制备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航天及核技术领域对轻质高性能碳/碳复合 材料的迫切需求,发展高模量、高导热碳/碳复合材料制备技术, 建立高导热碳/碳复合材料制备技术体系,揭示碳/碳复合材料的 导热机理,探明微观结构与复合材料力学、热学性能之间的相互 16 关系,获得典型的高导热碳/碳复合材料构件。 考核指标:建立高模量高导热碳/碳制备技术规范,热导率≥ 550 W/(m·K),复合材料拉伸强度≥180MPa,模量≥150GPa,获 得典型的热结构复合材料构件,实现产业化应用示范与推广,申 请发明专利 2 件以上。 1.3 陶瓷基复合材料紧固件 研究内容:针对航空航天用陶瓷基复合材料紧固件力学性能 低和分散性大的问题,发展原位自生 SiC 纳米线改性 SiC/SiC 复 合材料,研制新型 SiC/SiC 紧固件,研究材料的制备工艺、热物 理和力学性能,掌握其微结构-性能相关性规律,制备 SiC/SiC 销钉和螺栓,研究加工工艺的影响并考核其性能,建立 SiC/SiC 销钉和螺栓的制备工艺规范。 考核指标:SiC/SiC 复合材料强度:面内弯曲强度≥400 MPa;层间剪切强度≥40MPa;面内剪切强度≥200MPa;断裂韧性 ≥18MPa·m1/2,建立陶瓷基复合材料紧固件生产技术规范,形成 一定示范推广,申请发明专利 2 件以上。 1.4 耐高温高强韧抗腐蚀铁铝基共晶复合材料制备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航空航天等高技术领域对低密度、高强度、 耐高温、抗腐蚀复合材料的迫切需求,开展高强高韧铁铝基共晶 复合材料的设计、凝固制备与应用关键技术研究。通过合金成分 设计、控制和优化凝固过程,突破高强高韧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 建立铁铝基复合材料的强韧化理论,获得铁铝基共晶复合材料应 用的关键技术。 考核指标:材料密度≤6.0g/cm3,室温拉伸强度≥1200MPa, 室温拉伸延伸率≥15%,室温断裂韧性 KIC≥40.0MPa³m1/2,疲劳 强度≥260MPa;600℃拉伸强度≥800MPa,600℃压缩屈服强度≥ 17 800MPa,600℃断裂韧性 KIC≥40.0MPa³m1/2 ;700-1200℃氧化 增重≤0.1mg/cm2,500-1000℃氧-硫环境腐蚀 300 小时,拉伸强 度保持率≥80%;制备获得典型铁铝基共晶复合材料样件。申请 发明专利 2 件。 1.5 高性能动力锂离子电池、电极关键材料的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新能源汽车、特种智能装备等领域对高安全、 长寿命、能量功率兼顾型锂离子电池的迫切需求,开发高比容量、 高倍率性能、长寿命新型正极材料及硅基负极材料,揭示电极材 料容量衰减的关键机制, 探究电极材料与电解液的界面作用机理, 设计、调控及优化电极材料的表界面,重点研究高性能正、负极 材料的改性技术,实现电池的高安全性、耐用性以及能量功率兼 顾性,构筑高性能动力锂离子电池应用于无人机、新能源汽车等 领域。 考核指标:单体电池能量密度≥350Wh/Kg,功率密度≥ 500W/Kg,循环寿命≥500 次;制备获得高性能单体动力锂离子 电池,实现 1-2 种型号电池产业化应用,申请发明专利 2 件以上。 1.6 新型宽温 FFS 液晶显示材料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高分辨率车载等户外显示器件迅速增长的市 场需求,开展宽温区快响应 FFS 液晶显示材料合成、提纯及配方 技术研究,包括:1)新型含氟单体液晶合成及提纯工艺研究, 2)宽温 FFS 混合液晶配方设计与工艺技术研究,3)宽温 FFS 混 合液晶质量可靠性控制与检测方法研究。 考核指标:宽温 FFS 混合液晶配方工作温度范围:-40~+90 摄氏度;宽温 FFS 混合液晶配方旋转粘度小于 100mPas;单体液 晶纯度>99.9%;申请发明专利 2 件以上。 18 1.7 太赫兹产生与探测晶体材料与应用 研究内容:针对深空探测器对高性能光电单晶体的迫切需求, 开展太赫兹产生与探测晶体材料研究, 主要包括单晶的生长原理; 晶体中结构缺陷对电学性能和太赫兹光谱响应的影响规律及其 控制技术;电光晶体的退火处理技术;以及基于电光晶体的太赫 兹时域光谱仪器产业化技术开发与示范。 考 核 指 标 : 电 光 晶 体 的 直 径 ≥ 60mm , 电 阻 率 在 102-106 Ω·cm 范围,载流子浓度在 1010-1014cm-3 范围内。 开发出基于 电光晶体的 TDS 太赫兹时域光谱仪,光谱宽度 0.1-3.5THz,动 态范围>60dB; 高精度机械扫描,时间分辨<10fs, 建立企业级 技术规范,实现产业化应用示范。申请发明专利 2 件以上。 1.8 面向航空航天的润滑耐磨复合材料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航空航天发动机对下一代新型固体干膜 润滑涂层的要求,开发低摩擦、耐油磨的高性能树脂基复合涂层 材料,揭示固体润滑剂的微观结构、界面形貌对涂层性能的影响 规律,建立涂层微观润滑摩擦理论,建立涂层的润滑与失效理论, 发展燃油控制系统环境下耐磨涂层体系。 考核指标:1)涂层厚度 30-40µm;2)耐冲击性≥50cm;3) 耐油性在 150℃ 24h 附着力不变化;4)耐热性:300℃ 1h,不 开裂、不软化;5)摩擦系数≤0.1;6)耐磨性≥10KM/µm(环 块试验法载荷 1120N,煤油润滑) 。 申报条件:产学研联合申报 1.9 掺杂压电单晶材料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高频超声换能器阵列不断提升的应用需求, 开展稀土元素 Sm、Nd、La 掺杂压电单晶(PIN-PMN-PT)的生长 和性能优化研究工作,获得[001]定向生长的高质量稀土掺杂压 19 电单晶,打破矫顽电场、介电常数以及压电系数的相互制约关系, 在不降低矫顽电场的条件下,大幅提升压电单晶的介电常数和压 电系数。同时,利用相场模拟和实验分析,建立最优化的极化方 案,最大限度发挥稀土掺杂压电单晶的性能优势。 考核 指标: 1)完成稀土元素 Sm、 Nd、La 掺杂压电单晶 (PIN-PMN-PT)的[001]定向生长,单晶直径大于 30mm,长度大 于 80mm。2)建立稀土掺杂压电单晶性能全矩阵,为相关换能器 阵列的设计提供基础。3)通过极化和热处理等方法,优化单晶介 电 和 压 电 性 能 , 介 电 常 数 ε _33/ ε _0>10000 , 压 电 系 数 d33>3500pC/N。4)试制高频超声换能器阵列器件。5)申请发明专 利 2 件以上。 1.10 电子级高纯试剂材料研究 研究内容:电子级高纯试剂材料主要用于集成电路(IC)和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ISI)制造中晶圆表面清洗、芯片加工过程中 的清洗和蚀刻等。通过采用亚沸蒸馏,减压蒸馏或气体吸收工艺 技术研发成熟稳定的亚沸蒸馏装置用于制备 PPB, PPT 级高纯盐 酸,硝酸,氢氟酸,硫酸。使普通工业试剂快速纯化为 PPB, PPT 级别高纯试剂产品, 免去复杂的工业化生产可能带来的包装, 运输,使用过程中造成的污染,实现高纯试剂的快速制备,直接 使用。研发采用亚沸蒸馏,减压蒸馏或气体吸收工艺的装置产品, 并形成装置自动控制,快速切换,杂质自动检测等关键技术。 考核指标:电子级高纯试剂制备装置的设计及实现;装置制 备工艺技术及杂质检测的关键技术开发;申请发明专利 2 件。 20 2.石墨烯 2.1 新型三维石墨烯制备及其自驱动集成天线应用研究 研究内容:随着物理网的提出以及快速发展,各种终端设备 在无线局域网下对周围的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和监控,针对储能元 件及微带贴片天线等集成领域的石墨烯产业化需求潜在应用,开 展三维石墨烯材料的规模化宏量制备。研究 CVD 石墨烯三维构筑 技术、表面多孔调控技术及三维石墨烯自驱动集成天线应用技术 等研究。 考核指标:多孔石墨烯体表面积≥8×10-2m2cm-3,孔径尺度≤ 7um,材料直径≥4 英寸,发射天线的谐振频率偏移≥10MHz,申 请发明专利 2 件以上。 2.2 石墨烯透明导电薄膜及低成本宏量制备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柔性显示、透明吸波和共形天线等信息行业 对高质量低成本、表面电阻率可控的大面积石墨烯透明导电薄膜 的潜在需求,开展 6-8 英寸大面积石墨烯透明导电薄膜的规模化 宏量制备技术研究,突破大面积石墨烯薄膜生长的成本控制、缺 陷控制、表面电阻率调控和多维度功能集成调控等关键技术,实 现高质量低成本、表面电阻率精确可调的石墨烯透明导电薄膜的 产业化。 考核指标:石墨烯薄膜直径 6-8 英寸,单层覆盖率优于 90%,透过率优于 80%,表面电阻率 1-1KΩ范围内可调,申请发 明专利 2 件以上。 2.3 晶圆级多层石墨烯制备及其在柔性光电器件应用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以石墨烯为基板的光电器件在可穿戴显示, 可折叠显示等领域的潜在应用需求,开展石墨烯基光电器件的制 21 备技术研究,揭示石墨烯上范德华外延半导体光电材料的关键机 理,突破石墨烯上外延高质量半导体发光结构的生长技术,实现 高亮度、低成本石墨烯基半导体发光器件大规模制备。在柔性基 底上,采用纳米压印、石墨烯生长与转移等技术,开展大面积石 墨烯柔性光电探测器件的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 考核指标:石墨烯基 GaN 发光结构的 XRD(002)和(102) 半高宽分别小于 100arcsec 和 600arcsec。光电器件的开启电压 小于 3V,输出光功率大于 1.5mW(以 0.25mm^2 的面积为参考) , 外 量 子 效 率 优 于 10% ; 石 墨 烯 探 测 器 件 响 应 波 长 范 围 300nm-2500nm,响应度≥1A/W。申请发明专利 2 件以上。 2.4 大幅面石墨烯智能复合材料及其智能结构的制造与应 用 研究内容:针对当前智能材料、智能结构、智能驱动在机器 人、光学器件、多功能集成传感器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借助石墨 烯特异的光、热、电、磁效应,开展石墨烯智能复合材料及智能 结构一体化设计、大幅面一致性制造、以及在微纳自适应光学系 统等应用领域的研究,突破石墨烯智能复合材料与智能结构在体 相分布调控、界面力学匹配、智能界面驱动、大幅面一致性制造 与驱动操控等关键技术,实现石墨烯智能复合材料与智能结构的 材料-结构-驱动-传感一体化设计与制造的方法、技术、应用。 考核指标:自适应光学器件原型的幅面不小于 200×200mm、 界面驱动行程≥100μm、 驱动精度优于 1μm、阵列化微纳结构 (特征尺寸<10μm)均匀性优于 5%;形成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 原型器件不小于 2 类,并实现产业应用示范。 2.5 石墨烯轻质结构吸波材料的制备技术与应用开发 研究内容:面向航空航天、武器装备、太空探测、水面水 22 下舰艇领域对高性能新型隐身吸波结构复合材料的技术需求,基 于石墨烯轻质、高强及优异的电学、磁学性能,开展石墨烯基轻 质、宽频吸波结构复合材料制备技术研究,并实现产业化应用与 开发。 考核指标:密度≤1.5 g/cm3,弯曲强度≥100 MPa,反射 率 X 与 Ku 波段≤-10 dB,申请发明专利 2 件以上。 2.6 石墨烯改性炭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制备技术与应用开发 研究内容:面向轻量级电线电缆、高能量密度可编制超级 电容器、可穿戴智能纺织品、环境响应制动器和超微型电机的市 场需求,结合石墨烯优异的力学性能、电导率和热导率,根据炭 纤维结构和性能特点,用石墨烯适配纺丝前躯体,实现炭纤维结 构性能的快速优化和高有序度排列,大幅度减少能耗和污染排放, 从而进一步实现高性能石墨烯改性炭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低成 本批量制备技术和应用开发。 考核指标:拉伸轻度≥2 GPa,电导率≥ 5× 10 4 S/m,热导率≥120 W/m·K,有效可控直径:2 ~ 100 µm,复合 材料密度≤1.5 g/cm3,复合材料弯曲强度≥1800MPa,申请发明 专利 2 件以上。 2.7 石墨烯生产膨/晶化产业化设备 研究内容:针对不同规格石墨烯批量生产过程中对设备的苛 刻要求,研发具备耐腐蚀、耐高温、高温控温精度高、温度均匀、 高安全、普适性、石墨烯纯度要求高的可实现连续化大规模生产 石墨烯的动态膨化晶化产业化中型设备,该设备可形成一定年产 能的石墨烯膨化晶化示范生产线。 考核指标:1)设备指标:模块化设计,更换方便,PLC 智 能一体化操控,膨化区温控精度≤±2℃,连续投料量≧2kg/h, 23 常用工作温度 1200℃,最高设计温度 1600℃,转速≥0.5r/min; 出料量≧1kg/h;自动进、排气检测系统、电气控制及检测系统; 气氛保护后氧气含量﹤10ppm。2)石墨烯产品指标:粉体电阻率<1 Ω·cm、比表面积>500cm2/g、层数<10 层;氧含量≤6%;金属杂 质含量≤0.5%;十二脂醇有机溶液电导率≧250 μS。 2.8 以天然石墨为原料的石墨烯大规模产业化工艺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陕西省优质天然石墨矿藏资源,以其为原料 开发高附加值石墨烯相关材料,实现氧化石墨烯和石墨烯粉体材 料的低成本、低污染、低能耗、规模化制备。探索天然石墨、氧 化石墨烯和石墨烯材料三者结构间关联,以开发适应于不同粒径 天然石墨的氧化石墨烯和石墨烯批量制备技术。 考核指标:氧化石墨烯指标:碳含量≦65%,片层尺寸分布 1-30μm。石墨烯指标:比表面积 300-800m2/g,厚度≦20nm,粒 径(D50)5-10μm,碳含量≧98%,产能≧50kg/批次。 2.9 高性能石墨烯基超级电容设计及应用研究 研究内容:超级电容具备高的功率密度、长的循环寿命和很 短的充放电时间,使其成为理想能源存储元件。针对高能量密度 超级电容研制,研究复合石墨烯电极的物理化学性能及存贮和转 换能源的机理、电极化理论和多孔电极合成机制等。 考核指标:能量密度不小于 70 Wh/kg,功率密度为不小于 200 kW/kg,申请发明专利 2 件以上。 2.10 石墨烯改性润滑剂(油/脂)规模化制备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重型机械中使用的传统润滑油耐极压性、安 定性、耐腐蚀性能不足,导致机械噪音大、更换机油频繁、金属 部件锈蚀,诱发设备过度磨损,影响设备正常运转和寿命,严重 24 时会发生停机或导致安全事故,造成重大经济或人员损失。本项 目要求利用石墨烯的润滑性、导热性和大比表面积等优异性能, 开发均相、高分散、耐极压、高安定、耐腐蚀的石墨烯改性润滑 剂/油规模化制备技术。 考核指标:润滑剂(油/脂)指标:粘度等级(100℃) 15-24mm2/S,闪电(开)≧170℃,腐蚀试验 3 极(铜片,121 ℃,3h),倾点≦-25℃,抗摩擦实验通过 SH/T0519,产能≧50L/ 批次。申请发明专利 1-2 件。 3.有色金属 3.1 高性能钛合金丝材制备技术 研究内容:探明 TC4 和 TC16 钛合金高性能丝材组织演化规 律及组织均细化控制机理;确定两种合金丝材生产工艺与过程控 制规程,实现的稳定化生产及供应。 考核指标:1)尺寸:Ф1.6mm-Ф12mm;2)力学性能等满足 GJB2219-2015 标准要求;3)形成 10 吨/年高性能钛合金丝材的 生产能力;4)实现三批次以上高性能钛合金丝材的稳定生产; 5)完成多批次高性能钛合金紧固件的生产验证;6)为相关单位 提供高性能钛合金紧固件用钛合金丝材。 3.2 高强韧钛合金大规格板材制备技术 研究内容:1)多组元高强韧钛合金电子束熔炼过程中成分 精确控制技术;2)高强韧钛合金宽厚板材组织协调轧制技术, 研制出 1000MPa 级高强韧钛合金宽厚板材,填补 1000MPa 级高强 韧舰船用钛合金宽厚板材国内空白;3)钛合金焊接技术;4)突 破大规格宽厚板材制备加工、组织性能控制、成型与焊接等成套 关键技术,并形成配套制备加工技术,解决舰船用高强韧钛合金 25 成本高、性能稳定性差等技术难题。 考核指标:1)高强韧钛合金板材规格:厚度δ50-80,宽度≥ 2000mm,长度≥6000mm;2)板材室温力学性能:抗拉强度 Rm≥ 1100MPa,屈服强度 Rp0.2≥1000MPa,断后伸长率 A≥10%,断裂 韧性 KIC≥80Mpa.m1/2,冲击韧性αKV≥40J。3)在 100℃、3.5% NaCl 溶液中无腐蚀发生, 在 10m/s 流速下,冲刷腐蚀率≤4×10-4 mm/a;4)焊接系数≥0.9;5)板材不平度≤15mm/m。 3.3 大规格钛基复合材料制备关键技术开发 研究内容:1)承受内外轴向载荷、大直径薄壁钛基制备技 术开发;2)大型钛基装备的特种焊接技术开发;3)高性能铝钛-钢复合材料制备技术开发;4)多层钛基功能复合材料开发; 5)高性能钛/管线钢复合板制备技术及其复合板焊接接头检测、 表面强化技术; 考核指标:1)钛基装备焊接接头力学性能满足 NB/T47014-2011 的要求,X-rayⅡ级合格;设备氦检漏率<1.0× 10-7Pam3/s,热气循环检测压降小于 0.1MPa/h;2)铝-钛-钢 复合材料:大规格材料制备技术,尺寸 5/3/21×≥3000mm,其 中钛-钢界面剪切强度≥180MPa,铝-钛界面剪切强度≥70MPa, 屈服强度≥270MPa,抗拉强度≥485MPa,延伸率≥17%;3)多层 钛基复合材料:制备出尺寸为 30/20/5/8/30≥Φ200mm 的防锈铝 -铝-钛-镍-不锈钢复合材料,其中铝-钛界面剪切强度≥70MPa; 4)钛-管线钢复合材料:制备出尺寸为 2/14×1800×10000mm 的 钛-管线钢复合材料,通过对复合板焊接接头的表面强化处理, 厚度方向形成梯度组织;为用户提供产品;制定焊接接头及表面 强化技术规程。 26 3.4 高纯钼单晶材料制备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新型能源技术和先进航天装备技术等的 发展需要,需研究并掌握高纯钼单晶材料的批量化制备技术,填 补国内技术空白,具体包括:研究钼单晶生长用坯料棒材的加工 制备及深度提纯技术;研究高纯钼及单晶生长机理,掌握大尺寸 单晶棒材的生长制备工艺及微观组织控制技术;研究高纯钼单晶 棒材的深加工技术;高纯钼单晶材料的性能表征和技术标准或规 范的制定。 考核指标:1)材料纯度:C、N、H、O 等杂质总含量≤80μ g/g;2)单晶棒材规格:Φ(25~30)×650mm;3)棒材轴向与单 晶<111>晶向偏离角≤5°;4)1600℃高温拉伸性能,屈服强度≥ 60MPa,抗拉强度≥70MPa,延伸率≥10%;5)棒材超声波无损探 伤满足 AAA 级要求;6)形成批产能力,并为用户提供产品。 3.5 核用高性能钼合金制备技术 研究内容:结合我省钼资源优势,开展高性能钼合金棒材、 管材关键制备技术及加工工艺研究,建立合金成分、制备工艺与 材料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技术优化,稳定钼合金的制备工 艺和使用成本。在此基础上探索钼合金的后序特种加工工艺,来 改善其高温强度及蠕变性能,提高钼合金使用温度,拓展其应用 范围。 考核指标:1)合金元素含量偏差控制在±4%以内;2)热膨 胀系数≤6×10-6/ K;3)室温抗拉强度≥700MPa,延伸率≥ 20%;4)1500℃抗拉强度≥100 MPa,延伸率≥20%;5)形成批 产能力,并为用户提供产品。 3.6 核用高精度锆合金薄壁管材制备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使用国产核级海绵锆为原料,通过工艺全面深入 27 研究,达到 Zr-4 合金管材制备国产化的目的。具体研究内容包 括:1)研究通过熔炼、挤压等工艺优化制备高纯净度高尺寸精 度的冷轧管坯;2)研究精轧工艺、润滑条件、热处理等参数对 成品薄壁管材表面质量、金相组织和尺寸精度的影响规律;3) 研究成品薄壁管材性能,包括力学性能、氢化物取向因子、腐蚀 性能和成品微观组织的研究。 考核指标:1)样品规格:Φ8.45×0.20×1500mm,外径和 壁 厚 尺 寸 精 度 均 为 ± 0.02mm , 椭 圆 度 ≤ 0.02mm , 直 线 度 ≤ 0.15mm/200mm;2)室温抗拉强度≥425MPa,屈服强度≥260MPa, 延伸率≥18%;3)350℃抗拉强度≥215MPa,屈服强度≥140MPa, 延伸率≥23%;4)氢化物取向因子 F45º≤0.30;5)为用户提 供相关产品。 3.7 难熔铌合金深过冷凝固制备技术 研究内容:面向国家新一代航空发动机高温难熔合金的重大 需求,研究铌合金的深过冷快速凝固原理与制备技术,引入第二、 第三组元,研究多组元铌合金过冷行为与组元构成的关系,优化 合金组元比例与组成关系;攻克难熔铌合金熔体深过冷这一难题, 获取铌合金在深过冷条件下的原子组态与比热、密度、表面张力、 粘度等凝固技术研究必不可少的热物理性质;深入探究深过冷对 凝固组织调控规律,进而实现基于应用性能提升为目标的难熔铌 合金深过冷凝固制备技术,探索出以实现深过冷为主导的新一代 航空发动机难熔铌合金凝固制备新技术。 考核指标:组元构成不少于 3 个,熔点温度高于 2100K,过 冷度大于 200K;高温熔体的比热、密度、表面张力、粘度热物 理性质的温度范围为熔点以上 0-100K,过冷态数据熔点以下 0-150 K,精度优于 5%;凝固速度 V 大于 500cm/s,晶粒细化至 5-100μm;组元宏观偏析度小于 5%,微观偏析度小于 10%,铸态 28 合金的显微硬度、 宏观强度与韧性较常规凝固制备提高 20%以上。 3.8 高稳定性大容量难熔金属/铜合金高压触头材料及关键 制备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用户对高压开关提出结构紧凑、便于集成安 装的更加小型化的苛刻要求,通过对触头前端耐电弧烧蚀材料、 后端高强高导铜合金和结合界面等材料的设计,以及结合界面、 动静弧触头接触面和动弧触头触指形状等结构的设计,显著改善 现有触头材料的耐电弧烧蚀特性和服役寿命,满足大容量小型化 开关对高压触头高稳定性的要求;同时,利用有限元模拟,建立 基于材料属性和触头结构定量分析触头寿命的评估模型,对不同 材料及结构设计得到的触头,借助寿命评估模型预测服役寿命, 开发新型的高稳定性大容量高压触头。 考核指标:1)通过材料和结构设计,开发 1-2 种新型触头 材料,耐磨性比商用触头提高 30%,高温强度 900oC 提高 50%, 耐电压强度提高 40%以上,并制定相应触头产品制备技术规范, 完成产业化;2)开发的新型触头机械寿命不低于 10000 次,满 足开断电流 50-63kA、电压 252-1000kV 的服役条件要求;3)建 立触头寿命的评估模型, 为新型触头的材料和结构设计提供指导; 4)产品获得实际应用。 3.9 超大规格锆板材及锆/钢复合板材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大规格锆板坯制备及超大规格板材轧制工艺;高 质量大厚度锆/钢复合板爆炸复合工艺;超大规格锆/钢轧制复合 工艺。 考核指标:采用 VAR+锻造工艺或直接 EB 工艺制备出高品质 10 吨级锆板坯;制备出宽度大于 3m、长度大于 10 米的超大规格 板材;爆炸复合制备出高质量的厚度 10mm 以上宽幅锆板与钢板 29 的复合板;制备出宽度大于 3m、长度大于 15 米的超大规格板材; 宽度 2 米、长度大于 15 米的超大规格锆/钢轧制复合板;获得实 际应用。 3.10 高性能镁合金热机械精密成型技术 研究内容:突破高性能镁合金的半连续铸造成型技术、精密 模锻成型技术和板材精密轧制技术等关键技术,研制满足军民用 交通车辆主承力结构件要求的高性能镁合金锻件、挤压型材和板 材,并通过我省军民用总装厂的考核验收。 考核指标:1)高性能镁合金铸件 抗拉强度≥280MPa,延伸 率≥3%;高性能镁合金锻件和板材 抗拉强度≥380MPa,延伸率≥ 5%;2)形成高性能镁合金的半连续铸造、锻造成型和轧制成型 等技术规范,并能够在企业成功转化;3)在相关行业获得实际 应用。 4.航空航天零部件制造 4.1 飞机总装智能生产线建模与仿真优化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基于典型要素的生产线快速建模技术,实现 作业流程、布局和物流等场景信息的高效、精准描述;研究仿真 环境的参数化更新与生产运行状态自动匹配技术,实现总装生产 运行状态的在线分析与预测;研究面向产能均衡控制的节拍优化 技术,支撑生产线的自适应平衡和持续优化。设计开发现场工况 数据驱动的总装生产线快速建模与在线仿真系统,促进虚拟验证 模式从“离线”向“在线”的转变;形成总装智能生产线建模与 仿真优化标准规范和数据库,并选择典型产品开展应用验证,全 面提升总装生产效率和重点设备利用率。 考核指标:提高车间重点设备利用率 20%,生产效率提高 15% 30 以上;生产线建模效率提升 20%以上,仿真误差不超过 10%,满 足飞机总装作业控制要求; 设计并开发总装生产线快速建模与 在线仿真工具 1 套;形成典型建模元素库和仿真评估分析库 1 套; 并应用验证。 申报条件:产学研联合申报 4.2 复合材料机翼自治愈结构制造技术 研究内容:分析极端飞行环境下复合材料机翼的承载特点, 设计并制造具有高自修复次数与高自修复效率的机翼复合材料 自治愈分布结构;攻克随着治愈次数的增多,治愈剂在裂纹内累 积导致裂纹堵塞的难题;研制出具有低黏度、高配比宽容度、良 好的断裂韧性、能够保证治愈后机翼结构完整性的自修复试剂; 突破复合材料机翼结构自治愈机理、复合材料自治愈结构制造工 艺技术及装备、自治愈过程数值建模与分析等关键技术;构建数 值模拟与试验平台,研究自修复试剂、工艺等参数对修复率、寿 命等的影响规律,揭示复合材料结构自修复机理,形成工艺参数 数据库及标准规范,并选择典型产品开展应用验证。 考核指标:研制的自治愈试剂治愈次数高于 10 次、宽容度 高于 90%、断裂韧性大于 90%,实现复合材料机翼自治愈效率达 到 70%;构建自治愈结构制造及仿真平台;形成工艺试验及参数 数据库。 申报条件:产学研联合申报 4.3 航空发动机叶片类零件抗疲劳制造技术 研究内容: 研究典型钛合金和高温合金叶片精密铣削表面 完整性工艺优化控制技术; 研究典型叶片铣削加工走刀轨迹连 续性控制、接刀点优化控制、残留高度优化控制等面向表面完整 性控制的铣削编程方法;研究叶片精密光整与振动光饰加工对表 31 面完整性的影响并进行工艺优化;研究变形约束下数控喷丸和超 声冲击对钛合金和高温合金叶片表面完整性的影响能力,攻克叶 片精密铣削-光整光饰-强化多工艺复合加工中表面完整性的重 构与控制技术;建立典型钛合金和高温合金叶片表面完整性控制 加工工艺文件与检测规范;提高叶片类零件加工表面完整性,解 决其服役寿命短、可靠性差的瓶颈问题,为我国航空发动机领域 抗疲劳制造技术的应用实施奠定基础。 考核指标:加工出典型 GH4169 叶片和 TC17 叶片试验件,叶 身轮廓度控制在[-0.05mm,+0.05mm]以内,前后缘 5mm 内轮廓度 控制在[-0.03mm,+0.03mm]以内;表面粗糙度达到 Ra0.4μm,表 层呈残余压应力分布,残余压应力达到-500MPa 以上;叶片高周 疲劳寿命提高 3 倍以上;研制专用叶片超声冲击强化试验装备 1 台; 开发表面完整性数据库系统 1 套。 申报条件:产学研联合申报 4.4 大尺寸复合材料整体壁板液体成型技术 研究内容:以大尺寸整体壁板复合材料结构件为研究对象, 通过合理使用定型剂和工装模具实现粘附性较差干纤维织物的 铺贴,长桁与壁板结合面的合理过渡,纤维方向角和壁板均匀性 的保证,制备出复杂结构的预成型;对预成型体结构进行建模分 析,通过精确的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树脂在复杂纤维预成型体构 架中的渗流行为,破解成型缺陷形成的机理,通过合理的树脂流 道分布和注冒口位置控制缺陷的产生;分析成型过程中复杂结构 的模具设计制造技术和变形控制技术,通过对固化过程中数值模 拟完成复杂壁板结构件的变形预测和模具的修型。通过实验验证 大尺寸整体壁板复合材料结构件的成型质量。 考核指标:建立液体成型集成结构成型材料、工艺、制造稳 定的性能和参数数据库(提供单独数据库文件);形成典型大尺 32 寸整体壁板复合材料结构件液体成型工艺文件 1 套;实现大尺寸 带筋整体壁板外形容差≤1.0mm;筋条轴线偏差±1.5mm 以内, 零件厚度偏差±5%以内;制备典型结构带筋壁板工艺验证件 1 个。 申报条件:产学研联合申报 4.5 航空通用智能测试系统 研究内容:1)开展航空通用测试系统顶层架构技术研究,包 括:系统组成与体系结构、智能化通用测试系统功能、应用范畴、 适应性和结构优化设计;完成系统综合控制、设备管理、试验参 数管理、网络通信管理等接口定义。2)开展航空通用测试系统通 信协议架构技术研究,建立高速网络、无线方式的节点通讯协议 架构,开展节点间测试数据流动、各节点与任务对应的机载测试 模式的研究,实现机载测试系统间的组网与互联、测试链路自诊 断。3)开展智能传感网络组成与体系结构、数据传输、复合感知 功能与集成化设计等研究,实现自校零、自动校正、自选量程、 自寻故障、自主决策等功能,形成测试系统智能传感网络,实现 系统实时重构的集成化测试。4)采用共用孔径和共用射频组件技 术,实现遥测数据传输、远程测控、卫星导航等综合射频功能; 采用分布式阵列和共型天线技术,提升射频通信质量并减少全机 RCS。 考核指标:航空通用测试系统自主决策正确率>90%;测量 精度优于 0.1%,全量程;数据记录速率≥2.4GB/s,数据记录 100% 冗余备份,冗余可靠度>99%;综合射频兼容遥测传输、远程测 控、卫星导航通信链路,射频隔离度>60dB;分布式并行计算同 步精度<1μs,时间延迟<1 个时钟采样周期;智能传感总线有 效数据带宽>10Mbit/S;网络遥测智能管控,节点数量≥8(单 站,多目标);测试系统数据总带宽≥600Mbps;机载测试系统节 点数≥64。 33 申报条件:产学研联合申报 4.6 航空机载传感器 研究内容:1)研究基于高精度谐振式压力传感器的飞机高 度计。设计基于硅微谐振压力传感器表头;开发硅微机械圆片级 真空封装工艺制造技术,保证高度传感器的长期稳定性;研制高 度计接口电路,测试标定高度计的综合精度等指标。2)研究具 有良好环境共模噪声抑制能力的高精度谐振式加速度传感器。设 计高精度加速度传感器表头结构;制定合适的工艺路线及细则, 减少加速度传感器的能量耗散,大幅降低加速度传感器的噪声; 研制加速度传感器的低噪声检测电路技术,测试标定加速度传感 器对环境共模噪声的抑制能力。3)研究 LVDT 航空多余度线位移 传感器,用于解决推杆、舵面等的线性行程测量问题;研究 RVDT 航空非接触式角位移传感器,用于测量液压机械装置燃油计量活 门的角度行程。 考核指标:1)谐振式压力传感器综合精度达到 0.01%FS, 稳定性 0.02%FS/年,量程 3.5-350kPa(绝压),允许过载 1.5 倍满量程,温度范围-55℃-95℃。2)加速度计分辨率≤1×10-7g/ √Hz;完成加速度计对温度、封装压力等环境共模噪声的抑制能 力验证。3)线位移传感器:行程 5mm;分辨率 0.001mm;线性度 0.3% F.S.。4)角位移传感器:测量范围±120°;分辨率 0.022 °;线性度 0.25% F.S.。 申报条件:产学研联合申报 4.7 航空航天结构功能一体化部件制造技术 研究内容:面向航空发动机、新型航天器、高速飞行器、惯 导系统等领域关键结构功能一体化部件、功能仿生部件制造的重 大需求,探索结构功能一体化制造、功能仿生结构等的制造机理 34 和成形机制,掌握复杂结构功能构件一体化制造新技术、新方法, 攻克共焦共线实时识别、复杂构件一体化制造、轨迹自适应控制 等关键技术,开发成套制造装备。 考核指标:研制 1 类先进制造成套装备:最大加工球面直径≥ 250mm,最大深宽比 300:1,微细结构最大制造效率 105 个/s; 实现新型航天器导航部件、惯导系统激励罩等不少于 2 类功能结 构一体化部件制造:特征结构制造尺寸误差≤±2um;实现不少 于 2 类仿生功能器件制造(如:航空发动机叶片减阻、高速飞行 器整流罩减反):减反透过率提高≥10%,阻力系数减小≥10% (减阻面积以≥300cm2 考核) ;并在航空航天领域展开重大应用 或工程验证。 4.8 航空复合材料构件自动铺丝技术与设备 研究内容: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程化机器人式纤维铺 丝设备结构设计、工艺参数控制方法,铺丝动作与机器人运动协 同控制方法,并通过开发多丝束自动铺放设备,将上述关键技术 进行有效集成。研究开发纤维铺放径路径规划算法,编制自动路 径生成软件;研究航空复合材料构件纤维铺丝成型制造工艺,进 行复合材料构件自动化制造过程验证。 考核指标:1)铺丝设备技术参数:铺放丝束数量 0-8 束可 调;丝束宽度 6.35 mm 或 3.15mm,最小铺放长度 110mm;可成型 最小曲率半径 300mm 的负曲面、正曲面最小曲率半径 50mm;纤 维铺放速度 0-20m/min 可调;可对纤维丝束独立剪切和独立输送; 压辊压紧力 0-1000N 可调;具备温度测量与控制功能,温度控 制精度±5℃;可实现铺放过程不停机高效剪切与输送功能;丝 束张力单独可调,实时监控,张力波动小于±5N;纤维自动铺丝 精度±2.5mm。2) 自动铺丝路径规划 CAM 软件:根据复合材料构 件 CAD 数模生成铺丝轨迹,包含切、送纱等特殊操作指令,具有 35 后置处理、避碰干涉检验和离线加工仿真功能。3)铺丝质量技术 指标:丝束并成精度:丝束间无可视间隙,带隙均匀、公差±0.5mm。 申报条件:产学研联合申报 4.9 高强度大尺寸蒙皮成形新技术 研究内容:为解决高强度大尺寸飞机蒙皮拉伸件工艺技术落 后、成形精度低等问题,研究飞机蒙皮拉形、在线局部增量成形、 局部机加工及检测的一体化飞机蒙皮复合拉形制造技术。研究蒙 皮复合拉形过程材料变形预测、回弹补偿和成形极限分析技术, 优化成形工艺参数和加工参数,提高制造精度;针对飞机蒙皮复 合拉形多轴同步及协调控制的特点,研究建立飞机蒙皮复合拉形 过程的多轴运动仿真模型,分析拉形件、模具、增量成形装置、 机加及检测系统的动、静态特性,研究建立多系统协调控制策略, 建立多系统位置、力、速度高精度协调控制模型,提高拉形制造 精度;开发包含飞机蒙皮拉形、在线增量成形、机加和检测的飞 机蒙皮复合拉形系统,开发复合拉形过程仿真及协调控制软件系 统,实现成形零件工艺模型设计、模具设计、工艺参数设计以及 在线加工轨迹设计和多系统位置、力、速度高精度协调控制功能。 考核指标:1)建立包含飞机蒙皮拉形、在线增量成形、机 加和检测的飞机蒙皮复合拉形制造系统,开发复合拉形过程仿真 及协调控制软件系统。该系统具有成形零件工艺模型设计、模具 设计、工艺参数设计以及在线加工轨迹设计和多系统位置、力、 速度高精度协调控制功能;2)制备尺寸 3.175mm×4492mm× 1506mm 和 3.175mm×4492mm×2172mm 的蒙皮各 1 件,外形准确 度采用切面样板或检验夹具测量≤0.8mm。 4.10 仿生微小通道换热器设计及加工工艺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航空航天领域异形小空间内高热流密度散热 36 问题,利用叶脉、心肺等高效传热传质的仿生设计理念,以高精 切削加工、增材制造、分子键合等先进加工技术为依托,开发应 用于航空航天领域的耐高温高压、高效、轻质的仿生微小通道特 种换热器,为我国航空航天先进装备提供可靠的极端散热技术手 段。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叶脉、心肺等生物传热传质结构为 模板开展其传热传质机理研究;建立并完善快速三维数值计算模 拟技术及软件,并开展多方案寻优;基于仿生技术的小流阻超强 换热器结构设计及流动传热分析;耐高温高压、异形、高效、轻 质的仿生结构换热器设计方法研究;建立仿生微小通道换热器三 维数值工程设计方法和标准流程;以先进加工技术为基础,进行 仿生微小通道换热器加工工艺及流程技术攻关,获得可以生产高 可靠性仿生微小通道换热器的制造技术。 考核指标:建立仿生微小通道换热器整机全三维数值模拟分 析方法;微小通道直径不大于 0.1mm,小空间散热能力不小于 100KW/kg,换热器紧凑度不小于 3000m2/m3;组合成型加工中不 应引入非基体材料其它元素,进而导致不能承受复杂的振动环境; 基于仿生技术的换热器要具有高强度、巨大传热面积、流阻可控、 结构可实现、轻质小空间的技术特征;并完成基于以上技术特征 的不同材料(铝合金、不锈钢和钛合金)结构的换热器样件 3 件; 完成设计报告、流动传热分析报告、设计流程报告,申请发明专 利 2 件以上。 5.智能电网 5.1 能源互联网关键技术与应用 研究内容: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多类型能源用能趋势,预 测用能曲线和典型用能场景;以清洁低碳安全高效为目标,研究 广域和局域能源互联网的规划技术;研究含电/热/冷/气的能源 37 互联网的优化调度方法;研究基于“互联网+”能源交易模式, 实现清洁能源就近高效利用。 考核指标:开发多类型能源预测软件;开发含电/热/冷/气 的能源互联网优化调度系统并实现园区级的示范应用。 申报条件:企业或校联合申报。 5.2 强电磁脉冲对关键电气设备的损伤机理研究及样机设 计 研究强电磁脉冲(高空核爆电磁波)在输电线路上的耦合效 应,建立新型避雷器关键部件的仿真模型和设计方法;研究强电 磁脉冲对智能开关的损伤机理和智能开关的电磁兼容技术,建立 新型智能开关的仿真模型和设计方法。 考核指标:制定避雷器和新型智能开关关键技术方案,设计 新型避雷器样机和新型智能开关样机;申请发明专利 2 件以上。 5.3 综合能源服务关键技术与系统化平台 研究内容: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对不同用户的多种能源设 备的用能进行分类,提供个性化的账单服务;基于云计算技术, 实现对用户各类用能及相关信息的分析与关联,建立家庭的能耗 档案,实现需求侧用能互补,提供个性化的节能套餐;提供 B2B 商业模式下的营销服务,为电力公司、燃气公司等提供用户需求 侧数据,分析用户消费行为,改善营销服务;引入社交元素,形 成“微信节能”的商业化模式与平台,为用户提供直观、冲击感 较强的节能动力。 考核指标:开发综合能源服务平台,完成综合能源服务套餐 方案设计以及“微信节能”手机 APP 开发。 申报条件:企业或校企联合体申报。 38 5.4 中高压交流限流器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 研究内容:面向中高压电网短路电流超标经济可靠治理需求, 开展基于常规器件的中高压交流限流器关键技术与应用方案研 究。具体包括:中高压交流限流器拓扑结构与集成设计;大电流 快速转移技术与关键部件配合方法;短路电流快速辨识与限流器 控制策略;限流器区域优化布置与协同限流方案。 考核指标:完成中高压限流器样机设计与部件研制,运行损 耗≤0.01%,限流响应时间≤20ms,挂网试运行。 申报条件:企业或校企联合申报 5.5 中压直流开断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中压直流快速断路器的新型拓扑结构;研究 磁耦合电流快速转移技术及其优化设计;建立新型中压直流断路 器关键部件的仿真模型和设计方法;提出新型中压直流断路器控 制策略和设计方案;研制出新型中压直流快速断路器样机,具备 工程示范应用条件。 考核指标:提出 1 种不同于现有拓扑的中压直流快速断路器 的拓扑结构;直流断路器样机额定电压:10kV,额定电流 2kA; 额定分断能力:20kA;电流分断截止时间<3ms(全电流范围)。 5.6 智能配电网就地化保护关键技术及装备 研究内容:研究配电网就地化保护在户外恶劣条件下的可靠 性技术,电磁兼容技术,研究配电网自适应保护原理,研究配电 线路自适应重合闸技术,研究配电网高可靠性通信网络技术,研 制智能配电网就地化保护成套装备,研制就地化保护综合管理系 统。 考核指标:各项技术指标不低于现有国标要求,解决城市配 电网短线路保护配合技术难题,解决配电网就地化保护的关键技 39 术,研制智能配电网就地化保护成套装置,包括软硬件系统设计、 编程组态开发,申请发明专利 2 件以上;研发配电线路自适应重 合闸装置样机;实现试点应用。 5.7 智能配电网中性点柔性接地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智能配电网中性点柔性接地控制技术方案, 研究智能配电网接地电流精确补偿技术,研究基于柔性接地技术 的高可靠性接地选线原理,提高配电网供电可靠性。 考核指标:制定中性点柔性接地技术方案,设计中性点柔性 接地成套装备样机,实现瞬时性单相接地可靠熄弧,永久性单相 接地故障过渡电阻在 1000 欧姆以下时可以准确选线,并挂网试 运行,申请发明专利 2 件以上。 5.8 高压气体断路器数字化平台建设及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高压气体断路器绝缘、温升、开断技术问题, 建立包含电磁场、温度场及热态气流场仿真的数字化平台;结合 灭弧室内部电弧参数测量方法,攻克 GIS 本体与传感技术集成化 设计等关键技术。基于 170kV、252kV 电压等级高压气体断路器 设计和试验研究,验证数字化仿真设计方法和手段的有效性, 为 420kV 及以上电压等级的新型断路器研制提供技术支持。 考核指标:1)建立包含电磁场、温度场及热态气流场仿真 的数字化平台;2)以测试及试验手段,完成数字化平台的验证 与校核;3)数字化平台能够为 420kV 及以上断路器研究提供设 计依据。 5.9 接入中压直流配电网的分布式能源多端口变换系统 研究内容:研究适用于智慧能源网络的分布式能源多端口接 入中压直流配电系统技术,搭建分布式能源多端口变换器及控制 40 保护系统的仿真模型并应用实时数字仿真技术进行系统性能及 控制保护策略的研究,解决分布式能源并网消纳问题。 考核指标:建立分布式能源多端口变换系统仿真模型并提出 系统控制保护策略,直流电压等级为±10kV,变换器功率不低于 50kW。 5.10 智能变压器设备规模化运维监控平台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设备规模化运维监控一体化解决方案和设备 规模化运维监控平台关键技术,满足基于不同用户技术需求及执 行标准的兼容性和适用性要求,建立基于大数据、云计算、无线 通讯的运维监控平台,开发适用设备规模化运维监控的管理模式。 考核指标:电压范围为 10 kV -35kV ;规模化范围为 800 台变压器及以下/单个平台。 6.通信 6.1 民用 HF/VHF 信息传输与组网系统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指挥调度应用场景下对 HF/VHF 通信系统的 通信距离、传输速率、组网能力等方面的要求,突破现有民用 HF/VHF 通信系统在传输带宽、通信体制以及组网方式等方面的 限制,研究基于分集接收、高性能编码调制以及迭代接收的高速 高可靠宽带 HF/VHF 传输技术,实现高效可靠的 HF 频段网络模式 自动链路建立和 VHF 频段的自组织网络功能。 考核指标:完成基带传输和分集接收方案设计报告,完成 HF 频段网络模式自动链路建立方案设计报告,完成 VHF 频段自组网 方案设计报告;搭建仿真平台,完成技术方案和关键技术仿真; 搭建实物验证平台,包括至少 4 台 HF/VHF 综合通信设备,完成 基带传输功能和组网功能验证;传输速率指标:HF 频段通信带 41 宽不超过 25kHz,最高传输速率不低于 15kbps;VHF 频段带宽不 超过 4MHz,最高传输速率不低于 4Mbps。组网指标:HF 频段网 络自动链路建立时间不超过 10s, VHF 频段自组网节点数不少于 32 个。申请发明专利 2 件以上。 6.2 智能机器设备的实时远程控制无线通信关键技术研发 研究内容:智能机器设备的实时远程操控(如小型无人机和 工农业智能机械设备的远程操作等)对通信网络的低时延、高可 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满足面向智能机器设备实时远程操 控业务需求的低时延高可靠无线通信技术,设计端到端的机器设 备实时远程操控的系统模型,设计并实现数据端到端时延可靠性 满足实时操控要求的无线通信传输系统,支持智能机器设备采集 一路或者多路标清、高清视频。 考核指标:完成满足智能机器设备实时远程遥控应用的系统 设计研究报告;研发满足应用需求的无线通信网络关键设备,支 持智能机器设备采集一路或者多路标清、高清视频;开发相应的 原型验证系统,搭建试验环境,验证智能机器控制场景下的低延 迟高可靠无线通信网络技术方案;申请发明专利 2 件以上。 6.3 大规模高动态高效接入与组网架构 研究内容:研究适用于物联网、车际网等应用场景的大容量 高动态、高可靠、能够有效降低时延、提升用户接入能力的新型 多址接入技术,包括基于大数据的信道资源预分配,多场景的 QoS 保障需求切换,快速响应的信令流程设计,提出完整的新型多址 接入技术方案;研究大规模高动态的组网架构和高效网络资源管 控技术,包括低开销可信路由技术,网络节点行为监视与识别技 术,设计完整的网络体系方案,构建典型场景。 考核指标:构建典型验证场景,包含 3 个实体节点与 100 个虚 42 拟节点,一套监视与配置中心。与同等配置的 CSMA 协议相比,资 源利用率提升 30%,支持节点自组织构建路由,开销小于 10%,对 于高动态(节点快速移动,拓扑快速变化)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支 持快速随遇入网,端到端时延最短支持毫秒级。完成研究报告 2 份,申请发明专利 2 件以上。 6.4 大规模 MTC 与 uRLLC 异构共存技术研究与验证 研究内容:面向 5G 大规模 MTC 网络,研究能够有效提高 MTC 设备接入成功率、降低接入时延的随机接入方案;针对 5G 大规 模 MTC 与 uRLLC 异构共存场景,研究相应的资源分配方案,实现 大规模 MTC 设备与 uRLLC 业务的有效共存。 考核指标:完成面向大规模 MTC 网络随机接入关键技术研究 报告;完成大规模 M2M 与 uRLLC 异构共存资源分配技术方案;搭 建大规模 MTC 与 uRLLC 异构共存网络仿真平台,完成随机接入及 资源分配关键技术的仿真评估;大规模 MTC 与 uRLLC 异构共存场 景下,同时支持 10 个 uRLLC 设备与 10 万个 MTC 设备接入, 且 MTC 设备接入成功率不小于 80%;申请发明专利 2 件以上。 6.5 5G 基站预商用设备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面向 3GPP R15 5G 基站的新型多载波、新型 多址接入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发 6GHz 以下 5G 基站预商用设备, 可支持 3GPP R15 以上 5G 物理层及 MAC 层、RRC 层技术要求,基 站硬件平台设计及开发需满足系统商用部署要求。 考核指标:开发 3.5GHz、4.9GHz 5G 预商用基站设备各 5 套, 所提供设备满足 3GPP R15 的用户体验速率、峰值速率、频谱效 率、时延等 5G 关键性能指标要求;完成关键技术研究报告;申 请发明专利 2 件以上;参与相关标准制定。 43 6.6 5G 组网技术研究及网优工具研发 研究内容:研究 5G 高低频融合组网的关键技术,形成高低 频混合组网技术方案,进行测试验证,完成规划、测试软件以及 相关平台的研制。分析 5G 融合组网的模型、链路模型、干扰以 及用户承载等关键技术;研究影响 5G 网络质量的主要参数以及 原因,并给出相应的决策;研究基于人工智能(AI)的网络规划、 优化工具和系统。 考核指标:完成 5G 网络组网的设计方案和仿真平台;研发 5G 网络规划软件、网络优化软件,完成网络规划和优化性能演示; 申请发明专利 2 件以上,完成研究报告 2 份。 6.7 基于 5G 终端试验样机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面向 3GPP R15 的 5G 终端传输关键技术,基 于 5G 终端芯片,研制第一代 5G 终端样机,解决 5G 芯片平台产 品化中的关键技术问题,重点开展整机集成化设计、热设计、 多 MIMO 天线、电磁兼容、4/5G 融合、5G 场景测试和 5G 终端安 全设计等技术研究。 考核指标:研发满足 3GPP 标准(R15)规范要求的 5G 终端 试验样机,满足 5G 技术试验中连续广域覆盖及低时延高可靠场 景的需求,并提供至少 50 套 5G 终端样机参与 5G 产品研发的规 模试验;完成关键技术研究报告,申请发明专利 2 件以上。 6.8 5G 多网融合互联网环境下 5G 终端智能制造关键技术 研究与验证 研究内容:研究基于 5G 的工业互联网融合网络关键技术、 平台、网络关键设备以及原型系统,构建典型的应用场景以及现 场验证平台。围绕工业异构网络融合互联和统一管理需求,研究 44 包含工业现场无线网和 5G 工业互联网的多网融合架构和通信机 制,形成工业异构网络融合体系;研究无线/有线网络协议快速 转换技术,实现控制网与管理网信息的高效互联互通。 考核指标:研究开发无线/有线网络毫秒级协议转换装置及 并行处理单元;研究自动网络设计与部署的跨网协议转换技术和 融合通信机制,提供一套车间级的 5G 网络融合架构及系统,实现 智能网络故障信息采集类、故障排查类和控制类混合业务流的信 息融合与跨网传输,控制类数据传输时延不大于 5 毫秒级;在制 造车间实现现场级技术验证;完成研究报告 2 份,申请发明专利 2 件以上。 6.9 面向任务的高可靠智能数据链 研究内容:研究适用于民用航空、智能仓储物流等场景的面 向任务、能够进行全周期管控的高可靠、快响应的协同控制数据 链技术。包括全生命周期的数据注册及过滤技术;面向机器的数 据表征与自动分发技术;任务驱动的低开销分布式协同组网技术: 具有通信、定位、识别等多功能一体化波形技术;基于态势的频 谱及速率适变技术;跨层的资源匹配及优化技术。设计面向任务 的数据链系统方案,在典型场景下分析验证系统性能。 考核指标:构建至少一个包含全周期数据要素的典型应用场 景演示系统,验证关键技术及系统性能;具有信息按需过滤及分 级态势功能,能够形成全周期视图;支持格式化信息和视频图像 等业务的实时可靠分发共享;任务驱动的网络控制开销小于 8%; 一体化波形具备通信、定位、识别功能;系统能够对任务进行智 能分解,具备快速响应及高可靠性,能够适应高动态环境。完成研 究报告 2 份,申请发明专利 2 件以上。 45 6.10 面向无缝覆盖的空基通信组网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复杂地形场景固定基站难以覆盖问题,研究 高覆盖、高速率、低延迟的空中基站通信技术,包括利用机器学 习的复杂地形用户搜索和定位技术、基于多天线波束形成的自适 应对准技术、基于 COFDM 的高速率数据空地传输技术、面向无缝 覆盖的移动空基接入技术、高鲁棒的多空基智能组网技术、基于 IP 的组网通信与网络管理技术、低延迟的多空基协作中继回传 技术。 考核指标:形成面向无缝覆盖的空基通信新技术、新方法 2-3 项;申请发明专利 2 件以上;搭建测试验证演示系统;机载设备 重量不超过 1.5KG,支持单个基站不少于 50 个地面用户同时接 入;支持小时级的无缝覆盖;支持基本的语音和图像业务传输。 7.北斗导航与卫星应用 7.1 北斗星地增强传感器 研究内容:针对导航终端在复杂环境下对卫星导航传感器的 高精度和鲁棒性需求,研究北斗星基广域增强定位技术、北斗地 基局域增强定位技术,综合应用北斗基带抗多径技术,北斗抗遮 挡技术,研制适应城市复杂环境的北斗星地增强传感器。 考核指标:定位精度优于 10cm,测速精度优于 0.2m/s,授 时精度:20ns,抗多径能力:90%,容忍信号遮蔽:30s。 7.2 北斗导航智能终端 研究内容:针对自动驾驶应用对导航终端高精度、安全性、 实时性和智能化的需求,研究基于北斗的多源异构传感器信息融 合技术,研究多传感器融合的场景识别技术,研究路径规划和自 动导航技术,研制多传感器融合的北斗智能导航地面终端。 46 考核指标:定位精度优于 0.5m,测速精度优于 0.2m/s,具 备场景和标识物识别能力,具备根据最短距离和最短时间进行路 径规划和自动导航能力。 7.3 北斗机载多模导航引导设备 研究内容:研究北斗机载多模导航引导设备架构技术,研究 北斗机载高精度定位技术,研究北斗机载完好性监测技术,研究 北斗机载导航性能评估技术,研究高精度导航引导技术,研制北 斗机载多模导航引导设备。 考核指标:以北斗导航为核心,兼容其他导航系统,增强定 位精度优于 10cm,具备单系统单故障监测和排除能力,误差估 计风险概率≤10-5,具备全飞行过程阶段的导航引导能力。 7.4 北斗位置雷达及自动避障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自动驾驶安全需求,研究自动驾驶一体化监 视技术、研究目标感知技术、研究多传感器融合的障碍探测技术, 研究多传感器融合的障碍规避和防碰撞技术。 考核指标:互监视距离≥8 公里,具备识别不小于 0.5m× 0.5m×2m 目标的能力(≥50m),障碍物探测距离≥100m,最低 可探测障碍物高度≤8cm(10m 处),测高精度优于±3%H(H:当 前目标高度,测高范围≤1000 米),避障速度≥10km/h。 7.5 SAR 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DEM)图重建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 SAR 图像高精度几何校正技术,研究星载分 布式干涉 SAR 数据处理技术,研究 SAR 相干相位解缠绕技术,攻 克高精度的数字高程图像重建技术。 考核指标:成像分辨率 1m;高程重建精度水平地面 5m(山 地 20m)。 47 7.6 多源高分遥感数据应用制作及三维可视化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高景一号、高分一号、高分二号、无人机航 摄图像等影像数据在道路与建筑物边界提取、大比例尺背景影像 图件的快速制作技术、道路交通适用性分析、局地自动导航疑难 节点识别技术;研究多源遥感数据快速配准、制作及线性自动提 取;实现多角度、无极变化视距遥感影像三维可视化导航等功能。 考核指标:识别道路、建筑物边界等线性影像体空间分辨率 高于 0.5m;及时预警弯转大于 5°的道路;多源数据快速配准精 度优于 0.5 个像元;自动线性提取准确度高于 95%;三维虚拟空 间导航实现视距和视角无极变化平稳过度。 7.7 低轨遥感卫星高动态指向跟踪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国内外极轨遥感卫星由 X 频段向 Ka 频段过 渡的发展趋势,开展对该频段卫星目标信号的捕获跟踪理论及实 施策略研究,突破中大口径天线对窄波束高动态目标的捕获跟踪 技术壁垒,具备中大口径天线 Ka 频段窄波束目标捕获跟踪的工 程应用条件。 考核指标:提出中大口径天线针对窄波束高动态目标进行捕 获跟踪的理论分析及具体解决方法;搭建实物平台,采用模拟或 实际过境卫星接收试验的方式,完成技术试验验证,并完成应用 效果分析;跟踪精度优于 0.1 波束宽度;捕获概率优于 99%。 7.8 遥感卫星数据移动接收站 研究内容:为适应商用遥感卫星的飞速发展,以及遥感卫星 点波束下行信号的接收能力要求,开展具有快速响应能力的三频 段遥感卫星接收系统研究,系统可以自主定位,具有快速展收及 执行多种目标接收任务的能力,同时具有标准化的接口,覆盖 S/X/Ka 三个频段,整套系统可在无外界依托的情况下自主工作, 48 实现无人值守。 考核指标:研制一套 2 至 3 米口径的天线系统;整系统可在 20 分钟内由运输状态进入工作状态,15 分钟内可收藏并具备转 移状态;设备一键展收,无需人工干预,单站即可工作;研制接 口一致的两个或多个馈源以实现三频段的覆盖,可根据目标特性 进行选择;X/Ka 频段最高支持码速率不小于 450MHz。 7.9 便携式卫星遥感终端 研究内容:针对双频、小型化、便携式地面遥感设备的应用 需求,研究设计具备“一键式”操作的卫星遥感终端技术;研究 全天候、全天时自动跟踪技术;研究高效率、双频段天线技术; 研究小型操作处理终端及高分辨率遥感数据接收技术。 考核指标:便携式卫星遥感终端重量≤20kg;系统展开时间 ≤1min;连续工作时间≥1 小时;自主定向精度由于 0.1°;X 轴:0-360°;Y 轴:0-360°;指向精度优于 0.1°,具备过顶 跟踪能力;系统 G/T 值≥9.8dB/K(天线口径等效 0.6 米);遥感 信息处理终端接收机灵敏度优于-110dBm。 7.10 泛北斗卫星综合应用创新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智能新能源车和无人智控场景应用,研究北 斗位置增强信息服务技术,多维全息地理信息技术,研究导航、 通信和遥感信息融合技术,研究多传感器无缝增强技术,构建泛 北斗卫星综合应用创新示范区。 考核指标:示范区覆盖范围不小于 3 平方公里,构建示范区 1:500 大比例全息地理信息系统,示范区支持室内外无缝定位, 定位精度优于 10cm,时间精度优于 20ns,服务容量≥1 万户, 示范区支持智能驾驶平台的测试验证和高精度移动信息应用。 49 8.大数据与云计算 8.1 政务大数据开放共享关键技术及应用 研究内容:开展政务大数据开放共享关键技术研究,包括: 政务大数据开放共享的数据分类与安全定级;政务大数据开放共 享的数据汇聚与治理;政务大数据开放共享的安全与隐私保护; 政务大数据开放共享的数据资产评估与管理;将这些政务大数据 开放共享关键技术应用于政务大数据开放共享示范工程项目中。 考核指标:提出 1 套政务大数据开放共享的数据分类与安全 定级方法;提出 1 套政务大数据开放共享的数据治理框架和数据 质量评估方法;提出 1 套政务大数据开放共享安全架构和 10 个 以上隐私保护模型与算法;提出 1 套数据资产评估与管理架构; 实现政务大数据开放共享关键技术在 1 项政务大数据开放共享 示范工程项目中的应用。 8.2 工业领域实时大数据异构处理优化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基于数据负载的实时大数据处理系统自主伸 缩技术;研究实时大数据自适应数据调度优化技术;研究异构实 时计算环境任务调度技术;研究有状态操作的状态一致性管理技 术。 考核指标:具有与应用无关的系统自主伸缩功能;支持 CPU-GPU 异构体系结构任务调度;支持 5 种以上数据调度策略; 能够支持 1000 种以上状态管理;申请发明专利 2 件以上。 8.3 云数据中心智能管理优化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云数据中心运行能效评价、能效预测与能效 优化技术;面向实时大数据处理、深度学习等典型应用,研究概 率性和确保性的云数据中心网络服务质量保证技术;研究大规模 50 云数据中心环境下基于内存的数据智能化管理技术。基于以上技 术研究,研发云数据中心智能运维管理与服务平台原型,开展云 数据中心智能管理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提出的云数据中心智能化运行能效管理、网络服 务质量保证、数据内存存储优化、智能化系统运维的关键技术达 到国际先进水平;能效优化技术可使云平台能效提升 20%以上; 满足用户在服务质量和成本等智能化选择需求;面向大数据智能 处理需求,基于云平台集成 3 种以上关于深度学习、数据实时处 理等典型应用。 8.4 数字化人文及文化资源大数据智能分析与利用关键技 术 研究内容:1)研究如何利用海量的数字化文化资源,发现 并解决重大问题的机制,并且给出其智能分析与利用的关键技术 解决方案。2)研发快速三维建模方法、便捷操作的三维多目标 动作捕捉技术与虚拟人再现技术、文化资源虚实结合的展示技术 以及新型文化资源检索技术。 考核指标:1)明晰数字化文化资源智能分析与利用的关键 技术难题,并提出应用解决方案。2)研究、开发快速三维建模 技术,并开发原型设备,实现不少于 2 个类别文化资源的快速建 模;利用新型传感器,研究、开发动作捕捉原型设备,实现同时 不少于 5 个目标动作捕捉;开发文化资源不少于 100 件。 8.5 区域生态监管大数据处理技术与应用 研究内容:开展面向区域环保监管大数据平台建设的研究, 包括构建大数据的存储和计算平台,根据区域环保监管特征构建 大数据挖掘和分析模型;企业异常行为精确识别的机器学习算法 模型;区域环境大数据综合应用可视化技术等基于大数据分析的 51 区域环境实时监测与综合评估。 考核指标:完成区域生态环保监管数据的采集、清洗和存储; 完成基于统计建模的造假异常识别模型,准确率高于 90%;完成 基于算法分析结果的可视化(web 端,移动 app 端)输出;并在 区域环保督查执法应用案例总得到具体应用。 8.6 领域并行处理云服务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领域云服务的并行性高、个性化需求的特点, 研究云计算并行处理关键技术。针对典型领域,研究超大规模三 维模型数据并行处理技术;主流算法的并行化;拓扑结构重建以 及并行化技术、并行处理云服务封装;基于以上技术突破,开展 典型领域的实例化及其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并行化算法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支持 10 万核 的并行处理;实现 4 种以上主流算法的并行化;支持 1000 用户 的并发在线处理。 8.7 基于“云-边-端”的工业装备自主保障技术 研究内容:面向装备信息系统“云+边+端”的体系架构,针 对端系统开展集成感知、信息融合、健康评估等要素的自主保障 支撑技术研究,研究多源(端)精准保障感知和数据融合管理、 基于“边-端”的状态增强感知方法、基于“云-边-端”协同的 装备状态分析、时间优先与数据驱动的装备智能保障决策方法, 为工业装备自主保障系统提供理论支持与技术支撑。 考核指标:1)装备保障仿真系统具有可扩展性,可同时处 理不小于 100 个节点数据;2)具有系统端的状态趋势分析能力, 维修保障决策准确率不低于 90%;3)实现维修保障效能最大化 的信息集成与资源共享机制;4)仿真环境下运行时数据分析系 统端的计算能力大于 5Gflops,处理延迟小于 0.1ms,云资源数 52 据存取时延小于 2s。 8.8 智能制造生产线质量大数据分析技术 研究内容:开展智能电子制造生产线产品质量大数据分析技 术研究和平台研制工作,更好地利用生产过程中积累的“人、机、 料、法、环、测”海量数据,解决质量追溯、质量控制、质量预 测等诸多问题。具体研究产品质量大数据分析框架体系;多源异 构数据处理与产品质量数据包构建技术;基于大数据和机器学习 的产品质量追溯、控制、预测技术及算法实现;质量大数据分析 可视化技术。 考核指标:验证平台的数据存储及解析能力为 PB 级以上; 大数据分析模型响应时间小于 10s;研发 6 种质量大数据分析 模型;大数据分析模型的准确率达到 90%以上。 8.9 基于多源异构数据融合的公共安全管理平台 研究内容:开展多源异构数据的融合方案研究,设计不同量 级、不同实时性数据的融合框架;开展不同密级数据的融合方法 研究,实现在不泄密前提下的数据最大利用率;开展不同权限数 据的融合方法研究,实现在数据保护前提下的最大范围使用;开 展基于融合数据的机器学习、预警计算、实时计算等计算方法的 研究。 考核指标:实现可扩展的多源异构数据融合计算方案,融合 数据不小于 5 类;实现不同密级数据的融合计算方案,并实现高 密级数据在低密级系统使用的能力,密级不低于 3 种;实现基于 融合数据的机器学习、预警计算、实时计算方法,要求使用机器 学习模型,实时计算响应时间不高于 1 秒。 53 8.10 面向“一带一路”的高效物流数据分析与服务 研究内容:研究面向货物运输关键环节的优化策略与分析方 法,形成物流运输路线规划以及运输效率管理方案;研究面向货 物运输的多源信息获取与融合技术,挖掘运输环节参数与货物品 质保障的关联知识,建立典型运输行为分析模型;集装箱空箱调 运策略技术研究,对区域进出箱的不平衡性进行评估分析,建立 快速周转策略。 考核指标:形成 5 种以上典型货品运输安全监测数据分析模 型,大数据分析具有线路决策、成本决策、品质保障决策等运输 规划能力;形成运输关键环节中 2 种以上典型运输行为分析与运 输效率优化方法,大数据分析结果能够提高货物运输效率。 9.网络安全 9.1 物联网数据安全保护关键技术及系统 研究内容:针对物联网采集数据真实性问题,研究海量差异 化设备的快速身份认证、跨域的漫游切换认证技术;针对数据汇 聚的完整性问题,研究多源异构数据完整性保障体系、面向多源 异构数据的高性能签名验签方法等;针对敏感数据的机密性问题, 研究面向云计算的海量数据存储和计算体系结构,形成体系化的 物联网数据安全保护技术体系。研发物联网数据安全保护系统, 并在智慧城市、智慧医疗等典型物联网场景中开展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所研发的海量差异化设备快速身份认证支持至少 3 种接入认证体系;数据完整性保护支持高效密码算法、分布式 签名和集中式批量认证,研发的数据安全保护机制支持各种数据 的密文检索。 54 9.2 面向互联网服务的隐私保护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互联网服务中数据开放融合发展趋势和愈加 严格的隐私保护需求,充分考虑数据分布存储的特点,研究面向 互联网服务的数据采集、数据计算和发布隐私保护技术,研究基 于差分隐私或密文计算的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等数据分析方案; 研究数据敏感度分级和快速脱敏技术;研究面向互联网服务的高 效密文查询计算技术。 考核指标:密文数据计算、密文数据查询需支持位置服务、 推荐、生物特征匹配等场景,百万级密文记录查询时间<2 秒; 数据发布支持数值型和非数值性数据差分隐私保护,支持全局差 分和局部差分机制;隐私保护算法达到 10 个;构建面向典型互 联网服务的隐私保护技术验证平台,并在典型行业开展验证示范。 9.3 云平台安全支撑关键技术与平台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云平台的程序、数据等安全问题,研究程序 控制流混淆技术,保护用户程序逻辑的机密性;研究程序完整性 验证技术,为云环境下程序运行结果的完整性提供云平台验证和 用户本地验证,检测控制流篡改及数据篡改,保障云平台的可信 度。 考核指标:通过程序完整性验证保证对程序完整性攻击的检 测遗漏率低于十万分之一;安全保障性能开销不超过普通云平台 的 20%;基于支持自动化搭建分布式集群系统,开展具有安全支 撑的大数据云平台的示范应用。 9.4 云环境下密文数据库系统开发与应用 研究内容:针对云环境中数据所有权与管理权相分离的特征, 研究大规模密文数据库外包存储模型和通用构造方法;研究面向 非关系型数据库的可验证密文检索技术,提出高效可验证密文检 55 索系统框架和可验证密文索引结构方法,设计支持范围查询/多 关键词组合查询/模糊查询等多模式密文检索的完备性验证算法; 研究大规模密文数据库可验证更新技术;研究外包数据存储完整 性验证技术,提出多用户共享数据完整性审计新方法,实现用户 安全撤销。 考核指标:支持百万条数据记录规模数据集上的可验证密文 查询、更新和完整性审计等功能,支持查询关键词数量≥10 个, 查询方式≥5 种,查询响应时间≤200ms,结果验证率≥95%;相 比于传统非加密数据库,数据更新响应时间差距≤100ms;开发 一套密文数据库原型系统,部署在医疗、政务等行业单位进行试 运营。 9.5 基于 AI 的恶意加密流量检测与防御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基于大数据挖掘的恶意程序通信行为特征提 取算法和基于深度学习的恶意加密流量标签配对算法,研究恶意 加密流量的精确识别与检测;研究基于机器学习的物联网加密流 量分析与隐私泄露测试技术,研究基于流量混淆和流量填充的物 联网加密数据隐私防护技术;研究“云边协同计算”的大数据分 布式处理模型,研究基于批处理与流计算混合的高性能数据实时 处理、基于深度学习的安全智能分析算法引擎等关键技术,以应 对 APT 攻击和加密恶意流量安全威胁。 考核指标:构建恶意程序家族加密流量分类特征体系,恶意 加密流量检测方法针对已知和未知的恶意加密流量的复合检测 成功率达到 80%以上;构建基于机器学习的物联网加密流量分析 系统,其平均隐私泄露分析成功率达到 90%以上;开发“云边协 同”的网络空间安全大数据分析平台原型系统,支持实时网络数 据流的抓取、存储与智能分析,并集成 3 种以上 AI 智能算法, 实现恶意流量检测和网络安全防护。 56 9.6 大型勒索软件检测与防御平台 研究内容:针对日趋严重的勒索软件安全威胁,研究大型勒 索软件检测与防御系统的体系架构与模型;研究加密型勒索软件 的典型行为模式及被加密文件的恢复技术;研究锁屏型勒索软件 的典型行为模式及解锁技术;搭建大型勒索软件检测与防御平台; 研究云计算环境下勒索软件的实时检测与防御关键技术。 考核指标:实现并搭建大型勒索软件检测与防御平台,能够 对 30 个家族以上、3000 种以上典型勒索软件进行实时在线检测 和防御;能够完成被加密文件的恢复;支持 Windows、安卓、Linux 等主流客户端系统;性能损耗平均不超过 5%。 9.7 移动智能终端安全防护技术和产品 研究内容:针对移动终端恶意软件的快速增长、恶意终端软 件缺乏高效实时检测技术的严峻问题,研究终端采集数据的融合 技术;研究具有隐私保护的恶意软件检测技术;研究基于机器学 习的并能够自我完善的高准确度恶意软件检测技术等,研制具有 隐私保护的高效移动终端恶意软件检测云服务原型系统。 考核指标:检测精度达到 98%以上,误报率低于 4%。云端检 测时间低于 15ms。云端处理器对用户终端数据不可得,用户身 份对云端隐匿。单个终端软件检测数据通信开销不超过 200K 字 节。 9.8 中低轨卫星通信安全组网关键技术研究与平台开发 研究内容:针对中低轨卫星网络拓扑的高动态变化性,研究 高动态卫星安全组网技术,提出快速组网双向认证协议、安全多 路径路由协议;针对终端尺寸、性能等的差异化,研究差异化终 端快速接入认证;针对低轨轨道速度快、卫星过顶时间短等特点, 研究终端星间快速安全切换技术;研究复杂空间网络安全密钥管 57 理系统以及支持网络长时在轨自主运行的信息安全技术;基于核 心原创技术,研发中低轨卫星安全组网半实物仿真系统和软硬件 模块。 考核指标:组网双向认证,时延不超过 10s;终端接入双向 认证,认证时延不超过 100ms,星间无缝安全切换;提供端到端 安全传输,传输时延不超过 50ms;单星支持 1000 个左右终端安 全接入。 9.9 面向云计算的高性能国产密码服务设备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云计算、大数据、电子商务对高性能国产密 码算法设备的需求,研究密码服务的高并发调度方法,研究支持 细粒度加密的海量密钥管理机制, 研究密码服务设备虚拟化方法, 研发支持国产密码算法的高性能密码服务设备,面向政务云、企 业云等数据保护开展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单台设备同时支持 SM2、SM3、SM4 算法和签名验 签运算,符合国家密码管理局密码设备服务接口规范,支持密码 运算的动态配置和虚拟化调度。单台设备 SM4 加解密速度大于 6Gbps,SM2 签名速度大于 35000 次/s,验签大于 15000 次/s,SM3 速度大于 4Gbps。 10.量子信息 10.1 参考系和测量设备无关的即插即用型量子密钥分发技 术 研究内容:研究基于单个光源的测量设备无关即插即用型量 子密钥分发协议,克服参考系对齐难度较大的缺点,降低系统实 现复杂度,针对实际系统进行信息论意义上的安全性证明;搭建 即插即用型测量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分发演示平台;研究新型多方 58 测量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协商协议。 考核指标:1.实现即插即用型测量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分发演 示平台;2.在 50Km 光纤上量子密钥速率≥2.4 Kb/s;3.申请发 明专利 2 件以上。 10.2 量子通信网络测试与评估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量子通信网络端到端最大量子密钥速率、端 到端可用量子密钥速率、量子密钥建立时间、量子通信网络连通 性、用户容量等指标的测试原理与方法;研究量子通信网络中可 信中继、量子交换机和通信终端的测试方法,建立节点模型;实 现大规模量子通信网络仿真实验平台,实现相关组网协议以及各 种业务的接入,结合实际网络参数在仿真平台上开展测试方法验 证。 考核指标: 1.建立仿真测试平台,支持用户数≥8000; 2. 在仿真平台上实现前述指标的测试;3.指标测试相对误差≤±3%; 4.申请发明专利 2 件以上。 10.3 多场景条件下基于多粒子纠缠态的信息传输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面向量子卫星及地面接收站所组成的通信网络, 基于多粒子量子态的纠缠特性,依据不同的传输要求,研究以多 方广播与多播形式完成高效信息传输方法。提出基于簇态的星地 多方广播、多播及隐形传态方案;提出基于最大纠缠态的地星双 向隐形传态及远程制备方案;研究基于多粒子纠缠态的地面与多 个卫星间广播及多播体制;建立多粒子纠缠量子信道信息传输模 型,对上述方案进行完整的理论推导与仿真模拟,为量子卫星系 统中基于纠缠态的信息传输提供有效理论支撑。 考核指标:1.提出基于簇态的星地多方广播与多播、多方隐 形传态的传输方案,并在 N≤8 条件下验证方案可行性,实现方 59 案成功率理论条件下达 100%;2.完成基于最大纠缠态的星地双 向隐形传态及双向远程制备方案,并在 N≤12 条件下验证方案可 行性,实现方案成功率理论条件下达 100%;3.完成基于 N≤8 粒 子纠缠态的多卫星与地面间广播及多播可行性方案,实现方案成 功率理论条件下达 100%;4.申请发明专利 2 件以上。 10.4 量子雷达探测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低截获量子信号高性能探测实现框架;研究 量子雷达的探测威力;研究利用纠缠特性的高灵敏度量子雷达目 标检测方法,实现对微弱目标的高灵敏度检测;研究量子雷达多 目标稳健探测方法,实现系统误差情况下稳健的目标探测算法; 构建双光子纠缠态量子雷达试验平台,实现量子雷达功能演示和 效能评估。 考核指标:1)完成纠缠态量子雷达试验系统的构建;2)完 成量子雷达探测的关键技术试验验证;3)相同亮度条件下双光 子纠缠信号比经典信号探测威力提升 10%;4)完成量子雷达探 测关键技术研究报告;5)申请发明专利 2 件以上。 10.5 量子深度神经网络目标识别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高分辨合成孔径雷达(SAR)图像地面环境 背景与观测目标复杂多样、信息提取的时效性较差、海量数据处 理自动化程度低的瓶颈问题,研究基于量子智能优化的深度神经 网络模型及相应的学习算法,并用于高分辨 SAR 图像小目标识别 的求解。 考核指标:1)建立高分辨合成孔径雷达(SAR)图像目标识 别仿真测试平台;2)在上述仿真测试平台上,高分辨合成孔径 雷达(SAR)图像数据识别正确率达到 92%以上;3)申请发明专 利 2 件以上。 60 10.6 量子通信系统用高性能压电单晶致动器 研究内容:针对量子通信系统中不断提升的高系统稳定性和 低数据误码率的要求,开展用于量子通信的光纤偏振控制器的新 一代压电致动器的要求,突破现有致动器工作电压高、应变迟滞 大以及蠕变性能差的技术瓶颈。以 PIN-PMN-PT 为代表的高性 能压电单晶材料,与主流的 PZT 压电陶瓷相比,在以下几个性能 方面表现特别突出:1)压电系数达到 1500pC/N 以上,远大于 PZT。2)应变曲线线性好、迟滞效应较小 3)蠕变性能好,输出 位移随驱动电压的跟随性能好。4)时间稳定性好,基本不存在 老化现象。是制备新一代压电致动器的理想材料。项目要求通过 确定晶体适合于压电致动器应用的最优取向和最佳组分范围,优 化小尺寸致动器制备工艺,建立相应的测试系统,完成高性能单 晶压电致动器的设计、制作和测试。 考核指标:1)完成新一代压电单晶致动器材料选型报告, 完成致动器设计方案和工艺实现方案。2)搭建测试系统,完成 致动器静态和动态性能测试,完成相应的测试报告。3)致动器 关键指标:外形尺寸 5×5×10mm;致动器静态标称位移大于 9 微米;致动器动态响应频率大于 25KHz;最大驱动电压不大于 150 伏;致动器应变迟滞小于 9%;60 秒时间内致动器的蠕变小于 5%。4)申请发明专利 2 件以上。 10.7 基于高性能电光晶体的低驱动电压电光调制器 研究内容:针对量子保密通信,研究高性能电光晶体材料的 电畴结构及其翻转规律,实现高均匀度单晶工程畴制备;通过研 究基于其独有畴结构特点的新型波导的设计方法,完成低驱动电 压电光调制器的原理设计、性能仿真与结构优化;研究采用半导 体技术制备共面波导型电光调制器的工艺,制备宽带、低半波电 61 压、低插入损耗、综合性能优于基于 LiNbO3 晶体的新型电光调 制器。 考核指标:1)完成共面波导型电光调制器的设计与关键技 术验证;2)光学工作波长 1550 nm;3 射频调制半波电压≤3V。 10.8 基于高性能非线性晶体材料的波长转换器件 研究内容:量子通信采用偏振态的光子束传递信息,在接收 端需要通过非线性晶体构建的放大器进行信号增强,然后由光电 探测器接受信号,利用非线性光学晶体实现光学参量放大已成为 量子通信技术中的关键技术之一。高性能的 PMN-PT 非线性晶体 具有比 LiNbO3 晶体高出 50%以上的二阶非线性光学系数,基于 PMN-PT 的光学频率上转换器件可用来实现光子频率的高效转换, 提升单光子探测器件的探测效率和暗计数水平。研究高性能非线 性晶体的非线性光学性能,实现该晶体在非线性光学方面应用的 原理验证;研究周期极化畴结构设计与制备方法,制备具有准相 位匹配能力的周期极化晶体;优化周期极化结构条件,实现明显 优于现有 PPLN 上转换的高性能单光子探测,提升量子通信系统 的整体性能,为实现量子通信核心器件的国产化奠定基础。 考核指标:1)完成基于高性能非线性晶体的波长转换器件 原理与关键技术验证;2) 波长转换器件工作频段:红外 (如 1900nm) 转换为近红外或可见光(如 850nm);3 波长转换器件转换率≥ 95%。 10.9 弱信号量子探测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1)研究通过量子相干关联手段针对噪声提高微 弱信号信噪比,检测出微弱信号的方法;2)研究宽带低噪声光 电探测器制作和调试方法,基于量子光学实验对光电探测器的特 殊要求,设计用于这类信号放大的互阻抗放大器;3)利用探测 62 器自身产生的量子参考信号与输入信号达到同步,实现微弱信号 探测;4)利用原子相干技术调节激光场与原子系综的相互作用, 通过控制外场参量进而控制非线性极化率和量子增益,制备实现 量子关联属性的双模和三模纠缠光源。 考核指标:1)完成量子探测关键技术分析;2)完成量子探 测实验演示平台,使量子探测技术探测信噪比较现有技术提高 3dB 以上;3)申请发明专利 2 件以上。 10.10 复杂天候光学量子成像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光学经典成像技术存在受天候影响大的瓶颈 问题,开展基于光学量子关联原理的复杂天候量子成像技术研究, 利用量子成像受天候影响小的优势,解决现有瓶颈问题,实现复 杂天候下的光学探测、识别,支撑光学成像探测新体制的拓展。 研究复杂天候条件下量子探测机理;研究复杂天候光学量子成像 系统设计理论;研究量子探测条件下目标智能识别技术;研究基 于量子涨落关联技术的量子相机方案;研制量子相机原理样机。 考核指标:1)完成复杂天候条件下量子探测机理、量子成 像系统设计理论、量子探测条件下目标智能识别技术的研究,形 成技术研究报告。2)完成量子相机原理样机的研制。实现在大 气水平能见度为 1 公里时、对等效光学反射截面小于等于 1m2 的 目标进行 80%以上的目标识别正确率的技术指标。3)申请发明 专利 2 件以上。 11.物联网与区块链 11.1 支持匿名授权的可信物联网关键技术及示范应用 研究内容:针对用户对物联网云平台的不可信及用户隐私易 63 于泄露问题,开展可信物联网体系架构及匿名授权访问控制技术 研究。1)分析国内外先进的物联网体系结构,包括 USN、uID、 Networked Auto-ID 等,掌握物联网终端、云平台及用户应用之 间的数据传输、共享及交互机制,探索并建立用户可信的数据分 发、隔离、共享、存储和融合机制,消除“诚实而有好奇”的云 平台的“好奇”特性所带来的隐私泄漏风险;2)研究支持匿名授 权的访问控制技术及其在物联网中的应用方法,开发匿名访问控 制中间件,解决基于身份的访问控制带来的用户隐私泄露问题; 3)构建用户可信的物联网示范应用平台,验证匿名访问控制中 间件等关键技术。 考核指标:提出一种用户可信的物联网框架,提出该框架下 数据完整性和机密性保证算法,及安全性交互机制;建立不少于 3 个独立平台、100 个以上传感器终端的示范应用;匿名授权技 术支持基于属性而不是基于身份的授权方法,并具备第三方审计 功能。 11.2 基于 NB-IoT 的物联网系统架构及示范应用 研究内容: NB-IoT 是 IoT 领域一个新兴的技术。 针对 NB-IoT 产业链不完善,特别是终端设备缺乏标准的问题,深入分析 NB-IoT 技术特点及典型的物联网体系结构;研究边沿计算技术, 构建适合于上述物联网体系的边沿计算平台;分析基于 NB-IoT 的物联网终端关键技术,探索通用 NB-IoT 应用终端设计和应用 方法;建立基于 NB-IoT 的中小规模物联网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提出针对通用 NB-IoT 终端的应用层通信协议, 解决不同应用类型终端的统一接入问题;研制超低功耗 NB-IoT 物联网终端,待机电流<10uA;研制至少 5 种应用类型的终端, 并完成示范应用,示范应用中,终端规模不低于 100 个;申请发 明专利 2 件以上。 64 11.3 物联网异构互联与数据共享交换关键技术研发 研究内容:研究异构物联网互联互通体系结构与多域数据受 控共享关键技术,支撑大规模异构物联网数据融合、服务协同与 应用快速迭代开发,形成面向智慧城市等的物联网应用开发环境。 开发自主可控物联网操作系统及其相关原型,进行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提出适应智慧城市的物联网多域异构互联体系框 架;研制异构物联网操作系统,物联网对象管理支持亿级规模。 研制物联网管理域的数据互联互通机制,设计多物联网管理域之 间的信息受控互通协议,支持多种系统、平台、数据的可信接入, 其中接入协议数不小于 5 种。完成一个行业应用,申请发明专利 2 件以上。 11.4 RFID 系统安全性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射频识别(RFID)技术在制造、零售和物流等领 域显示出强大的实用价值,针对 RFID 的安全与隐私问题及应用 对 RFID 的安全性需求,分析实际应用中 RFID 系统所面临的安全 威胁及隐私泄漏途径,研究安全的 RFID 空中协议及密码学技术, 提出 RFID 系统中标签与阅读器的相互认证方法及安全通信协议; 研制相应的 RFID 标签及阅读器,验证关键技术。 考核指标:提出一种安全的 RFID 标签与阅读器认证和通信 协议;研制支持新协议的 RFID 标签及阅读器;RFID 频率范围 100KHz -200KHz;RFID 标签支持读写操作。 11.5 基于区块链存储的物联网数据自主管控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数据即价值这一趋势,研究物联网终端数据 上链机制,实现物联网数据用户自主可控;第三方应用挖掘分析 用户物联网数据内在价值,是物联网数据的核心价值所在,研究 区块链上基于用户数据隐私保护的第三方扩展应用机制;针对海 65 量物联网数据这一特征,结合区块链存储的高度冗余与不可篡改 特性,研究数据低冗余存储与不可篡改平衡模型,实现物联网数 据的区块链存储;研发相关原型系统。 考核指标:开发支持用户数据隐私、第三方可用以及数据低 冗余存储的区块链原型系统;支持 TB 级物联网数据存储,开发 10 种以上典型网联网第三方应用案例;推广示范性应用 2 项以上。 11.6 区块链评测体系与评测方法研究 研究内容:缺乏区块链技术的测评标准及规范是制约区块链 的应用落地和技术发展的瓶颈。针对区块链海量节点分布式化、 数据公开透明化、应用开发快速化等特点和要求,研究区块链的 标准体系,实现区块链应用标准化;从功能性、安全性和可靠性 等维度,对区块链产品的智能合约、节点管理、共识机制、数字 加密和签名等多项功能进行测试,给出相应的安全测评指标体系 和具体测评方法,从而引导区块链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考核指标:评测体系方法一套,涵盖可执行评测方法一套以 及达到商用安全的评测指标;对国内外主流区块链项目,示范性 评测样例两项;形成相关技术规范或标准 2 项以上,申请发明专 利 2 件以上。 11.7 基于区块链的多域物联网可信受控共享技术及系统 研究内容:在物联网与智慧城市中,差异化设备安全归属划 分管理域,管理域之间的数据可信受控共享是实现智慧物联网的 核心和关键。结合区块链技术,建设多域数据受控共享可信交换 平台。针对物联网应用场景复杂、数据多域共享等特点,研究场 景适应的数据隔离交换技术,实现数据跨系统可信受控传播;针 对物联网各管理域数据多元异构、实体海量的特点,研究对数据 格式的统一标识,实现数据跨平台、跨系统直接交互;针对各管 66 理域弹性可扩展的要求,研究基于属性签名的访问控制系统,利 用区块链实现细粒度访问控制,确保数据跨平台安全共享;针对 物联网跨管理域共享、敏感等级差异等特点,研究跨域数据融合 处理与隐私保护,支撑需求驱动的数据协同应用。 考核指标:支持 5 种以上传感器网络接入技术,管理域数量 不少于 10 个,区块链系统性能(平均吞吐量和峰值吞吐量)较 主流区块链系统(Fabric)性能提高 60%以上,在梦想小镇等物 联网系统中示范性应用 11.8 基于区块链的数据隐私保护与可监管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区块链系统数据访问控制策略以及身份管理, 实现用户数据隐私存储;结合区块链分布式公开存储的环境特征, 针对共识节点验证用户数据真实性与用户数据隐私这一矛盾问 题,研究支持公开可验证的用户数据隐私方案;针对隐私环境下 区块链被恶意滥用这一问题,研究从技术体制上保证第三方可监 管的机制;实现原型系统。 考核指标:开发一套支持用户数据隐私、共识节点可验证以 及第三方可强制监管的原型系统;共识节点验证时延小于 100 毫 秒,第三方针对某一用户数据可识别交易双方身份以及数据内容, 同时监管延迟低于 100 毫秒;针对上述研究并进行 2 项以上示范 应用。 11.9 区块链数字发票系统研发 研究内容:结合税务场景应用,围绕电子发票存在的“一票 多报、虚报虚抵、真假发票”等税务顽疾,利用区块链技术的不 可篡改特性,研究适用于电子发票的真伪检验机制;结合电子发 票的流转过程,研究支持发票溯源和报销记录的区块链交易机制; 围绕高效、安全、公平的需求,研究避免算力浪费、支持拜占庭 67 容错以及适用于大规模节点共识的理论体系;研发相关原型系统。 考核指标:开发支持电子发票真伪验证、溯源以及报销记录 查询的区块链系统原型一套;支持不少于 100 个共识节点以及 100000 个受票用户;发票真伪验证以及溯源延迟、报销记录查 询延迟不高于 5 秒;节点达成共识不高于 30 秒。 11.10 区块链大规模数据安全存储与传输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区块链系统随着区块的增长数据不断膨胀这 一特征,研究全节点数目、数据存储策略、安全等多因素数据模 型;研究大规模数据高效安全存储、索引与查询方法,实现区块 链系统文件安全访问控制与管理;结合用户数据读写高并发特征, 研究基于内容分发网络、点对点网络、异构网络等多技术融合的 数据传输机制;研发相关原型系统。 考核指标:研发支持大规模数据分布式存储、检索的区块链 底层文件管理系统,支持 TB 级数据存储、10000 个读写并发操 作,延迟小于 5 秒。 12.机器人与无人机 12.1 高海拔偏远地区无人机应急物资输送平台研究 研究内容:分析高海拔偏远地区应急物资输送无人机系统需 求与使用环境。论证高海拔偏远地区应急物资输送无人机系统使 用要求与性能指标。提出可靠可行的无人机系统解决方案,实现 在这一场景下无人机系统的安全应用。设计一型高海拔偏远地区 使用的无人机系统,研究并验证高海拔偏远地区无人机起降技术。 确定高海拔偏远地区应急物资输送方案,研究高海拔偏远地区应 急物资输送无人机系统推广策略。 考核指标:无人机起降高度不低于 4500m,实用升限不低于 68 7000m。满足无机场,无公路环境下起降,具备在输送目的地二 次起降的能力。有效控制距离不小于 100km。载重不小于 20kg。 研制的无人机系统成熟度达到 9 级。形成无人机应急系统推广发 展方案。 12.2 基于人工智能的巡检无人机 研究内容:针对现有的无人机石油管道、高压线路巡线系统、 实时性差、自动化程度低、智能化应用水平有限的问题,研究无 人机视频实时传输与分发技术、线状目标自动跟踪技术、图像智 能识别技术等,形成一套基于人工智能的巡检无人机统;通过技 术成果的转化和工程化,研制巡检无人机系统装备。 考核指标:无人机起降便捷;能够实时传输高清图像(不低 于 1080P,30fps);传输距离不小于 100 公里;能够完成视频分 发,可实时回传至后端指挥调度点;具备线状目标自动跟踪功能; 图像智能识别系统对车辆、人员等异常目标的检出率不低于 90%。 12.3 高层建筑消防特种灭火无人机产品研发和推广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高层建筑火灾复杂气象环境条件下特种灭火 无人机的高抗风、抗热、抗电磁干扰、高精度定位和避障等技术, 突破安全性、可靠性和实用性等关键技术指标,实现高层建筑消 防特种灭火无人机在消防等行业的推广应用。 考核指标:抗风能力 6 级;续航时间:≥30min;载荷能力:≥ 20kg;灭火弹发射距离≥50m;破窗能力:双层 10mm 厚钢化玻璃 @30m;灭火弹出轨速度:≥50m/s;位置定位精度:±0.05m;单 次起飞灭火覆盖能力 80m2;具有防雨、防尘和避障能力。实现 在消防等行业的应用示范。 69 12.4 高可靠无人机自主与智能飞控技术 研究内容:面向中小型民用无人机系统对高可靠、通用化、 易扩展、处理能力强的飞控需求,结合新型总线技术和微电子技 术发展,研究机载飞控系统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和处理技术,实现 在线自主路径规划和自主决策;研究基于机器学习的空域故障智 能判断、规避方法和策略,基于机载高性能飞控计算平台,实现 高可靠智能飞行;建立实验环境,完成飞行实验和评估。 考核指标:自主度 ACL-7 级;集成传感器不少于 7 类;决策 时间精度 ms 级,实现该产品在典型机型上的成功应用。 12.5 无人机高精度多源信息容错与自主导航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民用无人机对测量与导航系统在复杂自然环 境下长时间自主定位、高精度定姿和高稳定大气测量等需求,开 展信息容错与自主导航技术研究。研制一套多源信息测量与导航 系统,通过误差补偿、信息互补、多导航模式融合等手段,满足 民用无人机在体积、重量、成本受限条件下,对测量与导航信息 高自主、高可靠、高精度的系统要求。 考核指标:集成测量设备不少于八种,组合导航模式不少于 四种,重量不大于 300 克,实现该产品在典型机型上的成功应用。 12.6 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系统 研究内容: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能够像直升机一样依靠自 身动力实现精确定点垂直起降及悬停作业,兼具直升机的系统规 模精简、展开撤收简单迅速、对起降场地无要求等优点以及固定 翼无人机升空后可高速高效飞行、续航时间长等优点,非常适合 无法提供跑道或大面积起降场地的工业级民用无人机使用。主要 研究内容包括垂直起降无人机气动特性研究、飞行动力学特性研 究、控制方法与控制特性研究、高效混合动力推进系统设计技术 70 以及结构/动力/功能一体化设计技术等,通过技术成果的转化和 工程化实现,研制适合于全地形环境起降的垂直起降无人机系统 装备。 考核指标:全地形起降;验证方式为飞行试验;起飞重量≥ 300kg;巡航速度:130 至 180km/h;留空时间:≥4h;悬停/前飞 模态转换时间:≤10s;起降抗风能力:≥6m/s(4 级);着陆最大 下沉速度:≤3.5m/s;姿态控制精度:≤2 度(平飞/悬停) 。 12.7 高危环境无人自主交互操作技术与装备 研究内容:针对高危工作环境对人体带来的危害性,探索研 究通过机器人技术实现人的技能学习,从而实现高危环境下的技 能操作,替代人的劳动。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研究手臂与操作对 象运动特性信号监测与特征提取方法,研究人的技能学习与建模 方法,实现人的操作技能的量化;研究人-机技能传递算法,基 于仿生原理研究七自由度机械臂拟人操作控制方法,复现人的操 作技能,实现自主交互操作;基于以上技术集成开发无人自主操 作机器人,实现技术的工程应用。 考核指标:完成 1-2 种人的技能的学习与复现;适应高温、 高湿等几类高温环境作业条件;机器人工作空间半径不小于 600mm;负载质量不小于 5kg; 申报条件:产学研联合申报 12.8 复合型智能自主移动操作机器人 研究内容:室内外复杂场景自主定位与导航移动系统,研究 基于 RTK、IMU、激光雷达、3D 视觉等多元传感信息融合的环境 感知与定位技术;与移动机器人控制系统深度融合的多自由度机 械臂轨迹控制、轮廓控制与速度规划控制方法;研究复合移动机 器人系统的组态化模型系统;模块化多元传感信息感知与执行系 71 统;实现机器人云端调度、监测及自学习系统;推出具有重大创 新的新型复合移动操作机器人产品。 考核指标:具备室内外自主移动、协同机械臂操作、远程调 度、在线监测等功能;室外机器人定位精度优于 2cm,速度超过 1m/s,防护等级 IP65;室内机器人定位精度优于 5mm,速度超过 1m/s,防护等级 IP65;实现笛卡尔坐标系下多轮廓轨迹规划与 控制;通过对工作空间建模和采样实现机械臂避障操作;传感系 统至少实现红外温度、有害气体、图形识别等检测功能,实现模 块化、智能化与精准化;实现至少三个工作场景的应用示范。 12.9 外骨骼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对外骨骼机器人的人机相容性设计、关节变刚度 驱动、人体运动感知、人机耦合协同控制等关键技术展开深入研 究,以完成一款助力助行型外骨骼机器人样机的开发研制。 考核指标:助力助行型外骨骼机器人支持行走、站立、转体、 下蹲等人体运动,可适应水泥、硬质泥土、砂砾等复杂地面,本 体重量不大于 30kg,平均助力效率测试不小于 70%。 12.10 多移动机器人协作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 GPS 信号等失效环境中的多移动机器人协作 定位技术, 以实现多移动机器人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和信息共享, 提高定位精度;研究多移动机器人协作策略,实现个体与群体目 标的协同优化;研究多移动机器人编队控制技术,提高未知环境 下多移动机器人完成任务的能力;研究多移动机器人任务分配技 术,实现合理、高效地分配任务。 考核指标:完成 GPS 失效环境下多移动机器人协作定位,协 作定位精度优于 2cm;多移动机器人编队控制精度优于 5cm。 72 13.人工智能 13.1 VR/AR 与智能机器人 研究内容:大视场穿透式微显示技术,研究不同光学结构和 参数下,穿透式显示的效果和显示分辨率、视场角、透射率、畸 变系数等参数的关系;基于增强现实的实时渲染技术;基于惯性 /卫星/视觉组合导航系统开发,实现定位的自动化和能连续实时 的提供所需的位姿参数;基于环境情景感知的增强实境互动技术, 适应不同场景的情景感知的增强实境互动技术;研究场景三维重 建技术、目标检测技术,实现复杂背景下的不同类型的多种目标 准确检测,建立复杂环境下的多种目标特征提取与检测系统等。 考核指标:1)对于常见的场景,如工厂厂房等,能够在行 进时速为 5-20 公里时,实现稳定导航与避障;2)能识别场景内 的关键目标和常见目标,准确率高于 90%,并对这些目标进行标 记;3)能够实现分米级的定位。 13.2 大数据人工智能 研究内容:研究遥感、医学、文旅等领域的大规模知识图谱 构建技术;研究面向海量多源数据的轻量深度网络基础理论与关 键技术;大数据的深度学习和认知推理理论和方法;面向网络大 数据的推荐系统多目标建模与方法;异构计算环境下遥感大数据 并行处理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医疗大数据人工智能分析处理技术, 面向医疗信息查询、电子健康档案、疾病风险评估、远程诊断和 康复等多种形式的智能健康医疗服务系统研究;研究多模态、多 组学医疗大数据的特征筛选与知识挖掘;研究时空大数据的高效 建模与组织技术;研究时空大数据语义融合与智能挖掘、知识表 达与关联分析方法;研究面向时空大数据的位置(设施)选择与服 务技术;研究类脑智能数据存储体系;研究人工智能并行计算框 73 架及实现;开展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智慧医疗、智慧城市、智 慧旅游、智慧遥感等应用研究。 考核指标:1)知识图谱中包括的实体数量不少于 200 个, 关系类别不少于 10 种,实体自身属性、实体与实体间关联的挖 掘正确率不低于专业人员的平均水平。2)挖掘方法≥2 类,包 括关联规则挖掘、序列规则挖掘等;3)信息挖掘关键信息抽取 准确率≥90%;4)基于医疗数据的疾病风险评估精度高于 85%, 智能诊断的准确率高于 95%。 13.3 互联网人工智能 研究内容:结合文化旅游、智慧安防、舆情监测、健康医疗、 绿色生态等产业和应用需求,开展面向“互联网智能化+特色产 业”的人工智能基础研究,解决当前互联网智能化中诸多问题。 包括:开展面向智慧旅游产业需求的智能化信息一体化处理技术 与服务平台开发研究,面向异构网络数据的旅游文化信息智能搜 索相关技术研究和面向特色旅游景点智能化推荐系统研究;开展 面向互联网安防监控的智能分析技术研究工作,面向监控视频的 异常事件智能预警和监测关键技术和平台开发研究,基于生物特 征的智能行人检测、识别和追踪关键技术和应用系统研究;开展 面向互联网的网络新闻热点及舆情智能分析技术,基于人工智能 技术的网络热点趋势分析和倾向识别技术,面向互联网的突发事 件智能分析和预警技术;开展面向绿色生态的网络服务平台建设, 研究基于人工智能的环境监测数据综合分析技术,研究面向环境 监测与环境应急响应的大数据应用技术。 考核指标:1)特色旅游景点智能化推荐系统的准确率、召 回率高于 90%;2)监控视频的异常事件监测和预警准确度高于 90%;3)能够实现网络新闻热点自动识别及舆情分析预警,准确 度高于 90%;4)对火灾、化工安全、地震等灾害引起的环境问 74 题进行监测和预警的精度高于 90%。 13.4 群体智能技术 研究内容:基于群体智能架构,研究大型物流仓库无人车自 主决策技术,包括路径规划、自动防撞、任务分配等,达到总体 任务目标优化;基于群体智能,研究城市道路交通流量自组织调 度优化与交通网结构优化技术,包括车辆实时自主路径规划、交 通流量预测、道路结构优化规划;基于群体智能架构,研究集群 无人机自主决策技术,比如无人机投递快递邮包,包括无人机群 自主编队飞行、自动空中防撞、自主路径规划、任务协同分配等, 达到总体任务目标优化;基于群体智能,研究大电网的智能规划 与运行技术, 包括电量调度运行规划、电网结构鲁棒优化、电 网可控性优化; 基于群体智能框架,研究移动感知器网络自组 织技术、自适应网络服务演进方法、自主行为演化算法,提升网 络综合感知、识别能力和鲁棒性; 基于群体智能架构,研究智 能制造无人车间协同控制技术,包括生产过程协同感知、原料分 配、多流水线各中间环节半成品的调度规划等。 考核指标:1)所研究的群体智能技术应比传统技术在决策 正确率、任务分配正确率、鲁棒性等指标提升 15%;2)对城市 交通通行能力提升 20%;3)对已有电力设施鲁棒性、可控性、 容错能力的提升要达到 20%以上;4)对智能制造无人车间,生 产效率提升 15%。 13.5 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面向智慧城市建设任务中 TB 级多模态数据分析 与应用,借鉴人类大脑信息处理机制,开展人工智能领域前沿理 论和技术研究,推动推动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平台。研 究内容有:进行高层认知机制建模,建立强化认知学习模型;分 75 析多源异构数据特性,发展多模态混合认知智能模型;研究类脑 智能理论与方法;发展任务驱动的多模态数据融合技术;设计协 同多目标优化模型,实现新型机器学习模型的有效学习;设计感 知-认知-进化模型,建立进化学习智能认知方法;面向智慧城市 应用中图像、视频、语音等多模态异构数据发展类脑认知机器学 习平台。 考核指标:1)建立类脑认知计算模型,将各个功能模块化, 实现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的海量城市大数据的 TB 级处 理,处理时延少于 10 分钟;2)城市场景图像分类准确率优于 95%,视频中感兴趣目标检测准确率优于 95%,识别准确率优于 90%,语音识别准确率优于 90%,多模态数据关联准确率优于 85%;3)拓广人工智能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任务中的应用领域, 提升产业智能化水平。 13.6 深度学习技术与系统 研究内容:面向数字媒体、安防监控等场景中的大数据挖掘 任务,深入分析海量数据的本质特征,突破深度学习技术可解释 性差,资源消耗过高、数据依赖性强等瓶颈,研究内容有:深度 神经网络模型的高效优化算法以及并行加速实现方案;非凸深度 学习训练新型梯度与非梯度优化技术;深度神经网络轻量化模型; 小样本网络结构设计及学习策略;弱监督/无监督条件下的深度 网络模型学习方法;资源节约型深度学习模型、方法及高效优化 技术;存储和计算资源消耗低的多种深度学习模型与方法;深度 神经网络在线学习方法与技术。 考核指标:1)性能下降 10%的情况下,网络规模压缩率达 到 60%,网络运算速率提升 30%;2)研究面向小样本的深度学习 技术,降低深度学习对于海量高质量标注数据的严重依赖,在样 本标注数量减少 95%的情况下,性能下降 5%;3)网络参数存储 76 空间减少 40%;4)视频监控目标检测准确率优于 90%,突发时间 检测准确率优于 80%。 13.7 无人系统 研究内容:基于视觉的导航引导技术,能够通过视觉确定系 统自身的位置和姿态,并对周围环境进行感知,实现对无人系统 的导引;障碍物检测与跟踪技术,可以检测到静态和动态障碍物, 并作出相应的应对措施;自主避障路径规划技术,通过对周围环 境的感知,确定障碍物的相对位置,并能根据系统自身位姿,自 主规划规避路线,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关键目标检测与跟踪技 术,对于环境中的关键目标的常见目标能够实现检测与识别,并 可对特定目标进行跟踪;三维地图构建技术,能够实现对周围环 境的感知,并构建环境的三维地图,能够高效显示与检索;高效 定位与姿态估计技术,实现系统的快速定位,并对系统自身的姿 态进行快速获取,为复杂环境中,系统对不同情形的响应打下坚 实的基础等。研究智能无人系统协同感知、认知和自主决策等综 合自主技术,达到总体任务的目标优化。具体包括:复杂背景与 干扰条件下环境的多模高精度复合仿生感知、基于深度神经网络 的目标准确认知、基于多种新型深度学习技术的无人系统高速自 主决策。 考核指标:1)能够识别场景内的障碍物以及关键目标,识 别正确率达到 90%以上;2)比传统技术在决策正确率、鲁棒性 等指标提升 15%;3)信息感知处理速度 ≥50 Hz;4)在重点 人群监测、石油管道巡线、农药喷洒等典型无人平台上的成功应 用。 13.8 智能感知技术 研究内容:面向城市化快速进程中的环境变化需求,发展新 77 型智能感知技术,突破数据-应用鸿沟,综合利用雷达、光学、 红外等多源遥感影像,对城市环境进行全方位立体化感知分析, 提升遥感应用智能化水平。研究内容有:多时相城市变化区域提 取实现违章建筑检测;面向城市环境智能感知的多源数据融合与 推理;基于深度学习的遥感图像地物分类实现城市绿化面积统计 以及农田普查;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目标检测与识别;基于多源 多时相信息融合的灾害信息提取与预测;面向城市污染的污水排 放动态监测;城市空气质量监测;面向精准农业的作物生长态势 感知。 考核指标:1)变化检测准确率优于 90%,违章建筑检测率优 于 80%;2)城市目标检测与识别准确率优于 90%;3)灾害信息 提取准确率优于 90%;4)绿化面积与农业用地普查准确率优于 95%;5)典型经济作物检测准确率优于 95%。 13.9 智能交通技术 研究内容:城区复杂路段智能交通优化与缓堵调度;公路驾 驶危险行为识别与预警;高速公路异物检测与预警;基于强化学 习的区域内红绿灯优化控制;面向隧道安全的雷达及视频联动的 车辆识别与事故预警;面向交通数据缺失环境下的轨迹数据特征 挖掘;大规模车辆停等区域和热区形成的可视化分析;基于轨迹 大数据挖掘的多尺度交通流诱导机制;大规模车辆轨迹数据的实 时采集、传输与挖掘;道路货运车辆危险驾驶行为辨识与预警方 法;基于群智计算的车辆安全行驶模式发现;基于道路精确地理 信息的车辆驾驶行为安全评估方法。 考核指标:1)针对城区复杂路口车流,建模调度的规划误 差不超过 15%;2)开放环境与复杂天气下,车内安全带和遮挡 车牌识别率不低于 90%,违章跨线、禁停区停留检测正确率不低 于 90%,误报率不高于 15%;3)实现数据缺失环境下的有规律出 78 行轨迹特征挖掘算法,数据缺失率低于 30%的条件下其准确率高 于 90%;4)预测城市路面高峰期以及热点区域的形成与消散, 准确率不低于 85%;5)通过轨迹大数据分析,对个人驾驶行为 和出行模式进行识别,对规律出行行为的鉴别效率高于 95%。 13.10 智能教育与智能政务 研究内容:研究手写公式识别技术,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实 现机器自动批改;研究智能语音评测技术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 支持单词、句子、段落评测,支持各种题型,为师生提供智能化 的语言学习服务;研究自动判卷智能批改技术,实现线下判卷线 上分析,及时获取试卷信息,智能分析学生学习的误区,提高教 师的工作效率;研究智能评测技术,利用智能算法推算知识点漏 洞,对试卷数据进行分析;研制适合政府服务与决策的智能化政 务服务平台;研制面向开放环境的决策引擎;研制智能监狱管理 平台,建设司法人工智能系统,开展智能伤残鉴定技术研究,使 得司法工作也将更加智能化;研究人工智能在政策评估、舆情监 控、复杂社会问题研判、风险预警、应急处置等重大战略决策方 面的应用。 考核指标:1)手写公式识别准确率优于 95%;2)语音评测 可靠性优于 95%;3)自动判卷准确率优于 95%;4)智能评测可 靠性优于 95%;5)政务服务在政策评估、舆情监控、应急处置 等方面进行示范应用。 14.高端制造装备 14.1 基于互联网+装备制造云服务系统开发及应用 研究内容:围绕高端制造装备的设计、制造、售后的生命周 期,结合互联网技术,开发专用的平台,实现工程设计的云应用, 79 实现制造过程质量控制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实现产品售后服务的 云应用。 考核指标:通过 OPC 协议获取不同装备控制系统的信号;形 成装备的交互式电子技术手册;通过装备制造过程的质量控制方 案,使得产品合格率提升 20%以上;通过云服务实现装备的故障 诊断,其准确率在 80%以上,装备故障预警具有自学习功能。并 在高端制造装备中得到应用和示范。 14.2 高强钢钢板生产工艺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航空、航天、汽车等工业对钢板轻量化、高 断裂韧性和超高强度的需求,开展高强钢钢板精整生产工艺装备 研究。研发一套完整的工艺参数设计计算方法;研发开卷机、卷 取机、切边剪、碎边剪、矫直机等关键核心设备;开发相关工艺 控制数学模型、智能化自动控制系统、基于大数据的故障诊断智 能专家系统,具有自学习自适应功能;建立相应的工艺数据库。 考核指标:开发一条高强钢钢板精整生产线,具备重卷、分 卷、切边、矫直等功能,关键功能部件国产化不低于 80%,钢板 机械性能达到 2000MPa 以上,实现示范应用。 14.3 高精度五轴卧式加工中心 研究内容:针对航空/航天/军工等制造业企业的需求,开发 高刚性高精度五轴卧式加工中心。研制高精度、高刚性摆动头和 回转直径≥1000mm 的双转台部件,并对功能部件进行模拟工况 测试、验证,提高部件整体精度与可靠性;研究机床的稳定性和 精度保持性;研究卧式五轴加工中心的精度检测和误差补偿等核 心技术。 考核指标:试制一台卧式五轴加工中心,工作台回转直径≥ 1000mm,主轴最高转速≥6000r/min,X/Y/Z 轴行程≥1000mm; 80 直线轴定位精度 0.008mmm,重复定位精度 0.005mm;A/B 轴定位 精度 8″,重复定位精度 4″;机床平均无故障时间 MTBF≥1500 小时。 14.4 高端跨尺度多功能精密去除制造装备 研究内容:瞄准航空航天、天文探测、海洋、电子制造、新 能源、IC 等领域的跨尺度复杂结构制造迫切需求,探索高能去 除工况条件下材料精密去除的形成与解析机制,研究毛化、精密 清洗、精准选区抛光、切割及三维光子器件集成的精密去除新方 法,攻克空间几何特征智能识别、多元制造参数自适应调控等关 键技术,开发多功能制造成套装备。 考核目标:研发 1 类跨尺度多功能精密去除制造装备,具备 复杂构件的毛化、抛光、清洗、切割成形等不少于 5 类精密去除 制造功能,最大去除效率:1mm3/min,去除深度精度≤1μm,表 面质量 Ra≤0.4μm,实现全波导光谱仪样机制造,并在战略性 领域实现不少于 4 类典型构件的精密制造,开展重大应用。 14.5 轴齿高效复合柔性加工单元与智能管控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轿车变速箱轴齿的加工工艺需求,研制满足 高速滚齿、高速车削工艺性能要求的工件主轴和刀具主轴;开发 试制具有滚齿、车削、钻铣、倒棱、去毛刺及自动上下料的轴齿 高效复合柔性加工单元,开展轴齿加工在工艺多变、设备组成多 变、制造产品多变等特点,开展轴齿智能制造技术研究存在工艺 感知、多源异构数据收集、数据挖掘、工艺优化等难题,实现生 产过程的智能管控。 考核指标:试制一台轴齿高效复合柔性加工单元;实现产线 之间的数控系统兼容通讯;支持 OPC-UA 等协议;开发智能管控 系统 1 套;实现不少于 5 类多源异构数据的数据融合分析;加工 81 精度达到国标 6 级要求。 14.6 轨道交通系统车轴智能磨削专用数控磨床 研究内容:研究宽砂轮结构对车轴轮座外径、轴颈防尘板座 及过渡圆弧的一次成型磨削技术;开发砂轮架自动旋转功能(B 轴),实现一次装夹车轴,自动磨削车轴两端的锥度外圆等;研 究机床与测量装置数据传输交换技术,实现磨削加工误差的自动 补偿;开发三螺栓孔定位结构驱动回转车轴,实现不同型号车轴 能够快速调整或换装。 考核指标:批量磨削精度:圆度≤0.0025mm,表面粗糙度≤ Ra0.4μm,直线度≤0.002/100mm,直径一致性≤0.01mm;编制 车轴零件的自动磨削及检测工艺规范不少于 3 项;申请发明专利 2 件以上。 14.7 耐高温复合材料的先进抛光技术与装备 研究内容:针对耐高温复合材料表面高效高质平整加工的理 论与技术难题,攻克复杂曲面耐高温复合材料零部件激光高效高 质抛光、光束路径优化、等离子在线监测与调控、微裂纹/氧化 层激光热损伤抑制等关键技术, 建立多能场工艺参数与抛光质量、 抛光效率的关联性,建立工艺规范,研究多能场耦合调控、在线 监测与精度补偿、 基于开放式数控系统的光机电协同控制等技术, 以及面向难加工复合材料构件的多能场抛光工艺、运动控制、数 控系统等,开发多能场高质高效抛光成套装备。 考核指标:研制完成难加工复合材料的专用激光抛光装备, 达到如下性能指标:1)激光功率≥20W;2)激光脉冲宽度≤ 15ps;3)X/Y/Z 轴行程:800mm/500mm/500mm;4)A/C 轴行程: -100°-+100°/0-360°;5)X/Y/Z 轴定位精度≤0.01mm,重复 定位精度≤0.005mm;6)A/C 轴定位精度≤8″,重复定位精度≤ 82 4″;7)抛光后表面粗糙度≤ Ra1.0,平整去除厚度≥50μm;8) 抛光后,材料表面无裂纹,无应力残留,表面氧元素含量≤2%, 表面元素变化率≤2%,加工效率≥200cm2/h。 14.8 绿色环保印刷、包装技术与高端装备 研究内容:为了从源头上解决传统印刷包装装备存在能耗高、 排放量大的问题,开发采用绿色材料的高端印刷技术方案。研究 绿色材料的印刷固化原理与工艺;研制精密印刷电子轴控制系统, 开发适合高速印刷的四段闭环张力控制策略,解决由印刷干扰引 起的废品率问题;研究印刷、包装设备与智能工厂系统的接口规 范与通讯技术,实现设备与智能工厂系统的无缝对接、印刷包装 过程的远程监控与故障诊断;开发绿色环保高端印刷包装装备。 考核指标:印刷使用绿色材料;最高印刷速度 300m/min, 最大收、放卷直径为Φ800mm,套准误差纵、横向≤±0.02mm; 具有与智能工厂系统的通讯接口,能够实现远程监控与故障诊断 功能。 14.9 高端器件制造微操作技术与装备 研究内容:瞄准航空航天、电子制造、IC 等领域对新型微 纳传感器功能结构、原理器件制造的迫切需求,探索多维跨尺度 可控纳米操纵技术,研究作业工具与环境/操作对象的相互作用、 微纳跨尺度运动耦合、纳米操纵的高精度力学反馈标定与实时测 控等关键技术,并研究功能结构的可控制造的新方法,攻克多能 场生成及其耦合调控技术,研制集微纳操纵与功能结构制造的跨 尺度制造装备。 考核指标:跨尺度微纳执行机构的定位精度<20nm, X/Y/Z 行程不小于 10mm/10mm/10mm,纳米操纵对象尺寸为<100nm, 制 造的功能结构尺寸精度<100nm, 研发微纳操纵与制造装备,并实 83 现纳米尺度的可视化操纵与功能结构制造。 14.10 高品质混凝土骨料回收再利用技术与装备 研究内容:为了缓解建筑材料需求与环境破坏之间的矛盾, 针对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和高品质再生骨料等工程需求,融合混 凝土破碎与骨料分离方法,研发高品质骨料回收再利用技术,开 发相应装备,建立相关质量评价体系和工艺流程标准,实现混凝 土骨料的高效、绿色、节能的循环再利用,为资源可持续发展领 域的技术创新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考核指标:研制开发的骨料回收装备生产噪音小于 70DB, 混凝土骨料回收再利用装备加工能耗小于开采天然矿石的 1/10, 再生粗骨料杂物含量<1.8%,吸水率<9%。 15.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技术 15.1 电动汽车检测线核心装备及数据融合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在用电动汽车,研究系统化的检测线测试理 论和检测方法,开发基于电动汽车检测线测试的核心装备,功能 包括:电动汽车动力性能整车测试、电动汽车制动性能整车测试、 电动汽车续驶里程整车测试、电动汽车能耗测试及动力电池系统 整车综合性能测试;制定电动汽车检测线测试流程及规范性测试 方法,实现电动汽车整车与动力电池综合性能快速测试及评定; 基于检测线长期测试数据,研究面向不同部门需求的电动汽车测 试多源异构数据融合关键技术,为建立电动汽车性能衰退和电池 寿命预测模型提供理论依据,为电动汽车监管与生产部门提供决 策支持。 考核指标:完成电动汽车检测线测试核心装备样机开发,完 成电动汽车实车检测,完成测试技术报告,检测时间≤15min, 84 动力性能、制动性检测主要功能的技术指标误差≤5%;开发检测 数据分析软件;申请发明专利 2 件以上,提出 2 项测试标准草案。 15.2 插电/增程式混合动力系统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插电/增程式混合动力系统架构优化、效率 提升、能耗优化及系统集成等问题,进行插电/增程式混合动力 系统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内容包括:插电/增程式混合动力商用 车系统架构及动力系统性能优化技术;插电/增程式混合动力系 统增程器耦合控制技术及低能耗发动机优化技术;插电/增程式 混合动力商用车电驱动系统高效控制技术;插电/增程式混合动 力商用车复合制动协调控制技术、插电/增程式混合动力商用车 能量管理及系统集成技术。 考核指标:插电/增程式混合动力系统额定功率≥100kW, 40km/h 匀速工况纯电动模式下电耗≤43kWh/100km,纯电动续驶 里程≥60km;复合制动系统降低电能消耗率≥10%(中国典型城 市工况);插电/增程式商用车折算油耗相比传统车型节油率≥ 20%;开发 1 辆插电/增程式混合动力商用车样车,实现 1 个以上 企业的应用示范;申请发明专利 2 件以上。 15.3 电动汽车高性能动力电机及其新型控制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以永磁同步电机为基础,研究高功率密度、高转 矩密度、高能量密度、高效率电机,减小永磁体用量的电动汽车 高性能动力电机。以直接转矩控制技术为基础,研究开关表优化 策略,减小开关次数,提高系统动静态性能,降低电机驱动系统 开关损耗;研究基于多控制变量最优电压矢量选择策略,降低转 矩和磁链脉动。 考核指标:开发 80kW 驱动电机工程样机,通过国家强制检 测认证,电机峰值功率密度≥4kW/kg(≥30s),连续功率密度≥ 85 2.5kW/kg,电机最高效率≥96%,提出电动汽车动力电机新型控 制算法,提出新型开关表控制方法及多控制变量最优电压矢量选 择策略,减小开关次数,降低转矩和磁链脉动,提高系统动静态 性能,形成驱动控制软硬件系统,申请发明专利 2 件以上。 15.4 电动汽车高密度锂电池性能提升与能量管理系统关键 技术 研究内容:以动力电池为对象,通过专项研究,使比能量、 循环次数、充电时长、安全性、成本等达到国际同类水平。单体 电池或电池单元组端电压、工作电流、荷电状态、温度的在线监 测,故障电池的在线监测与处理,电池的充放电均衡。 考核指标:提供符合下列指标电池样品若干。电池系统的比 能量≥210Wh/kg,循环寿命≥1200 次(80%放电深度(DOD),模 拟全年气温分布),全寿命周期、宽工作温度范围内荷电状态 (SOC) 、功率状态(SOP)和健康状态(SOH)的估计误差绝对值≤ 3%,单体电池之间的最大温差≤2℃,快速充电至 80%以上 SOC 状态所需时间≤1h,满足安全性等国标要求和宽温度使用范围要 求,并符合 ISO 26262 ASIL-C 功能安全要求及行业标准要求。 成本≤1.2 元/Wh。完成一个电池管理系统工程样机。申请发明 专利 2 件以上。 15.5 重型 L4 级自动驾驶混合动力矿用车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研发适用于重载恶劣工况的矿用车混合动力传动 系统,并整合高精度地图、激光雷达、线控专线和制动等技术, 开发混合动力矿用无人驾驶卡车以及实现车辆在线调度、控制、 升级、紧急干预的云平台,实现矿区内高精度地图的采集和自动 化更新,车辆在矿区内实现规模化示范运营。 考核指标:通过示范运营,构造适用于矿区非结构化道路的 86 无人驾驶应用场景库,应用场景不少于 50 个;云平台形成完善 的车辆在线调度、控制、升级、紧急干预能力,编制标准草案 1 套;示范运营车辆不少于 5 辆,混合动力系统节油能力较同类产 品低 20%;运输效率不低于当前运输效率;实现矿区内高精度地 图的采集和自动更新,编制标准草案 1 套;申请发明专利 2 件以 上。 15.6 电动汽车高转速电机-传动一体化变速增扭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以高速永磁同步电机为基础,通过电机与 2-3 档 自动变速器匹配,研究高速驱动电机与变速器结构集成、润滑与 冷却系统、NVH 技术;突破高速变速器设计、齿轮加工与轴类精 密加工技术难关;提高电机的工作转速,减小电机的体积和质量; 采用适当的变速切换系统及优化控制策略,优化电机的工作转速 区间,降低对电池的要求,提高电机-传动系统效率;电机驱动 器与变速控制器一体化设计。一体化系统高可靠性设计,高防护 等级设计,同时有过压、欠压、过流、过温、超速及短路等保护 功能。 考核指标:驱动电机及高速变速器的最高转速≥10000 转/ 分,电驱动总成匹配额定功率 30-80kW,功率密度≥1.5kW /kg (峰值功率/总重量),最高效率≥92%,行车里程增加 10%,电 驱动总成噪声≤80dB(A),具备电子驻车功能。开发一体化高速 电机变速增扭及其控制系统工程样机,通过国家强制检测认证, 满足整车厂 EMC 要求,实现 1 个以上企业的应用示范。申请发明 专利 2 件以上,提出技术标准草案、操作规范草案各 1 项。 15.7 商用车辆新能源开发、应用一体化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以商用车辆为研究对象,研究基础柴油及其与煤 化工合成含氧燃料混配优化设计及理论;研究燃烧化学反应动力 87 学及节能减排机理;以国六排放标准为目标约束,优化高压共轨 喷射及电控策略;研究经济高效排气后处理系统,确定商用车辆 使用含氧燃料喷射、燃烧、排放控制一体化技术方案。 考核指标:含氧设计燃料商用车辆国六排放理论与技术路线; 含氧设计燃料高压共轨柴油机喷射控制策略;1-2 辆 PEMS 测试 达国六标准的重型商用车辆样车;申请发明专利 2 件以上。 15.8 自动驾驶开放道路测试监管大数据平台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围绕自动驾驶车辆在陕西省开放道路数据测试的 安全监管需求,研究基于陕西省现有交通信息系统大数据交通状 态模式自动识别方法;研究交通状态模式与交通安全关联性,为 自动驾驶开放道路测试提供交通安全预警信息;研究满足实际需 求的自动驾驶开放道路测试数据最少属性集合、采样精度,以及 同时满足采集数据实时性与最低存储要求的智能采集模式;研究 监管数据采集统一标准接口、监管数据统一处理云平台中间件原 型。 考核指标:建立基于陕西省自动驾驶开放道路数据测试的原 型系统;在陕西省道路车辆行车记录数据以及自动驾驶车辆行车 记录数据建模和定量分析基础上,建立符合监管要求的元数据标 准和最优采样精度模型,保证云端采样数据对非采样时间自动驾 驶车辆位置、速度的推算误差小于 10%的概率不低于 80%;云平 台中间件对于 5T 级别的监管数据的查询时间不超过 7s;形成陕 西省自动驾驶开放道路测试监管数据技术要求草案。 15.9 无人车环境感知及多源信息融合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目前智能车技术的发展和市场应用,研究无 人智能车环境感知技术及信息感知系统的静态测试技术,构建无 人车信息感知系统感知性能评价模型。环境感知系统可对交通标 88 志标线、行人和障碍车、路侧基础设施等交通环境目标进行多源 信息感知;研究基于多源异构交通环境信息融合的关键技术,提 高无人车环境感知系统的鲁棒性;研究环境感知性能评价方法, 突破无人车信息感知系统的黑盒静态测试关键技术;面向典型应 用开展试验验证。 考核指标:搭建实际无人车信息感知系统,获取典型道路环 境和复杂交通环境样本库;构建环境感知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模型, 能对道路常见目标进行分类,准确率≥95%,开发环境感知信息 融合实时感知软硬件系统,响应速度不大于 180ms;制定环境感 知系统测试和性能评价规范草案、开发评价软件,实现环境感知 的静态测试;建设环境感知系统测试示范场地,获得无人车生产 厂商示范应用 5-10 个;申请发明专利 2 件以上。 15.10 甲醇汽车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以甲醇汽车为研究对象,研究甲醇燃料的基础燃 烧特性;研究进气道甲醇喷射/缸内直喷喷雾空间气体流动与温 度场变化时空变化特性;研究甲醇汽车甲醛等非常规污染物排放 特性,并提出控制措施;我国甲醇生产主要原料是煤炭,研究甲 醇(煤基)汽车全生命周期能耗与碳排放;甲醇腐蚀性强,研究 开发甲醇汽车专用耐醇泵;甲醇汽化潜热很高,针对甲醇汽车低 温环境无法正常起动的问题,研究开发低温冷起动装置。 考核指标:提出甲醇汽车生命周期能耗与碳排放评价报告; 研制甲醇非常规污染物排放控制装置、或甲醇汽车专用耐醇泵、 或开发甲醇汽车低温起动辅助装置 1 套,并在实车上测试验证; 申请发明专利 2 项以上。 15.11 智能网联汽车车内无线通信组网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未来智能网联汽车内部传感器节点激增,对 89 的车内通信高速、可靠、便捷的需求,开展车载平台的新型大容 量极高毫米波通信方案设计,包括:高速并行数字基带通信方案 设计,极高毫米波频段车载天线设计,低功耗、低成本的车载毫 米波通信模块设计;研究车内节点高速无线组网协议,实现低时 延、可靠高效的车内无线通信组网。 考核指标:基于新型毫米波通信技术,设计一种支持大带宽、 低时延的无线车内通信组网方案,支持单载波通信速率>1Gbps, 通信误码率<10-5,支持模拟正交幅度相位不一致补偿,工作频 率在极高毫米波频段,支持组网节点数≥50,发射功率>100mW, 完全覆盖车内通信环境。 16.精细化工 16.1 绿色含氟化学品的开发及工程制备技术 研究内容:围绕含氟温室气体减排的大国责任和新型环保含 氟烯烃(HFOs)的迫切需求,针对氟化工产业技术落后、产品附 加值低和萤石资源利用率差等现状,开展新型含氟烯烃类制冷剂、 发泡剂、刻蚀剂以及纳米金属氟化物催化剂等含氟化学品的工程 制备技术开发,通过筛选工程化制备路线,设计高效反应催化剂, 测定基础热物性,并开展工程化模式研究,开发工艺软件包,形 成成套的含氟化学品制备技术。 考核指标:1)开发出合成 HFOs 类发泡剂的高效催化剂和成 套工艺技术,产品纯度≥99.5%,申请发明专利 2 件以上;2)开 发出 HFOs 类刻蚀气体的工业制备技术,产品纯度≥99.5%,申请 发明专利 2 件以上;3)氟化物比表面积>100㎡/g,一次粒子的 直径在 20 nm 以内,申请发明专利 2 件以上;4)开发出一步反 应合成 HFOs 类制冷剂的高效气相氟化催化剂,反应性能:反应 转化率≥15%,选择性≥95%,申请发明专利 2 件以上。 90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16.2 煤焦油提取酚制备芳香醚的绿色甲基化工艺开发 研究内容:芳香醚为煤焦油提取酚高附加值化的一种产物, 多用于香料与医药中间体等高端精细化学品。目前剧毒的硫酸二 甲酯为工业上广泛使用的甲基化试剂,在甲基化过程中产生大量 固体废弃物和高毒、高含盐量、高 COD 废水,环境污染非常严重。 研究开发非硫酸二甲酯绿色甲基化试剂与甲基化工艺,替代传统 硫酸二甲酯法甲基化工艺,解决工艺环境污染难题。 考核指标:1)采用非硫酸二甲酯绿色甲基化试剂,原料酚 转化率>99%,甲基化产品收率>95%,产品纯度>99%;2)生产成本 和固废、废水排放量低于硫酸二甲酯法;3)完成百吨级中试研 究,形成绿色高效环保酚甲基化合成工艺;4)申请发明专利 2 件以上。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16.3 苯酚合成苯甲醚绿色环保工业化技术开发 研究内容:苯酚是煤焦油提取混酚中主要酚类物质,苯甲醚 是精细化工行业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原料,主要用于生产香料、染 料、医药、农药,配制香草、茴香和啤酒型香精。研究开发苯酚 绿色醚化环保工业化技术,稳定生产满足市场需求,大幅减少污 染物排放。 考核指标:1)开发苯甲醚绿色环保工业化技术,建设千吨 级苯甲醚工业化生产线;2)苯酚转化率>99%,苯甲醚收率>96%, 苯甲醚纯度>99.8%;3)申请发明专利 2 件以上。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91 16.4 新型功能性化学品研发 研究内容: 结合市场需求,围绕化学品的功能化特性,研究 以化合物合成为主,兼顾相应的复配应用技术,包括 “无添加” 防腐剂的制备及复配技术,重要的绿色功能型产品及其中间体制 备技术等。 考核指标: 1)模拟 CO2 腐蚀液以及高温高压环境,形成新 型 CO2 防腐剂合成工艺研究,确定反应物原料、配比、压力、时 间,温度等反应条件,合成产品缓蚀性能指标超过国内同类产品 水平;2)合成过程绿色环保,无三废或仅有少量三废产生;3) 形成 50Kg 或以上中试合成工艺条件;4)申请专利 2 项。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16.5 油田用绿色化学品的制备及其应用 研究内容:针对我省石油开采、输送、污染物处理等环节中 出现的问题和需求,需要开发一系列绿色、可循环利用、可降解 的环境友好的产品,以植物淀粉、黄原胶、魔芋胶等为原料或无 毒化工原料,经过化学改性或合成,制备特定性能产品,应用于 油田勘探开发过程中钻井、酸化、压裂、油气田污染处理、堵水 调剖等领域,获得其最佳应用工艺,并进行产品的中试试验。开 展针对含油水井的水性乳液堵剂、驱油用绿色表面活性剂及复合 驱化学品等添加剂的制备工业研究。 考核指标:1)油田用绿色化学品的生产技术工艺;2)建立 产品中试生产工艺;3)工艺技术不产生废气、废液,对环境、 工作人员不产生危害;4)申请发明专利 2 件以上。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92 16.6 高性能催化剂和工艺助剂的制备关键技术开发 研究内容:开发无灰类汽油辛烷值促进剂,适用于各类需要 提升辛烷值的汽油组份,提高机车动力,有效降低油耗和有害气 体排放,无额外投资。开展富含重质芳烃的原料油选择性加氢多 产 BTX 产品的催化体系、催化剂级配方案及工艺耦合方式的研究, 开发高效、稳定的加氢催化体系。针对工业上对 C2-C4 烯烃的迫 切需求和油田气、研究原料气中 CO2 或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 CO2 进行低碳烷烃氧化脱氢制备烯烃催化剂的制备工艺,从而实 现对炼油厂气体中烷烃的高值化和 CO2 温室气体的减排。开发适 用于 C3 双官能团醇胺化合物合成。开发手性高效催化剂,实现 含氮杂环类化合物的高选择合成。 考核指标:1)开发的无灰类汽油辛烷值促进剂应能提高汽 油辛烷值三个单位,添加该产品的车用汽油符合 GB/T17930-2016 标准;2)汽车尾气排放物中 CO 下降 30%,CH 下降 40%,NOX 无 变化;3)开发出适用于富含重质芳烃原料油选择性加氢转化的 高效催化体系,转化率≥90%,单环芳烃产品选择性≥85%;4)CO2 进行低碳烷烃氧化脱氢制备烯烃催化剂的制备工艺中烷烃转化 率≥40%,烯烃选择性≥95%,反应温度≤600℃,反应压力≤ 3MPa;5)形成醇胺化合物合成成套工艺包,原料转化率≥75%, 选择性≥95%;6)制备 2-3 中手性催化剂,选择性 ee 值≥90%, 原料转化率≥95%;7)申请发明专利 2 件以上。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16.7 成品油添加剂关键技术开发 研究内容:开发绿色环保的新型成品油添加剂,包括乙醇汽 油添加剂(其主要性能是助溶、抗腐蚀、防锈、抗氧化、抑制橡 胶膨胀、增强动力等)、抗静电剂、低温流动改性剂(降粘、降 93 滤、降凝)、极压抗磨剂、燃烧清净剂等。研究制备工艺、作用 机理、分子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应用范围。 考核指标:1)能使乙醇汽油具有超强的抗水性能,能抵御 被吸入的空气中的水分,具有超强的环境温度适应性;2)产品 添加到车用乙醇汽油中完全符合 GB/T18351-2017 车用乙醇汽油 标准;3)产品为纯有机添加剂,能使乙醇与油相溶,不分层不 乳化,与普通汽油无限互溶;4)开发出中试规模的工艺包,产 品性能达到相应的国家或行业标准,拥有至少 1 家大型石化企业 的试用证明;5)主要原材料国产化,申请发明专利 2 件以上。 支持年限: 2019-2021 年。 16.8 抗氧剂类精细化学品清洁生产 研究内容:针对国内石油化工、高分子材料、饲料和食品加 工行业对抗氧剂类精细化学品的需求,开发出具有专用性强、抗 氧化能力高、毒性低、环境污染小、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和社会 效益明显的抗氧剂类精细化学品及清洁生产技术;重点开发以酚 类为原料的受阻酚类抗氧剂类精细化学品(如抗氧剂 1010、 1076、330、BHT 等)清洁生产工艺技术。 考核指标:1)开发抗氧剂类精细化学品清洁生产技术,实 现原料转化率≥95%,产品收率≥90%,力争达到废水、废固零排 放;2)完成 100t/a 的中试研究;编制技术产业化应用工艺包; 3)申请发明专利 2 件以上。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16.9 航天器用流体润滑剂的工业研发 研究内容:开展航天器用新型流体润滑剂的研发与工业制备 技术开发;研制高真空下不挥发,极低温度下保持低粘度,辐射 条件下保持良好热化学稳定性的流体润滑剂,开发相应的生产工 94 艺技术,形成具有完整自我知识产权的流体润滑剂制备技术与工 业生产线。 考核指标:流体润滑剂产品的性能指标达到:1)40℃时有 效粘压系数<11.0 GPa-1,100℃时有效粘压系数>7.0 GPa-1;2) 倾点<-60℃;适用温度,-60℃-300℃;3)润滑剂寿命,震荡扫 描测试磨损寿命>30000 小时;4)申请发明专利 2 件以上。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16.10 煤基高值精细化学品开发 研究内容:以基础煤化工主要产品(包括合成氨、尿素、甲 醇、乙二醇、1,4-丁二醇、乙炔、乙烯、丙烯等)作为原料, 开展高附加值深加工的精细化学品开发;以尿素为原料制备碳酸 酯等高端产品、尿素直接脱水制备单氰胺、1,4-丁二醇选择性 脱水制取 3-丁烯-1-醇、乙炔、乙烯、丙烯制备醛酮酯等精细化 学品生产工艺的开发。 考核指标:1)尿素醇解制碳酸酯,尿素转化率大于 90%, 碳酸酯收率大于 90%,完成百吨级中试研究;2)尿素直接脱水 制单氰胺,尿素转化率大于 90%,单氰胺选择性大于 70%;3)1, 4-丁二醇选择性脱水制 3-丁烯-1-醇, 1,4-丁二醇转化率大于 80%, 3-丁烯-1-醇选择性大于 70%,产品纯度大于 99%;4)乙炔、乙 烯、丙烯制醛酮酯,原料转化率大于 95%,产品收率大于 95%, 完成实验室小试研究,具备开展中试试验条件;5)申请发明专 利 2 件以上。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95 17.科技文化融合 17.1 文化艺术展演技术集成系统装备的研发与应用 研究内容:聚焦演艺创编、交互体验、智能演艺装备等方向, 突破虚实互动协同展演设计与布景呈现、三维成像与智能交互、 声光电一体控制与多维综合展演等技术,研发展演时空变换、虚 实与视听呈现、实时监测与智能调度、虚拟现实互动引擎、跨平 台高清显示与控制等文化艺术展演技术集成系统与装备。 17.2 数字内容创意产业链关键共性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聚焦文化资源的采集管理,突破文化资源的数字 化转换技术、资源数据的自动采集和资源的分解分拆(如动作捕 捉、特征提取、补偿等)技术、(基于文本、图片、视频、语音 识别等信息源的)场景智能化自动三维建模技术、资源库构建和 服务接口技术,围绕我省文化生态旅游、教育、动漫电影等方面 的优势,研发全新优质 IP 的基于深度学习的自动设计和后期优 化技术、场景剧情自动生成和优化技术、数字化知识产权保护方 案及技术实现(防止非授权使用数字资源,可追踪、可审计、可 反制)。 17.3 新型文化消费产品或设备开发中的关键共性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各类可穿戴设备、沉浸式体验平台、先进舞台设 备、移动式电影院、投影手机、3d 全息手机等新型文化消费产 品或设备的开发中的关键技术;微电影、微视频开发中的关键技 术;智能型影视特拍装备开发中的关键技术;影视镜头轨迹与剧 本关键词数字转化技术;智能影视特拍机器人开发技术。 17.4 新媒体关键共性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演艺建筑中的声光电工程集成技术,数字录音棚 96 及互动展厅中的关键共性技术,亮化工程灯光秀(城市亮化、景 区亮化、驻场演出)中的关键共性技术,虚拟旅游展示中的关键 共性技术,旨在提高文化场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 馆等)智能化水平的关键共性技术。 17.5 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中的关键共性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中的智能感知、智能理解、智 能交互与协同优化等方面的人工智能技术,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中 的 3d 实时建模渲染技术、图像识别技术,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中 的机器人技术、增材制造技术与智能制造技术。 17.6 数字出版数字设计关键共性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云出版平台构建与关键技术;探索数字出版 领域的语义分析;数字化内容产品版权保护、数字化内容版权标 识、价值分析、版权数据智能分析与监测等数字版权交易服务软 件工具与系统;探索电子书出版、数字化教育出版、数字印刷等 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研究智能语音技术在数字出版领域的应用 和推广,形成第三方数字资源产权服务技术支撑体系。 17.7 动漫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基于 AR/VR 的动画技术在各行业的融合应用; 以陕西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探索动漫 IP 与文化旅游产业相 结合的新技术;陕西文化、红色文化元素在动漫产业中的应用技 术;动漫和电子竞技相结合的专业技术。 97 18.科技服务业 18.1 科技服务业在相关行业领域应用支撑技术与示范 研究内容:支持科技服务业在健康养老、司法监察、环境保 护、智能制造、新兴消费等领域的应用与示范;支持金融、能源、 交通、医疗、康养、农业、旅游、教育、建筑、电商、政务等行 业建设新型数据采集与存储、分析与挖掘、共享与服务等平台建 设与示范,形成科技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与新成果。 18.2 技术转移服务中的关键共性技术与示范 研究内容:科技中介服务模式创新,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从单 一的线下服务向“线上咨询与线下服务”相结合的服务模式升级; 科技成果、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科技咨询服务平台和体系建设; 军民两用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知识产权服务等服务能力的机构开 展新模式应用示范。 18.3 创业孵化服务中的新技术、新模式等技术与示范 研究内容:利用新技术、新平台促进创业孵化服务价值提升 与示范;多种创业孵化模式融合发展和多孵化主体的协同共赢模 式与示范;面向创业孵化的业务集成、技术集成、第三方集成等 综合科技服务技术与示范。 18.4 科技金融服务业关键技术与示范 研究内容:具有创新服务模式、服务产品、服务案例的科技 金融服务应用示范;服务我省企业,具有相应资质的风险投资、 新兴产业创投基金等服务科技金融的应用平台开展服务;军民融 合金融服务平台建设与示范。 98 18.5 研发服务外包中的关键共性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现代物流、智能制造、3D 打印、新材料、 机器人、高端集成电路、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领域,以知识或技 术提供为核心的第三方研究开发服务及示范以及新能源汽车、生 物制药、医疗器械、节能环保、新能源、现代农业、建筑工程、 食品技术等行业研发服务外包。 18.6 研发设计和工业设计关键共性技术及示范 研究内容:生产工艺设计与产品创新设计服务及示范,开展 先进设计集成技术的应用示范。研究网络技术、智能技术、协同 推送算法等工业设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相关支撑技术,推进综 合性工业设计公共服务云平台建设,建立高效、实用的工业设计 大数据库、资源信息库和共享交流平台。 (二)农业领域 1.农业农村资源循环利用与绿色发展技术集成与示范 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按照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的原则, “农业农村资源循环利用与绿色发展”拟部署化肥农药减量化与 高效利用、秸秆资源在农田土壤的综合利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 与处置、畜禽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种养结合系 统中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等 8 个主要任务。实施周期为 2019-2021 年。 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陕西省境内高校、科研机构及注册 两年以上的企业等单位,应具有较强的科技研发能力和条件,能 有效保护知识产权,合理分享合作研发成果。鼓励产学研联合申 报,须提供合作协议。合作申报项目应目标明确、内容具体,合 99 作方案合理可行,技术指标可考核。其中课题 2、3、4 以企业为 主体申报,鼓励产学研合作。 1.1 秸秆资源在农田土壤的综合利用技术开发与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小麦、玉米、水稻秸秆在不同生产体系(麦 玉轮作体系、稻麦/稻油轮作体系、小麦单作体系、玉米单作体 系)中肥料化循环利用技术;集成秸秆循环利用农机农艺融合生 产技术体系;优化设施蔬菜体系中秸秆反应器利用技术体系;通 过试验示范后进行推广。 考核指标:提出不同粮食生产体系中秸秆循环利用农机农艺 融合生产技术体系 4 套,设施蔬菜秸秆反应器利用技术体系 1 套; 形成核心试验区 150 亩,示范区 2000 万亩,辐射区 10 万亩。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1.2 玉米废弃物资源产业化研发及示范 研究内容:全面调查研究我省玉米芯、玉米杆、玉米须等农 产品废弃物资源的区域分布、收集方式及总量;研究分析玉米农 产品废弃物资源中可利用中间体的含量及在食品、药品、化妆品 行业的应用;研究玉米芯中间体有机转化,分离提取工业“三废” 循环利用,产业化开发集成技术及企业标准;生产过程中工业 “三废”循环开发利用与零排放关键技术的配套研究应用;天然 食品香料系列产品开发与国内外营销体系的研究。 考核指标:建成年产 600 吨玉米源食品香料、天然食品添加 剂产业化生产线;形成工业“三废”循环开发利用及配套的检测、 检验、消防、安全、环保体系;形成产业化扶贫带动创新模式 2 个;操作规程 10-15 个;申请专利 3-5 项;研发系列新产品 2-3 个。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100 1.3 畜禽养殖废弃物(粪污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及资源 化利用技术集成与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养殖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技术水平低,资 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重点开展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与 资源化利用功能菌剂的研发与生产;新型环保封闭式无害化处理 及堆肥基质二次固体发酵技术集成;养殖废水及沼液的多级循环 利用的关键技术研发;病死畜禽高温水解及肥料化利用技术集成; 通过建立试验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周边养殖户,进行推广应用。 考核指标:研发畜禽粪便高效资源化功能菌剂 2-3 个;畜禽 粪便无害化及肥料化高效利用技术 2-3 套;畜禽粪便功能型肥料 产品 2-3 个;建立核心试验示范基地 2 个,辐射带动研究区大中 规模养殖场及生物有机肥生产场 4-5 个。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1.4 种养结合系统中资源高效利用技术集成与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种养过程中废弃物产生量大、循环利用程度 差,养殖业非粮饲料利用水平低及果菜有机肥源缺乏等问题,重 点开展以农产加工废弃物、蔬菜藤类等为原料的非粮发酵饲料技 术研发与产业化;替代抗生素的功能微生态制剂研发;养殖废弃 物低成本快速无害化及肥料化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果园、菜园 有机肥标准化施肥及化肥减量技术体系建立。通过试验示范,辐 射带动周边种养户及企业,实现种养结合系统的资源化高效循环 利用,建立种养生态循环模式。 考核指标:研制非粮发酵饲料功能菌剂 3-5 个;畜禽粪便低 成本高效肥料化功能菌剂 2-4 个;构建种养结合系统中资源高效 利用技术体系 2-4 个;建立非粮饲料喂养及标准化施肥技术示范 基地各 1 个。 101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1.5 污染农田土壤的修复技术、制剂研发与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不同污染类型和不同污染程度的重金属、残 留农药等典型污染农田土壤,开发基于物化/生物防控技术的修 复材料和生物制剂,研发以功能材料(制剂)为主体,辅以农艺 措施或农业工程技术的低成本、高效率的修复技术和工艺,建立 经济实用的农田土壤污染修复技术体系。在典型污染区域开展技 术和产品的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研制污染农田土壤修复产品和制剂 3-5 种,研发 针对重金属、残留农药等典型污染农田土壤的阻控技术 2 项,编 制农田土壤污染防治技术规范 1-2 套,实现土壤中典型有毒有害 污染物残留率降低 50%以上,技术产品应用示范面积 1000 亩以 上。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1.6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与处置技术集成与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农村生活垃圾的收集、运输与处理等环节存 在的问题,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收集模式(含布点与规划)、收运 系统污染(水、气、病)防控技术、终端处理与处置的无害化和 资源化技术研究与示范,构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与处置的创新模 式。 考核指标:集成 1 套防控有效、环境友好的农村生活垃圾收 运和环卫系统技术方案;设计 1 套环卫系统运行模式和保障制度; 建设示范村 2-3 个,实现村容村貌有效改善,垃圾集中处理处置 率达到 80%以上;培训村技术人员 500 人次以上;发放宣传资料 20000 份,辐射乡村 100 个。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102 1.7 适宜关中、陕北、陕南农村的生态环保智慧厕所研发及 示范 研究内容:集成三相分置处理技术、源分离免水冲生物技术、 发泡式微生物降解节水技术、电子分解技术、光触媒技术、射线 杀菌技术等降解和除臭技术,创新循环水冲、微水冲、真空气冲、 无水冲、可生物降解泡沫技术,集成循环水冲卫生厕所、微水冲 卫生厕所、无水冲卫生厕所、可生物降解的泡沫冲洗厕所经验, 研究适合我省关中、陕北、陕南农村的生态环保智慧厕所。 考核指标:建成我省风沙过渡区、黄土高原区、关中平原区、 秦岭山地区、汉江盆地区和大巴山地区农村生态环保智慧厕所 12 套;设计 1 套农村厕所系统运行模式和保障制度。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1.8 城乡建设废料在乡村空间资源化利用技术集成与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当前城乡建设垃圾数量大、处理难的问题, 同时面临日益上涨的乡村建设材料成本,探索不改变性状前提下 建设废料在乡村建设中的综合利用方式,减低建设垃圾填埋对土 地资源的浪费,加大建设废料资源化利用。 考核指标:构建建设废料资源化评价标准 1 套,构建建设垃 圾安全使用检测标准 1 套,构建基于建设垃圾分类下的设计方法 和实施方法 1 套,展开 3 种类型建设垃圾资源化建设示范,完成 “经济性-安全性-舒适性”的综合效益评价报告 1 份。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2.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选育及面制品工业化技术集成 与示范 按照“种质创新、品种培育、示范推广、加工食品”的产业 103 链系统部署创新链,以促进协同创新为目标,在绿色、强筋和特 异性小麦品种选育、高效栽培技术和食品加工技术等方面研究突 破,构建现代小麦种业技术支撑体系,强化对粮食安全的支撑作 用。 项目实施期限为 3 年,即 2019 年—2021 年。 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陕西省境内高校、科研机构及注册 两年以上的企事业单位, 应具有较强的科技研发能力和基础条件,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技术,自愿共享推广合作研发成果。鼓励 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明确目标任务分工。其中课 题 7、8 以企业为主体申报。 2.1 小麦特异性状遗传资源挖掘与利用 研究内容:开展小麦种质资源节水、节氮、抗条锈、叶锈、 白粉、赤霉病等特异性状的鉴定与评价,研究优异种质特异性状 的遗传规律,发掘新基因/主效 QTL,解析重要性状形成的遗传 机理与调控网络,筛选与特异性状连锁的分子标记,创制具重要 应用价值的新种质。 考核指标:挖掘小麦种质资源节水、节氮、抗条锈、叶锈、 白粉、赤霉病等新基因/QTL 位点 12-15 个,获得与特异性状连 锁的分子标记 30-40 个,创制出节水、节肥、抗病的小麦新种质 10-15 份。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2.2 高直链淀粉小麦品种选育 研究内容:针对陕西人民饮食以面食为主,易导致糖尿病、 肥胖症等慢性疾病等问题,开展低血糖生成指数小麦品种选育, 在品种选育中针对性提高直链淀粉含量,开展小麦高直链淀粉优 良品种选育、繁育及种植关键技术研究,开展规范化种植技术推 104 广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选育高直链优良品种(直链淀粉含量高于30%)1-2 个,形成高直链小麦品种种植、加工等标准技术规范1-2项,并 开展推广应用与示范。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2.3 强筋小麦新品种选育与示范 研究内容: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常规育种技术,加强 小麦蛋白、淀粉和食品加工品质特性研究,创制品质理化指标及 加工品质优异的优质育种新材料,培育出适合我省大面积种植的 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通过示范和产业化应用,为市场提供品质 稳定的国产优质源粮。 考核指标:培育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系6个,审定优质强筋小 麦品种2个,申请或授权植物新品种权2项,建立新品种繁育示范 基地5个,示范推广200-300万亩。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2.4 彩色及糯质小麦新品种选育与示范 研究内容:创制综合性状优良的彩色小麦和糯小麦新种质, 培育丰产的彩色小麦和糯小麦新品种,建立彩色小麦和糯小麦示 范基地,为彩色小麦和糯小麦的产业化开发奠定基础。 考核指标:创制综合性状优良的彩色小麦和糯小麦新种质 4-5个,培育高产、优质、抗病的彩色小麦和糯小麦新品系各1个, 审定或授权植物新品种权2项,建立新品种良种繁育示范基地2个, 新品种订单生产面积10亩。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105 2.5 小麦绿色栽培技术集成与应用 研究内容:开展新品种生态稳定性测试和水肥耦合研究,建 立多生态区网络测试体系,集成新品种在节水、节肥、节药、节 能条件下的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开展利用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 试验研究,验证并推广以生物农药实现农药减量化并提质增效的 方法,建立示范基地,达到绿色种植技术标准和产品要求。 考核指标:研究开发适合于小麦的基于生物药植物源农作物 保护产品,并验证其有效性;针对小麦形成 1 套农药减量化种植 技术规范,建设示范推广基地 3 个,示范面积 2000 亩,推广面 积超过 50000 亩。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2.6 陕西传统面制主食品产业提升及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陕西传统面制食品存在的工业化水平低、产 品标准欠缺、货架期短等问题,突破传统面制品在标准化、连续 化和工业化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推动陕西传统面制品标准化 生产,制定生产技术规范和产品标准,提升产品质量,延长货架 期。 考核指标:集成传统面制品的标准化、工厂化生产技术4-6 项,建设传统面制主食品加工生产线2-3条,申报专利2-3件,发 表论文5-8篇,在2-3家企业示范应用,实现经济效益1000万元。 支持年限:2019-2021年 2.7 小麦全麦粉食品工业化生产与示范 研究内容:围绕我省小麦全麦粉产品开发不足、标准体系不 健全等问题,开展小麦传统全麦粉与新兴全麦粉产品的加工工艺 及产品标准化研究,形成产品加工工艺技术体系,确定评价指标 并建立评价标准;制定传统小麦全麦粉食品(面制食品等)及新 106 兴全麦粉食品(棒类食品、糊类食品等)的生产技术规范,并在 生产线进行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开发传统及新兴小麦全麦粉健康食品3-4种;建 立传统及新兴小麦全麦粉食品的产品标准、生产技术规范等3-4 项,发表论文3-5篇,申报专利1-2项,在2-3家企业示范应用。 支持年限:2019-2021年。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2.8 利用小麦加工副产品开发新健康食品技术集成与示范 研究内容:围绕小麦副产物食品化利用率低、深加工产品少、 健康产品功能性研究不足等问题,以麦胚和麦麸为对象,开发高 益生元活性片状食品、高适口化浓浆食品及高膳食纤维复合粉等 新健康食品。评价益生元功能,优化关键生产工艺,制订产品企 业标准,进行工程化示范。 考核指标:开发麦麸麦胚新健康食品2个,建立精深加工技 术规范3套,制订产品企业标准3份,申请专利2-3项,在3家企业 示范应用。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3.羊乳全产业链生产技术研发与示范 针对我省奶山羊产业发展存在问题,重点开展液态羊乳及发 酵羊乳生产工艺技术研究,研发适应不同消费人群的配方羊乳产 品,建立羊乳产品全程质量安全溯源体系,攻关羊乳加工链关键 技术并进行产业化示范,进一步凸显陕西奶山羊产业优势和科技 水平。按照全产业链部署、一体化实施的原则,安排6个课题任 务。 项目实施期限为 3 年,即 2019 年-2021 年。 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陕西省境内高校、科研机构及注册 107 两年以上的企事业单位, 应具有较强的科技研发能力和基础条件,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技术,自愿共享推广合作研发成果。鼓励 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明确目标任务分工。其中课 题 1、2、3 以企业为主体申报。 3.1 新型婴幼儿配方奶粉研发与中试 研究内容:通过羊奶活性成分分析,微生物等制剂添加效果 验证,研究适宜不同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工艺,研发早产婴幼儿 配方奶粉、抗蛋白过敏婴幼儿配方奶粉、全水解蛋白婴幼儿配方 奶粉,进行配方奶粉中试生产,提升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国际竞争 力。 考核指标:开发新型婴幼儿羊奶粉生产工艺 3 个;研制出婴 幼儿羊奶粉配方 3 个,并进行产品中试;新增销售收入 1500 万 元;申报专利 1-3 件。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3.2 新型功能性中老年配方羊奶粉关键技术集成及产业化 示范 研究内容:根据中老年人营养与健康需求,以益生菌、益生 元、膳食纤维、植物甾醇等为功能因子,研究功能性中老年配方 羊奶粉制备工艺,开发适宜不同中老年人群配方羊奶粉,进行产 业化示范,提高功能性、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考核指标:研制功能性中老年配方羊奶粉 3 种,实现产业化 1-2 种,新增销售收入 3500 万元;申报发明专利 2-3 件。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3.3 特殊医学人群及特殊人群功能性羊乳研发及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基于特殊医学人群代谢特点及营养需求,研发糖 108 尿病、炎性肠病、食物蛋白过敏及肥胖症等特殊医学人群需求的 全营养配方羊奶粉,研究产品配方、功能原料及功效;基于运动 员、孕妇、接触微波和电离辐射人员等特殊人群的代谢与营养需 求,研究羊乳及制品营养物质对特殊人群的营养功效,开发适用 不同特殊人群配方羊乳产品。满足特殊医学人群康复和特殊人群 的营养及功效需求。 考核指标:研制特殊医学人群配方羊乳或特殊人群羊乳制品 3-4 种,中试生产并申请配方注册 2 种,产业化 2 种,申报发明 专利 3 件,实现经济效益 2000 万元。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3.4 特色生物活性羊乳制品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研究内容:利用酶菌生物技术,筛选适宜羊乳发酵的开菲尔 粒、开发具有生物活性功能的开菲尔羊乳及其直投式发酵剂,筛 选发酵羊乳产 ACE 抑制肽、抗氧化肽的益生菌及酶制剂,开发含 ACE 抑制肽、抗氧化肽的益生菌发酵羊乳,ACE 抑制肽、抗氧化 肽益生菌羊奶粉及特色生物活性羊乳制品等,提升羊乳产品的功 能性和附加值。 考核指标:研制特色生物活性羊乳制品 2-4 个,开发特色生 物活性羊乳制品生产工艺 2-3 种,1-2 个中试产品。 支持年限:2019 年-2021 年 3.5 羊乳及羊乳制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陕西不同区域羊乳成分及特性,羊乳和羊乳 制品掺入牛奶及其他物质的快速检测技术,研究建立从羊乳生产、 釆集、储运到羊乳制品加工全程质量安全溯源技术体系,以保障 我省羊乳产品的信誉度和质量安全。 考核指标:建立陕西不同区域羊乳成分数据库,研制羊奶掺 109 入牛奶等成分的快速检测技术,建立全程质量安全溯源技术体系 1 套,申报发明专利 2-3 件。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3.6 液态羊乳及发酵羊乳加工关健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基于羊乳蛋白组成的特点及加工的特殊性,针对 液态羊乳加工的不稳定性,开展低温、常温液态羊乳加工关键技 术研究,开展发酵酸羊奶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低温、常温液态羊 乳和适宜不同消费人群的发酵酸羊乳,进行生产工艺示范应用, 弥补液态羊乳产品的短板。 考核指标:开发低温、常温液态羊乳、发酵酸羊乳 3-5 种, 申报发明专利 3-5 件,实现经济效益 1000 万元。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4.蔬菜绿色生产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 按照“围绕蔬菜绿色生产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的思路,重点 开展蔬菜抗性种质资源创制、灾害性病虫发生规律与绿色防控关 键技术研究、蔬菜精准施药与农药控施增效技术研究与示范等 7 个研究任务。 项目实施期限为 3 年,即 2019-2021 年。 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陕西省境内高校、科研机构及注册 两年以上的企事业单位, 应具有较强的科技研发能力和基础条件,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技术,自愿共享推广合作研发成果。鼓励 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明确目标任务分工。其中课 题3、课题5以企业为主体申报。 4.1 蔬菜抗性种质资源创制与新品种选育 研究内容:利用现代育种技术,筛选聚合高营养品质、抗病、 110 抗逆、适合加工等相关性状优良基因,进行种质资源创新;选育 高产、优质的蔬菜新品种,通过田间试验与生产示范,进行大面 积推广。 考核指标:创制综合性状优良的新种质资源 10-15 份;选育 蔬菜新品种 2-3 个;建设新品种示范基地 1000 亩,推广面积 1 万亩。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4.2 蔬菜灾害性病虫发生规律与绿色防控关键技术研究应 用 研究内容:以瓜果类蔬菜为对象,研究主要病虫害尤其是土 传病害的发生规律,研发和完善蔬菜病害预测预报与统防统治技 术,集成栽培技术、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理化诱控和科学用药 等绿色综合防控技术体系。 考核指标:建立瓜果类蔬菜病害预测预报站 5 个,集成瓜果 类蔬菜病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 6 套,筛选绿色防控药剂 5-8 种, 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基地 3 个,示范面积 3000 亩以上。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4.3 蔬菜精准施药与农药控施增效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开展土壤消毒、性诱剂、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化 学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研究;开展生物农药与高效低毒化学农药 混用效果评价,筛选出增效施用产品组合;集成设施蔬菜农药安 全施用技术模式。 考核指标:筛选出生物农药与高效低毒化学农药混用施用组 合 2 个;制定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规范 5 项;形成设施蔬菜病虫 害生物防治技术体系 1 套;申请发明专利 3 项。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111 4.4 半封闭式玻璃温室栽培环境智能化调控技术研究与示 范 研究内容:研发利用储水层能源,通过半封闭型精准环控系 统,实时调控温室内部环境,开发精准灌水施肥的新型大跨度、 智能化设施栽培系统,发展适用于不同地区气候条件的设施蔬菜 栽培技术体系,优化温室智能化种植环境,提高设施栽培技术水 平。 考核指标:设计和研发符合不同地区的升降温系统,创新现 有半封闭温室环控调节系统和精准水肥系统,形成相关的设施技 术规范,新建新型的半封闭式智能玻璃温室 2 个,设施栽培规模 达 400000 平方米。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4.5 设施蔬菜有机基质栽培技术研发与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作物秸秆、菇渣、家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生 物发酵新技术;研发适合多种蔬菜作物栽培的栽培基质新配方; 研究营养基质高抗、高产、高效特性的养分调控机制;集成和示 范设施作物富营养型有机基质无公害栽培技术体系。 考核指标:开发农业废弃物生物发酵新技术 1-2 项;研发蔬 菜有机基质栽培新配方 1-2 种;制定设施蔬菜有机基质栽培技术 规程 2-3 套,示范区设施蔬菜病虫害损失率降低 20%,农药利用 率提高 15%-20%。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4.6 设施蔬菜栽培环境实时监测智能系统开发 研究内容:以 3-4 种设施蔬菜为主要对象,开展设施蔬菜生 命信息感知技术与传感器研发,研制基于作物生理需求的网络化 112 设施光环境、卷帘机和水肥一体化智能控制技术;基于生长信息 的温室环境智能调控技术研究及装备研制,构建作物-环境-装 备协同的温室环境智能管控与服务平台。 考核指标:研制设施光环境调控装备、卷帘机和水肥一体化 智能控制装备 3 种;制定温室环境精准调控与智能服务技术规范 4-6 项;开发作物-环境-装备协同的温室环境智能管控与服务 平台系统 1 套。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4.7 蔬菜提质增效生产技术模式及绿色生产技术体系构建 与示范推广 研究内容:开展蔬菜提质增效栽培模式及绿色生产技术体系 构建研究,通过轮间作及提质增效栽培技术、结合土壤消毒、性 诱剂、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化学农药等环境友好型防治措施进行 绿色防控技术研究,集成适合陕西省生产实际的环境友好、品质 优良、节本增效的栽培技术模式;集成栽培技术、生态调控、生 物防治技术、理化诱控和科学用药等绿色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并 进行示范推广。 考核指标:形成生物农药有效施用技术 2 项,制定病虫害绿 色防治技术规范 5 项,申请发明专利 3 项;建设蔬菜绿色生产示 范基地 2 个,示范面积 1000 亩。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5.饲草繁育和高效栽培加工利用产业链 基于“种质创新、品种培育、高效栽培利用和示范推广”的 全产业创新链系统部署,一体化实施的原则,促进协同创新。针 对陕西苜蓿和菌草(杂交狼尾草)生产存在的制约因素,重点开 展苜蓿和菌草新种质与基因筛选、抗逆品种培育、水肥耦合与高 113 效栽培、深加工与转化利用等产业链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为我省 草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提供科技支撑。 项目实施期限为 3 年,即 2019-2021 年。 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陕西省境内高校、科研机构及注册 两年以上的企事业单位, 应具有较强的科技研发能力和基础条件,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技术,自愿共享推广合作研发成果。鼓励 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明确目标任务分工。其中课 题4、5、7以企业为主体申报。 5.1 苜蓿-根瘤菌共生抗逆基因挖掘与育种体系构建。 研究内容:针对陕西苜蓿栽培面积大,自然状态下苜蓿与根 瘤菌共生生长,而干旱、盐碱等逆境严重限制苜蓿高效生产的问 题。收集国内外优异苜蓿种质资源,利用分子、生理和产量指标 进行鉴定与评价,构建“苜蓿种质资源基因库”,开展苜蓿抗旱、 耐盐种质,苜蓿-根瘤菌共生抗逆种质资源的鉴定与评价,采用 RNASeq、分子标记、组织培养和转基因等新技术,解析苜蓿自身 抗逆和共生抗逆高产性状形成的分子调控网络和共生调控机制。 并建立实验室-温室-田间的快速育种体系与基因辅助育种平台, 为育种提供种质资源和育种平台,加速苜蓿育种进程。 考核指标:收集苜蓿种质资源 200 份以上,构建共享苜蓿基 因数据库 1 个,筛选苜蓿抗逆及共生抗逆材料 50 份,进行基因 功能验证 10 份,获得抗逆分子标记 50 个。形成苜蓿组织培养体 系 1 个,苜蓿-根瘤菌共生抗逆体系 2 个,实验室-温室-田间的 快速育种体系 1 个;建立苜蓿种质资源圃 10 亩。申请专利 5 项, 发表 SCI 论文 5 篇。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114 5.2 高产抗逆苜蓿新品种选育与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陕西省苜蓿主要栽培区干旱缺水和盐碱地土 壤胁迫的现状,利用所选的抗旱抗盐碱苜蓿基因种质资源,通过 ABA 调控网络和气孔响应途径,利用实验室-温室-田间的育种平 台和基因共享网络,采用分子辅助育种、转基因技术和传统育种 技术,获得抗旱高产苜蓿新种质,选育高产抗逆苜蓿新品种种, 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 考核指标:形成抗旱抗盐碱苜蓿育种技术体系 1 套,培育抗 逆性苜蓿新品系 5-8 个,选育高产抗逆苜蓿新品种 2 个。建立良 种繁育示范基地 2 个,建立新品种示范基地 2 个,示范面积 3000 亩,推广面积 30000 亩。申请专利 3 项,发表论文 5 篇以上。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5.3 苜蓿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 研究内容:在关中及陕北苜蓿种植区,筛选评价适宜种植的 新品种。阐明温度、秋眠级和草地刈割等调控紫花苜蓿的生理生 态学机制,开展灌溉和施肥对紫花苜蓿越冬率、产量和品质的影 响机制研究,确定合理的紫花苜蓿水肥管理制度;研究不同间作 套种模式下紫花苜蓿的增产模式,形成高效种植管理制度,进行 大面积示范推广。 考核指标:确定适宜关中和陕北的紫花苜蓿种植制度 2 套, 制定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规范 4 个,建立高效种植示范基地 2 个, 示范面积 2000 亩,推广 50000 亩;发表论文 5-7 篇,申请专利 3 项。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5.4 高品质苜蓿饲草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当前苜蓿收获和加工不规范导致的苜蓿草产 115 品质量远低于进口苜蓿的现状,开展苜蓿适时收获、振筛除杂、 快速烘干、苜蓿干草捆生产、苜蓿裹包青贮、苜蓿-家畜耦合技 术研究,形成高品质苜蓿生产技术体系和草畜耦合技术体系,为 我省畜牧业发展提供优质饲草产品。 考核指标:苜蓿饲草蛋白质含量达到 18%以上,形成苜蓿饲 草生产技术规程 6 套。建立饲草加工生产基地 1 个,年加工饲草 1 万吨以上。申报专利 6 项,其中授权专利 2 项。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5.5 陕南山区多年生菌草高效栽培与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陕南气候温暖的自然条件和山区土壤贫瘠的 现状,开展多年生菌草品种适应性评价,进行种植密度、深度、 刈割高度和适时收获技术研究,氮磷钾、有机肥及其它营养元素 组合效应研究,激素调控菌草耐贫瘠机制研究,微生物调控菌草 耐贫瘠机制研究,水肥耦合技术研究,建立陕南多年生菌草低肥 耗高产的栽培和收获模式,进行菌草加工及家畜转化利用研究, 形成菌草产品和草畜耦合体系。 考核指标:筛选适宜陕南种植的菌草品种(系)3 个,制定 菌草栽培技术规程 1 个,建立菌草种植示范基地 1 个,示范面积 500 亩,草畜结合示范基地 1 个,饲养家畜 200 头。申报专利 5 项,授权专利 1 项,发表论文 5 篇。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5.6 陕北冷凉区菌草越冬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多年生菌草在陕北冷凉带成为一年生饲草导 致种植成本增加的现状,开展菌草冬季原位保温、原位越冬、合 理刈割、低成本种植等技术,形成陕北菌草多年生栽培技术体系, 降低菌草种植成本,提高菌草经济效益。 116 考核指标:建立菌草原位越冬管理技术体系 1 套,形成陕北 菌草多年生品系 1 个,示范面积 1000 亩以上。申报专利 5 项, 其中授权专利 2 项。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5.7 菌草高效加工与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菌草鲜草产量高、粗蛋白粗纤维含量高,随 着生长高度的不同各营养成分不断发生变化的特性,针对不同动 物开展菌草合理收获、揉丝与高效菌种青贮技术、菌草-草食家 畜转化技术研究,形成菌草高效转化体系,为草食畜牧业高效发 展提供技术支撑。 考核指标:形成菌草合理收获技术 1 套,菌草青贮技术 1 套, 菌草-家畜转化体系 1 套;建立菌草加工基地 1-2 个,示范面积 1000 亩以上;菌草-家畜耦合示范基地 2 个,家畜养殖量 500 头 以上。申报专利 5 项以上,授权 2 项以上。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6.智慧农业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 按照“四化同步”和“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基于“陕西科 技云”建设的总体布局,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与现代农业 科技相融合,实现互联网+现代农业科技的互联互通,用信息化 推动农业现代化。重点部署“传统媒体+互联网+移动终端”现代 农业科技信息集成推广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互联网+农业科 技资源”服务技术集成与应用等7个任务。 项目实施期限3年,即2019年-2021年。 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陕西省境内高校、科研机构及注册 两年以上的企事业单位,具备从事信息化技术研发及科技服务能 力,具有良好的科技资源平台建设基础,所拥有的信息技术储备 117 和基础平台条件能够接入科技云大平台之中,自愿共建共用共享 技术集成建设成果。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明 确协议各方的目标任务和责任分工。 6.1 “传统媒体+互联网+移动终端”现代农业科技信息集 成推广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内容: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建立陕西省农业信 息化共享平台,集成应用数据收集、数据管理、数据分析、以及 数据服务等关键技术,在用户行为分析的基础上,制定数据库标 准规范,使全省范围内各经营主体之间的生产、加工、储藏、销 售、运输等生产要素实现分享和共享,有利于农业信息服务产业 链发展,充分利用传统媒体、互联网、移动终端覆盖范围广、传 播速度快、群众易接受的特点,融合传统媒体和互联网传播优势, 精准推广农业科技,加速农业信息服务业的优化升级和转型,建 设面向全省“三农”科技服务的智慧农业云平台。 考核指标:建成智慧农业科技信息推广平台 1 个,建立面向 “三农”科技服务数据库 10 个以上,链接 6-10 个相关服务平台, 平台注册用户 1 万以上,服务受众 10 万人以上。 支持年限:2019 年—2021 年 6.2 “互联网+农业科技资源”服务技术集成与应用 研究内容:集成陕西农业科技园区、星创天地、试验示范站、 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农业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杨凌农业云农科 服务平台等科技资源,对各类资源数据进行采集、分析与挖掘处 理,构建农业专家服务、农技推广、技术培训、科技特派员创新 创业等支撑体系。 重点开发科技特派员服务与管理系统、 手机 APP、 微信公众号,建成智慧农业云科技资源大数据服务中心。 考核指标:制定科技资源数据库规范,建成基础数据库 3-5 118 个,申请软件著作权 1 个,整合相关基础数据 100 万条,服务受 众 3 万人以上。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6.3 农业气象、病虫害、苗情检测智能服务关键技术研发与 示范 研究内容:面向我省主要农作物、特色果业、设施园艺等主 导产业,研究果蔬-环境互作机理,构建融合气象因素的栽培管 理模型、气象预警预报模型、病虫害、苗情预警预报模型;研发 基于物联网的区域小环境采集终端,构建气象与设施小气候关联 模型;建立融合多尺度气象信息、灾害预警及作物需求模型、个 性化主动服务的气象为农公共服务平台。 考核指标:制定果树栽培管理、气象预警预报、病虫害预警 预报等模型 6 套;研制区域气象环境采集终端 1 套;开发气象、 病虫害、苗情预警预报为农服务平台 1 套;建立农作物、果树、 设施蔬菜气象、病虫害、苗情预警预报服务站 3 个;申请专利或 软件著作权 2 项。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6.4 物联网+粮食作物大数据服务技术集成与应用 研究内容:选择小麦、玉米粮食作物为主导产业的农业科技 园区,安装大田物联网数据采集和图像采集系统,采集农作物生 产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建立数据库,集成应用图像预处理、目标提 取、特征比对、推荐算法及引擎等信息数据技术,制定系统数据 处理标准,建设陕西省主要农作物农技智库平台,实现作物病虫 害专家远程可视化诊断与防治。 考核指标:制定数据处理标准 1 个,建设数据库 1 个,建成 物联网数据采集点 2 个,建成大数据农技智库平台 1 个,收录农 119 技智库数据 5 万条以上。申报软件著作权 1 个。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6.5 物联网+果业大数据服务技术集成与应用 研究内容:选择苹果或猕猴桃为主导产业的农业科技园区, 安装果园物联网数据采集和图像采集系统,采集果园栽培管理及 病虫害防治技术建立数据库,集成应用图像预处理、目标提取、 特征比对、推荐算法及引擎等信息数据处理技术,融合气象、位 置、病害等级等多维信息,建立果园物联网与专家可视化指导系 统,建设陕西省优势果业农技智库平台。 考核指标:制定数据处理标准 1 个,建设数据库 1 个,建成 物联网数据采集点 2 个,建立专家远程可视化指导系统 1 个,建 成果业大数据农技智库平台 1 个,收录农技智库数据 10 万条以 上。申报软件著作权 1 个。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6.6 物联网+畜牧业农技大数据服务技术集成与应用 研究内容:选择生猪或奶牛为主导产业的农业科技园区,安 装养殖场物联网数据采集和图像采集系统,采集养殖场家畜高效 健康养殖技术建立数据库,集成应用图像预处理、目标提取、特 征比对、推荐算法及引擎等信息数据处理技术,多维度收集养殖 场信息,建立养殖场专家远程可视化指导系统,建设陕西省畜牧 业农技智库平台。 考核指标:制定数据处理标准 1 个,建设数据库 1 个,建成 物联网数据采集站点 1 个,建立专家远程指导系统 1 个,建成畜 牧业农技智库平台 1 个,收录农技智库数据 5 万条以上。申报软 件著作权 1 个。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120 6.7 “物联网+特色农产品物流可追溯”技术集成与应用 研究内容:面向特色农产品,分析产品质量控制关键环节, 研究数据可信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可信追溯技术应用(如:区块链 技术等)与系统研发;分析生产、销售、物流和消费等产业链环 节隐私特征,建立全流程可信的电子商务平台;研究高端农产品 产供销正增益商业模式,开展技术集成试验示范。 考核指标:建设农产品可追溯电子商务平台 1 个,针对 2 个 特色产业,实践可信追溯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注册系统的 农产品企业产值不少于 3000 万元,注册系统的终端用户数不少 于 2000 人;申请软件著作权 1 个。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7.农业装备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 为推动农业装备现代化,针对现代农业机械装备亟需突破的 关键技术,部署开展粮食精准播种技术与装备、牲畜智能化养殖 技术与装备、蔬菜标准化育苗及机械化移栽装备研发与示范、丘 陵山区林果机械化作业装备研发与示范等 8 个重点任务。 项目实施期限 3 年,即 2019 年-2021 年。 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陕西省境内高校、科研机构及注册 两年以上的企事业单位, 应具有较强的科技研发能力和基础条件,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技术,自愿共享推广合作研发成果。本项 目以企业为主申报,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目 标任务明确、实施方案可行,技术指标可考核。对仅简单贴牌生 产没有技术创新点的申报项目,一经发现,追回项目资金并列入 科研诚信黑名单。 121 7.1 粮食精准播种技术与智能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研究高速作业中地面仿形与播深精确控制、双定 种排种、气力输送充种和排种、漏播智能检测与精量补种等关键 技术,研制小麦、玉米高速精准播种控制装备,研发适用于保护 性耕作的小麦、玉米精准播种机,在关中地区开展小麦、玉米精 准播种作业技术集成与试验示范。 考核指标:突破小麦、玉米精准播种关键技术 3-4 项;研制 小麦、玉米高速精准播种控制装备 2 套,开发小麦、玉米精准播 种机各 1 台;制定精准播种技术规程 2 项;申请发明专利 2-3 项。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7.2 大型牲畜智能化养殖技术及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研究非接触式大型牲畜应激行为感知技术及调控 系统;研发个体健康体征植入式传感器及检测系统;研究基于视 频分析的大型牲畜发情预测预报技术与系统;研发智能化畜福利 养殖技术与装备,面向养殖基地开展技术集成试验示范。 考核指标:研发大型牲畜应激行为感知及调控系统、健康体 征植入式传感器及检测系统、发情预测预报信息系统及智能化福 利养殖装备 4 套;申请发明专利 2-3 项。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7.3 蔬菜标准化育苗及机械化移栽装备研发与示范 研究内容:研发基于漏播检测的精密自动播种关键技术与装 置;基于机器视觉的幼苗外观特征自动检测关键技术与装置;基 于缺苗检测的自动补苗关键技术与装置;多株幼苗自动移栽关键 技术与装置;开展典型蔬菜标准化育苗与移栽作业技术集成示范。 考核指标:研发标准化育苗与机械化移栽装置 4 套;制定相 应的生产标准 4 项;申请发明专利 2-3 项。 122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7.4 丘陵山区林果机械化作业装备研发与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丘陵山区林果种植特殊地理环境条件,开发 丘陵山区林果业机械化作业关键装备,初步建立从生产管理、采 收到运输的成套装备体系, 支撑丘陵山区林果业机械化作业发展。 研究远程遥控、自动避障等核心技术,优化提升丘陵山区林果生 产剪枝、嫁接、施肥、除草、施药、采收等机械化技术与装备; 优化丘陵山地轨道、索道、索轨结合等输运系统与远程遥控系统; 选择苹果、梨、杏等山区丘陵集中种植区,开展应用示范,建立 丘陵山区林果经济型机械化生产模式及轻简化成套装备设施配 套规范。 考核指标:研制智能化丘陵山区林果机械化输运、嫁接、除 草等作业装备 3~5 项。输运系统最大爬坡度 35°;远程遥控距 离>500m;剪枝器剪切能力≥φ25mm,嫁接器适合枝条φ5~12 mm,符合嫁接要求;开沟施肥深度≥35cm;对靶施药药液覆盖量≥ 25 滴/cm2;建立示范基地 3~4 处,示范面积≥1000 亩,形成丘 陵山区林果经济型生产模式及轻简化成套装备设施配套技术规 范 3 套。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7.5 精准施药技术与智能植保机械研发 研究内容:突破大田精准施药中喷杆高度仿形调控、喷施量 动态均匀化控制、药液飘移高效调节等关键技术;攻克果园精准 施药中靶标实时感知、药液变量控制、风送喷雾风量按需供给、 药液喷施靶向控制等技术难题;研发变量喷雾控制、高效风送喷 雾、喷杆电子液压折叠、喷杆高度阻尼调控等关键部件与机构, 研制生产喷杆式高效智能植保机械与对靶智能植保机械,进行批 123 量化生产。 考核指标:突破精准施药关键技术 3-4 项;研发变量喷雾控 制、喷杆电子液压折叠等关键部件与机构 3-4 项,研发果园和大 田智能植保机械 2 台,农药利用率提高 20%以上;申请发明专利 2-3 项。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7.6 果蔬保鲜防腐包装运输机械研制 研究内容:针对成熟快,易腐烂,易变质、怕颠簸的时令水 果蔬菜,开发水果蔬菜打包、防腐抽真空、自动填充有机填充物, 自动装箱的成套设备,实现果蔬远程保鲜运输。研制果蔬专用真 空包装设备和食品级颗粒填充物加工设备,实现工业化生产。 考核指标:研究解决生产有机填充物安全无污染、自动打包、 自动抽真空、自动填充物添加等核心技术 2~4 项,研发果疏保 鲜包装运输机械 1 台(套),建立生产示范基地 1 个,示范应用 面积 500 亩,制定果蔬保鲜包装运输技术规范 1 套。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7.7 陕茶智能精制加工技术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我省茶叶加工工艺与装备不配套的突出问题, 以人工感知的数字化表征为重点,研制茶叶智能精制加工成套装 备,支撑我省茶叶加工业的竞争力提升。研究茶叶杀青、提香、 条形整理等工艺的数字化与智能化调控、智能分选等技术;开发 数控的茶叶杀青、提香、揉捻、整形、杂劣剔除、选别等关键智 能设备;集成研制陕茶智能化精制加工成套装备,并在具有地理 性标志的茶叶主产区试验考核,支撑我省茶叶加工业的竞争力提 升。 考核指标:突破茶叶加工工艺数字化、设备智能化控制等关 124 键技术 2~4 项;研制杀青、提香、揉捻、整形、杂劣剔除、选 别等关键装备组成的名优茶智能化精制加工成套装备 1 套,鲜茶 处理能力≥400kg/h;工艺单元具备主要参数实时采集、故障诊 断与自动监控功能,生产线实现数字化集成控制。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7.8 适度规模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研发与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我省丘陵山区旱作农业适度规模生产缺乏, 研究建立适合我省适度规模机械化农业生产装备,为我省农业发 展转型升级,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提供科学理 论和技术装备支撑。以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为重点,试验改 进耕整、栽插、播种、植保、收获等高效作业机具,研发集成适 度规模农业生产关键装备与信息化管理技术,开展小麦、玉米、 薯类、杂粮和茶叶、药材生产的机械化作业成套装备示范,形成 全程机械化作业体系。 考核指标:研究适度规模精细生产、丘陵山区耕、种、收机 械化生产模式与关键技术 5~7 项;开发适度规模智能化与轻便 型山地高效作业机具等产品 5~7 项;建立示范基地 3~4 处,每 处示范面积≥1000 亩,作业效率提高 15%以上,综合经济收益提 高 10%以上,提出机械化生产技术规程 2~3 套。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三)社会发展领域 1.常见病、多发病关键技术研究创新链(群) 1.1 心脑血管疾病诊治新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心脑血管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早期诊断、 125 治疗等方面,开展临床研究或转化研究,形成能提高治愈率,降 低致残率、病死率的治疗新技术和新方法。 预期目标:开发出至少 1 种可以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 病死率的治疗新技术和新方法;研发出至少 1 套在影像、病理、 新型分子标记物等方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早期诊断系统,达到 国内领先水平。 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医疗卫生机构、高校、 科研机构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依托 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创新团队和创新联盟等平台的项目优先支持。 1.2 消化疾病诊治新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消化系统常见的良、恶性疾病,研发具有重 要临床应用价值的诊断新技术及治疗新方法;开展转化研究及临 床研究,降低并发症、病死率;形成能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 新策略、新方法。 预期目标: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形成能应用于临床的诊治 新技术、新方法,并完成对治疗方案的临床评价。将诊治适宜技 术进行推广应用示范。 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医疗卫生机构、高校、 科研机构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依托 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创新团队和创新联盟等平台的项目优先支持。 1.3 呼吸疾病诊治新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呼吸系统重大疾病或亟待解决的关键 问题,研发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的诊疗新技术及方法; 开 展 转化 研 究及 临 床应 用研究 ,提高 临 床治 疗 效果 。 预 期 目 标 : 开 展 多 中 心 临 床 研 究 , 筛选出有助于诊断或 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形成至少 1 项专利或产品,并进行临床评价; 126 至少 1 项能应用于临床的新方案或新方法,并完 成对治 疗方 案 的 临 床评 价 。将 诊 治适 宜技术 进行推 广应用 示范。 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医疗卫生机构、高校、 科研机构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依托 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创新团队和创新联盟等平台的项目优先支持。 1.4 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诊治新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 的预防、早期诊断、治疗等方面,重点研究新型诊治与干预技术 和方法。筛选出有助于诊断和预后的标志物。开展能明显提高临 床疗效、降低严重并发症的研究。 预期目标: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建立能应用于临床的诊治 新技术、新方法,明显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和临床治疗效果,形 成规范、指南或专利。建立慢病患者管理网络,并进行应用推广 示范。 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医疗卫生机构、高校、 科研机构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依托 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创新团队和创新联盟等平台的项目优先支持。 1.5 神经、精神疾病防治新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重大神经、精神心理系统疾病的预防、诊断、 治疗等方面,开展临床研究和转化研究,开发能提高防治水平的 新技术和新方法。 预期目标: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筛选出有助于预警、诊断 和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形成至少 1 项专利或产品,并进行临床评 价;至少 1 项能应用于临床评价的新技术、新方法。 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医疗卫生机构、高校、 科研机构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依托 127 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创新团队和创新联盟等平台的项目优先支持。 1.6 感染性疾病防治新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病毒性肝炎、流感、结核病、艾滋病等重点 传染性疾病,开展临床诊治新技术研究,提高有效性和安全性; 对抗感染药物进行临床监测和评价,优化给药方案;开展新突发 传染病快速智能诊断和病原分析新技术研究,提出疾病防控策略 和方案。 预期目标: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对高危人群开展风险预测 与干预策略研究,筛选确认可用于疾病进展预测的生物标志物, 优化干预措施并形成诊治新技术、新方法。建立抗感染药物的临 床应用监测和评价体系。 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医疗卫生机构、高校、 科研机构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依托 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创新团队和创新联盟等平台的项目优先支持。 1.7 妇科、产科疾病诊治新技术研究 研 究 内 容 : 针对妇科、产科常见病、多发病等,开展快速 准确诊断和精准治疗的新方法、新技术研究,建立特定疾病数据 库。 预 期 目 标 : 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对妇科、产科患者开展 疾病筛查、风险预测与干预策略研究,筛选出新的有助于诊断和 预后的检测方法、专利或产品。优化干预措施并形成诊治新技术、 新方法。建立特定妇产科疾病的临床资源数据库和评价体系。 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医疗卫生机构、高校、 科研机构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依托 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创新团队和创新联盟等平台的项目优先支持。 128 1.8 儿科临床用药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 研 究 内 容 : 针对我国目前儿科用药存在品种少、适宜剂型 和规格缺乏、成人和儿童药品混用等问题,选择省内具有自主知 识产权的药品,开展儿科用药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可控性的临 床研究,以及成人儿童混用药的用法、用量等临床使用标准研究。 预 期 目 标 : 完成儿科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 的临床研究,获得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为形成可推广应用的临 床方案提供依据,并发表相关论文 5 篇以上。 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医疗卫生机构、企业、 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应具有较强的科技研发能力和条件,须 有一定的研究工作基础和相应的研究平台,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 须提供合作协议。 1.9 口腔疾病诊治新技术研究 研 究 内 容 : 针对口腔颌面及牙齿常见重大疾病,开展临床 研究或转化研究,形成可明显提高诊断和治疗效果的新技术、新 方法研究。 预 期 目 标 : 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形成能应用于临床的具 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诊断和治疗新技术、新方法,并完成对治疗方 案的临床验证和评价。在提高治愈率等主要临床指标方面有明显 改进。将诊治适宜技术进行推广应用示范。 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医疗卫生机构、高校、 科研机构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依托 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创新团队和创新联盟等平台的项目优先支持。 1.10 骨科疾病诊治新技术研究 研 究 内 容 : 针对骨科常见关节、脊柱等疾病的诊断方法及 治疗方案进行创新性研究;对骨科相关疾病的精准化、个体化、 129 微创化治疗体系进行研究。 预 期 目 标 : 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提出多发、常见病的预 防措施及干预手段;形成具有影像收集、处理、分析等提高诊治 效率的方法;形成特定骨科疾病的系统化、精准化、微创化、快 速康复化的诊疗体系。 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医疗卫生机构、高校、 科研机构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依托 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创新团队和创新联盟等平台的项目优先支持。 2.生物技术及智慧医疗新技术研发创新链(群) 2.1 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新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神经、血液、心脑血管或肝脏等系统中某一 种重大疾病,围绕临床级干细胞及其衍生物开展获得、制备、调 控等临床前研究或临床研究。 预 期 目 标 :提供干细胞的种子细胞和用于鉴定、质控的标 志物;开展干细胞产品的规模化制备技术研究,建立质量控制标 准;针对某一种疾病的干细胞治疗开展临床前评价研究或临床研 究。 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医疗卫生机构、企业、 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 干细胞临床研究必须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市场监督管 理总局公布的备案干细胞临床研究机构中开展。 2.2 细胞与免疫治疗关键技术研究及配套产品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难治性疾病、遗传性疾病、罕见病,开展细 胞与免疫治疗技术研究及相关药物的研发;开展细胞制备、各类 基因载体生产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展培养基、培养设备等配套产 130 品的研发,为临床转化和应用奠定基础。 预 期 目 标 :建设具有细胞制备和各类基因载体生产的研究 平台,可满足细胞治疗药物开发及相关技术临床使用需求。关键 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相关技术及产品应在细胞临床治疗及药 物开发过程当中得到应用。 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医疗卫生机构、企业、 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 2.3 病原体快速、同步检测系统及抑制剂的研发及应用 研究内容:针对感染性疾病,基于核酸、抗原抗体反应等, 研究可用于早期多种病原体的快速同步诊断的检测方法;建立可 用于高通量筛选、评价抑制病原体感染候选小分子药物的评价体 系;研发新的候选小分子抑制剂,为临床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 疗提供科学依据。 预期目标:基于病原体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特点,建立至 少 1 种快速、灵敏的病原体检测方法,检测靶标至少包含 20 种 以上常见的病原体,形成规范的检测流程,检测周期应小于现有 产品;建立至少 1 种可用于抗感染小分子药物有效性评价的技术 平台;获得 2-3 种可抑制病原体感染的候选小分子抑制剂。形成 专利 1-2 项。 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医疗卫生机构、企业、 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 依托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创新团队和创新联盟等平台的项目优先 支持。 2.4 恶性肿瘤基因检测及肿瘤预警预测数据库开发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我国常见高发恶性肿瘤,利用现代生物信息 技术及组学研究技术,开展至少 5 种常见高发复杂恶性肿瘤基因 131 检测及健康管理相关数据库建设,建立智能化数据库标准;建立 用于实际检测的基因和相关位点及类型选择标准、与基因相互作 用环境因素纳入等标准,提出基因组导向下健康管理相关标准, 并研究建立数据库的升级标准和管理机制,为相关基因检测和基 因组导向下健康管理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支撑。 预 期 目 标 :建立 2 种以上常见恶性肿瘤基因检测及健康管 理相关数据库,明确 2 种以上恶性肿瘤相关各至少 5 种环境致癌 因素作用的节点重要基因,明确数据输入、基因和相关位点选择、 与基因相互作用环境因素纳入及数据升级标准,建立有效的数据 管理机制,数据库包括基因不少于 200 个,信息不少于 1000 条, 可用于具体检测和健康管理的有用信息不少于 200 条。 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医疗卫生机构、企业、 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具有一定前期研究基础,鼓励产学研联 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 2.5 疫苗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病毒性疫苗、联合疫苗、基因重组蛋白质疫 苗、细菌性疫苗及治疗性疫苗关键技术开展研究。 预期目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完成临床前研究,注册并申 请临床批件或完成临床相关阶段研究工作。 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医疗卫生机构、企业、 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 依托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创新团队和创新联盟等平台的项目优先 支持。 2.6 新一代基因编辑技术在体细胞突变基因功能评估的应 用研究 研究内容:利用现代基因编辑技术,建立恶性肿瘤等体外体 132 细胞突变基因功能研究细胞体系,对碱基编辑的有效性、稳定性 和安全性进行研究和评估,筛选并确定靶向不同细胞的最高效的 基因编辑载体系统及 CRISPR/Cas 酶,并结合相关表型分析建立 起系统的突变基因功能研究技术,对外提供快速、稳定、有效的 突变基因功能评估服务。 预 期 目 标 :建立并确定针对至少 5 种恶性肿瘤等疾病体外 高效突变基因功能评估细胞体系,得出相关有效性、稳定性数据, 并对外进行突变基因功能评估服务,申报专利 1-2 项,发表 SCI 论文 2 篇。 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医疗卫生机构、企业、 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具有一定前期研究基础,鼓励产学研联 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 2.7 人体器官及细胞组织损伤保护与治疗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在人体器官及细胞组织受冲击,造成损伤或伤害 情况下,研究提出相关损伤机理,阐明损伤、传导机制及其相互 对应关系,针对损伤器官和细胞组织作用靶点及修复机制,寻找 人体损伤、防护和治疗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预 期 目 标 :建立载荷实验平台和方法、建立损伤易感器官 和细胞损伤及力-生物-化学信号对应关系模型,明确冲击载荷造 成器官及细胞损伤的关键作用靶点及免疫修复机制,建立生物体 损伤防护与治疗的评价指标与方法。 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医疗卫生机构、企业、 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具有一定前期研究基础,鼓励产学研联 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 2.8 医学影像诊断分析系统研究 研究内容:选择 2—3 种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的常见病、 133 多发病(如肺癌、脑神经疾病等)的医学影像数据,开发人工智 能辅助个体化诊断系统,制定优化的诊断策略,提高分子影像检 测的准确度、灵敏度及特异性。 预 期 目 标 :确定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的有效方法;建立基于 影像大数据的个体化智能诊断平台;通过在 3-5 家单位的试用, 建立并完善个体化诊断系统;申请 1-2 项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 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医疗卫生机构、企业、 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具有一定前期研究基础,鼓励产学研联 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 2.9 远程会诊智能系统研发及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常见病、高发病面向医疗机构信息系统,将 电子病历、临床规范、标准、指南及共识等数据进行开发与应用, 研发远程联合会诊系统。 预期目标:研制开发多学科远程联合会诊系统 1 个,提供跨 终端、跨学科、跨系统的远程协作、智能会诊等应用服务,形成 专科化、智能化区域联合诊治中心和跨医院协作网络,接入数量 不少于 10 家。产品获得软件著作权并申请相关注册。 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医疗卫生机构、企业、 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 联合国家或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申报的项目优先支持。 2.10 智慧医疗与养老技术及系统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以及医养结合等需求,研究 面向老年人群慢性高发疾病的监测、监护、管理、康复、治疗、 疾病预防、行为与认知干预等方面的技术、器械及系统。建立实 时监测大数据分析处理和快速响应技术系统,实现自动分级分类 和针对用户的差异化和针对性服务。 134 预期目标:研制新型医养结合的人体状态监测医用器件和装 置、智能化健康和行为监测管理平台和系统,构建物联网智能健 康养老监护应用服务平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性能达到国际先 进水平,系统获得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或使用该装置、器件的产 品获得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研究成果在多个省内社区或养老机 构示范应用。 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医疗卫生机构、企业、 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具有一定前期研究基础,鼓励产学研联 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 3.新药创制及医疗器械关键技术创新链(群) 3.1 化药创新药物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对具有新结 构、新物质、新配方、新制剂或新用途的化学新药开展研究。重 点支持通过新靶点或多靶点、分子靶向或信号通路产生药效的新 化学实体,以及临床亟需、短缺的通用名化药研究。 预期目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完成临床前全部研究,注册 并申请临床批件;或完成临床相关阶段研究工作,优先支持已完 成Ⅰ、Ⅱ期临床试验且结果较好的新药;申请专利 5 项。 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 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依托创新团队、 创新联盟等平台的项目优先支持。 3.2 生物创新药物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以“精准治 疗”为导向,研发具有新结构、新作用靶点、新作用机制的生物 药物,包括蛋白类药物、核酸类药物、细胞生长因子类药物、新 135 型疫苗以及其它生物大分子药物。 预期目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完成临床前全部研究,注册 并申请临床批件;或完成临床相关阶段研究工作,优先支持已完 成Ⅰ、Ⅱ期临床试验且结果较好的新药;申请专利 5 项。 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 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依托创新团队、 创新联盟等平台的项目优先支持。 3.3 药物绿色制造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以化药、生物药、中药为对象,针对其工业生产 中存在的生产效率低、能耗大、污染高等共性问题,以提升绿色 制造技术装备水平、推进产业化应用为目标,基于生产过程特点、 工程原理和规律,结合现代技术与方法,开展节能、降耗、减排、 工艺优化等关键技术与装备的应用研究。 预期目标:形成 1-2 项关键技术;创制或集成 1-2 套符合绿 色制造要求的技术组合或装备组合,在不少于 1 家企业进行试点 示范推广;节能、降耗或减排达 20%以上;申请专利 5 项以上。 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 等单位,应具有较强的科技研发能力和条件,鼓励产学研联合申 报,须提供合作协议。 3.4 医用金属材料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 研究内容:面向我国医疗器械领域急需解决的生物医用金属 材料国产化的重大需求,开展外科植入、介入医用金属材料的技 术研发及器材制备关键技术研究,并进行产业化和推广应用。 预期目标: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关键技术指标达 到国际先进水平,植入/介入产品申获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或使 用新型生物医用材料技术的产品申获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 136 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 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依托创新团队、 创新联盟等平台的项目优先支持。 3.5 生物医用功能材料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高发恶性肿瘤,研发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的生物功能材料及药物;开发能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精准治 疗新技术、新产品。 预期目标:形成能应用于临床的诊治新技术、新产品,并完 成对治疗方案的临床评价。将诊治适宜技术进行推广应用示范。 提出针对肿瘤个体化、精准化治疗的新策略。 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医疗机构、高校、科研机构等 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鼓励以创新团队、 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 3.6 新型血管支架的研发与应用 研究内容:围绕心肌梗塞和冠心病的介入治疗,研发具有血 管组织修复功能的新型血管支架,突破支架设计和工程化技术, 包括产品用材料、支架管材加工、支架结构设计与制造、管材质 量稳定化制备技术研究与应用等。 预期目标:建立支架用管材生产质控标准,通过血管支架的 压握、扩张和脉动服役等过程的受力及结构变化研究,构建支架 模型;设计安全稳定的血管支架结构,优化加工工艺,制备出合 格的支架样品。 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 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依托创新团队、 创新联盟等平台的项目优先支持。 137 3.7 基于 3D 打印技术的医疗器械产品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个性化高端医疗器械产品重大需求,开展生 物医疗 3D 打印技术及配套辅助装置的研发,开发高端植入式医 疗器械产品和个性化医疗器具。 预期目标:完成骨、齿科等典型器械的设计定型并通过安全 性检测;个性化医疗器具打印精度为±0.05mm/100mm;项目执行 期内,完成产值 2000 万以上并申获二类医疗器械许可。 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 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依托创新团队、 创新联盟等平台的项目优先支持。 3.8 高端植入性医疗器械产品的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白内障、青光眼等重要眼科疾病,设计和研 制新型生物医用材料及高端眼科植入性产品(高端人工晶状体、 青光眼引流管等植入手术配套器械和系统)。研究新型材料的应 用和植入体表面涂层以及表面改性技术关键加工工艺,进行材料 生物安全性和功能重建有效性评价。 预期目标: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关键技术指标达 到国际先进水平,进入临床试验。 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 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依托创新团队、 创新联盟等平台的项目优先支持。 4.中医药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创新链(群) 4.1 中药材生态种植技术研究及推广 研究内容:选择区域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陕产代表性药材, 分析道地药材品质形成因子和药效成分形成规律,开展全链条生 138 态资源种植技术集成示范研究,形成道地药材种植技术体系,打 造高品质的道地中药材生产示范基地, 并面向适生地区示范推广, 带动地方绿色经济发展。 预期目标:建立高品质道地药材种植基地和规范化中药材生 产技术单元,种源基地不少于 50-100 亩,推广面积 500—1000 亩,带动不少于 500 农户增收,农民户均增收 5000 元以上。 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 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申报的项目须 具有一定工作基础和相应的研究平台,并附相关支撑材料;大宗 药材单品种销售超过 5000 万元并拥有、联合 500-1000 亩以上本 药品主要中药材种植基地 2 个以上(濒危稀缺药材需要有繁育与 保护基地) ,基地须在陕西省境内。 4.2 药用植物有效成分筛选及提取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陕产特色药用植物资源,开展药用植物中活 性成分的筛选、辨识、获取与评价关键技术研究,开展药用植物 有效成分提取分离共性技术集成研究;开展膜分离、酶催化等分 离纯化关键技术研究,构建药效组分群的发现策略与技术体系。 预期目标:针对成分群的筛选与提取,发现 3-4 种药用植物 活性成分,构建关键技术体系。其研究成果应有创新性和自主知 识产权,在全省或区域内开展示范,并向行业推广应用。 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 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申报的项目须 具有一定研究工作基础、相应的提取分离设施及设备,并附相关 支撑材料; 4.3 特色优势药用资源创新研究 研究内容:基于陕产特色药用资源,利用现代医药前沿技术 139 与方法,按照相关天然药品或化学药品技术指导原则及其规范和 要求,研制治疗新药。 预期目标:完成新药临床前全部研究内容及相关技术申报资 料,注册并申请临床批件。 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 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申报的项目需 具有一定的研究工作基础并附相关支撑材料;重点支持具有自主 知识产权和具备成药性优势的创新天然药物研究。 4.4 中药功效物质基础辨识核心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陕产大宗或道地药材,选择临床长期应用且 疗效显著的经典名方或成药产品,开展中药复方功效成份群辨识 和筛选技术研究,以成份--靶点—疾病多元响应为核心,创新中 药复杂体系中功效物质筛选技术,为经方优化、成药升级和中药 复方重大新药创制提供方法支撑。 预期目标:构建 1-2 种功效物质筛选技术;完成 1-2 个中药 复方或陕产中成药功效物质较为系统的研究;获得 1-2 个活性化 合物;研究成果应有创新性和自主知识产权,在全省或区域内开 展示范,并向行业推广应用。 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 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申报的项目须 具有一定研究工作基础,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并附相关支撑材 料。 4.5 组分中药配伍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选择以陕产药材为核心,长期在临床上应用且有 一定基础的经典名方或优势中成药品种,诠释中药配伍作用和量 效关系的现代科学内涵。以增效减毒为目标,以相互作用为核心, 140 运用多学科方法开展复方配伍理论或组分配伍研究,建立组分配 伍应用方案及标准体系,并形成中药配伍和量效关系研究模式, 为中药复方重大新药创制提供数据支撑。 预期目标:完成 1-2 个中药复方或组分配伍规律研究,并阐 述其科学内涵,建立中药配伍和量效关系研究模式;完成 1-2 个 复方配伍新药处方,并提供有效性和安全性证据。建立从方剂遴 选、药效物质解析及评价、配伍配比优化和安全性评价等不同环 节的组分配伍技术体系,形成组分中药研制方案。 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 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申报的项目须 具有较强的研究工作基础,申报的基础方剂须年产值达到 5000 万元;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其中至少 1 项成果完成了转化,并 附相关支撑材料。 4.6 中药经典名方防治重大疾病评价及诊疗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心脑血管、肿瘤等重大疾病的防治,依托陕 产大宗药材,优选中药经典名方开展病机与病期、方案优化与临 床评价、特色技术与制剂、诊疗指南制定与推广应用等方面的研 究,形成规范化诊疗方案、特色诊疗技术。 预期目标:明确 1-3 个代表性中药经典名方的组方理论、临 床定位,并对其安全性与有效性做出评价;形成相关重大疾病中 药防治方案,形成循证医学证据,形成特色技术并在临床推广。 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医疗卫生机构、高校、 科研机构等单位,应具有较强的科技研发能力和条件,鼓励产学 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申报的项目须有一定的研究工作 基础和相应的研究平台,并附相关支撑材料。 141 4.7 重大及难治性疾病的中医药规范化诊疗方案及疗效机 制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肺系疾病、胃肠 系统疾病、精神疾病、传染性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泌尿系统 疾病、运动系统疾病及儿童疾病等的中医药防治,选择已具备一 定循证证据及较好研究基础的诊疗方案,在已有工作基础上,以 提高疗效为目标,优化方案、明确中医药提高疗效的关键环节, 开展临床研究和疗效机制的研究,形成高质量的循证证据。 预期目标:完成中医药防治某种重大或难治性疾病的临床研 究,显著提高临床疗效,获得高质量的循证证据,并初步阐明其 机制,为形成可推广应用的临床方案提供依据。 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医疗卫生机构、高校、 科研机构等单位,应具有较强的科技研发能力和条件,并在相关 领域具有一定的科研积累及学术成果,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 提供合作协议;申报的项目须有一定的研究工作基础和相应的研 究平台,并附相关支撑材料。 4.8 糖尿病及并发症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及应用研究 研究内容:系统整理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古今文献,以中医药 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临床有效方药或方案为基础,开展中医药治 疗糖尿病及并发症的临床评价研究;开展中药治疗糖尿病及并发 症的作用机制研究;开展基于药物相互作用、增效减副、安全性 的中药与降糖药物联合用药研究。 预期目标:完成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并发症的文献研究;评 价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的临床疗效,并形成相应的临床治 疗方案;初步阐明中药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的作用机制;进行中 药与降糖药物联合用药的基础、临床研究,形成中药与降糖药物 142 联合使用治疗的指导原则;推广应用并发表相关论文 5 篇以上。 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医疗卫生机构、高校、 科研机构等单位,在相关领域具有一定的科研积累及学术成果, 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申报的项目须有一定的 研究工作基础和相应的研究平台,并附相关支撑材料。 4.9 皮肤疾病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及应用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中医药治疗有临床优势的皮肤疾病,选择确 有疗效的经典名方、针灸疗法或中医外治技术,运用现代科学技 术,研究其作用机理,提出优于现有疗法的中医药新治法、新方 药。 预期目标:完成 1-2 个新治法、新方药;提出新治法、新方 药的有效性、安全性、独特性依据和科学内涵;申报专利 2 项以 上。 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医疗卫生机构、高校、 科研机构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申报 的项目须有一定的研究工作基础和相应的研究平台,并附相关支 撑材料。 4.10 基于大数据的陕西中药综合信息智能服务关键技术研 究与应用 研发内容:了解掌握全省中药产业发展情况,建立陕西中药 产业大数据信息服务体系,建立基于“互联网+”的陕西中药大 数据信息一体化服务平台,实现大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分析、 应用及服务功能。 预期目标:建立面向基层的中药大数据信息服务体系,建立 基于“互联网+”的中药大数据信息一体化服务平台 1 套,推广 示范中药大数据信息云服务创新模式 1 套。 143 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 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申报的项目需 具有一定的研究工作基础并附相关支撑材料;项目负责人须具备 副高级以上职称或有博士学位且从事相关研究的技术人员。 5.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关键技术创新链(群) 5.1 渭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与治理关键技术研究及示 范 研究内容:针对渭河流域水资源短缺、河道断流、河床淤积、 生态用水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围绕“山水林田湖草”一 体化,开展渭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研究;构建 渭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安全和生态景观多维临界标识指 标体系;制定渭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的监测评估与管控 预警指南。 预期目标:形成渭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方案;编制 渭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与修复图集;制定渭河流域“山 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技术标准(规范);建成渭河流域综合治 理示范工程;培养“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人才;发表高水平 SCI 论文 5 篇,申请专利和软件著作权 6 件以上。 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 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申报的项目须 有一定的研究工作基础和相应的研究平台,并附相关支撑材料。 5.2 秦岭水源涵养演变机制及其调控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建立秦岭水文、气象、植被等多要素全面自动观 测体系,调查研究人类活动对秦岭生态系统的影响效应,在流域 和区域尺度定量评估水源涵养相关生态参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系 144 统分析降水-土壤水-地表水-地下水等水循环过程水量演变及水 源涵养能力变化规律,提出改善秦岭水源涵养能力的管理措施及 技术体系。 预期目标:构建多尺度水源涵养功能自动监测体系;开发水 源涵养功能综合评估技术;完成秦岭山区水源涵养功能评估技术 报告,申报国家发明专利不少于 2 项。建立小流域水源涵养功能 的野外监测示范基地 1 个。 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 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申报的项目须 有一定的研究工作基础和相应的研究平台,并附相关支撑材料。 5.3 分散式污染生态治理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分散式污染问题,开展生态治理技术研究与 工程示范,重点开展:分散式村落和旅游区生活污水短流程处理 装备,以及新型低耗水或无水节能卫生系统研发;厨余垃圾及农 业废弃物等共发酵的资源回收利用技术与装备开发;构建分散式 污染生态治理模式,并选择典型区域完成研究成果的集成与应用。 预期目标:提出适于分散式污染生态处理系统建设模式;开 发适于农村污染治理关键技术不少于 2 项;制(修)定相关地方 /行业技术标准不少于 1 项;申报授权国家发明专利不少于 3 项, 发表 SCI 论文 3-5 篇;在省内选择至少 1 个村落,开展农村环境 污染治理。 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 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申报的项目须 有一定的研究工作基础和相应的研究平台,并附相关支撑材料。 5.4 土壤污染防治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内容:根据土壤特性,针对不同重金属或石油污染,采 145 用生物或物理化学耦合等方式,研发土壤污染修复新技术。 预期目标:提出土壤污染修复关键技术,修复土壤及其种植 的农作物中相关污染物含量达到国家标准要求。筛选适合汉江流 域生长的重金属高富集植物 1~2 株,研发高效淋洗剂 1~2 种,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不少于 2 项。 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 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申报的项目须 有一定的研究工作基础和相应的研究平台,并附相关支撑材料。 5.5 关中大气污染物来源解析技术体系建立与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建立关中主要排放源标准化在线质谱指纹库 和离线源谱库,开展颗粒物化学组分高时间分辨率演变规律及其 关联性研究,建立模块化、可视化和互动式的示范体系并推广应 用。 预期目标:建成关中标准化的主要排放源在线和离线源谱库; 发展源示踪数值模式与受体模型源解析的同化技术;发表 SCI 论 文 5-10 篇、专利 1—5 项;在关中地区示范使用在线动态源解析 技术,举办多期培训班,培训各类技术和管理人员。 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 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申报的项目须 有一定的研究工作基础和相应的研究平台,并附相关支撑材料。 5.6 工业废气污染高效控制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重点研究工业废气中细颗粒物、氮氧化物、VOCs 等污染物高效减排技术,突破高湿烟气细颗粒物控制、全负荷高 效催化脱硝、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等难题,形成工业废气深度控 制减排成套技术与装备,并在省内开展工程应用示范。 预期目标:构建工业废气细颗粒物、氮氧化物、VOCs 污染 146 控制高效、安全、经济的成套技术方案,形成相关产品、系统和 技术规范,实现工业化示范推广工程 1 项,污染物排放符合我省 相关排放限值要求。 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 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申报的项目须 有一定的研究工作基础和相应的研究平台,并附相关支撑材料。 5.7 工业废水的高效处理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围绕工业有毒、有害废水处理和再利用,重点研 究工业废水毒性精准筛检技术、生物和化学高风险污染物的毒性 组学特征库构建技术和再生水质健康风险综合评估和消减新技 术,研发面向工业废水清洁健康新技术和装备,开展工业废水清 洁健康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 预期目标:研发出工业有毒、有害废水处理和再利用关键技 术 2-3 项,形成成套技术方案和规范,实现工业化示范推广工程 1 项,出水明显优于相应行业的排放标准,处理成本降低 20%。 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 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申报的项目须 有一定的研究工作基础和相应的研究平台,并附相关支撑材料。 5.8 电器拆解废物处置及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及应用 研究内容:重点研发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无污染拆解技术。 研发废旧车用动力电池、蓄电池再生和资源回收技术。在省内代 表性行业、领域或区域进行工程示范。 预期目标:形成电器拆解废物综合处置及污染控制成套技术 方案及相应装备;形成车用动力电池和蓄电池安全处置和资源化 利用成套技术方案及相应装备;部分技术实现产业化应用,进行 工程示范。 147 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 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申报的项目须 有一定的研究工作基础和相应的研究平台,并附相关支撑材料。 5.9 市政工程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关键技术与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典型市政工程黄土地基水分运移规律,典型 市政工程黄土湿陷变形规律及其湿陷性评价,市政管网和海绵城 市建设中的防排水方法与技术。 预期目标:突破 2 项关键技术,编制相关技术指南或标准。 发表学术论文 2-5 篇,其中 SCI/EI 收录 1 篇;申请专利 1-2 项; 培养研究生 2-3 名。 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 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申报的项目须 有一定的研究工作基础和相应的研究平台,并附相关支撑材料。 6.汉江流域经济带水环境保护技术创新与示范链(群) 6.1 汉江流域水源地面源污染特征及控制技术方法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汉江流域湖库面源污染问题,重点开展:流 域大气中典型污染物解析及其与地表径流污染相关性研究;流域 不同土壤类型/土地利用与植被条件下污染物种类与污染负荷研 究;典型流域地表产流/产污与径流污染强度的相关性研究;径 流过程中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学模型构建与面源污染控制对策研 究。 预期目标:探明汉江流域面源污染种类、污染物来源及污染 负荷;建立典型流域地表产流/产污与径流污染强度相关性模型; 构建径流过程中典型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学模型;提出面源污染控 制方案与对策;发表 SCI 期刊论文 4 篇以上。 148 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 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申报的项目须 有一定的研究工作基础和相应的研究平台,并附相关支撑材料。 6.2 湖库水体污染控制和修复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汉江流域湖库水质污染问题,重点开展:湖 库径流污染控制措施与规避方案研究;水库径流污染、典型污染 物转化、周期性内源污染等对湖库水污染影响、作用机制与控制 技术方法研究;分层湖库水体污染原位控制与修复技术研发。 预期目标:提出规避水库水质污染的技术方案;建立湖库水 体污染修复与控制的技术方法;研制出至少 1 套湖库水体污染原 位修复与控制关键技术装备;完成 1 项示范工程(库容>500 万 m3)。 申报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2 项以上,发表 SCI 期刊论文 4 篇以上, 至少 1 项专利技术实现转化或应用。 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 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申报的项目须 有一定的研究工作基础和相应的研究平台,并附相关支撑材料。 6.3 浅层滞缓流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汉江流域浅层滞缓流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 重点开展:滞缓流水体中污染物及营养盐的迁移转化与水质演变 规律研究;滞缓流水体富营养化原位控制的技术方法研究;滞缓 流水体营养盐原位削减与藻类控制的关键技术研发与装备研制。 预期目标:探明汉江流域浅层滞缓流水体富营养化演变规律; 建立滞缓流水体富营养化原位控制的技术方法;研发出营养盐原 位削减与藻类生长抑制关键技术,并研制出相应的技术装备 1 套 以上;完成 1 项示范工程(水域面积>10000m2)。申报授权国家 发明专利 2 项以上,发表 SCI 期刊论文 4 篇以上,至少 1 项专利 149 技术实现转化或应用。 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 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申报的项目须 有一定的研究工作基础和相应的研究平台,并附相关支撑材料。 6.4 汉江沿线污水安全收集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汉江流域城镇点源污染收集系统的安全运营 保障问题,重点开展:污水管道的自然通风增强技术和应用装置 研发;管道内污染物输移过程转化特性及其核心关联环境因素研 究;污水收集及输移过程中降低污染浓度的环境营造关键技术研 究。 预期目标:提出增强污水管道通风、保障安全运行的污水收 集系统技术方案;研发出收集过程中净化环境营造的关键技术; 建立污水收集及输移过程中的污染浓度降低技术方法;研制出污 水管道安全保障及过程净化的技术装备 1 套以上;完成 1 项示范 工程(管道服务面积不少于 2 平方公里)。申报授权国家发明专 利 3 项以上,发表 SCI 期刊论文 2 篇以上,出版专著 1 部,至少 1 项专利技术实现转化或应用。 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 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申报的项目须 有一定的研究工作基础和相应的研究平台,并附相关支撑材料。 6.5 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 研究内容:以低碳源城镇污水为对象,开展以 ANAMMOX 为核 心的城镇污水新型脱氮工艺研究,探讨 ANAMMOX 菌与常规脱氮菌 在低碳源条件下的共存、互营、共赢策略;构建低碳源条件下高 效生物脱氮模型;研究低碳源环境下高效脱氮微生物的保存与代 谢机制;开发适合于汉江经济带水环境条件的新型城镇污水高效 150 生物脱氮工艺。 预期目标:提出 1-2 套新型低碳源城镇污水的高效生物脱氮 工艺;完成示范工程 1 项,处理规模不小于 1000 m3/d;申报授 权国家发明专利 2 项以上,发表 SCI 期刊论文 4 篇以上。 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 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申报的项目须 有一定的研究工作基础和相应的研究平台,并附相关支撑材料。 6.6 沿江及滨河湿地保护和修复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汉江流域湿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利用与水质 提升问题,重点开展:沿江及滨河湿地退化微观过程与机理的定 量化研究与湿地退化预警技术体系构建;适应雨洪冲击的湿地稳 定化关键技术研发;主要污染物高效转化与固定的关键技术研究。 预期目标:揭示汉江流域湿地退化的原因并确定关键胁迫因 子,研发出适合汉江流域自然条件的湿地保护和修复技术方法体 系,形成沿江及滨河湿地高效净化江水的技术方法体系;申报授 权国家发明专利不少于 3 项, 至少 1 项专利技术实现转化或应用; 开展工程示范不少于 1 项,面积不少于 3000 m2;发表 SCI 期刊 论文 4 篇以上。 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 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申报的项目须 有一定的研究工作基础和相应的研究平台,并附相关支撑材料。 6.7 特色加工废水循环利用与处理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 研究内容:围绕汉江流域污染重的特色加工行业废水,以废 水最大限度利用为核心,构建循环利用模式,研发关键技术与装 备。以减少废水排放负荷为前提,开发易操作的废水处理技术与 装备,形成废水循环利用与处理成套技术并开展工程示范。 151 预期目标:提出 1-2 个特色加工行业废水循环利用与处理工 艺技术,研制 2-4 台关键设备;工程示范不少于 1 项,申报授权 国家发明专利不少于 2 项。 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 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申报的项目须 有一定的研究工作基础和相应的研究平台,并附相关支撑材料。 6.8 汉江经济带绿色生态产业链建设与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背景下陕南产业发展规 划布局;围绕陕南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与优势,开展绿色生态产 业链建设研究;构建陕南绿色生态产业链评价指标体系;设计陕 南绿色生态产业链发展推进方案并进行应用示范。 预期目标:形成陕南重点产业绿色生态产业链推进方案,建 立陕南绿色生态产业链评价指标体系,申报授权国家专利 2 项以 上,开展绿色生态产业链示范项目 1 项。 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 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申报的项目须 有一定的研究工作基础和相应的研究平台,并附相关支撑材料。 7.文化资源保护、传承、传播与公共安全技术创新链 (群) 7.1 文化遗产探源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文化遗产探源关键技术;探讨陕西境内不同 区域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研究区域文明之间的相互作用;创 新文化遗产研究理论与方法;针对文化遗产探源、发掘进行数据 分析;创新文化遗产展示方式,开展研究成果应用示范。 预期目标:构建单类文物遗存鉴测方法体系至少 2 种;完成 152 区域文明演进及相互关系研究, 创新文化遗产研究理论方法体系, 发表论文 5 篇以上。 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 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 7.2 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管理与应用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与装备开发;构 建文化遗产资源库,开展数据存储与管理、知识图谱、知识检索、 内容挖掘、语义理解等关键技术研究;构建支撑文物研究、出版、 导览和展示等业务的数字文化遗产内容服务云平台;针对文化遗 产开展 IP 化规范研究及 IP 价值挖掘。 预期目标:开发文化遗产数字化关键技术 3 项以上;研制文 化遗产数字化装备 1 套;建立文化遗产资源库 1 个,开发数字文 化遗产内容服务云平台 1 个,汇集资源 1 万件以上;形成 IP 化 资源 1000 个以上;发表学术论文 3 篇以上。 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 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 7.3 智慧博物馆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 研究内容:探索文物知识图谱构建模式与方法;研究博物馆 虚拟(增强)现实展示技术和人机交互体验技术;研发面向中小 博物馆群的文化遗产价值传播共性关键技术;建设涵盖文物展示、 导览等全链条业务的一体化综合云服务平台。 预期目标:研发智慧博物馆关键技术 3 项以上;建立智慧博 物馆综合服务平台 1 个;建立智慧博物馆示范点 1 个;发表学术 论文 3 篇以上。 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 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 153 7.4 丝路文化遗产价值传播关键技术与展示系统研发 研究内容:研发馆藏文物/大遗址数据快速精准获取技术, 构建云环境下全方位重建与展示系统;研发 O2O 互动传播系统, 建立面向文物的多语种社交媒体传播技术及平台,形成基于新媒 体和大数据技术的文化遗产价值传播和利用平台;研发文物图案、 纹样、造型等设计元素提取、风格化表达和跨媒体素材检索关键 技术,研发面向文化创意的辅助设计平台。 预期目标:建立云环境下的丝绸之路文物/大遗址全方位重 建展示系统和面向文物的多语种社交媒体传播技术平台各 1 套; 研发设计元素提取、风格化表达、跨媒体素材检索等关键技术 5 项;发表学术论文 3 篇以上。 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 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 7.5 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传承与开发利用技术集成与应用示 范 研究内容:研究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数字化关键技术;汇聚并 建立民间文化艺术资源素材池;开发民族民间传统艺术数字化文 化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立文化资源公益服务与商业运营并行互 惠的服务模式;研究开发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数字化展示和传播服 务技术与系统,在博物馆及互联网展陈等领域开展应用示范。 预期目标:汇集各类文化资源 20 万件以上;建立民族民间 传统艺术数字化文化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运营示范收入不低于 200 万;制作数字化虚实展示藏品不少于 1000 件;发表学术论 文不少于 10 篇,申请专利或登记软件著作权不少于 10 项。 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 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 154 7.6 红色旅游产品创新研究及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挖掘红色旅游历史资源,应用新技术创新红色旅 游产品,延伸红色旅游产业链,建立红色旅游产品应用示范点。 预期目标:创新红色旅游开发技术及产品 2 项以上;建立红 色旅游产品应用示范点 1 个;发表学术论文 3 篇以上。 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 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 7.7 陕西地区考古现场文物保护材料与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创新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研发新型 的、适用性更强的加固剂、封护剂、防水剂等材料和相关技术, 建立考古现场文物保护材料适用性的评价及表征行业标准。 预期目标:合成或改性出新型加固材料、防水材料 2 种以上, 建立评价文物防水材料性能的测试方法 2 套;研制新型整体提取 外包裹材料 1 种;申请相关技术专利 3 件;发表相关论文 2 篇以 上。 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 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 7.8 应急救援关键技术研究与装备开发 研究内容:针对高层建筑火灾、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油气长 输管道突发事件、危险化学品运输事故、地质灾害(滑坡、泥石 流、地面塌陷等)等特殊场景开展应急救援关键技术研究和装备 开发;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应急救援网络服务平台,实现网络救 援快速响应。 预期目标:开发应急救援关键技术 3 项以上,研制应急救援 装备 1 套;开发应急救援网络服务平台 1 个;发表学术论文 3 篇 以上。 155 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 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 7.9 防灾减灾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内容:针对气象、地质灾害发生机理、预防预警、监控 治理等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 技术,构建灾害发生机理模型,开发灾害隐患风险评估系统,建 立综合安全预警系统和服务保障平台,并开展应用示范。 预期目标:开发防灾减灾关键技术 3 项以上,建立灾害监测 系统及预警系统 1 套;申请专利 2 件。 申报主体: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 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 7.10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与产品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重,开展真菌毒素、农 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等的检测新方法和关键技术,开发即时检测 的新器件和新装置。 预期目标:开发食品安全检测关键技术 3 项以上,研制符合 计量标准的检测仪器或设备 3 套;申请专利 3 件;形成检测标准 3 套。 申报条件:申报单位须是省内注册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 等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须提供合作协议。 二、特色产业创新链(群) 坚持问题和需求导向,紧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内在需求和瓶 颈制约,提高科技创新供给质量和效率,集聚各类创新要素,加 156 快先进适用技术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支持 “一市一策”,摸清现状底数、聚焦特色产业、部署精准项目、 攻克壁垒难关,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一)工业领域 1.关键集成电路研发特色产业创新链(群)(西安市重 大技术需求) 围绕集成电路产业创新链的关键技术研发和创新,结合陕西 本地产业链突出特点,以新一代存储器芯片研发为核心,以应用 为导向,整合本地产业链资源。通过研发存储器芯片外围所需的 电源控制芯片技术、处理器芯片技术、相应的测试封装技术和工 艺研发、建设相关专业平台和人才培养体系等 7 个主要任务实施, 建立产学研用联动、军民融合协调发展以及工程化人才培养完整 体系。提升本地产业链内的配套和服务,增强本地集成电路产业 链合作交流,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拓展和完善产业链生态环境 建设。 1.1 多协议内嵌自检测修复存储器研发 研究内容:基于先进的 2xnm 存储器工艺,利用积累的存储 器产品开发基础和经验,突破多种接口协议设计、内嵌自检测修 复、高速大容量设计和测试技术等难关,开发兼容国际标准接口 协议、内嵌自检测修复(ECC)功能的高可靠存储器产品。 考核指标:采用 2xnm 存储器工艺;产品存储容量不低于 2Gb;低电压供电,不超过 1.8v 外部电压;实现内嵌自检测修复; 申报存储器相关专利 10 项,集成电路布图登记 1 项。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157 1.2 高功率密度高性能存储器电源管理芯片研发 研究内容:围绕存储器开展其电源管理芯片可靠性、输出特 性、小型化、节能环保的研究。包括:提升现有芯片 ESD 保护性 能,相比现有芯片规格有更高的可靠性;具有更高的负载响应性 能,同时缩小整体应用电路的体积,并降低相应成本;研究超低 待机功耗技术,使之更好的应用于可穿戴电子器件、移动终端等。 考核指标:芯片 ESD 指标可达 10000~12000V;采用高频内 部时钟,可达 3M ~10M;待机功耗<2.5uA,输出电压范围 12V~1V, 最大电流可达 6A;负载调整率可达 0.4%/A,线性调整率可达 0.4%/V;申请发明专利 4 ~6 项。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1.3 面向嵌入式系统的异构多核处理器的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物联网、可穿戴设备、汽车电子及深度学习 等新兴领域的应用特点,进行嵌入式异构多核处理器芯片架构研 究;包括:共享内存的异构多核处理器结构方案;针对特定应用 的异构多核处理器模型快速搭建方法;面向常见算法的加速电路 研究;处理器芯片及存储芯片的系统级集成方法。 考核指标:完成核心数量可扩展(4 核--16 核)的共享内存 处理器 IP;提供系统级异构多核处理器芯片模型;建成针对常 见算法加速电路库;提供针对机器学习算法的加速电路;形成面 向特定应用的异构芯片快速原型设计 EDA 辅助工具;申请发明专 利 5-10;项目执行期内,面向相关专业应届毕业生,进行 EDA 工具培训,每年不少于 50 人。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158 1.4 面向新型存储的 STT-MRAM 材料及集成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新型 STT-MRAM 隧道结材料及其器件结构的 优化设计,研究 STT-MRAM 在多物理场协同作用下的低功耗写入 原理与具体方式;研究 STT-MRAM 单元与阵列制造的整套关键工 艺技术,研究与主流 12 英寸 CMOS 晶圆工艺兼容的 STT-MRAM 的 纳米图型化和刻蚀制备方法,实现与 12 英寸磁电子工艺匹配 的 CMOS 芯片控制电路设计,研究高密度 STT-MRAM 芯片技术。 考核指标:研制出 2~3 种实用型高密度 STT-MRAM 材料及 存 储 单 元 器 件 ; 研 究 存 储 密 度 ≥ 1 Gb/cm2 的 高 速 低 能 耗 STT-MRAM(基于自旋转移力矩效应或自旋轨道转矩效应)芯片技 术;芯片中磁性隧道结(阵列)存储单元的室温隧穿磁电阻比值 达到 150%,写入和读取时间≤30 ns,操作电压≤1 V,室温下 数据保存时间>10 年,申请专利 12 项。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1.5 3D NAND 封装生产与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项目通过开发芯片减薄、划片技术、上芯堆叠技 术、超薄基板翘曲控制技术,解决 3D NAND 堆叠封装技术难点。 通过精确的电磁场及电路计算器对设计的电性能进行评估,开展 封装热性能模拟分析和研究,机械应力的仿真模拟分析;解决具 有细间距薄芯片特性的堆叠混合集成技术封装的应力和可靠性 问题,解决智能终端芯片信号完整性及电源完整性问题,解决高 性能芯片散热问题,获得高良率和高可靠性 3D NAND 堆叠封装 产品。 考核指标:建成一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 3D NAND 封装测试 生产线。年新增 3D NAND 封装测试能力 1000 万块,年新增销售 收入 3500 万元,新增利润 420 万元,新增税收 112 万元;申请 159 相关技术专利 10 项。实现高密度、高容量的存储封装。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申报条件:限企业承担,并在技术需求所在地落地 1.6 高端集成电路测试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高性能大容量存储器、高性能异构计算处理 器、高速高密度数模混合等高端集成电路测试技术和方法;研究 大引脚、高速、先进晶圆测试探针的结构和设计技术;建立 2048 通道、10Gbps 速率的高端混合信号集成电路测试技术能力,为 高端集成电路的研制、应用、分析提供测试技术支持; 考核指标: 高性能大容量存储器测试:容量 128G 以内,类 型包括 FLASH、DDR3、固态存储器等;高性能异构计算处理器测 试:2048 通道、10Gbps 速率;形成测试操作标准 3 项,申请专 利 2 项。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申报条件:限企业承担,并在技术需求所在地落地 2.智能机床及工具装备技术研发特色产业创新链(群) (宝鸡市重大技术需求) 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最先进的技术,瞄准高端 方向,加快研究、开发、推广、应用新一代智能制造技术,开发 新一代智能数控机床。主要研究课题有十个方面:智能数控系统 研发与应用;智能机床研发与应用;高效数控环面蜗杆磨床的研 发;新一代齿轮磨床专用数控系统研发;高精密球面车床研制; 大批量轴类零件的热后磨削及检测智能线;2.5m 高精度车磨复 合数控机床的研发;车铣复合功能部件开发及应用;数控机床功 能附件 BMT63 动力刀塔开发设计及 XR300 关节机器人的应用;高 速高精度长寿命刀具的研究。 160 2.1 智能数控系统研发与应用 按照数控机床标准配置系统的要求,进行智能数控系统研发 和机床特色智能化功能集成,操作界面宜人,易学易用;提升数 控系统核心技术水平,达到加工性能优越、产品整体性能稳定可 靠的目标; 完成系统的功能、性能整体测试,达到同级别进口 数控系统水平,可对进口系统进行替代,并进行批量配套和推广。 研究内容:进行新一代智能数控系统的开发,具有上、下位 机双平台(LINUX+WINDOWS)结构,研制 APPCENTER 平台、工艺 参数优化软件、刀具智能管理软件和智能应用模块,并进行指令 域大数据的原型代码开发,提升数控系统的智能水平。 考核指标:研发出智能数控系统装置,研发出机床健康保障、 全生命周期机床负荷统计、综合管理方式刀具寿命、工艺参数评 估优化、热误差补偿等智能化功能,并配置在数控机床上进行应 用。2019 年数控系统配套机床产品数量超百余套,产值 2500 万 元。2020 年度累计应用达到 1000 台的配套,实现产值 2.5 亿元。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申报条件:限企业承担,并在技术需求所在地落地 2.2 智能机床研发与应用 研制智能数控系统原型机和智能机床概念机。借助温度、加 速度和位移等传感器监测机床工作状态和环境的变化,实时进行 调节和控制,优化切削参数,抑制或消除振动,补偿热变形,构 建一个基于模型的闭环加工系统,充分发挥机床的潜力;作为智 能工厂的网络节点,加强智能机床的互联互通能力,突破机床之 间、机床与车间管理系统的联通障碍,提高生产系统加工效率和 运行效益。 研究内容:强化智能传感器的应用,支持智能机床的功能实 161 现。研发数控机床健康保障、热误差补偿、自学习工艺数据库、 主轴振动规避、动态误差补偿、智能主轴动平衡分析和主轴健康 管理、刀具磨损及寿命智能管理、指令域加工过程视觉监控、进 给传动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机床健康质量诊断等智能模块,提升机 床自感知、自适应、自决策的能力,使得机床智能化程度处于国 内领先水平,部分功能属于业界首创。 考核指标: 研发出智能机床样机,并在机床上布置温度、 震动、光栅尺等智能传感器,研究机床热误差补偿、主轴共振监 测、主轴动平衡检测等智能化技术。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申报条件:限企业承担,并在技术需求所在地落地 2.3 高效数控环面蜗杆磨床的研发 研发背景: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以下简称环面蜗杆)具 有承载能力大、传动效率高,使用寿命长等特点。其承载能力、 使用寿命是普通蜗杆的 2~5 倍,传动效率可达 96%。被广泛应 用于冶金、矿山、石油、化工、通用机械、轻工、兵器、建筑、 电梯、船舶、军舰、重炮及太阳能发电等领域。 研究内容:通过对快速装夹技术、自动对刀技术、加工软件 优化技术、加工过程的质量控制技术以及机床结构优化技术的研 究,开发高效数控环面蜗杆磨床,重点解决现有数控环面蜗杆磨 床生产效率不高的问题。 ,提高机床自动化程度,实现智能化加 工,减少加工过程的辅助时间及机动时间,提高机床的生产效率, 形成新一代高效数控环面蜗杆磨床。 考核指标:完成高效数控环面蜗杆机床的研发试制、完善定 型样机;与现有数控环面蜗杆机床相比,生产效率提高 30%以 上;完成高效数控环面蜗杆机床的小批量生产能力建设,实现一 定的经济效益;申请发明专利 1—2 项,实用新型专利 2 项。 162 技术指标:最大工件中心距:500㎜; 最大工件直径:350 ㎜; 最大工件长度:2000㎜; 工作台直径:800mm; 最大加工模数:24㎜; 蜗杆头数:1~6; 主轴转速范围:1~150r/min 最小输出单位:0.001㎜; 砂轮母平面倾斜角度:±30°; 砂轮直径:250㎜; 砂轮线速度:35 m/s; 砂轮主轴径向跳动: 0.003mm 砂轮主轴轴向窜动:0.002mm 工作精度:6 级/ GB/T16445-1996。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2.4 新一代齿轮磨床专用数控系统研发 目前齿轮机床数控系统大多为国外公司垄断,急需开发国产 齿轮机床专用数控系统,满足国防、军工行业安全要求装备,替 代进口、降低成本,增强企业产品竞争力。 研究内容:研发为蜗杆砂轮磨齿机、成形砂轮磨齿机配套的 专用高端数控系统,开展数控系统硬件体系研究;开发专用数控 系统软硬件平台及专用功能软件;研究蜗杆砂轮磨齿机同步关系 及数学算法,完成高速、高精度电子齿轮箱功能模块开发;研究 成形砂轮修整控制技术及动态精度补偿技术. 考核指标:磨齿机专用数控系统控制轴数不少于 5 轴(可扩 展),联动轴数 3 轴以上;系统分辨率:直线轴 0.1 微米,旋转 轴 0.0001°;高速、高精度电子齿轮箱功能模块;专用功能设 定和显示界面组件。项目实施期内形成 2 套为磨齿机配套专用数 控系统;制定技术标准和规范 1 项、申请专利 2 项。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163 2.5 高精密球面车床研制 汽车产业发展迅速,尤其是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汽车,都 在智能控制的搭载下产量大幅增长,汽车转向系统作为最为核心 的功能部件在各种车型中必不可少,而转向系统最核心零件球头 连接杆的精加工设备一直依赖于进口。按照全链条部署,一体化 实施的原则,对其关键加工设备高精密球面车床的相关开发和研 究,旨在提高加工精度,提升加工效率,替代进口,完善产业链, 补充配套链。 研究内容: 1.几何精度对加工精度的影响研究;2.转台间 隙补偿对于精度正态分布的影响数列研究;3.正反向刚度与动态 刚度的测定方法研究;4.热局部变形实验研究 考核指标: 1.球圆度可以控制在 0.005mm.主轴控制跳动 0.002mm,转盘 回转精度在 0.003 以内; 2.不同间隙值对运动部件寿命测算公式, 及其优化设计模型, 回转机构的反向差值在 5arc min 下控制工件在 0.005mm 的圆度, 核算减速机构寿命在 8000h; 3.正反向刚度数据模型,设计合理转台机构,规避对加工精 度的影响,确立实验细则,按照上述条件,实验及计算,正反向 驱动伺服增益控制对工件的圆度影响在 0.001mm 以内; 4.建立温度测控模型,设计补偿软件,确立补偿系统配置单, 更具 CPK 值的测定条件,工件球面圆度在 0.012mm 时,cpk= <1.33; 5.申请专利 5-8 项。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164 2.6 大批量轴类零件的热后磨削及检测智能线 根据近年来的市场需求开发一套用于大批量轴类零件(汽车 变速箱齿轮轴、电机轴等)的热后磨削检测智能生产线。 研究内容: 一台或多台外圆磨床及一套机后检测单元,采用桁架或机器 人实现连线自动生产。完成外圆的磨削及检测;机后检测结果与 机床联动,开发误差自动补偿的通讯软件及接口; 轴类零件的自动驱动、回转技术。 考核指标: 该生产线适合大批量自动完成轿车变速箱轴类零件(包括类 似零件)的热后磨削及自动检测、补偿工序; 批量磨削精度:圆度≤0.001mm,表面粗糙度≤Ra0.2μm, 单颈加工时间≤30 秒; 整线上下料时间平均不大于 15 秒; 在线测量及补偿精度(直径相对比较测量)≤0.005mm; 形成此类零件的自动磨削及检测工艺规范文件一套; 申请相关的专利 3-5 项。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2.7 2.5m 高精度车磨复合数控机床的研发 研发背景:高精度 2.5m 车磨复合数控机床主要适用于加工 钛合金、不锈钢、铝、铜等有色无磁性的金属产品和薄壁件精度 高、不便于磨削的产品,而且国内高精度大型数控车磨机床目前 稀缺。 研究内容:研发一种性能优良、生产效率高、精度高、刚度 高的先进机床,整体技术处于世界一流、国内领先水平。采用最 新的设计理念和方法,成功研制出集机、电、液一体化的高精度 165 数控立式车床产品。该产品执行国家现行最新的精度标准,采用 国内外先进配套件,相当于 P2A 精度的复合回转工作台组合轴承, 满足高精度切削,工作台超重载荷、动静态刚度高、动作安全可 靠、使用寿命长、加工效率高的要求。本产品的突出特点是精度 高、刚度大、使用寿命长、抗震性好、可靠性高等,特别适合航 空航天、船舶、轴承等行业大型关键高难度高精度零件的加工。 考核指标:完成高精度 2.5m 车磨复合数控机床的研发试制、 完善定型;与现有数控立车机床相比,生产效率提高 30%以上; 完成高精度 2.5m 车磨复合数控机床的小批量生产能力建设,实 现一定的经济效率;申请实用新型专利 2 项。 本机床的研发的成功可使工件圆度和圆柱度加工车削精度 达 6 微米以内,磨削精度达 4 微米以内。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2.8 车铣复合功能部件开发及应用 研究内容:研发一种用于普通数控车床,能实现车削、平面 铣削、钻孔、攻丝、铰孔、铣槽等加工工序,能够实现一次装夹、 全部完成的加工理念,符合现代高效制造“工序集中原则”的功 能部件。 考核指标:在普通数控车床上加装“车铣复合功能部件” , 使之成为可实现车削、平面铣削、钻孔、攻丝、铰孔、铣槽等加 工工序,能够实现一次装夹、全部完成的加工理念,符合现代高 效制造“工序集中原则”的装备。 动力单元每组动力头自身内锥孔跳动≤0.015,Y 轴重复定 位精度≤0.02。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申报条件:限企业承担,并在技术需求所在地落地 166 2.9 数 控 机 床 功 能 附 件 BMT63 动 力 刀 塔 开 发 设 计 及 XR300 关节机器人的应用 针对市场和高端客户对高精密、自动化、智能化数控机床的 需求。利用公司多年研发、生产、销售数控机床的经验及专利技 术,重点解决现有数控机床生产效率不高、数控机床加工精度不 适合自动化组线加工要求及超高精密件加工的问题。 研究内容: 1.研究桁架机器人、关节机器人的应用及扩展研发,实现自 动化上下料设计应用与车削机床有机有效的整合,提高机床功效 和自动化水平。 2.动力刀塔的自主化研发设计,实现市场急需的车铣复合高 端加工设备本土化制造。减少工件的周转,提高功效和精度。 考核指标:完成高精密、智能化数控机床的研发试制、完善 定型;与现有数控机床相比,生产效率提高 30%以上;完成高 精密智能化机床的小批量生产能力建设,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率; 申请发明专利 1—2 项,实用新型专利 2-4 项。 1.桁架、关节机器人实现工件自料库抓取、移送;对大量需 调头加工进行二序加工的机床,研发目标实现一台机器人管理两 台机床即“一拖二”运行模式。实现工件自动调头及二序加工。 机器人快移速度 100m/min,重复定位精度±0.03。 2.动力刀塔,动力刀具最高转速 4000r/min,重复定位精度 0.003mm。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申报条件:限企业承担,并在技术需求所在地落地 2.10 高速高精度长寿命刀具的研究 研究内容:长寿命刀具用特殊材料及涂层技术研究;高速切 167 削下容屑及排屑技术研究;高速切削下刀具冷却技术研究;适用 于不同被加工材料的刀具性能研究;刀具磨损量与转速、被加工 材料关系研究,实现自动补偿。 考核指标: 1.形成系列化刀具设计基础, 开发不同类型刀具不少于 3 种; 2.可靠性水平 99%时,刀具寿命不小于 40m; 3.工作部分外径尺寸公差±0.01mm;柄部外径尺寸公差- 0.015mm; 4.工作部分径向跳动:≤0.01mm; 5.产品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替代进口。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3.锂电池材料装备关键技术研究特色产业创新链(群) (咸阳市重大技术需求) 本项目针对咸阳锂电池材料装备产业创新链关键技术研究, 加快咸阳锂电池材料装备产业化实施的进程、延长产业链。按照 全链条部署、一体化实施的原则,“咸阳锂电池材料装备产业创 新链关键技术研究”专项部署。高镍三元材 NCM811 研发等 9 大 关键技术。 3.1 正极材料全密封气氛保护旋转式烧结炉 研究内容:回转式对物料煅烧的时间较难精确控制;回旋式 烧结炉在煅烧过程由于螺旋导板的阻挡,物料所产生的气体排出 不畅。全密封气氛保护旋转式烧结炉对于时间更加精确控制,对 气体排出更加顺畅。 考核指标:项目完成的技术指标,形成的标准,形成新技术、 新工艺、新产品,形成技术标准或发表论文专著。申请专利 2 项。 温度±2℃,时间±5min,处理量±5%,最高烧结温度≥1000℃。 168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3.2 高镍三元材 NCM811 研发与示范 研究内容: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实现高镍三元材 NCM811 量 产,项目通过工艺路线优化实现水洗、包覆关键工序的自动化生 产,高镍三元材 NCM811 具有能量密度高以及产品中钴含量低的 优势,满足动力电池市场对电池正极材料的要求降低动力电池造 价,促进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等关键性指标的提升。 考核指标: 1.单线产能 ≥1500 吨 ;2.克容量 ≥200 mAh/g; 3.循环次数 ≥1000 周 0.5C,2.8-4.2V;4.PH 值 ≤12; 5.CO32- ≤0.5% ;6.OH- ≤0.4% ; 7. 磁 性 异 物 ; (Fe+Cr+Zn+ex.Ni) ≤30ppb ;8.D5013.50±1.50μm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3.3 新型负极材料连续碳化及连续石墨化提纯工艺研发 研究内容:开发新型负极材料连续碳化及连续石墨化提纯装 备,通过装备创新,实现硅基负极材料的高效合成。开发出环保、 节能、高效的负极材料连续碳化及石墨化提纯装备,通过设备的 压力、温度、气氛、时间等模块的可靠控制能来保障负极材料的 高品质;通过超高温装备及高温沉积等技术支撑新型负极材料对 纳米硅、纳米 SiO 与高纯石墨合成工艺要求,有效解决硅基负 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膨胀,进一步发挥硅基负极的优秀 性能。 考核指标:1.建立新型负极材料连续碳化生产示范线;2.连 续石墨化生产示范线,硅基负极材料克容量: ≥ 700 mAh/g (0.2c) ,全电池寿命≥500 次(0.2c),并申请专利 2 项。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169 3.4 HLST 宽幅铝箔铜箔套位涂碳涂布机 研究内容:因国内铝箔原材料厂工艺问题生产的原材料版型 不好,材料宽度方向左右中间松紧不一致,所以材料很容易起皱, 特别是受热后加工应力释放,材料变形量更大,特别是宽幅材料, 更难控制变形量, 更容易起皱。通过设备的特殊结构,加热温 度的科学调节,张力的科学分段,以达到生产出平展无皱的材料, 使得涂布均匀,涂层牢靠。 考核指标:形成新工艺、新技术,申请专利 2 项。1.单面涂 0.5μm,±0.15μm;2.不允许露箔(放大镜 2X)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3.5 功率和能量密度综合最优的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开 发与示范 研究内容:将具有功率密度优势的电池和具有能量密度的电 池进行优化组合配置,使同等能量密度或功率密度下的电池及其 管理系统更具有商业竞争力。在现有(某一类或系列)乘用车电 池配置的基础上,以同等的续航里程或体积、重量电池为参照, 在达到同等指标的基础上提高 10-15 的使用寿命;或同等体积重 量的指标下降到成本 10-15%。 考核指标:1.实现数据全面板化;2.实现实时通讯和定位; 3.具备电池组中单体电池的电压、温度、电量的实时监控与均衡 补偿;4.安全性高;5.成本低。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3.6 锂离子动力电池组结构优化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1.利用计算机仿真和测试技术相结合,研究分析 不同循环工况条件下电池组的动态性能,建立数据模型、电池组 170 温度场和散热流场分布。2.研究新材料和新工艺及锂离子动力电 池组结构材料上的使用,进行轻量化设计研究,提高电池组的测 量密度。3.研究电子组密封、防腐和高压绝缘技术,提高电池组 的稳定性、安全性。 考核指标:1.电池组系统能量密度≥200wh/kg(三元系); 电池组系统能量密度≥160wh/kg(铁锂系);2.电池组系统使用 寿命≥8 年或≥30 万公里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3.7 连续碳纤维/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电池箱 研究内容:复合材料在新能源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系统电池箱 的应用。将复合材料独特的性能应用到动力系统电池箱上,形成 具有绝缘、防火、抗冲击、轻量化(比同款钢制电池箱减重 40% 以上,铝合金电池箱减重 25%以上)等特性的新一代电池箱。提 升新能源电动车动力系统的能量密度,增加车辆续航里程,延长 动力电池使用寿命。通过复合材料树脂配方的设计,提高电池箱 体防火等级,在发生电池起火后能够有效阻止火势的蔓延,为乘 客赢得宝贵的逃生时间。 考核指标:申请五项专利,获得复合材料耐火电池包及其制 备方法、电池箱体及其制造方法。改进复合材料电池下箱体结构。 碳纤箱体:抗拉≥1240MPa;比强度≥7600N· m/ug;密度≦ 1.63g/cm³。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3.8 镍氢电池隔膜 研究内容:针对性的对于使用比较广泛镍氢电池隔膜纸进行 创新性的开发,开发出来电池质量好,寿命长,同时可以降低电 池隔膜纸的生产成本,服务于广阔的工业产品市场。采用湿法造 171 纸生产新工艺,达到镍氢电池隔膜纸具有亲水性和吸碱性,对化 学纤维进行亲水化处理,改性的方法有辐射诱导接枝改性、等离 子处理接枝改性和浓硫酸磺化改性。保证产品的厚度均匀,活性 接团的接枝均匀,牢靠,不脱落。使镍氢电池其他材料基本已经 实现国产化。 考核指标: 定 量 6 5克 /m2 厚度 吸碱速 率 吸 吸碱 碱量 损失率 0.18m 2.5cm/ 250 m min % <1% 裂断长 > 45N/1.5CM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4.新能源动力电池特色产业创新链(群)(渭南市重大 技术需求) 按照全链条部署、一体化实施原则,渭南市新能源动力电池 特色创新链从电池原材料、电池电解液、电池电芯、电池集成、 电池回收、 新城电池原材料研发等方面开展动力电池全链条设计, 凝练重大关键技术,形成了 11 个创新点。 4.1 高端电池级 N-甲基-2-吡咯烷酮(NMP)合成与纯化 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内容:开展高端动力电池正极材料生产溶剂 N-甲基-2吡咯烷酮(简称 NMP)技术指标分析研究,NMP 产品全组份研究, NMP 合成机理、多级精馏工艺研究,形成 NMP 合成及纯化新技术 工艺,提升 NMP 产品纯度,实现量产,以适应高端动力电池正极 材料生产对 NMP 溶剂的要求。 172 考核指标:无色;NMP 合成及纯化新技术工艺形成的产品关 键指标大幅优于 NMP 国家标准(GB/T27563-2011),其中纯度≥ 99.92%,水分≤0.01%,总胺≤0.005%;降低 NMP 生产成本 20% 以上;实现 10000 吨高端电池级 NMP 工业化量产,年销售收入达 到 1.5 亿元以上。申请专利 1 项以上。支持年限:2018 年至 2020 年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申报条件:限企业承担,并在技术需求所在地落地 4.2 大倍率、长寿命磷酸铁锂电池的研究与应用 研究内容:开展磷酸铁锂电池小粒径、低离子传输路径且结 构稳定的正极材料研究;正负极浆料配比、组成优化研究;面密 度、压实变化、电池内阻变化研究;新型高导电铜镍复合集流体 研究;高倍率电解液研究;不同负极过量对电池循环寿命影响研 究等,改造磷酸铁锂电池材料系统,大幅度提升电池倍率和寿命。 考核指标:单体电池预充后,内阻控制在 1.0mΩ以内;单 体电池 10C 充放电,温升不超过 50℃;单体电池 1C 循环 10000 次,容量保持 80%以上。申请专利 2 项以上。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申报条件:限企业承担,并在技术需求所在地落地 4.3 电池智能节能动力总成研发及应用 研究内容:开展电池模块总成构型、功能、机-电-热一体 化系统研究,设计轻量化和紧凑化研究,电池管理系统和热管理 系统、装配技术、安全性(电磁防护、防爆和防水等)以及耐用 性、可靠性设计与验证技术研究;开展子系统设计研究,智能动 力总成及其控制技术研究;开发智能网联条件下的能量管理与控 制优化技术,实现信息化管理,形成信息化管理系统有效管控电 173 池应用,提升高电池集成能量密度,工作电压范围,循环寿命等。 考核指标:搭载智能节能动力总成的电池额定电压范围达到 300-600V,能量密度≥200Wh/kg,循环寿命≥1200 次,系统充 放电环境温度范围-20℃至 50℃,全寿命周期内工作温度范围的 SOC、SOP 和 SOH 误差≤±3%,单体电池之间温差≤2℃,实现产 业化。申报 2 项以上专利。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申报条件:限企业承担,并在技术需求所在地落地 4.4 高能量汽车类锂离子电池单体技术研发与应用 研究内容:开展高容量正极、碳/合金类负极、高安全性隔 膜及功能性电解液选型和最佳匹配工艺研究;开展极片和电池结 构创新技术研究。 考核指标:高能量汽车类锂离子全电池能量密度≥350Wh/kg, 循环寿命≥1200 次(常温 25℃、0.5C 充电 1C 放电),电池单体 具有抗内、外短路能力,安全性能达到国标要求,小批量投产。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申报条件:限企业承担,并在技术需求所在地落地 4.5 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研究与应用 研究内容:开展硫复合材料研发;开展硫复合材料机理研究, 硫复合电池正极材料制备与研究,锂硫电池正极材料机理研究, 锂硫电池应用与安全工程技术研究,形成适用于工业化生产的锂 硫电池全流程、全系统工艺。 考 核 指 标 : 锂 硫 全 电 池 充 放 电 比 容 量 分 别 为 1200 mA·h·g-1 以上(0.1C,100 次循环)、充放电比容量分别为 1000 mA·h·g-1(0.2C,100 次循环) 。比能量≥500Wh/g。申请专利 2 项以上。 174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4.6 高比功率、长寿命工具类动力电池单体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内容:开展工具类高倍率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高电导 电解液、高离子传导性隔膜研究;开发高功率电极制备工艺、新 型电池装配工艺及自动化工装设备;研究电池功率特性、环境适 应性和寿命改善技术,开展电池均一性、可靠性工程化控制技术 研究等,形成高功率、长寿命锂离子动力电池新产品。 考核指标:铁锂系电池单体能量密度≥120Wh/kg,充放电容 量达到额定容量 80%以上(常温,6C 倍率),循环寿命≥5000 次;三元系电池能量密度达到 200Wh/kg,充电功率密度达到 1500W/kg(常温,50%SOC),循环寿命>1000 次,安全性能达到 国标要求,小批量投产。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4.7 高端动力电池用功能性电解液研究与应用 研究内容:开展适用于大倍率、长寿命磷酸铁锂动力电池生 产的锂离子电解液研发;开展适用于高安全、高比功率三元正极 动力电池生产的锂离子电解液研发;开展锂离子电解液稳定性研 究,高电导锂离子电解液研究,锂离子电解液浸润性研究等,形 成适用于磷酸铁锂、三元材料等高端动力电池生产的锂离子电解 液生产工艺,形成锂离子电解液新产品,以满足高端动力电池生 产对功能性电解液的需求。 考核指标:研发出磷酸铁锂、三元材料等高端动力电池匹配 的锂离子电解液新产品,电解液产品各项理化指标优于国家标准 六氟磷酸锂电解液国家标准(HG/T4067-2015),其中稳定性电解 液在含水 30ppm 情况下可稳定发挥性能、电解液电导率达到 10mS/cm 以上;电解液新产品量产,年产量 1000 吨以上,年销 175 售收入 4000 万元以上。申请专利 1 项以上。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4.8 负极材料钛酸锂的改性工艺技术及应用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碳包覆钛酸锂改性工艺技术研究等(包括钛 酸锂材料形貌分析;开展循环前后电极形貌、电池循环寿命、倍 率性能分析研究等);开展优化负极材料钛酸锂涂敷工艺研究, 降低原材料成本。 考核指标:钛酸锂涂敷新工艺实现薄膜涂敷,循环 5000 次, 0.2c 克容量不低于 150 mAh/g;在减小铜箔厚度的情况下,减小 电池体积,其中铜箔厚度降低至 5-6 微米。申请专利 2 项以上。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4.9 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和回收技术研发 研究内容:1.开展电池回收分选方法研究;2.回收电池二次 利用方案的研究(包括废旧电池壳体拆解方法、壳体回收及电解 液处理研究;废旧电池成分研究);各有效成分分离提纯研究; 材料二次合成;废旧电池处理过程的环保方案研究;回收流程设 备自动化优化等(包括形成锂电池回收与二次应用工艺,为废旧 电池对环境污染问题,以及废旧电池回收利用提供解决方案)。 考核指标:废旧锂电池铜、铝回收率达到 92%以上,镍、钴 回收率达到 95%以上。申请专利 3 项以上。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5.弃光弃风弃疏干水制氢及氢能特色产业创新链(群) (榆林市重大技术需求) 按照全链条部署、一体化实施的原则,“弃光弃风弃疏干水 制氢及氢能研究”专项部署风电光电网电与制氢系统耦合关键技 176 术研究及其示范、高纯度制氢装备研究设计及其示范制造、高压 气态储氢系统设计及其示范制造、高压气态储氢气罐设计及其示 范制造、高压气态氢气加注系统设计及其示范制造、液氢储氢供 氢加注产业链设计研究以及超高真空多层结构液氢瓶的设计与 示范制造等 7 个主要任务。 5.1 风电光电网电与制氢系统耦合关键技术研究及其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榆林市弃风弃光弃疏干水问题,为进一步提 高可再生能源和疏干水利用率,研究开发弃风弃光弃疏干水制氢 及储氢集成示范系统。具体包括:根据弃风弃光弃疏干水制氢系 统的不同应用场景,研究其系统拓扑和容量配置,并对系统各环 节进行匹配设计;研究风电光电功率波动性对电氢系统的安全性、 可靠性影响,建立风电光电制氢储氢系统耦合模型,研究电氢耦 合系统的运行方式和调控策略;开发弃风弃光弃疏干水制氢耦合 系统的智能集成监控平台,实现对关键参数的中心监测和各单元 的优化控制;建立弃风弃光弃疏干水制氢储氢集成示范系统,并 对系统各项指标进行评价。 考核指标:开发弃风弃光制氢能量管理系统 1 套,并实现弃 风弃光与制氢系统特性的调节与互补;应用于电解水制氢/储氢 供电系统中时,电解槽运行到额定电压时功率达到了 100%;电 解槽运行到最大电压时,电损耗小于 20%;建成电解水制氢/储 氢用风电光电网电耦合供电系统示范线 1 条。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5.2 高纯度制氢装备研究设计及其示范制造 研究内容:相比于水煤气法制氢、工业尾气副产氢、石化资 源制氢等制氢技术路线,电解水制氢纯度较高,但其耗电量大, 177 成本高。针对上述问题,结合陕西省能源化工产业现状,以可再 生风电、光电等为能源,各类化工、煤矿等工业废水为原料,开 展高纯度制氢装备研究设计及其示范制造。瞄准电解水过程中的 关键技术,开发高效率、高纯度、低能耗、低成本的绿色制氢技 术路线。具体研究内容包括:碱性电解槽工艺非石绵化隔膜研制、 高活性催化活性电极材料研究、聚合物电解质制氢关键质子膜开 发。提高电解制氢过程中具有催化活性的关键电极材料长寿命使 用,降低电能能耗,提高氢气的产出速率。开展利用风电、光电 电解处理后的各类化工、煤矿等工业废水制氢关键技术研究。 考核指标:开发高效低能耗低成本电解水制氢装备 1 套,制 氢装备氢气产量不低于 2 m3/h,纯度不低于 99.8%,最高可达 99.998%,氢气含湿量小于 4 g/m3H2。研发 1000 m3/h 氢气产量 电解水关键技术及其相关系统的设计。同步研制出碱性电解槽用 隔膜 1~2 种,具有较高催化活性的电极材料 1~2 种;建设电解水 制氢装备集成示范线 1 条。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5.3 高压气态储氢气罐设计及其示范制造 研究内容:高压气态储氢是目前最常用的储氢技术,具有结 构简单、压缩氢气制备能耗低、充装和排放速度快等优点。根据 质量储氢密度和体积储氢密度的要求,开展高压气态储氢气罐设 计及其示范制造。具体内容包括:高压气态储氢用碳纤维智能缠 绕装备;多金属纤维复合材料及其储氢产品的制备工艺与装备开 发。 考核指标:建立纤维全缠绕高压气态储氢气瓶结构-材料工艺一体化的优化设计方法,解决高抗疲劳性能的缠绕技术;开 178 发制造 35 MPa 和 70 MPa 级系列储氢气瓶 2 套,储氢质量分数可 达 4wt~5wt%,实现高压储氢气瓶的轻量化设计。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5.4 高压气态储氢系统设计与控制及其示范应用 研究内容:针对高压氢系统控制特点,研发氢控制技术、安 全用氢技术、安全通信技术。实现通道内氢气压力、流量等信息 检测;建立符合安全用氢标准的使用流程,对气体密封状况、工 作环境温度安全报警,处理传感器信号,为安全用氢提供保障; 建立加氢口与加氢枪的红外数据通信,为氢系统的快速加氢提供 数据和控制保障;实现整车与供氢系统数据的互联互通,为高压 氢控制策略提供安全依据以及氢气的高效利用。 考核指标:开发 35 MPa 和 70 MPa 级系列储氢系统各 1 套, 重量密度可达 4wt%-5wt%,实现高压气态储氢系统减压、供气的 智能化和安全控制。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5.5 高压气态氢气加注系统设计及其示范应用 研究内容:开发快捷、高效一体式整站高压气态氢气加注系 统,实现集加氢、冷却、计量、安全控制等系统功能一体化;实 现加注系统与增压装置、蓄能器、低温冷却系统等简易连接的可 行设计;开发燃料电池电动汽车专用高压气态氢气加注机,对加 注过程中流量、压力、温度进行实时监测、计量和安全控制。 考核指标:实现对加注过程中流量、压力、温度等实时监测 和计量;实现加注机耐压 87.5MPa 以上,流量自动控制在 60g/s 以内;加氢机加氢流量范围 0~3.6 kg/min;加氢系统计量精度 误差≤0.5%。 179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5.6 液氢储氢供氢加注产业链设计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液氢储氢加氢过程中的气化、升压及存储, 满足燃料电池汽车的使用和加注。解决液氢储氢供氢过程中的加 注问题,开发出液氢储氢供氢的加注流程,研究真空管路、气化 装置及管路、安全控制系统的流程等,形成液态储氢加氢技术应 用报告。具体开发内容包括:研究冷箱、液氢容器、罐箱等关键 设备,推进国产化进程,降低设备成本;尝试丙烷冷能回收或氟 利昂制冷机首次预冷,降低液化能耗。 考核指标:开发出兼顾液氢储氢供氢和高压储氢供氢的装置 1 套。形成液态储氢供氢的加注技术应用报告和氢液化及液态氢 储运与加注产业链技术应用报告。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5.7 超高真空多层结构液氢瓶的设计与示范制造 研究内容:真空多层结构液氢瓶是液氢储运过程中的关键设 备,攻克液氢易吸热气化难题,开发满足耐低温、抗高压、严格 绝热等苛刻条件的液氢储运装备。具体开发内容包括:设计与制 造超高真空多层结构液氢瓶;超高真空多层结构的材料选型、支 撑结构设计与绝热设计。设计超高真空多层结构液氢储运罐;超 高真空多层结构的材料选型、支撑结构设计与绝热设计。 考核指标:开发液氢容器、罐箱等关键设备,综合成本降低 10%;开发出超高真空多层结构的材料选型、支撑结构设计与绝 热设计成套技术。示范制造超高真空多层结构液氢瓶 1 套,其中, 储氢容积不低于 20L,液氢蒸发率不超过 5%。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180 6.机械制造特色产业创新链(群)(汉中市重大技术需 求) 梳理汇总机械制造企业研发需求,凝炼关键技术、重大技术 难题和发展技术需求,提出汉中市机械制造特色产业重大技术需 求,进一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发展壮大我 市机械制造产业,培育汉中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6.1 高档滚珠丝杠副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生产线建设 研究内容:研究掌握高精高效螺纹加工基本技术、开发专有 加工技术并集成开发高档专用加工装备,为用户提供全面解决方 案,搭建生产线;优化硬旋铣加工螺纹滚道技术、滚珠丝杠精加 工技术、滚珠螺母加工工艺技术和规模化装配技术研究,全面提 升高档滚珠丝杠副关键加工技术水平。 考核指标:建设中高档滚珠丝杠副示范生产线三条,包括滚 珠丝杠生产线、滚珠螺母生产线、装配检测生产线;生产线产品 加工精度稳定且不低于国家行业标准 P3 级滚珠丝杠副产品要求, 经第三方检测机构任意抽检合格;申请 2 项以上发明专利,形成 2 项以上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3 项以上直接服务于生产线的企 业标准或技术规范,并在生产中实际应用。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申报条件:限企业承担,并在技术需求所在地落地 6.2 车齿技术及高精度新型车齿刀研究与生产 研究内容:探索新型车齿机床的车齿原理和高精度车齿刀的 设计原理;完成新型车齿刀的结构设计;研究车齿刀的齿形展成 和成型精确磨削加工技术、车齿刀加工中的基准加工技术、刃口 钝化技术和检测技术;开发车齿刀设计软件和砂轮修形软件,实 现高精度内齿轮的高效加工。 181 考核指标:实现高精度内齿圈的高效加工,车齿加工较插齿 加工效率提高 4—6 倍,加工精度提高 1—2 个等级;开发一款高 精度新型车齿刀的设计软件和砂轮修形软件;提出高精度车齿刀 的设计、加工和产品检测的技术和方法;实现车齿刀的高精度批 量化生产;申请专利 1-2 项。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6.3 飞机起落架复杂零部件数控加工防差错技术研究与应 用 研究内容:针对飞机起落架零部件结构复杂、材料特殊、加 工技术难度大、毛坯成本高等特点,开发一种数控加工防差错系 统,通过搭建检测系统及数控系统的二次开发,解决复杂零部件 数控加工中的原点错误、加工程序调错、刀具错用等人为因素问 题;研制相应的“防差错”工装,优化飞机起落架等典型零部件 的加工工艺;提高防差错系统的适应性,使其能应用于不同的数 控系统及其它复杂航空航天设备零部件的加工。 考核指标:针对飞机起落架及航空零部件特点,开发数控加 工“防差错”系统、工装 10 套;形成飞机起落架零部件加工标 准操作规范 10 项;获批实用新型专利 3-5 项;申请发明专利 3-5 项;发表科研论文 3-5 篇;加工精度达到 IT8-IT7 以上,Ra 取 值范围 1.6-0.8。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6.4 超细硬质合金材料及高速加工刀具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进行超细硬质合金材料制备过程中的纳米 WC 类 粉末规模化制备技术、晶粒长大抑制剂抑晶机理、超细晶粒硬质 合金的烧结工艺、超细晶粒硬质合金棒料的成型工艺等关键技术 的研究,研制晶粒度小于 0.5 微米的超细晶粒硬质合金材料,支 182 持合金棒料、刀片、导向条、阀座、弹簧曲线规以及高速铣刀、 快进给可转位面铣刀等产品生产。 考核指标:建立超细晶粒硬质合金材料生产线,引进系列粉 末冶金设备 11 台套;年产合金棒料及制品产值预计 100 吨;申 请 1 项超细晶粒硬质合金材料发明专利;形成超细晶粒硬质合金 材料企业标准;形成整体硬质合金高速铣刀及快进给可转位面铣 刀生产图册及企业标准,实现批量化生产应用。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申报条件:限企业承担,并在技术需求所在地落地 6.5 高端机床装备配套轴类、盘类锻件产业化开发 研究内容:系统分析高端机床装备配套轴类、盘类锻件产品 的失效形式及原因,针对性提出高端机床装备配套轴类、盘类锻 造技术工艺创新方案;全面实施以38CrMoAl、9Mn2V材料为代表 的轴类和40Cr材料为代表的盘类锻件制造和检验技术;形成完善 的设计、工艺、制造和检验的标准化制造体系。 考核指标:建立高端机床装备配套轴类、盘类锻件产品的失 效数据库,形成失效分析报告 1 份;建立轴类盘类锻造生产线各 1 条;创建轴类、盘类理化检测试验中心;形成高端机床装备配套 轴类、盘类锻件技术;达到轴类锻件长度方向总弯度不大于总长 度的 5%,盘类锻件厚度方向偏差不大于总厚度的 2%;发表专业 论文 2—5 篇。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申报条件:限企业承担,并在技术需求所在地落地 6.6 医用旋转工具加工装备研发及工艺研究应用 研究内容:研发生产牙科车针加工用五轴工具磨床,采用超 级复合磨削技术,解决微小直径(1.6mm 以下)医用旋转工具复 183 杂特殊形面磨齿加工难题;设计并制造砂轮在线专用修整机、钨 钢磨头自动焊接机、三轴数控牙科车针裂沟开刃机床、牙科车针 棒料自动倒角机、牙科车针棒料加工自动给料机构等生产线配套 设备,建立医用旋转工具标准加工工艺;建成医用旋转工具的专 用成套自动化加工设备生产基地。 考核指标:设计并制造高效低成本全自动五轴联动数控牙科 车针加工磨床 1 台;牙科车针产品标准达到车针径向跳动≤ 0.05mm、钨钢车针不得断裂或永久变形量不应大于 0.05mm;建 成医用旋转工具标准加工生产线;形成标准操作工艺 3-5 项;申 请专利 3-6 项,授权专利 3 项。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6.7 丝杆中径卡规技术研发及应用 研究内容: 研究高效便捷在线测量各种丝杠的中径尺寸技 术,制造出一种丝杠中径卡规的专利量具;利用此产品通过比较 法测量得到各种丝杠的中径形状误差,形成产品质量控制工艺、 测试方法;研究丝杆加工的在线测量快速取值方法,提高生产中 产品的合格率及成品率。 考核指标:形成丝杆精密加工的在线测量工艺规范;建立丝 杆加工中形位公差的加工工艺流程、读取方法,应用于公司生产 制造;形成螺距测量的控制测试方法,数值精度在≥0.5mm,形 成通用在线测量规范;形成加工、调试、质量控制规范 3-8 项; 授权 1 项实用新型专利。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7.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产业化应用特色产业创新链(群) (商洛市重大技术需求) 本项目综合运用材料学原理与优化设计理论,利用材料现代 184 测试与分析技术,开展天然硫酸钡透明纳米功能材料及生产工艺 产业化应用推广;食品级印铁图层专用材料及生产工艺产业化应 用推广;高端油墨功能材料及生产工艺产业化应用推广;防腐纤 维材料产业化应用推广;超细二硫化钼的生产工艺产业化应用推 广;黑色绢云母提纯增白技术及生产工艺产业化应用推广等 6 个 方面的研究任务。 7.1 天然硫酸钡透明功能材料生产工艺及产业化应用 研究内容:以天然硫酸钡(重晶石)为基料,通过研磨、 功能提纯、重结晶和功能改性等方法使其具有良好的透光性、 防收缩性、防龟裂、提高强度、刚度和耐磨性、耐酸性。可应 用于塑料填料、3D 打印功能填料、防辐射功能填料 考核指标:原料细度从原矿加工到 100-300 纳米,粒径 D50 ≤0.2μm ,D97≤0.5μm,纯度形状结构呈多边形,无机物溶 合率达到 90%以上;重金属含量小于 20PPM,不含氯离子和硝 酸根离子;技术难点:纳米级加工、除杂和透明处理,有机、 无机材料溶合性。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申报条件:限企业承担,并在技术需求所在地落地 7.2 食品级印铁图层专用材料生产工艺及产业化应用推广。 研究内容:以天然硫酸钡(重晶石)为基料,通过研磨、 提纯、改性、包覆,使其作为填料添加大量使用于食品、饮品 易拉罐等符合食品行业标准的印铁图层材料。 考核指标:目标材料铁含量 30PPM 以下;重金属含量小于 5PPM,不含高度关注物等违禁成分。技术难点:除取重金属。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申报条件:限企业承担,并在技术需求所在地落地 185 7.3 高端油墨功能填料生产工艺及产业化应用推广。 研究内容:以天然硫酸钡(重晶石)为基料,通过研磨、 提纯、改性、包覆,使其作为功能填料使用,提高油墨的耐久 性、延长色变、防腐性。 考核指标:粒径 D50≤0.5μm ,D97≤1μm,铁含量≤ 10PPM,不含氯离子、铜离子和硝酸根离子。技术难点:除铁、 除氯离子和硝酸根离子、铜离子。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申报条件:限企业承担,并在技术需求所在地落地 7.4 防腐纤维填料生产工艺及产业化应用推广。 研究内容:以天然硫酸钡为基料,通过提纯使其形成的服 料能防核辐射、防 X 光射线和γ射线通过特别改性使其能和有 机材料高度溶合。 考核指标:无机改性,使产品无机物溶合率达到 90%以上; 天然硫酸钡提纯,将原矿含量 90%提纯到 98%;整形后,产品形 貌为针状。技术难点:颗粒整形。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7.5 超细二硫化钼的生产工艺及产业化应用推广。 研究内容:将钼精粉通过研磨,使其作为高端润滑剂使用, 增强在高温、高压条件下达到高效润滑作用。 考核指标:二硫化钼从 1200 目研磨到细度 D97≤2μm,D50 ≤0.5μm。技术难点:超细粉体研磨技术。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7.6 黑色绢云母提纯增白技术生产工艺及产业化应用推广。 研究内容:以安康的绢云母为原料,通过研磨、提纯、改 186 性,使其有具有强丝绢光泽和适度光透射率和遮盖率的光学性 质,抗压、抗磨、抗剪切的力学特性,抗酸、抗碱的化学稳定 性以及良好的热学性质、电学性质等,增白后的绢云母可广泛 应用于涂料、塑料、橡胶、造纸、化妆、新材料、电焊等众多 领域。 考核指标:超细研磨,从原矿石加工到 D50≤0.5μm,D97≤ 2μm,白度从 40 增到 60、纯度达 95%。技术难点:超细研磨和 提纯、增白。项目实施期间授权实用新型专利 5 项和发明专利 10 项。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8.钢铁材料清洁生产特色产业创新链(群)(韩城市重 大技术需求) 按照全链条部署、一体化实施的原则,韩城市钢铁材料清洁 生产产业创新链本着高端化、精细化、资源化、智能化、无害化 的发展思路,专项部署低碳绿色炼铁技术研究与应用、高品质板 带钢制造技术研发与应用、烧结烟气脱硫脱销一体化技术研究与 应用、冶金渣制备高活性粉体材料研究与应用、冶金废水多级反 渗透深度脱盐技术研究与应用、煤气高温超高压发电技术研究与 应”、钢铁企业低端余热与城市供暖融合技术研究与应用、新型 环保长寿连铸中间包系统研发与应用、 冶金粉尘无害化处理技 术研究与应用 和炼铁工序兰炭末分级利用技术研究与应用等 10 项重点任务。 8.1 低碳绿色炼铁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铁矿粉烧结基础性能,包括同化性、液相流 动性、粘结相强度和连接强度等;建立铁矿粉烧结优化配矿模型; 研究燃料配比、种类及粒度组成对烧结工艺技术指标的影响;研 187 究烧结矿、球团矿及块矿的冶金性能,得出低碳炼铁合理高炉炉 料结构,结合采购成本,明确适宜的入炉料配比;研究高炉渣脱 硫能力,提出高炉硫负荷控制标准;优化高炉渣冶金性能,得出 镁铝比和碱度对炉渣熔化性温度和炉渣稳定性影响规律。 考核指标:(1)与基准期相比,燃料比降低 20kg/t 铁以上, 高炉喷吹煤粉增加 8kg/t 铁;(2)确保烧结机日产净烧结矿 28600t;(3)球团矿配比 12%时,高炉入炉烧结矿大于 78%,且 块矿小于等于 10%,提高熟料率;(4)高炉综合炉料品位控制 在 57.5%-58.0%;(5)高炉利用系数大于 2.5t/(m3·d);(6) 高炉渣比降低 5kg/t 铁,有效减少炉渣排放;(6)形成(企业) 标准操作规范 5-8 项,申请专利 2-3 项。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申报条件:限企业承担,并在技术需求所在地落地 8.2 高品质板带钢制造技术研发与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高品质板带钢转炉炼钢过程降低终渣 (T.Fe)技术;研究高品质板带钢转炉炼钢过程优化渣料控制技 术;研究钢水终点碳含量和合金元素控制技术;研究石灰石部分 替代石灰炼钢过程控制技术;研究转炉渣冶金性能,明确造渣原 则和渣系控制标准;高品质板带钢连铸保护渣开发,得出连铸保 护渣控制标准;研究板带钢连铸二次冷却工艺优化技术;研究板 带钢轧制过程温度控制技术;研究板带钢边部裂纹形成原因及预 防措施。 考核指标:(1)通过全流程、全系统工程技术与工艺技术 开发,建设 100 万吨/年工业装置;(2)具备生产 1.0mm 超薄带 钢的工艺控制能力;(3)转炉炼钢终点碳和温度的命中率 92% 以上;(4)转炉后吹率从目前国内平均 60%,下降到 10%;(5) 冶炼周期平均缩短 2 分钟/炉钢,缩短工序流程占用时间,提高 188 工作效率;(6)炼钢过程喷溅率小于 6%;(7)铁收得率提高 0.4%以上,石灰消耗减少 2kg/t 以上,炉龄提高 25%以上;(8) 形成企业标准操作规范 10-15 项,申报专利 3-5 项。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申报条件:限企业承担,并在技术需求所在地落地 8.3 烧结烟气脱硫脱销一体化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烧结机头烟气大气污染物组分理化性质和组 分变化特点;分析活性炭种类和入炉量对烟气脱硫脱硝的影响规 律;研究活性炭比表面积、强度等指标对烟气处理过程消耗量的 影响;研究喷氨量、脱硝温度对脱硝过程的影响;研究优化活性 炭 SO2 吸附解吸过程工艺参数;研究解吸后 SO2 制酸过程工艺控 制技术,改善硫酸产品质量;研究二噁英在脱硫脱销过程的转变 规律及脱除行为;研究烧结烟气脱硫脱硝过程同时粉尘达标排放 控制关键技术。 考核指标:(1)烧结烟气 SO2、NOx 等排放达到国家环保超 低排放要求,其中烟气中 SO2 排放浓度≤25mg/Nm3、NOx 排放浓 度≤50mg/Nm3、粉尘排放浓度≤10mg/Nm3、 二噁英当量排放浓度≤ 0.5ngTEQ/Nm3;(2)活性炭解吸 SO2 生产硫酸产品质量符合国 家硫酸二级品要求;(3)烧结烟气净化装置主要指标达到国际 先进水平;(4)形成企业标准或操作规范 5 项,申报专利 2-4 项。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申报条件:限企业承担,并在技术需求所在地落地 8.4 冶金渣制备高活性粉体材料研究与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高炉水淬渣、钢渣等冶金渣化学成分、矿物 组成及表面形等特性;研究碱激发条件下,组分及水淬产生的玻 189 璃体含量与炉渣水化活性间的关系;研究立磨工艺生产高活性粉 体过程涉及的关键技术问题;研究立磨方式对粉磨效率、系统能 耗及振动噪音等指标的影响;研究负压操作对高活性粉体材料生 产过程的影响;研究粉尘收集装置规格及收集效率;研究冶金渣 立磨烘干方式及烘干过程参数控制规律。 考核指标:(1)建设年产 240 万吨高活性粉体材料工程示 范装置;(2)回收 60%以上的废弃余热,粉尘排放浓度小于 20mg/m3;(3)磨机连续生产时间达到 2500 小时;(4)产品达 到 S95 级矿粉标准,矿渣粉 7 天活性指标大于 75%,28 天活性指 标大于 95%;(5) 形成企业标准操作规范 10-15 项,申报专利 2-4 项。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8.5 冶金废水零排放再生回用系统构建与关键技术开发 研究内容:研究钢铁企业不同工序用水水质要求及排水水质; 开发钢铁企业不同废水关键净化技术、构建废水零排放、全部再 生回用示范工程,包括脱出盐及浓缩水的处理处置方案。 考核指标:(1)钢铁企业水循环总系统与子系统的构成 (2)不同废水关键净化技术(3)废水净化脱出盐及浓水的处理 /处置;(4)建设示范工程 2-3 个;(5)形成企业标准、规范 3-4 项,申报专利 1-3 项。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8.6 煤气高温超高压发电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钢铁企业发电煤气的组成、热值及产出量, 选择合适的发电技术;研究适用于煤气高温超高压发电技术的主 蒸汽管道及再加热(冷却)段蒸汽管道材质选择;研究系统高压 除氧器配置数量及除氧器出力、含氧量等参数;研究凝结水系统 190 容量选择及凝结后输送途径;研究煤气燃烧尾气污染物特点及适 宜处理技术;研究吸收剂种类及装入量对尾气脱硫效果的影响; 研究烟气脱硫副产品组成特点及处理方式。 考核指标:(1)建设一条规划容量 1×320t 高温超高压燃 气锅炉+1×93MW 汽轮发电机组;(2)热经济性指标为:年发 电量大于 6.0×108kWh/a、发电气耗不高于 3.0Nm3/kWh、发电热 效率大于 36%;(3)发电设备年利用小时数不低于 7000h;(4) 湿法烟气脱硫效率≥95%, 脱硫后出口 SO2 浓度≤28mg/Nm3(标态、 干基、6%O2);(5)形成企业标准操作规范 10-15 项,申请专利 2-3 项。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申报条件:限企业承担,并在技术需求所在地落地 8.7 钢铁企业余热与城市供暖融合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内容:以龙钢为研究对象,分析企业供热热源及可提供 的供热介质;研究龙钢供热介质的特点及可供应热源供暖面积; 研究低端余热输送过程管路防腐控制技术;分析龙钢低端余热替 代热力公司燃煤锅炉的可行性;研究严寒期典型日供热介质温度 控制范围;研究工业生产过程低端余热与城市供暖融合控制技术; 完成龙钢低端余热与城市供暖管网架设;研究分峰调控技术,保 证居民严寒期供暖。 考核指标:(1)建设供暖管网,与韩城市供暖系统融合, 减少热力公司燃煤量,年均减少 40%;(2)严寒期居民供暖管 路供热介质一次侧供回水温度不低于 100/50℃;(3)确保供暖 面积不低于 1000m2;(4)降低燃煤供暖 CO2 排放 35%;(5)形 成企业标准操作规范 5-10 项,申报专利 1-3 项。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191 8.8 新型环保长寿连铸中间包系统研发与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不同高温氧化物材质对中间包水口使用效果 的影响;研究氧化锆定径水口生产过程工艺参数优化;研究刚玉 斜锆石共析体复合定径水口内层的制备技术;开发适用于中间包 的干式振动料及特制模具;研究天然橄榄石材料取代 1600℃以 上高温煅烧镁砂对产品中温烧结强度的影响;研究结合剂种类及 加入量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研究新型环保长寿连铸中间包对生产 中二次烘烤塌包率的影响。 考核指标:(1)建设一套生产能力达 10000 吨/年的工业生 产线;(2)连铸中间包使用寿命提高 6%;(3)二次烘烤的塌 包率小于 1%,翻包时间缩短超过 40%;(4)橄榄石材料添加量 超过 45%;(5)原材料成本降低 500 万元/年;(6)形成企业 标准操作规范 8-15 项,申报专利 2-4 项。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8.9 冶金粉尘无害化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钢铁冶金各工序粉尘特点,包括化学成分、 粒度组成、物相组成、粒度分布、矿相结构等;分析各工序粉尘 有效利用途径;以高炉布袋灰利用为研究对象,研究高炉布袋灰 中有价元素的高效提取技术;研究高炉布袋灰中铅锌还原挥发逸 出控制规律;研究锌蒸汽高效回收冷却控制技术;研究粉尘中铁 元素富集控制技术;研究粉尘造块技术优化及粘结剂选择标准; 研究高温还原过程粉尘物相转变规律及工艺控制措施。 考核指标:(1)建立一套适用于钢铁企业高炉布袋灰的高 效处理装置;(2)铁回收率大于 98%;(3)锌金属以单质形态 回收,尾渣含锌率低于 1%;(4)钢铁企业粉尘实现零排放; (5)高温粉尘处理装置烟气排放标准符合国家环保要求;(6) 192 形成企业标准操作规范 6-10 项,申报专利 2-4 项。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8.10 炼铁工序兰炭末分级利用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兰炭末的化学成分、工业分析及灰组成分析 等基础性能;研究不同企业兰炭末粒度组成及表面形态;研究粒 度分布及来源对兰炭末燃烧性、反应性及热值的影响;研究挥发 分对兰炭末燃烧性和反应性的影响规律,建立兰炭末燃烧性和反 应性与兰炭基础性能间的关联模型;研究混合燃烧过程燃烧特征 参数,明确混合燃烧与单种燃烧的相关性;提出高炉喷吹兰炭末 工艺控制标准;研究大粒度兰炭末替代无烟煤进行铁矿粉烧结的 工艺控制措施。 考核指标:(1)高炉喷吹量兰炭末配加量不低于 40%; (2)烧结过程兰炭末替代无烟煤不低于 30%;(3)建立一套适 宜兰炭末在炼铁工序中应用的控制标准;(4)降低高炉燃料消 耗成本不低于 20 元/t,年节省燃料成本 1600 万元;(5)建立 一套适用于兰炭末整粒喷吹装置;(6)形成企业标准操作规范 6-8 项,申报专利 1-3 项。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申报条件:限企业承担,并在技术需求所在地落地 (二)农业领域 9. 苹果特色产业创新链(群)(延安市重大技术需求) 按照全链条部署、一体化实施的原则,苹果产业链部署 苹果冰酒原料生产技术及冰酒工艺研究与中试、陕北果园土壤修 复技术研究与示范、苹果园无人机植保研究示范与应用、新型苹 果生物有机肥研究与示范应用、 苹果新品种引进繁育与示范推广、 193 苹果醋原料生产技术研究与中试和苹果采后保鲜技术及智能分 选研究与应用等 7 个主要任务。 9.1 苹果特色加工品优质原料生产技术及加工工艺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苹果酒、苹果醋等特色加工品的原料质量标 准及生产技术;研究苹果酒、苹果醋加工关键技术参数及工艺流 程;研发苹果酒、苹果醋等特色加工品,建立中试生产线。 考核指标:研究形成苹果酒、苹果醋原料质量标准,建立示 范基地;提出苹果酒、苹果醋生产关键技术参数,建立苹果酒、 苹果醋生产的技术规程;开发苹果酒、苹果醋等特色加工品,并 建立中试生产线条;申请专利 4-6 项,发表文章 3-5 篇。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9.2 无人机在苹果园病虫防治中的应用与示范 研究内容:筛选适宜延安苹果产区栽培条件的无人机植保作 业机型;研究建立可用于产业化服务的无人机平台,优化相关技 术参数,形成操作规程;建立无人机植保作业示范基地,形成周 年施药技术模式。 考核指标:筛选出适合延安苹果园无人机植保作业机型 2-3 款;完善无人机平台操作技术,形成延安市苹果园无人机植保操 作规范;建立无人机植保作业示范基地 1000 亩以上;发表论文 1-2 篇,建立果树植保大数据平台系统 1 套,申请 1-2 项专利,申请 2-3 项软件著作权。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申报条件:限企业承担,并在技术需求所在地落地 9.3 苹果生物有机肥研发及果园土壤修复技术集成示范 研究内容:立足陕北苹果产地实际,就地取材,利用生物发 194 酵技术,研制新型生物有机肥料;针对延安果园土壤现状,综合 利用生物有机肥、绿肥还田等技术,研究建立土壤修复技术体系, 并进行综合示范。 考核指标:研究提出 1-2 种生物有机肥配方,并建立中试生 产车间;研究提出陕北果园土壤修复关键技术,形成技术集成体 系,并建立示范基地 500 亩以上;发表论文 2-3 篇,申请专利 2-3 项。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申报条件:限企业承担,并在技术需求所在地落地 9.4 山地苹果新优品种引进、筛选及优质苗木繁育与示范推 广 研究内容:引进苹果新优品种,筛选适宜山地发展的优良品 种;研究并建立良种良砧优质苗木繁育及贮运技术体系;研究建 立优良品种高效生产配套技术体系。 考核指标:引进苹果优良品种 10 个以上,筛选出 3-5 个适 宜山地发展的推广品种;建成苹果优质苗木繁育示范基地 1 个, 面积在 300 亩以上,年出圃优质大苗 5 万株以上,建成苗木贮藏 库 1 个;建成苹果新优品种标准化示范园 3-5 个,总面积 1000 亩以上,形成标准化栽培技术规范;发表论文 2-3 篇。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9.5 苹果采后气调贮藏关键技术及果品分选技术集成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苹果不同用途(直接上市、短期贮藏、长期 贮藏)的最佳采摘时间和方法;研究不同贮运条件(短途运输、 强制通风预冷和冷链贮运过程)对果实品质的影响;研究苹果气 调贮藏适宜条件及最佳指标参数的确定(贮藏温度、湿度、氧气 浓度、二氧化碳浓度、存放密度、容器等);研究苹果分选线关 195 键质量指标及技术参数的确定(光洁度、表面损伤、硬度、可溶 性固形物等);总结提出适应当地产区苹果分选线工艺流程优化 及智能操作体系的建立。 考核指标:研究形成苹果产地采收、运输、贮藏技术操作规 范;确定分选线果品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点及操作流程规范;申请 专利 1-2 项,发表论文 2-3 篇。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申报条件:限企业承担,并在技术需求所在地落地 10.毛乌素沙地沙产业开发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特色产 业创新链(群)(榆林市重大技术需求) 按照全链条部署、一体化实施的原则,利用沙区特有的生物、 自然资源等,围绕特色沙生植物开发利用、良种选育、丰产栽培、 机械化采收与加工以及功能性产品研发等,通过协同攻关,开展 沙区产业化、全链条创新研发,使榆林毛乌素沙地沙产业向集约 化、规模化、链条化方向发展,形成一整套成熟的产业创新链。 10.1 特色沙生植物开发利用及其产业化示范 研究内容:通过地域性特色植物种质资源的挖掘,遴选 3-5 种沙地植物,对其开展良种选育、苗木快繁技术、开发利用技术 等研究。 (1) 开展沙生植物资源普查,摸清植物本底资源;收集具 有开发利用价值的沙地药用、果用、油用和饲用以及优良固沙植 物等,建立种质资源收集圃。 (2)开展利用价值高、生态效益好的特色沙生植物优良品 种选育工作,如,沙棘、紫穗槐、长柄扁桃、柠条、黑枸杞等; 引进优良抗旱饲料植物、开展筛选及适应性评价;建立良种繁育 196 基地及产业化栽培研究与示范。 (3)产业化沙生植物的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 考核指标:选育优良新品种 8-10 个,建立种质资源圃 100 亩,繁育基地 800-1000 亩,形成地方标准和规程 3-5 个,在核 心期刊以上发表高质量论文 3-5 篇,申请专利 3-5 项。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10.2 开展相关高效栽培及病虫害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 3-5 种产业化植物,在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 结合的基础上,开展标准化、集约化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 在区域化病虫害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沙地特色植物的病虫害综合 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 (1)沙地经济林果水肥一体化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沙地林果植物沙棘、大果榛子、欧李、红枣、葡萄、杏等水 肥一体化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 (2)沙地油料植物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开展文冠果、沙棘、扁桃等油料树种的旱作标准化栽培试验 示范;沙棘、文冠果、扁桃等机械化栽培管理技术集成与示范。 (3)沙地药用植物产业化栽培技术研究 黄芪、甘草、麻黄、枸杞等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野生 食药用菌类人工栽培与驯化技术研究;柽柳、白刺接种肉苁蓉、 锁阳等技术研究;野生药用植物人工复壮技术研究与示范。 (4)沙地饲草植物良种高效栽培与产业化技术研究 优良抗旱饲料植物集约化栽培与产业化试验示范;天然沙地 牧场人工保育改良技术研究与示范。 (5)沙地特色植物的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 沙地林果植物沙棘、红枣、大果榛子、葡萄等病虫害的无公 害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 197 考核指标:引进新品种 15-20 种,建设标准化栽培示范基地 8-10 个,形成特色沙生植物集约化、标准化栽培技术 3-5 项, 建设标准化示范基地 2000 亩,辐射规模达到 5-10 万亩,申请专 利 3-5 项。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10.3 相关采收加工机械装置研制试验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沙区产业化植物的特点,结合栽培技术和田 间管理,研究采收的机械化装置。 (1)研发规模化、标准化栽培管理机械设备 药用植物大面积种植机械设备研制;林果水肥一体化配套机 械设备研发;特色沙生植物种植、整地、中耕机械研发。 (2)特色沙生植物机械采收装置研发 沙棘、红枣、文冠果、欧李、扁桃等机械化采收技术与装置 研制;药用、饲草植物等的平茬收割、打捆机械化装置研发;甘 草、黄芪等深根性药用植物根部采收机械设备研发。 考核指标:研制植苗播种机 1-2 台(套)、整地中耕机 1-2 台(套),采收机 1-2 套,申请专利 2-3 项。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10.4 特色沙生食用、药用植物有效成份提取工艺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沙区植物的特点,为提高沙生植物的增值和 加工产业化发展,对特色沙生食用、药用植物有效成份进行提取 工艺研究。 (1)沙生食用、药用植物的筛选 筛选出 5-10 种种植规模较大、利用价值高、有效成分明确 且含量较高的特色沙地林果植物、药用植物、食用植物等。 (2)沙生食用、药用植物有效成份提取工艺研究及应用 198 根据不同的植物来源、有效成分,采用不同的提取方法。研 究确定 3-5 种沙地林果植物、药用植物或食用植物等的功能性有 效成份的提取工艺,并进行中试应用。 考核指标:集成特色沙生食用、药用植物功能性成份提取分 离技术 3-5 项。申请专利 3-5 项。建成有效成份提取中试线 2 条。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10.5 特色沙生植物相关产品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 研究内容:筛选出 5-10 种种植规模大、综合利用价值高的 特色沙生植物,研发新型相关产品。 (1)生物菌肥及农药研发,如微生物菌肥、杀虫剂、杀菌 剂、生物调节剂等。 (2)化妆品、药品、保健食品的研发,如化妆品、中药饮 品、保健茶等。 (3)林果类调味食品和休闲食品的研发,如食用油、饮料、 果酒、果醋、速冻产品、果干、果粉等。 考核指标:形成特色沙生植物工厂化标准生产技术 3-5 项, 研发新产品 8-10 种,建成特色沙生植物加工产品生产线 2-3 条。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申报条件:限企业承担,并在技术需求所在地落地 10.6 特色沙生植物开发利用产业化模式研究 研究内容:遵循现代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按照因地制宜、统 筹规划的原则,研究符合本地区实际的特色沙生植物产业化运行 模式。 (1)适宜产业化开发的特色沙生植物的筛选 筛选出 5-10 种种植规模较大、经济价值较高的特色沙生植 物,并对未来 5-10 年的种植规模、发展前景进行评价。 199 (2)特色沙生植物的创新产业链的可行性研究 集成品种选育、基地种植、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的一条龙创 新产业链模式,并对 2-3 种沙生植物为原料的加工产业的可行性 进行研究。 (3)特色沙生植物产业化模式的研究 进行 3-5 种不同沙生植物的产业化模式研究。比如,依托 “公司+基地+农户”特色产品加工模式、基于“互联网+”的产 业管理和产业营销模式、以“一村一品”为目标的合作社产业布 局模式、利用“观光林业”开发新型可视过程的产品加工与销售 一体化模式、与“生态沙地旅游”结合的特色产品销售模式等。 考核指标:提出特色沙生植物产业化模式 2-3 项。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申报条件:限企业承担,并在技术需求所在地落地 11.设施农业提质增效生产关键技术特色产业创新链 (群)(杨凌示范区重大技术需求) 按照全链条部署、一体化实施的原则,设施农业装备研究专 项部署移动式环保型栽培基质袋制作和基质自动装填机研发、新 型棚体结构与绿色能源利用设备开发与示范、设施蔬菜有机基质 栽培技术研发与应用、设施蔬菜周年高效优新生产模式开发与示 范和新型大棚设施设备与蔬菜产业链集成与示范等 5 个主要任 务。 11.1 移动式环保型栽培基质袋制作和基质自动装填机研发 研究内容:探索以可降解塑料或复合纸质为栽培袋材料,一 次性自动完成栽培基质袋制作和基质填装,解决栽培袋制作和栽 培基质装填过程分离的技术难题;攻克自动制袋技术,实现栽培 200 袋规格可调节化制作和栽培基质精准自动装填技术;探究节能环 保的育苗机械的动力来源,实现可移动操作。 考核指标:完成栽培袋制作和栽培基质自动装填机的研制; 完成该机械机样机的试制;完成该机械产品中小规模生产,产品 成本控制在 0.5 万元以内;申请实用新型专利或发明专利 1-2 项。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11.2 新型棚体结构与绿色能源利用设备开发与示范 研究内容:以大跨度非对称大棚为主体,研发具有生物发酵 酿热补气系统、地下蓄热增热系统、机械化通风系统的新型大跨 度设施结构,开展新型设施结构与环境控制系统研究,进一步优 化设施结构,实现设施结构的提档升级。 考核指标:研发新型设施结构 2 种以上,研发新型蓄热系统 2 套,形成技术规范 3 种以上,申请专利 5 项以上;建设新型设 施结构示范基地 2 个,基地规模 100 亩以上。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11.3 设施蔬菜有机基质栽培技术研发与应用 研究内容:研发作物秸秆、菇渣、家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生 物发酵新技术;研发适合多种蔬菜作物栽培的栽培专用基质配方; 研究营养基质高抗、高产、高效特性的养分调控机制;集成设施 作物富营养型有机基质无公害栽培技术体系。 考核指标:开发农业废弃物生物发酵新技术 1-2 项;研发蔬 菜有机基质栽培新配方 1-2 种;建立设施作物基质栽培基质和作 物营养管理技术标准 2-3 项;集成设施作物有机基质无公害栽培 技术规程和操作规范 2-3 套并示范,示范区设施果菜病虫害损失 率降低 20%,农药利用率提高 15%-20%。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201 11.4 设施蔬菜周年高效优新生产模式开发与示范 研究内容:以果菜为主要对象,以叶菜为填茬作物,结合轮、 间、套作和休闲技术,研发设施蔬菜周年高效优新生产模式,集 成适合陕西省生产实际的环境友好、品质优良、节本增效的果菜 加叶菜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并进行示范。 考核指标:设施蔬菜周年高效优新生产模式 2-3 项;集成设 施蔬菜高效栽培优新关键技术 2-3 项;示范设施蔬菜周年高效优 新生产模式 100 亩。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11.5 新型大棚设施设备与蔬菜产业链集成与示范 研究内容:将基质装袋、新型温室建造、绿色能源利用、环 境自动化控制系统和基质栽培技术等技术集成,建立示范基地。 以电商平台为基础,搭建和完善园艺设施设备与生产资料推广示 范平台,完成“设施设备-良种-良法”的实体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考核指标:完成项目研发的所有新型大棚建造、设施设备配 套、蔬菜瓜果高效生产的产业链示范 100 亩;搭建“互联网+” 产业链技术推广平台。形成产业链生产技术示范体系。形成技术 集成 5-10 项,电商平台一个。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申报条件:限企业承担,并在技术需求所在地落地 (三)社会发展领域 12.中药特色产业创新链(群)(铜川市重大技术需求) 按照全链条部署、一体化实施的原则,“铜川市中药产业创 新链”专项围绕耀芩(即耀州黄芩,本草纲目记载)、宜党(即 202 宜君党参,本草纲目记载)、丹参、土荆芥等道地中药材品种的 研究与开发为重点,积极开展优势特色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研究、 中药饮片创新研究、“药王故里”优势特色中药挖掘与创新研究 等 4 项主要任务,打造药王孙思邈故里特色中药品牌,振兴中药 产业。 12.1 优势特色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选择铜川区域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代表性中药 材品种,开展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技术、中药材种植技术、中药 材产地初加工及贮藏技术研究,建立优质种苗繁育基地,中药材 规范化种植基地,为中药产业提供优质中药原料。 考 核 指 标 : 种 源 基 地 不 少 于 50-100 亩 , 推 广 面 积 500—1000 亩,带动不少于 200 农户增收,农民户均增收 5000 元以上,形成标准操作规范 5-10 项,申请发明专利 2-5 项。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申报条件:限企业承担,并在技术需求所在地落地 12.2 中药饮片创新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铜川市地产大宗中药资源,开展中药材饮片 产地加工炮制一体化生产技术研究,中药配方颗粒开发研究。 考核指标:中药饮片产地加工一体化技术产业化后,生产线 每年加工药材 2.0 万吨以上。完成 20 种以上中药配方颗粒的标 准化生产工艺研究,建立 20 种以上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标准。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申报条件:限企业承担,并在技术需求所在地落地 12.3“药王故里”优势特色中药挖掘与创新研究 研究内容:对药王孙思邈经典名方研究,通过整理挖掘,开 203 发一批具有保健功能的药品、食品、保健品等。 考核指标:形成 2 个以上的拥有自有知识产权的新产品,申 请专利不得低于 5 项。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12.4 中药材生产智能设备开发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中药材种植、采收、加工、生产等环节,开 展智能设备开发研究,提升中药绿色制造技术装备水平,推动中 药行业自动化建设进程。 考核指标:创制或集成 1~2 套智能设备,在不少于 1 家企 业进行试点示范推广;节能、降耗或减排达 20%以上;申请专利 5 项以上。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13.道地中药材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特色产业创 新链(群)(安康市重大技术需求) 按照全产业链部署,一体化实施的原则,安康道地中药材产 业化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专项部署安康道地中药材种苗快繁技 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安康道地中药材生态种植关键技术研究与示 范推广,安康道地中药饮片生产技术和质量控制研究,中药配方 颗粒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配方颗粒提取废弃物及药 材非药用部位综合利用研究与产业化等 5 个主要任务。 13.1 安康道地中药材种苗快繁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 研究内容:以安康道地中药材为重点,利用生物技术、现代 育苗技术开展道地中药材种苗快繁技术研究,建立繁育基地,为 中药材生态种植提供优质种苗。 考核指标:建立安康道地中药材人工种苗繁育技术体系,形 204 成标准操作规程 5-10 项;申请发明专利 3-5 项。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13.2 安康道地中药材生态种植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 研究内容:选择安康地域特色突出、道地性明确的常用中药 材,以生产高品质道地中药材为目标,开展全链条生态种植技术 研究,针对生态系统、群落、种群、个体等不同层次的影响,开 展仿生栽培、定向培育、土壤改良、测土配方施肥、仿野生抚育、 病虫草害绿色防治等生态种植技术研究,系统构建种质优化、田 间管理、产地初加工和储运技术体系,建立种质资源库和种苗繁 育基地,形成道地中药材种植技术体系,打造高品质的道地中药 材生产示范基地,并面向适生地区示范推广,带动地方中药经济 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 考核指标:建立 10 种以上安康道地中药材的仿生栽培技术 体系或模式。 建立高品质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和规范化中药材 生产技术体系,基地示范区不少于 500 亩,种源基地不少于 50 亩,推广面积 5000-10000 亩。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13.3 安康道地中药饮片生产技术和质量控制研究 研究内容:系统研究道地中药材、炮制辅料、炮制工艺对中 药饮片质量的影响,明确影响中药饮片质量的关键要素、核心技 术,探索安康道地中药材、炮制工艺与相关联的饮片质量评价新 技术、新方法和新体系,建立安康道地中药饮片加工、生产、质 量控制的科学体系。 考核指标:建立 20 种以上安康道地中药饮片的质量标准; 建立 5~10 种道地中药饮片标准化、规范化生产质量控制体系; 205 建立 1-2 个规模化、规范化和智能化的饮片生产基地,向医疗单 位提供优质饮片。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13.4 中药配方颗粒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 研究内容:根据不同药材的性味特点,对中药配方颗粒生产 过程进行系统化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工艺参数,并完成中试实 验研究,实现不同药材配方颗粒生产的标准化和产业化。 考核指标:完成 100 种以上中药配方颗粒的标准化生产工艺 研究,建立 50 种以上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标准。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申报条件:限企业承担,并在技术需求所在地落地 13.5 配方颗粒提取废弃物及药材非药用部位综合利用研究 与产业化 研究内容:对配方颗粒提取废弃物及药材非药用部位进行综 合利用研究,开发一批可用于医药、畜禽养殖、生物农药、生物 肥料、生物材料等产品,提升中药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考核指标:完成 5 种以上中药配方颗粒提取废弃物及药材非 药用部位的综合利用研究, 形成 3-5 种中药废弃物转化利用技术, 开发 5 个以上新产品。 支持年限:2019-2021 年 申报条件:限企业承担,并在技术需求所在地落地 206 (四)支持额度 产业创新链(群)下设若创新点。原则上重点产业创新链 (群)每个创新点支持经费 80-150 万元,特色产业创新链(群) 每个创新点支持经费 60-100 万元。 (五)联系咨询 以上未尽事宜请向省科技厅相关处室咨询。 工业领域: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处 联 系 人:武鹏 魏煜欣 联系电话:81294883 农业领域:农村科技处 联 系 人:王莹 联系电话:81770897 社会发展领域:社会发展科技处 联 系 人:郑会娟 联系电话:87294140 三、一般项目 (一)工业领域 1.电子信息 1.1 半导体与集成电路 (1)硅片生产关键技术; (2)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环节关键技术及产品; (3)新一代半导体关键技术; (4)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研制开发。 1.2 半导体照明 (1)半导体光器件技术; (2)衬底生长、外延材料及制造工艺; 207 (3)深紫外 LED 光器件关键材料和工艺; (4)半导体照明产品及核心关键设备。 1.3 移动通信技术 (1)移动通信设备及终端基站设备及相关技术; (2)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 (3)卫星通信与导航应用技术。 1.4 网络及信息安全 (1)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融合技术及应用; (2)物联网、区块链技术及应用; (3)网络信息安全及移动终端安全技术。 1.5 人工智能及软件 (1)AI 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 (2)深度学习技术与系统; (3)VR/AR 技术及产品; (4)计算机软件、移动终端软件、智能制造基础软件、嵌 入式软件产品。 2.新材料 2.1 高性能结构材料 (1)航空航天结构材料制备技术; (2)电力设备结构材料制备技术; (3)建筑、桥梁和道路材料制备技术。 2.2 先进复合材料 (1)航空航天器用复合材料制备技术; (2)车用复合材料制备技术; (3)能源环保新材料制备技术; (4)电网用复合材料制备技术; (5)有色金属复合材料。 208 2.3 新型功能材料 (1)高温超导材料、传感新材料等关键技术; (2)智能/仿生/超材料关键技术; (3)储能关键材料制备及其高性能化技术; (4)高端生物医用材料关键技术; (5)贵金属纳米材料制备技术; (6)有色金属 2.4 电子材料 (1)电子器件材料; (2)新型显示材料。 2.5 精细化工材料 (1)新型石油加工和基本有机化工用催化剂及助剂; (2)高分子合成材料; (3)新型纺织染整助剂、浆料、油剂等化学品; (4)特种防护、特殊功能面料; (5)环境友好水处理剂及多功效水处理材料。 3.光机电一体化 3.1 高性能、智能化仪器仪表 (1)工业传感器和微系统; (2)科学分析仪器、检测仪器; (3)精确制造中的测控仪器。 3.2 激光加工、3D 打印技术及设备 (1)高功率激光器; (2)先进激光加工、激光应用等关键技术研发; (3)激光切割及焊接加工设备; (4)激光表面改性处理技术设备; (5)3D 打印关键技术与应用。 209 3.3 先进制造及装备 (1)高速高精度数控机床及关键零部件; (2)大型高精度冶金成套设备及关键零部件; (3)数控成套关键配套零部件的开发; (4)智能制造、柔性制造关键技术及装备; (5)机器人开发及应用; (6)无人机及无人系统关键技术; (7)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关键技术及产品; (8)工程机械装备; (9)轻工设备; (10)电力电子技术装备。 4.能源化工 4.1 煤炭资源的开发及高效利用关键技术 (1)煤电转化关键技术; (2)煤制清洁燃料及化学品技术; (3)粉煤中低温热解/干馏集成技术; (4)中低温煤焦油深度分离/加工; (5)煤、油结合的共炼关键技术; (6)煤及石化交叉领域化学学及精细化学技术; 4.2 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及高效利用关键技术 (1)重劣质油高效综合利用关键技术; (2)高端化学品的中间体和聚合单体关键技术; (3)天然气直接转化制芳烃和氢气关键技术; (4)石油化工领域催化剂及工艺技术; 5.科技服务业 5.1 科技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 210 5.2 研发设计与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研发与应用示范; 5.3 科技文化融合:支持智慧旅游、动漫游戏、文化遗产数 字保护和传播、虚拟会展、数字出版、网络媒体、数字影视等文 化科技产业群和示范基地; 5.4 国家质量基础(NQI)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 (二)农业领域 1.农业种植 1.1 粮油作物、蔬菜瓜果、食用菌等植物抗逆境关键基因的 育种评价与分子设计育种技术创新 1.2 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及种质资源创新 1.3 主要农作物节本增产增效栽培技术 1.4 小杂粮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 1.5 果树抗逆种质资源引进、创制和新品种选育 1.6 果树砧穗互作机理与无毒苗木繁育技术 1.7 苹果、猕猴桃新品种选育及田间管理应用技术 1.8 葡萄优良砧木新种质创制、评价与品种选育研究 1.9 鲜食葡萄提质增效生产关键技术 1.10 其它果品提质增效应用技术 1.11 花椒种植栽培技术 1.12 优质抗病蔬菜新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 1.13 特色花卉新品种选育与栽培技术示范 1.14 食用菌种质资源引进、开发及栽培技术 1.15 造林树种、经济树种的良种选育、高效栽培技术 1.16 林源植物活性成分提取、分离、纯化等高效绿色制备 技术 1.17 粮油、瓜果、蔬菜作物病虫害早期快速诊断与高效防 211 控新技术 1.18 果园、林木常见病虫害早期预测预报与防控技术 1.19 果园密植集约化种植技术 1.20 设施蔬菜连作障碍的成因及缓解技术 2.农业养殖 2.1 基于胚胎工程与基因编辑、多能性干细胞介导的育种技 术 2.2 地方优质畜禽新品系选育扩繁技术 2.3 无抗生物新型饲料研发与饲草新品种培育及高效栽培利 用技术 2.4 畜禽、水产品规模化养殖与环境控制技术 2.5 畜禽重要营养代谢性疾病与繁殖障碍性疾病防控技术 2.6 经济动物重大疫病防控技术 2.7 畜禽新型疫苗、新兽药、中兽医药创制 2.8 陕西特有珍稀动物干细胞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与疫病防控 2.9 水产养殖关键技术 2.10 畜禽肠道健康营养调控技术 2.11 畜禽免疫营养表观遗传调控 2.12 环境(生态)友好型畜禽绿色饲料研发 2.13 畜禽动态营养与饲料原料精准利用 3.农产品加工及质量安全 3.1 新型粮食加工制品研发 3.2 全谷物主食品加工技术 3.3 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及活性营养物质提取制备技术 3.4 特色传统食品的标准化、工业化加工技术 3.5 特色林产品及其副产品加工技术 212 3.6 茶叶精深加工技术 3.7 元宝枫精深加工技术 3.8 功效营养食品加工关键技术 3.9 果品贮运保鲜与典型侵染性病害、生理性病害控制技术 3.10 植物激素、农药化肥、重金属对果实品质、耐藏性和 抗病性的影响与无损检测技术 3.11 奶品质控制、鉴伪和创新性产品开发 3.12 农产品品质及危害因子快速检测技术 3.13 农产品全产业链安全控制与溯源、物流防腐保鲜、物 流信息技术 3.14 肉品加工与质量控制技术 3.15 传统肉制品高效绿色加工技术 3.16 畜禽产品及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技术 3.17 动物源蛋白结构与功能调控技术 3.18 速冻食品加工与质量控制技术 4.农业装备及信息化 4.1 保护性耕作装备研发 4.2 果园高效施肥、施药、除草、采收作业智能化生产关键 技术研究与装备研发 4.3 山丘区轻简化作业机械与轨道、索道式输运装备研发 4.4 高效用水技术与关键产品研发 4.5 主要农作物规模化生产农机、农艺技术融合集成与关键 装备研发 4.6 山地农业生产机械化技术与装备开发 4.7 电动农业机械研发与示范 4.8 设施农业关键装备与作业机具研制 4.9 设施畜禽智能化环境控制技术及装备研发 213 4.10 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评估与预测预警技术 4.11 主要农林植物全生育期智能化监控系统开发与应用 4.12 互联网+物联网+智慧农业平台 4.13 特色农产品物流网与电商平台 4.14 设施农业智能化控制、远程监控技术 4.15 基于精准种植技术的智慧农业大数据分析平台的搭建 运维 5.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及生态修复 5.1 农业有机废弃物回收技术和设备研发 5.2 畜禽粪便、秸秆等发酵一体化技术与设备研发 5.3 农业废弃物发酵产物肥料和土壤修复剂等资源化高效利 用技术与示范 5.4 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5.5 果园水肥高效管理与规模化利用技术 5.6 关中主要灌区渠-田耦合水肥高效利用提升技术 5.7 陕南季节性干旱农业节水灌溉技术与多水源调度 5.8 天然产物资源与生物质能高效利用 5.9 农业环境污染防控与农田质量提升 5.10 功能有机肥、生物肥、专用肥及缓控肥研发 5.11 化肥、农药“双减”与有机肥配施技术 5.12 新修土地土壤改良及高效增产技术 5.13 陕北沙地开发利用技术 5.14 肥、药安全利用技术与生态安全评价 5.15 环境友好型农药研制与开发 5.16 环境友好型循环农业技术 5.17 陕南非点源污染评估与防治技术 5.18 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与应用 214 5.19 农用地膜环境污染风险及管控技术 5.20 典型地区水土流失防控及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及水土资 源高效利用 5.21 休闲观光农业和创意农业技术 (三)社会发展领域 1.疾病防治 1.1 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治疗技术研究 1.2 地方病、疑难病诊断治疗技术研究; 1.3 急危重症诊断治疗技术研究; 1.4 创伤整形治疗修复技术研究; 1.5 医疗影像及核医学技术研究; 1.6 心理疾病诊断治疗研究; 1.7 康复及护理技术研究; 1.8“互联网+”健康医疗及管理技术开发与示范。 2.药物与医疗设备 2.1 生物技术研究; 2.2 生物药、化学药与天然药物研究; 2.3 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研究; 2.4 新型疫苗技术研究; 2.5 医学设备技术研究; 2.6 康复、保健及护理器械研究及开发; 2.7 疾病筛查、诊断研究与产品开发; 2.8 植入式医疗器械研究与产品开发; 2.9 医用材料研究与开发。 215 3.中医药现代化 3.1 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 3.2 中药材加工炮制、提取及药用部位综合利用技术研究; 3.3 中药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3.4 中药新品、替代品及健康产品的关键技术研究; 3.5 中药配方颗粒组方与传统汤剂的疗效一致性评价研究; 3.6 中医药替代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诊疗规范及疗效评 价研究; 3.7 中医“治未病”新技术、新方法及相关标准研究; 3.8 中医临床诊疗技术研究; 3.9 名老中医学术传承及临床经验整理; 3.10 中医药辅助康复技术研究及产品研发。 4.环境保护及资源利用 4.1 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关键技术研究; 4.2 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 4.3 水污染防治关键技术研究; 4.4 土壤污染防治关键技术研究; 4.5 大气污染防治关键技术研究; 4.6 水溶(氦)气勘探关键技术研究; 4.7 气候变化评估与适应关键技术研究。 5.新型城镇化 5.1 绿色建筑关键技术应用研究; 5.2 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技术研究; 5.3 老旧建筑物寿命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5.4 智能家居技术开发与应用。 216 6.公共安全与防灾减灾 6.1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 6.2 社会安全监测预警与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6.3 生产安全保障与重大事故防控关键技术研究; 6.4 环境安全预警关键技术研究; 6.5 应急防控关键技术研究; 6.6 防灾减灾救灾关键技术研究; 7.7 戒毒禁毒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 7.8 食品营养及人群营养监测评估与保障关键技术研究。 7.公共文化 7.1 公共文化艺术传承、利用关键技术研究; 7.2 红色旅游文化的挖掘与传承关键技术研究; 7.3 文物保护、开发关键技术研究; 7.4 社会综合服务管理技术研发与应用; 7.5 缺水型旅游景区厕所革命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 (四)科技扶贫 按照《陕西省科技扶贫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和《陕西省深度 贫困县科技扶贫行动计划》要求,制定 2019 年度陕西省科技扶 贫项目申报指南如下: 1.支持重点 (1)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示范带动贫困户。支持 56 个贫困县 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各类协会等, 围绕地方优势主导产业,精准带动一定数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脱 贫,培育 50 个科技示范户。 217 (2)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培训。支持各市级农科所(院)、 设(区)市内涉农的大专院校、省级星创天地建设主体结合地方 优势主导产业,开展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培训,每个单位限报 1 项, 项目内容要针对当地有劳动能力和学习意向的贫困人口,有精准 的培训人员数量。要求每年至少开展科技培训活动 5 次以上,至 少培训技术骨干 20 名、新型农牧民 200 人次以上。 (3)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关键技术研发及示范。支持大学、 科研院所与地方建立的试验示范站、56 个贫困县科技型中小企 业,围绕地方优势主导产业,开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关键技术研 发及示范,带动一定数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4)产业融合扶贫示范项目。支持贫困地区和城郊区域开 展农业融入互联网产业、农旅结合产业、美丽乡村建设的科技支 撑示范,创新发展复合产业和新业态产业,积极开展商业模式创 新,通过提高农业附加值和延伸农业增值链,促进贫困人口脱贫 增收。 (5)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支持省级优秀科技特派员围绕 地方优势主导产业,为贫困村引进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建 立科技示范基地,服务农民合作组织、企业或种养大户,开展技 术培训,解决技术问题,开展创新创业,精准带动一定数量的贫 困户。 (6)星创天地和县域科技创新试验示范站建设。支持贫困 县省级星创天地开展孵化企业、培养创客等创新创业工作。支持 贫困县县域科技创新试验示范站围绕地方优势主导产业开展科 技支农服务。 (7)深度贫困县农业实用技术示范推广。支持深度贫困县 培育推广优质、高产新品种,开展地方品种改良推广,培育壮大 地方优势品牌,发展现代特色农业,集成转化新技术。 218 (8)支持定点扶贫县科技项目。支持佳县、柞水科技部定 点扶贫县科技项目。支持省级单位赴紫阳县“两联一包”单位帮 扶村科技扶贫项目。重点支持各单位围绕食用菌、茶叶、柑橘、 蔬菜、干果、畜禽、蚕桑、中药材等特色高效产业的术创新和成 果推广、技术升级和产业链延伸。 (9)深度贫困县优质农产品物流与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与示 范 面向陕西 11 个深度贫困县特色农产品,分析农产品物流环 节质量控制点,研究特色农产品生产+物流+可信时间的质量安全 溯源体系构建技术;分析农产品生产、物流、销售、消费等产业 链环节隐私特征,建设全流程可信的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电子商 务营销示范和市场信息获取。建设深度贫困县特色农产品电子商 务平台一个,可追溯平台 1 个;提出深度贫困县特色农产品物流 技术规范 2-3 个;注册系统的终端用户数 2000 人;申请软件著 作权或商标权 2 项。 (10)苏陕扶贫协作工作。支持双方成果转化集成示范推广、 农产品深加工等合作项目。支持科技特派员、农业科技园区、星 创天地等赴江苏开展扶贫协作工作。支持江苏企业来陕建农村科 技服务超市,支持组织江苏大学、科研院所专家教授来陕开展科 技服务和培训工作。 2.申报要求 (1)科技扶贫项目由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高等学校、科研 单位和合作社或企业等主体申报。企业、合作社等农村新型经营 主体承担项目必须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至少 5 户或贫困农民 20 人以上脱贫。 (2)大学、科研院所申报科技扶贫项目,须与 1 个以上贫 困村(贫困县、贫困乡镇)签订帮扶协议,必须明确帮助贫困村 219 解决的实际问题和扶贫增收任务指标。 (3)科技特派员创业示范项目应当有市级以上科技特派员 承担或参与。其他科技扶贫类项目优先支持市级以上科技特派员 承担或参与的项目。 (4)多家单位联合申报的项目,应在申报材料中明确各自 承担的工作和职责,并附合作协议。 (5)项目负责人应具备中级以上技术职称或大学专科毕业 3 年以上。 (6) 科技扶贫项目申报应向项目实施地县级科技主管部 门备案。 (四)资助额度 支持经费 5-20 万元。 (五)联系咨询 以上未尽事宜请向省科技厅相关处室咨询。 工业领域: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处 联 系 人:武鹏 魏煜欣 联系电话:81294883 农业领域:农村科技处 联 系 人:王莹 联系电话:81770897 社会发展领域:社会发展科技处 联 系 人:郑会娟 联系电话:87294140 四、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主要支持我省企业、高校、科研单位与国 (境)外创新机构开展技术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技术成果和高 级人才、搭建合作平台、推动技术转移项目。 220 (一)支持项目 本次计划项目征集分为国际科技合作一般项目和重点项目 两类。 1.重点项目 (1)支持围绕我省“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部署的重点突 破、培育的研究领域和方向的研发需求,与国际一流科研机构开 展的合作研究项目; (2)支持已列入国际大科学计划和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计 划、国际相关科研计划、双边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计划的项目; (3)支持与“一带一路”有关国家开展的联合研究项目; (4)支持国家和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合作项目以及能够 吸引国际一流人才和机构参与研发并在人才交流与培养、技术输 出、引进消化创新等方面取得突破的项目; (5)鼓励支持港澳地区的科技合作项目申报 2.一般项目 (1)支持围绕我省产业链提升的关键技术领域核心技术和 产业共性技术,能够解决我省产业技术颈瓶问题,带动战略性新 兴产业发展的项目; (2)支持紧密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能够形 成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重大推动 作用的项目; (3)支持以企业为主体,以产品研发为目的,可以推动技 术产品出口,由省内具有行业优势的单位与国外机构共同开发、 且我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 (4)支持陕西自贸区内产学研机构与“一带一路”沿线国 家开展的科技合作以及科技人文交流项目。 221 (二)支持领域 先进制造、新能源与节能、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新材料、 现代农业、资源环境、高技术服务业、教科文国际合作交流领域。 (三)申报要求 1.项目申报单位应是在我省境内登记注册一年以上的企事 业法人单位(包括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事业法人单位及中方控 股的企业法人单位),能有效保护知识产权,合理分享合作研发 成果,维护我方利益; 2.合作项目目标明确、内容具体,合作方案合理可行,技术 指标可考核; 3.项目前期基础条件较好,项目申报单位与外方合作伙伴有 良好合作基础,且与外方合作伙伴签订有项目合作协议或意向书; 4.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申报面向已被认定的国家或省级国合 基地,或承担过科技部国合专项、港澳台专项、科技部政府间合 作项目及科技援外项目并已按期结题验收; 5.已列入政府间科技合作协议的项目和曾获科技部、国务院 有关部门、地方政府支持的项目需提供任务批复文件; 6.曾承担过科技部国合专项、对俄专项和省科技厅各类项目 计划任务尚未验收结题的负责人不得申报本年度国合计划项目。 (四)资助额度 本年度拟支持重点项目 10 项,支持额度每项不超过 50 万元; 一般项目支持经费 5-20 万元。 (五)联系咨询 以上未尽事宜请向省科技厅国际合作处咨询。 联 系 人:李艳杨 222 联系电话:81294887 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