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文学翻译》课程教学大纲.doc

Black box (黑匣子)45 页 235 KB下载文档
《文学翻译》课程教学大纲.doc《文学翻译》课程教学大纲.doc《文学翻译》课程教学大纲.doc《文学翻译》课程教学大纲.doc《文学翻译》课程教学大纲.doc《文学翻译》课程教学大纲.doc
当前文档共45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文学翻译》课程教学大纲.doc

《文学翻译》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Literary Translation 课程类型 学位课 总 学 时 32 学时 学 2 学分 适用专业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开课单位 分 外国语学院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面向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开设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对中外文学作品 有基本的了解,包括文学语言、文学作品结构、文学作品主题表述等特征,从而能够实 现文学作品的英汉、汉英翻译,并做到译文在语言文字、主题表述、人物刻画、问题风 格等各方面的忠实、通顺。本课程以学生的实际操练为主,辅以任课教师讲授翻译实践 时应该遵循什么样的理论原则,采用什么样的翻译技巧。本课程同样适用于英语语言文 学翻译理论方向研究生以及其他爱好翻译实践与研究的研究生。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够: 1.语言文化方面:充分了解并能够赏析中英文学作品的语言特征、文体特征、主题 表述特征,为能够实现上述特征在两种语言之间的成功转换。 2.理论知识方面:全面了解当代各种文学翻译理论的核心关注点,掌握文学翻译的 宗旨。 3.应用技能方面:充分理解文学翻译绝不是字对字的绝对对等翻译,并能够成功掌 握文学翻译的策略和技巧,包括词汇选择、文化翻译、主题翻译、形式翻译。 三、教学要求 1.课堂考勤。所有学生应在课程规定时间和地点参加课堂学习。任何理由不能到课 堂,每次从形成性评价总分中扣除 5 分。任何理由不到课堂 6 次,取消参加本课程考试 的资格。 2.课堂表现:所有学生必须参与课堂讨论。任课教师提问时,任何形式或理由拒绝 提供自己的观点或者拒绝对其他人的课堂汇报进行评价或拒绝回答问题的,该次提问得 0 分。本学期每人领讲一次以上,领讲内容可以是本次或上一次的翻译作业,也可以是 课程教学中的案例。不同学生的领奖内容不可以重复。 3.课后作业及测试:本学期作业不少于 4 次。每次作业都应按时提交,无通知申请 的逾期作业无法提交。本学期学生应该完成的测试和作业包括: (1)按时完成“学习通”中对应每次授课的测验。测验答案不允许上传 word 文档, 需在“学习通”测试系统提供的空白位置作答。 (2)按时完成“学习通”中所发放的所有作业。所有作业务必提交至教务处网络 教学平台(学习通) ,不接受纸质及邮箱提交的作业。 (3)学期结束后,期末考试结束前,每人提交一篇课程论文。课程论文建议以课 程教学中选择的翻译案例为研究对象。课程论文可以是翻译实践报告,也可以是翻译理 论研究或译文对比研究等。 (4)学术诚实:禁止任何形式的剽窃。作业和课程论文中一旦确认有抄袭,本次 作业或论文判 0 分。 四、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课 程 内 容 第一讲 文学翻译概论 学时分配 4 第二讲 诗歌翻译 6 第三讲 散文翻译 4 第四讲 小说与戏剧翻译 10 第五讲 儿童文学翻译 8 五、课程考核及成绩评定 课程考核分平时表现、期末考试、课程论文三部分构成: 1.平时表现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 30%,包括缺勤每次扣 5 分,其中学习通测验占平 时总成绩的 70%,课堂领讲占平时总成绩的 15%,学习通作业占平时总成绩的 15%, 每次/项按满分 100 分统计。 2.课程论文占本课程总成绩的 20%。 3.期末考试占本课程总成绩的 50%。 上述比例可根据实际授课情况而有所变动。 六、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Benjamin Jewett (trans.): The Republic. James Legg (trans.): The Confucian Analects. James Legg (trans.): The Tao Te Ching. Stephen Owen: The Great Age of Chinese Poetry. Stephen Owen: The Poetry of Du Fu. Zhao Changping: 300 Old Chinese Poetry. 霍克斯译:《红楼梦》 (英文) 。 林语堂译:《道德经》 (英文) 。 刘殿爵译:《论语》 (英文)。 莫言著, 葛浩文译: The Republic of Wine: A Novel. 荣如德译:《名利场》 (中文) 。 王佐良编译:《英国诗选》 (中文)。 杨必译:《名利场》 (中文)。 杨宪益译:《红楼梦》 (英文) 。 英若诚译:《推销员之死》 (中文)。 张斌和译:《理想国》 。 郑莉译:《愤怒的葡萄》(中文)。 七、教学具体内容和要求 第一讲 一、基本要求 文学翻译概论 明确文学语言、文学结构的基本特点及其对翻译方法策略选择的影响。 二、授课方法 教师授课为主,学生案例翻译实践为辅,学习通测试作业验证理论应用。 三、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 文学的定义 1.1.1 西方的文学定义 西方的 “文学”(literature)首先是有种文化产品,与政治、历史、哲学、伦理学、 神学等一样,但又不同于我们常用社会文化、教育、政治、科技、经济类文本,具有特 殊的审美特征: 叙事功能 情感净化 教育功能 不强调“知识性” 1.1.2 中国的文学定义 魏晋以前,“文学”指“学问”或“文化”。 魏晋时期,“文学”等同于“文章”,和“文”渐成同义词。 五世纪,宋文帝建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分离, 被赋 予特殊的审美性质。 现代,受西方文学观念影响,文学界定突出文学的审美特性与语言特性。 文学强调“语言所产生的审美功能”。 1.1.3 广义与狭义的文学 广义的文学:一切用文字所撰写的著述,或曰文献。 狭义的文学:用美的语言文字作为媒介而创造的文学作品,包括今天的诗歌、散文、 小说、戏剧等狭义的文学。 文学的本质: 狭义的文学是活的文化、灵动的生活,是有生命、有情感、有感情、含蓄的艺术; 语言是文学的载体,但远不是文学的全部。同时任何的文学作品也都是拒绝读者赋予其 意义的。 文学是不同于其他的文体的。 1.2 文学的语言特征 1.2.1 自指性 文学语言的自指性(自我指涉性) ,与语言他指性(即外部指涉性)相对。 语言的他指性是指语言用于信息交流后,就完成了自己的所有使命。 自指性则在语言完成信息交流任务后,还会关注语言自身的表达是否具有音乐性、 节奏感、语体美等审美效果。 1.2.1 自指性 文学语言自指的目的: 增强语言的审美效果,使其更容易吸引、打动和感染读者,更容易激发起读者的审 美感知和审美情感; 有效地传达语言所要再现或表现的内容。 文学语言的自指性表征: 通过“突显” ,亦即“前景化(foregrounding)”的方式表现出来,即使话语在一般 背景中突显出来,占据前景的位置。 会打破语言常规,创造出新的语言表达方式,即俄国形式主义者强调的“反常化” (defamiliarization) 。 文学作品中这种“反常化”语言随处可见,可表现在文学语言的语音、语法、语义、 语体、书写等各个方面。 1.2.2 曲指性 曲指性(间接指涉性) ,与语言直指性(即直接指涉性)相对。 语言的直指性:人们日常交流注重所用语言简洁明了,直达其意。 语言的曲指性:文学语言为了追求审美效果和艺术感染力,看重曲达其意。 文学语言的曲指性:文学作者经常采用一些曲折迂回的表达手法表达他的意思,使 他所表达的意思不费一番思索和揣测就很难被读者把握到。 作者角度:文学语言曲指性是作家表意时自觉追求的结果,或迫于外在环境(比如 政治原因)而变化的结果,如 Emily Dickinson. 语言自身角度:文学语言曲指性是让语言所指涉内容具有不可穷尽性。 读者角度:文学语言曲指性则与读者审美要求有关,读者可从中获得更多的想象与 回味的余地。 “言有尽而意无穷”“言在此而意在彼”“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深文隐蔚, 余味曲包”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 1.2.3 虚指性 虚指性(虚假指涉性) ,与语言的真值性(即真实指涉性)相对。 人们日常交流讲求说真话,讲实事,也就是真实陈述,追求生活的真实。 文学语言的表达往往指涉的是虚构的、假想的情景,追求的是艺术的真实。 例如:李白诗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1.3 文学的结构特征 1.3.1 中国文学的“言象意”论: 《周易•系辞上》中记载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和“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 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的观点,初步涉及文本的言、象、意三要素。 三国时的王弼在《周易略例》中将前人的“言意”论做了进一步的扩展与阐发: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出于象,故可寻 言以观象;象先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 1.3.2 童庆炳的“三分法” 文学话语层:即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话语系统。这一话语系统除具有 形象性、生动性、凝练性、音乐性外,还具有内指性(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心理 蕴含性(蕴含了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阻拒性(打破某些语言的 常规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从而获得较强的审美效果。 ) 文学形象层:即读者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文学意蕴层:即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这一层面又分为历史内容层 (包含一定的社会历史内容),哲学意味层(对宇宙人生所作的形而上的思考)以及审 美意蕴层。 1.3.3 西方文学的文本结构论 现象学家英伽登(Roman Ingarden)的文本构成论,他将文学作品的构成要素划分 为五个层次:①字音层,即字音、字形等的语义与审美意义;②意义单位,即每一句法 结构都有它的意义单元;③图式化方面,即每一所写客体都是由诸多方面构成的,在文 学作品中出现时只能写出其某些方面;④被再现客体,即文学作品中所表达的人、物、 情、事等;⑤形而上性质层,即揭示出的生命和存在更深的意义,如作品中所表现出的 悲剧性、戏剧性、神圣性等。 1.3.4 文学的音美、形美、义美 (1)文学话语之美:声音美、节奏美、意象美、修辞美、错综美、感知美 (2)文学形象之美:绘画美、宁静美 (3)文学意蕴之美:境界美 第二部分 文学翻译的定义 2.1 不同学者的不同定义 茅盾:“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 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 苏联翻译理论家加切奇拉泽:“文艺翻译是把用一种语言写成的作品用另一种语言 再创造出来。 ” 许渊冲:“文学翻译家要像画家一样使人如历其境,像音乐家一样使人如闻其声, 像演员一样使观众如见其人。” 郑海凌:文学翻译是艺术化的翻译,是译者对原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的审美把 握,是用另一种文学语言恰如其分地完整地再现原作的艺术形象和艺术风格,使译文读 者得到与原文读者相同的启发、感动和美的享受。 张今和张宁:“文学翻译是文学领域内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 它的目的是要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或)文化进步,它的任务是要把原作中 包含的一定社会生活的映像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移植到另一种语言中去。” 许多翻译家认为,文学翻译重在再现原作的神韵与语言风格。文学翻译已被公认为 一种艺术,一种再创造。 2.2 文学翻译的内涵 文学翻译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符号之间的转换,还是艺术形象、艺术风格及其艺术 表现形式的再现;它不仅是语言信息的传递,还是社会文化观念的传递;它不仅是语言 间简单的转换过程,还是一种再创作过程。 文学翻译既追求译文与原文的客观信息的一致性,更要追求两者间的艺术、文化、 美学以及目标读者的一致性。 文学翻译本质上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艺术”。 2.3 文学之难译 “事实上,作者在‘灵感’与‘冲动’的诱导下写出一篇作品,恐怕他自己对他当 时的感受也很难说出一个具体的轮廓。文学和艺术作品毕竟不是科学,而是触及‘灵魂’ 的东西,这里面有‘朦胧’ 和‘似与不似之间’(齐白石关于绘画的见解)的成分,要 用像数学那样的精确的形式表达出来是不可能的。” 布朗宁(Robert Browning)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我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两 个人知道我的意思,即我和上帝。至于现在呢,那只有上帝知道了” 。 2.4 文学之不可译 不可译, 并不是说文学作品就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不能至了:国内外很多 成功译例无疑是年轻译者漫漫翻译路上的启明灯。 钱钟书曾说:“我这一次发现自己宁可读林纾的译文,不乐意读哈葛德的原文。理 由很简单,林纾的文笔比哈葛德的英文文笔高明得多。” 2.5 文学翻译对译者的要求 2.5.1 深刻理解原作。译者想要传神地译出文学作品,首先要对它有深刻透彻的理 解,它的文风、主题、情节、人物、背景等。 福楼拜说:“风格不但就是其人,而且还是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 人。 ” 2.5.2 要有良好的母语素养。 一位翻译界教授曾将翻译中的语言表达比喻为足球 比赛中临门的一脚:一位译者可能学了许多翻译理论,又花费了许多时间,终于理解了 原作,搞懂了相关的背景知识,就像球员们好不容易将球带入对方禁区了。万事俱备, 只需提笔翻译。可是这临门一脚却不争气,拙劣的汉语表达使译文不堪入目,美感全无。 2.5.3 了解双语的社会文化背景。文学翻译需要对原作中包含的社会生活映像进行 真实地认识、反映、再现。译者既需要对源语的社会文化背景有深刻的理解,也要了解 目标语的社会文化背景,才可能有敏锐的美学和社会学眼光,提高多文学作品的认识理 解。 2.5.4 树立信心。翻译文学作品,不要害怕出错,人非圣贤,孰能无“错”?俄国 大诗人莱蒙托夫在翻译拜伦的长诗《阿比多斯的新娘》的一句题词时,就曾把 Had we never loved so kindly 一句中的 kindly 一字,和德文的 das kind 一字混淆起来,结果把这 个句子翻译成“假如我们不是孩子们”;鲁迅翻译《死魂灵》加注时,误将《一千零一夜》 中讲故事的女主人公谢赫拉扎台的名字解释为一座城市名称。 2.5.5 练笔有方。文学翻译有两,一是“游击战”式的,即不固定翻译某一作家的 作品;一是“阵地战”式的,即确定一位作家的作品来译。 一个翻译工作者要提高业务水平,必须加强文学修养。 “原作者所读过的书,译 者也应该读过。原作者所知道的,译者也应该知道。否则译时只能照猫画虎。”也有必 要读一读中文类似的文学作品。 2.5.6 悟性。文学翻译是所有翻译中难度最大的一种。叶廷芳曾经说过,搞文学翻 译的至少要过四道关:外语关(文学语言比其他语言更活、更难)、知识关(文学涉及 天文地理的各种学问)、母语关(译文文学性的强弱就看你的母语功底)、悟性关(文学 中存在非理性因素) 。 2.6 文学翻译的标准 文学作品的翻译必须和原作一样,具备文学所有的各种功能和特性,即在一般地传 递信息和完成交际任务之外.还要完成诸如审美功能、教育感化功能等多种功能。这就 是说,在翻译文学作品时。不仅要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而且要再现原作的艺术意境, 尽可能彻底地保留原作的美学价值。 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字背后,还会有丰富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这就决定了文学翻 译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翻译时,必须将其读深钻透,充分理解,全面接受,完全保存原 有的风格,实现原著的价值与功能的再创造。 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化”或者“化境”,即“elegance” 。 翻译,做到既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做到完全保存原文 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Who can translate this sentence into English?) 十七世纪有人赞美这种水平的翻译为原作的“投胎转世”(the transmigration of souls)。 钱钟书: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 茅盾说,“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 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2.7 文学翻译的过程 茅盾的翻译三步骤:理解、印证、表达 2.7.1 理解:要正确理解原文,就必须对原文进行认真的分析,分析原文包括分析 表层、挖掘深层、揣摩风格等几个方面。既要理解内容,又要研究形式;既要琢磨原文 的词法、句法和修辞特点,又要考虑作者的态度、观点、手法以及某些词语的特殊含义, 捕捉弦外之音,进而把握原作精神。 理解分表层理解、深层理解: (1)表层(language)理解:对文本的字面理解和外观理解,具体包括对作品的 词句、典故、比喻、拟人等各种修辞手法的理解,也包括对构成意义的表象、结构、韵 律、节奏以及作品中特定的表现手法等的理解; (2)深层(theme,style)理解:对文本的象征意蕴和营构机制的理解,具体来说, 就是破译作者的象征密码,捕捉其象征含义,探寻文本艺术营构的奥秘。 Has Stephen Owen caught the stylistic essence of 《望岳》? 2.7.2 印证:“通过原作的语言外形,深刻地体会了原作者的艺术创造的过程,把 握住原作的精神,在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体验中找到最适合的印证。” (茅盾语) 2.7.3 表达:即在理解印证的基础上,运用恰当的文学语言,尽可能准确而完整地 再现原作纳内容、形式、风格、使译文达到内容和形式的辩证统一。翻译者不仅要在思 想意义上把原著读懂、读深、读透,领会其精神要旨,而且还要完成对它的审美鉴赏, 在表达时也能细致地把握,尽量保持原作风格,力求内容和形式的辩证统一。 表达的目的与原则 : (1)表达的信息应与原文一致。离开原文的理解而进行的表达,是改写或再创作, 算不得翻译,就像钱钟书之评价林纾的译作。 (2)表达目标对象是译入语读者,因此要文字清晰、通顺、流畅,符合译入语读 者的阅读习惯,避免“诘屈聱牙”(张培基)。 (3)表达是对作者创作个性或创作艺术的表达。译李白就得像李白,译拜伦就得 是拜伦。(Is this possible in poetry translation?) (4)文学翻译,不是文字翻译,也不只是意义的翻译,而是“意义”+ “韵味” 的翻译。 国内学者提出的翻译原则: 严复的“信达雅”; 鲁迅的“信顺”;林语堂的“忠实、通顺、美”;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 境” 。 西方学者的翻译原则: 泰特勒(Alexander F. Tytler)的“翻译三原则(ideas,style and manner, elegance)”; 费道罗夫(Alexander V. Fedorov)的“等值翻译”;奈达(Eugene A. Nida)的“功能对 等”;纽马克(Peter Newmark)的“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与”;塞莱斯科维奇(Danica Seleskovitch)的“翻译释义”(interpretive translation)。 2.8 文学翻译的文学语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借语言的表现才得以成为具体的作品。所谓文学语言,既是文 学作品的语言材料,又有小说语言、诗歌语言、戏剧语言、散文语言等之分。翻译文学 作品,就要研究各种具体文学样式的具体语言特点,从而做到译什么像什么。 (1)优美的文学语言大都具有鲜明而生动的形象性。由于文学语言具有形象性能 再现客观现实的生活面貌,创造艺术形象,给读者留下关于人物或事物的清晰印象,且 比一般的语言对事物反映得更准确、更鲜明、更生动。因此,翻译时应根据原作的语言 特色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意境。 (2)人物的语言是文学创造典型性格的重要手段,人物的形象化同他语言的个性 化是分不开的。因此,翻译时,译文的语言应同样能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艺 术效果,力求再现人物语言的形象化和个性化。 (3)文学语言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方式有种种不同,有的语言是朴素的,有的是夸 张的;有的语言是譬喻的,又有的是比拟的。因此,翻译时,应深刻理解原作的艺术美, 进而凭借自己的审美体验形神兼备地再现这种艺术美。 第三部分 文学修辞的翻译 3.1 文学修辞 频繁地使用各种修辞手段是文学作品区别于其他文体的典型特征,其目的是使语言 以及通过语言所刻画的形象更加形象生动,或者使语言更加整齐匀称,音调铿锵,以便 更深入地阐述主题。 译文中若不能正确表现原文的修辞格,就不能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文风,就不 符合“忠实、通顺”的翻译标准。 绝大多数英语修辞格都能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汉语修辞格,它们在结构上和修辞作用 上都彼此十分相似,因而是可译的。 在翻译中处理英语的修辞格,应当尽可能采用结构相同,含义也一致的汉语词句, 以保持原文的思想和风格。若做不到这一点,就要采取加词、引申、改变修辞格,或更 换比喻形象的办法,来保持原文的语言表现力和感染力。 从翻译的角度,修辞可以划分为三类:可译、难译、不能译。 3.2 可译:直译 常见的修辞有: Simile, Metaphor, Hyperbole and personification Euphemism, Metonymy, Ellipsis and Periphrasis Hypallage, irony, parallelism 3.3 难译:意译 直译法仅限于在用词和修辞结构上与原文一致情况下使用。由于英汉两个民族的历 史沿革、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各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采用意译。我们可以通 过增加词语、引申词义、转换修辞格或转换比喻形象等方法来确切地表达原文修辞格所 表现的感染力。此外,还有不少修辞是利用各自语言的特点而形成的,无法直译,只好 改换意译,将原文的内涵再现出来。 3.4 不可译:尽量弥补 有不少修辞是利用各自语言的特点而形成的,比如中文是表意字,因而可以形成 “联边” 、“析字” 、“镶字”等修辞手法;英文是表音词,因而可以形成“头韵”这一特 殊修辞法。这些修辞格一般在字形、字音、词性、词的结构、字的排列上做文章,而这 些特点是无法传达到译文中去的。只能尽可能地加以补救,如换格、加脚注。 四、重点难点 翻译的功能和目的如何实现结合,二者对翻译实践的影响。 五、思考与讨论 1.文学语言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文学翻译注意哪些要素。 3.举例说明许渊冲的“三美论”是如何实现的。 第二讲 一、基本要求 诗歌翻译 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把握诗歌翻译的基本策略,了解诗歌的可译与不可译。 二、授课方法 教师授课为主,学生案例翻译实践为辅,学习通测试作业验证理论应用。 三、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 诗歌翻译的定义 1.1 诗歌的定义 约翰逊博士:诗是把乐趣和真理融合为一的艺术。 华兹华斯:好诗是强烈的感情自然的流露。 科尔律治:诗是绝妙好词的绝妙安排。 雪莱:诗记录了最美好、最幸福的心灵度过的最美好、最幸福的时光。 亚诺德:诗是对生活的批判。 布朗宁:诗用有限显示无限。 叶芝:诗是心血、想象、智慧的交流。 瓦雷里:散文是走路,诗是跳舞。 1.2 诗歌的特点 诗在任何国家的语言中都被认为是思维表达的最高形式,无外乎抒情、言志和叙事。 诗歌就其本质而言,是抒情的。一首悲愤悱恻的诗,能使人心弦和鸣、低回激荡。 一首豪迈雄壮的诗,能使人意气风发、荡气回肠。 诗歌所要传达的是一种兴发感动的作用,要有一种兴发感动的生命才是好诗。(叶 嘉莹) 情景相生而且契合无间,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这便是诗的境界。(朱光潜) 诗之根本为诗,就是因为它有区别于其他语言表现形式的语言特征:声诗 (melopoeia)、形诗(phanopoeia) 、意诗(logopoeia) 词句的重复与修辞格的广泛运用。诗歌中常重复一些词句或诗行,用以抒发真挚深 沉的情感,或是用以渲染某种气氛(如回环往复的缠绵),或是用以增强诗的歌唱性。 诗歌中又大量运用修辞格,尤其是各种各样的明喻、暗喻、比拟用得最多。 丰富的意象与象征。所谓意象,是指那些可以引起人的感官反应的具体形象和画 面,分为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动觉、通联等。这些意象不仅唤起人们的某 种体验,更常常具有鲜明或隐晦的象征意义,是许多优秀诗篇所具有的共性。 语言变异。变异是对语言常规的有意偏离,是诗人寻新求异的一种手法,是对语言 的创造性的使用。变异可以发生在诗歌语言的各个层面上,如语音、拼写、词汇、语法、 诗式等。诗在语音上的变异主要表现在单词的某些音节的省略、重音甚至整个发音的改 变。 1.3 汉英诗歌诗体格律比较 1.3.1 Rhythm 节奏和 Metric Pattern 格律 诗歌其有规律的轻重抑扬变化,构成了诗的节奏美。英语的 rhythm 类似汉语诗歌 的格律平仄。 汉诗中的音节,以两字或一字为一顿(音步),每个双音步的第二个音和单音步是 个节奏点,一般称为拍子。汉古诗一般有五言和七言诗,也就是三拍和四拍。节拍和平 仄有很密切的关系(交错、对立和相粘)。 英诗中,音的轻重和长短是绝地你节奏的要素,如果说汉诗的节奏表现在平仄的安 排上,那么英诗中重轻声的规则排列就是节奏,最常见的节奏模式或格律(metre)有 Iambic, Trochaic, Anapestic, Dactylic , 全 诗 的 音 步 数 量 也 分 很 多 种 : monometer, dimeter, trimeter,Tetrameter, pentameter, hexameter 英诗中,音的轻重和长短是绝地你节奏的要素,如果说汉诗的节奏表现在平仄的安 排上,那么英诗中重轻声的规则排列就是节奏,最常见的节奏模式或格律(metre)有 Iambic, Trochaic, Anapestic, Dactylic , 全 诗 的 音 步 数 量 也 分 很 多 种 : monometer, dimeter, trimeter,Tetrameter, pentameter, hexameter 。 诗人为了适应节奏格律的需要,英语诗歌可以使用一些特殊的缩略形式(如 tis=it is, o’er=over),以减少音节数;还可以调整词序、主谓倒置、动宾倒置等。这些就是具 表现力的破格。 1.3.2 Rhyme (RIME) 押韵 我国古诗都是有韵脚的,绝句诗压在第一、第二和第四句的末一字,第一句也可不 压,二四要求严格些,不但要属同一韵目,而且要同是平声;律诗押韵的地方是第一、 二、四、六和末句,第一句也可不用。 押韵是诗体与其他文体的最大区别之一。英文诗常用的韵有①头韵,与汉语的双声 相似;②腹韵,(如 sweet 与 sleep 的),是汉语中;③尾韵,类似于汉语的押韵格式, 都是同一个音的重复。 汉英诗歌诗体格律比较 英诗押韵只要求重读音节中的元音及后面的辅音相同即可, 元音前的辅音不必相同。 对于不同的押韵位置,可分为押尾韵(end rhyme)、押头韵(head rhyme)和押中间(internal rhyme)韵;此外根据押韵方式的不同还可有谐韵(consonance ) 、半谐韵(assonance)、 目韵(eye consonance)和头韵(alliteration)。押韵的格式又可分为:偶韵(couplet rhyme)和连锁韵(interlocking rhyme) 1.3.3 Form of English poetry 诗体 中国古诗主要是五绝、七绝和五律、七律,以及发展成后来的宋词和元曲。 英文中常见的诗体有: 对偶句 couplet(eg, heroic couplet), 三行诗体 Triplet, 四行诗体 quatrain,十四行诗 Sonnet,自由诗 free verse 中文的散文诗和英文的叙事诗、自由诗颇相似。 1.3.4 Types of Poetry 诗歌的分类 按内容分:怀古诗(Nostalgic Poetry )、咏物诗(Object-Chanting Poetry ) 、山水田 园诗(Pastoral poetry)、战争诗(Poetry of war)、行旅诗(Poetry of travelling)、闺怨诗(Poetry of boudoir repinings ) 、送别诗(Farewell poetry) 按表达方式分:叙事诗(narrative poetry)、抒情诗(lyric) 1.4 诗歌翻译 1.4.1 诗可不可译?难不难译? 译事难,而译诗则更难,是译界的一种共识。 一般翻译,只要译出原文的意思,语言通顺,即大致可以。但诗歌翻译,除要译得 忠实于原文外,还要求传达原文的风格,表现出原文的美感。 相对而言,格律诗的翻译较难。 1.4.2 译诗是用韵体还是自由体? 两种主张: 一种主张“以诗译诗”,即译诗符合译入语诗歌的音美、形美和意美,如许渊冲先 生。许提出了“三美”论、 “竞赛论”,认为译作可以胜过原作。 一种主张是“散体派”,主张采用自由体或白描手法译诗。如吕叔湘在《中诗英译 比录》序中指出:“以诗体译诗之弊,约有三端。一曰趁韵……二曰颠倒词序以求协 律……三曰增删及更易原诗意义。” 诗体翻译,“即令达意,风格已殊,稍一不慎,流 弊丛生。 ”所以吕先生主张以散文体译诗。 1.4.3 诗歌翻译的标准 音美:译诗也应具有英诗的节奏美和押韵美。中诗讲究平仄。中国古典格律诗在英 译时可采用英诗的抑扬格或扬抑格音步。除此而外,中诗的音美还常常借助于双声(声 母相同)、叠韵(韵母相同)或尾韵得以体现。英译时,可考虑用头韵或尾韵译之, 使富于韵律美的原诗,在译诗中也能保存其歌咏性和音乐性。 形美:译诗也应有英诗的形式美。汉语诗歌有古体诗和近体诗之分,在诗的行数、 每行的字数及平仄上都有相应的规定。近体诗还可分为绝句、律诗和排律。这些诗词在 英译时,可考虑自由选择英诗中的抑扬格格律诗,英雄双行体或十四行诗。 意美:译诗也应有意象以及由意象组合而成的顺理成章的意境。中国诗词非常讲究 “言不尽意”的“弦外之音”,重含蓄,字少意多。更由于历史悠久,寥寥数语往往包 含许多传统意象。英译汉语诗词时要特别注意传达原诗的这种意象美。 1.5 许渊冲的“译诗六论”定义 1.5.1 译者一也(Identification):翻译是译文和原文矛盾的统一。统一有不同的层 次:词汇和词组层次上统一;句子层面上统一;段落和全诗的层面上统一。 1.5.2 译者艺也(Re-creation):文学翻译是艺术,诗歌翻译更是艺术。英语是形 合的语言,往往表意比较精确;中文是意合的语言,比较模糊,说一指二,两种语言互 译时,常常难以统一,这时就需要译者艺术地创新。 1.5.3 译者异也(Innovation):诗歌翻译可以创新,创新就难免会标新立异。有时 立异是必需的,特别是对年代久远的诗,可能在原语中的理解都已经不能确定了,不立 异就不能翻译。 1.5.4 译者依也(Imitation):说译者异也,但是异不能脱离原文的依据,这就是 所谓的译者依也。也就是说,“异”指的是译文脱离原文的程度,“依”则是指译文接近 原文的程度。 1.5.5 译者怡也(Recreation):所谓“怡”,就是翻译的诗歌应该怡性悦情,使人 得到乐趣。一首诗艺术上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启示意义的有无,一首译诗的优 劣,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启示义译得如何。 1.5.6 译者易也(Rendition):翻译是换易语言形式,无论如何使用和选择上述的 五论,易是总论。 译诗赏析 (I Am Afraid 不同的翻译) You say that you love rain, but you open your umbrella when it rain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sun, but you find a shadow spot when the sun shine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wind, but you close your windows when wind blows. This is why I am afraid, because you say that you love me too. 普通版 你说你喜欢雨,但是下雨的时候你却撑开了伞; 你说你喜欢阳光,但当阳光播撒的时候,你却躲在阴凉之地; 你说你喜欢风,但清风扑面的时候,你却关上了窗户。 我害怕你对我也是如此之爱。 女汉子版 你有本事爱雨天, 你有本事别打伞啊; 你有本事爱阳光, 你有本事别乘凉啊; 你有本事爱吹风, 你有本事别关窗啊; 你有本事说爱我, 你有本事捡肥皂啊! 文艺版 你说烟雨微芒,兰亭远望;后来轻揽婆娑,深遮霓裳。 你说春光烂漫,绿袖红香;后来内掩西楼,静立卿旁。 你说软风轻拂,醉卧思量;后来紧掩门窗,漫帐成殇。 你说情丝柔肠,如何相忘;我却眼波微转,兀自成霜。 诗经版 子言慕雨,启伞避之。 子言好阳,寻荫拒之。 子言喜风,阖户离之。 子言偕老,吾所畏之。 离骚版 君乐雨兮启伞枝, 君乐昼兮林蔽日, 君乐风兮栏帐起, 君乐吾兮吾心噬。 五言诗版 恋雨偏打伞,爱阳却遮凉。 风来掩窗扉,叶公惊龙王。 片言只语短,相思缱倦长。 郎君说爱我,不敢细思量。 七言绝句版 恋雨却怕绣衣湿,喜日偏向树下倚。 欲风总把绮窗关,叫奴如何心付伊。 七律压轴版 江南三月雨微茫,罗伞叠烟湿幽香。 夏日微醺正可人,却傍佳木趁荫凉。 霜风清和更初霁,轻蹙蛾眉锁朱窗。 怜卿一片相思意,犹恐流年拆鸳鸯。 第二部分 中国古诗翻译 2.1 语义对等翻译 语义对等是指在译文的句法和语义规范允许的范围内再现原文作者在特定的上下 文中所表达的确切含义. 若叠字具有“ 每” 的意思时, 英语可译成 each, every 等词若不强调“ 每一 个” , 可用复数形式来译。 运用拟声词和颜色词。 运用动词 2.2 语用对等翻译 语用对等,就是在词汇、语法、语义等语言学的不同层次上, 只求保存原作的内 容, 用译文中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将这个内容表达出来, 以求等效。 2.3 中国古诗翻译的几个步骤 阅读理解:中国人对同一首诗歌会有,也应该有不同角度的理解,译者采用哪一种。 定位意象及音韵:确定诗歌中的所有可能的意象刻画,以及所有的韵律、节奏、声 音的选择。 意象音韵的移植:英汉两种语言截然不同,修辞手段、意象的象征意义、声音、节 奏都不同,努力把原来诗歌的意象音韵移植到英文中,让目标与读者有相同的感受。 译文的再加工:在初译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加工,对于诗歌翻译尤其必要。 第三部分 现代诗歌的翻译 3.1 中国现代诗歌 中国现代诗歌兴起于五四运动之后,代表人物如: 新诗最早的开拓者-胡适 自由诗派-郭沫若,戴望舒,湖畔四诗人 新月诗派-徐志摩,冯至,闻一多 哲理诗、朦胧诗派-卞之琳,舒婷,顾城,北岛 后朦胧诗人——“新生代”诗人群:海子,汪国真 80 后诗人及网络诗歌 北岛:20 世纪的现代诗歌是国际诗歌,它冲破了国家种族和语言的边界,达到了 前所未有的可译性。 3.2 西方现代诗歌 西方现代诗歌也被称为 20 世纪自由诗 自由诗: 不受格律限制,无固定格式。 注重自然的、内在的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或不押韵,字数、行数、句式、音调自 由,语言通俗。 美国诗人惠特曼是欧美自由诗的创始人. 艾米丽·迪金森是美国自由诗的另一个代表人物。 意象派:Ezra Pound, H. D. 现代主义诗歌大师:T. S. Eliot,W. B. Yeats 左倾诗歌(Leftist-oriented poetry) W H Auden 后现代主义诗歌 (Post Modernism) William Carlos Williams 3.3 现代诗歌的总体特征 形式自由 内涵开放 意象、联想大胆新颖 注重经营修辞 和谐的音乐性 3.4 现代诗歌的翻译 艾略特说:“品味别种语言的诗歌,就是对操那种语言的人民的理解,这种理解只 能从对诗歌的欣赏中才能得到。千万不要忘记每个举足轻重的诗人是如何大大地受益于 其它语种的诗人;我们不妨考虑一下每个国家、每种语言的诗歌如果不从外国诗歌中汲 取养分,便会衰竭、灭亡。 ” 3.5 现代诗歌的翻译原则 唯有诗人才能了解诗人,唯有诗人才能解释诗人,唯有他才能译诗。朱湘《说译诗》 他们具备了现代敏感。诗人译诗与原诗完全可以取得对等性成就。-王佐良《谈诗 人译诗》 三美论(许渊冲) 译成有韵的自由诗 译成无韵的自由诗 3.6 诗歌的可译与不可译 拆字诗歌 好女子己酉生,问门口何人可配 妙少女心田美,仙人山僧人曾思。 苏东坡创造的一种“反复诗”。 四、重点难点 诗歌翻译的韵律、意象处理。 五、思考与讨论 1.诗歌是否可译? 2.许渊冲的翻译观对诗歌翻译有什么指导意义? 3.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有什么难点? 第三讲 散文的翻译 一、基本要求 了解散文的文体特点及其表达情感所用的策略,并基本掌握散文翻译的技巧。 二、授课方法 教师授课为主,学生案例翻译实践为辅,学习通测试作业验证理论应用。 三、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 中国古文翻译 1.1 中国古典文献英译 1.1.1 先秦古籍 四书 (The Four Books) 五经 (The Five Classics) 《楚辞》 (The Verse/Elegies of Chu 或 Songs/Poetry of the South), 《左传》(Zuo’s Commentary)、 《 战 国 策 》 (Strategies/Intrigues of the Warring States ; Anecdotes of the Warring States) 1.1.2 四书(四子书)的英译通名为: 《大学》The Great Learning 《中庸》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论语》The Confucian Analects/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孟子》 (The Works of) Mencius 1.1.3 五经的英译通名为: 《诗经》The Book of Poetry/Songs/Odes, The Classic of Poetry, 《书经》或《尚书》 The Book of History/Documents, or The Classic of History 《礼记》 The Book of Rites or The Record of Rites 《易经》 The Book of Change (s) 《春秋》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 1.1.4 诸子散文 《墨子》(Mozi; Mo Tzu)、 《庄子》(Zhuangzi; Chuang Tzu)、 《列子》(Liezi)、 《荀子》(Xunzi)、 《韩非子》(Hanfeizi),等等。 《老子》 (Lao Zi; Lao Tzu; Laotse)的英译本最多。 1.1.5 老子《道德经》(前 37 章为道经,后 44 章为德经) 林语堂:The Wisdom of Laotse, 1948 泰戈尔:Tao-Te-Ching, 1960 Lionel Giles(翟林奈): The Sayings of Lao Tzu, 1905 刘殿爵:Lao Tzu: Tao De Ching 梅维恒:Tao Te Ching: The Classic Book of Integrity and the Way 陈荣捷:The Way of Lao Tzu, 1963 1.2 四大名著英译 1.2.1《三国演义》 (1)Three Kingdoms (Moss Roberts, 罗慕士,外文出版社,1994) (2)San Guo, or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C. H. Brewitt-Taylor, 邓罗,Kelly and Walsh Limited, 1925) 1.2.2《西游记》 (1)Journey to the West (W. J. F. Jenne) (2)Monkey: Folk Novel of China (Arthur David Waley 节译本) 1.2.3《水浒传》 (1)Outlaws of the Marsh (Sidney Shapiro) (2)The Water Margin (J. H. Jackson) (3)All Men Are Brothers (Pearl S. Buck) 1.2.4《红楼梦》 (1)A Dream of Red Mansions (2)The Story of the Stone (杨宪益、戴乃迭,1994) (David Hawkes 大卫·霍克斯,1973) 1.3 古文英译的难处 1.3.1 译语中无对等词 (Equivalent) 这种情况常可遇见。通常的处理办法有四: 一是用近义词语加注解; 二是将近义词大写使之专有化; 三是音译加注解; 四是造词。 1.3.2 多义和歧义 词语的多义与歧义历来有之,只是古文中的多义与歧义更令译者困惑而已。时空差 距大,文化差异大,造成语义模糊而又无法查证、难以表达。 1.3.3 古今、通假和词能消长 先秦两汉古籍中通假字很多,不明通假就会误译。 1.4 文言文与现代英语比较及翻译 1.4.1 句法结构相似之处 (1)文言判断句与英语 SVC 句型 (2)文言被动句与英语的被动句 1.4.1.1 文言判断句与英语 SVC 句型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中的判断句式有: (1)用“者”或“也”表判断; (2)用副词“乃” 、 “则”、 “即”、 “皆”、 “耳”等表判断; (3)用动词“为”或“是”表判断;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判断。 英语 SVC 结构为:主语 + 谓语 + 主语补足语;主语补足语常置于连系动词之后。 1.4.1.2 文言被动句与英语的被动句 (1)文言文中的被动句大多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这一标记相当于英语被动句 中的 by。 (2)“见”字式被动句。 (3)“为”、 “为……所……”被动句 (4)“被”字式被动句 1.4.2 句法结构的主要差异 (1)意合与形合 (parataxis vs. hypotaxis) (2)汉语动词优势与英语名词、介词、分词优势 (3)重复与替代 (repetition vs. substitution) (4)省略与完备 (omission vs. comprehensiveness) 1.4.2.1 意合与形合 (parataxis vs. hypotaxis) 意合法(parataxis)是指词与词、句子和句子之间的组合往往在外部形态上没有明 显的标志,而主要依靠意义上的关联来“粘合”。 形合法(hypotaxis)是指句子与词的组合在外部形态上有明显的标记,当形态标记 不充分的时候,还可用其他语法手段来显示词组、句子、句群中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1)采用形合法 由于英语的句式重形合、汉语的重意合,所以汉译英时具有意合特点的汉语句式有 必要转换成具有形合特点的英语句式。 (2)采用意合法 1.4.2.2 汉语动词与英语名词、介词、分词优势 充分利用汉语动词优势与英语名词、介词、分词优势 (verb prominence vs. nouns, prepositions and participles prominence) 1.4.2.3 重复与替代 (repetition vs. substitution) 1.4.2.4 省略与完备(omission/comprehensiveness) 1.5 古文英译技巧 1.5.1 词量增补 古文英译时,需要增补词语的情况很多。有的句子需要增补主语、谓语或宾语,有 的句子需要增补介词、连词或其他词类的词,还有些句子需要增补原文中没有的说明词 语,等等。 (1)无主句英译时至少有三种增补的可能:一是增补引导词 there,二是增补表虚 义的 it,三是增补动词。 (2)古汉语里偏正词组的中心词可能省略,英译时可能需要补出这个中心词。 (3)古文中意合法的复句很多,这类句子英译时要根据句意增补各种关联词语。 1.5.2 转换 转换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可以指词类、成分、语态、正反、语序等各方面的转换。 (1)词类转换 古汉语中实词活用的情况很多。名词、形容词可以用作动词,动词、形容词可以用 作名词,数词可以用作动词,等等。英译时,可能要根据该词的实际意义转换成动词或 与动词意义相同的名词。 (2)语态转换 原语中的主动态可以转换为译语中的被动态,反之亦然。 (3)正反转换 正说可以反译,反说可以正译。这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原文中的否定标志在译文中 不复存在,或者译文中出现原文中没有的否定标志;二是译文用反义词表达原文的意义。 第二部分 现代散文翻译 2.1 散文的特点 散文是最自由的一种文体,是一种作者写自己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的灵活精干的 文学体裁。 在散文中,作者的形象比较明显,常用第一人称叙述,个性鲜明,可以说是表现自 我。正如鲁迅所说“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写真实的“我”是散文的核心特征和生命所在。 散文语言一般以口语为基础,而文语(包括古语和欧化语)为点缀。好的散文文风 清新自然,优美洗练,句式长短相间,随物赋形,如多用修辞特别是比喻,如讲音调、 节奏、旋律的音乐美等。 2.2 散文美感的语言维度 意义的传达是翻译最基本的功能,但是如果译者没有从整体上把握原文意思,再用 译语准确流畅地加以表达这种翻译观念,就很容易受语言对等思想的影响,束缚于原文 的语言结构,导致语义失真或语义梗塞。 译者通要在头脑中再现与原作者头脑近似的图景。由于语言材料和文化环境的不同, 二次表达和原作者的一次,译者的二次表达必然有相同也有不同的地方。翻译要把握与 原创作的同与不同,靠的就是这个整体图景的限定。作为一种成熟的艺术题材,散文艺 术的翻译要素是多方面的,包括语言风格、意象、情感等各个层面。 2.2.1 词汇语义清晰 2.2.2 译者词汇丰富 译者词汇丰富是散文翻译的第二个要求。 2.2.3 虚词的使用 译者应会巧妙地使用虚词 2.2.4 灵活运用汉语的四字格 四字结构的巧妙运用 2.2.5 句子的应用 句子层面做到行文流畅;句子层面采用适合目标语习惯的散文语体;句子层面做到 灵活变化的句式安排。 2.6 散文美感的意象维度 译文的意象必然来自原文,但并不是所有的译者都能将译语中的意象表达得完整、 鲜明而有感染力。原文的意思在译文中表达是否清晰、流畅、准确是意象成功再现的先 决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译者在翻译语义的时候,还必须有意识地考虑如何使译文 中的意象完整、鲜明、意象是否完整涉及重构的问题,也就是说他不仅是一个语义转换 的问题,需要译者专门在意象上下功夫。 2.6 意象的灵活运用 2.7 散文表情功能 散文的情感非常重要。即使译文和原文能保证给读者传递同样的信息,在读者头脑 中创造同样的意象,但也不能说就一定能引起读者同样的情感共鸣。意象传达和感情色 彩上整体把握,在译文中创造性地再现原文的信息和表达模式,使译文语义流畅,语言 有韵味;场景生动,意象鲜明;感情色彩丰满和谐,才能真正使译文闪烁原文同样的艺 术魅力。 2.8 散文翻译的通病 2.8.1 句式单调, “的的”不休: 2.8.2 尾字谐韵 平仄不分,平铺直叙 2.8.3 缺乏节奏感 散文讲究句式长短开阖,跌宕起伏,音节奇偶相间,轻重交错,节奏感强。 四、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中英文不同题材的散文的文体特点在翻译中的实现。 五、思考与讨论 1.中英两种语言散文最基本的差异点与共同点是什么? 2.散文翻译如何实现文体的对等?多大程度上可以实现文体对等? 第四讲 小说与戏剧翻译 一、基本要求 主要了解英汉两种语言小说与戏剧的文体特点及其表达主题的方式。 二、授课方法 教师讲授为辅,学生操练为主,学习通测试作业验证理论应用。 三、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 戏剧翻译 1.1 戏剧的定义 Drama is a composition in prose or verse, adapted to be acted upon a stage, in which a story is related by means of dialogue and action, and is represented with gesture, costume, and scenery, as in real life; a play. accompanying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2nd Edition,1989)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是一种综合的舞 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 反映现实生活。狭义专指以古希腊悲剧和喜剧为开端,首先在欧洲各国发展起来继而在 世界广泛流行的舞台演出形式 ,英文为 drama ,中国称之为话剧。广义还包括东方一 些国家、民族的传统舞台演出形式,如中国的戏曲、日本的歌舞伎、印度的古典戏剧、 朝鲜的唱剧。 ——《中国大百科全书》 1.2 戏剧的种类及特点 种类: (1)按艺术表现形式: 话剧、歌剧、舞剧、戏曲等 (2)按篇幅长短: 独幕剧、多幕剧 (3)按内容、性质及美学范畴: 悲剧、喜剧、正剧等 (4)按题材的时代性:历史剧和现代剧 基本特点: (1)空间和时间要高度集中 (2)矛盾冲突要尖锐集中 (3)语言要表现人物性格 1.3 何为戏剧翻译 Reba Gostand( Verbal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Drama as Translation )给 出了戏剧翻译的广义定义: one language to another (difficulties of idiom, slang, tone, style, irony, word-play or puns) one culture to another (customs, assumptions, attitudes) one age/period to another (as above) one dramatic style to another (e.g. realistic or naturalistic to expressionistic or surrealistic) one genre to another (tragedy or comedy or farce) one medium to another (stage play to radio, TV or film) straight play-script to musical/rock, opera/dance drama printed page to stage emotion/concept to happening verbal to non-verbal presentation one action group to another one audience to another (drama for schools or the deaf) 1.4 戏剧翻译的特征 戏剧创作是为了观众,而非单纯的读者。 戏剧翻译需要直接转换,不允许注释说明文字。 戏剧语言具有口语化风格,通常是通俗易懂的日常语言,歌剧除外。 1.5 戏剧语言口语化翻译策略 1.5.1 不完整的句子 句子不完整或大量使用简单句是戏剧语言的鲜明特征,翻译应采用和原文相同的句 式。 1.5.2 使用简单句 1.5.3 语言简练。戏剧艺术受演出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在 人物有限的语言里,完美地展现广阔的斗争画面,深刻地表现丰富的思想内容,生动地 刻画人物性格,因此戏剧语言比起其他文学语言,更要讲究精炼,最忌讳沉闷、啰嗦。 (马威 《戏剧语言》 ) 省略法:删除不必要的、不影响观众理解的复杂的词句。 1.5.4 增词法 为了便于观众理解,翻译时需要增加原文省略的词句,以便目标语读者能更好地把 握剧情。 1.5.5 人格化 老舍认为,剧作者须在人物头一次开口,便显出他的性格来。这很不容易。剧作者 必须知道他的人物的全部生活,才能三言两语便使人物站立起来,闻其声,知其人。译 文也应该做到闻其声,知其人,比如说话人的年龄、性别、性格、社会背景、文化水平 等。 1.5.6 可表演性 戏剧采用的是动作化的语言。动作化的语言即指从个性化的语言中,“看”出其相 应的特定动作、行为意图、心理意图、心理状态和情感流动,并与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因 素协调统一,形成有机的暗示信息—艺术景象的基调,以便创造出生动突出的舞台艺术 景象。 1.5.7 音乐性 老舍曾说,“话剧中的对话是要拿到舞台上,通过演员的口,送到听众的二中去的。 由口到耳,必涉及语言的音乐性。……我们应将文字的意、形、音三者联合运用,一齐 考虑……把文字的潜力都挖掘出来。这样,文字才能既有意思,又有响声,还有光彩。” 如何实现音、形、义的有机结合,也是戏剧翻译需要考虑的,措辞需要考虑 rhyme, rhythm, stress, intonation, pitch, loudness, speed of delivery 等,从而产生一种听觉美。 1.5.8 俏皮话或习语 习语和俏皮话在戏剧中出现频率最高。如何翻译这类语言,则需要考虑英汉语读者 的接受程度,以及习语和俏皮话在不同语言文化中的异同。 第二部分 小说翻译 2.1 小说的定义 《现代汉语词典》(第 5 版)的解释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通过人物的塑 造和情节、环境的描述来概括地表现社会生活的矛盾。” 小说是作者对社会生活进行艺术概括,通过叙述人的语言来描绘生活事件,塑造人 物形象,展开作品主题,表达作者思想感情,从而艺术地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的一种文 学体裁。 (http://wenku.baidu.com/view/4721ce323968011ca3009114.html) 2.2 小说的分类 按篇幅——微型小说(mini-novel),短篇小说(novelette) ,中篇小说(novella) , 长篇小说(novel) 。 按题材——武侠小说,推理小说,历史小说,言情小说,科幻小说,探险小说,恐 怖小说, 讽刺小说,神怪小说, 电影小说等。 按流派——古典主义小说,现实主义小说,浪漫主义小说,形式主义小说,表现主 义小说,存在主义小说,意识流小说,黑色幽默,新小说派,魔幻现实主义等。 2.3 小说的特点 (1)“虚构性” ,是小说的本质。 (2)“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 ,是小说竭力要挖掘的艺术内容。 (3)难忘的典型人物。小说塑造人物,可以以某一真人为模特儿,综合其他人的 一些事迹,如鲁迅所说:“人物的模特儿,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 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4)小说的故事情节来源于生活,它是现实生活的提炼,但比现实生活更集中, 更有代表性。 2.4 小说六要素 情节、人物、视角、环境、主题、基调 2.5 英语小说汉译史 1872 年 4 月 15 至 18 日, 《申报》刊登了中国近代第一部翻译小说《谈瀛小录》(英 国作家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中的小人国部分)约五千字。紧接着 4 月 22 日《申报》 刊出《一睡七十年》(美国作家华盛顿·欧文的《瑞普·凡·温克尔》Rip Van Winkle), 约一千字余。这标志着英语小说汉译的开始。 (1)晚清时期的翻译现状: 晚清时期,翻译的政治性得到了最大限度地凸显。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文 学家、翻译家的梁启超,提倡小说界革命,极力强调外国政治小说对开启民智的重要性, 他倡导的“小说兴国”理论被顺利接受。 1901 年,林纾翻译美国斯托夫人的《黑奴吁天录》 (即《汤姆叔叔的小屋》 ) 1902 年,沈祖芬译英国笛福的《绝岛漂流记》(即《鲁滨孙漂流记》 ) 1904 年,佚名译斯蒂文森的《金银岛》 1907 年,林纾译狄更斯的《块肉余生述》(即《大卫·科波菲尔》) 、《孝女耐儿传》 (即《老古玩店》 ) 翻译理论,除严复的“信达雅”之外,翻译理论并不发达。 不足之处是,翻译理论不发达;翻译质量不高,出现述译、意译、误译、删节、改 译、增添等;更改小说叙事视角,或将其中国化,如外国地名改成中国地名。 (2)五四新文学运动后达到辉煌时期 作为媒介的文学翻译语言实现了“现代化”,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语言的表现力及 读者的接受程度大大增强。 在翻译作品的选择上,五四时期之后的译家有了较明确的文学眼光,译作不多,但 绝大多数是世界名著。译者大多为海外留学生,受西方思潮的影响,有较高的文学素养 和鉴赏能力。 中国译坛上归化法占主导地位。 (3)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信” “顺”之争: 代表译者:鲁迅、郭沫若、茅盾、胡适、傅东华、赵家壁、刘半农、梁实秋等。 梁实秋:“与其信而不顺,不如顺而不信”复旦大学教授赵景琛:“宁错而务顺”。 鲁迅:“宁信而不顺”的观点,后又进一步提出了“易解”“丰姿”双标准论,即 “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个方面,一则求其易解,一则保存原作的丰姿”“翻译与创作 并重”。 瞿秋白:“绝对正确,绝对白话”和“信顺统一”。 郭沫若:“创作论”翻译思想。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代表性译作: 傅东华译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Margaret Mitchell)的《飘》(Gone with the Wind) 。 还有海明威、赛珍珠、马克·吐温、西奥多·德莱塞、约翰·斯坦贝克等人的美国 现实主义作品。 (4)建国之后的翻译高潮 理论创新: 茅盾:“文艺创造性翻译” ,指出传达原作的艺术意境是文学翻译的根本任务。 傅雷:“神似”说(Resemblance in spirit)。 钱钟书:“化境”说,将文学翻译引入文艺类学范畴。所谓化境,就是指原作的文 字形式虽然被置换,但原作的思想,神韵都化到译文的境界之中。 建国之后的代表性译作 莎士比亚研究专家曹末风翻译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无事生非》、 《仲夏夜之梦》 、 《哈姆莱特》 、 《第十二夜》等; 陈苍多译出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恋爱中的女人》、康拉德的《黑暗的心》、 《吉姆老爷》 、福斯特《印度之旅》 ; 陈太先译出狄更斯的《孤星血泪》(亦名《远大前程》) ; 戴镏龄译出马洛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剧》 ; 荣如德译出王尔德的《道连·葛雷的画像》、狄更斯的《奥利佛·退斯特》(亦名 《雾都孤儿》 ) 。 文革之后,恢复现实主义传统的呼声与推举现代派文学的论潮相抗衡。前者认为现 代派文学强调“非理性、直觉性、反对形象、追求抽象,不描写客观事物的真实,只是 表现主观的幻觉,潜意识、下意识等,这是违反一般艺术规律的”。 首次影响,译介者在作品的选择上,突出其社会批判方面的意义并寻求与现实主义 交合点。针对存在主义、荒诞派、黑色幽默等现代派小说,译介者在内容、认识价值层 面将批判资本主义的作品从其整体意义上剥离…侧重于揭示造成人异化的罪恶的资本 主义制度。 (5)当代翻译 受文化全球化的历史语境的影响,当代翻译者增多,有影响文艺流派,现代作品陆 续引进中国。大量的西方翻译理论被介绍到中国,译界也逐渐兴起归化法和异化法等翻 译策略之争。当今的英语小说汉译界可谓百花齐放。 1938 年,伦敦阿瑟普洛斯坦因公司就出版了爱德华兹(Evangeline Dora Edwards) 英译的 Chinese Prose Literature of the Tang Period(《中国唐代散文作品》),内收《搜神 记》 、《李娃传》、 《太平广记》等篇章。 欧美各国对明清小说的译介比较注重。 译者大多为在华外交官,且是汉学家,如英国的汤姆斯译过《著名丞相董卓之死》 , 司登得译《孔明的一生》 。 2.6 汉语小说英译史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片段译介始于 19 世纪。 1925 年 , 第 一 部 《 三 国 演 义 》 英 文 全 译 本 San Guo, or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由英国汉学家邓罗(C. H. Brewitt-Taylor)译出; 1985 年,张亦文译为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1994 年,罗慕士(Moss Roberts)译为 Three Kingdoms . 2.7 汉语小说英译史 《水浒传》 1933 年,美国出版的 All Men are Brothers(《四海之内皆兄弟》)算是《水浒传》 在西方最好的全译本,译者为美国作家赛珍珠。 中文合作出版社的第一部古典名著全译本《水浒转》Outlaws of the Marsh,译者为 美国翻译家沙博理(Sidney Shapiro)。 《西游记》 1913 年,英国教士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译为 Journey to the West(《圣僧天 国之行》); 1930 年,英国学者海斯(Helen M. Hayes)的译为 A Buddhist Pilgrims Progress(《佛 教徒的天路历程:西游记》); 1942 年,亚瑟·韦理(Arthur David Waley)译为 Monkey. 《红楼梦》 《红楼梦》英译始于 1830 年,英国人 J. F. Davis 译出第三回两首《西江月》词。 1973 年,大卫·霍克思(David Hawkes)与约翰·闵福德(John Minford)翁婿合 译 The Story of the Stone; 1978 年,杨宪益,戴乃迭合译 A Dream of the Red Mansions 2.8 小说翻译的基本方法 2.8.1 人物语言个性的翻译 在小说中,人物的个性是诱发或制约人物语言风格变异的重要因素。言为心声,言 如其人。 语言有三种意义:指称意义、言内意义、语用意义。 语言符号和它们所指称的对象之间的关系。语言的指称对象可以是具体的事物,也 可以是抽象的概念。 (1)指称意义指词的确切和字面的意义(strict and literal meaning)。指称意义是人 们进行语言交际时所表达的最基本的意义。 (2)言内意义 言内意义指同一语言系统的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任何语言符号不可能孤立存在, 它总是与同一语言系统的其他语言符号紧密相连。言内意义包括音系意义、语法意义、 词汇意义、句法意义。 “言内意义”是指词语与共存状态下的其他语言成分相互联系所产生的意义,即结 构意义. (3)语用意义 语用意义指符号与其使用者的关系,语言的语用意义即是语言和其使用者的关系。 语用意义是在具体语境中获得的话语的临时意义,是话语的言外之意。语用意义关注的 不是说话人说了些什么,而是说话说这句话可能意味着什么。 2.8.2 人物塑造与翻译 人物塑造的三种方法: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 (1)行动描写:行动描写常由动词来完成,翻译时需在译入语中找出富有表现力 的词语,活泼地再现人物的形象. (2)心理描写:作家通过塑造的人物作内心世界的描述,能直接叙写人物的情感 起伏,展示人物的心灵和性格特征。 2.8.3 小说修辞的翻译 隐喻(metaphor)的翻译:相对于明喻而言,隐喻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没有直接 的明示,是一种更深层次上的情感一位,赋予读者更广阔的想象及阐释空间。 象征 (Symbol) 的翻译:定义: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 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的表 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 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典故(allusion)的翻译:按:《辞海》、 《辞源》为“典故”一词立了两个义项: 一是典故一词的古义,与现代汉语所说的“故实”有些相当,指古代的典章制度、旧事 旧例。我们今天所讲的典故当然用的是典故的今义。典故的今义,《现代汉语词典》释 作“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辞海》、 《辞源》的释法与此有类,说是“诗 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直译法(literal translation):适用于双语中喻体相同意义对等的情况。 换译法 (Substitution):适用于隐喻含义相同但隐喻方式和形象不同的情况。 省译法(omission):适用于由于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差异形成英汉隐喻使用方法 上的空缺现象,因无法实现对应只能舍弃原作的比喻形象,捕捉其真正内涵即相似点将 其译出。 2.8.4 小说文体风格的翻译 定义:风格是指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带有综合性的总体特点。就一部作品来 说,可以有自己的风格;就一个作家来说,可以有个人的风格;就一个流派、一个时代、 一个民族的文学来说,又可以有流派风格(或称风格流派)、时代风格和民族风格。其 中最重要的是作家个人的风格。风格是识别和把握不同作家作品之间的区别的标志,也 是识别和把握不同流派、不同时代、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区别的标志。 2.8.5 现代小说叙事视角的翻译 现代小说在叙述视角上常由单一的叙述视角向多种视角切换转变,由以全知视角为 主,作者统领全局向多声部的“复调”小说变化,这从根本上促成了小说叙述行为的异 常复杂化。这种多视角叙述将各种叙述视角的优势兼收并蓄,有效组合,为读者提供了 多维的阅读空间,是读者真切地感受到艺术世界的真实存在。 2.8.6 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翻译中的“归化”表现在把原文的句式(syntactical structure)按照中文的习惯句式 译出,如“Behind the mountain, the sun set.”如果译成“日落山阴”则是句式上的“归 化”,而如果译成原文的欧化句式“山背后,太阳落下去了。”就是句式上的异化。 其次就是词汇上的“归化”和“异化”。对于一些文化特有词汇,选择“归化”的 译法则会将其用中文中已有的文化词汇表达出来,而“异化”则保持原文。如 crocodile’s tear,“归化”的翻译策略译为“假慈悲”,“异化”的翻译策略则是“鳄鱼的 眼泪”。 四、重点难点 小说、戏剧文体的翻译;翻译中主题的表达。 五、思考与讨论 1.小说、戏剧文体特点对翻译的影响是什么? 2.翻译中实现主题对等的策略有哪些? 第五讲 儿童文学翻译 一、基本要求 了解儿童文学的特点,了解读者对象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二、授课方法 学生实际操练为主,老师指导为辅。 三、教学内容 1. 儿童文学的概念 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 学作品的总称。通常所说的儿童文学是指广义而言,它是幼儿文学(3-6)、儿童文学 (6-12) 、少年文学(12-17)的总称。 2. 儿童文学的类别 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小说、儿童散文、儿童曲艺、儿童戏 剧、儿童影视等都可以划归为儿童文学。 3. 儿童文学的特点 反映儿童的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表达儿童情感和愿望;人物鲜明生动,故事情节 丰富;主题积极明朗,格调轻松,节奏明快;语言具体、形象、活泼、优美; 3.1 语言的简洁性 3.2 形象性 3.3 音乐性 3.4 叙述性 4. 翻译的策略 4.1 语言的处理: 使用儿童口语 使用拟声词 使用语气词 使用简单句 4.2 文化意象的处理 4.3 再现童趣,激发想象 四、重点难点 中英儿童文学的语言特点、人物塑造对翻译的影响。 五、思考与讨论 1.中英两种语言中,儿童文学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2.以《彼得兔》为例,讲述儿童文学翻译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附件:翻译作业答题纸模板 1. Quiz answer sheet format Student Name: Student ID: Course Name: Literary Translation Grade 2020 MTI Postgraduate Program Instructor: Professor Liu Fengshan Time: Place: Title: (原文名称;如何理解使用;按句子划分;适当分配左右栏宽比例;五号英文 times new roman; 五号中文宋体;单倍行间距;上下边距 2.54 厘米;左右边距 1.91 厘米;提 交纸质版+电子版。) 原文/Original Text 理解及翻译难点 /Understanding 你的译文/Translation 2. Presentation format (more columns may be necessary) Student Name: Student ID: Course Name: Literary Translation Grade 2020 MTI Postgraduate Program Instructor: Professor Liu Fengshan Time: Place: Title: (原文名称;First Draft 使用;按句子划分;适当分配左中右栏宽比例;五号英 文 times new roman; 五号中文宋体;单倍行间距;上下边距 2.54 厘米;左右边距 1.91 厘米;提交纸质版+电子版。 ) Original Text Existent Existent Translation 1 Translation 2 Your Comment Your Translation when Necessary 3. Homework answer sheet format Student Name: Student ID: Course Name: Literary Translation Grade 2020 MTI Postgraduate Program Instructor: Professor Liu Fengshan Time: Place: Title: (原文名称;Final draft 使用;按句子划分;适当分配四栏宽比例;五号英文 times new roman; 五号中文宋体;单倍行间距;上下边距 2.54 厘米;左右边距 1.91 厘米;提 交纸质版+电子版。) Original Text First Draft Final Draft Why This Change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