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南市“十四五”时期区域卫生规划体系研究.docx
龙南市“十四五”时期区域卫生 规划体系研究 龙南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江西中然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二〇二一 年 四 月 目 录 一、发展现状 .......................................................1 二、问题与形势 ...................................................3 (一)存在的问题................................................3 (二)发展的形势................................................5 三、指导思想 .......................................................6 四、规划目标 .......................................................7 五、工作重点和任务 ............................................9 (一)工作重点 ...................................................9 (二)重点任务 .................................................11 六、健全支撑与保障 ..........................................25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25 (二)推进卫生人才培养 ...................................27 (三)建设信息服务体系 ...................................29 (四)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30 (五)加强卫生法治建设 ...................................31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 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 期,也是深化医疗卫生改革,抢抓机遇,迎接挑战的重要阶 段。为加快卫生事业发展,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维护公 共卫生安全,促进地方经济繁荣,结合龙南市实际情况,开 展龙南市“十四五”时期区域卫生规划体系研究。 一、发展现状 (一)“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基础 “十三五”期间,市卫健委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全市卫生健康事业硕果累累,人民群众卫生健康水平得到较 大幅度的提升,健康龙南建设稳步推进,为实现与全国同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加速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行了公立医院综合 改革,所有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全民医保制度体系不断 健全,城乡居民医保有力整合,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逐步完 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全面推开。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 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不断 推进。启动市域综合医改试点,积极探索整合型医疗卫生服 务体系建设。 大幅提升健康服务能力。2020 年末全市现有市级医疗机 构 8 家,乡镇医疗机构 16 家,村级卫生所 100 家。共有医 1 疗编制床位 2131 张;卫生系统工作人员 1881 人,其中执业 (助理)医师 808 人,护理人员 1073 人;门诊总人数达 1563272 人次,出院总人数达 37565 人,数量较 2015 年有较 大幅度提升,特别是公办龙南市第一人民医院运营后,全市 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大幅度提升。 持续改善居民健康水平。十三五期间全市人均期望寿命 进一步提高,全市 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达到 控制目标。 不断深入人口计生转型发展。全面两孩政策平稳顺利实 施,出生人口监测得到巩固,各项计生利导政策得到落实, 服务转型得到推进,成立婚育一站式服务中心,极大提升了 婚检率,并形成以婚检带动孕优检和地贫筛查的良性循环局 面。推动农村婴幼儿营养改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的管理 水平得到加强。 强化卫生应急能力建设。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龙南市上 下贯彻“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总要求, 打响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经过艰苦卓绝 的努力,付出巨大代价和牺牲,有力扭转了疫情局势,用一 个多月的时间初步遏制了疫情蔓延势头,疫情防控阻击战取 得重大战略成果,维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维护 地区和世界公共卫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2 二、问题与形势 (一)存在的问题 1、医疗投入不足 龙南市存在卫生健康事业总体投入水平不足,市级投入 运营公立医院数量较少, 民营医院无法起到在基本医疗服务、 公共卫生服务和公共事件应急处置等方面的基础性主阵地 作用。卫生健康技术人员队伍人员不足,质量有待提升,在 高层次人才和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等方面十分缺乏,医疗卫生 机构采取大量聘用临时人员的办法缓解需求矛盾;人才招聘 难,部分专业人才非常紧缺,多数乡镇卫生院无法开展小型 外科手术;留住人才难,市乡两级医院成了发达地区的人才 培养基地,特别是乡镇卫生院生活条件艰苦,待遇低,执业 环境差,工作人员极不稳定,流动性太大;卫生健康资源总 量不足,布局结构有待改善;医改进入攻坚期,深层次矛盾 逐渐显现;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仍有待进一步加强;居民健康 素养水平还不高,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有待完善。 2、医改面临的体制机制矛盾日益凸显 医改进入深水期和攻坚期,公立医院体制机制与服务宗 旨不协调,导致利益机制强化、公益性质弱化。医保、医药、 医疗三医联动的动力不足,人民群众共享医改成果的获得感 不强。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需要进 一步完善,药品流通秩序急需规范。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3 能力不足,分级诊疗制度推进困难等。 3、资源分布不均 乡镇卫生院发展相对滞后,由于大多数乡镇居民“小病进 村,大病进城”,卫生院只能在市、村医疗机构的夹缝中求生 存,现有的卫生资源利用率极低,营业收入急剧减少,发展 动力小,人才引进难,人员素质普遍偏低。 4、村卫生室卫生人员紧缺 近年来,龙南市不断建设提升村卫生室的基础设施,基 本形成一村一卫生室布局,部分已验收完工的村卫生室采购 设备之后,大部分采取坐诊、巡诊或兼诊的方式运营,截止 2020 年 7 月 1 日,公立村卫生室已运行 55 所,其中坐诊 36 家,巡诊 19 家;乡村医生配置不均,虽然建立了乡村医生 统一调配机制,但因人员协作、群众基础等原因,导致村医 配备很不均衡;乡村医生年龄结构老化,乡村医生队伍面临 青黄不接的局面,乡村医生队伍总体减员趋势不可避免;乡 村医生待遇较低,队伍管理难度大。 5、人才引进困难 现行的人才招聘机制制约着单位的人才引进,单位紧缺 人才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补充。由于历史的原因,卫生院卫技 人员总体学历水平偏低,与卫生事业发展要求尚有距离。全 市卫技人员总量不足,尤其优质资源更是匮乏,且多集中在 城区医院及规模比较大的中心医院,而乡镇卫生院明显偏少。 4 高层次卫生人才相对不足,缺少学科领军人才。 (二)发展的形势 随着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看病难、 看病贵的问题还未完全解决,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来的 问题不是单一的、单纯的,而是全方位、多领域的。从硬件 方面看,我们的医疗设施还无法满足重大疫情发生救治的需 要,没有在重大场馆建设布局方面提前考虑灾难来临时的应 急需要,功能单一,且一些必要的防护物资储备也不足;从 软件方面看,我们没有应对各种复杂状况的科研储备和成果, 哪怕是经验。当危难急情状况出现时,缺少积极的具有针对 性的应急之策、应急之需、应急之方。 “十四五”是全省实施健康江西行动的攻坚期,是实施赣 南等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重要机遇期,结合全省、全市“十四 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将为龙南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供了 重大机遇。 人民群众对优质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随着经济社会 的不断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推进,正在不断提高;出 生人口出现下行走低趋势,但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速度的加 快和疾病谱的变化,对于慢性病、传染病患者负担日益加重。 5 三、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 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 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和赣州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和健康中国行动要求,落实“以基层为重点,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 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围绕“保基 本、强基层、建机制”,按照“市强、乡活、村稳”的原则,持 续深化“三医联动”改革,强化市级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服务 能力,补齐乡村医疗机构短板,稳定和优化乡村医疗人才队 伍,全面提升乡村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 长的基本医疗卫生健康服务需求,努力建设赣州南部医疗康 养中心。 6 四、规划目标 到 2025 年,龙南市分级诊疗制度基本形成,以“基 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为目标,以 医联体建设、远程医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为抓手, 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新时代 卫生健康科技与信息化等技术充分利用,争取卫生健 康发展方式与服务模式有较大转变。以健康优先的发 展战略地位更加突出,优势更加显现,健康融入所有 政策的发展格局更加广泛,健康城市、健康城镇、健 康乡村创建有序推进,人民群众自主健康的防治意识 进一步增强,健康教育与促进工作全面开展,覆盖城 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进一步完善,分级诊疗制 度基本有效建成。龙南市中医院新院、龙南市第一人 民医院 P2 实验室、应急物质储备及培训中心、龙南市 第二人民医院(龙南市妇幼保健院)、龙南市第五人 民医院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群众更高水平的健康服 务需求得到更好供给,身体素质进一步增强,提升群 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到十四五末期,应急物资储备 体系建设完成,人均预期寿命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全市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7 张,每千人口 执业(助理)医师数≥2.5, 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 7 ≥3.14,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人)≥3, 婴儿死 亡率≤6‰,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7.5‰,孕产妇死亡 率≤15/10 万;护理型床位数占养老机构床位总数达到 35%以上。健康服务业占有全市 GDP 比重进一步提 高,赣州南部医疗康养中心辐射力不断增强。 8 五、工作重点和任务 (一)工作重点 (1)提素养:提升居民健康素养 重点举措:主要是强化居民是健康第一责任人意识,提 高居民维护健康的主动性;通过构建健康科普专家库、资源 库和知识传播、发布机制,加大治未病、体育健身等机构、 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动员全社会,特别是医疗机构、医务人 员、专业健康教育机构的积极性、主动性,逐步建立健全全 市健康素养提升供给体系。 工程项目:主要通过全民健身活动计划(重点是提高全 民健身场所覆盖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和全民健康素养促 进行动计划(重点是建立专家与资源库、传播平台与机制, 强化健康教育体系)实现。 (2)补短板:补齐服务体系短板 重点举措:着力加强健康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 医疗服务供给体系,创新医疗服务供给模式,提高医疗服务 质量和效率;着力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基本公 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支持力度,提高突发传染病、慢性病群防 群治、综合防控能力;着力推进基层、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 设,加大财政对基层、农村卫生服务支持力度,筑牢基层健 康服务阵地;着力打造中医药强市,推进中医药服务体系建 设,实现传承创新开放中高质量发展中医药,发挥中医药在 9 疾病预防、康复中的主导、核心作用及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 用;着力优化多元办医环境,推动社会办医快速、高效发展, 形成多元办医格局。 工程项目: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倍增工程(重点是加大公 共卫生的财政倾斜力度,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范畴;实施 妇幼保健机构建设项目,重塑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健康教育 体系)、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重点是提高中医药服务 机构覆盖率,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改革中医药教育方式, 彰显中医药特色优势)、基层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工程(重点 是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改 革基层人才使用、激励机制)、社会办医鼓励计划(重点是 完善社会办医鼓励政策,加大医疗卫生服务领域向社会开放 程度)、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计划(重点是深入推进公立医院 改革,有效推进分级诊疗体系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质量、效率) (3)建机制:完善健康治理体系 重点任务:着力构建健康事业、产业人才强市,建立适 应事业、产业发展需求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符合事 业、产业发展规律的人才考核、激励机制;着力打造健康事 业、产业科技强市,聚焦重大问题、重大需求、重点领域, 打造一批创新平台、载体,形成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创新 成果,提高龙南市健康领域的科技贡献度;着力推动健康事 10 业、产业治理体系改革,充分调动、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积 极性。 工程项目:健康人才强市工程(重点加强人才培养体系 建设,加大高层次人次引进力度);健康创新强市工程(重 点推进一批大项目落地);健康治理提升计划(重点深化治 理体系改革,建立健全三医有效联动的机制)。 (4)抓重点:加强重点疾病防治 重点任务:针对危害居民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传 染病,采取综合防治策略,提升疾病防控效果。 工程项目:重大慢性病综合防控工程(综合防控体系建 设,重点疾病筛查、信息服务等)、重点传染病防治计划 (综合防控体系建设、疫苗接种等)。 (5)扩产业:加快发展健康产业 依托医药资源和现有企业,逐步实现由“小、散、全” 向“大、集、精”过渡,引导企业向精深化、差异化、高档 化、品牌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依 托生态旅游优势,坚持全域康养,打造集养老康复、休闲养 生、医疗卫生、体育运动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性医养结合示 范市。 (二)重点任务 1.积极推进健康龙南建设 实施健康龙南行动。坚持全民参与,推进社会共建共享, 11 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建立健全健 康教育体系,普及健康知识,引导群众建立正确健康观,加 强早期干预,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和社会 环境,延长健康寿命。加强健康教育队伍服务能力,完善健 康影响因素监测与评价体系。创新健康教育的方式和载体, 科学普及健康知识,做好健康信息发布,深入开展全民健康 素养促进行动,提高健康教育的针对性、精准性和实效性, 提升健康教育工作水平。 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积极开展卫生城市创建活动, 争取创建国家卫生市城、卫生乡镇。深入做好农村改厕工作。 健全食品安全与环境监测。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建设, 做好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全面提升食品安全风险监测、 评估能力。建立健全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提高环境卫生监测 公共服务能力。完善农村饮水检测,严格医疗废物管理。 2.加强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建设 通过资源整合与持续投入,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构 建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 密切协作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服务体系。 进一步推进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提高覆盖率。完善 传染病监测网络和预警能力(体系)建设。健全寄生虫病监 测系统。进一步提高职业健康服务能力。 健全完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强化孕产期保健与儿童健 12 康集中管理工作,提升全市妇产科专科的整体技术水平、形 成不同特色的专科优势,不断加强妇产科专科联盟基础上, 加强儿科专科联盟的建设,促进各医院的专科发展,完善专 业学科体系,促进预防与治疗、临床与保健、群体与个体深 度结合,不断提升妇幼健康服务能力。 建立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科学设置和规划医养结合机构, 将涉及老年人健康服务的医疗机构纳入市级医疗卫生服务 体系规划,预留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医养结合医院、护 理院建设规划目录,实现医疗服务和养老资源优势互补。建 立安宁疗护服务体系,将安宁疗护工作纳入市区域卫生规划, 鼓励综合医院、中医院、医养结合机构、乡镇卫生院等机构, 根据服务需求,增设安宁疗护床位和开展安宁疗护服务。通 过政府购买服务“民办公助”等模式推动形成举办主体多元、 服务形式多样的安宁疗护服务体系。 加强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树立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 底线思维,坚持卫生应急“一体两翼”的发展思路,推进卫生 应急体系建设,全面提升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和突发事件紧 急医学救援能力。 加强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强化院前医疗服务质量控 制管理,推进院前院内服务一体化管理。完善急救网络,加 强院前急救人员岗前培训和院前急救骨干队伍培训。急救中 心(站)救护车配备数量和车载设备达到国家要求,院前医 13 疗急救保障制度和运行机制基本健全。 3.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加强医院服务能力建设。全面完成龙南市第一人民医院 三级综合性医院创建,并通过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评审,力 争达到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水平。加强骨干人才培养,引进 急需高层次人才。继续实施省市共建学科及省级临床重点专 科建设,加快推进卒中、创伤急救、胸痛、危重新生儿救治 中心和危重孕产妇救治五大中心建设,重点提升儿童、重症 医学、母婴危重救治、康复、精神病等医疗服务水平,打造 赣州南部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加强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强化优质服务,大力提升 基层门诊、急诊急救、住院、检查检验、中医药、康复等医 疗服务能力,普通卫生院达到国家基本标准要求,中心卫生 院达到国家推荐标准要求,选择 1-2 所达到国家推荐标准要 求的建设成二级综合医院。 加强乡镇卫生院人才队伍建设,乡镇卫生院原则上按照 乡镇总人口数每千人 1.2 名的标准配置卫生人员,培养定向 医学生、农村公共卫生医务人员。落实乡镇卫生院工作人员 乡镇工作补贴,所需经费按其行政隶属关系和现行经费保障、 工资发放渠道解决。完善卫生服务体系,继续加强乡镇卫生 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为基层卫生机构配置或更新与服 务功能相配的医疗设备,同时进一步完善职工周转房、食堂、 14 体育设施等生活配套设施条件。 改善医疗服务和质量。优化诊区设施布局,营造温馨就 诊环境。充分发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在预约诊疗、优化流程、 付费结算等方面的作用,注重实施日间手术、临床药事服务、 志愿服务等便民利民的措施。深入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工作, 积极开展全市临床实践和护理技能大比武,提高医护人员综 合素质。大力推行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规范医疗 质量控制管理,建设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信息化平台,实现 全行业全方位精准、实时管理与控制,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和 医疗安全,提升医疗服务同质化程度,再住院率、抗菌药物 使用率等主要医疗服务质量指标达到或接近全市先进水平。 重视心理健康服务及精神卫生防治。健全社会心理健康 服务体系,加强心理健康规范化管理和科普教育。加强精神 卫生防治体系建设,强化重性精神疾病救治管理报告。全面 建立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协调机制,建立健全精神卫生服务体 系和网络,设置一所精神卫生专科医院并达到二级精神病专 科医院标准,提升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精神卫生(心理咨询) 门诊服务能力。 推动“互联网+”智慧医疗。积极引进远程医疗、移动 医疗、智慧医疗等新型医疗服务模式。构建集医学影像、检 验报告等健康档案于一体的医疗信息共享服务体系,逐步建 立跨医院的医疗数据共享交换标准体系。探索互联网延伸医 15 嘱、电子处方等网络医疗服务应用。依托龙南市作为全省首 个县级城区 5G 全覆盖县,利用 5G 等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 提供在线预约诊疗、候诊提醒、划价缴费、诊疗报告查询、 药品配送等便捷服务。 4.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加强重大疾病联防联控,全面落实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共 卫生职责,做好重大疾病的监测检测工作,提高重大疾病筛 查率和规范治疗率。加强传染病监测预警,进一步提高法定 传染病报告率。加强艾滋病防治,做好国家第四轮艾滋病综 合防治示范区工作。落实扩大免疫规划政策,加强慢性非传 染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加强血吸虫病和地方病、寄生虫病 防治,加强职业病防治和口腔卫生工作。 提高妇幼健康水平。加强危急重孕产妇和危重新生儿救 治中心建设,进一步规范救治、会诊、转诊体系建设,提高 会诊转诊效率,畅通危重孕产妇和为危重新生儿救治绿色通 道,切实提升危急重症的抢救能力和水平。探索建立“家长学 校”、“妇女健康讲堂”,加强妇幼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使孕 产妇成为母婴安全第一责任人。着力推进出生缺陷综合防治 工作,规范婚检、孕检工作,加强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管理, 减少出生缺陷,保障优生优育,全面开展儿童眼保健和视力 检查工作,落实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措施。 加强职业健康工作。接尘工龄不足 5 年的劳动者新发尘 16 肺病报告例数占年度报告总例数的比例实现明显下降并持 续下降。做好尘肺病患者分类救治工作,对加入工伤保险的 尘肺病患者,加大保障力度;对未参加工伤保险的,按规定 通过医疗保险、医疗救助等保障其医疗保障合法权益。 5.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推进医联(共)体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完善信息化建 设、人才培养、医保支付制度、医疗服务价格和财政投入等 政策措施)的总体思路,构建更加成熟定型的分级诊疗制度。 建立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公立医院党的领导和党的 建设,逐步理顺不同级别医疗机构比价关系,建立符合医疗 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深化三医联动改革,推动基本医 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商业健康保险、社会慈善等衔接 配合,努力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网。深化药品全流程改革, 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完善药品集中采购政策措施,加快 建立规范有序的药品供应保障制度。推进监管法制化和规范 化,建立健全职责明确、分工协作、运行规范、科学有效的 综合监管长效机制。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与经济社 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体系完整、分 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6.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 积极融入中医药强省战略,加强中医药传承创新,加快 中医药产业发展,加强中药资源保护,支持中药材种植标准 17 化、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生产,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 加强中医药组织保障。在政策措施、资金投入、项目安 排上向中医药事业倾斜,将中医药经费预算单列,设立中医 药事业发展专项经费。促进中医药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全市建立起覆盖城乡、功能完善、优势突出,与经济社会发 展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相适应的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体系。 全市中医药发展基础显著加强,完成以市中医院为主体、综 合医院等其他类别医院中医药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 构为基础、中医门诊部和诊所以及村卫生所(室)为补充的 覆盖城乡村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建设。 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升市中医院在重大疑难杂症的 诊疗、中医药教育和科学研究、指导和培训基层中医药人员 等方面整体水平,形成辐射全市并在赣州市有一定影响力的 中医医疗中心,建设成为三级中医医院。市级公立综合医院、 妇幼保健机构成立中医药科,设立中医科病区,设置中药房。 加快推进中医馆建设,确保所有乡镇建设中医馆,设置区域 性中医药房。提高村卫生服务室中医药服务水平,80%以上 的村卫生服务室能够开展 4 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 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强中医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 重点加强针灸科、推拿科、骨伤科、肛肠科等中医药特色优 势突出的临床重点科室建设。积极推广热敏炙技术,以中医 院热敏灸联盟单位为基础,打造 1-2 个热敏灸小镇,提升医 18 疗机构热敏炙服务能力,建成覆盖市、乡、村的热敏炙服务 网络,推进热敏炙与养老服务有机融合。积极发展中医药预 防保健服务,充分发挥中医“上工治未病”的特色优势,强化 中医预防保健功能。做好中医药继承工作,在市中医院设立 赣州市传统医学治疗技术传承基地,设立名老中医药专家工 作室和学术研究室。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每年推广 5-10 项成熟的中医药适宜技术进乡村、社区。 表5 乡镇中医馆一栏表 序号 机构名称 地址 备注 1 龙南市夹湖中医馆 龙南市夹湖卫生院 已建 2 龙南市九连山中医馆 龙南市九连山卫生院 已建 3 龙南市汶龙中医馆 龙南市汶龙卫生院 已建 4 龙南市南亨中医馆 龙南市南亨卫生院 已建 5 龙南市玉岩中医馆 龙南市玉岩卫生院 已建 6 龙南市程龙中医馆 龙南市程龙卫生院 已建 7 龙南市东坑中医馆 龙南市东坑卫生院 已建 8 龙南市里仁中医馆 龙南市里仁卫生院 已建 9 龙南市龙南镇中医馆 龙南市龙南镇卫生院 已建 10 龙南市桃江中医馆 龙南市桃江卫生院 已建 11 龙南市关西中医馆 龙南市关西卫生院 已建 12 龙南市武当中医馆 龙南市武当卫生院 已建 13 龙南市渡江中医馆 龙南市渡江卫生院 已建 14 龙南市临塘中医馆 龙南市临塘中心卫生院 已建 15 龙南市杨村中医馆 龙南市杨村中心卫生院 已建 16 龙南市东江中医馆 龙南市东江卫生院 已建 7.扩大医疗健康产业 19 推动江西新灵倍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九连山制药厂等 企业做大做强,以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突破为重点,推进工 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加强集成和工艺创新,提 升制造现代化、标准化水平。支持开展炮制、提取、浓缩干 燥、成型等节能环保中药制药设备研发与产业化。 依托生态旅游优势,做实养老康养,做美森林康养,做 强温泉康养,做活运动康养,建设虔心小镇、九连山具有龙 南特色的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打造集养老康复、休闲 养生、医疗卫生、体育运动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性医养结合 示范市。市级以上医疗机构全面开设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 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基层卫生院老年人健康巡诊服务 全覆盖。到 2025 年,各基层卫生院至少要建立 1 个以上 居家医养结合服务点,逐步建立全市医养结合服务网络,初 步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 体系。 8.加强发展支撑保障 推进卫生健康信息化发展。以信息化为手段支撑、引领 卫生健康事业前行,深入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完善 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及业务系统建设,普及应用电子健康 码,推广应用全民健康信息标准,加快全民健康信息互联互 通,实现健康医疗数据资源共享、业务协同,推进 5G、物 联网等新技术在健康医疗领域应用,加强网络安全防护。 20 加强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有利于人才培养使用 的制度,大力培养培训全科、卫生应急、精神卫生、公共卫 生、卫生管理、儿科医生等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加强高层次 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与上级三甲医院合作和交流,培养引进 一批在省、市医学领域有一定影响的优秀学科带头人。加大 对基层卫生人才的培养和政策支持,进一步完善提高乡村医 生待遇。 提升人口服务水平。加强人口监测预警,做好计划生育 家庭扶助。提高达到国家标准和规范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 覆盖面,逐步建成 1-2 个功能健全、设施配套完善、具有典 型示范效应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到 2025 年,基本形成 规范化、多层次、多样化、可选择、覆盖城乡的婴幼儿照护 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政策法规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基本健全, 全市婴幼儿照护服务水平达到全市平均水平以上。 9.大力发展健康多元化服务 鼓励社会资本办医。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规模化、差异化 的医疗机构,鼓励社会资本发展提供儿科、康复、老年护理 等基本医疗服务,投资发展相对薄弱且需求潜力大的专科机 构。推进社会资本发展多样医疗服务,不断满足群众多层次、 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 推进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支持和培育龙南建设健康职业 培训学校、康养小镇健康产业项目建设,主动对接长珠闽、 21 港澳台,着力引进投资大、带动强、效益好的养老示范项目, 打造集养生养老与医疗、旅游、休闲、互联网等于一体的健 康养老综合体项目,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后花园和生态康养示 范区,实现养老供给“低端有保障、中端有供给、高端有市 场”。 22 表 6 十四五期间重点项目表 序 总投资 项目名称 所属行业 建设地点 建设性质 建设规模 号 (万元) 赣州市龙南市疾病 占地约 4 亩,新建实验楼 1 预防控制中心实验 卫生 龙南市 新建 1,320 面积 4400 平方米。 楼建设项目 占地约 7 亩,建筑面积约 赣州市龙南市医疗 2000 平方米,新建医疗物 2 物资储备库建设项 卫生 龙南市 新建 2,500 资储备仓库,购置储备各 目 类医疗物资。 赣州市龙南市第七 3 4 人民医院门诊综合 占地 27.9 亩,总建筑面积 卫生 龙南市 新建 约 20000 平方米,主要建 楼建设项目 设内容为门诊综合楼等。 赣州市龙南市第一 总建筑面积约 16698.95 平 人民医院感染大楼 卫生 龙南市 新建 建设项目 方米,新建感染大楼,新 9,000 7,515 增床位数 86 张及配套设施 设备等。 项目占地 36 亩,建设面积 赣州市龙南市第六 约 12000 平方米,建设内 5 人民医院门诊综合 卫生 龙南市 新建 5,400 容为门诊综合楼、相关附 楼建设项目 属设施及设备采购。 龙南第五人民医院 6 (公立中医院)建设 新建第五人民医院,总占 卫生 龙南市 项目 新建 地面积约 200 亩,总建筑 面积约 100000 平方米。建 23 50,000 设内容含感染科大楼,内 科住院楼、医技楼、培训 楼、120 调度中心及配套设 施设备、医疗设备采购等 新建龙南高铁新区医院, 总建筑面积约 50000 平方 米。含感染科大楼,内科 住院楼及配套设施。改扩 龙南公共卫生服务 7 建 16 个乡镇卫生院、周转 卫生 龙南市 新建 能力提升建设项目 40,000 房及配套设施,提升疫病 救治能力;改扩建疾控中 心, 改建面积 5000 平方米, 含试验室的改造、检测等 设备采购。 占地 25.8 亩,总建筑面积 约 50000 平方米,建设内 容包含康养中心、皮肤病 龙南医养综合服务 8 防治中心、PCR 实验室、国 卫生 龙南市 中心 新建 30,000 家医疗物资储备库、综合 服务大楼、疾控配套服务 中心、配套景观及配套设 备设施工程。 24 六、健全支撑与保障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建立更加成熟定型的基本 医疗卫生制度,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有效控制医药 费用不合理增长,不断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推进政事分 开、管办分开,合理界定政府与医院管理者责权,落实公立 医院独立法人地位和自主经营管理权,逐步取消公立医院的 行政级别,构建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协调的现代公立医院 管理机制。加快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创新人事与编制管理, 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清晰划分市级与乡镇政府医药卫 生管理事权,实施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健全公立医院费用 控制监测和考核机制,落实单体公立医院和区域医疗费用增 长“双控”目标,降低药品耗材费用,规范医疗服务行为, 切实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到 2025 年,公立医院医疗费用增 长幅度稳定在合理水平,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 明显下降。 明确政府、社会与个人的卫生投入责任。确立政府在提 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向城乡居民均等 化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由政府、社会和个人三方合理分担费 用。特需医疗服务由个人直接付费或通过商业健康保险支付。 建立和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机制。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要高 25 于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使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 支出和卫生总费用的比重逐步提高,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 费用的比例降低到 30%以下,有效减轻居民基本医疗卫生费 用负担。 完善健康筹资机制。健全政府健康领域相关投入机制, 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健康领域投入力度,科学合理 界定市、乡(镇)政府支出责任,履行政府保障基本健康服 务需求的责任。市财政在安排相关转移支付时对医疗条件较 差的偏远乡镇予以倾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结果导向 的健康投入机制,开展健康投入绩效监测和评价。充分调动 社会组织、企业等的积极性,形成多元筹资格局。鼓励金融 等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完善扶持措施。大力发展慈善事业, 鼓励社会和个人捐赠与互助。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进一步推进健康相关领域简政放权、 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规范医疗机构设置审批行为。推进健 康相关部门依法行政,推进政务公开和信息公开。加强卫计、 体育、食品药品等健康领域监管创新,加快构建事中和事后 监管体系,全面推开“双随机、一公开”1机制建设。推进综 合监管,加强行业自律和诚信建设,鼓励行业协会、商会发 展,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监管中的作用,促进公平竞争,推 1 “双随机、一公开”(即在监管过程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抽查情况及查 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 26 动健康相关行业科学发展,简化健康领域公共服务流程,优 化政府服务,提高服务效率。 完善卫生综合监管体系。完善卫生综合监督网络和协调 机制,推进监督信息化建设,强化监督执法队伍能力建设, 不断提升公共卫生、医疗服务监督执法水平。落实医疗机构 巡查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重点加强公立医院履行社会 公益职责、过度医疗、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医疗机构服务 管理、医疗服务信息公开等方面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医疗 机构及从业人员信用记录,引导社会办医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完善医疗机构及从业人员退出机制。 (二)推进卫生人才培养 完善人才引进办法,优化人力结构。起草修订《龙南市 卫生系统人才引进暂行办法》,吸引、鼓励高层次人才到基 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按照“侧重高级,兼顾中级,严控初 级”的原则,通过高校直招、考试招聘、人才引进等方式, 面向社会广泛招聘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加强高学历、高职称 人才、学科骨干和紧缺专业人才引进力度,建立符合行业特 点的人事薪酬机制,对引进的高素质人才提供必要生活保障 措施和工作经费。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增加人力资源总量, 优化人力资源结构,通过多点执业与区内对口支援,提高现 有资源的服务效率。结合市情,在人事工作制度方面不断改 革创新。有计划、有重点地引进岗位急需人才和紧缺人才。 27 在空编范围内,进一步创新选人用人引人方式,招录与龙南 市卫生需求相适应、用得上、留得住的专业技术人才。加强 村医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基层医疗机构人才培养体系。着力 开展后备乡村医生培养,逐年、分批将全市有从医意愿的应 届初中或者高中毕业生中选派一批人到医疗院校进行定向 培养。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服务能力。加强建立与省内、 赣州市卫生专业院校之间的联系,与卫生专业院校签订人才 交流培训计划。以全科医生为重点,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 到 2025 年,实现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有合格全科医生的 目标。完善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培养培训制度,建立公共卫 生与临床医学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加大基层和偏远 地区扶持力度,加强全科、儿科、产科、精神科、病理、护 理、助产、康复、心理健康等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培训。 围绕龙南市委人才规划目标,加强卫生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不断提升卫生人才素质。通过有计划地资助培养对象参加培 训、进修及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承担本专业重点科研、技术 开发项目,提高创新能力,成为卫生系统具有较高水平的技 术带头人。开展医学继续教育,系统更新并掌握医学前沿理 论,开展中医药、区域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等专项培训,通晓 理论政策,提高实际技能。鼓励和支持卫技人员参加学历教 育,不断提高卫技人员的学历和职称层次。加强卫生管理队 28 伍建设。加大卫生管理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力度,积极 推动卫生管理岗位培训工作。 加强人力资源统筹管理,创新激励机制。提高卫生事业 全行业管理水平,统筹管理辖区各级各类卫生人力资源,实 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提高人力 资源聘用效率。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使优秀人才获得脱颖而出的机会。 完善卫生系统用人机制,整合人才资源。修订出台《龙 南卫生系统岗位聘用统筹管理实施细则》,由市卫生主管部 门按照集中调控、统筹管理、综合平衡的原则,在核准的岗 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岗位等级内,在全系统内调控使用 各类岗位,通过推行岗位聘用统筹管理,健全完善卫生系统 用人机制,整合人才资源,调动各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 造性,促进卫生事业持续、优质、健康发展。按照“区管院 用”的原则,由市卫生主管部门对其进行全局统筹,动态管 理,按需合理调剂使用编制,逐步实现医务人员的编制管理 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 最大限度发挥编制管理效益,全面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质量。 (三)建设信息服务体系 完善人口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建成统一权威、 互联互通的人口健康信息平台,规范和推动“互联网+健康 医疗”服务,创新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模式,持续推进覆盖 29 全生命周期的预防、治疗、康复和自主健康管理一体化的健 康信息服务。完善医疗卫生与健康领域的信息化标准体系和 安全保障机制。做好公民入伍前与退伍后个人电子健康档案 军地之间接续共享。到 2025 年,实现与省、市人口健康信 息平台互通共享,并与国家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互联互通,人 人拥有规范化的电子健康档案和功能完备的健康卡,全面实 现人口健康信息的规范管理和使用,满足个性化服务和精准 化医疗的需求。 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加强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体 系建设,完善全员人口信息、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三大健康 资源数据库,推进基于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的医疗健康大 数据开放共享、深度挖掘和广泛应用。消除数据壁垒,建立 跨部门跨领域密切配合、 统一归口的健康医疗数据共享机制, 实现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 综合管理等应用信息系统数据采集、集成共享和业务协同。 加强互联网健康服务监管。 (四)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大力争取上级资金扶持,抓住国家建设“健康中国”, 推进全民健康的机遇,继续加强医疗卫生基础建设,对已争 取的政策,要抓好项目落地和资金落实,尽早开工建设,让 人民群众尽早受益。坚持以实用和管用为前提,通过政府统 30 一采购的方式,推动基层卫生院医疗设备更新换代,增强医 疗服务能力。 (五)加强卫生法治建设 贯彻落实基本医疗卫生法、中医药法、职业病防治法等 法律。强化政府在医疗卫生、公共卫生、职业卫生、体育等 健康领域的监管职责,建立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 相结合的监督管理体制。加强健康领域监督执法体系和能力 建设。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