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五原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实施方案.doc
内蒙古五原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2021-2023 年) 五 原 县 人 民 政 府 二〇二一年三月 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探索以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 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守护好祖国北疆这道亮丽风景线。 ——2019 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讲话 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牢固树立生态优 先、绿色发展的导向,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长城构筑得更加牢固。 ——2020 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 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讲话 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 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要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大 气、水、土壤污染综合治理,持续改善城乡环境。要强化源 头治理,推动资源高效利用,加大重点行业、重要领域绿色 化改造力度,发展清洁生产,加快实现绿色低碳发展。要统 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施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 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2021 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 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讲话 目 前 录 言 ........................................................................................................1 一、建设背景与意义 ................................................................................3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指引 ..........3 (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提出与科学内涵 ..............3 (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背景 ..............7 (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的重要意义 11 二、区域概况 ..........................................................................................15 (一)区位状况 ................................................................................15 (二)自然条件与资源状况 ............................................................16 (三)生态环境状况 ........................................................................20 (四)经济社会状况 ........................................................................22 三、“两山”实践探索进展与成效 ..........................................................29 (一)“两山”实践进展与成效 ........................................................29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35 (三)“两山”建设主要机遇 ............................................................36 (四)典型案例与模式 ....................................................................38 1.以葵花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为引领,探索五原县农业全产业 链发展模式 ..................................................................................38 2.发展以胡羊、肉鸡为代表的特色养殖业,打造现代农业产业 园区模式 ......................................................................................41 3.培育以灯笼红、黄柿子为代表的果蔬产业,开启果蔬飘香的 乡村振兴模式 ..............................................................................45 4.全面开展控肥增效、控药减害、控水降耗、控膜提效“四控” 行动,五原县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开启新篇章 ..........................49 5.推进半荒漠化盐碱地改良示范项目,探索盐碱化耕地“生态 修复+”治理模式 ..........................................................................55 I 6.塔尔湖镇做足“田园”这篇文章,点亮“三生同步”,促进“三产 融合” ............................................................................................59 7.探索形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原模式”,打造西部地区的美 丽乡村示范样板,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63 8.以“保生态”实现“促增收”,发展造绿与致富有机结合的“以绿 生金”模式 ....................................................................................68 9.依托电商企业集群化发展,扩大优质农产品的品牌效应,实 现农民增收致富 ..........................................................................72 10.挖掘发扬黄河文化,以农耕文化、红色文化铸造多样的文 化品牌,带动乡村生态旅游发展 ..............................................75 四、总体思路 ..........................................................................................79 (一)指导思想 ................................................................................79 (二)基本定位 ................................................................................79 (三)基本原则 ................................................................................80 (四)总体目标 ................................................................................81 (五)建设指标 ................................................................................83 五、重点任务 ..........................................................................................85 (一)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厚植绿水青山本底 ................85 1.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85 2.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治理 .......................................87 3.巩固和严控土壤污染风险 .......................................................90 4.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92 (二)加强生态空间用途管控,守住绿水青山 ............................93 1.加快实施“三线一单”,推进生态环境精细化管理 ...............93 2.积极推动“多规合一”,保障区域生态安全 ...........................96 3.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保值增值自然资本 .......................97 (三)创新驱动绿色高质量发展,推动金山银山转化 ................99 II 1.推动现代农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99 2.构建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工业体系 .................................102 3.发挥生态优势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 .....................................103 4.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105 (四)打造生态文化品牌,全民参与共建共享 ..........................106 1.培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文化品牌 .............................106 2.加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宣传教育 .....................108 3.加大民众参与力度,促进实现共建共享 .............................109 (五)探索长效保障体制机制,助力实践创新基地建设 ..........110 1.强化目标责任机制 .................................................................110 2.完善监管体制机制 .................................................................112 3.倡导市场化机制 .....................................................................113 六、工程项目 ........................................................................................116 (一)生态功能提升工程 ..............................................................116 (二)环境质量改善工程 ..............................................................117 (三)绿色高质量发展工程 ..........................................................117 (四)生态文化宣教工程 ..............................................................119 (五)生态制度创新工程 ..............................................................120 七、保障措施 ........................................................................................122 (一)加强组织领导 ......................................................................122 (二)拓宽融资渠道 ......................................................................122 (三)强化科技支撑 ......................................................................122 (四)加强队伍建设 ......................................................................123 (五)注重宣传引导 ......................................................................123 III 前 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 念,是各地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筑牢绿色之基、引领绿色发展 的重要指引。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将“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 金山银山的理念”写入了中国共产党的党代会报告,并且与“坚持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一并,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 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为我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推动 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五原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拥有 2400 多年的悠久历史和 璀璨文化,是河套地区农耕文化和游牧文明的发祥地,具有深厚 的发展基础。同时,五原县地理区位得天独厚,处于河套平原腹 地,高度融入以京津为龙头的“呼-包-银-兰”和沿黄沿线经济带, 跨入“呼-包-鄂”2 小时经济圈,是自治区向北开发的重要通道, 境内地势平坦,气候宜人,适宜农作物生长,是全国著名的商品 粮生产基地,素有“塞外江南”、“河套粮仓”之美誉。 五原县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 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践行“绿 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社会经济发 展各方面、全过程,按照“塞上江南,绿色崛起”发展思路,全力 争当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输出基地、乡 村振兴示范基地、河套全域农耕文化乡村旅游基地“三个排头 1 兵”,重点发展了肉羊养殖、设施农业、葵花产业、电子商务、 乡村旅游、现代物流“六大”产业,在两山转化上探索产生了一批 典型案例与模式,为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好内蒙古生态环 境,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和“发展现代农业,把农产品质 量提上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重要指示批示,厚植 绿水青山、推动两山转化、创新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充分发掘五 原县生态环境优势,五原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了《内蒙古五原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2021-2023 年)》作为五原县“两山”实践提升的指导性文件, 梳理总结工作成效与面临挑战,明确建设目标任务,设置重点工 程,推动任务落实,努力将五原县打造成为黄河流域乃至全国生 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的示范与样板。 2 一、建设背景与意义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指引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党的十 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 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 要内容。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略之一, 把生态环境根本好转、 建设美丽中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之一。2018 年 3 月, 生态文明建设被历史性地写入了宪法。同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 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角度出发,全 面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科学分析 当前面临的任务挑战,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我们坚定 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指明了方 向。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作为坚持和完善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四梁八柱的制度 体系基本形成。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 金山银山理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对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 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等作出重要部署, 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筑美丽中国注入强大动力。 (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提出与科学内涵 2005 年 8 月 15 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安 3 吉县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断,并在 2006 年提出了实践中辩证认识两座山关系的三个阶段。 2013 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回答学生提问 时,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 2015 年 3 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被写进《中共 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2017 年 10 月, “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被写进党的十 九大报告。2017 年 10 月 24 日,党的十九大审议通过把“增强绿 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等内容写入党章。2018 年 5 月,习 近平总书记出席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把“绿水青山就是金 山银山”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2020 年以来,习 近平总书记先后到浙江、陕西、山西、宁夏、吉林、安徽等地考 察调研,对“两山”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发展,为新发展阶段,贯彻 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 现代化提供了方向指引和重要遵循。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 论创新成果。马克思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 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从世界历史看,很多地方的人们由于过度破 坏环境,造成水土流失,最后导致这些地方变成不毛之地。恩格 斯针对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等地的变迁发出警示:“我 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 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 4 央对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从根本 上改变了关于自然资源的传统认识,也打破了简单的把发展与保 护对立起来的思维束缚,用辩证的视角指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 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 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 劲的道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蕴含的“生态兴则文明 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思想观点,对于我们正确看待和处理人 与自然的关系,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 环境保护的关系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 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 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说明发展经济不能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竭泽 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是舍弃经济发展而缘木求鱼,要统筹经 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两个方面,但当两者不能兼顾时,要坚持 生态环境这一重点,坚决摒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发 展的做法。同时要转变思路,认识到绿色生态是最大财富、最大 优势、最大品牌,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 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绿水青山就 是金山银山”理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绿 色发展观的深刻体现,是保护发展辩证统一关系的精辟论断,是 发展理念和方式的深刻转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党的根本宗旨与人民群众 5 对优美生态环境的现实期待紧密结合在一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 银山的理念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 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发展新阶段和 人民新期待,指出生态环境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提出良 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不断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 民生活的增长点;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 幸福;指出蓝天、碧水、绿树,蓝绿交织,将来生活的最高标准 就是生态好。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积极 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突出了良好生态环境对于民生 福祉的重要意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 现代化目标提供了路径和指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构建人与 自然和谐的现代化的目标。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推动绿色发展,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 化。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 径和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 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要创新发展思路,发挥后发优势, 因地制宜选择好发展产业,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 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实现百姓富、 生态美有机统一;要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着力解 决突出环境问题,使我们的国家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 6 更优美,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祖国大地上更加充分 地展示出来;要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成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绿 水青山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为子孙后代留下支撑永 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背景 1.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活动取得积极进展 为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 断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丰富内涵和实践经验, 2017 年,生态环境部启动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 地的评选工作,鼓励具备条件的地区申报。2018 年,《中共中 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的意见》提出要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 活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是践行习近平生态 文明思想,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平台和 载体,是展现地方良好形象的重要窗口,是示范引领区域社会经 济绿色转型、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先行者和排头兵,通过示 范探索为其他地方的绿色发展实践奠基铺路。截至目前,生态环 境部已命名表彰了 4 个批次 87 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 创新基地,在构筑绿水青山、推动绿色发展、实现金山银山、建 立长效制度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树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标杆 样板,形成了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示范引领了全国 7 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开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建设,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加快构建五大体系、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重要举措,也有利 于各地发挥自身生态环境优势,破解区域发展瓶颈,转换发展新 动能。 2.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 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流域内各地方 应重点关注的重点任务。2019 年 9 月,召开了黄河流域生态保 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 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 体化发展一样,成为重大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重大部 署,指出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 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要发挥比较优势,构建高质 量发展的动力系统。沿黄河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宜水则水、宜山 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积极探索富 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河套灌区要发展现代农业,把 农产品质量提上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习近平总书 记的重要指示和要求,是五原县作为河套灌区粮食主产区千载难 逢的发展机遇,为五原县开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 活动吹响了号角。 3.内蒙古自治区加快构筑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 8 内蒙古自治区具有重要而特殊的生态地位,内蒙古的生态状 况如何,不仅关系全自治区各族群众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华 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内蒙 古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情况,连续 4 年到内蒙代 表团参加审议,与内蒙古代表交流生态文明建设情况,强调要坚 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 展之路,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统 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自治区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 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关于贯彻落 实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 议时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 质量发展新路子的决定》。2015 年 11 月,内蒙古自治区出台 《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牢固树立绿色 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绿色富区、绿色惠民的文明发展道路,按 照“六个结合”工作原则,开展 12 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10 大 环境治理和保护工程、8 项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 13 项重点推进 工作。颁布实施了自治区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水污染防治条例、 土壤污染防治条例,制定出台了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 核办法、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等配套 文件,把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绿色生活等指标纳入评价考核范 围。 9 Formatted: 全区加快构筑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87 个“绿水青山就是 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中有 4 个位于内蒙古,在着力推动“绿水 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方面取得扎实成效,为五原县创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奠定了重要基础。 4.巴彦淖尔市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行稳致远 巴彦淖尔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注重人与自 然和谐共生。为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河套灌区发展现代农业,把农 产品质量提上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的精神,巴彦淖 尔市蓄力勃发、科学规划,以乌梁素海流域为重点,积极探索了 沙区、灌区、湖区多种自然区域的“综合治理+生态产业”的发展 模式,用品牌建设引领农业现代化,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让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行稳致远,已经建设成为国家园林城市、 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绿色可持 续发展模式入选可持续金融国际会议示范案例。习近平总书记对 乌梁素海流域治理给予充分肯定,2019 年 7 月,习近平总书记 在内蒙古考察并指导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时指出, 乌梁素海治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施控肥、控药、 控水、控膜“四控”行动,既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改善了入湖水 质,又促进了农产品品质提升。经过“四控”等综合治理,乌梁素 海水质显著好转。监测表明,湖区整体水质已由 2010 年的劣 V 类提高到目前的 V 类标准,局部区域水质已达到 IV 类标准。 5.五原县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基础坚实 10 五原县地处黄河“几”字湾最北端、河套平原腹地,具有悠久 的农耕文化,素有“塞外粮仓”之美誉,生态农业优势明显。党的 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 五原县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创 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坚决扛起贯彻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一湖两海”治理、“河套灌区发展现代农业”等 重要指示精神的政治责任,认真贯彻“塞上江南、绿色崛起”的发 展定位,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开展山水林田 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造林规划先行,做实苗木培育和枸杞经济 林两大基地建设,加快推进生态宜居家园建设,加强森林资源和 湿地保护工作,建设绿色、美丽五原。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努力将生态文明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 设各领域的全过程,切实解决当前和未来面临的一系列经济社会 发展与生态环境问题。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以三产融合为核心, 以肉羊养殖、设施农业、葵花产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现代 物流六大产业为重点,促进产业体系转型升级。2018 年,五原 县顺利完成点源污水“零入海”年度目标,新增城市绿化面积 432 亩,绿化覆盖率 40.51%,人均广场公园面积 13.71 平米。先后荣 获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等 99 项殊荣,为五原县进一步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奠定了基础,提供了重要的保 障和支撑。 (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的重要意 11 义 1.有利于五原县深入落实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坚持和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 度,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 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 新战略新要求,从国际和国内、历史和现实的维度上,深刻回答 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 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系统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 指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 理念之一,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重大原则之一。开 展五原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就是深入 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切实 举措,就是坚持和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平衡发展与保护关系的具 体实践,就是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不移走生 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文明发展道路的扎实行动。 2.有利于五原县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筑牢祖国北方重要 生态安全屏障重要指示 2018-2021 年,习近平总书记连续 4 年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 议,就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做出重要论述,“生态优先、绿 色发展”的要求一以贯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护好内蒙古 12 生态环境,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 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要继续打 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综合治理,持续改 善城乡环境。要强化源头治理,推动资源高效利用,加大重点行 业、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力度,发展清洁生产,加快实现绿色低 碳发展。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施好生态保护修复 工程,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开展五原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积极探 索推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路径,让绿水青山充分转化为经 济价值、社会价值,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 升,是高质量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的体现,对于建设 美丽内蒙古、筑牢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具有重要的推动作 用。 3.有助于推动五原县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形势下指明的未 来发展新方向和新路径,关键是要处理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 关系。五原县位于内蒙古西部、黄河“几”字湾最北端,地处河套 平原腹地,区位条件优越,资源禀赋良好,生态环境优美,文化 底蕴深厚,城乡生态宜居,农业发展优势得天独厚,具有推进“两 山”转化的基础优势。开展五原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 创新基地建设,有利于立足五原资源禀赋特点、依托五原优势和 特色,走出一条符合战略定位、体现特色,以生态优先、绿色发 13 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推动五原县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乃 至整个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和高地,为我 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提供“五原 智慧”“五原经验”。 14 二、区域概况 (一)区位状况 五原县地处内蒙古河套平原腹地,总面积 2503.4 平方公里, 占 河 套 灌 区 总 面 积 的 1/4 。 地 理 坐 标 为 东 经 107°35′70″ - 108°37′50″,北纬 40°46"30′-41°16″45′。县域南临黄河(属黄河 最北端),北有阴山横亘,东临鹿城包头,西与临河区接壤,东 西最长 82 公里,南北最宽 55.5 公里,是一颗有着两千多年文明 历史的塞上明珠。 五原县处于以京津为龙头的“呼-包-银-兰”和沿黄沿线经济带 上,跨入“呼-包-鄂”2 小时经济圈,是自治区向北开发的重要通 道,东距包头 150 公里,西距银川 400 公里,南与鄂尔多斯市隔 黄河相望,北距蒙古国 190 公里,是进出口国家一类陆路口岸甘 其毛都口岸的必经之地。 五原县境内交通便利,是重要的现代交通枢纽。京藏高速、 包兰铁路、110 国道、212 省道、311 省道、黄河堤防公路横贯 全境,包银高铁已经开工建设,五原刘召黄河大桥列入巴彦淖尔 市“十四五”规划。巴彦淖尔天吉泰机场位于五原县天吉泰镇境内, 距县城仅 50 公里,目前已经开通了 7 条航线,通航北京、天津、 上海、重庆、呼和浩特、广州、西安、郑州等 8 座城市。公路、 铁路、航空业布局,构筑起五原县立体交通网络,对改善地区投 资环境,推动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有重要意 义。 15 图 2-1 五原县地理区位图 图 2-2 五原县行政区划图 (二)自然条件与资源状况 16 1.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土地资源充足 五原县全境为黄河冲积平原。地面高程 1019-1042m,地势 平坦,由西南向东北微度倾斜。地貌类型主要为平原,由黄河长 期冲积淤灌形成,占总面积的 91.80%。全县可耕地 252 万亩, 熟耕地 130.98 万亩,可改造中低产田 100 万亩,待开发荒地 100 万亩,果园地 4.17 万亩,林地 18 万亩,草地 30 万亩,人均耕 地面积 11 亩,是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 8.5 倍。 同时,五原县土壤结构是在黄河冲积物的基础上发展变化形 成的,土质膏腴肥美,富含钾元素,按全国土壤养分含量的分级 标准,速效钾的平均含量为 305.3ppm,超过一级标准,适于农 作物及各种植被的生长。部分土壤呈不同程度的盐渍化,适于耐 碱作物,如葵花、枸杞等生长。 图 2-3 五原县 DEM 图 17 图 2-4 五原县土地利用现状图 2.气候干燥少雨,日照充足 五原气候属于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具有光能丰富、日照充足、 干燥多风、降雨量少的特点。太阳年平均辐射总量 153.44 卡/平 方厘米,仅次于西藏、青海。全年平均日照时数 3154.2 小时, 年平均气温 7.7℃,年降水量 168.3 毫米,全年无霜期 127-213 天,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 5℃有效积温 3555.3℃。 3.过境水量充足,河渠海子密布 五原县处于亚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引水灌区-河套平原中心 地带,黄河流经县境 62.5 公里,过境水量 315 亿 m3 米,地表水 资源量为 10.86 亿 m3,地下水资源总量为 3.198 亿 m3。现有耕 地全部引黄河水自流灌溉,占河套灌区总面积的 1/4。同时,五 原县内河渠海子较多,黄河是五原县最大过境地表水,也是五原 18 地区灌溉用水的主要来源。还有总干渠(二黄河)、丰济渠、皂 火渠、沙河渠、义和渠、通济渠等人工渠,及由风蚀洼地和黄河 改道时冲刷的天然壕沟形成的大小不同的海子。全县有面积三亩 以上的海子 171 个,总面积 5.45 万亩。 4.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 五原县野生动植物种类较多,其中,有 43 科 80 属 136 种野 生植物,县域境内最重要的植物为禾本科的芦苇,陆生植物主要 有人工栽植的杨树、柳树、沙枣树等乔木;有 7 目 12 科 54 种水 鸟,白琵鹭、大天鹅、疣鼻天鹅等多种国家℃、℃级保护动物;还 有 2 目 4 科 8 种两栖和爬行动物及 2 目 3 科 16 种鱼类。丰富的 生物多样性资源,为五原县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种资源和优美的 自然景观,奠定了较好的发展基础。 5.历史悠久,文化旅游资源独特 古郡五原有 2400 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璀璨文化,是河套地区 农耕文化和游牧文明的发祥地,具有农耕文化、黄河文化、草原 文化、边塞文化、移民文化、匈奴文化、蒙古文化等多元化文化 特征。蒙恬修筑长城、卫青抗击匈奴、北魏沃野镇起义、“河神” 王同春兴修水利、冯玉祥誓师、傅作义抗战等都在五原大地上留 下了千古佳话。曾留下李白“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迢迢 五原关,朔雪乱边花”的名句和张敬忠“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 杨未挂丝”的传世名句。五原县利用黄河灌区的优势,成就了“河 套粮仓、葵花之乡”的美誉,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基础。 19 全县有 4A 级景区 2 个(河套农耕文化博览园、内蒙古五原抗战 纪念园),3A 级景区 1 个(五原县博物馆),自治区五星级乡 村旅游接待户 2 家。葵花主题公园、冯玉祥誓师广场、葵花博物 馆、塔尔湖度假村、黄河景观等景点进一步开发潜力很大。 (三)生态环境状况 1.空气质量改善明显 五原县的空气质量逐渐改善,空气优良天气天数和优良率不 断增加。2020 年,环境空气质量有效自动监测 363 天,其中空 气优良天数 298 天,优良率达 82.1%,较 2019 年上升 1.4 个百分 点。 PM2.5 年平均浓度 34 微克/立方米,达标率 89.3%;PM10 年 平均浓度 63 微克/立方米,达标率为 94.8%;二氧化硫年平均浓 度 17 微克/立方米,达标率 100%;二氧化氮年平均浓度 21 微克 /立方米,达标率 100%;一氧化碳日均值第 95 百分位浓度平均 为 2.2 毫克/立方米,达标率 99.7%(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五原 县空气自动监测站 2020 年 1 月 28 日至 2 月 25 日期间无法进行 正常运维,从 2020 年 2 月 9 日开始,一氧化碳浓度开始异常, 经 2 月 25 日运维时确定为一氧化碳内置泵损坏,期间 2 月 15 日 1 天一氧化碳超标);臭氧日最大 8 小时滑动平均值第 90 百 分位浓度平均为 144 微克/立方米,达标率 96.7%。六项污染物年 平均浓度(一氧化碳和臭氧除外),一氧化碳和臭氧特定百分位 数浓度均达标。主要污染物为 PM2.5、PM10 和臭氧,其中,PM2.5 20 主要集中在 1 月、2 月和 11 月,PM10 主要集中在 2 月和 10 月, 臭氧主要集中在 4-9 月份(高温天气集中期)。 2.水环境质量逐步提升 近年来,五原县水环境质量逐步提升。五原县水源地为地下 水型,划定的城镇饮用水水源地为隆兴昌镇饮用水源地,乡镇饮 用水水源地共有三个,分别为新公中镇饮用水水源地、天吉泰镇 饮用水水源地、银定图镇饮用水水源地。2016 年至 2020 年,四 个饮用水水源地中,银定图镇水源地的水质出现明显好转,由不 达标转变成达标。隆兴昌镇水源地水质超标项为浑浊度、肉眼可 见物、铁、锰、氨氮、砷;新公中镇水源地水质超标项为浑浊度、 肉眼可见物、氨氮、总硬度、铁、锰、砷;天吉泰镇水源地水质 超标项为砷。河套平原属于高砷区,五原县水源地水质不达标主 要是因河套平原典型高砷区本底和农业面源污染影响。 五原县共有两个市控地表水断面,美林桥总排干和七排干入 总排干断面,2010-2019 年,地表水主要超标项为 COD、BOD5、 总磷、总氮、氨氮、高锰酸盐指数,2020 年地表水美林桥总排 干和七排干入总排干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类水体。 3.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 五原县的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良好。全县土壤环境质量总 体保持稳定,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 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全县无受污染耕地。 4.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提升 21 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五原县持续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增加绿化面积、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提升。五原县开展了 覆盖全县 782 个村庄的村容整治工作,村容村貌得到了极大地提 升。截至 2020 年底,推进实施户改厕 30471 户,实现乡镇所在 地污水全部集中处理。植树造林种草面积、盐碱地改良面积、绿 地覆盖面积与人均绿地面积也在持续增加。 5.生态状况优良 五原县生态状况优良,动植物资源丰富,物种丰富度稳定提 高。林业建设取得长足发展,林草覆盖率不断提升。湖泊、海子 广布,巴美湖国家湿地公园、黄河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是重要的 生态区。巴美湖国家湿地公园植被覆盖良好,水生动植物丰富, 在河套平原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在北方地区,乃至全国具有一 定的独特性。 (四)经济社会状况 2020 年,五原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03.79 亿元,比“十 三五”初期 2016 年(80.2 亿元)增长 29.41%。年均增长 6.66%; 三次产业结构由 30.4:25.8:43.8 调整为 32.85:13.22:53.93。近年 来,五原县三产均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第一产业综合生产能力 显著提高,农牧业基础性地位增强。工业经济取得历史性突破, 工业园区控制性规划通过自治区评审,各类专项规划同步完善, 第三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十三五”期间,主要经济指标稳定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 22 额由 2016 年的 29.49 亿元增长到 2019 年的 35.7 亿元,年均增长 4.89%。五年累计争取上级各类资金 76.1 亿元,引进亿元以上项 目 28 个,招商引资到位资金 108.2 亿元。在落实减税降费背景 下,2020 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 3.05 亿元。 图 2-5 五原县地区生产总值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因 2020 年人口普 查数据未返,没有数据,无法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图 2-6 五原县三大产业发展比例 1.产业配套优化升级,特色农产品助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农牧业经济平稳发展,现代化进程加快。第一产业综合生产 能力显著提高,农牧业基础性地位增强,2020 年,五原县总播 23 面积 229.13 万亩,新增建设施农业面积 4334 亩,高标准农田 12.8 万亩;2019 年,全县牲畜饲养总量预计达到 464.7 万头 (只),牲畜存栏 232 万头(只)。农畜产品资源得天独厚,重 点鼓励设施农业、葵花、果蔬、番茄、乳肉、粮油、特种畜禽、 生猪、肉羊养殖及深加工等产业做大做强,并以此为基础连接一、 二、三产业,发展绿色农业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五原绿色农牧产 业。五原县积极引进真心食品、正大饲料、润海源肉鸡、金草原 胡羊、蒙蓄园肉牛、利民公司、大丰瓜子、青青草原牧业、赛鑫 面业等“农”字号龙头企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打造设施农业,结 合物联网工程发展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构建完善葵花、面粉、 番茄、肉羊等特色产品体系,争当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 品生产加工服务输出基地,努力创建国家级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加 工大县。 工业经济稳步增长,质态提升。依托优质丰富的葵花、小麦、 玉米、肉羊、绒毛等农畜产品资源优势,以农畜产品加工为支撑 的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20 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 15.53 亿元,增加值 2.27 亿元,销售产值 15.10 亿元。20 家规模 以上企业中有 15 家为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占 75%;产值比重为 73.2%。全县重点工业企业中 65%以上为农畜产品加工企业,总 体运行稳定良好。外贸出口创汇 1.6 亿美元。润海源公司肉鸡全 产业链、三胖蛋公司向日葵深加工、金麦公司机械制造等重点工 业建设项目顺利推进,大丰、轩达、富强面业、诚信、腾飞、东 24 创机械等一大批企业持续投入,加大技术升级改造力度,工业发 展后劲不断增强,工业发展发生质的变化。小微企业和大学生创 业就业园升格为自治区小微企业创业示范基地、众创空间试点基 地,工业园区创业就业服务中心功能集聚,位于县城南 2 公里处, 规划面积 11.94 平方公里,园区北靠 110 国道,南临 211 省道, 南距包兰铁路 24 公里、京藏高速公路 22 公里,跨入“呼包鄂金 三角”两小时时空圈。园区配套设施齐全,实现了“七通一平三 化”,形成了“四横四纵”框架格局,发展潜力巨大,为引进企业 和项目搭建了良好的创业平台。 园区内重点发展农畜产品深加工、 食品制造、农机装备制造、现代物流、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截 至目前,入园企业达到 145 家。 第三产业发展态势良好。第三产业已成为全县经济增长的重 要推动力量。随着特色产业发展和电商产业园冷链、保鲜物流体 系的不断完善,五原县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全区领先,现代物流配 送体系逐步完善,基本形成“综合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乡镇 物流配送站”的物流发展三层网络结构框架,已建成一个物流园 区,7 家物流公司,村级电商服务站点达到 117 家,“民心邮路” 物流覆盖镇村,打通了农村电商的“最后一公里”,实现生产资料 和工农业产品、居民消费品的顺畅流通。全县电子商务发展基础 不断夯实,交易规模持续扩大,电商应用继续深化,产业结构改 善明显,运行质量明显提升,培育了一批新型创客群体,形成了 浓厚的电子商务发展氛围,五原县获评全区示范性众创创业支撑 25 平台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2019 年,内蒙古五原抗战 纪念园 4A 级景区申报成功,黄河谣水镇、特色养殖科普教育园 建成开放,加快建设“天赋河套·五原印巷”文旅创意园,宣传推广 葵花节、丰收节、乡村旅游节、烤全羊节等活动,旅游经济实现 跨越式发展,自 2016 年至 2020 年底,全县共接待游客 454.57 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 383396 万元。塔尔湖联丰村获评全国生 态文化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森林乡村创建样板村、全国 乡村旅游重点村。 2.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居民生活质量提高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升。2020 年,城镇和农村牧区常住居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 33290 元、21658 元,同比增长 3% 和 8.2%。保障性住房供给能力有效提升。居民保障水平逐步提 高,城乡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 100%,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 准提高到 630 元/月,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 4834 元 /年。城乡居民就业充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3.9%以内。 城市承载能力显著提高。建成区面积 15 平方公里,城乡建 设总规、控制性详规和专项规划全部修编,城镇化率提高至 46.5%, 城市框架全面拉开,“八横八纵一环”路网全部贯通,市政配套更加 完善,园林绿化提档升级,城市绿化面积 551.68 公顷;城市环境干 净整洁,城市管理更加精细,成功创建全国园林城、全国卫生城、 全区文明城。日处理 4.4 万吨城镇污水处理厂稳定运行。 乡村振兴深入推进。农村牧区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完成 26 5 万亩“改盐增草兴牧”试验示范项目尾留工程,实施新公中 5 万 亩改盐增草兴牧项目。把农田配套作为增收基础,以项目建设为 示范带动,先建后补、以奖代补,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 34.5 万 亩,规模化流转土地 19.5 万亩,土地托管 48 万亩。城乡路网日 渐完善,截至 2019 年底,全县共有各等级农村公路 4480 公里, 占公路总里程的 93%,路网密度达到 190 公里/百平方公里。全 县乡镇通二级以上沥青公路,行政村沥青水泥路通畅率 100%, 自然村通畅率 99%,城乡电网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 科教文卫事业稳步发展。教育事业均衡发展,1 所中学、2 所小学、7 所幼儿园新建迁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通 过验收。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初见成效,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 17 周岁人口初级中等义务教育完成率,城镇达 99.53%,农村达 98.23%,7 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现标准化,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达到 97.86%,加大民族教育、特殊教育支持力度,鼓励并规范 民办教育。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继续完善,县医院新院的门诊楼、 医技楼、住院楼、精神病楼、后勤保障用房等 27000m2 投入使用。 银定图卫生院、沙河卫生院、新公中卫生院、红赛村、春联村卫 生室等完成新建和改、扩建,疾控中心、蒙中医医院、妇幼保健 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搬入新院。文化事业成绩斐然,基层公共 文化服务体系愈发完善,县、乡镇、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 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尤其是镇、村两级文化活动阵地有了极大的 改善。 27 社会保障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强化政策宣传,以养老保险、 工伤保险为重点,不断扩大社保覆盖面,努力实现全民参保。一 是制度范围不断扩大,截至目前,五原县养老保险已经实现了制 度的全民覆盖,工伤保险已经实现了有正式劳动关系的职工的全 面覆盖。二是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企业职工养老金制度从 2005 年起至 2018 年,连续 14 年上调养老金。同时,社会保障经办管 理服务流程不断优化,有效保障了社会保障服务条件。社会治理 成效明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民主法治建设、国防后备力量建 设和“双拥”工作、精神文明建设、信访、扶贫济困、妇女儿童权 益保护、残疾人保障和民族宗教等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 28 三、“两山”实践探索进展与成效 (一)“两山”实践进展与成效 1.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绿水青山底色更靓 一是积极开展大气污染防治。2016 年-2020 年,五原县完成 拆除燃煤小锅炉 24 台,改造 8 台;完成了全部加油站油气回收 改造;强化了重点行业企业堆场管理,制定了五原县重点行业固 体物料堆场治理清单,清单中 9 家企业均已完成物料堆场封闭库 建设,4 家商砼站已建成物料封闭储存库,物料堆存、装卸、上 料全部入库作业;开展“散乱污”企业专项整治行动,排查出 18 家“散乱污”企业,升级改造类 9 家,关停取缔类 9 家,2020 年底 完成全部“散乱污”企业整治工作。2020 年空气质量监测报告显示, 五原县 PM2.5 平均浓度为 34 微克/立方米,达标率为 89.3%;空 气 优 良 天 气 298 天 ( 有 效 自 动 监 测 天 数 363 天 ) , 优 良 率 82.1%。 二是继续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加快推进乌梁素海生态环境 综合治理,重点把控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达标。污水处理厂和再 生水厂稳定运行,五原县隆兴昌镇污水处理厂扩容改造项目全部 完工并投入使用(对原 2.2 万吨/日污水处理进行提标改造;新建 2.2 万吨/日污水处理一座)。2019 年新公中镇污水处理工程和套 海镇污水处理工程完工。2020 年银定图镇污水处理工程完工。 持续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户改厕 30471 户;2016-2020 年,共计完成 117 个行政村的环境整治工作,完成“十三五”任务 29 的 100%。积极推进加油站更新为双层罐或建防渗池工作,累计 完成 38 个加油站 153 个油罐的改造工作。 三是有效控制土壤污染及固废排放。五原县高度重视土壤污 染和固废排放控制,制定了《五原县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 《五原县产粮(油)大县土壤环境保护方案》,出台了《五原县 土壤污染防治三年攻坚计划(2018-2020 年)》,并成立了土壤 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对全县土壤 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坚持控肥增效、控药减害、控 水降耗、控膜提效“四控行动”,实施农业“四控”100 万亩。2019 年对 13 家产生固废、医废企事业单位进行细致排查,并将 2018 年的产生量在固废管理系统进行补录,完善了台账记录管理。对 县域内 6 家屠宰加工行业产废情况进行摸底排查;对 1 家持久性 有机物产生单位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系统录入。在日常检查过程 中,各企业固体废物基本做到了综合利用。 2.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生态富民成效逐步凸显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 五原县委、 政府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十三五”期间,全县经济平稳健 康发展,经济总量逐年增加,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十三五” 期末与“十二五”期末相比,城镇化率由 42.7%提高到 46.5%,城 镇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 24201 元和 14248 元增至 33290 元和 21658 元,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三大产业结构 不断优化,第三产业占比显著上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30 一是主导产业突出。五原县是农业大县,根据自身条件,着 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紧紧围绕建设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 产品生产加工服务输出基地,以“天赋河套”品牌创建为引领,葵 花、肉羊、果蔬等主导产业齐头并进,葵花产业实现了从研发、 种植、加工,到集散、线上交易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肉羊产业 形成了种羊繁育、饲料生产、肉羊养殖、沼气发电、有机肥制造、 屠宰加工、冷链物流、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循环经济全产业链,实 现了当年育肥、四季出栏;五原黄柿子、“灯笼红”香瓜等各类果 蔬,品牌在全国知名,构建起了“全年生产、四季供应”的生产格 局。鸵鸟、花菇、中草药等特色产业多元发展,“种养加”发展格 局已经形成,在 9 个乡镇建设了 20 多个特色种养殖园区,100 个特色产业示范村,培育了一大批本地知名品牌,形成了网上线 下热销态势,小产业做出了大效益,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摇钱 树”。 二是产业融合步伐加快。五原县以一产为基础,着力推进农 牧业“接二连三”工作,构建农牧业生产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 代产业体系。与加工业紧密联结,立足主导产业,狠抓前延后伸、 融合发展,通过延伸产业链条实现农畜产品增值;与文化旅游深 度融合,通过“旅游+农业观光”“旅游+农耕体验”“旅游+农产品” 等模式,大力推进全域化布局、全景观打造、全产业融合、全季 节体验。五原县三产融合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成功创建全国一 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县。与扶 31 贫精准对接,将产业发展作为脱贫攻坚的抓手,以肉羊、葵花、 设施农业为主导,以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特色产业为突破,通 过主导产业带动、新兴产业推动、特色产业发展、“传帮带领”互 助、创业就业扶持等五种扶贫模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 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三是服务体系完备。服务业提速发展,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 重要推动力量。五原县按照“整合资源、完善功能、服务全面”的 理念,建成了现代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构建农业防灾减灾体系、 科技 110 服务体系、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土地流转服务体系、新 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种子工程 服务体系、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九大服务 体系”,形成了农牧业综合性的一站式服务平台。通过“九大服务 体系”,使服务向园区集中、向企业拓展、向基层延伸,有效解 决了农牧业信息发布不顺畅、农牧业服务不对等、防疫人员监管 不到位、农牧业信访问题处理不及时等一系列问题。 四是县域电商初具规模。现代物流配送体系逐步完善,实现 生产资料和工农业产品、居民消费品的顺畅流通。全县电子商务 发展基础不断夯实,交易规模持续扩大,电商应用继续深化,产 业结构改善明显,运行质量明显提升,培育了一批新型创客群体, 形成了浓厚的电子商务发展氛围,五原县获评全区示范性众创创 业支撑平台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建成综合电商园区, 成为电商企业加盟发展、特色农产品与电子商务嫁接的平台。通 32 过培育电商品牌,五原县的农产品远销海内海外。河套电子商务 产业园晋升为自治区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五原县被评为全国电子 商务示范县、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全国农村产业融合试 点示范县、自治区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等。 3.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加快推进,体制机制日臻完善 一是环境治理制度不断完善。五原县坚持“不忘初心、牢记 使命”,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2019 年,五原县印发《五 原县水污染防治三年攻坚计划》《五原县大气污染防治三年行动 计划实施方案》《五原县土壤污染防治三年攻坚计划(2018-2020 年)》,全面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行动,为坚决打好污染 防治攻坚战助力。 二是全面推行河长制。五原县认真贯彻落实内蒙古巴彦淖尔 市委、政府下发的《巴彦淖尔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五 原县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陆续制定、印发了具有可 操作性的河长会议、信息报送、信息共享、工作督查、考核问责 与激励、工作验收和河长巡河等各项工作制度,全县共设立各级 河长湖长 190 名,每条河流、每个湖泊都有了“家长”。设立了三 级河湖长公示牌 268 块。进一步明确各级河湖长职责,将整治围 垦河湖、渠沟疏浚、乱建乱占等问题纳入河湖长制日常工作中, 督促协调各相关部门、乡镇河长办对辖区内的各级沟渠河道进行 巡查,通过采取清理漂浮物、垃圾、淤泥等工程措施,对五排干、 七排干、新永排干、南牛犋支沟、三满支沟等进行清淤治理。 33 三是探索实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五原县 把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统筹作为审 计工作的创新点和突破口的工作重点来抓,坚持业务创新,再次 拓展深度广度,将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与经济责任审 计统筹实施,同步进点、相互衔接、成果共享、分别报告,达到 “一审多果”“一果多用”的目的。 4.持续加强宣传力度,“两山”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依托六五环境日,举办系列主题宣传活动。积极组织开展环 保知识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五进”活动。 组织开展集中宣传活动、科普日活动、系列 6·5 环保宣传活动及 法制宣传活动。2016 年以来,共发放宣传材料近 40000 份,上 报生态环保简讯 200 余份,举办了以“改善环境质量 推动绿色 发展 建设生态五原”为主题的小学生环境保护书法、 绘画作品展, 聘请 100 名青年环保志愿者,举办全民环保签约大会,举行“低 碳环保、绿色出行”青年徒步大会和二人台地方小戏展演,参与 人数近 4 万人。 积极组织培训和推进会,宣传生态环保意识。举办五原县生 态文明建设及环境执法实务培训,进一步推进我县环境保护工作 和生态文明建设,提升环境执法能力;在新公中镇召开五原县农 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现场推进会,通过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 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成功承办全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培训及 现场观摩。通过大力宣传,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 34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1.环境保护尚需持续发力 生态治理、环境整治、基础配套任重道远。一方面中央对生 态建设要求严、人民群众期望高,另一方面经济快速增长给资源 环境造成巨大压力,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资源约束日趋紧张。 每年在供暖期间,特别是 1 月和 12 月,供暖造成可吸入颗粒物、 细颗粒物等排放较大,大气环境质量保护压力升级。作为重要的 农产品产区,五原县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积极 开展控肥、控药、控水、控膜的“四控”行动,农业面源污染得 到有效减缓,但治理力度仍需巩固和强化。此外,人们传统的生 活方式和消费理念尚未根本转变,绿色消费、绿色出行、垃圾分 类、节水节电等还没有真正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全民 环保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 2.绿色产业亟需提质升级 从产业发展来看,还缺乏附加值高、效益高的强链、延链、 补链、精深加工企业和项目的强劲带动。农业方面存在资源环境 约束、劳动力素质、组织化程度等要素供给与现代农业的发展需 求刚性不匹配,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程度低,特色农业不优不强, 品种、品质、品牌有待提升,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度不高,农业综 合效益较低。现代服务业方面发展不充分,与新型工业化、城镇 化、现代农业以及更高层次的生活服务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发展 不足,文化、旅游、会展和现代商贸物流项目的动能还没有得到 35 有效的释放,旅游产业发展文化特色凸显不够,全域旅游同质化 现象突出,无特征优势,没有从多方面突出河套文化特色,季节 性矛盾十分突出,限制了乡村旅游规模的扩大。 3.绿色惠民仍需夯实筑牢 城乡二元结构尚未根本改变,发展建设、财政收支矛盾日益 显现。“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县摘帽、村退 出、人脱贫”目标顺利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全面落实,但在民 生领域建设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仍存在不少“短板”,公共产 品供给与城市地位不够匹配,缺乏具有全局性、标志性的重大民 生项目。中心城区与郊区基本公务服务不平衡,推进老城区与新 城区、城乡之间的公共资源优化配置、公平分配任务仍十分艰巨, 城乡、区域发展未取得根本性突破。住房、医疗、教育等问题依 然比较突出,征地拆迁成本提高、公益性项目融资难度加大,就 医、就学、就业、养老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群众满意度仍需进一 步提升,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三)“两山”建设主要机遇 1.新发展理念为五原县加快转型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十四五”时 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有利于引导社会公众消费理念 绿色转型,也有利于为五原县绿色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推动补齐五原县产品附加值低、品牌打造能力弱、生产效率不高 的短板,注重从劳动力、土地、资源等要素投入为主转向创新引 36 领,重点鼓励设施农业、葵花、小麦、玉米、果蔬、番茄、乳肉、 粮油、特种畜禽、生猪、肉羊、肉牛养殖及深加工等产业做大做 强,并以此为基础连接一、二、三产业,发展绿色农业实施品牌 战略,打造五原特色农牧产业。积极引进“农”字号龙头企业带动 县域经济发展,打造设施农业,结合物联网工程发展电子商务和 现代物流,构建完善葵花、面粉、番茄、肉羊等特色产品体系, 建设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输出基地,努 力创建国家级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加工大县。 2.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五原县发展提供了战 略带动 五原县地处黄河“几”字湾最北端、河套平原腹地,习近平总 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 刻阐述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 实践问题,强调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 为新时代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五原县的发展也应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根本遵 循。 3.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为五原县生态环 境保护增加压力和动力 乌梁素海作为中国八大淡水湖之一,素有“塞外明珠”美誉, 是黄河流域重要的自然“净化区”和生物“种源库”,其来去水系直 接或间接连通黄河,为调蓄黄河凌汛水,补充枯水期水量发挥着 37 重要作用。乌梁素海经历了生态环境的恶化,水体污染,生态功 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十三五”期间,当地政府积极争取并 实施了总投资 56.78 亿元的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 护修复国家试点工程,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必 将为推动五原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再创新业 绩,让河套灌区的生命线再铸辉煌。 (四)典型案例与模式 1.以葵花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为引领,探索五原县农业全产 业链发展模式 (1)案例背景 五原县有着悠久的葵花种植历史,是全国著名的葵花种植大 县,被誉为中国葵花之乡,葵花籽的年种植面积在 70 万亩以上, 总产量 15 万吨左右,全国每 7 粒葵花籽中就有 1 粒来自于五原。 近年来,五原县以争创乡村振兴和三产融合“两大”目标全国领先, 争当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输出基地、河 套全域农耕文化乡村旅游基地为目标,围绕“天赋河套”品牌建设, 全力推进葵花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形成集种子研发、基地种植、 精深加工、市场营销、观光旅游于一体的葵花全产业链。 (2)主要做法 加强技术支撑,解决种源卡脖子问题。为加强种子选育工作, 五原县推动成立了三瑞农科向日葵技术研究院,并与隆平高科达 成战略合作,新建 1500 平方米的现代化研发中心,建成博士科 38 研工作站、分子实验室,在甘肃、海南建成育种、测试基地,成 立了抗列当、抗菌核病、分子育种三大科技攻关研发团队,建成 了国内最大的现代化向日葵研究实验室,收集了 3000 多份国内 外优质向日葵种质资源,建成了国内规模最大的现代化向日葵种 质资源库。先后研发出了具备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 SH363、 SH361、 三瑞 3 号、5 号、6 号、7 号等食葵品种,其中 SH363、SH361 亩均收益比种国内外其他品种高 300-800 元,部分地区高达 1500 元。五原葵花产业在科研实力、品种优势、市场份额、团队建设、 品牌价值等五个方面位居中国食葵种业的领先地位。 强化地理标志认证,推动葵花规模化种植与交易。建成了全 国最大的葵花种植基地,培育形成 86 家葵花加工企业联合体, 全县已形成较为成熟的葵花籽种植、炒货、流通产业集群,特别 是葵花籽的出口贸易已成为自治区乃至全国的特色产业,鸿鼎农 贸市场是全国最大的葵花籽交易中心。“五原向日葵”通过国家地 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入选全国百个农产品品牌名录,成为全国 葵花籽集散和价格形成中心、全国向日葵产业示范基地,先后被 认定为全国首个“国家级出口葵花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和“中国 向日葵产业基地”。 发展葵花旅游,打造亮丽五原名片。五原县充分挖掘葵花规 模种植优势,实现乡村旅游特色化转型。建成全国最大的葵花主 题博物馆和葵花主题公园,其中葵花主题公园共种植各类观赏向 日葵 300 亩 21 个品种,观赏花期平均 45-55 天,有金黄色、红、 39 紫、白、棕等多种颜色,花型各异,极具观赏价值,成为赏花赏 景、休闲度假、乡村旅游的最佳场所。重点建设了农旅、葵海、 花海相结合的葵花小镇。葵花小镇总占地面积 8000 亩,主要由 隆兴湖湿地公园、葵花公园、葵花小镇和葵海花田四部分组成, 全世界叫得上名字的观赏性葵花都在此地扎根。与此同时,在葵 花盛开的 8 月,五原县连续举办葵花节,截至 2019 年共举办了 四届。“去五原县看向日葵”成为国内外游客、摄影、美术、旅行 爱好者的首选,2017 年,五原县被农业农村部授予“全国休闲农 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葵花旅游产业已成为五原县一张亮丽的 名片。 (3)主要成效 通过不懈努力,五原葵花产业已形成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全 产业链条,已经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支柱产业。五原县现已成为 全国最大的现代化向日葵种质资源库、全国最大的葵花种植基地 及全国最大的葵花籽综合交易市场,向日葵研究居于国际领先地 位,成功获得 2024 年世界向日葵大会举办权。具备国内自主知 识产权的优质食葵品种为巴彦淖尔市种植户增收 5 亿元,为全国 百万葵农年均增收 15 亿元,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极大认可和喜爱。 2018 年五原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8131 元,其中来自于葵花 的收入 5000 元左右,占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近 1/3,葵花被 五原县百姓亲切地称为“致富金葵”。 40 图 3-1 五原县葵花产业发展 2.发展以胡羊、肉鸡为代表的特色养殖业,打造现代农业产 业园区模式 (1)案例背景 五原县饲草、饲料资源丰富,养殖产业一直以来都是五原县 传统优势产业。近年来,五原县以打造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 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输出基地目标,以“天赋河套”农产品区域公 用品牌为引领,以品牌带动发展优势特色养殖产业,成立肉羊、 肉鸡全产业链专项推进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养殖产业活 力不断增强。五原县养殖产业以胡羊、肉鸡为引领,同时发展奶 羊、鸵鸟、肉猪、肉牛、肉驴、蛋鹅等特色产业,健全完善“政 府+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逐步构建起覆盖多元发 展、多级支撑的养殖产业体系。 肉羊产业,以建设国家级区域性肉羊核心繁育基地为目标, 41 金草原种羊繁育场开工建设,整村推进胡羊养殖“25+1”模式,羊 肉小镇启动建设,肉羊标准化饲养水平不断提高。肉鸡产业,总 投资 51.3 亿元的润海源肉鸡全产业链项目快速推进,800 万只种 鸡繁育, 80 万吨饲料加工,8000 万只肉鸡饲养屠宰加工项目陆续 建成投用。 (2)主要做法 加强招商引资,引进全产业链现代农牧业龙头企业。润海源 肉鸡全产业链项目是五原县的重点项目之一,总投资 65 亿元,86 个场区覆盖五原全县,包括粮食仓储、饲料生产、种禽繁育、雏 鸡孵化、肉鸡养殖、屠宰分割、冷藏销售、熟食加工、有机肥生 产,肉鸡生产加工全产业链正在五原县铺开。计划分两期实施, 带动 7600 人就业,一期计划吸纳员工 5000 人,二期计划吸纳员 工 2600 人。同等条件下,润海源公司优先招录建档立卡贫困户, 目前已经用工 2000 多人,其中有不少贫困户。为推动企业的快 速发展,五原县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帮助协调解决企业在建设生 产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针对企业的用工难题,五原县 在各乡镇设立登记点,务工人员可以通过发送邮件、投递简历或 到就近乡镇、办事处、社区报名登记,通过线上培训平台开展求 职、招聘、培训登记,促进劳动力就近就业。预计项目全部投产 后,年产肉鸡约 2 亿只,将成为全国生产能力数一数二的肉鸡生 产加工全产业链项目,带动更多五原县城乡居民就业致富。 构建农企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民增收。通过政府保障、企 42 业出力、扶贫项目支持,构建起“政府+企业+扶贫项目+贫困户” 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金草原胡羊全产业链项目集订单种植、饲 料加工、种畜繁育、羔羊谷饲、屠宰加工销售、冷链物流、有机 肥生产于一体,是目前全国单体养殖规模最大的胡羊养殖基地。 金草原公司采用“放母收羔”模式,为有产业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发 放优质怀孕胡羊,贫困户每只自筹 500 元、扶贫资金补贴 1428 元,提供母羊饲料和羔羊开口料,羔羊断奶后,以每公斤高于市 场价 6 元的标准保回收。为 162 户 338 名贫困户发放胡羊 1370 只,户均 8 只。按照每只胡羊增收 1200 元计算,户均增收将达 到 9600 元。通过园区建设流转土地,为 11 户 23 名贫困人口人 均增收 6000 元。订单种植收入,年落实玉米订单 1.5 万亩,亩 均增收 200 元,56 户 110 名贫困户受益。务工就业收入,金草 原公司划出 10 栋养殖圈舍作为“扶贫车间”,优先周边贫困户进 车间管理,由企业提供饲料和养殖技术培训指导,进行标准化养 殖,每栋圈舍预计年收入 8 万元。金草原公司还固定聘用周边农 民 21 人长期务工,其中有 3 名贫困户,人均年收入在 4-5 万元 之间。同时构建起了“政府+企业+银行+养殖户+保险”的农企合作 模式。规避了农户养殖风险、提高了农户收益、增强了农户养殖 信心,实现了高效的农企利益联结养殖模式。 探索珍禽养殖,建立鸵鸟养殖基地。由于鸵鸟好饲养、抗病 性强,具有大规模养殖的广阔前景。在五原县政府的支持下,建 起了天吉泰镇蒙鸟鸵鸟养殖基地,基地占地 4820 亩,建成标准 43 化养殖场 350 亩,存栏 1 万只种鸟,建成年孵化 30 万只幼鸟的 鸵鸟孵化车间,依托 10 万只鸵鸟屠宰加工生产线建设,已经与 盒马生鲜平台、必胜客及西贝餐饮等企业合作,进行鸵鸟肉供应。 基地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为农户和贫困户提供“幼 鸟养殖”和“扶贫车间”两种增收模式。幼鸟养殖模式是指公司与 农户签订协议,为农户有偿提供优质幼鸟、鸵鸟饲草料和全程养 殖技术指导,按照基地标准要求自行养殖,幼鸟达到屠宰标准后 按时价整只回收(一般为 12 个月),每只鸵鸟纯收益可达 1200 元/只。养殖超过 18 个月,并且正常产蛋的,基地负责回收鸵鸟 受精蛋,年纯收益可达 8000 元/只。扶贫车间模式是指公司无偿 为贫困户提供鸵鸟养殖车间,鼓励贫困户进入基地集中养殖,同 时把 102 万元扶贫资金作为贫困户先期的投资,实现 55 户 93 名 贫困户年均增收 877 元。 (3)主要成效 五原县通过以上特色养殖模式,构建起了政府引领、企业主 体、合作社联接、农户参与的农企利益联结模式,发展了全产业 链特色养殖产业,推进了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 工服务输出基地建设。有效提升了扶贫资金使用效益,破解了分 散使用扶贫资金效益不明显,增收幅度低的难题,带动贫困户走 出了一条产业脱贫的致富路。通过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为农 牧民和贫困户主要带来土地流转、订单种植、25+1 胡羊养殖、“放 母收羔”、入股分红、务工就业、旅游销售等 7 类增收模式。 44 图 3-2 胡羊养殖产业园区 3.培育以灯笼红、黄柿子为代表的果蔬产业,开启果蔬飘香 的乡村振兴模式 (1)案例背景 五原县处于北纬 41 度农作物生长黄金纬度带上,有黄河水 滋润着的 230 万亩耕地。光能丰富、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降 雨量少而集中,生产的果蔬产品不仅品质优良,而且得天独厚的 气候条件不利于病虫害发生和越冬,无污染的产量环境有利于绿 色食品的生产,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也孕育出了灯笼红 香瓜、五原黄柿子、五原蜜瓜等大量享誉全国的果蔬特产。 (2)主要做法 政策先行促发展。近年来,五原县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 于加快设施农业的若干意见》《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实施意见》 《加快发展绿色有机高端设施农业的实施意见》《五原县人民政 府关于加快推进经济林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配套政策 措施,从建设补贴、种植补贴、种苗补贴、建立农企联结机制、 45 抓好市场流通、强化科技支撑、实施品牌战略等各方面加以扶持, 为果蔬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果蔬产业的发展走上 了快速、健康的快车道。 丰富品种拓市场。五原县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 灯笼红香瓜、五原黄柿子、西甜瓜、苹果梨等地方特色品种,做 优 80 多个传统果蔬品种的基础上,引进羊角蜜、贝贝南瓜、蓝 宝石葡萄、红黄肉火龙果、鸡心果等瓜果新品种 50 多个,不仅 实现了北方地区传统果蔬基本全部种植, 而且成功培育了火龙果、 车厘子、桑椹等 20 多个南方和国外果蔬,实现了品种百花齐放、 上市早晚交错、产品周年供应。 技术支撑做保障。在设施农业方面,温室墙体采用了机械厚 墙体日光温室建造技术,不仅经济适用而且保温效果好;农田采 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将灌溉与施肥融为一体,可均匀、定时、定 量把水分养分按比例直接提供给作物,提高土地利用率;设施蔬 菜栽培中使用二氧化碳气肥可促进植物生长,减少病虫害,增加 产量的同时提高产品品质;先进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应用, 实现了现场环境因子实时监测、数据采集和智能调节。经济林方 面,通过转变栽培模式,采用宽行密植栽培可以实现效益翻番; 栽培抚育中通过地膜覆盖、节水灌溉、应用树干塑料袋和农药助 剂以及杀虫灯等,可有效减少农药用量、节约水资源、减少病虫 害。新技术的应用和创新为果蔬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 力。 46 设施发展注活力。农业设施的发展是果蔬产业发展的重要载 体,果蔬设施的发展,经历了从露地种植到简易温室、再到拱棚、 高效节能日光温室、现代化连栋大棚等变革。农业设施的发展, 为五原县果蔬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抓手,也为五原县农业高 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开拓销路要实效。针对果蔬销售,五原县在线上线下同步发 力。线下依托惠富农贸市场和八里桥农贸批发市场集中销售,与 全国 20 多家连锁酒店企业签订协议定点销售,建立 5 家市外直 销店直接销售;线上依托河套电商产业园,培育果蔬电商,近年, 电子商务服务中心深度挖掘河套地区农特资源优势,持续开发适 合网销的农特产品,重点解决好包装、品质、供应链、产品标准 化等问题,实现线上线下互动,推动特色产业持续发展。除了维 持原有优势特色农副产品灯笼红、黄柿子、白梨脆等持续稳定销 售外,重点打造了河套地区各类蜜瓜种类的销售与市场开拓,提 前与国内知名第三方电商平台、自营电商平台、社区团购等对接 供应渠道,借船出海,为各大销售渠道提供甜瓜类农副产品供应 链一件代发服务。 产业融合强动能。五原县在推进产业融合发展中,发挥农民 合作社上联企业和市场,下联基地和农户优势,推行“企业+合作 社+农户”模式。果蔬产业上,鼓励支持农民合作社在大企业的 引领的下,利用现有温室大棚,发展企业+合作社+农户订单种植 模式,稳步提高现有温室使用率;加强现有经济林管理,以发展 47 红绿早熟梨、红肉苹果、鸡心果为主导品种,新建高标准矮化密 植示范园;支持亿宝黄柿子、力华得火龙果等特色果汁生产,完 善冷链仓储物流设施,延伸果蔬产业链条,建设塞外果蔬城。 (3)主要成效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五原县实现绿色发展的根基和命脉,果蔬 的设施化发展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 生产效益;加上智能化、信息化等现代化各项集成技术的应用, 实现了新鲜瓜果蔬菜的周年供应,丰富了市场,增加了收入。 据统 计,全县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 9.8 万亩,年产果蔬 95 万吨,产 值 14.5 亿元。依托河套电商产业园,培育果蔬电商 800 余户, 年销 售额达 1 亿元。 五原县先后认证绿色、无公害、有机产品 108 个,“灯笼红” 香瓜、黄柿子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和全国名特优新农产 品证书,晏安和桥、贝贝南瓜、黄金纬度、亿宝蔬菜等果蔬名牌 商标不断涌现,实现了从品种多到品牌响的实质性转变。品牌效 应提高了企业和农民的收益,如“天赋河套”授权产品实现溢价 30%以上,带动巴彦淖尔市优质农畜产品整体溢价 15%以上。 以设施农业为基,以绿色果园为韵,五原县在果蔬飘香的道 路上,开启了乡村振兴的新征程,实现了向绿色要财富,向品牌 要溢价。果蔬产业同葵花产业、胡羊肉鸡特色养殖业一道成为绿 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重要载体。 48 图 3-3 五原灯笼红香瓜和黄柿子 4.全面开展控肥增效、控药减害、控水降耗、控膜提效“四 控”行动,五原县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开启新篇章 (1)案例背景 五原县作为农业大县,化肥、农药、农用地膜的施用量大而 利用率低,同时,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保障形势严峻, 农业用水占比偏大,水-肥、水-盐、水-热、水-沙关系不协调且 相互制约。五原县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 保护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开展控肥增效、控药减害、控水降耗、 控膜提效“四控”行动,对于建设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 生产加工服务输出基地,促进农业节本降耗、提质增效,推进乌 49 梁素海流域面源污染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主要做法 以化肥零增长行动为抓手,推进地力提升,实现控肥增效。 五原县根据化肥施用量大、肥料品种多的实际情况,制定《五原 县化肥减量增效实施办法》,完善肥料登记备案制度,建立有机 肥、掺混肥、复合肥、缓控释肥等肥料施用奖补机制。推广测土 配方施肥,在全县土壤普查工作的基础上,建设完善测土配方施 肥数据库,引进推动肥料企业建设配肥站,为农民开展个性化的 配肥服务,实现精准施肥,减少化肥用量。积极开展商品有机肥 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引进有机肥生产企业,扩大有机肥、农家 肥的施用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加大农作物秸秆还田技术推广力 度,依托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项目,配合耕地机械深松深翻, 辐射带动农民开展向日葵、玉米、小麦秸秆还田,改善土壤结构, 提高耕地质量。按照农艺农机融合、基肥追肥统筹的原则,推进 化肥机械深施、机械追肥、种肥同播等技术,转变施肥方式,减 少养分挥发和流失。在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内推广示范缓控释肥料、 水溶性肥料等高效新型肥料,加大宣传力度,改变农民施肥观念, 提高补贴,引导农民使用新型肥料,推动肥料产业转型升级。联 合科研院所共同开展麦后复种绿肥的试验和推广, 提高种植效益, 培肥地力,实现种植业结构由“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 三元结构的转变。 以农药零增长行动为抓手,推进统防统治,实现控药减害。 50 加强农药监管,严禁高毒、高残农药,严格管理限用农药,建设 限用农药经营店。出台《五原县农药“控药减害”实施办法》,加 强对农药经营和使用过程的监管力度,同时,加大对农贸市场农 产品农残的抽检力度。更换农药器械,提高农药利用率。完善重 大病虫数字化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建设, 在田间设立病虫害检测站。 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在资金上扶持发展装备精良、服务 高效、规模适度的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加强产学研 联合,集成一批防治效果好、操作简便、农民欢迎的绿色防控模 式,率先在科技示范园区、现代农业产业园、“三品一标”基地等 实施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以点带面,提高全县绿色防控技术覆 盖率。加强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建立回收站和集中处理站。 以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为抓手,推进高效节水,实现控水降 耗。改变用水方式,通过加强管理节水,大力推广膜下滴灌水肥 一体化技术,实现水、肥资源同步高效利用。改变种植方式,引 导、鼓励合作社、农企等社会化组织按照区域化、规模化种植, 实现统一种植、统一灌溉、统一收获,确保作物生育期内高效利 用水资源。改变种植结构,推广小麦套葵花、小麦套玉米和瓜类、 葫芦等经济作物间种葵花等立体栽培模式,高效利用水资源,实 现节水降耗。开展节水工程建设,开展渠道衬砌,铺设低压输水 管道,减少渠系侧渗蒸发,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51 图 3-4 节水灌溉工程 以推广使用新国标农用地膜为抓手,推进减膜增效技术示范、 推广,实现控膜提效。优化种植结构,实现覆膜面积减量化。出 台管理办法,在全县推广使用新国标地膜,禁止生产、销售、使 用厚度低于 0.01mm 的非国标农用地膜,同时在生产、销售、使 用三个环节,加大市场监督检查处罚力度。建立健全残膜回收利 用体系,加大废旧残膜回收力度,建立回收站点,鼓励生产企业、 销售企业、农机合作社、农民积极回收废旧残膜,政府对回收企 业予以补贴,农民可以以旧换新,实现废旧农膜资源再利用。大 力推进实时人工揭膜应用技术,提高残膜回收率。在全县积极推 广可降解地膜,逐步扩大使用范围,同时,推广“地膜二次利用 免耕栽培向日葵技术”节约型地膜覆盖技术,达到一膜多用、重 复利用的目的,减少地膜投入。 (3)主要成效 52 五原县坚持守牢生态底线,厚植绿色发展根基,通过一系列 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措施,多措并举,在控肥、控药、控水和控膜 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实现了“四减四增”。亩均施肥由原来的 25.5 公斤减少到约 23.4 公斤,减肥 2.1 公斤左右,肥料利用率达 到 39.1%;亩均用药由原来的 130 克减少到 110 克,减药 20 克 左右,农药利用率到达 40%,已完整统计出全县农药经营户的具 体信息,并为其安装农药管理全程可追溯系统,建成镇级农药包 装废弃物仓储回收点 8 处,共计回收 356.5 吨药包装废弃物,有效 地降低了环境污染的风险;亩均用水由原来的 466 立方米降低到 366 立方米,节水 100 立方米左右;亩均生产成本由原来的 832 元减少到 752 元,降低 80 元左右;全县农田覆膜面积 175 万亩, 国标地膜推广实现全覆盖,同时积极推进残膜回收,回收率达到 85%。1100 万亩农田全部完成高标准配套后,一共可以节肥 1.6 万吨,节药 220 吨,节水 11 亿立方米,粮食增产 40. 7 亿斤,相 当于再造一个河套。此外,农田出苗率提高 10%-50%,亩均增 产 20%-60%,亩均增收 20%以上,人均增收 1500 元以上。 2019 年 7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指出,乌梁素 海治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施控肥、控药、控水、 控膜行动,既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改善了入湖水质,又促进了 农产品品质提升,一举多得。 53 图 3-5 四减四增 54 5.推进半荒漠化盐碱地改良示范项目,探索盐碱化耕地“生 态修复+”治理模式 (1)案例背景 巴彦淖尔市 1100 万亩耕地中,盐碱化耕地有 484 万亩,占 到总耕地面积的 45.1%。盐碱化耕地农作物经济总产出约为 36 亿元,亩均 750 元。现有中重度盐碱化耕地以种植向日葵等耐盐 碱经济作物为主;盐碱荒地仅能生长稀疏的碱草,无任何经济收 益。“满眼一片白茫茫,寸草不生碱圪梁,年年辛苦都瞎忙,大 片土地尽撂荒”,就是盐碱地的真实写照。盐碱化耕地面积大、 产能低的状况成为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和贫困人口快速脱 贫致富的主要瓶颈。 (2)主要做法 率先启动 5 万亩盐碱地改良试验示范项目。2017 年,巴彦 淖尔市委、市政府策划了 484 万亩“改盐增草(饲)兴牧”示范工 程项目,计划用 5 年时间全面改良 484 万亩盐碱化耕地。2018 年,五原县率先启动 5 万亩盐碱地改良试验示范项目。项目区位 于五原县隆兴昌镇,涉及 3 个行政村、16 个村民小组、1209 户、 4137 人,其中贫困户 80 户 127 人,有轻度盐碱地 0.75 万亩,中 度 2.5 万亩,重度 1.3 万亩,盐碱荒地 0.45 万亩,是巴彦淖尔市 最具代表性的集中连片盐碱区,一场盐碱地改良“土地革命”, 在这里打响。 多家科研院所通力合作,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技术模式, 55 因地制宜、精准改良。五原县集全县之力推进盐碱地改良工程, 与中国农科院等 17 家科研院所、30 位专家合作,开展 22 个研 究课题试验;引进 73 家企业试验改盐新技术 21 项、改盐新产品 36 个;针对不同盐碱化耕地治理建设多种改良技术模式,采取撒施 脱硫石膏、明沙、有机肥、改良剂、种植耐盐作物“五位一体”技 术改良土壤 5 万亩,叠加实施“上膜下秸”技术 2000 亩,“暗管排 盐”技术 5600 亩。各个企业、院校、科研机构以土地流转的形式 参与到盐碱地治理,采取多种肥料结合,多种施肥方案,多种作 物种植等方式,针对流转区域进行改良。 配套工程同时实施,“改盐”和整地相结合。五原县以盐碱 地改良为起点,大面积盘活土地资源,着力破解农田碎片化、积 土多、地力等级低等难题,力求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一步到位。 项目针对不同类型的盐碱地,分类实施盐碱地改良工程,打造盐 碱地改良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并实施灌排体系、土地平整、 道路交通、林网绿化、村庄整治等其它配套工程。 (3)主要成效 土地质量明显提升,生态效益显现。新增可耕地 4500 亩, 改良后土地由原来的只能种葵花到现在能种多种经济作物,种植 业生产条件得到根本改善,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耕地质 量普遍提高 1-2 个等级,可有效促进农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可有效增加地表植物覆盖率,增强水 土保持能力,对生态系统具有修复功能。在改良后的中、重度盐 56 碱耕地种植绿肥(耐盐牧草),不仅可以补充耕地有机质,培肥 地力,且可为养殖业提供有力的饲草料保障,为全市农牧业整体 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据测定,与过去相比,项目区内的主要农 作物化肥用量减少 25%以上、农药使用量减少 25%,畜禽规模化 养殖场粪便利用率达到 85%以上,覆膜面积减少 20%,农业废弃 物资源化回收利用率提高 30%以上, 农田生态系统得到稳定恢复。 农民人均收入增加,经济效益明显。目前,项目区土壤全盐 含量降低 50%、碱化度降低 30%、土壤肥力提高 15%,同时, 灌溉效率提高 20%,试验示范区农业节水 10%-20%,地力水平 提升至少一个等级,亩均增收 200 元,人均增收近 2000 元。 与此同时,该项目也为五原县带来社会效益。五原县在盐碱 地改良的基础上,集成盐碱地改良技术路径,总结出可推广可复 制盐碱化耕地综合治理技术模式,为全市乃至全自治区大面积实 施“改盐增草(饲)兴牧”工程,积累经验、作出示范。在盐碱地 改良工作中,五原县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技术模式,吸引了各 地纷纷向五原县取经求教。成功承办全国“聚焦盐碱地改良、推 动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先后接待全国 14 个省区市、70 多个 旗县区、50 多个业内专家团队的调研考察,接受了农民日报、 中央七套、新浪网、搜狐网、凤凰网等全国 30 多家新闻媒体的 宣传报道,项目区已成为全国性盐碱地改良交流展示场所。每年 接待观摩场次 60 余次、3000 余人。 三年攻坚,昔日的盐碱白变成了生态绿,盐碱荒滩变成一幅 57 田成方、树成行、路成网、渠相连、沟相通,红花葵花相映成趣、 稻麦鱼虾和谐共生的田园画卷。 图 3-6 盐碱地改良前后对比图 图 3-7 农业农村部在五原县召开全国盐碱地改良高峰论坛 58 图 3-8 “改盐增草(饲)兴牧”试验示范项目 6.塔尔湖镇做足“田园”这篇文章,点亮“三生同步”,促 进“三产融合” (1)案例背景 近年来,五原县对标巴彦淖尔市委提出的“亩均效益论英雄” 理念,全面加强基础建设,通过园区引领、科技支撑、品牌带动 等举措,推进农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一二三 产融合发展步伐,全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新模式。 59 塔尔湖镇作为五原县三大中心城镇之一,是五原县重要的农 业生产基地,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近年来,塔尔湖镇按照习 近平总书记提出“河套灌区粮食主产区要发展现代农业,把农产 品的质量提上去”的工作要求,坚持品种、品质、品牌“三品”共 建,田园综合体、产业化联合体、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三体”共 育,一产、二产、三产“三产”共融,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 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旅游资源,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 理,建设了塔尔湖现代农业产业园,构建起了“一地四区四村十 园”总体发展格局。 (2)主要做法 坚持规划引领,构建“一地四区四村十园”总体发展格局。“一 地”,即以“天赋河套”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创建河套全域绿色 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输出基地。“四区”,即中美金伯 利农场大田作物高油酸花生示范区,中美金伯利农场设施农业带 动区,中奥番茄品种展示区,河套黄河谣生态文化旅游区。“四 村”,即联丰民俗文化村、胜丰蒙元文化村、现代星级文明村、 春光传统村落保护村。“十园”,即十个特色产业核心园,包括巴 美国家湿地公园、巴美产业融合园、民族文化团结进步园、特色 养殖科普教育园、水产养殖度假美食园、万亩果园、瓜果蔬菜采 摘交易园、牧草冷凉蔬菜示范园、千亩设施农业扶贫产业园及泽 隆、澳淳奶业产业园。园区总占地面积 5 万亩,涉及 4 个行政村、 16 个村民小组、1204 户 5759 人。 60 完善基础设施,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以农业生产 为基础,以产业发展为推动力,以农民生活居住和文旅休闲为依 托,通过加速土地流转、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培育乡村建设人才、 加强政府引导、拓展当地特色化项目,以园区发展带动塔尔湖镇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园区按照整体规划建设的思路,整体推进高 标准农田建设,实现渠、沟、路、林、田高标准配套。创新使用 了引黄灌区多水源滴灌、河套灌区农业精准化供水、绿色防控、 测土配方施肥等“四控”技术措施,实现了农业生产生活生态的根 本改善。进一步完善了塔尔湖镇区的基础设施,设置 4.3 公里的 地下排污管网、更换自来水管道。新建了占地面积约 10 亩污水 处理厂,利用 CAST 工艺处理城镇和一些工业企业的生活污水, 污水处理能力达到每天 500 吨,处理后的污水可以达到农业灌溉 的标准,可用于林木灌溉和周围农民的农田灌溉。 推进三产融合,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典型样板。塔尔湖镇将 第一产业作为园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依托 8 个连通的自然湖泊, 发展绿色有机高端水产水禽养殖,借助“四区四村十园”,实现一 二三产深度融合。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田园综合体、产 业化联合体、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一体建设。创新农文旅融合发 展模式,依托联丰民俗文化村、胜丰蒙元文化村、现代星级文明 村、春光传统村落保护村 4 个特色村庄,发展集旅游、休闲、住 宿、文化于一体的民宿产业。在联丰河套民俗文化旅游村、巴美 循环经济特色园两处建成融合休闲农业的旅游景点,建成巴美湿 61 地公园、活羊博物馆等景点,其周边还有联星光伏新村、河套移 民文化村、星华农家乐等乡村旅游资源。联丰河套民俗文化旅游 村已建成林果采摘园、农家乐,摘植,以及特种养殖科普教育园。 (3)主要成效 塔尔湖现代农业产业园成效显著,产业园区的核心村庄联丰 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森林乡 村创建样板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和自治区文明村镇。园区通过各 项农业科技的综合运用,亩均农药使用量减少 30%左右,肥料利 用率大幅提升,示范引领推动了全镇、全县的农业产业升级,预 计实现亩均综合产值达到 2 万元。塔尔湖现代农业产业园模式将 现代高效示范农业与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在进一 步优化生态环境、提升乡村活力中发展致富产业,在发展富民产 业中打造田园生活,振兴乡村经济。 五原县将塔尔湖现代农业产业园先进经验推广到全县,深入 推进“百企百园”工程,共培育引进“农字号”企业 142 家,建成各 类农牧业园区 138 个,形成多元化农企利益联结模式,覆盖全县 78%的行政村、51%的农户,构建起以县城为中心、交通干线为 延伸、辐射全县域的占地 20.9 万亩的“一区十园”农村产业融合大 平台。带动形成订单合同、“农企银”协作、科技支撑、股份合作、 土地流转、务工就业等多种农企利益联结模式,带动农户 3.8 万 户,园区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显著提升,极大地带动了周边群 众增收致富。 62 图 3-9 塔尔湖镇做足“田园”这篇文章 7.探索形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原模式”,打造西部地区的 美丽乡村示范样板,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1)案例背景 五原县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一场硬仗,通过 分类实施、示范引领、文化主导、产业发展、集镇汇聚、中心村 集中和旧村改造六种整治模式,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创新垃圾分 类处理机制,加强农村废弃物治理,积极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着力打造城乡融合、生态宜居绿色田园。 (2)主要做法 开展“三清一改”为重点的村庄清洁行动。2019 年以来,五 原县编制完成了《五原县县域村庄体系规划》和 117 个行政村、 63 782 个村民小组和 11 个农场分场的旧村整治规划,规划比例达 到 100%。同时按照体现地方特点、文化特色的原则,分类实施 示范引领、文化主导、产业发展、集镇汇聚、中心村集中和旧村 改造“六种”整治模式。在突出规划的基础上,五原县聚焦村容 村貌,开展以“三清一改”为重点的村庄清洁行动,全县 782 个村 庄全部完成村屯绿化,各级干道、所有村镇、各类园区全部绿化 贯通,创建美丽庭院 8700 多户,实现了绿进脏退,生态宜居, 获评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成功承办全 区国土绿化现场会。全县共建成农村公路 2700 公里,实现了硬 化道路“村村通”,完成村巷硬化 1700 公里,基本实现了硬化道 路“户户通”,获评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建成 547 个村民健 身广场、263 个村组文体活动室,对所有村庄院落进行了大整治, 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面推进农村“厕所革命”,重 点推广单罐双格式、单罐单格式水冲卫生厕所。2019 年改造卫 生厕所 1.58 万户,户用厕所建设和无害化改造比例达到 65%以 上,95%以上的行政村实现了公厕覆盖,粪污资源化利用得到有 效开展。通过联户共建小型污水处理设施、户改厕化粪池、自然 泼洒地表不形成径流等措施覆盖全县各村组进行污水处理,污水 乱排乱放得到有效管控。 创新“四化分治”农村垃圾处理方式。按照垃圾治理“四化分 治”(市场化、资源化、减量化、分类化)要求,推进农村生活 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逐步构建起“镇有试点村、村有示范组、 64 逐步全覆盖”的垃圾分类处理机制,实现了生活垃圾分类、减量、 再利用。市场化推进可回收垃圾处理。在新公中镇,新建了 200 余平米的垃圾分类处置回收站,农户将可回收垃圾自行分拣,交 由处置站收购。开设了垃圾积分兑换超市,出台了《垃圾分类管 理办法》《垃圾分类积分奖惩办法》,制定了垃圾分类积分标准 和积分兑换生活物品明细。资源化推进有机垃圾处理。餐厨垃圾、 畜禽粪污等有机垃圾可用作肥料生产原料,用于有机肥生产或农 家肥堆沤进行肥料化利用,也可进入沼气工程生产沼气进行能源 化利用。减量化推进有害垃圾处理。全县建成农药包装废弃物县 级回收站 1 处,镇级农药包装废弃物仓储点 11 处,村级回收点 28 处,采取“三级联动、级级上交”方式,对农户捡拾的农药包装废 弃物以及废旧电池等进行回收,最后通过专业化技术,统一集中 进行处理。分类化推进其他垃圾处理。按照“户分类、村收集、 镇转运、县(镇)处理”模式,在农户一次分类后,保洁员进行 二次分拣。将食品包装、烟蒂、餐巾纸、卫生间废纸等采用低温 热解焚烧炉分解处理,其他如渣土、煤灰等垃圾转运至垃圾填埋 场进行无害化填埋处理。 建立“常态长效”运营机制、模式。完善基础设施配套。进一 步建设和完善镇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基础设施,建成大型垃圾处 理场 2 处、垃圾转运站 9 座,配套压缩式垃圾转运车 10 辆、电 动三轮垃圾车 700 余辆、分类垃圾桶 1.7 万余组、垃圾焚烧处置 站 2 处。在新公中镇旭日新村,村里新建了垃圾分类处置回收站、 65 垃圾焚烧处置站、污水处理站,每家每户门前放置了红、绿、灰 三色垃圾桶。建立常态化保洁机制。建立村庄环境管理“437”长 效制度,即实行政府主导、乡镇监管、村级负责、村民自治的“四 级联动”管理模式,坚持城乡规划、执法、环境整治“三位一体” 管理原则,实行 1 套机制、1 名保洁员、1 辆保洁车、1 个垃圾 收集点、1 座公厕、1 组垃圾桶、1 组晾晒场的“7 个 1”管理机制。 创新垃圾处理模式。引进中仁环保公司,探索市场化运作和垃圾 就地处理模式。将辖区内清扫保洁、垃圾清运、处理实行“公司 化运作、网格化管理、标准化作业”,为推广市场化垃圾分类处 理探索有效的经验做法。以行政村或较大自然村为单位,通过垃 圾热解磁化炉对垃圾进行低温热解处置,彻底改变过去露天焚烧 或简易填埋等方式,减少了转运、填埋等环节,垃圾就地处理消 纳,实现了日产日清。 完善“齐抓共管”保障措施。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 副组长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五原县农村生 活垃圾分类处理实施方案》等多个政策文件。健全部门联动机制, 加强统筹指导和协调服务,形成住建、农科、生态环境等部门齐 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坚持农民主体,责任到户。充分发挥基层党 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结合村民小组“微治理”,建立村、组、户、 保洁员统筹协调、各负其责、合力推进的机制。加强监督考核, 奖惩分明。实行“一月一评一奖一约谈”制度,成立农村垃圾治理 专项督查组,以定期督查、专项督查、一线督查的方式开展综合 66 考评,对排名前三的乡镇予以奖励,对排名靠后的乡镇进行约谈。 同时,将每年 5 月份确定为全县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月,引导 全民树立保护农村人居环境“从我做起,人人有责”的观念。 (3)主要成效 “十三五”期间,五原县通过围绕基层党建、产业发展、乡风 文明、干净人家、美丽庭院、生态村庄、村容整洁、乡村文化、 平安建设、民主管理“十位一体”开展农村综合治理,完善了农 村户厕改造、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等设施,对全县 782 个自然村进行了全面整治,建成了“五原模式”乡村振兴样板 区。村民环境保护意识进一步增强,自治和服务生产生活的能力 和水平得到极大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美丽乡村建设成果进一步巩固。截至 2020 年 11 月,全县共完成 改厕总户数达到 30288 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 86%,建成村组 垃圾收集点 395 个,建成小型污水处理厂(站)20 个,污水处 理体系覆盖 85%以上的村庄农户。2019 年,五原县被评为全国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激励县,被自治区确定为“十县百乡千村” 工程示范县。2019 年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五原县 获得国务院 2000 万元激励支持。2020 年,获得全国村庄清洁行 动先进县称号,被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予以通报表扬。 67 图 3-10 新公中镇鼓励垃圾分类的新举措 8.以“保生态”实现“促增收”,发展造绿与致富有机结合的“以 绿生金”模式 (1)案例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内蒙古要探索出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 68 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 障,自 2002 年起,内蒙古就启动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五原 县人民政府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思路, 以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生态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坚持生 态建设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探索林业产业发展“以绿生金”模式 新途径,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农民增收致富。 (2)主要做法 全力发展林业绿化。五原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 山”的发展理念,积极响应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战略号召,紧盯天 保工程、京津风沙源工程及经济林产业项目,因地制宜,精准施 策实施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使各项林业生态扶贫政策落到实 处。同时,实施村屯绿化工程,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以美丽 乡村建设和发展乡村旅游为载体,坚持把生态扶贫与村屯绿化相 结合,通过流转土地进行植树绿化,在重要村屯、园区栽植乔灌 木及花草,提升绿化美化档次。 大力发展林果经济。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一品一园、 一园一田综合体”的产业发展格局,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市场引导、政府扶持、林草部门技术服务的原则,大力发展经济 林产业,使其成为生态富民产业和生态支撑产业。培育了林果经 营联合体,积极引进企业和合作社投身经济林基地建设,通过“企 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贫困户)”产业化经营模式,积极 吸纳社会力量参与经济林建设。 打造了林果庭院微经济, 依托 147 69 个立地条件好的自然村,无偿发放梨、李、杏、苹果等各类苗木 20 余万株,带领贫困群众利用房前屋后、院内院外发展庭院林果 经济。 努力发展林业就业。坚持在“一个战场”打响生态治理与脱贫 攻坚“两场战役”,以能聘则聘、优先聘用的原则,努力在林木管 护、林果采摘等工作中吸引聘用贫困劳动力。大力开发公益岗位 和务工岗位,以帮助当地贫困居民实现就地就近就业,促进贫困 户增收致富。 (3)主要成效 五原县坚持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探索出了林业产 业扶贫、造林劳务扶贫、生态护林扶贫、生态补偿扶贫等脱贫致 富新路径,有力地促进当地产业扶民、发展富民、生态稳民,助 力农民增收致富,实现了生态建设和脱贫攻坚的“双赢”,不断激 活林业生态“红利”,田间地头的林业生态成为贫困群众的“绿色 银行”。 在“保生态”中实现“促增收”。坚持不懈植树造林,大力开展 京津风沙源治理、经济林基地、村屯绿化等生态工程建设,“十 三五”期间,五原县共完成人工造林 10.96 万亩,京津风沙源治 理二期工程 6.46 万亩,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4.5 万亩,覆盖全县 9 个乡镇 2 个办事处 1 个农场 39 个贫困村。 全县 117 个行政村 782 个村民小组全部绿化,生态环境及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在实施重 点区域绿化过程中,对贫困户的土地优先流转植树绿化,为 417 70 户贫困群众带来生态补偿金,户均年增收 2500 元。设立贫困群 众护林员公益性专岗,共聘用贫困群众 10 人,人均年工资 8000 元。 带动农民共同增收致富。引导农民转入到现代农业产业链中, 有助于农民实现稳定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通过发展林果经 济共培育 1 家经济林产业龙头企业、15 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建 设经济林示范基地 25 处,全县经济林面积达到 1.8 万亩以上; 建成庭院林果经济示范户 4785 户,其中贫困群众 194 户,户均 增收 1000 元。同时,在经济林基地开发设立临时性务工专岗, 累计聘用贫困群众 26 人,人均月工资 2500 元。 图 3-11 五原县绿意盎然 71 图 3-12 林果经济 9.依托电商企业集群化发展,扩大优质农产品的品牌效应, 实现农民增收致富 (1)案例背景 五原县地处北纬 41 度,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具有丰 富的土地资源、光热资源、水资源等良好的生态条件,盛产各类 优质农畜产品,但是“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何让更多优质农产品 走向更广阔的的市场是亟需破解的难题。近年来,五原县深入推 进县域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积极探索具有五原特色的县域电子商 务发展模式,深度挖掘当地农特资源优势,持续开发适合网销的 农特产品,重点解决好包装、品质、供应链、产品标准化等问题, 坚持走农商互联、集群发展的路子,进一步提升电商产业运营水 平,开启销售新模式,各类优质农产品借助电商快车销往全国各 地。 (2)主要做法 72 建立河套电子商务产业园,电商企业集群化抱团式发展。 2015 年 6 月,五原县河套电子商务产业园建成使用,累计总投 资 5 亿元,建筑面积 5 万平方米,包括展示中心、众创中心、孵 化中心、实训中心、服务中心、云仓中心、仓储中心、快递中心 等 8 大功能区,是自治区首个县级电子商务产业园。2020 年已 入驻电商企业共有 216 户。在这里,葵花、南瓜、番茄、玉米等 特色农产品经过视觉营销、特色展示、分拣打包、物流配送,搭 上“互联网+”的高速列车后销售到全国各地。 积极搭建互联网+电子商务发展生态体系。不断加强电子商 务物流快递、配送仓储、冷链物流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 村地区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产业融合发展。在全县 117 个行政村 新建了电子商务服务站点,“民心邮路”快递物流二元配送体系搭 建完成,实现快递物流行政村全覆盖,打通了农村电商“最后一 公里”。同时,搭建了全县农产品溯源追溯体系及农产品标准化 体系,有力地推进了农村牧区产业融合发展。 孵化“网红农产品”,进一步提升知名度。依托“天赋河套”区 域品牌,孵化出了 36 个互联网畅销品牌,通过互联网渠道将优 质的特色农畜产品卖到全国各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玉米加农 炮、“晒阳阳”红腌菜、迷你南瓜、“灯笼红”香瓜、二舅鸡蛋等。 品牌效应凸显,巴美肉羊、灯笼红香瓜、五原黄柿子、河套小麦 均已荣获农业部地理标志认证,“五原向日葵”通过国家地理标志 证明商标认证。原创品牌“玉米加农炮”,承担代加工生产以及微 73 信端销售,2020 年销售额 120 万元。原创品牌“民隆”,成功引进 上海 NFC 非浓缩还原鲜榨技术,形成“鲜果-加工-销售”的一体化 生产体系,通过线上及线下销售,2020 年销售额 350 万元。 (3)主要成效 五原县举全县之力推进“互联网+”行动,搭乘“互联网+”高速 列车,优质农产品远销海内外,形成了“电商引领、农商互联、 三产融合”的发展格局,走出了一条西部地区农村电商发展的新 路子。五原县河套电子商务产业园助推河套地区优质农副产品在 全国走俏,先后孵化出销售千万级创业团队 5 家,百万级店铺 20 家,2020 年,五原县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 6 亿元,带动农牧民“丰 收即增收”。五原县也先后被评为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县、全国电 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全国葵花籽仁出口示范区和自治区级电子 商务示范基地。 图 3-13 河套电子商务产业园 74 10.挖掘发扬黄河文化,以农耕文化、红色文化铸造多样的 文化品牌,带动乡村生态旅游发展 (1)案例背景 五原县不断继承和发扬自身传统文化和红色的精华,提升全 民生态文明意识,发展全域生态旅游,打造全国农区最具代表性 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样板区、河套民歌之乡和中华诗城,深挖黄河 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河套故事”“五原故事”。 (2)主要做法 继承和发扬黄河文化,不断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河套文 化是黄河文化和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北方文化中的 瑰宝, 是人类发展史上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聚集交融的典型代表, 具有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碰撞交融的独特的文化特征和强烈的 文化包容性。河套文化赋予了五原县人民不惧艰苦,踏实肯干的 品格。五原县的历史就是不断适应自然的过程,不断推进人与自 然和谐共生的过程。四千年前,大禹在此治水。清末,王同春带 领五原县人民开渠引水,开挖了包括义和渠在内的多条干渠,大 大改善了灌溉条件和土地质量。随后在冯玉祥将军带领下,五原 县人民修整道路、疏浚水道,开垦荒地。新中国成立后,五原县 人民在党的带领下,继续兴修水利,扩大灌区。经过一代又一代 五原人民的不懈努力,五原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盐碱地得到有 效控制,成为了水网密布的塞上江南。党的十八大以来,五原县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继承和发扬河套文化精华,以不屈不挠、不 75 惧艰苦的精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继续推动五原县 绿色发展,在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图 3-14 河套人民开垦从黄河引水的十大干渠 传承河套农耕文化,推动农业生产现代化、生态化。五原县 是河套地区农耕文明的发源地,有上千年的农耕历史。深厚的农 耕文化为五原县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坚实基础。为进一步传承农 耕文化,2014 年五原县集中力量在隆兴昌镇河套农耕文化博览 苑内着手筹建五原农耕文化博物馆。2016 年 5 月 19 日五原农耕 文化博物馆正式落成开馆。建筑面积 10000 平方米,展览面积 6000 平方米。共分为三部分,即古郡沧桑-古代河套地区农耕文 化厅,边塞风尘-近代河套地区农耕文化厅,大河春风-当代河套 地区农耕文化厅 3 个展区 13 个单元,共有展品 6000 多件,总投 资 8000 万元。馆内巧妙运用图片、文字、实物、场景再现、雕 塑、多媒体等表现手段,将农耕源流、农耕器具、农耕风貌、粮 食加工、交通运输、村镇民居、农耕嬗变、收获储存、纺织衣饰、 家居生活、炊事饮食、传统习俗、休闲娱乐等有关农村、农业、 76 农民的各种元素汇集起来,展示了古代农耕文明向现代农业文明 转变的历史节点。现在,五原县已形成农耕文化博物馆、观光农 业采摘区、河套农耕文化体验区、河套民俗文化村、河套农家乐 等 6 个文化产业基地,把河套农耕文化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结合 起来,全方位勾画出了从古到今河套农耕文化的全景图。 图 3-15 五原农耕文化博物馆 弘扬红色文化,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五原县是冯玉祥誓 师北伐之地,也是傅作义将军率部抗击日军,取得威震华夏的五 原大捷的地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能让人真切感受到革命年代 的感人故事和峥嵘岁月的风云变幻,学到课本之外的知识,更是 一次对历史的全新感悟, 有助于广大党员干部牢记中华民族历史, 学习先辈们不怕牺牲的精神,发扬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2005 年 9 月,五原县政府在“五原大捷”原址进行了恢复修葺,建造了 内蒙古五原抗战纪念园。同时,以内蒙古五原抗战纪念园和冯玉 祥誓师广场为基础,打造了多条包含文字、图片、多媒体、雕塑 等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旅游线路。 77 图 3-16 内蒙古五原抗战纪念园 (3)主要成效 在河套文化、农耕文化和红色文化的影响下,五原县人民坚 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以绿 色发展,塞上江南为引领,继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优良传 统,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的政治责任,在生态文明 建设与绿色发展实践中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就。河套农耕文化博 览园是五原县第一个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河套农耕文化博物馆 成为自治区首家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 对于保存农耕文物、 促进农耕文化研究、弘扬传统美德、教育子孙后代等具有重要的 社会价值和积极意义。内蒙古五原抗战纪念园景区是五原县第二 个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获评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被国 务院列为“第二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被自治区列为“内 蒙古自治区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防教育基地”“全区爱 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大大提升了五原县在国内的声誉。 78 四、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 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之路,立足五原县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和特色,将生态优势转化 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化路 径,努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 方式、生活方式,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促 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构建形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五原模式”,全面建成生态 良好、生产协调、生活富裕、人居和谐、健康文明的绿色新五原。 (二)基本定位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 导下,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定位于“绿色产业集聚 的绿色五原”“现代化生态田园城市的崛起五原”“共享美好生活 的文明五原”“全域生态宜居的幸福五原”,全面勾勒“塞上江南、 绿色崛起”的五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宏伟蓝图、美丽画卷。 1.绿色五原:绿色产业集聚 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做大做 强肉羊养殖、设施农业、葵花产业、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现代 物流“六大”主导产业,以创新驱动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农牧、 79 旅游、文化、康养融合,促进绿色产业集聚发展,建设河套全域 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输出基地。 2.崛起五原:现代化生态田园城市 深入践行“塞上江南、绿色崛起”新路径,推进“三线一单”生 态环境分区管控落地实施,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以新 型城镇化推进城乡一体化,不断增强五原县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建设现代化生态田园城市,更好促进县域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 3.文明五原:共享美好生活 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生态、生产和生活“三生” 融合,强化“天赋河套”品牌引领,推进生态文化繁荣发展,创新 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巩固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全力保障民生福 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满足感。 4.幸福五原:全域生态宜居 坚持乡村生态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强农村产 业融合,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尊重 基层和群众创造,生态环保助力乡村振兴,建设功能完善、设施 配套、环境优美的自治区级生态宜居县城。 (三)基本原则 生态优先,尊重自然。坚持绿色崛起,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 首位,以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为导向,充分利用好五原县自然 生态优势,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强化产业生态支撑,把“绿水青 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融入到经济、社会建设全过程。 80 绿色发展,点绿成金。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优化 产业空间布局,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促进生态与经济融合发展,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实现 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 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 树立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思维,不断释放生态红利, 拓宽城乡居民增收渠道,不断增强优质产品供给能力,满足人民 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需要,提高五原人民福祉。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充分发挥五原县良好的区位条件和深 厚的文化底蕴,科学利用优势资源,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转化模 式,形成转化通道,提高转化成效,使五原县发展成为具有典型 性、代表性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四)总体目标 对照十九届五中全会的新要求,对照高质量发展的新目标, 对照巴彦淖尔市委“一市五区”“建设现代化生态田园城市”的新任 务,围绕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水平的总体目标,聚 焦生态立县,厚植生态优势,突出绿色发展,筑牢重要生态安全 屏障,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路径,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 感和获得感,走出一条既有“含金量”更有“含绿量”的生态经济绿 色发展之路。以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为重点,发展生态农业,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紧扣“绿色崛 起”,培育经济新动能,推动传统产业向绿色低碳转型。以良好 81 的生态环境、资源禀赋、文化底蕴为依托,促进农牧、文化、旅 游、康养四业融合发展。共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红利, 实现“塞上江南、绿色崛起”的现代化生态田园城市远景目标。 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改善。到 2023 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 数比例达到 90%以上,地表水水质达到或优于℃类水的比例大于 90%,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 95%以上,林草覆 盖率达到 18%以上,单位国土面积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稳定提高。 绿色发展成效显著提升。到 2023 年,生态补偿类收入占财 政总收入比重稳定提高,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 重稳定提高,生态加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稳定提高,生态 旅游收入占服务业总产值比重稳定提高。 民生福祉和社会效益有效增进。到 2023 年,居民人均生态 产值占比稳定提高,获得国际国内生态文化品牌,“绿水青山就 是金山银山”建设成效公众满意度达到 95%以上。 长效转化机制基本完善。到 2023 年,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确 权登记逐步完善,水权、排污权与碳排放权交易平台逐步建立, 生态补偿机制得到完善,生态补偿类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稳定 提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绩效考核机制基本建立,夯 实资金保障,生态环保投入占 GDP 比重大于 3%,形成有利于“绿 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的长效机制。 典型经验模式基本形成。到 2023 年,培育生态惠民、绿色 共享品牌,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示范的绿色产 82 业集聚区,生态振兴样板区,打造“天赋河套·五原印巷”文旅品牌 和“五原葵花”生态文化品牌。 (五)建设指标 参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管理规程》 中的评估指标体系,围绕“构筑绿水青山”、“推动两山转化”、“建 立长效机制”等三个方面制定五原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 设指标,如下表所示。 83 表 4-1 五原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指标 目标 任务 环境 质量 构筑绿水 青山 生态 状况 民生 福祉 生态 经济 推动“两山” 转化 生态 补偿 社会 效益 建立长效 机制 制度 创新 资金 保障 序号 指标 2020 年 现状值 2023 年 目标参考值 >90% 1 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82.1% 2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25% 100% 3 地表水水质达到或优于℃类水的比例 -- >90% 4 地下水水质达到或优于℃类水的比例 无考核点位 稳定提高 5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 无受污染耕地 >95% 6 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 -- >95% 7 林草覆盖率 -- >18% 8 物种丰富度 丰富 稳定提高 9 生态保护红线面积 已上报 不减少 10 单位国土面积生态系统生产总值 1 -- 稳定提高 11 居民人均生态产品产值占比 1 -- 稳定提高 12 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 6.55%2 稳定提高 13 生态加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73.31% 稳定提高 14 生态旅游收入占服务业总产值比重 1 -- 稳定提高 15 生态补偿类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 7.69% 稳定提高 16 国际国内生态文化品牌 获得 获得 17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成效公众满意 度1 -- >95% 18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基地制度建设 初步建立 建立实施 19 生态产品市场化机制 初步建立 建立实施 20 生态环保投入占 GDP 比重 2.32% >3% 注:1、未开展相关统计工作。 2、2019 年数据。 84 五、重点任务 (一)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厚植绿水青山本底 1.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严格项目准入,按计划有序推进“三线 一单”编制工作,明确禁止和限制发展的行业、生产工艺和产业 目录。制订更严格的产业准入门槛,建立项目环评审批与规划环 评、现有项目环境管理、区域环境质量联动的“三挂钩”机制。 严格落实“双控”目标,严格控制产能过剩行业新增产能,新、改、 扩建项目要实行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严格执行质量、环保、能 耗、安全等法规标准,执行国家及自治区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加大高排放、高污染企业的淘汰力度。加大县域产业布局调整优 化力度,科学制定并严格落实国土空间规划,规范各类产业园区 设立和布局,进一步推进“多规合一”,形成有利于县域经济绿色 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空间格局。 强化工业污染物排放管理。持续推进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 放。将烟气在线监测数据作为执法依据之一,加大超标处罚和联 合惩戒力度。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度,杜 绝“散乱污”企业死灰复燃。强化农产品加工、食品制造、农机装 备制造等重点行业无组织排放管理,建立管理清单。对物料(含 废渣)运输、装卸、储存、转移和工艺过程等无组织排放实施深 度治理。继续推进重点行业能源审计、清洁生产审核和清洁生产 技术改造,全面推进企业清洁生产。 85 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根据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标准 (GB 37822-2019)等最新出台的各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重点对餐饮、汽修、包装印刷等行业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 进行监督检查及综合治理。加强储油库、加油站涉及 VOCs 排放 的相关检查。同时,从源头减少 VOCs 排放,大力推广使用低 (无)VOCs 含量的绿色原辅材料和先进生产工艺、设备,鼓励 企业使用低 VOCs 含量物料。 加强扬尘综合治理。严格施工扬尘监管。强化建筑工地、市 政工程、物流基地、商业圈建设等各类施工工地扬尘污染控制, 城镇建成区各类工地要做到工地周边围挡、材料堆放覆盖、土方 开挖湿法作业、路面硬化、出入车辆清洗、渣土车辆密闭运输“六 个百分之百”。建立施工工地扬尘管理清单,推广道路机械化清 扫。加强道路养护工程管理,对因道路开挖造成的临时绕行道路, 加强抑尘管控。 禁止秸秆露天焚烧和控制农业氨排放。全面推行秸秆肥料化、 饲料化、能源化、原料化利用等综合利用措施,探索秸秆利用规 模化、专业化、产业化运营模式,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禁止农 作物秸秆等生物质及其他废弃物违规露天焚烧。强化乡镇秸秆禁 烧主体责任,各乡镇强化网络化监管措施,落实禁烧工作目标, 健全责任追究制度,严格考核和责任追究。在春耕和秋收阶段开 展秸秆禁烧专项巡查。 推进冬季清洁取暖。以增加集中供热面积为重点,大力推进 86 “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力度。对近期不能实施拆迁的区域,按 照“宜气则气、宜电则电”的原则,加大气源电源保障力度,积极 推动“煤改气”“煤改电”双替代工作。对暂时不能通过清洁供暖替 代散烧煤供暖的,要因地制宜利用“洁净型煤+环保炉具”“生物质 成型燃料+专用炉具”等模式进行替代。加强煤质监管,严厉打击 销售使用劣质煤行为。加快储气设施建设步伐,建立完善调峰用 户清单,采暖季实行“压非保民”。加快供热管网建设,推进老旧 管网改造,降低系统能耗,充分释放和提高供热能力,淘汰管网 覆盖范围内的燃煤锅炉和散煤。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健全节能标准 体系,大力开发、推广节能高效技术和产品,实现重点用能行业、 设备节能标准全覆盖。大力推进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通 过节能降耗促进煤炭消费减量。按照煤炭集中使用、清洁利用的 原则,重点削减非电力用煤,提高电力用煤比例。有序推进光伏 发电项目建设,优化太阳能开发布局。加大可再生能源消纳力度, 基本解决弃风、弃光问题。 2.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治理 加强饮用水安全保障。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围绕保护区 划分、隔离防护、保护区整治等,加快推进乡镇及以上集中式饮 用水水源规范化建设。依法对供水千人以上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 地划定保护区,切实保障饮用水安全。强化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 境应急管理,继续推进全县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一源一档”建设 87 管理工作。提高生活污水、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率,切实减少生产 生活对水源地水质的影响。对因水源地砷、铁、锰天然背景值高 导致的超标问题,要在供水厂配套相应的净水设施,确保供水水 质达标。持续开展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整治工作,全面开展饮用 水水源保护区内排污口和违法建筑排查清理工作,重点推进跨界 饮用水水源地的划定及保护区内违规项目清理整治工作。 深入推进水污染物总量减排。按照市生态环境局下达的总量 减排目标制定实施年度减排计划,将减排任务细化分解,全力推 进水减排重点工程,确保实现年度减排目标任务。严格执行建设 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前置审核制度,严禁在控制断面水质超 标的控制单元内建设新增水污染物排放项目。大力推进工业减排 力度,进一步推进重点行业治理设施的在线监测和运行控制系统 的建设,完善日常运行管理台账。根据水污染防治计划,督促各 责任单位按照要求按时完成任务。排水沟道解决乱倒垃圾,乱排 生活污水、养殖污水生产污水问题,城镇补水渠道解决乱倒生活 污水、水面垃圾漂浮问题,湖泊区域解决围湖造田、垃圾围湖等 问题。 完善流域内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 建设与改造,重点加强各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和维护,推 动实施五原县隆兴昌镇污水处理厂扩容改造项目、五原县隆兴昌 镇再生水处理工程、五原县隆兴昌镇再生水附属管网工程、五原 县新公中镇区污水处理工程建设项目。推进污泥处理处置,实施 88 隆兴昌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项目,实现堆肥使用。推进沿河乡 镇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拓宽资金来源,积极引入社会资金, 健全乡镇集中污水处理设施收费运营机制。规范污水进水质量, 强化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监管,保证出水质量。 深入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稳定达标。全面开展农产品加工、 食品制造、农机装备制造等行业清洁化改造工作,推进重点行业 提高清洁化生产水平和产业升级。 开展番茄加工行业清洁化改造, 确保稳定达标要求。按季度向社会公布“黄牌”“红牌”企业名单, 实施分类管理;加大抽查核查力度,继续加大对污水处理厂等涉 水企业稳定达标运行执法监管力度,通过依法治理、科技支撑、 监督执法、完善政策等措施,促进工业污染源实现全面稳定达标。 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全面开展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与评估 工作,根据调查与评估结果辨析污染强度和污染原因,初步绘制 全县地下水污染分布图,及时掌握受污地区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 及污染状况变化趋势。针对调查清楚的污染源及污染原因,采取 相应的地下水污染防控措施,移除污染源或设法切断污染途径, 采用阻断隔离、吸附、反渗透等地下水治理技术开展治理。 推进河流、湖库综合整治。全面完成综合整治任务,有效遏 制乱占乱建、乱围乱堵、乱采乱挖、乱倒乱排等现象,维护河湖 生态安全。建立健全全县河湖健康保障体系和管理机制,河湖管 理保护法规制度体系,规划体系健全完善,河湖管理范围内水事 活动依法有序,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水生态系统功能初步恢复, 89 基本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河湖管理保护目标。 严格水资源管理,提高用水效率。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实施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对纳入取水许可管理的单位和其他用水大户, 实行计划用水管理,并发布重点监控用水单位名录。严控地下水 超采,五原县虽然未划定在地下水超采区范围内,但仍需认真贯 彻执行《水法》《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意见》《取水许可 管理条例》《地下水管理办法》,落实凿井审批管理,建立地下 水取用总量控制和水位控制制度,科学制定开采计划,防止出现 超采区,保持地下水采补平衡。发展农牧业节水,做好骨干渠道 的节水改造与维修养护,减少输配水过程损失,同时加快推进高 效节水项目的实施,强化已建成的高效节水项目的管理。抓好工 业节水,加强企业节约用水管理,强化用水定额管理,加快节水 技术改造,鼓励工业使用非常规水源,具备使用再生水条件的耗 水企业优先配置再生水。 3.巩固和严控土壤污染风险 深入开展土壤环境基础调查。统一规划、整合优化土壤环境 质量监测点位,配合自治区完成土壤环境质量国控点布设任务, 建设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明确重点监管企业,及时更新建设 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深入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用地 污染状况调查,全面掌握辖区重点行业企业用地污染地块及其环 境风险。每年对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动态进行更新,在重点监 管企业及其周边农用地设置监测点位并开展例行监测。 90 加强建设用地管理。开展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加强 对建设用地的环境管理,建立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现状调查评估制 度。按照国家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技术规定,工业用地和 重度污染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由县人民政府负责开展调查评 估,调查评估结果向所在地生态环境、自然资源部门备案。符合 相应规划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要求的地块,可进入用地程序;暂不 开发利用或现阶段不具备治理修复条件的污染地块,由所在县级 人民政府划定管控区域,设立标识,发布公告。到 2023 年,污 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应达到 95%以上。 加强土壤污染源监管。根据企业分布和污染排放情况,确定 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名单,实行动态更新,并向社会公布。列 入名单的企业每年要自行对其用地进行土壤环境监测,监测结果 报县生态环境局备案,并向社会公开。县生态环境部门要定期对 重点监管企业周边开展土壤环境监测,数据及时上传全国土壤环 境信息化管理平台,结果作为环境执法和风险预警的重要依据。 加强危险废物环境监管。将危险废物产生、经营单位纳入重 点监管范围,实施全过程信息化、台账化管理,严格落实危险废 物经营许可证制度和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制度。强化废弃危险化 学品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监管,严格控制环境激素类化学 品污染,推进边远、交通不便利的乡镇建设医疗废物收集、中转 站,加强运输工具投入,确保全县医疗废物及时安全处置。 加强土地治理和盐碱地改良。明确治理与修复主体,按照“谁 91 污染、谁治理”原则,造成土壤污染的单位或个人要承担治理与 修复的主体责任。强化治理与修复工程监管,实行土壤污染治理 与修复终身责任制。治理与修复工程原则上在原址进行,并采取 必要措施防止污染土壤挖掘、堆存等造成二次污染。需要转运污 染土壤的,有关责任单位要将运输时间、方式、线路和污染土壤 数量、去向、最终处置措施等,提前向所在地和接收地环境保护 部门报告。责任单位要设立公告牌,公开工程基本情况、环境影 响及其防范措施,由环境保护部门对各项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 进行检查。在前期盐碱地改良试点示范基础上,进一步推动盐碱 地土壤改良工作,要把盐碱地治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结合起来, 提升耕地质量。 4.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紧紧围绕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污 水垃圾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厕所革命等方面,以重点流域 控制单元内的农村为重点整治范围,指导和推动农村环境连片整 治。深化“以奖促治”政策,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开展河道清淤疏 浚,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建立农村环保长效机制,确保已建 农村环保设施长期稳定运行。普及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实施农 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储运。 持续开展农业节肥节药行动。鼓励农民增施有机肥,减少化 肥使用量,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严禁将城镇生活垃圾、污 泥、工业废物直接用作肥料。深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服务,按照 92 农艺农机融合、基肥追肥统筹的原则,因地制宜推进分层施肥、 机械深施、机械追肥、种肥同播等精准施肥技术和有机肥替代行 动,优先使用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开展农作物 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千亿斤粮食 工程项目、改盐增草项目等标准规范,新建高标准农田要达到环 保要求。 强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的畜禽养殖 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对禁养区以外的现有规模化畜禽养殖 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要解决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瓶颈问题, 打通粪污肥料和资源化利用的通道。加强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开展 种养业有机结合,推动循环发展试点,鼓励支持畜禽粪便处理利 用设施建设。严格规范兽药、饲料添加剂的生产和使用,防止过 量使用,促进源头减量。合理布局水产养殖生产,按照要求划定 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和养殖区,开展水产养殖环境综合整治, 推行生态养殖,做好尾水处理,禁止向附近水体直排不达标养殖 尾水。严格控制环境激素类化学品污染,实施环境激素类化学品 淘汰、限制、替代等措施。 (二)加强生态空间用途管控,守住绿水青山 1.加快实施“三线一单”,推进生态环境精细化管理 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 意见》,进一步落实《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三线一 93 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加快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 分区管控,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推进五原县生态环境精细化管理。 建立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国土空间开发环境管控体系,切 实发挥源头预防作用。解决资源环境约束问题,实现发展规模与 质量的最优化是实现绿色发展的核心与关键。“三线一单”是从经 济-资源-环境系统性研究的视角,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经济能源-环境系统进行预测评估,以问题为导向,从战略性层面提 出的绿色发展路径,提供优化经济发展与落实环境管理的抓手。 五原县绿色发展过程中,应充分认识“三线一单”的重要意义,将 其作为加强绿色转型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 基础性工作抓紧抓实抓好,转变“先开发后保护”、“先规划后环 评”等传统发展与保护思路;创新管理方式,将“三线一单”工作 前置,确定其战略性地位,使其成为国土空间开发的基础与前提, 将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综合决策中,充分发挥其 在推动绿色发展过程中优格局、控规模、调结构、促转型的作用, 促进环境管理从末端管控为主向源头预防为主转变,做到社会经 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互动, 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 以环境管控分区为框架,构建国土绿色保护与开发格局。国 土空间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载体,由国土空间无序 开发造成的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加快构建科学适度有效的国 土空间布局体系是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也是区域绿色高质量发 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先导,实现国土空间差 94 异性开发,是构建绿色保护与开发格局的有效途径。基于五原县 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社会基础,划定以控制单元为基础 的分级分类管控分区,明晰保护与开发的边界,规定各空间单元 的开发强度、开发类型与开发要求,为国土空间绿色开发划定框 架、确定管控规则,未来应严格遵循“三线一单”以实现国土开发 有序适度开展。 以资源环境底线为约束,优化区域绿色发展规模。随着经济 规模的扩展,五原县部分资源环境要素已逼近承载极限,资源环 境问题逐渐凸显,迫切需要转型发展。绿色发展是主动适应资源 承载力和环境容量约束的科学发展模式。“三线一单”确定了环境 质量底线、污染排放总量限值、资源利用上线,合理设定区域污 染排放与资源利用的“天花板”并细化分解到控制单元,提供了精 细化、可操作性管理方式。应以各空间单元的资源环境底线为约 束,控制不同区域的发展规模,优化发展规模格局,保障能源资 源和生态环境安全。 以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为抓手,推动项目绿色化落地。严格落 实各功能区的生态环境管理目标,依照《内蒙古自治区“三线一 单”划定技术报告》,构建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编制生态环境准 入清单。在生态环境准入清单重明确各空间单元限制准入的产业 类型、产业准入要求,根据空间单元的环境属性实施差别化环境 管理,为项目审批、布局提供基础依据。严格执行生态环境准入 清单要求,实现项目类型、项目布局的绿色化。 95 2.积极推动“多规合一”,保障区域生态安全 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依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 厅印发的《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的指 导意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基 础,积极推进规划体系完善,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科学有序统筹划 定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 探索能够实现多规合一的方式方法,实现“一本规划、一张蓝 图”。到 2021 年底,完成五原县三条控制线划定和落地,协调解 决矛盾冲突,纳入全国统一、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 形成一张底图,实现部门信息共享,实行严格管控。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在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基础上,重点加强 对保障五原县生态安全、筑牢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具有重要意 义的森林、湿地、水库、河流、湖泊、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地 等生态资源、生态空间的保护,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 少、性质不改变。加快推进红线的勘界定标、管理细则制定以及 监控平台等建设,为五原县走稳绿色发展之路保驾护航。到 2023 年,完成五原县生态保护红线管控细则的制定,完成自然保护区 等重点区域的勘界定标试点,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监控平台,建设 生态保护红线综合监测网络,并开展生态保护红线评估和绩效考 核,基本形成源头严防、过程严管的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制度体系。 3.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保值增值自然资本 实施“国土增绿”行动。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继续停止 96 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切实加强森林管护,全面落实国有林和集体 公益林个人管护责任,完善森林管护模式。重点抓好黄河沿线、 湿地周边和水士流失严重地区的重点公益林的管护和经营。继续 推进生态公益林建设,对宜林荒山荒地开展人工造林,逐步扩大 森林面积。加强河套平原区防护林网建设,提高区域防风固沙功 能。整体提升森林质量,加强对现有森林的经营管理,不断提高 林分质量,充分发挥森林的综合效益。主要是本县中幼林进行抚 育,提升林分质量。到 2023 年,林草覆盖率达到 18%以上,单 位国土面积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稳定提高。 统筹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大力开展水土流失综合 防治和生态系统修复工程,保护好森林、水系、湿地等生态资源, 持续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着力构建“三线五区”生态安全 格局,推进五原县“黄河至北”周边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合理划分 岸线保护区、保留区、限制开发区和开发利用区,落实水域岸线 用途管制。建设沿江、沿河、环湖水资源保护带、生态隔离带, 增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 强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与保护。大力推进湖泊湿地、河流湿 地生态系统恢复工程,对受损湿地生态系统进行修复与保护,尽 快遏制湿地萎缩、退化和土地沙化趋势,充分发挥湿地的生态调 节功能,促进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合理利用进入一种良性循环。 对五原县境内的主要河流两侧进行植被缓冲带和隔离带生态建 设,在全县湖泊湿地周边进行绿化,加大水生动植物保护力度。 97 加强规划区湿地保护体系建设力度,形成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 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等多种保护管理形式并存的湿地保护体 系,力争将内蒙古五原县黄河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 复工程列入国家湿地保护项目。对有特殊保护价值但不具备建立 湿地自然保护区条件的湿地,可按有关规定建立湿地保护小区或 者湿地公园。加强湿地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管护机构, 完善保护区管理规章制度,不断提高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管护水平。 严格自然保护地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落实全县各类 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绿盾专项行动发现的违法违规问 题,开展内蒙古五原县黄河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 分析保护空缺,制定空间布局优化方案。加强野外保护站点、巡 护路网、监测监控、应急救灾、森林草原防火、有害生物防治和 疫源疫病防控等保护管理设施建设,利用高科技手段和现代化设 备促进自然保育、巡护和监测的信息化、智能化。对五原县生物 多样性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形成初步的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和生物 多样性信息管理系统,同时建立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加强主要 野生动植物主要分布区的有效保护管理,对受损的重点生物多样 性分布区进行针对性治理和恢复,提高生态走廊的联通能力及生 境中物种承载力。建立特有性或指示性水生物种数据库,并加强 对特有性或指示性水生物种的保护。 严格生物多样性的执法监督, 加大惩罚力度,加强对外来物种引进的监管工作。到 2023 年, 物种丰富度稳定提高,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率为 100%, 98 外来物种入侵不明显,特有性或指示性水生物种保护率不降低。 (三)创新驱动绿色高质量发展,推动金山银山转化 1.推动现代农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加快构建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强化园区引领,大力实施“百 企百园”工程,不断扩大隆镇八里桥、套海向阳、塔尔湖联丰、 新公中永联等重点园区辐射范围,培育规模效应明显、核心竞争 力突出、产业链完善的现代农业园区,实现大小园区融合发展。 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全力建设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 产品生产加工服务输出基地。葵花产业,高水平建设葵花科技园、 100 万亩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建成袁隆平院士工作站,筹备世 界向日葵大会,加快建设中国向日葵城。肉羊产业,建成羊肉小 镇、胡羊核心种羊场,大力推进基础母羊整村养殖新增肉羊出栏 10 万只。肉鸡产业,全力推动总投资 65 亿元的肉鸡全产业链项 目建成投产,打造中国肉鸡城,以肉鸡产业的率先突破,引领现 代农业发展。果蔬产业,推广钢架拱棚“一年两茬”种植模式,有 序扩大麒麟西瓜、花菇、糯玉米、西红柿、朝天椒等优质果蔬种 植面积,支持以塔尔湖为中心的重点区域特色果树栽培, 建设 100 亩红肉苹果、2000 亩鸡心果种植园,建设塞外果蔬城。玉米产 业,积极推动 30 万吨玉米制乙醇、27 万吨高蛋白饲料项目,带 动百万亩玉米种植,建成全国西部唯一的燃料乙醇供应基地。奶 羊产业,建设全国顶级的奶羊良种繁育基地,扩繁奶绵羊 3 万只, 积极谋划乳品精深加工项目。加快发展生猪、肉牛、肉驴、鸵鸟、 99 蛋鹅、中草药等特色产业,构建形成多极支撑的现代化农牧产业 体系。 坚持农牧业科技创新引领。抢抓“科技兴蒙”机遇,开展“科 技投入集中攻关年”行动,新建中科院南京土壤所、西北农大、 内农大 3 个院士博士工作站,围绕“科技特派员+企业+农户”“三 联三化”等模式,开展实用技术精准培训,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 模化应用。夯实农业基础,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争取和整合各类项目资源,续建新建高标准整治农田 17.5 万亩。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 粮化”,融入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贡 献。高效率利用水土资源,坚持“以水定地、以水定产”,实施骨 干渠系节水改造工程,大力推广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黄河机械 直滤滴灌等技术,实施高效节水项目 11 万亩,因园施策破解井 灌配套问题,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节约集约转变。完成 5000 亩红柳、1000 亩沙枣等耐碱耐旱林木种植,争创国土资源 节约集约示范县。发展“智慧农业”,推进大数据在现代农业领域 广泛应用。 打造现代农牧业全产业链。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 供应链。着力补齐短板,大力推进农畜产品工业化规模生产和精 细化标准生产,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结合、种养加一体、一 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现代农牧业生产体系。积极推动传统农业向绿 色、安全、健康方向发展,培育一批集农产品种养、加工、贸易、 100 物流配送和销售于一体的大型食品产业集团,发展一批“小而美” 的农业产业集群,扶持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农牧民合作社等 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形成生产服务合作组织、集体经济合作组 织、种养殖大户和家庭农牧场等多种模式相结合的发展格局。加 快推动现代服务业同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推广蒙徽缘“土地托管” 模式,试点开展新公中旭日村肉羊养殖托管模式,进一步加大涉 农企业扶持力度,形成规模大、实力强、产业化水平高的企业集 群,完善龙头企业与农牧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引导农牧业向 休闲观光、创意生态等环节延伸,不断提升综合效益。 大力实施品牌引领战略。依托“天赋河套”区域公用品牌“金 字招牌”的影响力和带动力,大力推进“三品一标”认证,支持龙 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严格执行“天赋河套”产品标 准和运营机制,争取 5 家企业获准授权“天赋河套”品牌。加强与 农业领军企业、北上广深等地的对接协作,贯通生产、流通、消 费各环节,力促多款优质特色生态产品率先“走出去”,全面融入 “双循环”发展格局。加强土地管理、田间管理、“一品一码”可追 溯管理,依托龙头企业、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建设标准化肉羊 养殖基地、绿色有机瓜菜基地、绿色高端小麦基地、绿色葵花和 优质牧草基地。大力实施“种子工程”,坚持“育繁推”一体化,开 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在葵花病害防治、肉羊奶羊品种改良、 优质果蔬提质等方面实现新突破,争当黄河流域西北地区种质基 因库建设排头兵。 101 2.构建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工业体系 立足五原产业特色,明确农产品加工业主导地位。做大做强 以农业为基础的农产品加工、食品制造、农机装备制造产业,培 育壮大龙头企业,将符合条件的企业纳入规上企业,编制完成工 业园区控制性详规,创建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国家级农产品加 工园区。依托“五原向日葵”国家地理标志和河套地区葵花种植优 势,大力发展葵花深加工产业,包括葵花籽仁加工、葵花冷榨油、 葵盘提取果胶、葵粕提取绿原酸等项目,引进大型农产品加工企 业,扩大葵花产业规模,打造世界最大的葵花、种子交易市场和 葵花深加工产业基地,打造世界向日葵产业示范基地。依托五原 县农畜产品资源优势,生产无公害农畜产品、绿色食品,加快发 展农畜产品深加工业,创立优质产品品牌,提高市场知名度,打 造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输出基地。发挥 五原县农业和农机资源产业规模优势,对接区域市场需求导向, 以农机制造为突破口,补齐五原县装备制造工业短板,打造区域 农机装备制造现代产业基地。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多产业链融合发展。按照中国制造 2025 和“互联网+”行动等战略部署,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 主线,坚持市场主导与政策引导相结合、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相 结合、增资扩产与提质增效相结合,提高企业数字化、网络化、 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推动产品升级换代,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集聚发展。依托 102 五原县现有产业基础,推进种植业、养殖业、农畜产品加工业、 生物质能源、饲料、有机肥等的全产业链建设。利用当地果蔬种 植业优势,规划引进辣椒深加工项目、番茄皮制番茄红素项目、 番茄籽制番茄籽油等项目。利用当地葵花等农作物的种植优势, 规划蜜蜂养殖及产品深加工项目。完善清洁型畜禽养殖及产品生 产,带动五原县畜禽养殖规模化、设施化和标准化发展,逐步推 动食品加工企业,扩大产能、延长产业链,逐步向熟食、包装食 品等方向发展。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依托本地资源 优势,在发展中走农业产业化道路,深入挖掘以农业为基础的农 产品加工、食品制造、农牧业机械加工等产业,逐步形成农业加 工产业链,畜禽产品加工产业链,电子商务产业链,新能源产业 链以及现代农贸物流产业链,并使相关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 系列化延伸,从而建立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体系和循环经济 发展机制,实现经济快速发展与环境持续改善的良性循环,打造 区域新兴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3.发挥生态优势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 加快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精品景区建设,全面提升 以 A 级景区为代表的观光旅游产品,着力加强 3A 级以上景区建 设,优化 4A 级景区布局。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坚持个性化、特 色化、市场化发展方向,加大乡村旅游规划指导、市场推广和人 才培训力度,促进乡村旅游健康发展。建立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 103 开展乡村旅游环境整治,推进“厕所革命”向乡村旅游延伸。实施 乡村旅游后备箱行动,推动农副土特产品通过旅游渠道销售,增 加农民收入。加快休闲度假产品开发,大力发展温泉、冰雪、养 生等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建设旅游度假区,加快推进以五原县为 主体的冰雪温泉采摘体验游休闲度假带建设。 丰富旅游营销体系。坚持农文旅融合,建成运营文旅创意园, 启动联星葵花小镇、塔尔湖研学基地建设,丰富核心景区文化内 涵。抓好旅游景区等级申报,规范运营文旅公司,办好旅游节庆 活动,搭建“旅游网站+社交媒体+APP+在线旅游社区”的智慧旅 游营销体系,构建以“天赋河套•五原印巷”为龙头,河套农耕文 化博览园、内蒙古五原抗战纪念园、葵花主体公园、塔尔湖联丰 村等景区为补充,辐射县域旅游格局,建设全区田园休闲旅游目 的地和全域旅游示范区。 建立精品路线游。结合葵花主题公园、河套农耕文化博览园、 河套移民文化村、五原县博物馆、内蒙古五原抗战纪念园、巴美 湖国家湿地公园、塔尔湖黄河谣水镇、万亩葵海、黄河至北旅游 村等为景点和接合点,构建以农耕文化体验+亲子游+娱乐体验+ 乡愁记忆为特色的农耕文化游,以红色旅游+爱国主义教育为特 色的红色印迹游,以新村观光+村容村貌+民俗风情+休闲度假为 特色的美丽乡村游,和以葵海风光+黄河风情为主的黄河风情游。 4.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打造全域“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方式。以肉羊、葵花、果蔬 104 等主导农业作为核心,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等第二产业,培育、 引进农畜产品加工物流龙头企业,加快特色加工产业集群建成, 实现区域农产品价值翻升。建设冷链物流、电子商务平台等第三 产业,打通产品的销售通道,促进一二产发展。在农牧林发展生 产、加工、运输全过程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 生的格局。通过以农业为主、融合二三产的方式,形成绿色高端、 具有优势竞争力的特色农畜产品加工物流产业链条,实现区域农 民增收、农业增效。 加快农村地区“生态+”产业融合。利用农业资源与农村景观 资源,通过农村“生态+”模式,发展乡村旅游与创意农业,以农 村电商直播推介五原县优质生态产品, 提升产品的价值与知名度, 促进农业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乡村振兴全面提速。积极 拓展农业功能,将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诸环节连结为完整的 产业链条,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推进农村地区“生 态+”发展,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加速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跨 界融合,深化改革,创新文旅融合模式。以科技应用带来产品生 产方式、新产品形态、消费模式、营销模式、管理模式等全方位 的革新,将推动文旅产业在五原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整合发展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乡村振兴工程等 项目,推动农村地区逐渐成为新兴的旅游目的地,构建城乡融合 发展旅游空间的新格局。根据县内旅游景点因地制宜,打造具有 105 不同功能特点的板块,引入更具体验性的乡村旅游项目,满足人 们自助采摘、观光休闲、就地尝鲜、康体运动、文化体验等多方 面需求。 (四)打造生态文化品牌,全民参与共建共享 1.培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文化品牌 保护和发扬深厚传统文化。抓好古郡文化、葵花文化等地域 传统文化内涵挖掘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农耕 游牧、草原湿地、生态休闲、人文艺术等特色的文化符号和元素, 拓展传承利用途径,鼓励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美术馆、文 化馆等单位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 性发展。依托“中华诗词之乡”“河套民歌之乡”的定位,广泛开展 推进工作,扎实开展诗词六进工作,积极举办诗词节活动和诗词 朗诵比赛、诗词创作活动,打造“塞北诗词名城”,开展西路二人 台、杭哈民歌、山曲儿、漫瀚调等河套民歌的传承、展示、交流 活动,大力弘扬葵花粘贴画、河套硬四盘等非遗项目,组织非遗 专家对非遗项目进行专题调研和专案保护、传承指导,进一步挖 掘民俗文化内涵,塑造五原县独特的民间文化气质。 挖掘和弘扬丰富红色文化。依托内蒙古五原抗战纪念园、冯 玉祥誓师广场、五原县博物馆等三大红色旅游景点,深入挖掘“五 原誓师”“五原战役”等红色革命资源,加强革命遗迹保护、开发 和利用。深层次挖掘红色旅游文化内涵,着力培育“红色文化旅 游”。规划布局建设更多的红色旅游精品项目,对在建景区(点) 106 和农家乐中加入红色文化元素,丰富景区文化内涵,打造具有竞 争力的优质生态产品,促使红色旅游和绿色旅游相结合,加大景 区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建设,力争景区建设提档升级。 大力弘扬乌兰牧骑优良传统。乌兰牧骑是社会主义文艺战线 上的一面旗帜,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结合的产物,是享誉当代 的内蒙古民族文化品牌。不断丰富乌兰牧骑精神的内涵,加强五 原县乌兰牧骑队伍与队员的自身建设,拓展具有服务人民、助人 为乐、奉献精神的志愿服务项目,推广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 社会主义志愿服务典型。鼓励五原县乌兰牧骑在内部成立志愿服 务队伍,积极参加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为牧民提供文艺表 演之外的志愿服务。结合五原文化传统与生活实际,创作具有的 五原特色的文艺节目,进一步拓展乌兰牧骑志愿服务项目活动范 围。 发展壮大五原县葵花文化。以举办“河套葵花节”形式的文化 盛会为平台,以葵花文化搭台、葵花经济唱戏的形式,将葵花文 化不断丰富升华。打造“五原葵花”特色品牌,开设葵花旅游观光 带(点),在新农村建设中增添葵花文化元素。推广“五原葵花” 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充分利用五原县良好的葵花产业优势, 大力扶持发展产业观光园,通过“种植、销售”产业链和休闲观光 旅游紧密结合,擦亮“中国向日葵产业示范基地”金字招牌。通过 举办世界向日葵大会、建设中国向日葵城,将五原县葵花文化推 向世界。 107 2.加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宣传教育 创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教育体系。利用党校平台,举 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讲堂,邀请相关专家对党政机关干 部进行培训,准确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内涵和外延。通 过开展“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等主题宣传活动,结合举办“广 场舞大赛”、“合唱节”、“读书会”、“健步行”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 体活动,进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宣传,促进“绿水青 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地生根。普及学校生态环境保护教育, 启动中小学绿色学校创建活动,在中小学生中全面开展节粮、节 水、节电“三节”教育。充分发挥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作用,着力 提高广大教师的环保意识,开展学生社团教育活动。引导学校组 织中小学生深入乡村、社区和企业,开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 山”教育实践活动。培育美丽乡村和特色文化村,开展争创文明 村镇、文明户等活动,大力倡导绿色、低碳、健康的生产生活方 式。通过生态文明知识下乡、图书室、阅览室、文化活动室等文 化基础设施建设,制定通俗易懂的村规民约,深入推进生态文明 知识向农村传播。 灵活运用宣传媒体资源。统筹各类平台宣传普及“绿水青山 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促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 心。通过电视台、电台等开设生态文明类节目,投放生态文明公 益广告,通过户外宣传标语、环保专栏、书刊、报纸、生态创建 活动和环保纪念日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培育和 108 创新生态文化宣教载体,构建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生态文明宣传教 育体系,利用新媒体开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宣教。开 通五原县生态文明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短视频平台账号,将 生态文明建设进展以图文、短视频、视频直播等群众喜闻乐见的 形式生动地进行展示。 3.加大民众参与力度,促进实现共建共享 推动全民参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引导全社会共 同参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 银山”建设成果全民共享,逐步形成保护生态、爱护环境、节约 资源、绿色发展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风尚。通过推行城 镇生活垃圾的定点分类堆放、组织资源回收利用活动、义务植树 造林活动、环保义务劳动和志愿者行动、设立公众举报电话、建 立环保问题公众听证会制度等公众参与活动,培育公众的生态意 识和保护生态的行为规范,激励公众保护生态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在全社会形成提倡节约、爱护生态环境的社会价值观念、生活方 式和消费行为。推进政府绿色采购,推行无纸化和绿色节能办公。 倡导全民绿色出行,低碳出行,减少私家车的使用,多使用步行 +自行车+公交车的出行方式。大力推进建设学习型社会,提高全 民生态文明意识,调动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发挥群 众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推动五原县“绿 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进程。到 2023 年,公众对“两山”建设 成效的满意度达到 95%以上。 109 完善全民参与共建共享机制。完善信息公开制度,推进监管 部门公开以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开,确保公众畅通获 取环境信息,通过网络平台公开曝光违法典型案例。健全企业环 境行为公开制度,鼓励企业通过开放企业环境教室、企业环保志 愿者及主动邀请公众来企业参观和学习,促进企业与公众之间的 沟通交流。充分发挥社会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及时曝光生态环 境问题,跟踪报道整改进展情况。加强环保举报工作规范化管理, 督促各地做好群众举报受理、查处和反馈工作。鼓励公众通过 “12369”环保举报热线、信件、电子邮件、政府网络、微信微博 平台等途径,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监督。完善公众参与制度,有 序增加公众参与程度,发挥民间组织和志愿者的积极作用,构建 全民参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的社会行动体系。 (五)探索长效保障体制机制,助力实践创新基地建设 1.强化目标责任机制 加强党政同责机制。建立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 责任制,坚持“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管业务必须管环保、管生产 经营必须管环保”的原则。加快推进完善县党委与县政府对全县 辖区内的环境质量和环境安全负责制,对全县的环境保护工作进 行统一领导,协调各职能部门履行环境保护职责,建立对环境保 护工作统一监督管理的工作机制。各部门及各乡镇政府明确各自 环境保护监管职责。建立管理制度将环境质量的目标和任务分解 落实到各乡镇,将环境质量状况作为重要参考指标,分解落实各 110 地区总量减排目标任务,特别在大气、水污染防治方面。结合环 境保护综合督察制度,河(湖)长制、林长制等,建立健全全市 环境保护责任落实制度,环境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环境保护 综合目标考核制度等,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助力建设担当 型政府。 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实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 产离任审计,促进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切实履行 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促进自然资源资产节约 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围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决策部 署,积极探索和总结审计方式和领导干部责任界定方式,在土地 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草原、湿地资源,自然保护区、风景 名胜区、湿地公园资源,以及盐碱地改良、大气污染防治等重点 领域积极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强化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履 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各级党委政府除对本 辖区环境质量负责外, 还应对区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负相关责任。 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出台生态文明目标评价考 核办法,建立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建立生态环 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加强生态文明考核与责任追究的统筹 协调。推进环境损害司法鉴定评估规范化管理,加大对重特大环 境事件的责任追究力度。构建责任明确、途径畅通、技术规范、 保障有力、赔偿到位、修复有效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2.完善监管体制机制 111 完善河(湖)长制和林长制。在县、镇(乡)、村三级河长 体系全覆盖基础上,提升完善现有政策中组织结构、职能边界、 资金保障、宣教制度、考核制度等制度体系。完善一河(湖、林) 一策,以问题为导向,推进专项治理工程开展,制定水域及岸线 管理机制,依托生态环境网格化监管体系建立日常巡护监管机制, 做好河湖水域岸线管理保护,切实保护沿河沿湖自然植被和生态 环境。建立各乡镇用水总量分配制度,建立林业资源保育与利用 制度,完善河(湖)长制和林长制,维护河(湖)林生态健康, 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建立动态考核指标体系构建机制,做到水 岸齐抓、标本兼治、治管并举,以更好的实现河长制、湖长制、 林长制的全面建立到全面见效。 建设智慧环保机制。建设生态环境网格化监管机制。构建统 一规范、布局合理、覆盖全面的五原县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 配套建设各部门协调机制。在现有工业园区网格化监管工作基础 上,进一步建立全县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环境整治运 作机制。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对五原县空间规划和主体功能 区定位合理布局。针对不同功能定位的生态环境网格,制定差别 化的监测制度,创新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建立网格化生态环境监 管体系。实施“智慧环保”信息化工程,构建一个“系统集成、资 源整合、信息共享”的数据中心,打造与上下级生态环境部门、 县政府各部门进行数据交换平台,以实现将“信息孤岛”整合成为 “信息大陆”,建立生态环境数据深度挖掘、主题分析实施方案与 112 管理制度,为现代化环保工作的监测监控、环保管理、环境应急、 环保政务提供及时、准确、系统的信息服务,为环保决策提供数 据辅助支撑机制,助力创新型政府建设。 完善跨区域生态环境协调联动机制。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地市 的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协同机制,积极参与黄河水环境污染联防 联控机制和区域联动体系建设,开展按流域设置环境监管和行政 执法机构试点,深化区域大气联防联控,与周边地市建立统一的 环境保护预警规范与实施细则, 共同完善生态环境执法联动机制, 以打牢生态环境执法联动基础、打击区域内生态环境违法行为。 加强环境执法、监管、管理人才队伍共同建设机制,以建立健全 区域间生态环保协调联动机制。 3.倡导市场化机制 健全生态补偿制度。实现森林、草原、湿地、水流、耕地五 个重点领域生态保护补偿实现全覆盖,实现对自然保护区、河流 源头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等重要区域生 态保护补偿全覆盖。量化生态补偿的专项绩效考核目标,实行绩 效考核体系,并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做到生态补偿资金专款专 用、到乡镇、到项目,逐步扩大补偿范围,合理提高补偿标准。 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 制。 积极实行环境税费制度。加快推进将资源税扩展到占用各种 自然生态空间,推动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合理提高和 113 制定污水处理费、垃圾处理收费、再生水收费等环境服务收费标 准。执行差别电价和超耗能惩罚性电价、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可 再生能源、脱硫脱硝除尘的电价补贴政策。研究出台有机肥补贴、 秸秆和畜禽废弃物综合利用扶持政策。 推进排污权交易制度。建立健全排污权初始分配制度,为排 污权交易制度建设提供基础。制定适应五原县实际情况的 COD、 SO2 等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办法,深入推进主要污 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开展面源削减与点源削减的抵扣交 易,规范排污权有偿使用、储备和交易行为。 完善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加快地方金融创新,建立多元 化生态环保投融资机制,鼓励通过招商、银行业绿色信贷产品等 途径,吸引社会资金以独资、合资、承包、拍卖、股份制、股份 合作制等不同形式参与五原县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事业。完善资 源有偿使用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鼓励和完善 绿色信贷及绿色保险制度。大力发展绿色金融,鼓励金融机构对 清洁生产企业的绿色信贷支持和保险服务;鼓励有条件的乡镇通 过专业化绿色担保机制、设立绿色发展基金等手段撬动更多的社 会资本投资绿色产业,加大金融对改善生态环境、资源节约高效 利用的支持。 114 六、工程项目 根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目标,围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基地建设的主要任务,结合五原实际, 针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初步确定五原 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基地建设重点工程 23 项,工程总投 资约 31.89 亿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基地建设实施的工程 包含生态功能提升工程、环境质量改善工程、绿色高质量发展工 程、生态文化宣教工程和生态制度创新工程,共五大类。 (一)生态功能提升工程 生态功能提升工程主要包括巴彦淖尔市黄河生态廊道建设 项目、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退化林分修复等 5 项重点工程, 工程投资约 4.09 亿元。 表 6-1 生态功能提升工程 序号 工程名称 建设内容及规模 建设 地点 投资估算 (亿元) 建设时限 责任单位 1 巴彦淖尔市 黄河生态廊 道建设项目 五原县生态牧草种植面积 5 万亩;五原县经济林种植面 积 0.5 万亩。 天吉 泰镇 套海 镇 2.64 2021-2023 五原县林业 和草原局 2 京津风沙源 治理二期工 程 完成人工造林 1 万亩,人工 饲草 25 万亩等。 全县 0.48 2021-2025 五原县林业 和草原局 3 退化林分修 复 完成退化林分修复 8 万亩。 全县 0.4 2021-2024 五原县林业 和草原局 4 五原县森林 抚育补贴项 目 森林抚育项目面积 20 万亩。 全县 0.4 2021-2024 五原县林业 和草原局 5 天保工程森 林管护费 继续强化森林管护,管护总 面积 35.4 万亩。 全县 0.17 2021-2025 五原县林业 和草原局 4.09 小计 115 (二)环境质量改善工程 环境质量改善工程主要包括五原县塔尔湖镇水环境综合治 理项目、五原县垃圾填埋场项目、五原县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 地水质净化工程等 3 项重点工程,工程投资约 2.2911 亿元。 表 6-2 环境质量改善工程 序 号 工程名称 建设内容及规模 建设 地点 投资估算 (亿元) 建设时限 责任单位 1 五原县塔 尔湖镇水 环境综合 治理项目 新建污水处理厂 2 座,日处理污水 130 吨/日,改建 500 吨/日污水处理 厂及配套污水管网 12.71 公里、新建 生态隔离带 1.916 平方公里,新建生 态沟渠 13km、新建生态步道 5.08km 及其他配套工程。 塔尔 湖镇 0.6856 2021-2023 五原县生 态环境局 2 五原县垃 圾填埋场 项目 新建填埋场 1 座。 全县 0.8 2021-2023 五原县环 境卫生管 理所 3 五原县污 水处理厂 尾水人工 湿地水质 净化工程 本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潜流湿地 46000m2 ; 改 造 现 状 表 流 湿 地 85000m2;生态边坡 16300m;人工水 隆兴 草 5500m2;基底改良 3000m2;生态 昌镇 浮岛 2400m2;3m 宽管理道路 2950m; 生态景观 1 项;周边绿化 10000m2; 生态走廊 1000m。 2021-2022 五原县住 建排水设 施管理站 0.8055 2.2911 小计 (三)绿色高质量发展工程 绿色高质量发展工程主要包括五原县润海源实业有限公司 年屠宰 8000 万只肉鸡、5 万吨熟食加工项目,五原县笠峥农牧业 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新建年产 2 万吨葵花籽(仁)及炒货精深加工 项目等 8 个重点工程,工程投资约 24.1716 亿元。 116 表 6-3 绿色高质量发展工程 建设 地点 投资估算 (亿元) 建设时限 责任单位 建设 11 万亩温室大棚。 全县 0.5 2021-2023 五原县农牧 和科技局 全市高标准 农田建设项 目 建设高标准农田 28.22 万亩。建设成型的高 标准农田要成为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 完善、农田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 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 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划定为永久基本 农田的耕地。 全县 0.3 2021-2023 五原县农牧 和科技局 农业生产发 展专项项目 建设高标准农田 24.78 万亩。建设成型的高 标准农田要成为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 完善、农田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 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 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划定为永久基本 农田的耕地。 全县 0.7916 2021-2023 五原县农牧 和科技局 4 五原县润海 源实业有限 公司年屠宰 8000 万只 肉鸡、5 万 吨熟食加工 项目 项目总占地面积约 240.6 亩,总建筑面积 99608.7㎡。建设内容主要包括肉鸡屠宰加 工 车 间 32004.04 m2 , 熟 食 加 工 车 间 18716.61 m2,预留车间 15830.4 m2,待宰棚 2160 m2 ,餐厅 3259.14 m2 ,宿舍楼 21384 m2,制冷机房、变配电室 2001.65 m2,锅炉 房 720 m2,羽毛粉车间 3420 m2,消防泵房 112.86 m2,污水处理设施一套,以及其它 相关辅助生产设备设施等。项目建成后达到 年屠宰 8000 万只肉鸡、年产 5 万吨熟食加 工生产能力。 全县 7.2 2021-2023 五原县发展 和改革委 5 五原县笠峥 农牧业开发 有限责任公 司新建年产 2 万吨葵花 籽(仁)及 炒货精深加 工项目 项目占地面积约 32541 m2,建筑面积 10000 m2,其中:新建办公楼 1300 m2、厂房 4000 m2、库房 4700 m2;新建葵花籽(仁)及炒 货生产线 9 条,购置色选机、比重机、去石 工业 机、煮锅、炒锅、冷却机等设备,并配套相 园区 关附属工程。项目建成后,可形成 1 万吨葵 花籽、0.4 万吨葵仁、0.6 万吨炒货生产能力, 总产能达到 2 万吨。 0.6 2021-2023 五原县发展 和改革委 6 五原县民泰 农贸有限责 任公司新建 年产 1.7 万 吨葵花籽 (仁)及炒 货精深加工 项 目 占 地 面 积 约 26888 m2 , 建 筑 面 积 33873.6 m2,其中:新建办公楼 1485㎡、车 间 32214.6 m2、附属用房 174 m2;新建葵花 工业 籽(仁)及炒货生产线 7 条,购置色选机、 园区 比重机、去石机、煮锅、炒锅、冷却机等设 备,并配套相关附属工程。项目建成后,可 形成 1 万吨葵花籽、0.5 万吨葵仁、0.2 万吨 0.7 2021-2023 五原县发展 和改革委 序号 工程名称 1 全市设施农 业建设项目 2 3 建设内容及规模 117 炒货生产能力,总产能达到 1.7 万吨。 项目 7 内蒙古中能 生物科技有 限公司新建 30 万吨玉 米制乙醇项 目(原中兴 能源) 项目两期共计建成年产 30 万吨成品燃料乙 工业 醇(共计投资 11.8 亿元)一期 15 万吨项目。 园区 11.88 2021-2023 五原县发展 和改革委 8 内蒙古东创 农牧业机械 有限责任公 司年产 32000 台 (套)智能 规模化养殖 设备设施、 非燃油化农 牧业机械制 造项目 建设厂房,购进先进设备、仪器。 工业 园区 2.2 2021-2023 五原县发展 和改革委 24.1716 小计 (四)生态文化宣教工程 生态文化宣教工程主要包括生态文化载体建设项目、生态文 化保护与培育项目、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建设项目、生态文明思想 宣传推广项目等 4 个重点工程,工程投资约 1.22 亿元。 表 6-4 生态文化宣教工程 序 号 工程 名称 建设内容及规模 建设 地点 投资估算 (亿元) 建设时限 责任单位 1 生态文 化载体 建设项 目 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集聚区,积 极培育生态文旅产业,加快完成“天赋河 套·五原印巷”文旅创意园、市民活动中心 项目建设。 全县 1.06 2021-2023 五原县文 体旅游广 电局 生态文 化保护 与培育 项目 挖掘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生态元素和生态 思想,加快建立多层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体系和传承人认定体系,促进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大力弘扬以“五原 全县 誓师”和 “五原战役”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 深入挖掘古郡文化和葵花文化;加强新时 代乌兰牧骑建设,创作一批在全区、全市 2021-2023 五原县委 宣传部、 五原县文 体旅游广 电局 2 118 0.08 叫得响的精品文艺力作,做美绿色生态文 化旅游,打造优质生态产品。 3 4 生态文 明教育 体系建 设项目 在各类党政干部培训中提升生态文明知 识培训覆盖面,组织开展“五原生态论坛” 等一系列论坛和讲座活动;大力开展生态 文明教育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农 村、进学校活动,加快五原县中小学生研 学实践教育基地塔尔湖生态研学园项目 建设,创新校园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启动 中小学绿色学校创建活动;着力提高广大 教师的环保意识,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教 师的业务培训;鼓励企业培育体现生态文 明理念的企业文化,引导并支持企业开展 生态文明建设活动;以自然保护区、湿地 公园、博物馆、文化场馆(设施)等为依 托建设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生态文 明思想 宣传推 广项目 打造专业化的生态文明网络宣传平台,建 设基于各位网络应用的生态文明宣传教 育阵地;加快推进“河套民歌之乡”建设, 开展河套民歌的传承、展示、交流活动, 进一步完善“河套民歌之乡”示范点和展演 队伍;扎实开展中华诗城创建活动,筹备 举办第四届中华诗人节;建设一批生态文 化示范基地,开展形式多样、丰富生动的 生态体验活动,扩大生态文明宣传范围, 提高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认知度。 全县 全县 0.03 0.05 2021-2023 五原县委 宣传部、 五原县教 育局 2021-2023 五原县委 宣传部、 五原县文 体旅游广 电局、五 原县文联 1.22 小计 (五)生态制度创新工程 生态制度创新工程主要包括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与治理 机制项目、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项目、实践创新基 地建设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制度项目等 3 个重点工程,工程投资 约 0.12 亿元。 表 6-5 生态制度创新工程 119 序号 工程名称 建设内容及规模 建设 地点 投资估算 (亿元) 建设时限 责任单位 1 完善生态环境 保护修复与治 理机制项目 健全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与治理政策法 规标准、监测评估、监督执法、督察问 责体系;制定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建立 自然保护地体系。 全县 0.04 2021-2023 五原县生 态环境局 2 建立资源有偿 使用和生态补 偿制度项目 建立分类补偿与分档补助相结合的生 态农牧业补偿制度、流域横向生态补偿 机制;建立生态保护权益交易和生态保 护融资机制。 全县 0.05 2021-2023 五原县自 然资源局 实践创新基地 建设信息公开 与公众参与制 度项目 深化两山实践基地建设信息公开,充分 利用各种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扩大信 息公开的范围,规范和畅通信息公开的 渠道。定期发布环境质量、政策法规、 全县 项目审批和案件处理等信息,确保公众 的知情权;完善两山实践基地建设社会 监督机制,丰富公众监督形式,完善舆 论监督和评估机制。 2021-2023 五原县委 宣传部、 五原县生 态环境局 3 0.03 0.12 小计 120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县级有关部门及时研究出台具体配套政策措施,完善实践创 新基地创建的政策体系。成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 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统筹组织、协调基地各项工作,保障基地建 设顺利实施。建立部门间联席会议机制,研究制定生态环保重大 政策,协调解决生态环保重大事项,强力推进生态环保重大问题 整治。建立目标责任制,将各项工作落实到党政机关及各个职能 部门,建立责任人清单,明确工作目标、工作任务、时间节点, 强化责任意识,保障工作稳步推进。强化各乡镇基地建设的主体 责任,加强县、乡镇两级协调配合,切实形成行业有效指导、逐 级管理推动、各方共建共享的工作格局。 (二)拓宽融资渠道 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市财政资金支持,整合各部门涉及 基地建设财政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纳入五原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的重大项目。引导 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基地建设,适当给予税收和金融政策优惠, 拓宽资金渠道,缓解财政压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加大财政资 金扶持力度,培育一批绿色节能环保产业龙头企业。全力打造绿 色金融品牌,打通基金、银行、证券、保理、信托、租赁等投融 资渠道,为基地建设融资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三)强化科技支撑 121 坚持发挥政府的行政指导和行政服务职能,支持科技成果转 化。积极开发和引进科技含量较高的生态产业项目和有利于改善 生态环境的适用技术,加大对企业技术研发的扶持力度,提高企 业科技创新水平和自主研发能力。加强与专业科研院所合作,组 织开展生态修复、污染治理、资源循环利用、新能源开发等技术 研究,完善社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积极为农牧民开展技术服务, 引导农牧民采用科学的种植技术和饲养技术,用现代农业科学技 术改造传统农业,提升农业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运用好科技 小院并逐步在全县推广。 (四)加强队伍建设 加大各项引智项目向生态文明建设倾斜力度,支持和引导各 类专业人才聚集。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专业人才,强化政府 部门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培训,提高公务人员的专业知 识和技能。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建立培训机构,鼓励和资助企 业员工参加技术再培训。完善高层次人才队伍引进机制,对于农 牧业、食品业、旅游业等主导产业的高端人才,给予一定的优惠 政策,吸引优秀外来高端人才落户,不断夯实人才支撑。 (五)注重宣传引导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深入细致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政策的 宣传解读,及时回应和解答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积 极引导社会公众参与,增强群众获得感。充分利用广播、电视、 报刊、网站、自媒体等新闻媒体和社交平台,组织开展生态文明 122 知识宣传教育,切实增强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形成全社 会共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观的良好氛围。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