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2020年“数字人文荣誉研究辅修学位”招生公告 - 招生信息 -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docx
“数字人文”荣誉研究辅修学位培养方案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一、培养目标 本学位培养从数字人文的学科前沿出发,以跨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型人文社会 科学人才培养为目标,着力培养一批学科基础扎实、综合素质突出、实践能力优 秀、具备国际视野、适应现代信息社会高速发展需求的数字人文优秀人才。 本学位学生将系统学习面向数字人文的数据采集、管理、分析和呈现的基本 理论、方法和技术,掌握数字人文项目的建设路径,能够运用相关的技术工具、 数据分析软件和编程技术分析处理问题,具备一定的定量分析和解决人文社科研 究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要求 本学位培养的学生应该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有科学的世界观、 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立志献身新时代 祖国的建设事业。参与学生应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的通识背景,系统掌握管理学、 历史学、国学、社会学、新闻学、计算机学等某个或多个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 有较强的协作能力、书面表达和沟通能力。 学生完成荣誉研究辅修学位项目设定的培养方案和要求后,可获得荣誉研究 辅修学位。注意:荣誉辅修学位是学校自主颁发的学习项目的荣誉性证明,非国 家学位主管部门授权颁发的正式学位,不具有正式学位法定效力。 三、培养模式及特色 本学位培养的是信息资源管理、数字技术、计算机、历史学、语言学、艺术 学、传播学等交叉学科人才,将以研究项目实践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多学科的学习 和通识教育,其培养特色概述如下: 1. 研究型教学方法,培养学生问题导向思维、创新研究能力、沟通表达能 力、协同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2. 以循序渐进的方式从数字人文相关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到文化要素分析、 数据采集、数据组织、数据分析、产品开发的项目实践,从理论到实践 双向视角系统构建了数字人文的知识体系。 3. 面对复杂的人文现象和数字技术,突出并创新文化分析、数字技术的工 具性作用,拓展数字技术在人文社科研究中的应用。 4. 课程学习与研究实践紧密结合,毕业论文突出主修专业与项目主题的跨 学科复合研究。 5. 实践教学内容与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本科 生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等项目指导相结合,聘请优秀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作 为助教参与研讨课程和课外深度指导,形成梯队式传帮带培养模式,提 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6. 注重国际交流与对话,注重通过课程理论学习和项目实践学习来推进学 生研究能力的提升,鼓励并指导学生以项目实践为基础参加高水平国际 会议或数字人文国际赛事,进一步扩展其国际视野和提升其国际交流能 力。 四、课程设置与培养环节 获得学位需要完成 30 学分,其中,理论方法课程 14 学分、实践课程 10 学 分,毕业设计(论文)6 学分。学生在本学位项目中所完成的课程学分可替代主 修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学分和发展指导类课程的学分,最多可替代 12 学分。 本学位课程设置具有如下特征: 1. 精配套:参照国外教育项目设计精选本项目课程模块; 2. 首创性:每一门课程都是(国内)首次开设; 3. 多学科:根据该领域需要配置不同学科不同专长教师; 4. 开放性:除校内教师外,吸收校外有关专家以多种方式参与项目教学; 5. 双主体:教师和学生同为主体,多方式调动学生主体意识和角色; 6. 三位一体:每一门课都力图兼顾教学、科研、实践三种功能,在理论学 习基础上融入小创意、微设计、独立项目,实行项目教学。 学位培养环节具体如下: (1)课程教学 14 学分 课程名称 1 2 3 4 5 6 7 学分 数字人文导论 Introduction to digital humanities 数字记忆建构的理论与方法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memory: theory and practice 文献学理论与方法 Theory and method for philology 叙事史学 Narrative history 数字人文技术与工具 Technology and tools for digital humanities 数字内容分析与挖掘 Analysis and mining of digital content 新媒体艺术 New media and arts (2)实践教学 2 任课老师 冯惠玲(一级教授)、 加小双 2 马林青、刘力超 2 李晓菊、何庄、华建光 2 梁继红 2 牛力、王彦妍 2 任明、霍朝光 2 郭春宁 10 学分 实践课程:要求学生在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完成对数字人文基本资源对象的 数字化、著录、组织、分析、挖掘和呈现等项目实践,并针对自选题目或老师指 定的项目,在教师和助教的指导下分组完成一项完整的数字人文项目,并完成书 面调查报告和口头报告。 实践课程不采用课堂授课方式,课程时间地点由指导老师制定。考核方式采 用项目方案和报告形式。 鼓励学生以实践课程为依据,申报各种各级大学生创新竞赛或科研活动,并 积极参与高水平国际会议,展开国际交流与对话。 课程名称 学分 负责老师 1 资源数字化与组织 2 王彦妍等 2 数据分析、挖掘与呈现 2 傅予等 3 数字人文项目设计 2 加小双等 4 数字人文项目实践 4 所有团队教师和助教分组教学指导 (3)毕业设计(论文) 6 学分 原则上毕业论文应为突出主修专业与项目主题的跨学科复合研究。 五、学期安排及学程规划 数字人文荣誉研究辅修学位项目在本科二年级结束的暑假进行选拔,每期选 拔 8-15 人,分四个学期,共计两年完成培养。 学程规划表: 课程设置 与 培养环节 理论方法 实践教学 毕业设计 学 学习内容 分 各学期学分配置 一 秋 春 二 秋 三 春 秋 四 春 数字人文导论 2 2 数字记忆建构的理论 与方法 2 2 文献学理论与方法 2 叙事史学 2 数字人文技术与工具 2 数字内容分析与挖掘 2 新媒体艺术 2 2 资源数字化与组织 2 2 数据分析、挖掘与呈 现 2 数字人文项目设计 2 数字人文项目实践 4 毕业设计(论文) 秋 春 学习 学分 要求 设置 必修 14 必修 10 必修 6 2 2 2 2 2 2 4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