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大纲.doc
口腔组织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主任: 耿海霞 课程编码:0110034-5 开课单位: 口腔医学教研室 课程中文名称:口腔组织病理学 课程英文名称: Oral Histology and Pathology 口腔组织病理学是口腔医学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是联系医学基础和口腔专业知识的桥梁 和纽带,内容包括口腔颌面部软硬组织的胚胎发生和组织形成,还包括口腔颌面部疾病的组织 发生和临床病理表现,是集理论性与应用性为一体的学科。 《口腔组织病理学》课程是口腔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以口腔颌面部组织病理工作为 逻辑起点。口腔组织病理学涉及面广、内容深刻,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一定的理解 领会能力。本课程通过循序渐进的对牙齿的发生、组织特点以及颌面部组织的发生和组织特点 进行基本理论知识的讲授,并且在每堂大课后均有同等学时的实验课程,通过大课多媒体系统 和实验课显微图像互动教学系统相结合,促进和帮助学生掌握理解所学的知识理论。 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认真执行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严(严肃态 度、严格作风、严密方法),讲授与实验相结合,通过教学实验与课堂讨论深化对基本理论的认 识,并结合科研适当介绍本学科国内外的发展动态与学术前沿。学生通过听课、实验室实习、 电教图像观摩、自学、教师辅导、实验课和笔试考试等方式完成教学大纲内容。 本教学大纲供口腔医学专业本科(五年制)使用。 先修课程要求:在完成医学基础相关临床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后开设该课程。 本课程计划 90 学时,5 学分,其中理论授课 54 学时,实验课 36 学时。 选用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卫生部规划教材《口腔组织病理学》 第五版,于世凤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实验室切片观察,绘制典型结构示意图。 考核方法:理论知识闭卷考试(70%)+实验课回答问题及作业成绩(30%) 。 教学进程安排表: 学时 章节 教学内容 理论 实践 合计 3 11 3 一 口腔颌面部发育 二 牙的发育 5 三 牙体组织 5 3 8 四 牙周组织 3 3 6 五 口腔粘膜 2 六 涎腺 2 七 颞下颌关节(自学) 3 7 八 牙发育异常(自学) 九 龋病 5 3 8 十 牙髓病 2 十一 根尖周炎 1 3 10 十二 牙周组织病 4 十三 口腔粘膜病 6 3 9 十四 颌骨疾病 2 十五 颞下颌关节病(自学) 6 13 十六 涎腺非肿瘤性疾病与涎腺肿瘤 5 十七 口腔颌面部囊肿 3 3 6 十八 牙源性肿瘤 4 3 7 十九 口腔颌面部其他组织来源的肿瘤和 2 3 5 54 36 90 瘤样改变 合计 课内实验安排(实验课教学大纲另行制订,此处只简要标注下列内容) 序号 实验项目 学时 类型 每组人数 基本教学要求 一 口腔颌面部发育及牙的 发育 3 验证性 2 观察牙齿发育各阶段切片。 二 牙体组织 3 验证性 2 观察各种釉质磨片、各种牙 纵/横断磨片。 三 牙周组织 3 验证性 2 观察各种牙周组织切片。 四 口腔粘膜、涎腺 3 验证性 2 观察口腔黏膜切片,腮腺/颌 下腺切片。 五 龋病 3 验证性 2 观察各种龋齿切片/磨片。 六 牙髓病、根尖周病及牙周 组织病 3 验证性 2 观察牙髓、根尖周炎切片、 各种牙周病切片。 七 口腔粘膜病 3 验证性 2 观察各种口腔黏膜病切片。 八 颌骨疾病、涎腺非肿瘤性 疾病 3 验证性 2 九 涎腺肿瘤 3 验证性 2 十 口腔颌面部囊肿 3 验证性 2 十一 牙源性肿瘤 3 验证性 2 十二 口腔颌面部其他组织来 源的肿瘤和瘤样改变 3 验证性 2 观察涎腺非肿瘤疾病及颌 骨疾病切片。 观察各种涎腺肿瘤疾病切 片。 观察各种口腔囊肿疾病切 片。 观察各种口腔颌面部牙源 性肿瘤切片。 观察口腔颌面部其他组织 来源肿瘤疾病切片。 第一篇 口腔组织胚胎学 第一章 口腔颌面部发育 一、学习目的 掌握:部、腭部的正常发育过程要点及主要发育畸形。包括发育时间、各个突起的名称、 联合和融合的概念、唇裂、腭裂、颌面裂的形成。 理论课 3 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神经嵴、鳃弓和咽囊 ⒈ 神经嵴的分化 ⒉ 鳃弓及咽囊的发育 第二节 面部的发育 ⒈ 面部发育过程 ⒉ 面部发育异常 第三节 腭的发育 ⒈ 腭部发育过程 ⒉ 腭发育的调控 ⒊ 腭部发育异常 第四节 舌的发育 ⒈ 舌的发育过程 ⒉ 舌的发育畸形 第五节 涎腺及口腔粘膜的发育 ⒈ 涎腺的发育 ⒉ 口腔粘膜的发育 第六节 颌骨和颞下颌关节的发育 ⒈ 下颌骨的发育 ⒉ 上颌骨及腭骨的发育 ⒊ 颞下颌关节的发育 ⒋ 颌骨发育的调控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⒈ 重点及难点:面部、腭部的正常发育过程要点及主要发育畸形。 ⒉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大体标本观察。 四、思考与练习 ⒈ 面部发育过程中各突起的名称、联合和融合 ⒉ 各种面裂畸形的发生学、背景及发生部位 第二章 牙的发育 一、学习目的 掌握:牙胚的发生和分化及各时期的组织学特征 ⒈ 牙板的发育及组织学特征。 ⒉ 造釉器的发育及组织学特征。 ⒊ 牙乳头的发育及组织学特征。 ⒋ 牙囊的发育及组织学特征。 ⒌ 牙板的结局。 熟悉:牙体组织的形成、牙髓的形成、牙根的形成。 了解:牙周组织的形成、牙的萌出和替换。 理论课 5 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牙胚的发生和分化 ⒈ 成釉器的发育 ⒉ 牙乳头 ⒊ 牙囊 ⒋ 牙板的结局 第二节 牙体组织的形成 ⒈ 牙本质的形成 ⒉ 釉质的形成 ⒊ 牙髓的形成 ⒋ 牙根的形成 ⒌ 牙周组织的形成 第三节 牙的萌出和替换 ⒈ 牙的萌出 ⒉ 乳恒牙交替 ⒊ 牙萌出的次序和时间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⒈ 重点及难点:牙板、成釉器、牙乳头、牙囊的发育及组织学特征。 ⒉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磨片观察。 四、思考与练习 ⒈ 造釉器的发育及组织学特征; ⒉ 牙乳头的发育及组织学特征。 ⒊ 牙囊的发育及组织学特征 第三章 牙体组织 一、学习目的 掌握:牙体组织组织学结构 ⒈ 牙釉质理化特征及组织学结构;包括:釉柱、釉质生长线、釉板、釉丛、釉梭、釉牙本 质界。 ⒉ 牙本质理化特征及组织学结构。包括:牙本质小管、造牙本质细胞突起、细胞间质、管 间牙本质、管周牙本质、牙本质。 ⒊ 生长线、球间牙本质、托姆斯粒层、前期牙本质、继发性牙本质、透明牙本质和死区。 ⒋ 牙骨质理化特征及组织学结构。包括:无细胞性牙骨质、细胞性牙骨质、釉牙骨质界、 牙本质-牙骨质界。 ⒌ 牙髓组织学结构包括:造牙本质细胞层、乏细胞层、多细胞层、髓核及牙髓中的细胞成 分。 熟悉:釉质表面结构、牙骨质的生物学特征,熟悉牙髓的增龄性变化。 了解:釉质的临床意义、超微结构特征,牙髓的临床意义。了解牙本质的神经分布及感觉。 理论课 5 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釉质 ⒈ 理化特性 ⒉ 组织学结构 ⒊ 釉质的表面结构 ⒋ 釉质结构的临床意义 第二节 牙本质 ⒈ 理化特性 ⒉ 组织学结构 ⒊ 牙本质的反应性改变 ⒋ 牙本质的神经分布与感觉 ⒌ 牙本质液、牙本质渗透性和敏感性 第三节 牙髓 ⒈ 组织学结构 ⒉ 牙髓的增龄性变化及牙髓组织结构的临床意义 第四节 牙骨质 ⒈ 理化特性 ⒉ 牙骨质的分类 ⒊ 组织学结构 ⒋ 牙骨质结构的临床意义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⒈ 重点及难点:釉质、牙本质、牙骨质及牙髓的理化特征及组织学结构。 ⒉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实验室切片观察、绘制典型结构示意图。 四、思考与练习 ⒈ 牙釉质的理化特征及组织学机构 ⒉ 牙本质的理化特征及组织学机构 ⒊ 牙骨质的理化特征及组织学机构 第四章 牙周组织 一、学习目的 掌握:牙周组织的组织学结构 ⒈ 牙龈的表面解剖和组织学结构。 ⒉ 牙周膜的组织学结构。 (1) 牙周主纤维的分组、各组起止及方向、功能。包括:牙槽嵴组、水平组、斜行组、根尖 组、根间组。 (2) 上皮剩余的来源、形态。 (3) 牙骨质小体的来源、形态。 (4) 细胞成份:成纤维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成牙骨质细胞。 ⒊ 牙槽骨的组织学结构及牙槽骨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密质骨、松质骨和固有牙槽骨。 熟悉:牙周膜的功能。 了解:牙周膜的增龄性变化。 理论课 3 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牙龈 ⒈ 表面解剖 ⒉ 组织学结构 第二节 牙周膜 ⒈ 组织学结构 ⒉ 牙周膜的功能 ⒊ 牙周膜的增龄变化 第三节 牙槽骨 ⒈ 组织学结构 ⒉ 生物学特性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⒈ 重点及难点:牙龈、牙周膜、牙槽骨的组织学结构以及生物学特性。 ⒉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实验室切片观察、绘制典型结构示意图。 四、思考与练习 ⒈ 牙龈的表面解剖及组织学结构 ⒉ 牙周膜的组织学结构 第五章 口腔粘膜 一、学习目的 掌握:口腔粘膜的基本组织学结构。包括上皮层、固有层、粘膜下层。 ⒈ 咀嚼粘膜组织学特征 (1) 硬腭组织学特征; (2) 牙龈组织学特征。 ⒉ 被覆粘膜组织学特征 (1) 唇粘膜、颊粘膜组织学特征; (2) 口底、舌腹粘膜和软腭组织学特征。 ⒊ 特殊粘膜组织学特征 包括:舌背粘膜、丝状乳头、菌状乳头、叶状乳头、轮廓乳头、味蕾。 熟悉:口腔粘膜的功能和增龄性变化。 理论课 2 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口腔粘膜的基本组织结构 ⒈ 上皮 ⒉ 固有层 ⒊ 粘膜下层 第二节 口腔粘膜的分类及结构特点 ⒈ 咀嚼粘膜 ⒉ 被覆粘膜 ⒊ 特殊粘膜 第三节 口腔粘膜的功能和增龄变化 ⒈ 口腔粘膜的功能 ⒉ 口腔粘膜的增龄变化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⒈ 重点及难点:口腔粘膜的基本组织学结构及咀嚼粘膜、被覆粘膜、特殊粘膜的组织学特 征。 ⒉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实验室切片观察、绘制典型结构示意图。 四、思考与练习 ⒈ 口腔粘膜的基本组织学结构 ⒉ 咀嚼粘膜、被覆粘膜、特殊粘膜的组织学特征 第六章 涎腺 一、学习目的 掌握:涎腺的一般组织结构及分布 ⒈ 腺泡的组织结构及分布,包括:浆液性腺泡、粘液性腺泡、混合性腺泡。 ⒉ 导管系统的组织结构,包括:闰管、分泌管、排泄管。 ⒊ 腮腺、颌下腺、舌下腺的位置及组织学特征。 ⒋ 各组小涎腺的分布及组织学特征。 熟悉:涎腺功能与增龄性变化、唾液的成分及作用。 理论课 2 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涎腺的一般组织结构 ⒈ 腺泡 ⒉ 导管 ⒊ 结缔组织 第二节 涎腺的分布及组织学特点 ⒈ 腮腺 ⒉ 颌下腺 ⒊ 舌下腺 ⒋ 小涎腺 第三节 涎腺的功能和增龄变化 ⒈ 涎腺的功能 ⒉ 涎腺的增龄性变化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⒈ 重点及难点:涎腺的一般组织结构及分布。 ⒉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实验室切片观察、绘制典型结构示意图。 四、思考与练习 ⒈ 腺泡的组织结构及分布 ⒉ 导管系统的组织结构 第七章 颞下颌关节(自学) 一、学习目的 掌握:颞下颌关节的组成和各部分的组织结构特点。 了解:颞下颌关节的增龄变化。 二、课程内容 ⒈ 髁突 ⒉ 关节窝和关节结节 ⒊ 关节盘 ⒋ 关节囊和韧带 ⒌ 滑膜 ⒍ 关节血管和神经分布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⒈ 重点及难点:颞下颌关节的组成和各部分的组织结构特点。 ⒉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实验室切片观察。 四、思考与练习 ⒈ 髁突的组织学结构 ⒉ 关节盘的组织学结构 第二篇 口腔病理学 第八章 牙发育异常(自学) 一、学习目的 掌握:常见牙齿的结构异常。 熟悉:常见牙齿萌出异常及牙齿数目和形态异常。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牙数目异常和大小异常 ⒈ 牙数目异常 ⒉ 牙大小异常 第二节 牙形态异常 第三节 牙结构异常 ⒈ 釉质结构异常 ⒉ 牙本质结构异常 ⒊ 牙骨质结构异常 ⒋ 其它结构异常 第四节 牙其他异常 ⒈ 牙萌出及脱落异常 ⒉ 牙变色 三、重点、难点提示 重点及难点:常见牙齿的结构异常。 四、思考与练习 ⒈ 牙形态异常的分类及结构特点 ⒉ 釉质结构异常的成因及组织结构学特点 第九章 龋病 一、学习目的 掌握:龋病的病因(三联学说)、定义、发病情况、好发部位、分类釉质龋和本质龋的病理 改变。 ⒈ 釉质龋 (1) 早期釉质龋病理改变。 (2) 平滑面龋与窝沟龋的形态特点。 ⒉ 牙本质龋 (1) 牙本质龋的进展过程。 (2) 牙本质龋的分层及各层病理改变。 熟悉:牙骨质龋、停止龋。 理论课 5 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龋病的发病机制和病因学说 ⒈ 化学细菌学说 ⒉ 蛋白溶解学说 ⒊ 蛋白溶解-螯合学说 ⒋ 三联因素学说 第二节 龋病的组织病理学 ⒈ 釉质龋 ⒉ 牙本质龋 ⒊ 牙骨质龋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⒈ 重点及难点:龋病的病因(三联学说)、定义、发病情况、好发部位、分类釉质龋和本质 龋的病理改变。 ⒉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实验室切片观察、绘制典型结构示意图。 四、思考与练习 ⒈ 早期釉质龋病理改变 ⒉ 牙本质龋的分层及各层病理改变 第十章 牙髓病 一、学习目的 掌握:牙髓炎病因、类型、病理变化、发生及发展转归。 ⒈ 牙髓充血临床表现、病理表现。 ⒉ 急性牙髓炎临床表现、病理表现。 ⒊ 慢性牙髓炎临床表现、病理表现。包括:慢性闭锁性牙髓炎、慢性溃疡性牙髓炎、慢性 增生性牙髓炎。 ⒋ 牙髓坏死及坏疽临床表现、病理表现。 熟悉:外吸收与内吸收的病因及病理改变。 理论课 2 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牙髓炎 ⒈ 牙髓充血 ⒉ 急性牙髓炎 ⒊ 慢性牙髓炎 第二节 牙髓变性及坏死 ⒈ 牙髓变性 ⒉ 牙髓坏死 第三节 牙体吸收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⒈ 重点及难点:牙髓炎病因、类型、病理变化、发生及发展转归。 ⒉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实验室切片观察、绘制典型结构示意图。 四、思考与练习 ⒈ 急性牙髓炎临床表现、病理表现 ⒉ 慢性牙髓炎临床表现、病理表现 第十一章 根尖周炎 一、学习目的 掌握:根尖周炎的病因、特点: ⒈ 急性根尖周炎、慢性根尖周炎(慢性根尖脓肿、根尖肉芽肿)的病理及临床表现。 ⒉ 根尖囊肿的形成、病理改变及临床表现;致密性骨炎的形成及病理改变。 ⒊ 龋病、牙髓病、根尖周病的发展及转归。 理论课 1 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急性根尖周炎 第二节 慢性根尖周炎 ⒈ 根尖周肉芽肿 ⒉ 慢性根尖周脓肿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⒈ 重点及难点:急、慢性根尖周炎的病因、特点。 ⒉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实验室切片观察、绘制典型结构示意图。 四、思考与练习 ⒈ 急、慢性根尖周炎的病理及临床表现 ⒉ 龋病、牙髓病、根尖周病的发展及转归 第十二章 牙周组织病 一、学习目的 掌握:慢性龈炎、牙周炎的病因、病理改变、临床表现及其相互关系。 ⒈ 牙周病的病因、临床表现、病理改变。 ⒉ 急性坏死溃疡性龈炎病因、临床表现、病理改变。 熟悉:龈增生、龈纤维瘤病、浆细胞龈炎的病因、病理改变及其临床表现;牙周病的发病 机制。 了解:牙周变性、牙周创伤、牙周萎缩的病理改变。 理论课 4 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牙龈病 ⒈ 慢性龈炎 ⒉ 龈增生 ⒊ 急性坏死溃疡性龈炎 ⒋ 浆细胞龈炎 ⒌ 剥脱性龈病损 第二节 牙周炎 第三节 发生在牙周组织的其他病理改变 ⒈ 牙周变性 ⒉ 牙周创伤 ⒊ 牙周萎缩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⒈ 重点及难点:慢性龈炎、牙周炎的病因、病理改变、临床表现及其相互关系。 ⒉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实验室切片观察、绘制典型结构示意图。 四、思考与练习 ⒈ 慢性龈炎、急性坏死性龈炎的病因、病理改变、临床表现 ⒉ 牙周炎的病因、病理改变、临床表现 第十三章 口腔粘膜病 一、学习目的 掌握:口腔粘膜病常见的基本病理变化;白斑、红斑、扁平苔藓病理改变及临床表现以及 疱疹性口炎、天疱疮、慢性盘状红琏狼疮的病因、病理改变及临床表现。 熟悉:白斑、扁平苔藓的病因。 了解:良性粘膜类天疱疮、念珠菌病、爱滋病的口腔临床表现及病理改变。 理论课 6 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口腔粘膜病基本病理变化 第二节 口腔粘膜病 ⒈ 白斑 ⒉ 红斑 ⒊ 白色海绵状斑痣 ⒋ 白色水肿 ⒌ 口腔粘膜下纤维化 ⒍ 扁平苔藓 ⒎ 类天庖疮样扁平苔藓 ⒏ 慢性盘状红斑狼疮 ⒐ 粘膜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病 ⒑ 天庖疮 ⒒ 良性粘膜类天庖疮 ⒓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 ⒔ 白塞综合症 ⒕ 复发性坏死性粘膜腺周围炎 ⒖ 多形渗出性红斑 ⒗ 韦格内肉芽肿 ⒘ 疱疹性口炎 ⒙ 念珠菌病 ⒚ 结节病 ⒛ 肉芽肿性唇炎 21.腺性唇炎 22.良性游走性舌炎 23.舌乳头炎 24.舌淀粉样变性 25.艾滋病的口腔表征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⒈ 重点及难点:口腔粘膜病常见的基本病理变化,白斑、红斑、扁平苔藓病理改变及临床 表现以及疱疹性口炎、天疱疮、慢性盘状红琏狼疮的病因、病理改变及临床表现。 ⒉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实验室切片观察、绘制典型结构示意图。 四、思考与练习 ⒈ 白斑、红斑、扁平苔藓病理改变及临床表现 ⒉ 疱疹性口炎、天疱疮、慢性盘状红琏狼疮的病因、病理改变及临床表现 第十四章 颌骨疾病 一、学习目的 掌握:颌骨骨髓炎的病因、病理改变及临床表现。 熟悉: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病理改变和鉴别诊断。 了解:常见的颌骨疾病类型和基本的病理变化。 理论课 2 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颌骨非肿瘤性疾病 ⒈ 颌骨骨髓炎 ⒉ 放射性骨坏死 ⒊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⒋ 家族性巨颌症 ⒌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⒍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⒎ 巨细胞肉芽肿 ⒏ 外生骨疣 ⒐ 骨囊肿 第二节 颌骨非牙源性肿瘤 ⒈ 骨瘤 ⒉ 骨软骨瘤 ⒊ 骨样骨瘤和良性成骨细胞瘤 ⒋ 软骨瘤 ⒌ 软骨粘液样纤维瘤 ⒍ 成软骨细胞瘤 ⒎ 牙骨质骨化性纤维瘤 ⒏ 骨巨细胞瘤 ⒐ 软骨肉瘤 ⒑ 骨肉瘤 ⒒ 骨髓源性恶性肿瘤 ⒓ 转移性肿瘤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⒈ 重点及难点:颌骨骨髓炎的病因、病理改变及临床表现,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病理改变 和鉴别诊断。 ⒉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实验室切片观察、绘制典型结构示意图。 四、思考与练习 颌骨骨髓炎的病因、病理改变及临床表现 第十五章 颞下颌关节病(自学) 一、学习目的 熟悉:常见的颞下颌关节疾病类型和基本的病理变化。 二、课程内容 ⒈ 类风湿性关节炎 ⒉ 骨关节病 ⒊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⒋ 肿瘤及瘤样病变 三、重点、难点提示 重点及难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病理特点。 四、思考与练习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理改变 第十六章 涎腺非肿瘤性疾病与涎腺肿瘤 一、学习目的 掌握: 常见涎腺疾病的病理变化。 常见涎腺肿瘤包括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粘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的组织发生、临床 表现、病理特征、生物学行为。 熟悉: 涎腺肿瘤的分类。 肌上皮瘤、恶性多形性腺瘤、上皮、肌上皮癌、腺泡细胞癌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生物 学行为。 了解:涎腺疾病的分类。 了解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乳头状囊腺癌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生物学行为。 理论课 5 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涎腺非肿瘤性疾病 ⒈ 涎腺发育异常 ⒉ 涎腺炎症 ⒊ 涎石病 ⒋ 慢性硬化性颌下腺炎 ⒌ 坏死性涎腺化生 ⒍ 舍格伦综合症 ⒎ 涎腺症与涎腺萎缩 ⒏ 涎腺囊肿 ⒐ 涎腺放射线损伤 第二节 涎腺肿瘤 ⒈ 概述 ⒉ 涎腺上皮性良性肿瘤 ⒊ 涎腺上皮性恶性肿瘤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⒈ 重点及难点:常见涎腺疾病的病理变化,常见涎腺肿瘤的组织发生、临床表现、病理特 征、生物学行为。 ⒉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实验室切片观察、绘制典型结构示意图。 四、思考与练习 ⒈ 涎腺炎症的病理改变及临床表现 ⒉ 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粘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的组织发生、临床表现、病理特征、 生物学行为 第十七章 口腔颌面部囊肿 一、学习目的 掌握:囊肿的定义、口腔颌面部囊肿的分类。 牙源性囊肿和非牙源性囊肿的临床病理特点 ⒈ 牙源性角化囊肿(始基囊肿)的组织发生、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 ⒉ 含牙囊肿的组织发生、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 ⒊ 牙龈囊肿等的组织发生、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 ⒋ 常见的非牙源性囊肿的发生、好发部位及病理特点。 理论课 3 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牙源性囊肿 ⒈ 牙源性角化囊肿 ⒉ 含牙囊肿 ⒊ 萌出囊肿 ⒋ 婴儿龈囊肿 ⒌ 成人龈囊肿 ⒍ 发育性根侧囊肿 ⒎ 腺牙源性囊肿 ⒏ 根尖周囊肿 ⒐ 牙旁囊肿 第二节 非牙源性囊肿 ⒈ 鼻腭管囊肿 ⒉ 鼻唇囊肿 ⒊ 球状上颌囊肿 ⒋ 下颌正中囊肿 第三节 口腔、面颈部软组织囊肿 ⒈ 皮样和表皮样囊肿 ⒉ 鳃裂囊肿 ⒊ 甲状舌管囊肿 ⒋ 畸胎样囊肿 ⒌ 粘液样囊肿 ⒍ 舌下囊肿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⒈ 重点及难点:牙源性囊肿和非牙源性囊肿的临床病理特点。 ⒉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实验室切片观察、绘制典型结构示意图。 四、思考与练习 ⒈ 牙源性角化囊肿(始基囊肿)的组织发生、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 ⒉ 含牙囊肿的组织发生、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 第十八章 牙源性肿瘤 一、学习目的 掌握:常见牙源性肿瘤包括:成釉细胞瘤、牙瘤、成釉细胞纤维瘤、牙源性腺样瘤的临床 特点、病理特点、生物学特性及组织发生。 熟悉:牙源性肿瘤的分类、牙源性钙化上皮瘤、牙源性钙化囊肿、牙源性粘液瘤、良性牙 骨质母细脆瘤的临床特点、病理变化、生物学特性。 了解:其它牙源性恶性肿瘤的病理改变。 理论课 4 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良性牙源性肿瘤 ⒈ 成釉细胞瘤 ⒉ 牙源性鳞状细胞瘤 ⒊ 牙源性钙化上皮瘤 ⒋ 牙源性透明细胞瘤 ⒌ 成釉细胞纤维瘤 ⒍ 牙瘤 ⒎ 牙源性腺样瘤 ⒏ 牙源性钙化囊肿 ⒐ 牙源性纤维瘤 ⒑ 牙源性粘液瘤 ⒒ 良性成牙骨质细胞瘤 第二节 恶牙源性肿瘤 ⒈ 牙源性癌 ⒉ 牙源性肉瘤 ⒊ 牙源性癌肉瘤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⒈ 重点及难点:常见牙源性肿瘤包括:成釉细胞瘤、牙瘤、成釉细胞纤维瘤、牙源性腺样 瘤的临床特点、病理特点、生物学特性及组织发生。 ⒉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实验室切片观察、绘制典型结构示意图。 四、思考与练习 ⒈ 成釉细胞瘤的临床特点、病理特点、生物学特性及组织发生 ⒉ 牙源性腺样瘤的临床特点、病理特点、生物学特性及组织发生 第十九章 口腔颌面部其他组织来源的肿瘤和瘤样病变 一、学习目的 掌握:牙龈瘤的类型和病理变化。 掌握鳞状细胞的发病率、病理形态核分级、生物学特性。 熟悉:骨纤维瘤及巨细胞肉芽肿的临床表现、基本病理变化和鉴别诊断。 了解:常见的良性肿瘤样病变的类型、基本病理形态; 其他类型恶性肿瘤的病理形态和生物学特性。 理论课 2 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良性肿瘤和瘤样病变 ⒈ 鳞状细胞乳头状瘤 ⒉ 乳头状增生 ⒊ 纤维上皮息肉 ⒋ 血管瘤 ⒌ 牙龈瘤 ⒍ 先天性龈瘤 ⒎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 ⒏ 淋巴管瘤 ⒐ 颗粒细胞瘤 ⒑ 神经鞘瘤 ⒒ 口腔粘膜色素痣 ⒓ 婴儿黑色素神经外胚瘤 第二节 恶性肿瘤 ⒈ 口腔癌 ⒉ 恶性黑色素瘤 ⒊ 纤维肉瘤 ⒋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⒌ 血管肉瘤 ⒍ 恶性淋巴管瘤 ⒎ 恶性肉芽肿 ⒏ 口腔转移性肿瘤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⒈ 重点及难点:牙龈瘤的类型和病理变化,口腔癌的病理变化。 ⒉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实验室切片观察、绘制典型结构示意图。 四、思考与练习 ⒈ 牙龈瘤的类型和病理变化 ⒉ 口腔癌的临床特点以及病理变化 五、阅读书目(或参考文献) ⒈ 章魁华主编. 实验口腔病理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⒉ 俞光岩主编. 口腔颌面部肿瘤.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