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桐柏山太白顶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0-2030).docx

再也没有你的消息49 页 239.469 KB下载文档
桐柏山太白顶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0-2030).docx桐柏山太白顶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0-2030).docx桐柏山太白顶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0-2030).docx桐柏山太白顶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0-2030).docx桐柏山太白顶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0-2030).docx桐柏山太白顶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0-2030).docx
当前文档共49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桐柏山太白顶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0-2030).docx

桐柏山太白顶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2010-2030) 文本·图纸 桐柏山太白顶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 中工武大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2013 年 06 月 1 项目名称 桐柏山太白顶风景 名胜区总体规划 委托单位 2012G032 桐柏山太白顶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承担单位 中工武大设计研究 有限公司 法人代表 罗艳 分院院长 项目编 号 高勇 高级工程 师 企业法 人代码 总 经 理 项目总 工 17767560-1 吴帆 施国 弘 项目组成员 项目负责人 施国弘 城市规划师 规划 王炎松 教授 博士生导师 规划 聂玉青 注册城市规划师 规划 陈青青 城市规划师 规划 陈 牧 城市规划师 规划 邵 星 城市规划师 建筑 袁 铮 注册建筑师 道路 王群 城市规划师 市政 刘杨威 市政工程师 园林景观 刘笑 景观设计师 出图章 规划完成时间 2013 年 06 月 2 博 士 3 桐柏山太白顶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编制领导小组 组 长:张 健 中共随县县委副书记、人民政府县长 副组长:徐正友 中共随县县委常委 何仁义 随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李新民 随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庹大鹏 随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主任 成 员:周成义 常务副县长 随县住房和城建建设局局长 董立勋 随县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祝 随县国土资源局局长 军 苏爱珍 随县林业局局长 宋 随县文体广电局局长 云 龚华新 随县环保局局长 汪家强 随县交通运输局局长 沈义春 随县水利局局长 汪 随县财政局局长 兵 宋成凤 随县外事侨务旅游局局长 彭友树 随县农业局局长 彭利波 桐柏山太白顶风景名胜区党工委书记 李发军 桐柏山太白顶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主任 4 桐 柏 山 太 白 顶 风 景 名 胜 区 总 体 规 划 ( 2010-2030) 规 划 文 本 5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2 第二章 风景名胜区范围和性质 ......................................4 第三章 风景资源评价 ..............................................5 第四章 规划目标与发展规模 ........................................6 第五章 景区划分与规划布局 ........................................8 第六章 保护培育规划 ..............................................8 第七章 风景游赏规划 .............................................14 第八章 典型景观规划 .............................................20 第九章 游览设施规划 .............................................23 第十章 道路交通规划 .............................................26 第十一章 基础工程规划 ...........................................28 第十二章 居民社会调控规划 .......................................34 第十三章 经济发展引导规划 .......................................35 第十四章 土地利用协调规划 .......................................36 第十五章 分期保护与发展规划 .....................................38 第十六章 实施规划的措施建议 .....................................41 第十七章 附则 ...................................................42 1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全面发挥桐柏山太白顶风景名胜区的功能和作用,有效地保护 和传承具有高度自然与文化价值的风景资源,合理地开发利用景区自然与人文 景观,科学地管理经营风景区,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实现 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 桐柏山太白顶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在对风 景名胜区资源综合考察评价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编制,为 风景名胜资源的“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提供依据。 第三条 编制与实施桐柏山太白顶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目的是在确保桐 柏山太白顶风景名胜区具有高度自然与文化价值的风景资源完整保护、世代传 承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的综合效益,促进区域的社会经济 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 第四条 规划文件包括:规划文本、规划图纸、规划说明书、基础资料汇 编。本规划适用于桐柏山太白顶风景区范围内的各地块及各类用地的保护,建 设管理工作。 第五条 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 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 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 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及宗教事务条例。 2、《风景名胜区条例》(2006)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办发 [1995]23 号) 4、《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 号) 5、《关于加强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办发[1995]23 号 6、《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2 7、 《风景名胜区分类标准(CJJ/T121-2008)》 8、《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鄂政发(2000) 47 号) 9、《湖北省风景名胜区管理办法》(湖北省人民政府令第123号) 10、《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8-2020》 11、作为参考的其他有关规划文件 12、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第六条 规划指导思想 严格遵循国家对风景名胜区实行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 用的原则。依据风景区的科学价值和欣赏价值,注重保护生态环境,突出景观 资源特点,坚持可持续发展,注重系统性协调。科学利用风景资源,促进风景 区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风 景游赏行为与自然景观、地方文化、生态环境保护四者的合理平衡和协调发展。 第七条 规划的基本原则 1、保护第一原则 正确处理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 在有效保护培育的基础上合理利用。 2、科学规划原则 风景名胜区的科学规划主要是科学测算风景环境容量,讲求与自然和地方 文化的和谐,制定有效的保护管理政策,严格控制开发建设规模。 3、突出特色原则 以风景名胜资源为基础,突出山水风光与历史人文主题,增设新游憩项目, 围绕探古朝圣、休闲体验,打造鄂豫养生福地;利用区域生态和区位优势发展 乡村休闲等参与性旅游项目。 4、协调发展原则 注重风景区环境保护、旅游开发、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等诸因素的统筹安 排、协调发展,均衡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强调环境、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 3 第八条 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为16年,即2010年—2030年,分近、中、远三期。近期规划为 2010—2015年;中期规划为2016-1020年;远期规划为2021—2030年。 第二章 第九条 风景名胜区范围和性质 风景名胜区范围 桐柏山太白顶风景名胜区界线范围如下: 东北界:东起鄂豫省界罐子岭西北 500 米处(海拔 741.1 米山峰,原新城 界),向西北沿省界过水井包、朝阳洞、元宝垛、太白顶、香炉垛至七尖峰林场 西边界; 西界:沿林场西界至摩云山寨西寨墙下延山脊交叉点(海拔 661.3 山峰), 再沿山脊线向西南至潘家大地村北(海拔 347.8 米)山峰; 南界:大体沿三夹河(至宗湾)与 328 省道北 2.2 千米连线至叶庄,然后沿 林场南边界回起点。 风景区总面积为 75 平方千米。其中属七尖峰林场区域面积 56.5 平方千米, 属万和镇(原新城镇)区域面积 18.5 平方千米。准确边界见规划附件一《桐柏 山太白顶风景名胜区界线坐标表》与风景区界线坐标图。 第十条 核心景区范围 规划的核心景区为田王寨史迹保护区与太白顶景区,总面积 11.2 平方千米。 详见规划附件一《桐柏山太白顶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界线坐标表》与风景区界 线坐标图。 第十一条 外围保护地带 规划根据风景环境保护的需要,划定风景区的外围保护地带,外围保护地 带总面积为 43.45 平方千米。界线详见外围保护带规划图。 4 第十二条 风景名胜区性质 以太白雄峙、仙垛灵秀、田王古寨为特色景观,自然风光与人文古迹交相 辉映,集探古朝圣、登山揽胜、古寨探秘与度假养生功能为一体的山岳型省级 风景名胜区。 第三章 风景资源评价 第十三条 风景特色 桐柏山太白顶风景名胜区风景特色可以概括为山峰雄奇、山寨峻险、森林 幽深、人文深厚和乡村质朴。 1、自然景观资源丰富,类型多样。集山之雄、崖之险、寨之奇、谷之幽、 石之怪、寺之灵、物之饶于一体,风景资源组合佳。 2、山川雄伟秀丽,谷幽涧碧,自然山水风光迷人。风景区林木深秀,深涧 错落,幽谷叠翠、瀑布飞泄、藤萝缠绕,山鸟鸣唱,宛如一幅绝妙的山水长卷。 3、历史人文底蕴深厚,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意义重大。 4、乡土风情浓郁,山村民风质朴,村落粉墙黛瓦,绿树掩映,流水环绕, 曲径通幽,一派田园风光。独特的饮食、节庆、婚俗、歌舞、工艺等民俗风情, 观赏性与参与性极强。 5、生态环境良好,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是进行养生度假、避暑休闲的天 然佳处。 第十四条 风景资源构成 区内风景资源包含 2 大类,7 个中类,23 个小类,有景观资源点 41 个。 第十五条 风景资源评价 通过对 41 个景观资源点的逐一评价,其结果为:一级景源:3 个,占 7%; 二级景源:7 个,占 17%,其中自然景点 3 个,人文景点 4 个;三级景源:31 个,占 76%,其中自然景点 26 个,人文景点 5 个。见表 3-1。 5 表 3-1 片区 田王寨片 区 桐柏山太白顶风景名胜区景源等级统计表 一级景源 二级景源 (3 个) (7 个) 险岫峰、月 田王寨 儿崖瀑布 三级景源(31 个) 无风垛、金狮摇铃、龙池 淮源井、松月台、千尺崖、上天梯、张良 太白横云、 洞、白虎洞、仙人桥瀑布、香炉峰、金蟾 太白顶片 桐柏山脉、 太 白 绝 顶 - 望月、倒石帘、大佛肚、磨云山寨、清水 区 桐柏兰花 观云台、云 寺、仙人洞、仙人床、八访涧、三折龙潭 台禅寺 瀑、熊潭沟、龙潭瀑布、鬼谷子洞、盛家 寨、团山瀑布、高山杜鹃丛、太白红叶 外围独立 戴家仓屋、 古新城西门、桐柏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部 景点 解河戏楼 第四章 规划目标与发展规模 第一节 第十六条 旧址、子房庙与张良墓、古银杏 规划目标 规划总目标 以总体规划为依据,在风景区管理机构的统一管理下,严格保护和合理利 用风景资源,多渠道发展地方经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使桐柏山成为景观优 美、生态健全、环境优良、服务优质,环境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省级风景名胜区。 第十七条 资源保护目标 1、充分保护风景区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资源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建立严格 的分类、分级保护办法,限制对资源的破坏性开发。 2、保护风景区的森林植被和野生动物资源,重点保护其本地特有物种,控 6 制外来物种的引进,保持风景区的生物多样性。努力恢复原生状态的混交林, 确保风景区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态进程的延续;对重点地段进行封闭培育, 并保护风景区的自然水系。 3、加强非物质文化的普查、保护和研究,建立科学有效的传承机制,弘扬 传统文化。 第十八条 旅游发展目标 近期目标:到 2015 年,风景区接待国内外旅游者达到 30 万人次,旅游综 合收入 1.05 亿元; 远期目标:到 2030 年,风景区接待国内外旅游者达到 80 万人次,旅游综 合收入 4 亿元。 第二节 第十九条 环境容量及生态原则 游人合理容量 风景区日游人合理容量为 4800 人;年游人容量为 115 万人次。 第二十条 生态原则 1、制止对自然环境的人为消极作用,控制人为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2、保护和维护原有生物种群、结构及其功能特征,保护典型而有示范性的 综合体。 3、提高自然环境的复苏功能,提高氧、水、生物量的再生能力与速度, 提高其生态系统或自然环境对人为负荷的稳定性和承载力。 第二十一条 环境质量标准指标 1、风景区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应符合GB3095—1996中规定的一级标准; 2、风景区地面水环境质量按GB3838--2002中规定的Ⅲ类级标准执行,生活 饮用水标准应符合GB5749--85中的规定; 3、风景区室外允许噪声级应符合GB3096--93中规定的0类标准值。 7 第五章 第二十二条 景区划分与规划布局 景区划分 根据风景区地貌特征、景观分布、交通组织及主题构思,规划本区在空间 上分五大景区,分别是:田王寨景区、太白顶景区、清水寺景区、八访涧景区、 熊潭沟景区。 第二十三条 风景游赏系统 按风景区——景区——景点——景物景观四个层次进行组织。桐柏山太白 顶风景名胜区共有五大景区、17 个景群和 68 处景点与游憩项目共同构成。 第二十四条 旅游服务系统 按旅游镇—景区游客中心—旅游村—服务点四个层次进行配置。新城集镇 为风景区的旅游接待中心、游客服务中心。 第二十五条 居民社会系统 风景区的管理中心设在新城集镇,景区设管理站点,全面负责景区的各项 管理工作。居民点是风景区间接为旅游服务的经营管理和社会组织系统,按规 模、性质、职能可分为集镇—行政村—自然村三个层次。 桐柏山太白顶风景名胜区以随县为依托。 第二十六条 风景区整体结构形态 风景游赏体系、旅游设施体系、居民社会体系是构成本风景区的三大基本 职能结构,三者之间既相互融汇,又自成体系,共同构成风景区整体结构网络。 第六章 第二十七条 保护培育规划 分类保护与措施 风景区保护分类有史迹保护区、风景恢复区、风景游览区和发展控制区四 类。 8 1、田王寨史迹保护区 史迹保护区范围为绕寨公路与犁铧尖峡谷围合区域,包括主寨、月儿崖、 仙岫峰、无风垛,主要景观形态为完整的古山寨,总面积约 5.5 平方千米。 2、风景游览区 风景游览区包括景点集中的太白顶景区、八访涧景区、熊潭沟景区、与清 水寺景区。总面积约 30.1 平方千米。 本区为风景区内主要景点、景物等风景游赏对象的集中地,生态敏感度和 视觉敏感度较大,要严格保护山体、水体、植被、景源和风景环境,严禁开山 采石、损坏水源、污染环境;划出一定范围作为游览空间,进行适度的开发利 用,因地制宜地安排各种游览项目,也可安排部分住宿设施,但必须分级调控 游人规模、机动交通及旅游设施配置,并分级限制当地居民活动进入。严格控 制本区的建筑设施的性质、规模、体量、高度、色彩、风格等,限制无关建设 活动。 3、风景恢复区 风景恢复区指需要重点恢复、培育、抚育、涵养、保持森林与植被的区域, 主要分布于风景游览区周边区域,总面积约 37.9 平方千米。 本区在风景游览线的主要视域范围内,景观质量不高,但对风景区的整体 环境影响较大,需要修复、抚育。规划采用必要技术措施和设施,恢复、培养、 抚育、涵养、保持区域自然生态环境;限制游人和居民活动,不得安排与其风 景涵养无关的项目与设施,严禁开展对风景恢复不利的活动。 4、发展控制区 景区范围内以上三类区域以外的地区,主要位于寨沟自然村。发展控制区 是区内居民主要的生产生活区,用地类型多,土地垦殖系数高,总面积约 1.5 平方千米。 由于其生态敏感度和视觉敏感度都较小,并且有居民集中居住在此,可以 准许原有土地利用方式与形态,可以安排同风景区性质与容量相一致的各项旅 游设施及基地,但应该分别控制各项设施的规模与内容。并且要严格执行居民 9 点规划中的人口控制和人口转移规划,加快调整经济发展方向。 第二十八条 核心景区划定与保护措施 1、核心景区的对象与范围 核心景区是指风景资源价值高,对人类活动十分敏感的区域或对保护生物 多样性以及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的区域。根据《关于做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 区核心景区划定与保护工作的通知》,在核心景区内严格禁止与资源保护无关 的各种工程建设,严格限制建设各类建筑物、构筑物。 风景区的核心景区包括主要风景游览区与史迹保护区,总面积为 11.2 平方 千米,属田王寨史迹保护区 5.5 平方千米,太白顶风景游览区 5.7 平方千米。 2、核心景区的保护重点 根据桐柏山太白顶风景名胜区的特点,其核心景区保护的重点是文物古迹、 山体面貌与植被。 3、核心景区的保护措施 核心景区保护是为了保证风景区最佳风景环境,保护风景区的生态环境和 生物多样性,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永续利用。在核心景区内,可以进行适度 的资源开发利用行为,适当安排必需的游览设施,组织观光游览活动。本区域 除了风景环境的抚育和风景游赏设施外,大型的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和其他建设 应限定在核心景区之外,建设项目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报批。 核心景区要特别重视主要景点和景观视线的保护。对不符合规划、未经批 准以及资源保护无关的各项建筑物、构筑物,都应当搬迁、拆除或改作他用的 处理方案。 第二十九条 分级保护与措施 根据风景区的实际情况和资源分布特征,规划在分类保护的基础上,对不 同保护对象提出分区分级保护措施。并协调处理保护培育、开发利用、经营管 理的关系。 一级保护区 根据风景名胜区的景源价值和保护对象的状况,规划主要在一级景点和景 10 物周围划出一定范围和空间作为一级保护区,范围为太白顶景区与田王寨景区 的史迹保护区。总面积 11.2 平方千米。 一级保护区内可以安置必需的步行游赏道路和相关设施,严禁建设与风景 无关的设施,不得安排旅宿床位,机动交通工具不得进入此区。 二级保护区 规划将景区范围内,一级保护区之外的风景游览区及全部风景恢复区划为 二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总面积 62.3 平方千米。 二级保护区内可以安排少量旅宿设施,但必须限制与风景游赏无关的建设, 限制机动交通工具进入本区。 三级保护区 对应于分类保护中的发展控制区,是一、二级保护区以外,风景区范围以 内的所有区域。面积 1.5 平方千米。 在三级保护区内,应有序控制各项建设与设施,并应与风景环境相协调。 第三十条 外围保护带 本风景区外围保护带面积为 43.45 平方千米。 本区虽在风景区界线范围以外,但在地理位置和视觉上和风景区联系紧密。 应加强本区森林植被的保护培育,严禁开山采石,建设污染性企业等破坏环境 项目,为风景区营造良好的外围环境。 第三十一条 分区控制与管理 为了方便管理,规划确定了各保护区的分区控制与管理要求,包括设施控 制与管理、人类活动控制与管理两个方面的内容。 1、分区中的设施控制与管理要求一览表 设施类型 1.道路 交通 一级保护区 二级保护区 三级保护区 栈道 ○ ○ ○ 土路 ○ ○ ○ 石砌步道 ○ ○ ○ 其它铺装 △ ○ ○ 机动车道、停车场 × ○ ● 11 2.餐饮 3.住宿 4.宣讲咨询 5.购物 6.卫生保健 7.管理设施 8.游览设施 9.基础设施 观光索道 △ △ ○ 游览车停靠站 × ○ — 饮食点 ○ ○ ○ 野餐点 × ○ ○ 小型餐厅 × ○ ○ 中型餐厅 × × ○ 大型餐厅 × × ○ 野营点 × ○ ○ 家庭客栈 × × ○ 小型宾馆 × × ○ 中型宾馆 × × ○ 大型宾馆 × × ○ 解说设施 ○ ○ ○ 咨询中心 ○ ○ ○ 展览馆 △ ○ ○ 商摊、小卖部 ○ ○ ○ 商店 × △ ○ 银行 × × ○ 卫生救护站 ○ ○ ○ 医院 × × ○ 疗养院 × × ○ 景点保护设施 ● ● — 游客监控设施 ● ● — 环境监控设施 ● ● ● 行政管理设施 × ○ — 风雨亭 ○ ○ ○ 休息椅凳 ○ ○ ○ 景观小品 △ ○ ○ 多媒体信息亭 ○ ○ ○ 邮电所 ○ ○ ● 夜景照明设施 ● ● ○ 应急供电设施 ● ● ○ 12 10.其它 给水设施 ● ● ○ 排水管网 ● ● ○ 垃圾站 ● ● ● 公厕 ● ● ● 防火通道 ● ● ● 消防站 ● ● ● 科教、纪念类设施 ● ○ ○ 节庆、乡土类设施 ○ ○ ○ 宗教设施 △ ○ ○ 注:●应该设置;○可以设置;△可保留不宜设置;×禁止设置;—不适用 2、分区中的人类活动控制与管理活动控制与管理一览表 一级保护 二级保护 三级保护 外围保护地 区 区 区 带 1.休闲散步 ● ● ● ○ 2.登山 ○ ○ ○ ○ 3.骑自行车游览 × ○ ○ ○ 4.古迹探访 ● ○ ○ ○ 5.文化交流 ● ○ ○ ○ 6.摄影、摄像 ○ ○ ○ ○ 7.登高眺望 ● ○ ○ ○ 8.采摘 — ○ ○ ○ 9.垂钓 — ○ ○ ○ 10.篝火晚会 × × ○ ○ 11.动植物观赏 ● ○ ○ ○ 12.游泳 — △ △ ○ 13.野营露营 × ● △ ○ 14.民俗节庆 ○ ○ ○ ○ 15.修养疗养 × △ ● ● 16.文博展览 ● ● ● ● 1.伐木 × × × × 2.采药、挖根 × × × △ 活动类型 旅游活动 经济社会活 动 13 3.开山采石、采矿挖 × × × × 4.放牧 × × △ △ 5.人工养殖、种植 × △ △ △ 6.抽取地下水 × × △ △ 7.商业活动 ○ ○ ○ ○ 1.采集标本 △ △ ○ ○ 2.钻探 × × ○ ○ 3.观测 ○ ○ ○ ○ 4.科教摄影摄像 ○ ○ ○ ○ 1.标桩立界 ○ ○ ○ ○ 2.植树造林 ○ ● ● ○ 3.灾害防治 ● ● ● ● 4.引进外来树种 ○ ○ ○ ○ 5.监测 ● ● ● ● 6.解说活动 ● ● ○ ○ 沙 科研活动 管理活动 注:●应该执行;○允许开展;△有条件允许开展;×禁止开展;—不适用 第七章 风景游赏规划 第一节 景区规划 第三十二条 风景区规划 4 类游赏活动:自然山水观光、中原古寨探秘、 森林山地运动、休闲度假养生。风景区内分 5 个功能区、17 个主要景群;在外 围保护带配套 2 个功能区,整体形成“一心、一带、五区”的空间格局。 第三十三条 田王寨景区 范围与特色:包括寨沟、田王寨与放马场区域,面积 11.3 平方千米,为风 景区一级景源地。 14 开发主题:古山寨游赏、峡谷飞瀑探奇、高山避暑度假。 规划构思:本区分寨沟入口、月儿崖、田王寨、仙岫峰、无风垛、放马场 六部分。月儿崖峡谷规划为进入田王寨的主通道。田王寨主体-包括无风垛与 仙岫峰,恢复其部分功能与景观建筑,使之成为中原古山寨的典型代表。放马 场适当布置度假接待设施,发展其为鄂北山地避暑度假胜地。 第三十四条 太白顶景区 范围与特色:包括太白顶、小太白顶与香炉垛区域,面积 5.7 平方千米, 是桐柏山风景名胜区的精华之所在。 开发主题:登桐柏绝顶,揽豫楚风光,朝圣白云寺。 规划构思:本区分太白绝顶、白云禅寺、小太白顶、香炉峰、观音寺服务 区五部分。适当拓展太白绝顶游览范围,整修张良洞、白虎洞、香炉垛、仙人 桥等人文景点,白云禅寺要丰富礼佛参禅项目,体现名寺风采。香炉垛山峰顶 恢复炎帝祭日坛。观音寺区域地势相对开阔,规划在此建太白顶景区的服务中 心与登山索道上站,为游客提供咨询、用餐、候车等服务。 第三十五条 清水寺景区 范围与特色:包括摩云山寨、清水寺二部分,面积 6.5 平方千米。 开发主题:山地运动、健身疗养。 规划构思:本区分清水寺与摩云寨二部分。清水寺按伽蓝七堂制规范发展, 组合周边太白金星休仙地、神仙洞、神仙床等景点;摩云山寨在保护好现存寨 墙的基础上发展山地运动度假项目,配套建运动主题度假村;尽快恢复区域的 背景森林植被。 第三十六条 八访涧景区 范围与特色:起自李家沟村东北侧茅庵,包括八访涧两条主流及两侧山脊, 面积 7.5 平方千米。从茅庵入口至观音寺步道长 6 千米。 本区是汉高祖刘邦八访贤臣传说地。秀峰幽谷连绵,清溪、飞瀑、深潭串 珠,是最能体验风景区山水神韵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交融的一条游览线。 开发主题:登山揽胜、遗迹寻访 15 规划构思:本区由茅庵入口服务区、清水溪漂流区、青云谷、红叶谷四部 分组成。重点发展四项游憩项目:徒步登山揽胜、八访遗迹探寻、惊险溪道漂 流与太白顶登山索道。 第三十七条 熊潭沟景区 范围与特色:起自戴家仓屋东北侧熊堂庙,溯溪而上直抵放马场,峡谷长 7.5 千米。景区面积 10.4 平方千米。悬崖峭壁高耸,气势雄浑,生态环境良好, 人迹罕至,堪称“桐柏山第一大峡谷”。 开发主题:山水游赏、峡谷探险 规划构思:本区主要以不加修饰的自然风光,野趣盎然的溪流瀑布、深潭 甘泉、悬崖奇石吸引游客进行徒步旅行和野外探险,设置游憩项目的特点是 “野” 。严格保护熊潭沟周边的森林资源,以形成良好的森林景观界面。 第三十八条 鄂北乡村风情带 范围与特色:本区位于风景区外围保护带,沿大体为沿 328 省道与三夹河 分布,自许畈风景区入口至韩河村潘家大地,面积 33.4 平方千米。以田园风光 乡野风情景观特色。 开发主题:鄂北风情探寻,乡村田园休闲度假。 规划构思:以各具特色的旅游村为核心,整合其周边菜地、果园、竹林、 湖塘等田园景观资源,形成带状分布的六个乡村旅游点。 许畈为风景区入口标志所在地,也是环山公路的起点,规划发展为以现代 乡村为特色的旅游村。 戴家仓屋以“修旧如旧”为原则,通过对仓屋及整个村落的保护性修缮, 并丰富其游憩项目,打造成“鄂北第一大宅门” 。 解河以“古戏楼”为特色景观,整合周边民间文艺与特色手工艺资源,发 展随州地方民俗风情游赏活动。 油坊/温家湾结合周边的盛家寨、筛子堰水库、团山峡谷等景点的开发,发 展休闲庄与农家乐接待活动。 尚家湾/李家沟为八访涧景区的入口,可结合子房庙、桐柏军区第一军分区 16 司令部旧址等景点的开发,发展农家乐接待与红色旅游项目。 宗湾地处清水寺景区入口,可结合卧龙寺等景点的开发,发展农家乐接待 活动。 第三十九条 新城旅游服务中心 范围与特色:新城是风景区内最大的集镇,位于风景区外围保护带,规划 面积 8.1 平方千米。 开发主题:风景区接待服务与行政管理中心 规划构思:确定本区为整个风景区提供旅游接待服务与行政管理职能。布 置游人中心、行政管理中心、桐柏山博物馆、滨河风情街区、上棚生态度假村、 万和珍品野兰观赏园等项目。同时鼓励民间爱好者开设地方特色的专题博物馆, 以丰富风景区的人文景观。 第二节 第四十条 景点规划 游赏活动规划 规划在本风景区设计六类游赏活动:自然山水观光、访古朝圣探秘、森林 山地运动、民俗风情游赏、农耕生活体验、休闲度假养生。 第四十一条 游赏单元组织 依据景源内容与规模,景观特征与游赏需求等因素,合理地进行风景单元 的组织。规划在游赏组织上划分 5 个功能区、17 个主要景群。 田王寨景区:寨沟村旅游村景群、月儿崖峡谷景群、田王寨景群、险岫峰 景群、无风垛景群、放马场景群 太白顶景区:太白绝顶景群、云台禅寺景群、小太白顶景群、香炉垛景群 清水寺景区:清水寺景群、摩云山寨景群 八访涧景区:清水溪漂流景群、青云谷景群、红叶谷景群 熊潭沟景区:桐柏山大峡谷景群、永保寺景群 第四十二条 “桐柏山八景”规划 对风景区内众多的山水风光、造型地貌、奇异天象及人工景观进行分类组 17 合,按中国传统构景手法,提炼桐柏八景。通过对散乱景物的层次化和条理化, 使之成为游客可系统游赏的具体对象,借助岁月沧桑的磨炼和千百万游客的参 与加工,更可赋予景观点宝贵的历史文化积淀。 表 7-1 编号 1 2 3 4 八景名称 田王古寨 险岫奇峰 太白横云 云台问禅 5 八访灵涧 6 7 8 龙潭寻幽 磨云晴雪 熊潭清流 桐柏山八景一览表 主要内容 古山寨 奇峰、悬崖峭壁 天象奇景 寺院与禅意 峡谷溪流,刘邦八访张 良传说,自然人文交融 瀑布、深潭、森林 雪景与滑雪 峡谷、溪流与漂流 第三节 第四十三条 欣赏地点 田王寨 放马场 太白顶 云台寺 观赏季节 四季 四季 雨后初霁 四季 八访涧 春夏秋 龙潭 摩云山寨 熊潭沟 春夏秋 冬季/滑雪 夏季/漂流 游览组织 游线组织规划 1、特色游览线路 (1)桐柏名胜观光游:田王寨-太白顶-八访涧 (2)山地运动健身游:放马场—摩云寨山地运动—清水溪漂流 (3)野营探险游:熊潭沟—放马场 (4)乡村休闲游:许畈—宗湾 2、专题旅游线路 ⑴中原古寨考察游:盛家寨—田王寨—摩云寨—天保寨 ⑵名刹礼佛参禅游:白云禅寺—清水寺—卧龙寺—龙华寺—云堂禅寺 ⑶珍稀兰花观赏游:桐柏山珍品野兰观赏园 第四十四条 游程组织 根据风景区的景点分布和游览里程,本区以二日游较佳,亦可选取精华景 点做一日游。 18 1、一日游线路(精华型) A 线:新城(观光车)—月儿崖—田王主寨—险岫峰—放马场(午餐)— 太白顶/云台寺—青云谷—清水溪漂流—返回新城 B 线:新城(观光车)--太白灵塔—清水寺--摩云寨滑雪(午餐)—香炉 垛--太白顶—田王寨—返回新城 2、二日线路(逍遥型) A 线:新城/桐柏山博物馆—子房庙—盛家寨--戴家仓屋(午餐)--田王 寨—放马场(住宿)--太白顶—香炉垛--摩云寨山地运动—清水寺—返回新城 B 线:新城/桐柏山博物馆—戴家仓屋(午餐)--田王寨—放马场(住宿) --太白顶—清水溪漂流—子房庙--返回新城 3、多日游(度假型) 在一日游、二日游线路的基础上,根据游客需求进行组合,如桐柏山风景 区、七尖峰森林公园与乡村休闲游览线的组合。 第四节 第四十五条 旅游解说展示 解说展示场所 解说展示场所是指风景区开展游览解说展示活动的具体载体。本风景区解 说展示场所分为三类: 1.游客中心:游客中心是专业为游人提供咨询服务的场所,受理投诉和调 解旅游纠纷。建立风景区游客中心是风景区成为旅游目的地的标志。 规划在新城结合风景区管理机构设立游客中心,提供规范化的设施与服务 2.文化设施:服务对象是进行专项游览的游客。功能是分别向进行不同特 色游览的游客提供专业与全面的讲解和介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风景区的 文化设施有:风景区综合性博物馆与民间专题博物馆。 3.游步道:根据游客游览的需要,在游步道两侧的适当位置设立文字说明 和图解式的解说牌,协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了解景观及资源内容,在观景点、 主要步道出入口等处设立相关的资讯解说牌与地图路线牌示及安全注意事项。 19 第四十六条 解说展示方式 1、导游解说:以专业导游向游客进行信息传导为主要表达方式。信息咨询、 导游活动、向团队演讲、现场解说。 2、设施展示:由书面材料、标准公共信息图形符号、语音等无生命设施、 设备向游客提供静态的、被动的信息服务。它的形式多样,包括视听媒体、介 绍标牌、室内展示、出版品与印刷品等。 第四十七条 旅游标识系统 1、旅游标识分为三种:引导标识、警示标识和公共信息符号。均要求图形 规范,制作精良,材质与环境协调,有中英文安对照,维护良好。 2、引导标识分导游全景图、导览图和指路牌、景点说明牌。 3、警示标识设置于水深路滑、山高崖陡、森林防火及带有一定危险性的游 览项目处。 4、公共信息符号按照 GB10001 标准,在停车场、出入口、售票处、购物场 所、医疗点、公用电话、厕所、餐饮设施等处设置。 第八章 第四十八条 典型景观规划 景观特征分析与景象展示 典型景观是代表桐柏山太白顶风景区主体特征和具有特殊游赏价值的景观。 本风景区以“名山、古寨、森林、兰花”为典型景观,保护和强化这些景观特 征,是突出桐柏山太白顶风景区特色、打响品牌的关键,它不仅对随县的旅游 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还将对整个鄂西北文化旅游圈的形象产生影响。 通过对风景区的资源进行评价及筛选,规划了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景象“桐 柏山八景”,以充分展示风景区的景观特色。 第四十九条 植被景观规划 1、维护原生种群和区系,与原有山林野趣,田园风光和自然风貌相协调, 保护自然生态平衡,并形成适宜的小气候环境。 20 2、切实保护现有的植被资源,积极开展对天然次生林与人工林的抚育、改 造和防灾工作,不断改善群落结构与植被质量。 3、以点面绿化为主,结合道路沿线绿化,提高绿化覆盖率,使之成为一个 有机的整体绿化系统。 4、本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以速生树种为主,采取速生树和慢生 树相结合、针叶树和阔叶树相结合、落叶树和常绿树相结合、乔灌木和地被植 物相结合的绿化方式,改善植物群落,丰富植物的季相变化和林相层次。 5、村舍周围及山谷坡地可发展经济林和果林,但必须与风景环境不产生冲 突。 6、古树名木周围应建立一定范围的保护区,并设栏围护,挂牌说明,任何 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或侵占。建立管护责任制,对每一棵古树名木都落实保护 单位和个人。 第五十条 地质地貌景观规划 1、维护山体完整,严禁各种破坏山体的建设和人为活动,保证山体轮廓线 的流畅。 2、遵循自然与科学规律及其成景原理,兼顾山体景观的欣赏、科学、历史、 保健等价值,有序有度地利用与发挥地质景观的潜力,组织适合山体遗迹的景 观特征。 3、丰富山体植被,保护现状山体上形成的森林,对植被较少的山体应进行 植物补栽,防止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4、选择视野宽阔的位置修建观景台,达到移步换景的效果。峡谷瀑布的周 围选择适当的位置修建游步道,感受瀑布的气势雄伟。 第五十一条 文物古迹保护规划 1、凡文物保护单位在实施文物保护工程时,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 物保护法》的规定,依照规定程序报批,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以保护历 史遗存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2、景区景点建设中,应优化文物的保存质量,充分挖掘、展示其文化内涵, 21 保持其环境风貌,为文物创造一个良好的保护、展示、管理环境。 3、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 将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利用相结合,对涉及到的文物保护单位,要制定专项保护 规划,为开发利用提供依据。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结合风景旅游,进行合理 利用,发挥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风景区文物保护单位应制定保护规划的保护措施,建立健全记录档案, 划定必要的保护范围和建筑控制地带,并做出标志说明。 5、风景名胜区内大于 1000 平方米的建设项目,事先均应进行考古勘探调 查。景区内的新建设,其体量、高度、形式、色彩内容等应与文物的环境相协 调。风景区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其他作业和工程建设, 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程序报批。 6、加强对风景区内非物质文化的普查与保护,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 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逐步形成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制度,使具有 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并得以传承和发扬。 第五十二条 建筑景观规划 1、风景区的风景建筑主要选取居民风格,在尽可能利用现代建筑技术和现 代建筑材料的基础上,其建筑的布局,物件的选择,尺度比例和建筑细部的处 理,都尽量遵守民居型制。 2、风景区的旅游接待建筑在保证其风格要求的前提下,应与周围环境相融 合,因山就势,巧于因借。 3、根据风景区以保护为主,减少环境破坏的总体要求,风景区内建筑物的 营造必须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状和原有设施,宜散不宜聚、宜小不宜大、宜 少不宜多、宜低不宜高、宜藏不宜露,色彩、结构、体量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建筑用材以当地材料为主;建筑群形成总体开放、空间通透的格局,不允许人 为设置障碍,建围墙,空间划分建造分隔式绿篱花墙。 第五十三条 村落景观规划 1、村落景观资源分为人文景观资源和自然景观资源两大类别。人文景观资 22 源和自然景观资源沿视线通廊形成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传统村落景观系 统。要严格保护这些景观资源的轮廓、尺度、形式和种类,通过环境整治改善、 提高景观资源的质量。 2、区域村落环境与景观的保护与整治要以“整体保护、合理保留、普遍改 善、局部更新”作为基本的指导方针。村落环境与景观保护及整治主要涉及街 巷和院落空间环境、村落空间节点和公共空间的环境改善等内容。 3、保护传统村落街巷格局与街巷构成要素和环境要素,包括传统民居院落、 围墙、建筑结构、构造、建筑色彩、立面、台基、地形、道路铺地及绿化、水 井等。在保证历史风貌完整性的前提下,利用现有的一些村落空地改造为广场 或开放空间。 4、风景区内旅游村落中的破旧的传统民居按照传统方法与形式进行维修, 对与传统风貌不符的加建部分予以适当改造。对民居残破或缺失部分的修补必 须与建筑整体保持和谐,但应与历史部分有所区别,以保证历史形态的延续性 和完整性。 5、传统民居的改造修复严格按传统方法施工,使用传统材料,保持传统形 式、色彩和尺度。对于新建住宅的整饬则严格控制尺度,适当赋予其传统建筑 风貌。立面处理注意尽量保持传统木石、砖木结构的形式。 6、对旅游村落重点地段超过传统民居高度、平屋顶、或形式与传统风貌不 符的新建建筑应实施整饬,保证历史景观的完整性。对二层以上高度超过 8 米 的新建建筑实施降层和“平改坡”。 第九章 第五十四条 游览设施规划 布局结构 规划采用中心镇、景区游客中心、旅游村/度假村、旅游点等四个层次进行 安排布局。 23 第五十五条 旅游服务中心集镇 中心集镇是区域游客的集散中心和接待中心,也是旅游经济的辐射中心和 风景名胜区的管理中心。规划新城为风景区服务中心集镇,面 积 8.1 平 方 千 米。 中心集镇除了要具备现代集镇的基础设施条件外,在集镇景观、服务设施 和居民素质等方面都应与风景区的品位和档次相适应。特别要建立快捷通畅、 舒适安全的公共交通网络,开辟旅游公交专线联通各景区。建设完善的市政公 用设施,尤其是公共厕所。镇区公共信息标志标识符合国际规范和国家标准。 第五十六条 景区游客服务中心 游客服务中心位于主要景区的出入口,为游人提供交通车辆换乘、餐饮、 购物、风景区游赏介绍与导游等服务内容。游客服务中心是风景区的“门户与 窗口” ,其建设应保持区域的自然特色,加强绿化,避免“城镇化”倾向。 本风景区规划 5 个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分别在田王寨之寨沟入口、太白顶 之观音庙、八访涧之茅庵入口、熊潭沟之熊堂庙入口与清水寺之摩云寨。 第五十七条 旅游村 旅游村是依托在风景区内的村落形成的综合服务基地,有购物、餐饮等服 务设施,可以安排部分农舍旅馆。旅游村本身还具有乡土风情、民俗文化观光 功能,为游人提供特色旅游服务。规划风景区内 7 个村落发展为旅游村。 表 9-1 桐柏山太白顶风景名胜区旅游村规划一览表 编号 村名 特色 1 许畈 位于风景区主入口的现代乡村 2 寨沟 结合田王寨景区主入口发展 3 戴家仓屋 典型鄂北乡村大宅门 4 解河 结合古戏楼,发展民俗旅游 5 油坊—温家湾 结合盛家寨、团山瀑布/峡谷等景点发展 6 尚家湾—李家沟 位于八访涧入口,依托子房庙、桐柏第一军分区司 令部旧址等景点,发展红色旅游。 7 宗湾 清山寺景区入口,结合塔坡、卧龙寺发展 24 第五十八条 度假村 度假村是依托良好的风景资源条件,集中安排旅游住宿床位,形成具有一 定用地规模,并相对独立的旅游基地。度假村建设要求环境优美、交通便捷、 基础设施完善、康体健身设施配套齐全和配备高素质的服务人员。 本风景区规划 7 个度假村,每片度假村有各自的主题特色,各有侧重。 表 9-2 桐柏山太白顶风景名胜区度假村规划一览表 编 规 划 选 名称 特点 发展方向 号 址 1 放 马 场 放马场 高山缓坡地貌,视 高档山地避暑胜地度假村,以森林 度假村 野开阔,发展空间 景观为特色,兼具湖滨风光,适合 大,位于主游线上,休闲度假、康复休养和会议接待, 交通捷。 配套有时尚的自驾车、房车露营地。 2 磨 云 寨 清 水 寺 高山缓坡,气候与 高档山地运动型度假区,结合磨云 度假村 景区 地 貌 适 合 滑 雪 项 寨滑雪场规划建设,配套设施齐全。 目。 3 新 城 度 新 城 集 风 景 区 内 中 心 集 综合型旅游接待场所,适合旅行社 假村 镇 滨 水 镇,行政管理中心。团队与商务、会议、培训接待。 区 4 寨 沟 度 田 王 寨 田 王 寨 景 区 入 口 田园风光型度假区,结合田王寨景 假村 景区 处,景色优美,发 区入口建设,可开展农耕劳动、湖 展空间大。 塘垂钓、登山远足等休闲活动。 5 田 王 寨 田 王 寨 田王寨景区内,与 结合山寨修缮,规划建设与环境协 山 寨 度 景区 山 寨 游 览 主 题 契 调的小规模木屋型度假村,配套有 假村 合。 帐篷露营区,可丰富田王寨游览内 容。 6 上 棚 度 新 城 集 张良隐居处,生态 绿色生态型度假区,适合回归自然, 假村 镇上棚 环境良好。 静养康复。中远期以自维持社区为 特色组织观光度假。 7 翠 竹 园 宗 湾 / 许 掩 映 在 茂 密 竹 林 丘陵风光型乡村度假区,结合竹园、 度假村 畈附近 之中。 果园观光。 25 第五十九条 旅游服务点 旅游点是分布在主要游览线上,或结合景点设置的小型服务基地,为游客 提供餐饮、小卖、公厕、导游、停车及其他服务。风景区总体规划对旅游服务 点不作具体规定,在编制分区详规时根据需要确定。 第十章 第六十条 道路交通规划 对外道路交通 根据《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8-2020》,规划期内新城—蔡河 S328 省道 (又称随北大道),新城—洪山公路拓宽至一级公路,并成为随州市“两轴一环” 的市内交通网络结构中一环的组成部分,对外交通格局可满足风景区开发建设 的需要。 第六十一条 内部道路交通 1、游览主干道:包括 328 省道风景区内段、环山旅游公路。游览主干道串 连各主要景区,风景区道路网络以此为骨架展开。 2、游览次干道:次干道要按风景游道来建设,供区内小型车辆通行,行车 道一般在 6 米左右,路面材料为沥青或块石。规划次干道 3 条,总长 9.5 千米。 表 10-1 桐柏山太白顶风景名胜区机动车道规划一览表 路线名称 线路主要控制点 里程 (千米) 规划 等级 路面 类型 建设 要求 环山公路:328 省 道风景区段 许畈-新城-郭庄 22 一级 沥青 拓宽 14 三级 沥青 新建 许畈-犁铧尖-无风垛环山公路:许畈北门外-放马场-元宝 放马场-元宝垛段 垛-淮源景区山顶公路 26 新城-宗湾-清水寺-香 环山公路:香炉垛炉垛-淮源景区山顶公 清水寺-宗湾段 路 12 尚家湾-八访涧茅 尚家湾-李家沟-茅庵 庵入口 茅庵入口—漂流 上站 陈家湾-熊堂庙 第六十二条 三级 沥青 新建 3.5 四级双车 水泥/ 道 沥青 改造 茅庵-红叶谷口 3 四级双车 道 块石 新建 陈家湾-熊堂庙 3 四级双车 水泥/ 道 沥青 改造 游步道规划 游览步行道联系着风景区内重要的山水人文景点,引导游客从不同方位欣 赏桐柏山层次丰富、清幽秀丽的自然景观。步道宽度一般为 1-3 米,材料选用 条石、块石或卵石,局部为木制栈道。规划主要步行道有: 1、田王寨景区:寨沟入口-月儿崖-南营-中军营-西营-北寨门(马道)险岫峰-中军营-小南门-寨沟入口。步道总长约 5 千米。 2、八访涧景区:漂流上站-红叶谷-观音寺服务区。步道总长约 3 千米。 3、漂流上站-青云谷-观音寺服务区。步道总长约 2.7 千米。 4、太白顶景区:观音寺服务区-张良洞-上天梯-太白顶-小太白顶-仙人桥香炉峰。步道总长约 4.5 千米。 5、熊潭沟景区:熊堂庙入口-游龙口-鬼谷子洞-大麦地-永保寺-放马场。 步道总长约 7.5 千米。 其他游览步行道具体线路走向可在分区详规中确定。 第六十三条 区内观光车与停车场布置 规划在环山旅游公路设立区内观光车专线。车辆以天然气、电力为能源的 绿色交通工具为主,减少尾气、噪音对风景区的污染。 新城集镇、各景区游客中心与各旅游村分别规划设停车场。 新城、许畈设置加油加气站。 第六十四条 观光索道规划 规划在八访涧景区入口至太白顶景区观音寺服务区建设一条观光索道。 27 第十一章 第一节 第六十五条 基础工程规划 给水排水规划 给水规划 1、新城集镇与各旅游村采用集中的供水系统。根据水源的不同情况和供水 需要采取不同方式,管网布置采用树枝网布局,生活和消防合用。 2、对于各分散的用水点,因地形复杂、水量也比较少,需通过引水(把附 近区域的山泉用管道引至用水点)、蓄水(修建水池把山泉水蓄积起来)、抽水 (把低于用水点的水源用机械提升至用水点)的方法,把各处小水源汇集起来, 以供生活用水之需。因此各接待点采取分散分区的供水系统。对于个别供水与 泉瀑水景有矛盾的点,宜采用夜间蓄水的方法来弥补。 第六十六条 排水规划 风景区排水系统采用雨污分流制。雨水就近通过明沟排入溪流。 新城集镇与各旅游村分别建小型污水处理厂。其他各分散景点采用地埋式 微动力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处理,经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1996》 中一级标准后用于灌溉或通过适当的沟渠排放。 第二节 第六十七条 电力电信规划 电力规划 1、电源 根据供电部门规划,风景区已从殷店接一路 35KV 供电线至新城变电所,各 旅游村与景区均由新城变电站引出 10kV 电缆供电,并在各片区的负荷中心设置 10kV 开闭所和变电所。 2、配电网络 风景名胜区内部中压配电电压采用 10kV 等级。规划通过核心景区的电力线 全部采用电缆沿主要机动车道暗埋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景观的破坏。10kV 28 开闭所及相应的变电器的建设应与景区的各项服务设施配套进行。单独建设时 应采用箱式变电站或室内型变电站,外观应注意与周围景观的协调。各供、用 电设施外观设计、铺设方式等都应与周围景观相协调。 第六十八条 电信规划 按照随州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制定的电信网络建设规划,基本上已经能够 满足风景名胜区未来发展需要。但在按照市域电信网络规划进行建设实施的时 候,仍然应对各景区通信基础设施按照风景名胜区建设发展的特殊要求进行调 整完善或升级改造。 第三节 第六十九条 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环境卫生设施 1、沿主要游览线,间隔 150 米左右设置垃圾箱。 2、配备专人负责风景区垃圾清扫、收集与外运及水面飘浮物的日常打捞。 3、在游人集散场所和主要游览线设置公共厕所,标准达到旅游厕所 3 星级 以上,其布置应隐蔽并与周围环境协调,大力推广普及使用生态型旅游厕所。 4、风景区与居民点生活垃圾实行定点收集,分类处理,实现“户集—村 收—镇处理”。在各景区游客中心设垃圾中转站,生活垃圾全部转运至万和镇垃 圾堆放场统一填埋。 积极探索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方式,推广使用太阳能有机垃圾处理系统。 5、宣传并鼓励不可降解包装食品禁入风景区,对一次性餐具饮料瓶罐的经 营者实施承包回收制。 第四节 第七十条 环境保护目标与保护措施 环境保护目标 生态保护规划的目的是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珍稀动植物 资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 1、保持和维护风景区内地貌、水系、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稳定,维护生态 29 平衡。对生态脆弱地区、沿湖湿地,实施退耕还林(草)、封山育林、坡耕地改 造等生态重建工程。 2、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特别是保护珍稀动物资源,严格保护其栖息环境, 使其在风景区开发过程中能继续生存繁衍。 3、协调保护与开发、生产与旅游的关系,以保护为主,适度开发,保证生 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以流域或河流集水区为龙头,统筹兼顾,综合治理, 使流域的生态环境得到整体改善。 4、制止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人为消极作用,控制和降低人为负荷。处理好人 口、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 5、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是政府管理部门依法保护、建设和管理风景名 胜区的重要依据,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与实践指导意义。 第七十一条 生态环境影响因子分析 风景区旅游接待、道路交通等各项设施在施工过程中的临时用地会改变、 影响和扰动地表植被。 风景区营运地对地表植被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改变原有地表覆盖物 的性质和种类;二是降低了区内的植被覆盖率和生物量;三是工程建设不可避 免要涉及和影响部分受保护的植物;四是对区内的动物通道和生境产生扰动和 影响。 第七十二条 环境污染因素分析 废水污染源:营运期废水主要来自区内社会居民、旅游接待设施排放的生 活污水。 大气污染源:区内社会居民、旅游接待设施产生的餐饮油烟对环境空气产 生一定影响,尤其是接待宾馆生活锅炉产生的废气对大气产生较严重污染。 噪声污染源:营运期噪声主要来自交通和商业噪声。 固体废物:主要来自游客、服务人员和当地社会居民产生的生活垃圾。 其它生态环境问题:游客在游览过程的不文明行为也将对生态环境产生破 坏和影响。 30 第七十三条 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为有效保护风景区生态环境和风景资源,减轻水体、大气、噪声、生活垃 圾污染及水土流失,特制定以下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1、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 对较大污染企业实施转产或搬迁;保留企业应结合技术改造推选清洁生产 技术,严禁引进污染企业。 2、调整风景区社会居民与旅游接待设施的能源结构 提倡使用清洁能源,推广使用沼气、液化石油气和电能,消烟除尘污染,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应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1996)规定的一级标 准。 3、水环境保护 水环境保护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严格保护水体 不受污染,并对已经被污染的水体进行处理、整治。严格控制污染源 ,溪流岸 线不得堆放有毒有害固体废弃物和生活垃圾;完善风景区内部排水排污工程, 建立污水处理系统,所有废水污水均需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7978—1996)一级标准方可排入自然水体, 4、固体废弃物处理 加强固体废弃物收集和无害化处理,做到日产日清。景点与游线按规范要 求设置垃圾箱、公厕,风景区配备垃圾清运车辆等环卫设施,合理配置保洁员。 5、水土保持措施 制定水土保持方案,合理布置施工作业场地和施工工序,减少对风景名胜 区植被破坏;开挖的余土回填用于区内的景观、园地等建设,或有计划运至区 外,避免造成土水流失。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结合实际,制定相应规定,具体包括: (1)禁止在风景区范围内开荒、挖沙、取土、采石和破坏植被。 (2)在林区采伐林木的,采伐方案中必须有采伐区水土保护措施。 (3)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水土保护工作列为重要职责,建立政府领导任期 31 内的水土保护目标责任制。 (4)风景名胜区内的开发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制度。 6、强化风景区环境管理 (1)规划与建设管理。对区内的旅游项目实行统一规划、科学布局、适度 发展,做到保护与建设同步进行。推广 ISO14000 环境管理体系,确保各项环境 管理要素落实到项目建设、营运的全过程。区内的建筑物在外形、色彩上与自 然景观保持和谐,符合生态旅游要求。 (2)风景区营运管理。强化旅游从业人员的生态意识,加强生态环保宣传, 对不文明行为给予处罚,并从设施及制度上加以保证。如兴建必要的卫生设施、 对固体废弃物加强管理、垃圾采取集中处理。旅游旺季将外来旅游车辆控制在 旅游区之外,区内交通由环保型专用车辆承担。 (3)风景区居民管理。通过开展创建旅游村,提高本地居民的环保意识, 对村落卫生状况,应逐步分期、分批进行治理;修建生态厕所、污水处理厂等 基本卫生设施。严禁开山采石,坚决制止毁林开荒、乱砍乱伐,限制村民烧柴、 烧炭,鼓励能源电气化、煤气化。大力推广生态农业,鼓励村民开发环保农产 品,种植无公害蔬菜,逐步减少农药使用量,限制工业项目,鼓励开发无污染 的旅游产品等。 7、游客管理和宣传教育 生态保护宣传是风景旅游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印制通俗易懂的宣传册, 在重点保护区域制作提醒告示牌,开展生态旅游的有奖竞赛,组织旅游者参加 保护生态的公益活动等。 第五节 第七十四条 野生动植物保护规划 野生动植物保育 1、完善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观测登记工作。 2、完成保护区的勘测、定界、标志围栏工作,封山育林,严禁采伐和狩猎。 3、保护和发展地带性生物,特别保护珍稀植物和野生动物。有计划有目的 32 地进行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引种繁育工作。将这些动植物有计划地补充到次 生物群落中,改善生态群落结构。 4、积极开展森林林业有害生物的生态防治。游览道两侧营造耐火性强的常 绿阔叶树种的防护林带或空地隔离带,预防森林火灾发生和蔓延。 5、建立野生动植物符号识别系统和生态保护区知识的宣传体系。 6、严格执行《森林法》和《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接受主管 部门的监督指导,同时加强机构建设和行业管理。 7、在旅游休闲接待区规划设置必要的野生动物迁徙通道。 第六节 第七十五条 防灾规划 地质灾害防治 根据《随州市曾都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5~2015 年) 》,本区属新城~ 草店滑坡低易发区(C11),风景区内没有地质灾害易发点。 规划在风景区内严禁开山采石,清除区内所有的危岩耸石,加强环山公路 护坡及三夹河两岸护岸的保植保土和监测维护;加强封山育林、退耕还林,保 持好水土,积极培育绿化,将山体灾害彻底消除;对可能发生山体地质灾害的 地段安装警示牌,并做好灾害天气情况下的游人警示与疏散工作。 第七十六条 洪涝灾害防治 风景区内主要防止由于强降雨造成的山洪及滑坡现象。三夹河沿线建筑物、 构筑物都应在 50 年一遇的洪水位安全线以上,并增强河道的排泄洪水能力。 第七十七条 消防安全规划 1、风景区消防指挥中心设于新城风景区管理中心。 2、服务区消防规划 ①消防安全设施与基础设施同步建设,新建服务设施应严格遵守相关消防 规范要求; ②加强服务设施的消防通道建设。风景区内消防通道以道路系统为主,宽 33 度不小于 4 米。 ③定期检查消防设施和器材的配备,在重要建筑物旁沿道路设置地面式消 火栓。 3、森林防火规划 ①完善七尖峰林场的森林防火指挥系统和规章制度,配备专职人员和防火 设施; ②田王寨、太白顶景区设置防火瞭望塔,林区建设防火隔离带; ③重视对游客安全防火意识宣传与培养,林区内严格管制吸游烟行为。 第十二章 第七十八条 居民社会调控规划 人口规模控制 风景区内现状只有一个寨沟自然村,分 4 个居民点,共 114 人。根据湖北 省“十二五”期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6.5‰的规划目标,风景区近期人口 控制为 114 人,远期人口控制为 114 人。 第七十九条 居住强度控制 为更加有效地恢复风景区生态环境,提升景观质量,规划将风景区农村居 民社会用地划分为无居民区与居民控制区 2 类区域。 1、无居民区:对应风景区内的田王寨史迹保护区、风景游览区和风景恢复 区。本区内现状无常住居民,也不再规划居民点。 2、居民控制区:对应风景区内的发展控制区,即寨沟自然村。本区应控制 居民规模,陡坡地带应逐渐退耕还林,以恢复良好植物群落。 34 第十三章 第八十条 经济发展引导规划 经济发展的引导方向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经济发展严格遵循风景区保护规划的要求;坚持 保护与发展相协调的战略,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树立大旅游的 理念,以旅游经济为核心,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积极培育和打造 桐柏山风景旅游品牌,统筹安排旅游休闲及配套服务业、生态农业、土特农副 产品与旅游产品加工业等的发展,促进旅游相关产品的开发。 第八十一条 产业引导策略 1、旅游休闲及配套服务业 风景区管理机构要发挥区域的资源优势,制定风景区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战 略,积极开展以山水古寨观光、乡村休闲、森林疗养、田园度假旅游为重点的 旅游活动。 在满足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的保护要求前提下,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有步 骤、有秩序的开发新景区、新景点,塑造独特的名山、古寨、森林、峡谷景观, 联合推出系列地方特产和地方特色游;加强风景区旅游体系的建设,完善旅游 配套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推动以旅游业为主体的第 三产业的发展。 依托旅游业的产业关联性,结合乡村旅游带的建设,大力发展针对不同客 源市场与消费层次的特色餐饮、会务、购物等服务业。 2、现代农业 桐柏山太白顶风景名胜区现状具有良好的特色农业基础和地方特产。依托 风景区良好的自然条件和物产特点,积极鼓励外来投资者在新城集镇创办高科 技农业企业,投资发展设施农业、立体农业、休闲农业;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 技术,有重点的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利用外围保护带的丘陵缓坡、风景恢复 区、林地等大力发展苗圃、花圃、果圃,建设一批融鄂北民俗风情探秘、田园 休闲、美食品尝、特产销售等功能于一体,富有乡土气息和田园情调的乡村旅 游区,达到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标准,成为桐柏山风景区的又一特色风景旅 35 游品牌。 3、农副土特产品与旅游商品加工业 积极扶持有地方特色的土特农副产品与旅游产品加工业发展,如香茹、木 耳、特色果品、石材加工等,并促进相关旅游工艺品的开发。 第十四章 第八十二条 土地利用协调规划 依据风景胜区规划规范的用地分类要求,结合风景区的实地 情况,在风景区总体布局的指导下,对风景区用地进行区划调控。 1、风景游赏用地:包括用于风景点建设、风景保护、风景恢复用地等,规 划面积为 73.1 平方千米,其中又分四类。 ①风景点建设用地为各级风景结构单元(如景物、景点、景群、园院、景区 等)的用地,在本风景区中大体与风景游览区相对应,面积为 29.67 平方千米; ②风景保护用地为独立于景点以外的自然景观、史迹、生态等保护区用地, 相对应于保护培育规划中的自然景观保护区和文物古迹景观保护区,规划面积 为 5.5 平方千米; ③风景恢复用地为独立于景点以外的需要重点恢复、培育、涵养和保持的 对象用地。本风景区的风景恢复区面积为 37.9 平方千米。 ④其他观光用地为独立于上述 3 类用地之外的风景游赏用地。如宗教、风 景林地等。本区中主要是云台禅寺与清水寺用地,面积 0.03 公顷。 2、游览设施用地:包括服务基地、游娱文体、休闲度假、购物商贸等设施 用地。规划面积为 0.49 平方千米。其中: ①旅游点建设用地指独立设置的各级旅游基地的用地,本区指寨沟、李家 沟之茅庵、观音寺、摩云寨服务区用地,面积 0.14 平方千米。 ②休养保健用地用于独立设置的避暑避寒、休养、疗养、康复等用地。本 区为放马场、寨沟度假村用地,面积约 0.30 平方千米。 ③购物商贸用地用于独立设置的商贸、食宿服务、集贸市场等设施的用地。 36 本区为李家沟入口区商业服务设施用地,规划面积 0.1 平方千米。 3、居民社会用地:在本风景区内为寨沟自然村居民点建设用地,面积为 0.0114 平方千米。 4、交通与工程用地:主要是经过风景区规划范围的内部道路及其附属设施 的用地,面积为 0.22 平方千米。 5、林地:在本风景区内,属林地的部分为寨沟自然村附近的山林,面积为 0.5 平方千米。 6、耕地:本区耕地主要分布在寨沟自然村,面积 0.63 平方千米。 表 14-1 用地大类 甲、 风景游赏用地 乙、 游览设施用地 桐柏山太白顶风景名胜区风景区土地平衡表 风景点建设用地 风景保护用地 风景恢复用地 其他观光用地 小计 规划面积 (公顷) 2967 550 3790 3 7310 用地比 例% 39.6 7.3 50.5 0.04 97.4 乙1 旅游点建设用地 14 0.19 乙3 乙4 休养保健用地 购物商贸用地 小计 居民点建设用地 30 10 54 1.14 0.4 0.13 0.72 0.015 22 0.29 50 62.86 7500 0.67 0.84 100% 中类 用地名称 甲1 甲2 甲3 甲5 丙、居民社会用地 丙 1 丁、 丁2 内部交通用地 交通与工程用地 戊、林地 庚、耕地 总计 37 备注 田王寨 云台寺 1、清水寺 2 寨沟 4、李家沟 4、 观音寺 3、摩云寨 3 放马场 25、寨沟 5 茅庵 寨沟 环山公路 第十五章 第八十三条 分期保护与发展规划 近期(2010-2015)发展规划 1.建立桐柏山太白顶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编制《桐柏山太白顶风景名胜 区总体规划》和第一期开发景区详细规划;制定《桐柏山太白顶风景名胜区管 理条例》,加强对风景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领导工作; 2.在全程开通环山公路的基础上,重点建设田王寨景区、太白顶景区、鄂 北乡村风情带和新城旅游服务中心四大景区的重要景点和必要的配套设施,改 善景区内外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积极招商引进开发八访涧景区、清水寺景区; 3.通过重点景区的建设,形成“中原第一古寨”观光游、 “楚北第一峰”登 山游、放马场度假村避暑游、桐柏山鄂北乡村游等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初步 适应风景区观光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建立起山水游赏与休闲度假并举的旅游 格局; 4.在选择最核心景区进行开发建设的同时,近期应通过几个重点项目的突 破,借助新闻炒作产生轰动效应,迅速引起市场关注,形成一定知名度,改变 目前景区默默无闻的局面,在市场上树立自身的品牌形象,使风景区成为在鄂 豫二省有较大著名度的风景旅游区。 第八十四条 中期(2016-2020) 发展规划 按照总体规划要求,继续加强以田王寨和太白顶为核心的风景游赏型景区 建设,在完善其旅游景点和休闲度假设施的基础上,重点规划开发摩云寨滑雪 运动区、八访涧漂流等项目,推出以滑雪、滑草、漂流为中心的休闲运动、游 乐类旅游活动,发展山地运动健身游,增加风景区旅游产品时尚性,提高景观 质量,扩大景区游客容量,丰富旅游产品构成,实现创建湖北省重点风景名胜 区的目标。 第八十五条 远期(2021-2030) 发展规划 根据风景区发展状况,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趋势,调整、充实、提高 原有项目,从整体上考虑功能布局和用地规划,完成主要道路交通系统建设, 38 使各景区之间联系更加顺畅,游览内容进一步丰富,各项服务设施更加完善。 风景区交通便捷、通讯畅达、服务高质量、管理高水平,建成游、购、娱、吃、 住、行配套的旅游产业体系,并晋级成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第八十六条 分区 田 王 寨 景 区 太 白 顶 景 区 分期重点建设项目 表 19-1 桐柏山太白顶风景名胜区分期建设项目一览表 景群 近期项目 中/远期项目 田王寨山门与游人中心 寨沟休闲农庄 寨沟入口区 寨沟旅游村 中门第一哨 峡谷步道 月儿崖峡谷 月儿崖瀑布整治 南寨门 北营-神机营 中军营 南营/山寨木屋村 田王主寨 月儿崖顶 北寨门/北入口服务区 峰顶田王寨标志景观 东寨门/东营遗址 龙池 险峰栈道 险岫峰 北哨台 / 西寨门 / 西营遗址 无风垛 / 无风垛 / 戴母墓与金狮摇铃 背景森林 饮马湖 避暑山庄 放马场 汽车露营地 滑草场 太白顶游人中心 山顶美食/购物街 观音寺服务区 太白顶小山门 太白顶 太白绝顶/观云台 39 云台禅寺 小太白顶 松月台/张良洞 淮源井 云台寺 东塔苑 / / / / 香炉峰 清 水 寺 景 区 八 访 涧 景 区 熊 潭 沟 景 区 摩云寨 清水寺 茅庵入口服务区 清水溪漂流区 青云谷 登山索道 红叶谷 熊堂寺入口服务区 桐柏山大峡谷 永保寺 许畈 鄂 北 乡 村 风 情 带 戴家仓屋 解河 油坊与温家湾 尚家湾/李家沟 / 摩云寨遗址保护 背景森林 / / / 入口服务区 漂流项目 步道及相关景点 八访涧至观音寺索道 步道及相关景点 / / / / / 风景区主入口标志区 许畈旅游村 戴家仓屋建筑群 农耕乐园 古戏楼与社戏广场 / / / 子房庙 40 太白顶-香炉峰步道 小太白观景台 仙人桥瀑布 香炉峰栈道 炎帝祭日坛 桐柏观 滑雪/滑草场 度假村 定向与拓展营 清水寺整修 神仙洞等景点整治 入口服务区 九瀑十八涧整治 大麦地露营区 鬼谷子洞 永保寺服务区 翠竹园度假农庄 解河旅游村 温家湾旅游村 盛家湖农庄 盛家寨 尚家湾旅游村 宗湾 风景区西入口标志 新 城 旅 游 服 务 中 心 风景区游人中心 桐柏山博物馆 民间专题博物馆 滨河风情街区 上棚生态度假村 第十六章 第八十七条 李家沟旅游村 桐柏军分区纪念地 / / 西入口标志区 风景区管理处 游人中心 旅游车站 / 万和珍品野兰观赏园 西门遗址公园 旅游风情街 旅游纪念品展卖中心 / 张良疑冢(茅庵) 宗湾旅游村 卧龙寺/塔坡 龙华寺 桐柏山博物馆 菇菌苑/石趣园 四星级度假酒店 上棚度假村 实施规划的措施建议 理顺景区管理体制 1、确定桐柏山太白顶风景名胜区的法律地位。 2、成立桐柏山太白顶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管委会是随县人民政府的 派出机构,依照法负责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利用和统一管理工作。风景区内的 所有单位,除各自业务受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外,都必须服从管委会对风景名胜 区的统一规划和管理。 第八十八条 制定《桐柏山太白顶风景名胜区条例》 遵照国务院颁发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结合风景区的实际制定 《桐柏山太白顶风景名胜区条例》与相应的风景区管理实施细则,由随州市人 大颁布,使风景名胜区区管理有法可依。 第八十九条 健全风景区的规划、设计和项目建设的审批制度 风景区内各项建设应编制各分区或项目建设性详规,为区域开发提供前瞻 性指导,并就景观和环境影响进行评价,提出相应保护措施,使项目建设有章 41 可循。 第九十条 编制风景区建设专项规划 对风景区建设中的重大工程项目,如:市政基础设施与公路建设、林相改 造、居民点搬迁、产业结构调整等应依据旅游区总体规划要求,进行专题研究 或进行详细规划,并制定分期实施措施。 第九十一条 争取多渠道资金投入 在明确区域规划的基础上,制定鼓励风景区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和切实可行的项目招商方案,吸引并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桐柏山太白顶风景名胜 区的开发建设,使风景区的各项建设任务能如期完成,早日产生综合效益。 第九十二条 积极培养和引进风景区建设、管理与服务人才 积极培养和引进风景区建设、管理与旅游服务人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风 景区管理队伍,提高风景区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第九十三条 广泛开展风景区保护与旅游环境宣传教育 风景区管委会要有计划地组织当地居民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和服务 事业,生产游览纪念品,提供多种游憩服务,停止破坏景观、污染环境的生产 事业。 强化本地居民的旅游服务意识,提倡热情好客,文明待人,讲究礼仪、礼 貌的新风尚,推广使用普通话,努力建设良好的旅游大环境。 第十七章 附则 第九十四条 本规划自省人民政府批准之日起生效。 第九十五条 本规划由随州市桐柏山太白顶风景名胜区管委会负责实施。 第九十六条 规划确需进行调整时,应遵照《风景名胜区条例》执行。 42 桐 柏 山 太 白 顶 风 景 名 胜 区 总 体 规 划 ( 2010-2030) 规 划 图 纸 43 图纸目录 图1 区位分析图 图 2-1 综合现状图 图 2-2 风景区地势图 图 3-1 风景资源分布图 图 3-2 风景资源图片 图4 规划结构图 图5 规划总图 图6 分类保护规划图 图7 分级保护规划图 图8 核心景区规划图 图9 风景游赏规划图 图 10 游览设施规划图 图 11 道路交通规划图 图 12 基础工程规划图 图 13 土地利用规划图 图 14 近期建设项目规划图 图 15 中远期建设项目规划图 图 16 风景区界线坐标图 图 17 风景区主入口规划意向图 图 18 田王寨景区规划意向图 4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