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植物学理论教学课程思政教案.docx

[驱逐]expel12 页 32.305 KB下载文档
植物学理论教学课程思政教案.docx植物学理论教学课程思政教案.docx植物学理论教学课程思政教案.docx植物学理论教学课程思政教案.docx植物学理论教学课程思政教案.docx植物学理论教学课程思政教案.docx
当前文档共12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植物学理论教学课程思政教案.docx

《植物学》理论教学 课程思政教案 适用专业:农学、烟草、园艺、风景园林、生物教育、生物科学、园林技术等 学时数:32 学分数:2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植物学》是农学、园艺、烟草、风景园林、园林技术等所有植物生产类专业以及生物 教育、生物科学等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它是研究植物的形态结构、生长发育规律、 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植物的分布规律、 植物的进化与分类和植物资源利用的一门学科。 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服务于学校培养“德才兼备、知行合一、务实创新、体健心康、 尚美爱劳”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总目标,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在掌握植物形态、解剖、 分类的基本知识,了解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达到知识传授的目的;让学生掌握有关实验技 能的基本方法,达到能力提升的目的;强化学生道德品质的塑造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达到价 值塑造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个层面,具体如下: 1. 价值塑造目标:(1)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和核心价值观教育;(2)培养学生的生 态文明意识;(3)引导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4)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2. 知识传授目标:(1)掌握植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形态、结构和主要功能。(2) 掌握分类的基本知识和植物界的基本类群。 3. 能力培养目标:(1)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技术;(2)掌握植物解剖的基本实验技能; (3)了解植物分类和鉴定的方法,能准确识别常见的作物、景观植物和药用植物等;(4) 掌握植物分类标本的采集与制作方法。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绪论(3 学时) 教学内容: 生物的分界,植物的多样性,植物在自然界及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植物学的发展简史及 发展动向,植物学的研究对象及分支学科。学习植物学的目的、要求和方法。 教学要求: (一)价值引领要求:通过陈世骧、袁隆平等科学家故事的讲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 自豪感;通过梅、莲等植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向性意义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通 过植物学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及植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意义让学生深刻体会“绿水青山 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通过植物学学习方法的介绍,让学生认识到理论联系实际 的重要性。 (二)知识掌握要求: 1.了解生物的分界; 2.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3.了解植物在自然界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4.了解学习植物学的目的、要求和方法。 思政主要内容: 1.植物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人类是离不开植物的。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 随时都在利用植物,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植物。棉、亚麻、麻是我们服装的重要 原料,它们是植物直接或间接的产品;木材可用作建筑材料,观赏植物可以用来美化我们的 居住环境,所以我们住的方面也离不开植物;人类的出行也是离不开植物的,例如,橡胶可 以制作汽车的轮胎,煤炭、石油、天然气是维护人类文明的重要能源,它们都是由不同地质 年代地球古植物光和产物经地质矿化而形成的。当然,我们所有人日常生活当中所需要的粮 食、蔬菜、水果和油料就更加离不开植物了,这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粮食,它是我们生活的必 需,离开粮食我们就没办法生存。粮食问题一直是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粮食安全问题 一直是各国政府乃至全世界最关注的问题,而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人口在剧烈地增长,目前大 约有 70 亿,但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个数字可能还会继续增加,在人类的发展史当中经历过多 次粮食的饥荒,1845 年爱尔兰的饥荒大约死亡了 100 万人,1933 年的乌克兰大饥荒死亡了 超过 200 万人。我们国家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对于我们现在的同学来说,大家是非常 幸运的,你们生活在一个最好的时代,没有经历过粮食的短缺,这是我们国家建设和发展所 取得的巨大成就,改革开放 40 年来,中国解决了 13 亿人口的粮食需求问题。但事实上直到 现在,仍然有国家并没有解决人民最根本的温饱问题,目前全世界有 250 万人没有解决温饱, 粮食的短缺困扰着这些国家的人的生存。 谈到粮食安全,我们一定会想到一个人,他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 广,创建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他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 贡献,在他的努力下,我国杂交水稻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同学们说,他是谁呢? 他就是“杂交水稻之父”,今年的 9 月 29 日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授予 “共和国勋章”的袁 隆平院士。 袁隆平先生说他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他毕生 的追求是,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掌握在中国人自己的手上。上世纪 50 年代,袁隆平最 初从事的是红薯育种研究教学,但当时国家粮食非常短缺,于是他转而从事国家最需要的水 稻育种。上世纪 90 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向世界发出“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表达了 对中国粮食供给的担忧,认为全球的粮食生产可能难以满足中国未来巨大的粮食需求。在此 背景下,我国提出了超级稻育种计划,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接连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 超级稻亩产 700 公斤、800 公斤、900 公斤、1000 公斤和 1100 公斤的五期目标已全部完成, 一次次刷新着世界纪录。 目前,我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超过 1700 万公顷,占全国水稻总面积的 50%,仅每年增 产的粮食就可养活 7000 万人。 袁隆平用高产、更高产、超高产的现实,对这一世纪问题给 出了中国人自己的答案。作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第一人,袁隆平接连荣获我国第 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国家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多项 重大奖励和荣誉。上世纪 90 年代初,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 粮食短缺问题的首选战略,袁隆平被聘为首席顾问。他的研究,不仅为我国农业发展作出了 巨大贡献,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给出了中国方案。 刚刚过完 90 岁生日的袁隆平,笑称自己是个“90 后”。现在的他仍然每天去试验田 “打卡”,观察杂交水稻的长势。我们在座的同学都是农学专业的,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 你们未来的责任重大,希望你们通过袁隆平先生利用植物科学的研究为国家人民做出杰出贡 献的事迹,能够进一步地坚定理想信念,为梦想而奋斗,为兴农报国而努力。 总之,植物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我们的衣食住行都是离不开植物的。这节 课告诉我们,植物和人类在长期的进行过程中,形成了非常密切的依存关系,人类是离不开 植物的。 2. 植物学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密切,植物可以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影响和改造生态 环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促进物质循环。自然界的物质始终处于不断运动的状态之中,一方面通过各种生物 的呼吸、残体腐烂以及燃烧,使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等简单的无机物,同时消耗大 量的氧气,另一方面绿色植物进行光和作用,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以作为合成有机物的原料, 同时释放出氧气。长期以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够维持在 0.03%,氧气能够维持在 20%左 右相对稳定的水平,显然与植物的合成和分解作用的相对平衡密切相关。一个成年人,每天 呼吸要吸进 750 克的氧气,呼出 100 克的二氧化碳,而一棵直径 20 厘米的乔木树,每天可 以吸收 48 千克的二氧化碳,释放 35 千克的氧气,可以满足大约 5 个成年人全天呼吸的需要。 因此,植物学的研究对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避免温室效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是调节环境的温湿度。生活当中,我们常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事实上的确如此, 在炎热的夏季,绿化状况好的绿地中的气温比没有绿化地区的气温要低 3~5℃,绿地能降低 环境的温度,是因为绿地中园林植物的树冠可以反射掉部分太阳辐射带来的热能。更重要的 是,绿地中的园林植物能通过蒸腾作用吸收环境中的大量热能,降低环境的温度,同时释放 大量的水分,增加环境空气的湿度。例如,1 公顷的绿地,在夏季可以从环境中吸收 818 兆 焦耳的热量,相当于 189 台空调机全天工作的制冷效果。绿地的这种作用,可以大大增加人 们生活的舒适度,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 三是滞尘效应。城市当前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空气污染尤为严峻。植物具有 滞尘的生态功能,在缓解空气污染压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一公顷松树林一年 可滞留 36.4 吨灰尘,一公顷云杉林一年可滞留 32 吨灰尘,绿地充分覆盖的地面可以有效地 减低城市当中粉尘的浓度。 四是监测环境污染。低浓度的污染物用仪器测定是有难度的,但可以利用某些植物对某 些污染物特别敏感的反映来监测大气的污染。例如,在二氧化硫浓度达到一定浓度时,人才 能闻到气味,出现咳嗽、流泪的症状,而某些敏感植物处在极低的浓度下几小时,就会出现 受害症状。有些有毒气体毒性很大(如有机氟),但无色无臭,人们不易发现,而某些植物 却能及时作出反应。因此,利用某些对有毒气体特别敏感的植物(称为指示植物或监测植物) 来监测有毒气体的浓度,指示环境污染程度,是一种既可靠又经济的方法。如利用紫花苜蓿、 菠菜、胡萝卜、地衣监测二氧化硫,唐菖蒲、郁金香、杏、葡萄、大蒜监测氟化氢,矮牵牛、 烟草、美洲五针松监测光化学烟雾,棉花监测乙烯,女贞监测汞,都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除此之外,植物还具有吸收有毒气体,减灭有害微生物,减弱吸收声波等作用。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们的国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发展了,社会进步了,生活 富裕了,但在发展过程中,我们的生态环境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通过以上植物学与生态环境 保护的关系的学习和分析,我们已经看到了,植物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意义,同时我们 也看到了,森林、植被一旦被破坏,恢复是非常难的,我国古人很早就有了人与自然和谐共 生的理念,例如,我们“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 巢中望母归”的经典诗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治家 格言,都蕴含着质朴睿智的自然观,至今仍给人以深刻警示和启迪。中华传统文明的滋养, 为当代中国开启了尊重自然、面向未来的智慧之门。今天,绿色发展理念已经成为我们的五 大发展理念之一,生态文明被列入十大发展目标,美丽中国被写进五年规划。 这节课告诉我们,植物学的研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作用,保护好植物资源、维 护好生态环境对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建设美丽中国我们就应该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 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实 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植物学》是农学、园艺、烟草、风景园林、林业技术等所有植物生产类专业以及生 物教育、生物学等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它是研究植物的形态结构、生长发育规律、 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植物的分布规律、 植物的进化与分类和植物资源利用的一门学科。 为学习后续课程,从事植物生产、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包 括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个层面,具体如下: 第一,价值塑造目标:(1)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和核心价值观教育;(2)培养学生的 生态文明意识;(3)引导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4)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第二,知识传授目标:(1)掌握植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形态、结构和主要功能。 (2)掌握分类的基本知识和植物界的基本类群。 第三,能力培养目标:(1)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技术;(2)掌握植物解剖的基本实验技 能;(3)了解植物分类和鉴定的方法,能准确识别常见的作物、景观植物和药用植物等; (4)掌握植物分类标本的采集与制作方法。 学习植物学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注意辩证思维,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学习植物学必须以辩证统一的观点为指 导。组成植物体的细胞、组织和各器官之间,它们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之间,植物有机体 的局部和整体之间以及植物与环境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如形态结构与生理功 能的关系,形态结构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的关系,遗传与变异的关系, 个性与共性的关系等。在认识植物的形态结构构成和生理功能变化的规律时,要注意建立动 态发展的观点。植物是在自然界中经过长期演化而来的,应该始终用由低级到的系统进化观 念去理解植物的多样性。一定要防止死板的、孤立的、片面的思维方式。 第二,依照认识论的客观规律进行学习。教材总是以演绎法编写的,即先写一般的、抽 象的特征,然后再演绎出具体的实例。学习时不妨倒过来,以归纳法进行,即先看实例取得 感性认识,然后再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掌握它们的共同特征,建立起进化的观念。 第三,理论联系实际。大自然是一本活的教科书,学习时要抓住植物一生枯荣中的生长、 发育、开花、结果的大好时机,把植物学的知识学活,这是区别于其他课程的行之有效的好 方法。同时要联系生产实际、生活实际,用学到的知识来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在教师 的指导下开展一些探究性的研究,激发进一步探讨植物科学中未知世界的欲望和兴趣。 I.植物学形态解剖部分(Plant Morphology and Anatomy) 第一章 植物细胞(2 学时) 教学内容: 细胞的概念、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原生质的化学组成;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 胞壁 、细胞膜 、细胞质及其细胞器、细胞核;植物细胞的后含物:淀粉、蛋白质、油和脂 肪、丹宁和色素、晶体和硅质小体;植物细胞的分裂。 教学要求: (一)价值引领要求:通过细胞学发展的历史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和创新发展理念对推 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恩格斯对细胞学说的评价让学生了解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二)知识掌握要求: 1.了解细胞学说的概念及其意义; 2.掌握原生质、原生质体的概念; 3.掌握植物细胞的基本构造,生物膜的概念、组成,质体、线粒体、中央液泡等细胞器 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细胞核的形态、结构、功能; 4.掌握细胞壁的结构,纹孔和胞间连丝、后含物等概念; 5.理解有丝分裂、无丝分裂的概念、各期的特点和生物学意义; 6.理解植物细胞生长、细胞分化的概念。 重点: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难点: 细胞的有丝分裂,细胞壁和细胞核的结构。 思政主要内容: 植物界中,尽管种类繁多,形态结构变化万端,但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构成植物有 机体的基本单位。 细胞的发现:1665 年,英国人 R.Hooke 用他改进的显微镜观察软木薄片(栓皮栎,山 毛榉科,栓化的树皮很厚),他看到了许多象蜂窝的小室,他把这些小室称 cell,中文译 为“细胞”(在十九世纪中叶,我国学者李善兰将 cell 一词译为细胞。)。实际上胡克并 没有发现完整的生活的细胞,他所看到的只是木栓细胞的细胞壁。但他为人类开启了生物微 观世界的大门。 细胞学说:德国植物学家 Schleiden.M.J 和动物学家 Schwan.T 于 1838-1839 年,提出 细胞学说。 细胞学说的内容:第一,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有机体的结构和 功能单位;第二,一切细胞来源于细胞(通过细胞分裂或细胞融合);第三,精子和卵都是 细胞;第四,细胞进行分裂,一个细胞通过分裂而形成组织。 细胞学说提出的重要意义:细胞学说使得千变万化的生物界通过细胞统一起来,这样有 力地证明了生物之间彼此存在着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从而为达尔文的进化论奠定了唯物主 义基础,在科学发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恩格斯在其著作《自然辩证法》中给予细胞学 说极高的评价,并将之与进化论、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并称为“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 现”。 第二章 植物组织(3 学时) 教学内容: 植物组织的概念;植物组织的类型:分生组织 发生:原分生组织、初生分生组织、次 生分生组织; 位置:顶端分生组织、侧生分生组织、居间分生组织; 成熟组织: 保 护组织 、 薄壁组织 、机械组织 、 输导组织、 分泌组织。复合组织和组织系统的概念。 教学要求: (一)价值引领要求:引导培育学生的辩证思维和科学精神。 (二)知识掌握要求: 1.掌握构成植物体的各种类型组织的结构特征及其生理功能; 2.了解复合组织和组织系统的概念。 重点: 植物组织的类型、形态及功能。 难点: 分生组织和输导组织的形态及功能。 思政主要内容: 植物组织的结构是客观存在,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各类植物组织的形态结 构与生理功能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在认识植物的形态结构构成和生理功能变化的 规律时,要建立动态发展的观点。 第三章 种子与幼苗(1 学时) 教学内容: 种子的结构和类型,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形成 教学要求: (一)价值引领要求:引导培育学生的辩证思维和科学精神。 (二)知识掌握要求: 1.掌握种子的基本结构; 2.了解有胚乳种子种子、无胚乳种子等主要类型种子的结构特征; 3.了解种子萌发的条件,种于萌发成幼苗的过程,幼苗的类型。 重点: 胚的结构及种子萌发的条件。 第四章 根(3 学时) 教学内容: 根的生理功能 ;根系的类型;根的发育 ;根的出生结构;侧根的形成 ;根的次生生 长和次生结构 ;根瘤和菌根 教学要求: (一)价值引领要求:引导培育学生的辩证思维和科学精神。 (二)知识掌握要求: 1.了解根系的类型,主根、侧根和不定根的概念; 2.掌握根尖的分区及其结构特点; 3.掌握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结构及其功能,凯氏带、中柱鞘、外始式发育等概念; 4.掌握单子叶植物根的结构特点,理解内皮层细胞五面加厚及通道细胞; 5.了解侧根的形成,发生过程、发生位置与不同类型根的关系; 6.掌握根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维管形成层、木栓形成层的发生、活动及其结果; 7.了解根瘤和菌根的形成、以及农业生产的关系。 重点: 根尖的分区及结构,双子叶植物和禾本科根的初生结构,双子叶植物根的次生结构。 难点: 根尖的分区及其细胞结构特征,双子叶植物和禾本科植物根的区别,根的次生结构的形 成。 思政主要内容: 植物学器官的内容学习中必须以辩证统一的观点为指导。各器官之间,它们的形态结构 与生理功能之间,植物有机体的局部和整体之间以及植物与环境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 制约的。如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的关系,形态结构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 的关系,遗传与变异的关系,个性与共性的关系等,防止死板的、孤立的、片面的思维方式。 第五章 茎(3 学时) 教学内容: 茎的生理功能和经济利用,茎的形态,茎的发育,茎的初生结构,茎的次生生长和次生 结构。 教学要求: (一)价值引领要求:引导培育学生的辩证思维和科学精神。 (二)知识掌握要求: 1.掌握茎和枝条概念,芽的概念、结构、类型,茎的分枝方式及禾本科植物的分蘖; 2.了解顶端分生组织组成的几种理论; 3.掌握双子叶植物茎的形态、初生结构、次生结构及其发育过程; 4.了解单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茎的结构特点; 5.了解茎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 重点: 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和次生结构,禾本科植物茎的结构特征。 难点: 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 思政主要内容: 植物学器官的内容学习中必须以辩证统一的观点为指导。各器官之间,它们的形态结构 与生理功能之间,植物有机体的局部和整体之间以及植物与环境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 制约的。如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的关系,形态结构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 的关系,遗传与变异的关系,个性与共性的关系等,防止死板的、孤立的、片面的思维方式。 第六章 叶(2 学时) 教学内容: 叶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经济利用;叶的形态;叶的发育;叶的结构;叶的生态类型;离层 与落叶。 教学要求: (一)价值引领要求:引导培育学生的辩证思维和科学精神。 (二)知识掌握要求: 1.了解叶片的形态; 2.掌握被子植物叶的一般结构,了解单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叶的结构特点; 3.了解叶的生态类型,理解叶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 重点: 单、双子叶植物叶的解剖结构。 难点: 单、双子叶植物叶形态和结构的区别。 思政主要内容: 植物学器官的内容学习中必须以辩证统一的观点为指导。各器官之间,它们的形态结构 与生理功能之间,植物有机体的局部和整体之间以及植物与环境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 制约的。如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的关系,形态结构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 的关系,遗传与变异的关系,个性与共性的关系等,防止死板的、孤立的、片面的思维方式。 第七章 营养器官间的相互联系及变态(1 学时) 教学内容: 营养器官之间的互相联系;营养器官的变态。 教学要求: (一)价值引领要求:引导培育学生的辩证思维和科学精神。 (二)知识掌握要求: 内容均作一般性的介绍,学生可作一般性掌握。 重点: 营养器官的变态及同功器官、同源器官。 难点: 营养器官之间的相互联系。 思政主要内容: 植物学器官的内容学习中必须以辩证统一的观点为指导。各器官之间,它们的形态结构 与生理功能之间,植物有机体的局部和整体之间以及植物与环境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 制约的。如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的关系,形态结构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 的关系,遗传与变异的关系,个性与共性的关系等,防止死板的、孤立的、片面的思维。学 习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植物学的知识学活,同时要联系生产实际、生活实际,用学 到的知识来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激发进一步探讨植物科学中未知世界的欲望和兴趣。 第八章 种子植物的繁殖和繁殖器官(4 学时) 教学内容: 繁殖的概念;花的概念和花的组成;禾本科植物的花;花程式和花图式;花序;花药的 发育和花粉粒的形成,胚珠的发育和胚囊的形成,开花、传粉与受精。 教学要求: (一)价值引领要求:引导培育学生的辩证思维和科学精神。 (二)知识掌握要求: 1.掌握繁殖的概念、类型; 2.掌握被子植物花的概念、组成,花程式;了解花图式,认识花序的类型及特点; 3.认识花药的发育和花粉粒的形成过程,掌握花粉粒的结构; 4.认识胚珠的发育和胚囊的形成过程,掌握蓼型成熟胚囊的结构; 5.认识被子植物得双受精的过程及其生物学意义。 重点: 雌、雄蕊的发育、解剖结构特征;双受精作用及其意义。 难点: 雌、雄蕊的发育、解剖结构特征;花药的发育与花粉粒的形成;胚囊的形成及结构。 思政主要内容: 植物学器官的内容学习中必须以辩证统一的观点为指导。各器官之间,它们的形态结构 与生理功能之间,植物有机体的局部和整体之间以及植物与环境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 制约的。如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的关系,形态结构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 的关系,遗传与变异的关系,个性与共性的关系等,防止死板的、孤立的、片面的思维方式。 第九章 种子与果实的发育(2 学时) 教学内容: 本章内容由、 种子的形成:果实的形成和类型; 果实和种子的传播 ;被子植物生活史。 教学要求: (一)价值引领要求:引导培育学生的辩证思维和科学精神。 (二)知识掌握要求: 1.认识被子植物胚胎发育及种子和果实的形成过程; 2.掌握各种类型果实的特征; 3.了解被子植物的生活史。 重点: 果实、种子概念;胚和胚乳的发育。 难点: 胚的发育。 思政主要内容: 植物学器官的内容学习中必须以辩证统一的观点为指导。各器官之间,它们的形态结构 与生理功能之间,植物有机体的局部和整体之间以及植物与环境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 制约的。如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的关系,形态结构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 的关系,遗传与变异的关系,个性与共性的关系等,防止死板的、孤立的、片面的思维方式。 Ⅱ、第二部分 植物系统分类部分 第十章 植物的类群与演化(8 学时) 教学内容: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和掌握植物分类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以及植物各大类群的基本 特征和代表植物。建立植物演化的基本观点。 教学要求: (一)价值引领要求:引导培育学生的辩证思维和科学精神;通过古诗词当中体现的植 物意向性意义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古代典籍中的植物利用对现代科学研究 的启示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兴趣;通过屠呦呦的青蒿素研究事迹坚定学生的理想信 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知识掌握要求: 1.掌握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 2.认识植物的基本类群,了解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地衣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 3.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及主要的系统演化关系。了解除被子植物外的主要类 群的代表植物。 重点: 高等植物各类群的主要特征。除被子植物外的主要类群的代表植物。 难点: 各类群植物的主要特征。 思政主要内容: 1.木兰科是属于双子叶植物纲木兰目。兰科的识别要点是:木本,枝条上有环状托叶痕; 花萼、花瓣不分,雌蕊、雄蕊多数;聚合蓇葖果。 木兰科的代表是玉兰,玉兰的主要特征是:落叶乔木,叶倒卵形。花单生枝顶,先叶开 放,白色、芳香,花被片 9。 玉兰在中国古代寓意着纯洁,代表人们对美好纯洁爱情的向往。高洁:外形昂扬却不争 宠,在人们心中代表高洁。真挚:代表真挚的友情,送给朋友可表达对朋友的思念和真诚。 永恒:送给朋友寓意友谊长存,送给爱人代表两人能永远在一起。童心:老人将它戴在身上 有童心的意思。 咏玉兰的诗句有文徵明(宋)《玉兰》:绰约新妆玉有辉,素娥千队雪成围。我知姑射 真仙子,天遣霓裳试羽衣。影落空阶初月冷,香生别院晚风微。玉环飞燕元相敌,笑比江梅 不恨肥。 2.莲科是属于双子叶植物纲山龙眼目。莲科的识别要点是:水生草本,花被片多,雄蕊 多数,螺旋状着生,心皮多数,离生。聚合坚果着生在下陷的海绵质花托内。莲科仅有莲属 一个属。 莲科的代表植物是莲,又名荷花。莲的特征是根状茎白色,粗大,中有孔道,切断后有 丝状维管束相连。所以我们有一个成语叫做藕断丝连。叶柄及花柄表面的稀疏的细刺,内部 有孔道,花颜色为红色、粉色或者白色。莲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大家非常熟悉的水生,它的经 济利用价值很高,可以说浑身都是宝。荷叶可以泡茶,荷花可以观赏,果实也就是莲子可供 食用,莲子粥,糖莲子,多种甜品,同时,莲叶、莲心、花托(莲房)等都可以入中药。 莲在中国文化中还有十分重要的象征意义。莲象征着高洁、洁净、圣洁,后来人们更是 赋予了它高尚、正直、廉洁的君子之风的含义。我国的古诗词当中有许多同学们耳熟能详的 描写莲的句子,它们已经深深地印入了我们的脑海之中。莲花是美丽的象征,如李白的“清 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汉乐府中的“江南可采莲,莲叶荷田田”;莲花是洁身自好的象 征,如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不可亵玩焉”。莲花是坚贞的, 如王勃的“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莲丝”,孟郊的“妾心藕中丝,虽断犹牵连”。我们每个人 都应该学习莲的品格,洁身自好,坚贞坚韧。 3.菊科属双子叶植物纲桔梗目。菊科约有 1000 属,25000~30000 种,是双子叶植物的 第一大科。分布十分广泛,我们的生产生活中会见到很多菊科的植物。菊科的识别要点是: 草本,头状花序,聚药雄蕊,瘦果顶端带冠毛或鳞片。 菊科的代表植物是菊,菊是多年生草本,茎下部木质化,叶卵形至阔批针形,背面有白 色绒毛,头状花序,管状花黄色,舌状花的颜色与形态多样。原产中国,品种繁多,是著名 的观赏植物,也可作药用。 菊在中国文化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象征意义,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人们往往赋与它 高尚的情操和情感的因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菊是淡泊名利的象征,如周敦颐的“菊,花 之隐逸者也”,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是抒发情思的对象,如李清照的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菊在民俗中也是 吉祥高寿的象征:九九重阳与菊花九月盛开相叠,有着吉祥高寿的寓意。 上个世纪 60 年代,疟原虫对奎宁类药物已经产生了抗药性,严重影响到治疗效果。青 蒿素及其衍生物能迅速消灭人体内疟原虫,对恶性疟疾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我国科学家团队 成功提取出的青蒿素,被誉为"拯救 2 亿人口"的发现。提取出青蒿素的植物是菊科蒿属的黄 蒿,团队的领军人是就是屠呦呦,她获得 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第一个获得 诺贝尔自然学奖的中国人。她在 9 月 29 日被习近平总书授予“共和国勋章”。屠呦呦说, 青蒿素的提取是我国中医古代文献给予她灵感和启示,来自于葛洪《肘后备急方》。充分说 明,经过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中国传统的中草药在疾病治疗方面可以取得新的成就。 4.兰科属单子叶植物纲微子目。兰科的识别要点是:草本,花两侧对称,形成唇瓣,雄 蕊和雌蕊结合成合蕊柱,雄蕊 1 或 2,花粉结合成花粉块,子房下位,种子微小。 兰科的代表植物是建兰,建兰的主要特征有:叶带形,宽约 1cm;花葶通常短于叶;总 状花序有花 3-7 朵;花浅黄绿色,有清香,夏秋开花。 中国人历来把兰花看做是高洁典雅的象征,并与“梅、竹、菊”并列,合称“四君子”。 人们赋予了它特别的意义,认为它高洁典雅,傲骨刚毅。兰花寓意深远,在朴实中表现出高 尚的品格和高远的境界。经过历代文人墨客的歌咏,兰花的意象美逐渐明晰,成为中国传统 文化长河中的奇葩。 咏兰花的诗句有孙克弘(明)兰花:空谷有佳人,倏然抱幽独。东风时拂之,香芬远弥 馥。陶渊明(东晋)《闲情赋》:佩鸣玉以比洁,齐幽兰以争芬。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植物学》是农学、园艺、烟草、风景园林、园林技术、生物教育、生物科学等专业的 专业基础必修课,它将为后续的《植物生理学》、《遗传学》、《育种学》、《栽培学》、 《生态学》、《园林绿化》、《植物组织培养》等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五、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1]胡宝忠,《植物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2]曹惠娟,《植物学》,中国林业出版社 [3]胡继金,《植物学》,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4]徐汉卿等,《植物学》,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5]李杨汉,《植物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6]吴万春,《植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7]高信曾,《植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8]华东师大等,《植物学》(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 [9]周仪等,《植物学》(上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0]王全喜,《植物学》,科学出版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