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通讯第16期 2008-11-24.doc
第十六期 (2008 年 11 月 24 日) 北京交通大学图书馆直属党支部主办 政策学习 编辑:张彦 审核:李红梅 科学发展观与高校图书馆建设热 供稿:刘丽侠 贺彬侠 来源: http://www.nmgkjyjj.com 高校图书馆是政治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大学生自学的重要场所,高校图书馆承担着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培养合格人才 的重任。因此,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高校图书馆的建设概括 起来主要是环境建设、文献信息资源建设、馆员队伍建设。 1 以人为本,首抓环境建设 1.1 馆舍建设 与许多其他行业一样,我国高校图书馆馆舍的建设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而发生着巨大变化,留下了历 史的痕迹。传统的图书馆就是“藏书楼”,上个世纪 70、80 年代修建的馆舍,大都采用框架结构,藏、借、阅分离的模 式,在节能和环保方面考虑较少。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进步和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高校图书馆的馆舍建设也随之发生深刻 变化。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图书馆的新馆舍大大超过原有馆舍的几倍,甚至几十倍。现代图书馆采取的是开架借阅的 管理模式;有的高校图书馆已采用了藏、借、阅一体的大开放模式。高校图书馆的读者群体主要是在校的大学生,这些学生 在校学习期间依赖图书馆完成学业是其他场所不可替代的,而且他们利用图书馆的时间主要是课余和课间,这两个时段是高 校图书馆的人流的高峰期。因此,馆舍建筑宜采用模数式设计,即整个建筑同柱网、同荷载、同层高,大框架整体结构及轻 质灵活的隔断模式,在内部空间上由封闭走向开放与灵活,在使用功能上实现可变性与互换性,楼高一般以垂直高度不超过 30m 为好。节能、环保、绿化是图书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图书馆的建筑要利用模数式设计,做到存放 文献的区域尽力避免阳光直射,读者阅览和活动区域应充分采用自然光,少用人工照明。馆舍周围绿化面积应是馆舍面积的 1/3 以上,绿化带植物以灌木和阔叶木为主,尽量种植常绿乔木和没有飞扬物的物种。 总之,现代高校图书馆的特点是:文献资源多样化、共享化,技术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服务重点化、 多元化、个性化,管理科学化。因此,现代高校图书馆馆舍的建设应更多地注重其科学性、经济性、实用性和舒适性,充分 体现以人为本,以读者为中心的思想,高度重视节能、环保和绿化,做到:建筑设计智能化、建筑文化多元化、建筑空间灵 活化、建筑环境绿色化、设计理念人性化。 1.2 人文环境建设 中国高校图书馆自创建以来,就密切关注其人文教化功能,讲求治学与修身立业的有机融合。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说过:“一种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本身就具有广泛的教育功能。”良好的图书馆人文环境将促使师 生在思想观念上推陈出新,加强创新意识,同时,也将加快高校图书馆适应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前行脚步,不断开拓新的 服务领域和工作方法,全面推动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所以,加强人文环境建设是高校图书馆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的必然要求。图书馆的人文环境包括馆舍建筑、人文景观、审美格调、文化韵味、管理机制、制度规范以及工作人员的仪 表、言行、服务理念和敬业精神等等。因此,高校图书馆的馆舍要按前面提出的要求来建设;人文景观要富有寓意;在大 厅、楼道和阅览室的墙上等地方悬挂伟人、科学家、文学家、英雄模范人物的画像、张贴格言警句;管理做到规范、科学、 严明;馆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工作作风、精湛的业务水平、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树立“以人为本,育人为先, 读者第一,利用至上”的服务理念,通过热情礼貌、优质高效的服务,不断推进高校图书馆事业新发展。 2 以人为本,狠抓文献信息资源建设 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由图书馆对文献信息资源的收藏与储备能力,获取网上知识、信息的能力,图书馆对文 献信息资源的加工与管理能力,图书馆对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重组与利用能力,图书馆规模、设施、人力资源等要素组 成。不断增长的文献信息资源是实现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文献信息资源收藏的数量与质量,今天仍然是制约一个 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是高校图书馆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高校图书馆文献载体形式多样,学科门类齐全,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为保证大学生知识结构的不断改善和优 化,高校图书馆要建立起以读者为中心,以素质教育为主要目标,品种丰富、文理工艺兼顾、载体形式齐全的高质量的文献 信息资源体系。高校图书馆还要根据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经常修订藏书规划,要依据学校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情况, 确定馆藏文献的补充范围,有系统地入藏教学参考书,有重点地入藏科研用书,有选择地入藏课外阅读用书。采集和订购文 献时,要注重教学参考书内容的新颖性和适用性,科研用书的基础性和前沿性,课外阅读用书的广泛性和品位性,要保证馆 藏期刊订购的连续性、完整性和系统性。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图书馆要为学生及时购进各 种新型的现代化载体文献,如磁盘、光盘、电子出版物等。同时要建立具有本馆特色的数据库,开发网上信息资源,供学生 查询、浏览和下载,以满足他们对现代信息的需要。 3 以人为本,实抓馆员队伍建设 图书馆的各种功能和作用都要图书馆全体工作人员来实现,因此,高校图书馆员的“意识、知识、技术、能力和综 合素质决定着高校图书馆持续发展的成败得失”。 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从业人员中,非专业人员的比重大于专业人员,学历、职称、结构也不尽合理,所以,切切 实实抓好馆员队伍建设是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是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一是 高校要保证图书馆的用人自主权,使图书馆能根据自身需要,自主选择人才,聘用干部。二是高校图书馆要加大投人,通过 继续教育如脱产进修、短期培训和在岗学习等,补充和拓展馆员的专业知识和公共知识,提高馆员的学历层次和综合素质。 三是高校图书馆要根据发展需要,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改善人才结构。四是高校图书馆要以分配制度改革为切入点,实行 分配与岗位、业绩挂钩,多劳多得,优劳优得。 总之,高校图书馆为大学生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优质服 务使大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有助于将大学生塑造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代新人。因此,高校图书 馆在不断提高馆员业务水平的同时,还必须教育馆员养成良好而高尚的职业道德风范,树立“以人为本,育人为先,读者第 一,利用至上”的理念,不畏劳苦,勇于奉献、团结协作,共创图书馆事业新的辉煌。 推荐阅读 国家图书馆的明智之举 供稿:张彦 来源:北京青年报 梁:两个多月以前,国家图书馆公开发函,征集非正式出版文献。这封征集函说:“近年来,'非正式出版文献(内 部资料)’的价值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和认可,但由于其形式多样、发行范围小、传播不广且易流失等特点,给此类文献的 收集、保存和利用带来很大的困难。为使此类文献中一些学术性与资料性较强的文献得到妥善保存与利用,国家图书馆面向 社会各界广泛征集'非正式出版文献(内部资料)’,重点征集范围如下:1.学术会议文献(包括会议论文集和其他与会议 相关的文献资料)。2.研究报告(包括各类科研报告、社会调查报告、田野调查资料等)。3.口述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 等非正式出版的相关文献。4.民间诗文集(未正式出版)。5.其他具有保存和研究价值的各类非正式出版文献。捐赠文献 凡符合本馆入藏标准而本馆尚未收藏的,将被作为正式馆藏,永久保存,并将向捐赠者颁发'收藏证书’,作为捐赠文献被 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凭证。”我认为,这是具有文化眼光和历史眼光的明智举措。希望这项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毕:这件事早就该做。不光国家图书馆应该做,各省区市的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也应该做。据我所知,南京大 学图书馆早就开始做这方面的工作了。文化积累是公共图书馆的重要职责。公开出版物的文献价值未必高,非公开出版物的 文献价值未必低,这种错位现象已经是当今出版物的普遍现实。如果光收藏公开出版物,不收藏非公开出版物,图书馆的功 能就大大地打了折扣。 梁:我们不能不思考的问题是,国家图书馆列举的几类非公开出版物,既然有价值,为什么不能获得公开出版的机会? 毕:据我分析,原因不一,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公开出版成本太高。现在,国内出版社大多实行企业化管理, 不光不愿意出赔钱的书,出一本书钱赚少了都不行。因为书号有限。不管这本书能印多少,只要公开出版,管理费也就是俗 称的书号费,不少于两万元左右。印刷学术会议文献、研究报告一般用公费,但公费也是有限度的。如果只需要印刷几十本 到几百本,花几百元到几千元一般就够了。一旦变成公开出版,至少要花好几万元,其中的书号费往往远高于印刷费。所 以,如果不是为了评奖、评职称,或者是完成什么项目,即使内容具有公开出版的价值,当事人也放弃公开出版了。 梁:还有一个原因,现在公开出版的渠道失去了容纳某些信息的功能。上个世纪中国的历史可谓风云激荡,值得回 味的事情太多了。中国逐渐走出文字狱的阴影之后,愿意写作回忆录的个人逐渐增多,有老干部、老知识分子、老知青,有 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风云人物。有的人自己不写,愿意接受别人采访,形成口述历史。这些文字,作为史料,具有程 度不同的价值。但作者普遍感到,公开出版的机会并不多,甚至难度越来越大。 毕:我们不能不正视一个矛盾:史料价值高的回忆录未必政治正确,政治正确的回忆录史料价值未必高。举几个过 去的例子,比如张国焘的《我的回忆》、王明的《中共 50 年》,其史料价值无可否认。因为他们本身曾经是中国共产党历 史上的领导人,是许多重要历史事件的当事人。但用中国共产党关于历史的决议衡量,他们的回忆录显然不符合政治正确的 要求。过去,采取内部出版发行的办法,使从事党史教学研究的专业人员还是能够买到看到这些书,图书馆也能收藏到这些 书。现在,内部出版的做法也很少见了。出版社遇到史料价值较高但未必符合政治正确要求的书稿,往往拒之门外。甚至一 些政治正确性并不存在问题,只是因为涉及重大历史问题,接现行规定需要送审的书稿,出版社也望而生畏,干脆退稿了 事。 梁:中国是文明古国,是造纸术和活字印刷的发源地。文献丰富,历史记载连续性强,可谓史不绝书,文明的悠久 经常能够激起民族的自豪感。然而,在晚近的历史和文献传承方面,我们的情况却不尽如人意,越近的历史越不清楚。和一 些国家比起来,这一点往往让人感到自愧不如。弥补这种差距,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使命,也是各类文化机构不能推卸的 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家图书馆主动征集非公开出版物,体现了一种文化的自觉,值得珍视。 改革开放三十年 30 年,政府体制改革走向(1) 供稿:张彦 改革开放 30 年来,政府机构进行了六次较大的调整:一是 1982 年,改革内容主要是干部队伍年轻化、大幅度撤并 经济管理部门,并将条件成熟的单位改建为经济实体组织的政府机构改革;二是 1988 年,主要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实行 “三定”为重点的政府机构改革;三是 1993 年,主要是政企分开为中心的政府机构改革,以加速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基本框架;四是 1998 年,以中央政府人员、机构减半为目标;五是 2003 年,主要以职能划分清晰为改革目标;六是 2008 年以大部制改革、健全宏观调控为主要目标。 改革开放 30 年,从 1982 年开始,每隔五年均开始一场精简机构和裁减人员的改革。这一变革可以说构成了中国政府 体制改革的重要内涵。在 1992 年以前是“摸着石头过河”,之后确定了搞市场经济就确定了改革的整体思路,到了 2003 年十六届三中全会为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一个非常清晰的发展思路和框架,也给政府体制改革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的思 路,可以说已经是驾着船过河的阶段了。 背景:经济迅速发展,社会走向开放 在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经济因为多年的政治运动以及实施计划经济体制,到了几乎崩溃的边缘;政府通过对单位的全 面控制,实施对全社会的管理,国家几乎包办了社会的全部事务,有的学者称之为“总体性社会”。社会各个方面都具有 行政化的特征:所有的经济组织,都是政府组织,除非是非法经济组织;所有的个人都是政府的人,除非是社会闲杂人 员;所有的社会组织,实际上也在政府内部,而且所有的政治组织,也越来越具有行政组织的特征。政府无所不包,也无 所不在。政府本身,则具有了无限政府、全能政府的特色。 改革开放政策,使得我国的经济逐步发展,30 年来已经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成就。其最明显的标志有两个方面: 首先,经济迅速发展。1978 年,国内生产总值只有 3624.1 亿元,人均只有 379 元;2007 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 246619 亿元,是 29 年前的 68.05 倍,人均 18665 元,是 29 年前的 49 倍。平均每年以接近 10%的速度发展,基本是 5 年一 翻番。 其次,市场经济已经有了初步的成就,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民营企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国有企业规模已经缩小, 很多国有企业已经成了独立运作的企业;市场竞争水平有很大的提高,竞争相对公平,竞争充分,有序。经过 30 年的发 展,我国经济自由的指数从 1980 年的 4.23,提高到 2005 年的 6.4,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富有活力的地区之一。 1978 年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社会也逐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最显著的表现是:首先,农村和城市都从封闭走 向开放,家庭和个人开始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主体,人口开始大规模流动。其次,我国开始由普遍贫困走向逐步分化,很 多人获得了通过个人奋斗和努力而致富的机会,并且因此而形成中产阶级和新富阶层。在这一进程中,社会出现了新的分 层。与过去的社会分层往往与政治权力分层相关相比,这一新的分层,往往越来越与个人的选择和努力有关,而逐步与与 政治权力分层和政策控制脱离关系,越来越体现开放社会的分层特征。这一变化,表明中国社会越来越走出封闭社会。 经济、社会的变革,对政府的职能和行为,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政府适应市场经济和开放社会的需要。转变政府 职能,要求精简政府机构,提高行政效率,并提升政府的法治化水平。 (本期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