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8145523031475.doc&filename=2021年科技项目选题和申报方向.doc.doc
附件 2021 年科技项目选题和申报方向 一、软科学研究类项目 (一)住房和房地产业 1.建立住宅和用地联动供应机制研究。 2.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政策研究。 3.面向新市民和年轻人的小户型、低租金政策性租赁住 房实现机制研究。 4.城市住房保障实施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5.推动房地产开发企业等市场主体转型升级和多元发 展的机制、政策研究。 6.房地产中介行业信用评价机制研究。 7.促进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革和健康发展若干重要问题 研究。 8.灵活就业人员住房公积金制度相关研究。 9.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形成机制研究。 10.住房公积金管理考核评价机制研究。 11.改进物业管理制度研究。 (二)城镇绿色发展和城市治理 1.区域绿色发展理想空间模式研究。 2.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城市群发展模式研究。 1 3.城市绿色发展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4.绿色城市发展战略、模式与政策研究。 5.智慧生态城市未来发展路径研究。 6.城市设计实施制度研究。 7.空间详细规划研究(综合实施规划)。 8.城市管理向基层延伸机制研究。 9.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和以县域为单元统 筹城乡发展研究。 (三)城市更新和品质提升 1.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机制研究。 2.城市更新制度机制、支持性政策研究。 3.城市体检评估标准、制度机制研究。 4.超大型居住区修补更新模式探索。 5.“十四五”期间我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的目标、思路 和对策研究。 6.老旧小区改造的可持续性机制研究。 7.老旧小区改造中公众参与的策略研究。 8.城市更新背景下城市公园绿地系统布局优化研究。 9.无障碍环境建设规划与建设标准研究。 10.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政策机制研 究。 11.完整居住社区建设评价体系研究。 2 12.“美丽街区”推进机制研究。 13.老旧小区绿色可持续性改造评价体系研究。 14.完整居住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可持续运营体系研究。 15.老旧小区和老旧建筑分类标准、更新度评级和评价 指标研究。 16.历史文化街区功能更新模式与方法研究。 17.改扩建建筑物安全性普查与数据库建设研究。 (四)城市安全与防灾减灾 1.城市韧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统筹沿江城市防洪排涝和城市建设的机制研究。 3.城市雨水、再生水等生态产品价值评价和实现机制研 究。 4.高质量发展的城市节水策略研究。 5.基于“厂网河一体化”的城市排水管理机制研究。 6.建设工程消防验收现场评定管理机制研究。 (五)建筑产业转型升级 1.工程勘察设计咨询高质量发展研究。 2.建筑师负责制在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中的把控要点 及应对能力研究。 3.全过程工程咨询高水平服务能力提升研究。 4.建筑产业互联网发展现状和推广应用机制研究。 5.建筑机器人发展现状和推广应用机制研究。 3 6.智能建筑项目全过程风险管控机制研究。 7.建筑保险与建筑品质提升研究。 8.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评价标准研究。 9.工程造价市场化管理模式研究。 10.材料价格指数与指标发布体系研究。 11.工程造价全过程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 12.建设工程造价数据库建设研究。 13.工程造价改革对工程计价影响研究。 14.工程总承包合同价格风险研究。 15.市场询价技术与管理研究。 16.钢结构建筑评价和推广机制研究。 17.工程质量安全手册多方治理机制研究。 18.建筑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IDI)协同机制研究。 19.中国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发展与治理体系研究。 20.工程建设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 21.建筑产品认证体系与认证标准研究。 (六)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1.城市信息模型(CIM)的基础理论及保障机制研究。 2.新型城市融合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政策与模式研究。 3.城市交通综合治理的方向性问题与政策研究。 4.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审查要点研究。 5.城镇燃气工程建设技术标准体系完善与提升研究。 4 6.基于需求侧的智能天然气管网管理研究。 7.智能汽车与智慧城市协同发展总体设计研究。 8.可持续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七)高品质绿色建筑和绿色建造 1.绿色建筑立法及政策体系研究。 2.绿色住宅使用者监督机制研究。 3.基于碳中和的建筑能耗总量及碳排放预测研究。 4.放管服改革下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发展与监管机制 研究。 5.绿色金融与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协同发展机制研究。 6.近零能耗建筑发展政策研究。 7.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8.基于建筑实时运行数据的绿色节能评价体系研究。 9.绿色建造评价标准研究。 10.绿色建造全过程碳排放核查技术体系研究。 11.建设领域绿色发展推进机制研究。 12.绿色建材推广应用机制研究。 13.城市用能数据共享机制研究。 14.区域建筑能效提升推进模式研究。 15.室内环境综合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研究。 (八)县城提质增效和美丽乡村建设 1.乡村转型与创新发展研究。 5 2.乡村界定的标准与技术方法研究。 3.乡村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4.乡村建设评价研究。 5.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体系研究。 6.北方农村清洁取暖技术政策与实施效果评估机制研 究。 7.美丽宜居小城镇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8.小城镇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研究。 9.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标准研究。 二、科研开发类项目申报方向 (一)城市群和区域绿色发展 城市群和区域绿色发展指标体系与监测评估技术,城市 群和都市圈格局优化技术,重大基础设施协同配置技术和协 同管理模式,区域生态格局构建技术。 (二)城市更新和品质提升 多源数据下的特大城市中心城区更新评估技术和评价 指标,城市更新的信息采集与诊断分析信息平台技术;老旧 城区的消防适应性更新技术,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既有建筑 绿色化改造技术;应对重大疫情城镇空间营造、城市设计和 建筑设计理论方法,城市生态修复和功能修补技术。 (三)城市安全与防灾减灾 安全城市构建与智慧化治理平台建设及关键性智能技 6 术应用研究,城市安全韧性评估技术和韧性增强技术,韧性 城市智能规划与仿真决策平台,应急公共设施快速建造技术; 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图纸信息化审查、竣工验收消防查验、消 防验收现场评定检测等关键技术,建筑抗风抗震安全智能化 监测与检测技术,地下工程安全监测与检测技术。 (四)城乡历史文化保护及传承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街区动态监测技术,城乡 历史文化遗产防灾减灾及修补、保护利用技术,重要历史群 落、廊道和历史城区保护与管理技术,历史城区地下空间开 发利用技术,工业遗产建筑保护和开发利用技术。 (五)智能建造和新型建筑工业化 自主知识产权的 BIM 三维图形平台开发,BIM 设计和施 工应用技术,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构建理论和方法,工程总 承包与建筑工业化信息化有机结合研究和应用,新一代信息 技术在工程建设领域的应用,建筑机器人开发与应用。钢结 构住宅技术体系研究以及在围护体系、材料性能、连接工艺 等方面的联合攻关。钢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方法,高性能结 构材料应用技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灌浆质量检测和高效连 接技术研发,新型建筑材料、工程建设智能物联监测预警与 管控技术。地铁隧道、车站建造技术和安全检测技术,工程 造价信息监测与智慧造价技术。 (六)完整居住社区建设 7 完整居住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和配建技术与标准,社 区治理和风险防控技术,既有居住社区市政基础设施及公共 服务设施改造技术;社区智慧网格、多元共治、协同服务技 术和产品,智慧社区建设与管理服务平台,数字家庭和智能 家居技术研发。 (七)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信息模型(CIM)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市政基础 设施智能化感知和检测技术,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升级改造 和运维技术与产品,城市道路智能交通基础设施,地铁机电 设备研发。 (八)城镇绿色技术创新 高品质绿色建筑技术,高品质饮用水保障技术,城镇污 水高标准排放和再生水利用技术,城市固废高效处理和安全 利用技术,智能化生活垃圾清扫和清运装备,可再生能源利 用技术。 (九)县城提质增效和宜居乡村建设 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农房适用技术体系研究,乡村农房 现代宜居改造,现代乡土建筑设计建造乡村社区与住宅防灾 减灾,农村建筑能效提升与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村庄生活 污水与面源污染控制技术,村庄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传统 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传承技术及方式,适宜建制镇的中小 型污水处理设施开发。 8 三、科技示范工程类项目申报方向 (一)城市更新科技示范工程。 (二)完整居住社区建设运维科技示范工程。 (三)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科技示范工程。 (四)绿色技术应用科技示范工程(包括城市节水、超 低能耗建筑、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绿色施工、绿色交通、 城镇污染治理和废弃物综合利用等)。 (五)城乡历史文化保护科技示范工程。 (六)特色美丽乡村及田园建筑科技示范工程。 科技示范工程类项目主要来源于国家重点试点、示范工 程和地方挖掘、提炼的工程实践案例。项目所应用的技术为 国内领先或优于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在机制创新、模 式创新和技术创新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能形成亮点突出、可 复制、可推广的模式或有代表性的样板工程。 四、国际科技合作类项目申报方向 申报方向包括城镇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 “一带一路”建设等方面,开展与拥有相关领域国际先进理 念、技术和产品的国际同行的合作,包括政策、法规、技术 和标准比较研究及能力建设、综合示范等。申报国际科技合 作项目的,不再重复申报其他类型项目。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