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安远县教育科技体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doc
安府办发〔2022〕26 号 安远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安远县教育科技体育事业发展 “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城市社区管委会,县政府各部门,直属及 驻县各单位: 《安远县教育科技体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第十八 届县政府第 9 次常务会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 施。 安远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 年 7 月 11 日 -1- 安远县教育科技体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为加快推进教育科技体育事业发展,努力完成“十四五”期间 教育科技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各项任务,促进教育科技体育事业科 学、均衡、协调、健康发展,更好地发挥教育科技体育在构建和 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依据《中国教育现代 化 2035》《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江西省教育事业 发展“十四五”规划》《赣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安远 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 标纲要》,制订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成就 “十三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教育科 技体育事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 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夯实教育科技体育发展基础,切 实提高教育科技体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推动科技发展,提高 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全县教育科技体育事业得到了较大发展。 党建工作取得新成就。成立县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党 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同时,将党建工作纳入学校综合考评,出台 《安远县教育系统党建工作考评办法》,并逐年提高党建工作的 权重值。“十三五”期间,为健全党的组织制度建设,我县共出台 规范性文件 123 个,培训党员 2023 人次,对加强学校党的建设、 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发挥了重要作用,党员队伍从 2016 年 509 名 -2- 党员发展到 2020 年 930 名党员,城区学校所有年级组、学科组 均有党员同志。 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十三五”期间,我县积极争取筹措 校建资金,大力实施“全面改薄”项目、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 能力提升项目,建立健全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极大的 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实现安远一中、安远二中整体搬迁,新建 鹤子中心小学、版石中心小学二部、天心中心小学、鹤子中心小 学、城北小学、车头龙竹小学、龙布沾塘小学、镇岗樟溪小学, 改建鹤子、孔田、三百山、版石、天心、龙布等大多数乡(镇) 初中、中心小学的教学楼和学生宿舍及附属设施,投入资金近 1.26 亿元,用于补充更新中小学校的装备,全县各初中、中心小 学、教学点配备“班班通”设备 1202 套,计算机 6512 台,中小 学校教学仪器设备、音体美卫器材基本达到规定标准,进一步提 升了全县所有义务教育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教育教学设备。同时, 我县启动城西小学新建项目,扩建了濂江中学、特殊教育学校、 思源实验学校、安远中专、九龙小学等学校,城区教育资源得到 进一步优化。此外,我县大力实施“运动校园”建设,实现了全县 中心小学以上学校有 200 米以上的塑胶跑道运动场的目标。 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十三五”期间,我县拓宽教师招 聘补充渠道,完善教师补充机制,根据教职工编制配备情况和教 学工作需要及时补充新教师,通过自主招聘(含校招)、全省统 招、特岗计划、录用免费及定向师范生、择优选调县外在编教师 等多种方式共招聘补充新教师 1355 人,为我县教师队伍增添了 -3- 一大批优秀人才。 教育民生工作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我县共有 160 所农 村义务教育学校 38500 名学生享受了国家营养膳食资金补助。 2016 年至 2020 年,共到位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央 专项资金 12976.17 万元,拨付供餐资金 12726.1512 万元。2018 年秋季起,我县回收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食堂经营权,交由县城 投集团提供一体化供餐服务。通过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全 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的身高和体重普遍有了增长,学生的营 养状况得到较大改善,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资金安全和学校食堂食 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教学能力显著提升。“十三五”期间,我县紧紧围绕“注重基 础、面向全体、持续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教育教学指导 思想,不断创新,狠抓质量,教育教学取得显著成绩。2016 年 至 2020 年我县连续五年荣获全市中学或初中教学质量先进单位, 中考生均总分名列全市前 5 名,学困生率一直处在全市最低水平。 创新优质资源共享平台,实施“三优工程”教研工作。我县构 建了“城乡联动,区域互动,以城区带乡村,以强校带弱校,以 名师引领教师”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荣获省教研 60 周年工 作评比一等奖。同时,我县实施“城乡学校结对精准帮扶”机制, 将城区优质学校与基层薄弱学校结对精准帮扶。采取类似于联盟 办学的方式,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教师专业发展、校园文 化建设、学生理想信念互助、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等 6 个层面全 方位精准帮扶,充分发挥城区学校资源优势。2019 年在全省教 -4- 研工作大会上,我县作为全省唯一县级教研室代表作《构建优质 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推进县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典型经验介绍。 学校安全稳定得到切实保障。“十三五”期间,我县始终把安 全综治工作摆在首位,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办学思想, 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健全了安全工作长效机 制,加强了安全工作网络建设,完善了校园安防设施设备,形成 人人有责任、事事有落实、时时有监管的工作局面。同时,我县 各学校积极完善法治副校长工作机制,加强师生法治教育,定期 开展校园及周边环境整治,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平 安校园创建,不断提升校园安防水平,努力建设和谐平安校园。 表 1:安远县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 标 2015 年 “十三五” 2020 年 完成情况 规划目标 完成情况 1.2944 1.5 1.5284 83 85 91.2 学前教育 在园幼儿数(万人) 毛入园率(%) 九年义务教育 在校生(万人) 5.2089 5.426 5.6073 巩固率(%) 89.11 96 98.2 高中阶段教育 在校生(万人) 1.0924 1.1874 1.2206 其中:中等职业教育 0.3405 0.3701 0.3771 -5- 毛入学率(%) 78.74 92 92.6 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核心指标全面完成。我县将全民健身发展 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将全民健身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报告,将全民 健身设施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成体育场地 1176 个, 体育场地面积 87.1323 万平方米,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 2.48 平方米, 建有健身步道 303.963 公里,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比例 达到 82%,公共体育场馆和学校体育场地开放率均达到 100%,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为 40%。同时,我县建立各级各类体 育组织 13 个,晨晚练点 100 多个,每千人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 比例 1.28 人。 科技工作蓬勃发展。“十三五”期间,我县扎实推进科技创新 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技术研发和科技成 果转化应用,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 的实施意见》《安远县鼓励和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奖励办法(暂 行)》《创新人才政策、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 等政策。2020 年,全县财政科技支出 6734 万元,同比 2015 年 增长 16%;全社会研发投入(R&D)8616.7 万元,占 GDP 的比 重 0.9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 58.1 %。“十三五”期间我县先后有 34 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高新 技术,有 169 家企业认定为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合同成交 额 3700 万,同比 2015 增长 85%;争创省级科技创新平台载体 5 家,市级科技创新平台载体 5 家,院士工作站 1 家。 -6- (二)发展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 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时期,教育科技 体育事业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具有多方面发展优势和条件。 但是,教育科技体育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 1.教育事业方面 (1)城区教育资源紧缺。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区所辖范 围扩大,城区适龄儿童少年急剧增加,城区中小学大班额、大校 额问题突出,城区现有义务教育资源尚不能满足群众需求。 (2)村小、教学点教育资源出现闲置浪费。随着城镇化进 程的加快,城区和乡镇中心学校适龄儿童少年逐年增加,而村小、 教学点适龄儿童少年逐年减少,导致城区和乡镇中心学校现有教 育资源不能适应学生增长的需求,而村小、教学点则因班级减少 或成班率太低出现教育资源闲置或浪费现象。 (3)校建项目用地指标严重不足。随着我县中小学校基础 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建设用地指标与实际用地需求缺口较大,部 分新建项目难以实施,尤其是在农村中小学运动场地建设方面需 要大量新增项目用地指标。 (4)农村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教育资源不足。农村公办 幼儿园数量占比较低,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数量较少,普惠性优质 学前教育资源短缺,学前教育成本分担和运行保障机制建设滞后。 (5)教师队伍结构不够合理,师资配置难于均衡。乡村学 校教师学科结构不够合理,中小学语文、英语教师相对宽裕,初 -7- 中数学、物理、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教师相对紧缺。同时, 教师性别结构严重失衡,女教师占比极高,在小学女教师占比高 达 70%;优秀教师难于引进,教师流失较为严重。 (6)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和卫生设施达不到要求。一是学校 缺乏专业心理健康教师和专职校医,教师招聘计划中无相关要求。 二是现有心理健康教师基本是兼职的,乡(镇)学校心理健康专 兼职人员更少且不够稳定,乡(镇)学校没有校医室和专职校医。 2.体育事业方面 (1)全民健身组织化程度不高,健身意识有待加强。全民 健身保障力度不大、措施不多,活动组织网络还不够健全,国民 体质监测普及程度不高,社会体育活动不够丰富、城乡开展活动 不均衡,体育社团发挥作用不够,存在“全民健身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的问题。 (2)竞技体育水平有待提高,体制机制不健全。竞技体育 水平仍处在全市中游,优秀后备人才少,资金投入不足,长远发 展的体制机制不完善。 (3)体育场地设施总体水平低。全县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与 国家要求差距较大,现有体育场馆、健身设施少,建设规划落实 缓慢。 3.科技事业方面 我县高新技术企业比例偏小,主导产业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的产品和技术较少。“十三五”期间,尽管我县加大了科技方面的 财政投入,但因经济发展欠发达,自身财力薄弱,财政对科技创 -8- 新的投入十分有限;其次,我县缺乏高层次创新人才,本县户籍 大学生大学毕业后回本地创新创业的专业人才少之又少,多数企 业高层次人才匮乏,生产一线高技术人才占总量比例低,严重影 响企业自主创新,同时多数企业存在重规模、轻研发,重眼前、 轻长远,重产出、轻投入的现象。 二、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 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 精神,全面落实全国、全省、全市教育科技体育相关要求。坚持 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实现各类 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大力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着力提高教育质 量,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结构,全力打造全省教育强县,办 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科技实力和创新水平大 幅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综合创新能力排入全市中上游, 科技服务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全面提升综合体育整 体实力,努力形成体制机制灵活、人才结构合理、场地设施优良、 群众体育普及、体育产业发展、赛事活动丰富、体育社团活跃的 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对教育科技体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牢 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全面推进教育科技体育系统党的政治建 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反 -9- 腐倡廉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为教育科技体育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坚持优先发展。始终把教育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优先位置, 做到优先规划、优先布局、优先保障、优先落实。坚持立德树人, 打造安远红色育人特色品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 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聚焦重点。准确把握新时代安远教育科技体育发展的阶 段性特征,找准影响安远教育科技体育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 节,理清思路、把准方向,整合资源、精准发力,通过重点突破 带动全县教育科技体育事业发展水平整体提高。 坚持改革创新。聚焦社会关注群众关切的突出问题,深化教 育科技体育领域综合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转变发展方式, 创新发展模式,化解矛盾,破解难题。 坚持统筹推进。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及产业布局规 划,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推进各 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形成与安远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相 适应的教育发展新格局。 (三)发展目标 教育方面,到 2025 年,全面实现全县各级各类教育普及目 标,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 90%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 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 95%以上,基本形成能够满足多 样化和差异化需求的高中阶段教育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社会关 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多样化、可选择的优质 - 10 - 教育资源更加丰富,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 人民,教育服务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提高。全面贯彻县第十五 次党代会精神,着力构建教育体系“金字塔”,实现各类教育资源 优质均衡发展,全力打造全省教育强县。 科技方面,到 2025 年,力争新建 2 个国家级、省级以上创 新平台和载体;市级科技创新平台达 5 家,50%以上的科技型企 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或企业研发室);五年内力争全县新认定 高新技术企业 30 家,新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 60 家以上;技术合 同成交金额达到 2.6 亿元以上;全县全社会研发费用(R&D)支 出占 GDP 比重 2.2%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 增加值比重达 60%以上。 体育方面,到 2025 年,全面提升综合体育整体实力,努力 形成体制机制灵活、人才结构合理、场地设施优良、群众体育普 及、体育产业发展、赛事活动丰富、体育社团活跃的体育事业发 展新局面。 表 2:安远县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主要目标 2020 年 2025 年 属性 在园幼儿数(万人) 1.5284 1.9649 预期性 毛入园率(%) 91.2 95 预期性 普惠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 90.5 93 预期性 指 标 学前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 - 11 - 在校生(万人) 5.6073 6.5 预期性 巩固率(%) 98.2 99.8 约束性 在校生(万人) 1.2206 1.6 预期性 其中:中等职业教育(万人) 0.3771 0.8 预期性 毛入学率(%) 92.6 95 预期性 0.0244 0.03 预期性 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 99.2 99.5 预期性 高中阶段教育 特殊教育 在校生规模(万人) 三、发展任务 (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全面提升学 生的综合素质。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铸魂育人,统筹推进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思政课程 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加强全县中小学专职思政课教师配备,对 县思政课专职教师开展全员轮训。 2.推进红色基因传承。充分发挥我县红色文化优势,实施红 色文化育人工程,打造红色教育安远品牌。大力弘扬苏区精神、 长征精神,将赣南苏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党史、新中国史、 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教育,推进红色文化进课堂、 进头脑。创新红色教育方式方法,持续开展“五红五爱”活动,推 - 12 - 动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强大信 仰力量。 专栏 1 红色文化育人工程 讲述一批红色故事,传唱一批经典红色歌曲,选树一批红色教育 名师,培育一批红色文化学生讲解员,录制一批红色文化优质课程, 参加“全省同上一堂红色思政课”活动,评选若干个红色文化特色校园, 创建若干个省、市级红色研学基地,开展一系列红色研学实践活动。 3.加强学生劳动教育。在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课,将劳动教 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将动手实践内容纳入劳动教育课程。各 中小学校要围绕劳动意识启蒙、劳动习惯养成、劳动技能培训、 职业体验等内容开展劳动教育。加强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建设, 丰富和拓展校外劳动实践场所,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结合植 树节、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等,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 劳动或职业体验,养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品质,引导师生崇 尚勤勉敬业的劳动精神,树立勤俭节约意识。加强劳动指导教师 配备,加大劳动教育评价,提升劳动育人功能。 4.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完善基础设施, 逐步构建“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学校体育教 学模式,常态化组织学生体育锻炼,推动每个学生至少熟练掌握 1 项终身受益的运动技能。改进学校美育工作,完善中小学相衔 接的美育课程体系,逐步构建“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 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美育教学模式,帮助每个学生至少具有 1 项艺术爱好、形成 1 项艺术特长。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力度, - 13 - 配齐配强专业心理健康教师,开好心理健康课,完善中小学生心 理健康档案,做好学生心理普查和心理危机干预,提升学校预警 预防、咨询服务水平。加强学生宪法与法治、卫生与健康教育, 推进科普教育实践活动,增强学生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推 动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工作,整体提升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 工作水平。 5.营造协同育人环境。构建学校和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 事业单位及社区、村(局) 、家庭协同育人格局。密切家校合作, 加强对家长的教育指导服务,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功能,常态化 开展家访、家长会、家长开放日、校长接待日、家长参与学校决 策等活动,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深化校社合作,推动图 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少年宫等公益设施免费向学生 开放,鼓励“三老”人员、行业精英进校园上讲台。 专栏 2 五育并举实践育人工程 建设一批劳动教育示范校;实施体育美育师资队伍建设和场地器 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中小学“水花行动”,实现四年级以上学生 掌握游泳技能;建设若干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实施中小学美育课外 活动计划,创建一批学校美育实践基地;推进若干场高雅艺术进校园; 创建若干所市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创建若干所市级依法 治校示范校;创建若干所省、市级文明校园;创建若干所市级语言文 字规范化示范校;持续创建省级制度化家校合作示范县和若干所制度 化家校合作示范校。 (二)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发展 - 14 - 巩固提高基础教育均衡水平,聚焦短板,完善发展机制,优 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质量,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发展。 6.优化基础教育资源结构布局。将教育布局规划纳入城乡总 体规划,并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整体规划实 现“多规合一”,依据学龄人口变化特点,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合理调整城区和乡(镇)学校网点布局和办学规模。到“十四五” 期末,全县城区学校共提供大约 68520 个学位(普通高中 12400 个,中职学校 7500 个,远恒佳职业学院(大专)10000 个,小 学 18220 个,初中 10100 个,公办(普惠)幼儿园 10000 个,特 教学校 300 个),为做旺县城人气,打造全省教育强县提供坚强 保障。同时,加强城区、中心城镇和工业园区学校建设,合理规 划学校服务半径。 7.促进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一是扩大普惠优质资源。通 过新建、住宅小区配建、闲置校舍改建、政府购买服务和奖补等 方式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依托县城投集团整合各类资 金建设一批普惠性幼儿园,并与县幼儿园(省级示范幼儿园)合 作,组建幼教集团,实行集团化办学。全面建成以公办幼儿园为 主体、覆盖城乡、布局合理、普惠优质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二是全面改善办园条件。推动城区、乡(镇)以上公办幼儿园市 级示范园达 70%以上,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全部达到县级示范园以 上办园标准。全面提升幼儿园保教质量,补足配齐“两教一保”, 加强幼儿教师培训力度,开展示范幼儿园和薄弱幼儿园结对帮扶 活动,提升幼儿园教师综合素质和科学保教能力。强化幼儿园监 - 15 - 督管理,健全幼儿园分级分类评估体系,做好普惠性民办幼儿园 认定管理工作,完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奖补机制。探索建立学前 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幼儿园运行保障机制。 专栏 3 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工程 城区规划建设 9 所幼儿园,新建 500 户以上住宅小区需配建幼 儿园 1 所,创建 1 所省级示范园、18 所市级示范园,乡镇公办中心 园市级示范幼儿园达 70%。 8.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和课 程方案,重视差异化教学和学生个性化指导。完善教研制度建设, 加强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培养,鼓励研发并开设丰富多彩的地方 校本课程。深化教学改革,提升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品质。积极推 进优质资源共享,实施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计划,整合优质资 源,健全城乡对口帮扶机制,推动集团化办学和联盟办学,充分 发挥“名校”“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开展教学质量监测,推动中 小学“绿色评价”,常态化、精准化做好控辍保学工作,促进义务 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 寄宿制学校建设,确保城乡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配备等方面全 面达标,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 专栏 4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程 实施城区义务教育扩容工程,新建 3 所小学、1 所初中和 1 所九 年一贯制学校,新增学位 11000 人。实施扩建工程,改(扩)建一批 乡(镇)初中、中心小学和村小,新建教学楼、宿舍楼、食堂等。同 - 16 - 时,按省定标准购置教学仪器设备、图书等,确保义务教育薄弱学校 基本办学条件达到教育部 20 条底线要求。 9.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将安远一中建设成为全省一 流重点高中,按照 5000 人的规模,重点培养应届双一流大学及 文化类一本上线学生,带动培养文化类二本上线学生,着力提高 安远一中在全省、全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力争用两年左右时间 建成安远实验中学,同时作为安远一中东校区,将其打造成为全 省重点建设性高中,按照 2400 人的规模,重点培养应届文化类 一本、二本上线学生,与安远一中形成竞争态势,以此进一步激 发全县高中教育办学活力。将安远二中建设成为全省应用型艺体 特色高中,坚持走音、体、美为主,职业高考类人才培养并重的 特长特色发展之路,积极争取面向全市招收艺体特长生,适度引 进专业培训机构联合办学,按照 5000 人的规模,重点培养应届 艺体类本科录取学生,着力提高艺体类本科录取学生。着力深化 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健全选课走班运行机制,提 高教学管理水平。加大教学研究和指导,健全学生发展指导制度, 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合理规划生涯。 完善普通高中特色化办学支持体系,激发普通高中特色化发展的 内生动力,以满足社会各项事业对人才多元需求和学生个性化学 习需求。深入实施普通高考改革,力争到 2025 年,高中学业水 平考试成绩合格率达 90%,高考一本、本科达线率处于全市前列。 专栏 5 普通高中特色发展工程 实施普通高中提升计划,改扩建第二中学,新建教学楼、宿 - 17 - 舍楼、食堂和室内体育馆等,新增建筑面积 20900 平方米;新建 安远实验学校,建筑面积 45000 平方米;加强高中学校标准化建 设,提档升级,完善配套设施设备,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 (三)加快推动职业教育提质扩容 深化产教融合,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大力培养高质量职 业技术人才。 10.做强职业教育。将安远中专办成全省一流的中等专业学 校,每年招收 1500 名学生,学校规模达到 4500 人,重点围绕本 地人才需求发展培养中职技术实用人才。将安远县应用技术学校 办成全市知名特色中职学校,每年招收学生 1000 人,学校规模 达到 3000 人,同时实现与高等职业学院对接,重点培养适应我 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级技术人才及创新型中职技术人才。全力支 持远恒佳职业教育学院办学,帮助学院每年招收 3000 名学生, 五年内学院规模达到 10000 人。 11.开展职业培训。落实中职学校实施学历教育与劳动力转 移并举的法定职责,发挥职业学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主渠道作 用。支持安远中专把劳动力转移培训打造成全省培训品牌,建成 多功能职业教育培训基地,继续开展安远三鲜粉名小吃和电子商 务等传统培训项目,创新开展家政服务、西点西餐、现代农业等 新型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将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纳入职业培训服务 范围,参加培训并取得相关证书。 12.优化专业结构。大力支持安远中专与江西应用职业技术 职业学院开展联合培养专科层次学生试点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安 - 18 - 远中专符合国家、省、市政策导向和本县特点的大专学生招生培 养工作。积极推进安远中专与远恒佳职业教育学院等高职院校开 展中高职衔接教育,在学前教育、信息工程技术、电子商务等领 域扩大中高职贯通培养招生规模。 专栏 6 职业教育提质扩容工程 推进安远中专“江西省十大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到 2025 年, 达到国家相应设置标准;支持深圳市远恒佳教育集团创办江西远恒 佳职业学院;完成安远应用技术学校整体搬迁,高标准建设好安远 应用技术学校。 (四)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以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保障教 育质量第一要素的基础性工作,营造尊师重教良好氛围,打造一 支能胜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要求的师资队伍。 13.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教师队伍 建设的首位,每学年开展一次师德师风专项活动,加强教师队伍 学风、教风、作风建设。把师德师风建设、师德师风表现作为学 校、教师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构 建“日常监管-违规处置-信用发布”一体化机制,落实师德师风在 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奖评优 中的第一标准,完善学校舆情快速反应机制。加强师德建设正面 宣传和警示教育,发掘师德典型,讲好师德故事,引导广大教师 争做“四有”好教师。 14.强化教师补充培养。加大定向师范生培养力度,培养“一 - 19 - 专多能”的本地化乡村教师。继续通过全省统招、特岗计划、录 用免费及定向师范生、择优选调县外在编教师等多种方式招聘补 充新教师。通过政府购买岗位等方式解决幼儿园教师和保育员、 工勤人员短缺问题。 15.推进教师专业化认定。对全县中小学、幼儿园专任教师 任教学科进行专业化认定,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努力建设一支 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 队伍。同时,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完善教师绩效考核机制, 推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保障教育公平。 16. 优化教师管理制度。加强教师管理,建立健全教师动态 调配机制和教师需求配置预警机制,探索设置教师管理冗余机制。 创新教师补齐方式,加大中小学优秀师资引进自主权,加大中小 学紧缺薄弱学科教师招聘力度。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效率,推动城 镇优秀教师、校长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探索“蓄水池”新 模式,推动人才在校际间合理流动。完善教师职务(职称)评聘 制度,科学设置和合理优化专业技术职务岗位结构比例。深化教 师分类考核评价制度改革,探索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度改革,聚焦 教书育人核心使命。完善教师退出机制,实行中小学教师资格定 期注册制度,打破教师岗位聘任“终身制”。 17.稳步提高教师待遇。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建立健全长 效机制,持续抓好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落实,确保义务教育教 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本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逐步 提高艰苦边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特殊津贴和乡村教师生活补 - 20 - 助标准。落实公办园教师在考核评优、职称评定、基本医疗保险 待遇等方面的同等待遇。完善教师医疗、养老、住房等社会保障 政策,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农村教师待遇的各项政策。扎实推进 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工作。 专栏 7 中小学名师培育工程 打造 80 个名师工作室,培育省、市学科带头人 15 人,省、 市骨干教师 60 人,探索县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模式,培 育县级学科带头人 30 人,县级骨干教师 150 人。出台提高特级教 师、省市县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优秀人才待遇政策。 (五)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大力发展“互联网+教育”,建设教育信息化生态应用环境, 优化教育信息化管理治理水平,提升师生信息化素养,促进信息 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建成教育网络指挥中心和智慧教育云 平台,形成较为完备的智慧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以教育信息化支 撑教育高质量发展。 18.夯实智慧教育基础。加强基础应用环境建设,实施学校 信息基础提升工程,加强网络接入增速、校园网改造、无线网络 覆盖、云计算保障能力、云桌面应用、网络安全保障等工作。贯 彻落实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加强多媒体终端、移动终端 配备,提升中小学普通教室信息化配置水平。加快“智慧(数字) 校园”建设,推进校园智能化改造,构建学校云、网、端一体化 的智慧校园环境。加强中小学“三个课堂”(“专递课堂”“名师课 堂”“名校网络课堂”)建设和应用设备配备,有效缩小城乡、校 - 21 - 际间优质资源和教学质量差距。 19.深化信息技术应用。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提升教育信息化管理与治理服务水平。积极推动利用 5G、人工 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开展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推进“云专递课 堂”、“赣教云课堂”、网络学习空间的常态化应用,提高“赣教云 教学通”在课堂中的使用率,推进“智慧作业”在课后辅导中的广 泛应用。实现校园管理与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应用全覆盖,加快推 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生涯规划系统、走班排课系统、网络 阅卷系统等应用。强化教育网络安全监测和防护,打造网络文明 校园,确保教育网络安全。 20.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推动信息化素 养成为教师专业发展必备技能,探索将信息素养纳入教师招聘考 试。将信息化应用能力纳入教师职称评聘、绩效评价和职业发展 规划,激发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内生动力。将信息技术纳入初、 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考核,提升学生的数字化学习实践能力、 信息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推进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建设, 推动编程和人工智能等纳入教学内容。 (六)夯实教育民生工程 21.全面贯彻国家“双减”政策。坚持政府和社会共同推动, 从源头进行治理,严格落实减负政策规定,加强作业统筹管理, 围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教育评价机制、加强教育教学研究 等方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不断提升 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建立健全 - 22 - “双减”工作领导小组和相关协调机制,组织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 项治理行动,形成有效工作合力,统筹学校、社会、家庭力量形 成“三位一体”育人格局。 22.提高特殊教育普及水平。加强专业化特教教师队伍建设, 加大对特教教师的补充力度,力争 2025 年每个乡(镇)资源教 室配备 2 名专职特殊教育教师,并对特教教师实行 5 年一周期 (每周期不少于 360 学时)的全员培训。继续加大对特殊教育的 经费投入,提高特教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加强普特结合,推进融 合教育发展,建立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 为骨干、以送教上门为补充的教育安置方式,力争让每一个残疾 少年儿童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 23.巩固完善教育扶贫成果。进一步完善从学前教育到高等 教育全覆盖的学生资助体系。落实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保障贫困 家庭子女不因贫失学。 24.持续实施中小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进一步总结提高“政府 扶持保障”学生营养餐供餐模式,加强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资金和 食品安全监管,确保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有效实施,切实改善全县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营养健康状况。 (七)深化教育教学体制机制改革 坚持统筹协调,稳妥推进教育改革,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 率、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 25.探索教育评价综合改革。建立健全教育质量监测体系, 组建由政府、学校、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多元参与的评价体系, - 23 - 完善教育督导部门统一负责、 相关部门协作的教育评估监测机制, 探索引进第三方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参与教育评估监测。改革教 师评价机制,突出教育教学实绩的教学评价,开展以学术贡献、 社会贡献和支撑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学术评价。探索开展学生各年 级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和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利用 人工智能技术开展多元化、过程化的教学评价。 26.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稳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考试招生体制机制。完善 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办法和机制,完善初中、高中学业 水平考试,规范初中、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加强新高考改革 的宣传、培训和指导,做好新高考报名、选课走班、职业生涯规 划、志愿填报、录取查询等工作的指导服务,及时向社会公布和 解读考试招生政策,公开招生计划、录取结果等信息,及时回应 学生、家长和社会关切,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确保新高考改革 无缝对接、平稳推进。 27.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教师 资源向小规模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倾斜,确保满足基本教学需求。 对公办幼儿园园长和专任教师实行总量管理,保障公办幼儿园按 “两教一保”标准配足保教人员,学校保教人员、工勤和教学辅助 岗位,由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解决,切实保障教师队伍稳定。 28.推进中小学校长队伍职级制改革。探索实施校长职级制 度改革,建立健全校长选拔任用、考核评价、职业发展、激励保 障、培训培养、监督约束等一系列体制机制。培养一批全县有影 - 24 - 响力的教育专家型校长,力争 2-3 名校长成为市名优校长和 1-2 名校长成为省名优校长。加强教育系统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抓好 后备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到 2025 年,进一步完善校长队伍管理 体制,改革用人机制,充分调动中小学校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制定科学的职级评定方案,按 2∶4∶3∶1 的比例设置四级、三级、 二级、一级正副校长,为各职级校长、副校长发放岗位补贴,所 需经费由县财政负担。 29.健全教育督导体制机制。依法落实教育督导机构设置, 健全督导工作规程,落实督导条件保障,建立健全督政、督学、 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做好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 衡发展和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迎检工作。建立涵盖学前教 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的各级各类教育督导制 度。健全督学聘任和考核评价机制。完善督学培训机制,建立对 本级教育督导机构的监督制度,严格教育督导队伍管理监督。健 全报告、反馈、整改、复查、激励、约谈、通报、问责的教育督 导工作机制。加快教育督导信息化平台建设,提高全县教育督导 工作质量和效率。 (八)体育事业发展 30.进一步增强全民健身意识。全面落实《全民健身条例》 , 不断提高群众体育意识,培养群众健身习惯。大力开展全民健身 运动,办好各级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推进“体育+旅游”,打造 以安远马拉松、自行车赛为主的体育精品赛事,促进群众体育活 动社会化、生活化、多样化、科学化、制度化发展,到 2025 年, - 25 -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 45%。 31.加强体育组织网络建设。到 2025 年,全县全民健身社会 指导站(点)发展到 120 个以上,全县县级体育社团总数达到 25 个以上,并辐射到乡(镇)和重点村(社区),形成网络。 32.推进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完善全县公共体育设施建设, 强化体育场馆设施管理。到 2025 年全县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 2.68 ㎡。推进濂江体育公园、城东体育馆、城东体育场、县体教融合 项目场地、市级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基地等重点体育场地设 施建设,改扩建安远体育训练场(含跑道和标准足球场) ;新建“新 时代重走长征路”健身步道等项目。 33.加强群众体育工作队伍建设。加强社会指导员培训力度, 着力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整体素质。到 2025 年,全县每千 人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比例达 2.16 个。 34.全面提升竞技体育水平。进一步调整项目结构,完善项 目布局,夯实基础,突出优势,强化保障,不断优化竞技体育资 源配置。到 2025 年,力争建成市级以上训练基地 3 个以上,全 县青少年体育训练人数达到 500 人以上,达到一级运动员水平以 上 20 人。 35.加强训练网络建设。深化体教融合,构建县体校、基地 学校、项目学校为一体的体育训练网络,改善训练条件,提升教 练员队伍整体水平,不断推进“一县多品、品品有特色”的良好体 育生态环境形成。 36.深化教学改革,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开足上好体育 - 26 - 课。按照省市要求开足开齐体育课,确保每天锻炼一小时,留足 课外活动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具有实质性的课外活动,教会学 生一些实质性的体育技能。改进体育考试评价,将体育课作为国 家统一规定的学业水平考试的必考课,毕业和升学必须达到合格 水平。同时,将学生体质状况和体育特长如实记入学生综合素质 评价档案,作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 37.增强基础能力,提升学校体育保障水平。加快体育教师 配备,提高体育教师素质‘加大培训体育教师力度,拓宽体育教 师培训渠道。 38.突出重点项目,力争游泳、足球进校园取得重大突破。 整合各类资源,强化宣传普及,建立长效训练机制,完善竞赛活 动体系,不断总结推广,提高游泳、足球开展的实效。 39.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印发的有关体育产业的文件精神, 不断深化体育改革。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努力创造各种社会力量 积极参与、充满活力的体育发展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形成以体 育主体产业为基础、多业并举、多种所有制并存与共同发展的产 业发展新格局。大力发展体育产业,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推动社 会兴办体育产业,完善体育彩票销售机制。 (九)科技事业发展 加强科技创新政策保障,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科技和经 济紧密结合,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示范性科研创新中心区 域。 40.贯彻落实科技体制改革政策。深化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改 - 27 - 革。进一步完善科技计划管理制度,探索建立依托专业机构管理 科研项目的机制。加强科技计划申报业务培训,改进和优化科技 计划管理流程,建设科技计划管理信息系统。 41.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积极搭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 台,扎实推进与国内外科技大市场融合,加快建立线上与线下互 动、互补、互联的技术市场服务,整合各种科技中介服务资源,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补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短板。 鼓励各类创新主体通过赣州科技大市场进行技术交易。 42.推动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接融入粤港澳产学 研创新联盟,深入推进落实与深圳、广州、东莞等地各类科技园 区、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建立更为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加快引 进、培养和集聚各类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大力引进能够突破关键 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发展的高层次人才。 43.着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引导和推动有条件的创新主体 积极争取承担省级及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加大科技型企业梯 次培育力度。加大对首次和非首次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以 上备案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一次性奖补力度;加大对首次获得认 定独角兽、种子独角兽、潜在独角兽、瞪羚、潜在瞪羚的企业一 次性奖补力度。加大重大科技成果奖励力度。 44.支持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加大对在我县注册、组建并 立项建设的国家、省级、市级科技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新型 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的奖补力度。着力推进组建国家级、省级、 市级农业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和产业 - 28 - 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创新载体。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对教育科技体育事业的全面领导 牢牢把握党对教育科技体育工作的领导权。建立健全党委统 一领导和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科技体育领导体制, 形成落实党的领导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部覆盖的工作机制, 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工作中的领导作用。全面 加强教育系统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 信息化建设,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完善学校党 建“1+N”结对帮扶机制,持续抓好学校党建结对共建活动,提升 学校党建工作水平。深入推进教育科技体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 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扎实开展政治谈话,加强对“一 把手”和领导班子的监督。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 而不息纠治“四风”。健全巡察整改落实等工作机制,加强学风、 教风和校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着力加 强教育系统党员干部教师队伍建设,突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发 展党员,加强对教师队伍的思政教育,结合思想、政治、工作、 生活等各方面表现,加强对发展对象的综合研判,优先将优秀教 师、骨干教师发展为党员。加强对党员干部教师队伍的教育监督 管理和培训,规范和创新开展党内组织生活,积极组织开展“我 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探索推进“五最”教师队伍建设,切实 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建强党员干部教师队伍。 (二)不断提升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 - 29 - 提高教育法治化水平,加快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深入推 进管办评分离,综合运用法律、政策、规划、财政、标准、信息 服务等措施,规范学校办学。探索建立政府购买教育服务机制以 及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教育项目模式,创新提供公共教育服务方 式。推进依法行政,规范教育行政执法,严格执法职责和程序。 建立健全法律顾问制度,完善教育行政复议及应诉制度。依法纠 正并及时查处违反教育法律法规、损害受教育者权益、扰乱教育 秩序等行为。坚持依法治校,全面推进学校依法依规办学。全面 实行校务公开,建立教师、学生申诉渠道,依法保障师生主体地 位和合法权益。落实好国家法治教育课程计划,大力开展法治宣 传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增强法治思维、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 决问题靠法。 (三)完善教育经费投入和管理机制 一是加大财政投入。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予以优 先保障。依法落实教育经费“两个只增不减”的要求,根据国家办 学基本条件和教育教学基本需要,制定或落实各级学校生均经费 基本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并建立与财力状况、办学需 求联动的增长机制。完善并执行市、县两级教育经费统计监测公 告制度。二是拓宽筹措渠道。建立以县为主、城乡统一、重在农 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并逐步提高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 非义务教育实行以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其他多种 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加强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和从 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教育资金的征管,确保足额征收并专项用于 - 30 - 教育事业。用好用足“五个文件”政策优势,争取上级资金倾斜支 持。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积极性,扩大社会资本进入教育途径, 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三是加强绩效管理。建立健全教育财务管 理制度,改进资金管理方式,提升经费使用效率。科学编制教育 经费项目三年滚动计划和年度预算,强化预算约束。加强经费监 管,强化重大项目建设和经费使用全过程审计,确保经费使用科 学、规范、有效。坚持勤俭办学,严禁铺张浪费,建设节约型学 校。加大经费信息公开力度,促进教育经费使用、管理的公开透 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盘活各类资产存量,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加强教育经费使用与管理的绩效评价。 (四)强化责任落实及协调监督检查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府和学校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规划 实施机制,根据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建 立部门协调会商机制,定期研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突出 问题。坚持因地制宜,强化问题导向,及时有效对接国家、省、 市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战略布局,对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 规划及其他专项规划,周密部署,精心组织,扎实高效推进规划 实施,确保规划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建立规划实施责任制,分解 规划目标任务,明确责任分工,制订实施方案,切实履行职责, 共同推进规划实施。 (五)营造良好的教育科技体育事业发展氛围 开展学习宣传,高度重视“十四五”教育科技体育规划的宣传 工作,向社会广泛宣传教育科技体育规划在引领教育科技体育事 - 31 - 业发展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加强舆论引导,广泛宣 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大力宣传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就。 加强教育政策解读、舆情分析引导,积极营造全社会支持教育改 革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形成共同参与规划实施和依照规划办事 的良好氛围。 (六)切实维护学校安全稳定 加强校园周边治安综合治理,争取各方面支持以及时化解教 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加强学校、家庭、社会和司法 联动保护,有效预防未成年学生犯罪,加强安全教育和管理,强 化安全防范演练,保障学校正常教育秩序和师生安全。 安远县人民政府办公室秘书科 - 32 - 2022 年 7 月 11 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