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乌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乌海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doc

Seven°昔年69 页 462.992 KB下载文档
乌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乌海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doc乌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乌海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doc乌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乌海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doc乌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乌海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doc乌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乌海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doc乌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乌海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doc
当前文档共69页 3.99
下载后继续阅读

乌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乌海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doc

乌海政办发〔2022〕17 号 乌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乌海市“十四五”教育事业 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 《乌海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 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2022 年 6 月 14 日 (此件公开发布) —1— 目 录 “十三五”时期发展情况 一、主要成绩..................................................6 (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6 (二)全面推进教育改革........................................7 (三)全面推动各类教育健康发展................................9 (四)全面促进教育公平.......................................10 (五)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和校园文化管理.........................11 二、主要问题.................................................11 “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 一、面临形势.................................................14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5 (一)指导思想 ...............................................15 (二)基本原则 ...............................................15 三、总体目标.................................................16 (一)基本公共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16 (二)育人质量和保障水平全面提高.............................17 (三)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显著提升...............................17 (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17 —2— 四、主要任务.................................................18 (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8 1.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18 2.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20 3.推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21 4.建设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课体系...............................23 5.深化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25 6.提升学生综合素质...........................................26 (二)全面推进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31 1.学前教育...................................................31 2.基础教育...................................................32 3.职业教育...................................................36 4.终身教育......................................................39 五、重点举措.................................................39 (一)着力增强教育服务能力...................................39 1.提升服务乡村振兴水平.......................................39 2.提升数字教育共享水平.......................................40 3.提升教育交流合作水平.......................................44 4.提升学生就业创业服务水平...................................45 5.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水平...........................46 (二)着力深化教育领域改革...................................47 1.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47 —3— 2.深化考试招生改革...........................................49 3.深化“放管服”改革.........................................49 4.深化治理体系改革...........................................50 (三)着力健全完善教育基础保障机制...........................51 1.健全完善教育统筹发展机制...................................51 2.健全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机制...................................52 3.健全完善教育经费投入使用管理机制...........................56 4.健全完善育人环境协同机制...................................58 5.健全完善教育督导体制机制...................................59 6.健全完善教材审查管理机制...................................60 (四)持续推进“一个意见”“两个办法”的落实.................61 (五)持续推进新“教学常规”的实施...........................61 (六)持续推进中小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和发展指导工作的开展.......62 (七)重点工程项目...........................................62 1.校舍建设维修项目...........................................62 2.综合建设改造项目...........................................62 六、组织保障.................................................62 (一)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62 1.大力推进政治建设...........................................62 2.强化领导机制...............................................63 3.建立健全各项制度...........................................63 (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64 —4— 1.统筹推进...................................................64 2.突出重点...................................................64 3.强化功能...................................................64 (三)加强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65 1.加强思想淬炼...............................................65 2.加强政治历练...............................................65 3.加强实践锻炼...............................................66 4.加强专业训练...............................................66 (四)完善抓落实长效机制建设.................................66 1.完善责任分工机制...........................................66 2.完善统筹协调机制...........................................67 3.完善法治保障机制...........................................67 4.完善督查督导机制...........................................67 5.完善评估监测机制...........................................68 —5— 为加快推进全市教育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服务“两个屏障” “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建设,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深 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 2.0 行 动计划》《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乌海 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乌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 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等有关政策和文件精神, 结合乌海市教育事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十三五”时期发展情况 一、主要成绩 (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全市教育系统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传承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等各类主题活动,将生命、健康、安全、诚信、法治、 规则教育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加强中小学现代治理体系建设, 推进依法办学依法治教。 全市共创建国家级文明校园 1 所,自治区级文明校园 4 所, 占比 12.8%;创建市级文明校园 31 所,占比 79.4%。62 所中小 学、幼儿园被评为市级“平安校园”,16 所中小学、幼儿园被 评为自治区级“平安校园”。创建国家级足球、篮球特色校(园) 42 所,国家级冰雪项目特色校 2 所,冬奥会示范校 2 所。创建 自治区级足球、篮球、排球、田径特色校(园)32 所,冰雪项 目特色校 4 所。21 所学校被评为自治区中小学美育特色学校,每 —6— 年举办全市中小学师生艺术展演。建立 3 个市级研学基地,8 个 市级劳动教育基地,21 个校级社会实践基地。完成百名中小学 校长赴山东优质学校挂职培训、千名班主任赴先进省市挂职培训, 启动了万名教师健康行工程。 (二)全面推进教育改革 办学水平不断优化。“十三五”期间,新改扩建 20 所幼儿 园,全市 25%的幼儿园建成市级以上示范园,实现了农区、棚户 区公办园全覆盖,“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有效解决,城乡一 体化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全市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 100%,初中 阶段毛入学率 100%。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实现标准 化,全市中小学大班额全部消除,择校、择班等问题有效缓解。 全面启用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全市普通高中阶段教育毛入 学率达 98%,提前实现国家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全市 本科和一本上线率实现“十年连升”。各高中构建起国家课程校 本化、地方课程规范化、学校课程特色化的“三位一体”课程体 系。严格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颁发办学许可证 276 家, 取缔 257 家。中、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分别为 97%、93%, “双证率”达 96%,与多家企业签署校企合作协议或委培协议。 3 名学生在国家级竞赛中获奖,实现专业领域国家级奖项“零的 突破”。全面推行国家统编教材使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实现特殊教育向学前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延伸。 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制定《乌海教育现代化 2035》《乌 海市优教普惠区建设第二期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 年)》。 —7— 积极推动学业水平考试、高中招生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和现代学 校制度建设、教师“县管校聘”管理等规范性文件落地。系统性 修订和完善教育、教学、教研、教辅工作的基础性制度 68 项。 加强与高等院校交流合作,乌海市第十中学成为清华大学优秀生 源学校。制定出台新的《关于深化全市中小学教学常规工作的指 导意见》,狠抓“备、讲、辅、批、考、评、研”等基本教学环 节和基础教学常规的高质量落实。制定《关于严格控制和管理各 类进校园活动的通知》,全面规范、控制和管理各类进校园活动。 教师队伍建设取得实效。印发《关于持续推进师德师风建设 与校风校纪工作的实施方案》,建立学校校长亲自分管、主抓师 德师风建设的制度,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第一评价标准,风清气 正的良好育人环境正在形成。制定《乌海市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 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办法》《乌海市教育人才引进工作实施办法 (试行)》《乌海市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管理实施办法(试 行)》等人才管理政策性规定,直属普通高中学校高层次人才占 比提高到 8.3%,占比实现翻番。近三年,全市教育系统直接引 进和招聘优秀教学人才 502 人,建立 150 个名师工作室,涵盖基 础教育全学段和全学科。持续组织开展专家型学科带头人(青年 骨干教师)、千名班主任培训工程等涉及 8000 多人次的 28 项培 训。组织市蒙古族学校全体教师参加统编三科“自治区教研室专 项培训”、全区统编三科示范性种子教师培训、“西部片区统编 三科教师培训”等线上、线下培训,民族语言授课教师胜任力培 训进入常态化。 —8— 制定“一个意见,两个办法”(《乌海市关于推行中小学一 线教师岗位绩效奖励的指导意见》《乌海市一线教学名师岗位贡 献奖励考核评定实施办法(试行)》《乌海市中小学校长职级待 遇考核评定实施办法(试行)》),安排专项资金,全面推行一 线教师岗位绩效奖励、教学名师岗位贡献奖励和校长职级待遇。 教育保障能力明显增强。投入 2844 万用于改造农区、矿区 等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完成 6 所学校厕所改造与 2 所小区配套 幼儿园建设项目。2020 年争取国家和自治区专项资金 15887.2 万元、同比增加 26.65%。大力实施“阳光分班”“阳光中考” 工程,中考的全部环节公开透明,取消高中阶段择校,实现进城 务工人员子女与当地学生待遇同城化。 (三)全面推动各类教育健康发展 学前教育普惠发展。2017-2020 年规划新建 14 所幼儿园。 制定并圆满完成了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公办园在园幼 儿占比达到 50.8%,高于国家和自治区标准 0.8 个百分点,普惠 性幼儿园覆盖率 95.4%,高于国家和自治区标准 15.4 个百分点。 全市有 6 所自治区级示范园,8 所市级示范园,优质学前教育总 量逐步扩大。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 评估验收,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得到进 一步提升,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 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多样化发展。2020 年,三所公办普通高 中本科上线率 83.69%、一本上线率 25%,同比分别提高 4.84、 —9— 2.72 个百分点,乌海市第十中学连续两年有学子考入清华大学。 推动乌海市第一中学、乌海市第六中学错位特色发展,乌海市第 六中学挂牌为“乌海市普通高中特长教育实验学校”。我市被教 育部确定为内蒙古自治区唯一一家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 国家级示范区,三所直属高中同时被确定为普通高中新课程、新 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 职业教育融合发展。乌海市职业技术学校工业机器人专业被 自治区确定为创新型专业;2020 年与 4 家企业签署校企合作协 议或委培协议,订单培训 200 多人,涵盖六个专业。面向社会开 展各类社会培训近 2 万人次。学生参加自治区技能大赛累计获奖 88 个,机器人、机电一体化和液压与气动系统等 3 个专业获国 家级中职学生技能大赛奖项;机电技术应用、学前教育、汽车运 用与维修专业被确定为自治区级骨干专业;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 护、3D 打印等专业被确定为自治区创新型专业;毕业生初次就 业率达 97%。乌海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成为自治区级 品牌专业,机电工程系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课程被评为自治区精品 课程。 特殊教育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实施“乌海市第二期特殊教育 提升计划”,实现向学前和高中阶段两头延伸。各区均建成特教 资源教室,随班就读教学质量大幅提高,全市视障、听障、智障 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 95%。设立特殊教育专项发展资金。 (四)全面促进教育公平 优先改善农区、矿区等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对 10 所义务 — 10 — 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对照标准,完成改造。全市中小学校、幼 儿园互联网接入率、校园网建设率、班班通多媒体配备率,“同 频互动”录播教室覆盖率均达到了 100%,教育区域网建设跻身 自治区前列。 (五)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和校园文化管理 全面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持续推进“抓党建好书记” “红旗党支部”“基层党建示范群体”创建评选活动,持续深入 打造“红色引擎”“红烛先锋”“红心向党”教育党建品牌。抓 好意识形态建设和管理,开展清理和规范校园文化环境专项行动, 对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开办的网站、微信公众号、微信工作群、 QQ 工作群以及党员干部网络平台个人账号进行备案登记。 二、主要问题 教育经费投入受限,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任 务艰巨。近年来,教育支出占 GDP 比重仅为 3%,距离国家 4.11%、 自治区 4%的支出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教育发展各类常规性综 合业务运行缓慢,教育补短板资金缺乏系统性考虑和持续性安排, 非业务经费挤占常规教学经费支出问题突出。 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总量和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各区教育发 展不平衡,学校布局仍需进一步优化;教育信息化建设和人工智 能发展较为滞后;普通高中与中职学生比例低于自治区和国家的 有关要求,职业教育规模小、招生难;校外教育资源不丰富,学 生社会实践场所不足,优质教育资源相对供给量增加困难,成为 制约教育创新发展的瓶颈。 — 11 — 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尚未牢固树立,素质教育推进缓慢,应 试教育问题仍比较突出;教育评价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还有 待提高,教育督导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 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教师管理机制不够灵活,激励制度 尚不完善,教师转岗分流机制不通畅,“县管校聘”制度未落实 到位。教师队伍专业素质亟待提升。教师绩效奖励性工资偏低, 激励作用发挥不充分。人才政策吸引力不足,外地优秀教师引不 进来,本地优秀教师留不住。教师职称评审困难,专业发展渠道 不通畅。教研、师训力量有待强化,教学科研对学科建设及教师 专业发展的引领和促进作用有限。师资结构与职称结构不合理, 造成部分优秀教师、一线教师、青年教师存在较大心理落差,影 响工作积极性和教师队伍的稳定。 — 12 — 表 1“十三五”时期乌海市教育事业发展情况 项目名称 2015 年 2020 年 幼儿在园人数(万人) 1.24 1.67 学前三年入园率(%) — 97 在校生(万人) 4.39 4.36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93 95 在校生(万人) 1.06 0.89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93 97 在学总规模(万人) 0.48 0.73 其中:全日制研究生(万人) — — 普通本专科(万人) 0.48 0.73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90 94.7 本科院校研究生学位教师比例(%) — —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 36.8 47.8 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 82 60.2 — 11.3 学前教育 义务教育 高中阶段教育 高等教育 师资队伍 人力资源开发 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 13 — “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 一、面临形势 “十四五” 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目标,向教育强市迈进成为教育改革发展 的新使命。在受教育机会得到充分保障前提下,人民群众对公平 优质教育的需求更加迫切;补齐教育发展短板,加快发展更高质 量、更加公平、更具个性的终身教育体系尤为迫切。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与教育融合的速度、 广度和深度日益加强,线上线下互融互通的教育形态正在形成, 学校形态、学习方式和组织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优先发展教 育,构建现代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成为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 的关键。 “十四五”时期,是乌海市创建“生态城市、创新城市、数 字城市”,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子,实现新的更大发展的关键五年。对教育资源供给提出新要求, 亟需补齐短板与做强长板同步、区域统筹与城乡融合同向,更好 发挥教育服务国计民生的作用。亟需创新教育发展思路举措,提 供更加公平、优质的教育,增强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 — 14 —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 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对内蒙古重要 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全国、全区教育大会精神,全 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 改革创新为动力,落实自治区教育大会安排部署,优化布局、促 进公平、补齐短板,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为乌海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 务,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 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坚持质量为先,创新发展 坚持新发展理念,切实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加大投入,扩大 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创新教育教 学方式,推进新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各级各类教育高 质量发展。 3.坚持优化结构,协调发展 主动适应乌海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推动教育体系与产业体 系、社会体系、科技体系等有效衔接。统筹各级各类教育,优化 — 15 — 学校布局、学科专业结构,促进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学历教育 和非学历教育等有机衔接、协调发展。深化区域教育协作,增强 教育服务区域发展能力。 4.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发展 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为引领,坚持把深化教育领域综 合改革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根本动力,系统、协同、整体推进 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统筹利用国际国内教育资源,积极开展教育 交流与合作,凝聚优质资源,以改革开放促进教育健康发展。 三、总体目标 到 2025 年,教育结构更加优化,教育发展综合水平明显提升, 人才培养水平和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技能型社 会、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快推进,基本建成制度更加完备、结构更 加优化、保障更加全面、服务更加高效的高质量教育体系。 (一)基本公共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 建立高水平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优化供给结构,高质量 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大力提升科学 保教水平。到 2025 年,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公办幼儿园在园 幼儿占比分别高于自治区标准;力争 2022 年全市公办优质幼儿 园占比达到 20%,2025 年达到 30%以上。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均衡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积极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力 争到 2025 年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比例达到 100%。实现普通高中 教育特色化、多样化发展,力争三所公办高中全部达到自治区级 示范高中标准,在校生占比达到 90%以上;实现三所公办高中全 — 16 — 部实行全寄宿制管理。重点推动市一中新校区和市十中学生宿舍、 教师公寓楼的建成使用。保障妇女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提高接 受教育的程度,残障学生的教育和康复服务得到充分保障。健全 全民终身学习服务体系。 (二)育人质量和保障水平全面提高 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更加健全,素质教育全 面发展。教育教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建成较为完善的大中 小幼思政一体化工作体系。市、区两级财政投入坚持两个 “只增不减”,教育经费保障能力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结构 进一步优化,教师综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大幅提升。完善教 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推进 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 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加快教育行业数字化转型,推动优质数 字教育资源普惠共享。 (三)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进一步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供给,力争创建高水平职业院 校和一批特色专业,形成中职、高职、应用技术本科多种衔接培 养模式。实习实训水平进一步提升,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占总 课时 55%以上。创新型、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取得实效。 (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教育管理体制和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日臻完善,学校依法自主办 学权利得到更好保障,社会广泛参与支持教育的机制、渠道更加完 善。依法治校机制形成,教育行政权力更加公开透明,教育督导法 治化、专业化、现代化水平进一步增强。建成督政、督学、评估监 测“三位一体”教育督导体制机制。 — 17 — 表2 乌海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主要目标 指标 2020 年 2025 年 在园幼儿数(万人) 1.67 1.8 预期性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97 98 预期性 在校生(万人) 4.36 4.6 预期性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95 96 约束性 在校生(万人) 0.89 1 预期性 毛入学率(%) 97 98 预期性 属性 学前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 高中阶段教育 高等教育 在学总规模(万人) 预期性 0.73 1 其中:研究生(万人) 预期性 预期性 普通本专科(万人) 0.73 1 预期性 毛入学率(%) 94.7 95 预期性 学前教育教师接受专业教育比例(%) 100 100 预期性 义务教育阶段本科学历教师比例(%) 94 95 预期性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 47.8 66.8 预期性 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 60.2 65 预期性 11.3 12 左右 预期性 师资队伍 人力资源开发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四、主要任务 (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加强宣讲阐释。着力宣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 精神,着力宣讲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重要地位,宣讲党 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充分激发教育系 — 18 — 统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和荣誉感;着力宣讲加快教育现代 化的战略部署,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和教育高质量发展。以习近 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为主线,持续完善教材 体系、教学体系并将其有效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体系、价值体系; 讲深讲准、阐明阐透教材所体现的党的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实践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 融入课堂教学。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少 先队工作的意见》以及自治区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意见》《关于进 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若干举措》,推进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程,用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教育读本。乌海职业技 术学院开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习近 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课程。将“四史”教育融入 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一批“四史”选修课。 推进入脑入心。持续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坚持立德 树人,大力开展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团结进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文明素养等教育,组织优秀辅导 员、优秀大学生宣讲团、“红领巾”巡讲团等开展“线上巡礼、 线下巡讲”活动,充分挖掘课内课外蕴含的丰富教育元素,引导 学生学思践悟、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构建爱国主义教育长 效机制。 — 19 — 专栏 1 学校“铸魂育人培根”项目 1.实施“明德立根行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 聚焦人生关键期“起好步、立直根”,分阶段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内 容,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 2.实施“励教生根行动”。构建大中小学思政工作一体化格局,发挥教材 “主旋律”、课程“主战场”、课堂“主渠道”、教师“主力军”作用,推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生好根、发出芽”,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 最终向价值体系转化。 3.实施“弘文强根行动”。打造高雅校园文化,构建和谐育人环境,实现 “润底色、强根基”,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的熏陶浸润中提升人文素养、熏陶思 想感情、塑造人格品质。 4.实施“实践扎根行动”。创造条件支持大学生到基层中去、到实践中去、 到人民中去,在实践中“广生长、深扎根”,坚定理想信念、厚植人民情怀、 矢志艰苦奋斗。 5.实施“德育增值提效行动”。到 2022 年,健全德育工作体系,完善市、 区、校三级德育工作网络。到 2025 年,编制出台《乌海市学校学科德育教学 指南》和《乌海市学校综合德育活动指导意见》,提升学校协同育人水平。 2.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强化融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 的重要思想,完整准确全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 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 史观、文化观、宗教观,引导师生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 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让“三个离不开”“五个认 同”思想和守望相助理念深深扎根心中。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及相 — 20 — 关教材, 在中小学开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专题课 (各学段不少于 12 课时),并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机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教育内容。乌海职业技术学院设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教 研室,组织编写课程大纲和教学案例,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意识课程,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到马克思主义 理论课、形势与政策课和相关专业课程之中,落实到课程思政之 中。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建设。 强化实践。制定实施《关于在全市青少年中全面深入持久开 展 铸 牢 中 华 民 族 共 同 体 意 识 教 育 的 行 动 方 案 ( 2021-2025 年)》,扎实开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主线的民族 团结进步教育。组织好“民族团结进步月”“手拉手心连心,中 华民族一家亲”等主题教育活动;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教育实践基地,发挥基地实践育人功能;在校园、图书馆、教室、 宿舍等场所,展示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民族团结进步内容的作品,积极营造弘扬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氛 围。积极推进各民族学生同校共班,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联 谊活动,促进各族学生共学共进、交往交流交融。 3.推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2021 年秋季学期起,全市民 族语言授课学校小学一、二年级全部使用统编《道德与法治》 《语文》教材,并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初中一、二年级 全部使用统编《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教材,并使用国 — 21 — 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从 2022 年秋季学期起,高中一年级全部 使用统编《思想政治》《语文》《历史》教材,并使用国家通用 语言文字教学。2023 年初中毕业生中考时《道德与法治》《语 文》《历史》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答卷。2025 年高中毕业生 高考时,《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答卷。 坚定不移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引导师生牢固树立国 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国家主权象征和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是宪法规定责任义务的意识,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 深入推进中华语言文化资源保护工程,建设一批国家通用语言文 字推广基地。聚焦农村牧区、聚焦重点人群、聚焦均衡发展,持 续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全力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普及攻坚工程,大幅提高农村牧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程度和 水平。实现学前儿童学会国家通用语言,民族语言授课学校初中 毕业生基本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高中毕业生熟练掌握 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到 2025 年,全市国家通用语言普及 率达到 90%以上,全面完成高职院校、中小学和幼儿园达标校 (园)建设验收工作。 保障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质量。建立健全语言文字工 作机制,加强语言文字干部队伍培养,配足配齐工作人员,提高 语言文字工作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强国家统编教材教师和教研员 队伍建设,开展分层分类教师全员培训,切实提高教师使用国家 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严格教师准入,落实教师国 — 22 — 家通用语言水平达标要求,利用 3 年时间实现教师国家通用语言 水平达到规定等级认定标准。用好国家资源,组织实施自治区 “基础教育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项目”,在民族语言授课 中小学(幼儿园)建设备课授课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系统。 充分利用自治区网络教学资源和线上“同步课堂”“优课在线” 等优质配套教学资源,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培训。按照 自治区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实施方案, 足额安排三科统编教材课时。 建立教研包联指导制度,常态化开展学情分析、教学指导和质量 监测。完善各级语言文字工作报告制度,逐级建立完善将语言文 字事业纳入市、区两级政府及领导干部法治教育及考核的常态化 工作机制。 突出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亮点。创新语言文字工作平台、活动 和形式,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 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使 用。加强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研究阐释、教育传承、资源建设, 创新传播“经典润乡土”计划。 4.建设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课体系 加强整体衔接。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对大中小 学德育目标进行一体化设计,小学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初中阶段重在打牢学生的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学生的政 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构建一体化的课程 教学体系、教材体系、队伍体系、教研科研体系、教育评价体系 — 23 — 和组织保障体系。 加强课程建设。着力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为核心内容的特色思政课程群。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为主线,贯彻执行《内蒙古自治区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大中小学思 政课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成立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一体 化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建立大中小学“手拉手”集体备课机制, 利用自治区思政课教学资源平台、 教学虚拟仿真中心等教学资源, 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科学研究。挖掘所有课程育人功能,促 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有机衔接,使各类课 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设立“课程思政”教 育教学改革创新项目,培育一批“课程思政”示范单位、示范团队 和“学科德育示范课程”。乌海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参与全区高校思 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技能大赛,打造一批精品课程。 加强队伍建设。严格落实上级指标性要求,配齐配强专职辅 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完善专职辅导员职业发展体系,建立健全职 级职称“双线”晋升办法。培育宣传师德标兵、优秀德育工作者、 辅导员年度人物、思政课名师等先进典型。建设一批中小学思政 名师工作室,实施思政工作中青年骨干队伍建设项目、思政精品 项目、网络思政名师,举办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和思政课教学技 能大赛。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积极参加研修培训,积极参与 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一体化团队建设试点工作,持续提升思政工 — 24 — 作队伍素质能力和专业水平。 专栏 2 思政工作项目 1.实施“教师思政”行动。落实青年教师晋升高一级职称需有辅导员、 班主任经历制度,开展教书育人楷模、优秀德育工作者、最美思政课教师、 辅导员年度人物等评选表彰。每 3 年认真组织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参加一轮 自治区级集中脱产培训,培养一批思政课教学名师、教坛新秀,到 2025 年 建成 20 个以上思政名师工作室。 2.加强“思政课程”建设。严格落实国家中小学思政课程标准,开齐 开足课程,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推进乌海职业技术学 院思政课机构标准化建设,优化思政课课程结构。利用“全区高校思想政 治工作网络中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中心”等平台,开展思政课程 学习研修。打造一批新媒体育人项目,建设“北疆云思政”系列微课品牌, 创作一批网络思政育人系列成果。 3.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提升法治教育课时占比,适应中考、高 考中适当增加法治知识内容占比的相关要求。 4.实施“易班”推广行动计划。举办“大学生网络文化节”“高校网 络思想教育优秀作品推选活动”。 5.深化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 推进以文化人。不断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切实提升思想 政治工作质量。引导师生坚持增进共同性、尊重包容差异性的民 族工作重要原则,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正确 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建设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 主线的校园文化。组织落实自治区“铸魂育人培根工程”五年行 动。在中小学开展“从小学四史,永远跟党走”“开学第一课” 等活动,职业院校开展“文明风采”等德育实践活动。加强校园 — 25 — 原创文化精品创作与推广,办好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雅艺 术进校园等品牌。推动节约型校园建设,开展节水节粮节电活动。 落实《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和《内蒙古自治区大中 小学国家安全教育实施方案》,构建国家安全教育体系,全面增 强学生国家安全意识。 推进网络育人。依托易班网、自治区思政网等网络阵地,办 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和高职院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 动。实施新媒体育人项目,制作传播贴近学生特点的网络产品。 完善新媒体管理办法和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评价办法。增强网络管 控能力,加强青少年网上教育引导,深入开展争做“校园好网民” “青年好网民”等网络文明活动。 推进实践育人。在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中统筹安排,落实好 少先队活动,强化少先队实践育人作用。抓好学生社会实践、志 愿服务和文明校园建设。积极推进青少年科学兴趣与素养培育工 作。发挥好大学生年度人物、“桃李之星”等典型引领作用。扩 大“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校范围,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借 鉴的经验成果。 6.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加强和改进体育。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配齐配强体育教师, 全面落实校内“每天锻炼一小时、每周一节特色体育课”,引导 推动学生每天校外体育活动一小时,推进“健康知识+基本运动 技能+专项运动技能”教学模式,不断优化教学理念、课程体系 和教学训练方法,确保学生学会 1 至 2 项运动技能。完善体教融 — 26 — 合协同机制,健全完善学校优秀足球运动员升学“直通车”机制, 以校园足球改革为引领,推动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等改革, 构建学校经常性体育竞赛制度。开展全国足球特色幼儿园创建工 作。优化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方法,将初中学生平时 体质健康水平测试成绩纳入中考体育考试分值并提升分值。落实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体育科目考试要求,加强大学生体育评价机制 建设,探索在高等教育所有阶段开设体育课程。持续推进各级各 类学校体育赛训场馆建设,配齐配足体育运动设备和器材。完善 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机制, 建立基于监测结果的反馈干预机制, 提高学校体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将学生体质健康达标要求 作为教育考核的重要内容。 加强和改进美育。积极推进美育评价机制改革,实施学校美 育工作行动计划,组织开展学校和地区美育工作水平评估。探索 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开齐开足美育课,完善“艺术基础 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教学模式,帮助学 生掌握 1-2 项艺术技能。实施“美育浸润行动计划”、“高雅艺 术进校园”和“内蒙古学校美育石榴籽计划”,创建美育示范校 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执行学校美育教师配备和场地器 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强学校美育条件保障。提升学校以美育 人、以文化育人水平,在中小学全面落实“隔周一节书法课、每 班一个合唱团、每周一次合唱活动”。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 美育资源,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校外实践 活动。推广普及全体学生的合唱、合奏、集体舞、课本剧、艺术 — 27 — 实践工作坊等实践活动,建设中小学美育特色学校,发挥美育特 色学校引领示范作用,推动和培养“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 美育教学特色。开展艺术展演活动,每年举办一届校园文化艺术 节。充分利用“艺朵云”内蒙古线上平台,实现学校美育实践基 地全市全覆盖。 加强和改进劳动教育。分学段落实《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 纲要》,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丰富劳动教育课程内容, 全面落实“每周一节劳动教育课、每月一个劳动实践日”;职业 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将学生劳动素养纳入大中小学生 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劳动教育任务清单,加强学生生活实践、 劳动技术和职业体验教育。推进劳动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建立学 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为支撑的“劳动+”模式,促进中 小学家庭劳动教育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 多样化发展。健全劳动教育保障机制,加强学校和实践基地师资 队伍建设,提升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规范管理中小学生研学实 践活动,大力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和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职 业院校劳动实践场所,建立健全开放共享机制。统筹配置劳动教 育资源,新建、拓展一批安全、优质的校内外综合实践活动基地 和劳动教育基地,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将工匠精神培育 融入基础教育,将动手实践内容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和学生综合 素质评价。 加强和改进实验教学。制定《乌海市中学生物、物理、化学 实验教学指导意见》,配齐配强实验指导教师,加强实验室建设, — 28 — 完善实验配置,开足实验课程。初中学校继续落实实验操作纳入 中考的政策,高中学校要进一步强化实验教学;探索实验操作纳 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全面提升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专栏 3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项目 — 29 — 1.校园足球项目。建立健全校园足球考核评价体系,完善校园足球管理监督 机制。推动足球课全面列入教学课程体系。评比创建校园足球示范区、校(园), 布局好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直通车”升学渠道。建成市、区、校足球青训体 系,优化校园足球赛事体系,强化师资培养培训。完善校园足球宣传引导体系,深 化体教融合,形成校园足球多元化发展模式。 到 2022 年,全市所有中小学达到《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 全面落实国家和自治区课程标准,80%以上的中小学形成“一校一品”“一人一 项”或“一校多品”“一人多项”为主要内容的学校体育品牌。所有中小学实施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保持在 90%以上,优良率达到 30%以上,各中小学校每年举办一次综合运动会和体育节。 到 2025 年,配齐体育专职教师。国家级足球特色学校每周开设 2 节足球课, 90%以上的学校形成“一校一品”“一人一项”或“一校多品”“一人多项”为 主要内容的学校体育育人模式,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达到 95%以上,优良率达到 50%以上。逐步实现“天天锻炼、健康成长、终身受益”的总体目标。 2.美育提升项目。实施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五年行动计划,严格落实课程标 准和培养目标,丰富学校文化艺术等美育实践活动。全面加强学校美育评价机制 建设。统筹各方力量发展校园内外资源共享机制。 以“美育提升项目”为引领,组建其它艺术类项目专项团队,并坚持有计划 的训练,出成绩出人才。到 2025 年引导每一位学生至少具有一项艺术爱好、掌握 一项艺术技能,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3.强化劳动育人功能。认真落实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 行)》,研究制定《乌海市加强劳动教育实施意见》,强化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 规划和指导。优化中小学校劳动教育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强化学科协同和融合。 4.“七个一”工作。在中小学全面推行落实学生“每天体育锻炼一小时、每 周一节特色体育课;隔周一节书法课、每班一个合唱团,每周一次合唱活动;每 周一节劳动教育课,每月一个劳动实践日”工作。 5.建立研学基地示范点。 加强和改进学校公共卫生能力建设与学生安全健康教育。建 立健全与卫健、疾控部门的融合机制,完善学校卫生应急突发机 制,规范中小学校医室(保健室)和乌海职业技术学院校医院建 — 30 — 设,配齐配强专职校医和心理健康教师,从根本上提升学校公共 卫生保障能力。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教育,完 善学生心理健康预警、干预和转介机制。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 监测制度,探索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贯彻落实教育部《学校 卫生工作条例》《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广泛深入开展 校园爱国卫生运动,持续发力做好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工作。 广泛深入开展安全教育、应急教育,加强未成年人人身安全、自 我保护等安全意识,完善突发情况日常演练和应对机制,提升学 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加大学校公共安全教育,完 善课程、教材、网络资源建设,整合社区资源,加大安全教育体 验基地建设,丰富安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持续推进学校安全管 理“六化”工程(安全管控体系化、设施配备标准化、工作开展 规范化、日常运行机制化、值班值守和排查整改常态化、学校安 全教育课程化),完善校园伤害事故保险理赔机制,建立校园欺 凌防控的长效机制。 专栏 4 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及学生近视综合防控项目 1.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提质培训。多渠道开展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培 训,提高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专业能力,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与指导。到 2023 年,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及合格证持有率均达到 100%,到 2025 年,全市具有专业 心理辅导素养的中小学教师比例不少于 30%。 2.学生近视综合防控项目。建立健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体系,加强视 力健康教育,强化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改善学生视觉环境, 落实学生视力普查工作,科学规范使用电子产品,逐步加大视力检测频率和覆盖 面,提高检测结果应用,实施科学干预。力争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平均每年下降 0.5 个百分点以上,新发近视率明显下降。 (二)全面推进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 1.学前教育 — 31 — 普及优质普惠的学前教育。实施第四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 科学规划幼儿园布局,调整办园结构。将优质普惠性幼儿园建设 纳入城乡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列入本地区控制性 详细规划和土地招拍挂建设项目成本,完善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 监管机制,确保老旧小区改造、新区开发配建幼儿园并办成优质 公办园或普惠性民办园。逐年安排优质普惠性幼儿园建设项目, 扩大农村普惠性资源。加强农村普惠性幼儿园或学前教育服务点 建设,有需求的乡镇原则上至少办好 1 所优质公办幼儿园。 全面提高保教质量。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树立科学保教 理念,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幼儿快乐健康成长。建立幼 儿园与小学有效衔接机制,推动幼小双向衔接。建立和完善覆盖 城乡公办民办幼儿园的教研指导责任区制度,完善年检及备案公 示制度。实施县(区)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落实幼儿 园保教质量评估指南。完善学前教育教研体系,充分发挥城区优 质幼儿园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对薄弱园的专业引领和实践指导。 专栏 5 学前教育普惠项目 1.大力发展优质公办幼儿园,加大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扶持力度。 2.到 2022 年,启动实施第四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开展幼儿园课程 领导力建设试点工作,研制实施《乌海市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指导意见》, 完成早期教养指导服务中心(站)试点建设计划。 3.到 2025 年,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 成,学前教育学位供给明显增加,保教质量明显提升。学前三年毛入园率稳 定在 98%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稳定在 95%以上,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 — 32 — 占比 55%以上,1 个区通过国家级学前教育普惠督导评估认定(占比 33%)。 学前教育教师受过专业教育比例达到 90%以上。 4.2025 年,启动实施新一轮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持续推进幼儿园课程领 导力建设工作。高质量完成 1 个早期教养指导服务中心(站)建设试点,全 市城镇开展早期教养指导服务率达到 100%。 2.基础教育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完善优化城乡义务教育学校规 划布局,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强学位紧缺城镇公办 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扩大优质公办义务教育资源,提高义务教育 巩固水平。全面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各区民办义务教育在校 生规模占比控制在 15%以内(自治区标准)。加强农村留守儿童 心理辅导、法治教育和安全教育,常态化持续开展“控辍保学” 工作,培育一批优质公办学校品牌。统筹校际师资配备,完善联 合教研制度,促进新优质学校成长。以建设优教普惠区和教育强 市为目标,加大教育投入、科学规划布局、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和 激发学校办学活力,确保“十四五”时期我市顺利通过国家义务 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区)评估认定。 切实提高义务教育课堂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管理,统筹制定 教学计划,优化教学方式,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 展研究型、合作式学习,重视情境教学,融合运用传统与现代技 术手段,构建以学生为本的新型教学关系。 全面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坚持公平公正,实行阳光招生, 落实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待遇同城化。落实 — 33 — 好优抚对象子女、高端人才引进子女入学优待政策。深化教育评价 改革,树立科学成才观,严禁下达升学指标或片面以升学率评价学 校和教师。依法依规规范民办学校和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行为,加强 登记、教学、收费、审备等监管工作,开展违法违规举办校外培训 机构专项整治。健全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减负的机制, 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严格落 实国家课程标准和课程计划,严禁违规增减课程与课时,保证学生 参加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时间。全面加强学生作业、手机、睡 眠、体质、读物管理,开展课后服务,提高服务水平。 专栏 6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项目 1.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为抓手,推动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2022 年乌达区接受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评估认定(占比 33.3%);海 勃湾区和海南区于 2024 年接受评估认定(占比 66.7%)。至此,我市三区 全部接受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评估认定(占比 100%;自治区标准 为 20%)。 2.到 2022 年,加强中小学校基础设施、设备配置和校园信息化现代化 改造,完善对处境较差等重点学生群体的关爱和支持体系,扩大特殊教育 覆盖面和资源支持力度,确保义务教育巩固率。 3.到 2025 年,开展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机制优化行动,加强与公安、人 社、发改等部门的合作联动,完善人口动态监测预警机制,建立教育资源 需求预测与合理配置机制;进一步优化中小学规划布局,逐步消除大校额 现象。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提升区域基础教育均衡水平。适应中考 改革的新要求,有序改进并提升学校办学空间和条件。 4.梳理总结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经验。 促进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统筹实施教育强国工 程、基础薄弱的普通高中建设项目和适应新高考普通高中改造项 — 34 — 目,改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条件项目。不断完善分层与分类相结 合的普通高中教育布局,推动“一校一品”特色学校建设。开展 “示范高中”“优质特色高中”创建工作,加快课程特色明显、 充分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的特色普通高中建设。将乌海市第 一中学建设成为自治区一流、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示范性普通 高中,乌海市第六中学建设成为突出特长生发展的自治区领先的 特色综合高中,乌海市第十中学建设成为自治区领先的特色普通 高中。 专栏 7 基础教育优质发展项目 1.陆续出台关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发展指导意 见;强化和改进四项配套政策(教研工作、考试命题工作、实验教学工作、 教学成果奖推广应用工作)的落实。 2.三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评估认定,高水平发展 基础教育,把我市打造成为实施“新教育实验项目”的品牌示范区域、自 治区教育厅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先行试点探索示范区域、提供教育教学工 作经验的“微创新”示范区域、优质教育资源为我所用的引领示范区域。 3.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稳定在 98%以上。 4.2022 年落实《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推动普通高中育 人方式改革,强化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加强特色课程建设。 5.2025 年,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现新突破,高中学校特色化、多 样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育人方式更加科学,教育质量持续提升。 6.2025 年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示范校 建设,形成在自治区可示范、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经验。 推动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强化综合素质培养,推进普通 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示范校建设。加强特 — 35 — 色课程建设,有序推进选课走班,满足学生不同发展需要。支持 普通高中与高水平大学开展联合培养试点。争创普通高中学科发 展示范基地。抓好新高考改革下的高中创新实验室建设,深入推 动开展高中生研究性学习,完善研究性学习成果认证制度。深入 推进 STEAM 教育,引进优质 STEAM 教育资源。探索建立高中 阶段拔尖创新人才早期识别及培养机制,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方式,持续提升整体教育质量。 专栏 8 学生创新素养培育项目 1.2022 年,制定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三年行动计划,确定一批创新素养 培育实验校和实验项目,建设一批市级创新实验室,引进优质 STEAM 教 育资源,提高科普教师队伍数量和质量。 2.2025 年,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体系进一步完善,扩大创新素养培育实 验校和实验项目覆盖面,全市每所中小学校都建立至少一个创新实验室, STEAM 教育资源更加丰富。 提升特殊教育发展水平。进一步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 保障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探索完善送教上门、随班就读保障 机制,提高送教上门、随班就读教学质量,全面巩固和提高有接 受能力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继续推进 15 年制特 殊教育,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阶段特殊教育课程体系,落实学前 教育阶段特殊教育课程实施指南。发展特殊教育高中阶段职业技 术教育,支持有条件的公办幼儿园和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技术学 校开设特教班。开展学前融合教育试点,提升特殊教育质量。 专栏 9 特殊教育保障提升项目 1.实施第三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提高特殊教育学校保障能力。 — 36 — 2.实施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和资源教室标准化建设项目,进一步优化特 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 3.职业教育 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实施职业教育提 质培优行动计划,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类型化、标准化发展。 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强基”工程和“双优”建设计划,根据发展 需要新建、改扩建中等职业学校,重点支持乌海市职业技术学校 全面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质量。统筹推进区 域内职业院校布局调整,强化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基础,巩固高等 职业教育主体地位,推动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重。推进中 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促进高中阶段教育职普大 体相当。根据自治区要求和我市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办好 2 所专 业设置各具特色的中等职业学校。实施高等职业院校“双高”计 划,大力支持乌海职业技术学院争创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 专业群建设,争创自治区高水平高职院校和 5 个自治区高水平专 业(群)。开展“岗课赛证”示范专业建设,组织参加自治区职 业院校技能竞赛和教师教学能力、班主任业务能力比赛活动。 到 2025 年,对接乌海市重点发展的新型产业、新业态等发展需 求,继续加大投入,全力将乌海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成为具有地区 特色、服务各行业发展的乌海市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和 西部沿黄经济带重要的应用型本科职业技术院校。探索中职+应 用型本科的贯通式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更加顺畅的中职+ 高职贯通体系。建立发改、教育、人社、工信等部门联动机制和 — 37 — 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职业院校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发布的 人才需求合理设置专业,适度超前培养新兴产业急需人才,围绕 主要产业推进重点专业建设。按照人社部《“技能中国行动”实 施方案》精神,大力推进技能型人才培养。 专栏 10 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提升项目 1.主动争取参与自治区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项目。 2.支持乌海职业技术学院“提质升级”,申办本科层次职业院校或申 建职业教育本科专业,健全高职应届毕业生升入职业本科专业继续培养机 制,完善中职、高职、应用技术本科多种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提升职业技 术人才培养质量。 3.职业技术院校积极参与自治区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按照自 治区要求从教育部项目库中选择申报项目。 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落实《内蒙古自治区职业教育改革 发展实施方案》任务要求,建立健全产教融合认证制度,出台 “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可落地政策。职业院校在 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目录和校企合作企业名单中遴选合作企业, 建设品牌专业和品牌专业课程,实现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 接。建设特色化的校企合作品牌和产教融合示范性实训基地。鼓 励职业技术院校与市内及周边骨干企业通过订单等多种形式开 展紧缺工种技能人才定向培养合作。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支持职业技术院校承担更多培训任务, 面向在校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开展职业培训,努力实现优质职业 技术院校年培训人次达到在校生规模的 2 倍以上。推动“双师 型”教师队伍建设,畅通职业院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推动职业 — 38 — 院校改革校企合作、技术服务、社会培训、自办企业等,所得收 入按一定比例作为绩效工资来源。推进企业需求与职业院校专业 特色、培训能力对接。深入推进“1+X”证书制度。职业院校积 极做好农村转移劳动力、新型农牧民和退役军人、在职职工等重 点人群的培训,建设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队伍。 专栏 11 职业教育重点项目 1.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建设行动计划。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到并 适当高于职业院校设置标准。按照自治区要求和我市发展需要,可再规划建设 一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2.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行动计划。深化我市“自治区级产教融合试点城市” 建设,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合作共建等方式,鼓励、支持企业资源参与职业教 育发展,深化“引企入校”“引校入企”改革,到 2025 年,形成 10 个特色化 的校企合作品牌。 3.职业院校技能提升计划。加强实习实训室建设;推动普及学生技能竞赛 活动,完善竞赛激励政策,强化职业精神和技能素养。 4.自治区高职院校“双高”建设计划。全力将乌海职业技术学院打造成自 治区高水平高职院校,不断推进示范专业和优质课程建设。 到 2022 年,建成 10 个以上符合国家级示范专业标准的一流示范专业,重 点建设 10 个职业教育示范专业中的 10 个品牌专业课程。 到 2025 年,打造 3 个左右自治区高水平专业(群),建设 25 个品牌专业 课程。 5.“双师型”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组 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开展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活动和竞赛。 6.自治区中职学校“双优”建设计划。将乌海市职业技术学校打造成自治 区优质中等职业学校,不断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到 2023 年,建成机电技术应 用和幼儿保育 2 个自治区级优质专业。 7.深化产教融合。培育和认定一批市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试点企业、 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 的校企深度合作。 到 2025 年,建设 10 个以上校企共同投入、辐射区域和学校、服务学生培 养和职工培训的产教融合示范性实训基地。 4.终身教育 发挥学校教育体系的主导作用。 有效衔接各学段的育人目标、 — 39 — 课程标准、培养方案,探索适应终身学习的教学方式,融合多种 学习场景,推动继续教育转型发展。依托职业院校建立终身教育 网络体系,加快推进老年教育、社区教育、残疾人教育发展。推 进开放教育体系建设,探索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融合发展。加快 学分银行建设,开展学分互认试点,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 学分的有机衔接。广泛开展全民终身学习活动,推动学习型社会 建设。完善政府购买终身学习资源和教育服务机制,通过财政支 持、社会资助等多种方式,扩大社区教育资源和学习场所。加强 完善市、区、街道(镇)、社区教育四级办学网络,引导行业企 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社区教育,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 专栏 12 终身教育项目 通过试点先行、建奖结合、项目推进、验收命名等方式,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到 2025 年,构建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终身教育体系, 社区教育、老年教育融合发展。三区各建成一所具有一定规模、较为规范的城 乡社区大学和老年开放大学,每个乡镇(街道)、村(社区)建成一个社区 (街道)老年学校或学习点。 五、重点举措 (一)着力增强教育服务能力 1.提升服务乡村振兴水平 巩固教育扶贫成果。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持续做好控辍 保学工作,提升乡村学校办学水平。精准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 营养改善计划,争取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公费师范生计划、优师培 养计划,继续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乡 — 40 — 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加快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支持 乌海职业技术学院、乌海市职业技术学校加强涉农、涉牧和现代 服务业学科专业建设,加快乡村振兴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提 升农区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推进涉农科技成果转化,培育乡村发 展新动能。 2.提升数字教育共享水平 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新基建的重要内容。制定 《乌海市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大教育信息化建设 投入力度,构建以 5G 和高速地面网络为主要依托的教育专用网 络,提升学校内部网络和互联网接入带宽。全面推进校园基础设 施环境的智能化改造,实施中小学“校园网提速扩容升级工 程”,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加强交互式多媒体设备、计算机终 端和智能学习设备的配置和更新力度,建设智能教室、智能实验 室、智能图书馆、智能博物馆等智能学习空间。数字校园建设覆 盖各级各类学校,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与学校教学、管理、服务的 全面融合。支持互联网企业与教育机构深度合作,创新线上教育 产品。充分利用云计算、IPv6 等技术提升基础网络的支撑能力, 加快推动物联网、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规模化 应用,提升教育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建设教育云 平台以及教育教学、管理、评价等各类应用系统,实现对教学、 教研及过程数据的伴随式采集和大数据分析。对接自治区中小学 生“优课在线”平台、教育云平台和内蒙古有线电视优课在线频 — 41 — 道,更好满足教师和学生个性化、多元化学习需求,探索“电视+ 教育”示范工作。提升资源平台和资源体系服务能力,支撑覆 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大规模在线教学。构建覆盖市、区两级教育行 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互联网+教育”大平台。鼓励社会力 量参与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提供专业化服务。 进一步加强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建设。 推进智慧校园建设。落实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与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结合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全力推动数字与智 慧校园建设,强化“互联网+教育”的信息化手段运用。围绕九 大学科“同频互动”教室建设,尝试 5G 智慧教室、可视化校园 信息管理、融媒体平台等创新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中的有 效应用。全面提升各级各类学校智能化建设水平,统筹建设教学、 管理与服务一体化平台,推动智慧课堂、智慧校园全覆盖。推动 在线智能教室、智能实验室、虚拟实训环境、数字场馆建设,实 现数据伴随式收集、信息自动化分析、资源自适应推送,推动基 于数据驱动的大规模因材施教模式的探索。培育一批教育信息化 应用特色校和标杆校,推动我市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在 2025 年 前走在自治区前列。 实施中小学线上线下教学融合发展计划。遴选部分区、校探 索优化教学组织方式,推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探索“互联网+” 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积极发展基于在线教育的“翻转课 堂”。积极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在线辐射农村和边远地区薄弱学校, 创新线上教育产品,实现线上+线下教学融合发展。促进“三个 — 42 — 课堂”(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建设与应用。继 续开展“同频互动课堂”“名师直播课堂”等网络环境教学应用 模式的实践探索,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推动各类教育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应用推广。推动各类教育资 源的设计开发、分类整合和应用推广,为全市中小学教师教学和 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成体系的丰富教学资源。加大市、区、学校之 间信息化资源的共建共享力度,优化资源建设和使用,打破校际 间信息孤岛和壁垒。邀请名师、专家来我市讲学,最大程度增加 优质教育资源供给量。 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动教育信息化从融 合应用向创新发展演进,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与学模式 的研究与实践。加快推进各类信息技术、设备进校园、进课堂, 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效率,实现信息化教学高质量、常态化。综合 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学生学习方式 与学习体验,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 推动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精准化管理。推进数据管理标准与 规范的统一,加强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教育统计信息系统、学校 教育教学系统以及学生学籍信息系统的建设和整合。充分运用大 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手段,让教育督导、教学评估和教育质 量检测更加客观有效。完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系统,探 索建立基于统一身份认证的校内外信息采集机制,实现学生校外 社会实践活动、学业考试成绩、研究性学习等方面的记录数据信 息化,推动学生成长数据的多元多维综合分析与应用。整合各级 — 43 — 各类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支持系统,逐步实现资源平台、管 理平台的互通、衔接与开放,实现数字资源、优秀师资、教育数 据与信息红利的有效共享,助力教育服务供给模式的升级和教育 治理水平提升。 提升网络安全治理能力。落实等级保护测评要求,完善教育 信息系统资产台账,对接自治区教育系统网络安全监测平台。加 强网络安全人才队伍建设,鼓励职业院校加强网络安全等相关专 业建设,增加网络安全人才供给。 开展信息化素养提升专项培训计划。加强专任教师信息技术 应用培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继续实施中小学教师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全员 培训,提高在线授课、网络教研、操作实践等基础能力。 专栏 13 智慧校园建设系统推进项目 1.数字校园建设。制定《乌海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基础环境建设指南》, 强化学校信息化硬件基础。完善网络环境建设,实现教育城域网和校园有 线网络万兆接入,校园主要教学、办公区域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按照每 年 25%的比例逐年更新完善学校各类数字终端设备(包括智慧黑板),满 足学校教学和管理应用需求。建设和完善学校教学、教研、管理、学生综 合素质评价等应用系统。 2022 年完成教育信息化基础应用环境优化计划,打造 6 所以上智慧教 育标杆学校。 2023 年无线校园网建网率达到 100%,数字校园覆盖所有中小学和幼儿园。 2025 年建设 15 所以上智慧教育标杆学校。支持乌海职业技术学院和乌 海市职业技术学校积极参与自治区数字校园标杆学校创建活动。 2.优质教育资源库建设。不断更新和补充完善乌海市教育资源平台内 容,与国家、自治区优质教育资源服务体系实现全面对接,购买各学段学 科优质教学资源。 2022 年,建成涵盖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以及职业教育各学段各 学科、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的优质课程资源库,以支撑线 上高水平教学;推进教师在线备课和学生在线学习支持系统建设,建成完善的 学生在线学习支撑系统;实施各级各类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计划,经过 — 44 — 系统培训,推动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处于自治区前列并发挥引领作用。 3.智慧教育云平台建设。融入信息化试点城市创建工作,依托“城市 大脑”和政务云平台,建设教育云平台,整合各类教育应用系统,构建全 市师生统一的用户中心、数据中心、资源中心、应用中心,实现各类教育 数据的开放共享,为教育精准管理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依据,提升教育 治理现代化水平。 4.建设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增值性评价系统。构建小初高一体化学生 评价体系,通过对学生过程性数据的记录、整理、评价、分析,实现基于大 数据的“多元化、生成性、发展性”诊断评价,为教育教学管理和学生发 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5.人工智能教育环境建设。利用智能移动终端、3D 打印机、机器人、 VR 等人工智能(AI)新型教学设备及软件平台,普及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引 进优质 STEAM 资源,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6.智慧平安校园建设。全市所有中小学全部安装人脸识别系统。利用 大数据、人脸识别等技术实现学校智能化管理,智能推送学生在校信息。 通过视频融合和智能分析进行智能防范预警,实现局校安全信息平台化、 安全巡查网格化、应急处置实战化、安全监管数据化、绩效考核一体化、 社会监督公示化的“现代六化”安全工程。 7.开展信息化创新应用师资培养。多种形式开展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 应用能力提升培训。 到 2023 年实现所有中小学教师全部通过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同时为 全市教研部门、中小学校培养 100 名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教师。 3.提升教育交流合作水平 加强政策引领。贯彻落实《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 放的意见》,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和“中蒙俄经济 走廊建设”,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在西部开发、 京蒙协作、沪蒙合作政策框架下,大力拓展教育合作领域,凝聚优 质教育资源,以改革开放进一步激发我市教育发展活力。积极探索 区域教育协同发展模式,鼓励成立多种形式的教育联盟,推动区域 间人才培养、教师培训、信息化建设、产学研合作、学生就业等协 调联动。依托城区优质学前教育、中小学资源,鼓励学校进行本地 区和跨区域帮扶,协同扩大优质教育供给,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扩大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力度。实施“走出去”交流计划, — 45 — 支持学会、协会等社会团体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在市内外建设若 干合作交流与研修基地,学习先进理念和方法,增进对话与交流, 提升各级各类教育办学质量。积极引进市外优质教育资源,建立 与教育先进地区学校的合作关系,强化校际联动机制建设,通过 委托管理、远程教研、影子校(园)长等方式,推动我市与教育 先进城市在教育管理、教科研、队伍建设等领域的合作,促进我 市教育水平全面提升。加强与第三方机构合作,持续完善高中学 校增值性评价工作,推动学校科学发展。 专栏 14 教育深度开放项目 1.加大教育对外合作与交流力度,显著提高我市教育开放水平。 到 2022 年,有条件的中小学校建立市内外友好学校,通过课程共建、师生 互访等多种方式深入开展交流合作。提升重庆巴蜀中学、成都七中等合作层次, 带动全市基础教育水平全面提升。 2.扩大与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中小学校的合作关系,强化校际联动机制建设。 到 2025 年,基础教育学校与市内外合作办学和交流水平持续提升,引进优 质教育资源,推动合作办学,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力度。 4.提升学生就业创业服务水平 突出就业育人实效。以生涯规划教育为引领,加强对学生的 思想教育和就业教育,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新兴业态从业、 到国家重大工程、重点项目、重要领域就业。强化就业渠道建设, 加强与各行业主管部门、各级政府、各大企业的协作,扩大特岗 计划、基层教师、医护、社区服务人员、毕业生应征入伍等项目 招募规模,落实好升学和高职扩招专项任务;广泛开展委托培养、 定向培养、订单定制培养,挖掘和拓展市内外就业岗位和创业资 源,为毕业生提供更加多元的就业选择。 提升指导服务能力。建立健全政府、企业、学校在学生就业 — 46 — 创业、实习实训等环节的合作与支持机制;健全就业创业教育课 程体系,促进专业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把就业创业能 力培养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优化实施就业创业指导队伍能力 提升计划,建立就业创业导师库,完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 助推创新创业教育成果转化,扩大创业带动就业规模。 提升就业信息化水平。利用北疆就业云平台,推进“就业+ 互联网”服务;做好就业状况动态监测,完善就业状况反馈机制, 以就业引导职业技术院校优化招生、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改 革,推进学生高质量就业。 5.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水平 全面落实学生资助政策措施。完善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 学段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保障低收入家庭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完善精准识别工作机制,建立动态调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 标准。推进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加强与民政、乡村振 兴、残联、工会等部门信息数据的对接与共享,实现家庭经济困 难学生精准资助全覆盖。 着力培养学生优良品格。开展学生诚信、感恩教育活动,引 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内在动力,培养受助学 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逐步构建物质帮 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长效机制,形成“解困、育 人、成才、回馈”良性循环。 (二)着力深化教育领域改革 1.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 — 47 — 改革学校评价。落实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自治区级标准,指 导各区相关部门将各类幼儿园纳入质量评估范畴,重点评价幼儿 园科学保教、规范办园、安全卫生、队伍建设、克服小学化倾向 等情况。创新示范性幼儿园申报与评审机制。按照自治区县域义 务教育质量、学校办学质量和学生发展质量评价配套细则和质量 评估监测工作方案的要求开展义务教育质量评价,强化过程性和 发展性评价,加强监测结果运用,重点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保障学生平等权益、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营 造和谐育人环境、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以及学业负担、社会满意度 等情况。组织开展普通高中办学质量评价,重点关注综合素质评 价、学生发展指导、优化教学资源配置、选课走班等内容。落实 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评估和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 评估,扩大行业企业参与职业院校评价,行业企业参与制定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重点评价职业院校德技并修、产教融合、校企合 作、育训结合、学生获取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毕业生 就业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情况。 改革教师评价。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完 善幼儿园教师教学实绩评价,突出保教实践,把以游戏为基本活 动促进儿童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的能力作为关键指标。建立中小 学教师教学述评制度,述评情况纳入教师考核内容;完善中小学教 师绩效考核办法,绩效工资分配向班主任、一线教师和教育教学效 果突出的教师倾斜。结合实际完善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 聘用、考核等评价标准,突出实践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 — 48 — 改革学生评价。坚持以德为先、全面发展,探索学生、家长、 教师以及社区等参与评价的有效方式,客观记录学生品行日常表 现和突出表现。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学业要求,完善过程性考 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加强课堂参与和课堂 纪律考查。建立健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办法,将达到国家学生体 质健康标准要求作为教育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完善学生体育和 体质健康监测公开发布机制。把中小学学生学习音乐、美术、书 法等艺术课程以及参与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 要求。实施中小学艺术素质测评,将测评结果纳入初中、高中学 生综合素质评价。探索建立劳动清单制度,明确不同学段、不同 年级学生参加劳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 劳动,将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和实践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 案。组织开展高中生社会实践活动和引入高中职业生涯规划评价 系统,增加评价工作的科学性。 专栏 15 教育质量动态综合监测评价项目 建立健全各级各类教育质量体系。 到 2022 年建立现代化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学生、学校、区域教育质量评 价体系。 到 2025 年,建立教育大数据中心,开展人工智能应用与教育监测评价, 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发教育质量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开展一批具有特色的教 育现代化创新试验项目,成立 3 个教育现代化试验区试点创新区域,为我市乃 至自治区教育现代化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开发教育现代化数据 监测平台,促进各级教育现代化发展。 2.深化考试招生改革 多措并举落实政策。完善公办幼儿园电脑派位阳光招生和民 — 49 — 办幼儿园自主招生政策。实行义务教育就近入学,严格落实阳光 分班政策,加强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管理,实行与公办学校同 步招生。深化高中阶段招生改革,完善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 绩、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招生录取方式,积极对应做好自治区 中考改革有关工作。稳步落实新高考改革,逐步完善高中生综合 素质评价工作。贯彻落实自治区高考综合改革相关政策,完善高 中学业水平考试。完善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统一招生平台, 优化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统一招生办法,促进普通高中和中 等职业学校相互融通。完善高等职业院校单独招生制度,推进 “文化素质+职业能力”考试招生方式。探索实施职业技能竞赛 与升学考试对接的政策。 3.深化“放管服”改革 推进精准放权。根据管理权限,逐步向中小学、职业学校岗 位设置、人员招聘、职称评审、经费使用、绩效分配、设施设备 配备、资产处置等方面放权。乌海职业技术学院按照自治区和市 政府的有关规定执行。 推进科学监管。深化教育部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健全许可 事项的审批程序和工作流程,实现一站式办理。加强事中事后监 管,减少不必要的各类检查、评估、评价。 推进优化服务。健全基本服务制度,全力推行“大厅办”, 全面实现“网上办”,有序推进“掌上办”,完善预约、帮办、 联办以及错时、延时服务等工作机制,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 跑腿”。 — 50 — 4.深化治理体系改革 积极转变政府管理方式。厘清教育管理部门监管事权,加强 大数据、信息化手段实施监管的能力。创新教育质量评价和监管 方式,健全学校教育诚信体系,落实教育服务认证制度,积极引 入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有序引导社会参与教育治理。加强教育 政策研究,支持建设一批高水平教育智库,健全教育战略咨询机 制,加强对重大教育问题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及政策储备。 建立完善学校治理体系。推进学校建立以章程为核心的制度 体系,完善学校决策与执行机制。推动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学校法 人制度,提高学校办学活力和自我监管能力。推进中小学家长委 员会制度建设,增强管理民主;强化中职学校行业企业参与的理 事会制度,促进产教融合;强化高职院校学术委员会制度,构建 学术民主和良好学术治理体系。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等制度,健 全师生申诉机制。建立社会参与学校管理机制,鼓励学校开放办 学,努力形成家长、社区、用人单位、行业协会等共同参与学校 治理的格局。运用大数据分析,推动学校管理精准化、科学化。 不断提高依法治教水平。贯彻落实《内蒙古自治区教育条 例》,积极发挥学校在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中的作用,把依法治理 效能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提升学校依法治校的意识与能力。进 一步加强学校法治工作,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引领、推动、保障 学校改革与发展。完善师生权益保障和救济机制,建立未成年学生 学校保护机制,依法治理“校闹”。加强教育行政执法工作,推动 执法力量下沉。加强非强制手段的运用,规范和推行柔性执法。 — 51 — (三)着力健全完善教育基础保障体系 1.健全完善教育统筹发展机制 加强统筹配合。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完善党委领 导、政府抓总、部门协调、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要 把推进教育现代化作为重大战略任务,加强对本地区教育工作的 统筹领导。市直各部门要根据职能分工,主动履职履责,因地制 宜科学制定阶段性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明确时间表、路线图、 任务书。相关部门间加强协调配合,建立共同研究保障教育发展 的机制。 强化督查保障。组织开展规划年度监测和中期评估,及时总 结新经验、发现新问题、解决新情况,推动各项目标任务落实。 不断加大教育保障力度,确保重点领域投入,有效破除教育领域 体制机制障碍,促进教师资源优化配置。 严格落实责任。坚持底线思维,增强风险意识,提高政治敏 锐性和警觉性,着力防范化解教育领域重大风险。坚持问题导向, 着力解决教育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 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和满意度。 强化政策配套。提高政策供给水平,在高质量发展上凝聚共 识,在体制机制上寻求突破,在重点工作上持续发力,以思想再 解放、理念再更新引领教育工作取得新进步。 2.健全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机制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落实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 — 52 — 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认定和定期注册、绩效考核、职称评审、 岗位聘用、评优奖励、各类评审及申报人才计划的首要条件。持 续开展“强师德、铸师魂”系列活动,健全教师荣誉制度,加大 师德先进典型评选树立、宣传、表彰、奖励力度。建立完善教师 招聘录用前思想政治表现和违纪违法情况考察制度。建立师德考 核档案和教师个人信用记录及信息共享平台,实行师德考核负面 清单制度。完善师德失范惩处机制,加大对全市在职中小学教师有 偿补课、线上收费补课、组织或参与校外培训机构补课及高职院校 教师学术不端等突出问题的惩处力度。健全教师减负长效机制,切 实落实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使教师能够潜心教书育人。 提升教师培养培训质量。确定部分基础教育学校完善和优化 师范生实践基地建设,健全新教师入职岗前培训制度,以“国培 计划”为引领,完成中小学教师每 5 年不少于 360 学时的全员分 类分层分级培训,全面落实新教师入职岗前培训制度,全面落实 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每年至少一个月在企业或教师实训基地跟 岗实践要求。 加强教师、校长、教研“三支”队伍建设。配齐配足幼儿园 教师和保育人员。幼儿园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 2022 年 达到 80%,2025 年提升至 85%以上。充分用好国家和自治区公 费师范生政策,畅通非师范专业毕业生从教通道,吸引一流人才 从教。建立与自治区内师范院校定向委培机制,探索推进小学教 师“全科”培养机制,打破小学教师职称评聘中的学科壁垒。充 — 53 — 分发挥市教育事业发展中心的研究、指导、引领作用。按照自治 区党委、政府《关于推进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 见》,提升“三支队伍”专业化水平。实施“领航校长”“卓越 教师”培养计划,倡导团队精神,打造团队力量。制定乌海市教 师队伍建设五年发展规划,全面推行中小学教师资格“国考”和 定期注册。健全和完善市、区、校三级教师培养体系,优化五年 一轮的校长、教师培训工程实施方案。建立教学能手、骨干教师、 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名师名校(园)长梯队,强化专业建设, 提升发展活力,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面向自治区内外内聘 请带教导师团队,加强教师队伍心理健康培训。建立健全职业院 校自主聘任兼职教师办法,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 和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实现专业教师主要从具有 3 年以上企 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人员中公开招聘,着力提升“双 师型”教师比例。配足配齐各学段、各学科教研员,健全教研指 导网络,构建统筹兼顾的区域联合“大教研”体系,充分引领区 域学科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建立健全市级学科备课中心组,深 入推动同频互动教研活动,充分发挥教研员的专业引领作用。创 新教研工作方式,积极开展分散与联合、综合与主题、网络与现 场、实践与研究相结合的研修模式,形成有计划培训与学校自主 提升相结合的教学研修格局。 专栏 16 教师队伍建设项目 1.在职教师能力提升工程。制定 5 年周期培训计划,健全完善中小学教 — 54 — 师培训体系,以自治区培训骨干为引领,实施全员培训。 2.乡村教育振兴工程。完善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机制,实施名师送教下乡 工程。 3.教师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工程。创建自治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和师范 生实践、实训基地;支持职业院校与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 训基地,加强教师实践教学培训。 4.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建设工程。 建立一批市级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工作室, 并争创自治区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加强对全市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 课程改革及日常教研工作的指导和引领。 5.职业教育教师素质提升行动计划。畅通职业院校自主引进技术技能型 人才绿色通道,提升“双师型”教师比例。 6.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严格落实《班主任工作条例》的规定和要求。 组织实施班主任市、区、校三级培训,充分发挥班主任在教育学生中的重要 作用。科学评价班主任工作,对长期从事班主任工作或在班主任岗位上作出 突出贡献的教师定期予以表彰奖励。 开展教师“县(区)管校聘”和交流轮岗改革。全面推进义 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推进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 校长交流轮岗。建立和完善校长考核制度、激励竞争制度、选拔 任用制度,逐步形成“专家治校”“教育家办学”。全面落实旗 县(区)教育部门在核定编制总量内统筹调配使用后备案机制, 建立中小学教师编制“周转池”,保障教师的临时急需和阶段性 用编需求。实现“两管理一自主”,即由编制、人社部门管理编 制总数和岗位总量,由市、区教育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 统筹负责教师招聘、配置、动态调剂和优化结构。 — 55 — 强化学校教师“微创新”理念与实践。逐步增强教师创新意 识,更新教育教学方式,通过“微创新”不断完善新的教育教学 思路,将“微创新”成果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着力将我市打造成 为提供教育教学工作经验的“微创新”示范区域。 全面推进“新教育实验”项目落地。依托“新教育实验”中 对文字阅读能力锻炼,建设浓郁的阅读氛围,整合丰富的阅读资 源,通过“十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 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筑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缔造完 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开展每月一事、家校合作共建)的开展, 实现有关教师行走方式、学生生存状态、学校发展模式与教育科 研范式的“四大改变”,推动校长、教师、学生全员读书活动高 质量开展,力争将我市打造成为实施“新教育实验项目”的品牌 示范区域。 完善教师待遇保障。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教师与公务员工资联 动长效机制,保障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我市公 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依法保障民办学校教师地位和待遇,确 保教师工资及时足额发放。推动建立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制度,在 职称评聘、表彰奖励等方面向乡村青年教师倾斜。推动职业院校 改革校企合作、技术服务、社会培训、自办企业等,所得收入按 一定比例纳入绩效工资。 强化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围绕“一心多点” 人才工作新格局,落实“1+7”人才工作新机制,完善高职院校 柔性引才工作办法,对重点引进人才实行“一事一议”。充分发 挥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511 人才培养工程”“新世纪 321 — 56 — 人才工程”“名师工程”等重点人才培养项目作用,打造学科领军 人才和创新团队。建立健全“产学研地”人才合作机制,鼓励高层 次人才团队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实施科研团队带头人负责制, 完善绩效考评制度,以高水平科研成果促进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专栏 17 教师专业发展建设与保障项目 1.配齐配足各级各类学校师资,满足教育教学需要。 2.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通过户籍政策、人才政策的激励作用和市场的 导向作用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引进服务我市各级教育品质提升的紧缺优秀 人才,实施青年教师发展专项计划。 3.到 2022 年,健全市、区、学校三级教师培养体系的顶层设计,制定 实施“乌海教育名家”培养方案,探索教育培训课程购买服务、定向委托 机制,建立“乌海教育云培训”平台。 4.到 2025 年,加强市级教师专业发展机构建设,与发达地区教师专业 发展机构建立定向合作交流平台。 3.健全完善教育经费投入使用管理机制 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坚持财政资金投入优先保障教育, 完善财政教育投入指标体系、责任体系、标准体系、政策体系、 制度体系,努力加大教育投入,确保各级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 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各级教育按在校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 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推进落实义务教育经费统筹管理, 积极争取上级经费支持,加大市级财政经费转移支付力度,降低 区域间财政水平差异对义务教育发展的影响。进一步健全完善各 级各类教育生均拨款制度体系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 系,推动落实生均拨款标准、学生资助标准、教育收费标准动态 — 57 — 联动调整机制。坚持教育公益属性,完善国家、社会和受教育者 合理分担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的机制,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教育收 费管理,完善教育收费政策体系、制度体系、监管体系,提升教 育收费治理能力。鼓励扩大教育社会投入,逐步提高教育经费总 投入中社会投入所占比重。 优化教育经费投入结构。加大教育经费统筹力度,整合优化 经费使用方向,推动教育经费使用结构重心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 升、结构优化转移,从硬件设施建设向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师队伍 建设等方面转移,向困难地区、关键领域等薄弱环节倾斜。把义 务教育作为教育投入的重中之重,巩固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 障机制。健全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科学核定办园成本,以提 供普惠性服务为标准,合理确定分担比例,落实公办幼儿园生均 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补助标准。健全普通高中 生均公用经费拨款制度,全面落实每生每年 1000 元以上标准要 求,确保学校正常运转。推动改善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条件。完善 落实职业教育生均拨款制度,适时提高生均拨款水平,探索基于 专业大类的差异化拨款办法,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完善高职院校 财政拨款制度,推动实现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持续加大教育教 学改革投入,切实提升各级各类教育教学质量。积极推进建立 “乌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以更好的补充教育经费不足和便于 灵活开展前沿教学研究及改革创新。 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管好用好 教育经费。完善教育经费统计体系,加强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监测 监督。提升学校财务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强内部控制机制建设。 — 58 — 完善教育审计工作机制,推动形成监督合力。坚决落实过紧日子 要求,坚持厉行勤俭节约办教育。 专栏 18 实施教育经费投入提升项目 1.完善教育财政投入体制,提高教育财政支出占政府公共财政支出比例。 到 2022 年财政投入比例达到自治区前列。到 2025 年各级各类学校生 均公共预算财政支出水平居自治区前列。 2.健全教师收入保障制度,稳步提高教师工资收入水平。 3.各级财政把中小学生特长培训、研学活动和教师课后、假期服务经费补 贴列入教育支出预算。 4.健全完善育人环境协同机制 强化校内校外协同。丰富学生校外教育内容和形式,强化校 外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效衔接。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切 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在全社会推进树立科学的成 才观、教育观,缓解社会教育焦虑,营造良好教育生态。 强化家校协同。进一步增强家庭教育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推动学校利用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会等途径密切家校合 作,推广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形成家校协同育人机制,进一步 发挥好家庭第一课堂的重要作用,营造协同育人良好环境。 强化部门协同。构建部门协同工作机制,营造良好社会生态。 统筹发挥校内外自然资源、红色资源、文化资源、体育资源、科 技资源、国防资源和企事业单位资源的育人功能,推动公共图书 馆、文化馆、博物馆、书画馆、科技馆、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 研学旅行基地等免费或优惠向学生开放,支持有条件的学校资源 — 59 — 向社会开放。 5.健全完善教育督导体制机制 完善教育督导机构设置。根据上级有关教育督导的政策要求, 建立健全教育督导机构,完善市、区两级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及 办事机构设置,充实教育督导力量,构建市、区两级政府分级教 育督导机制,推动教育督导机构独立行使职能。利用自治区教育 督导信息化管理平台,全面开展督政、督学和评估监测工作。 规范教育督导运行机制。强化教育督导结果运用,完善督学 聘用和管理制度,健全教育督导保障机制,提高教育督导质量和 水平。按照《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督导条例实施办法》,建立教育 督导联席会议制度,健全各级教育督导机构工作规程,明确相关 单位工作职责,形成统一协调、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2022 年前,形成全面覆盖、运转高效、结果权威、问责有力的 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按照“实督第一年、预排第二年、考虑第三 年”的工作思路,多种形式开展督导评价。建立完善各级各类学 校评价标准,加强督学工作。 强化教育督导结果运用。落实自治区《教育督导问责实施办 法》,规范教育督导报告和反馈制度、整改和复查制度、激励制 度、约谈制度,推动教育督导“长牙齿”。探索建立委托第三方 机构和社会组织评估监测机制,强化互联网、大数据监测、媒体 监督和行政问责。 加强教育督导队伍建设。充实督导力量,完善督学准入制度, 提高督学专业化水平。按照自治区《教育督学管理办法》,完善 督学聘用和管理制度,落实督学聘用(任)规定,选好、配好、 — 60 — 用好督学队伍。建立健全督学培训机制、激励和退出机制。 健全教育督导保障机制。落实自治区《教育督导工作经费管 理办法》,将教育督导工作经费纳入市、区两级财政预算,保障教 育督导工作条件。按照《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督导规定》,完善督导 程序流程,提高教育督导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推进教育评估机制创新。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 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和自治 区有关要求,围绕确保教育优先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推动各类主体切实履行教育职责。教育督导部门切实履行“督政、 督学和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法定职责,督“政府履职”,督 “学校管理”,监测“质量提升”。对照“乌海教育现代化”战 略目标,建立形成一套系统、权威、彰显我市特点、在自治区领 先的教育现代化发展监测评价体系及实施机制。培育社会第三方 专业机构,做强教育评价品牌,加强与教育现代化先行地区合作, 联合实施区域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价。 6.健全完善教材审查管理机制 完善管理体制。加强党对教材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育人为 本作为教材建设的基本原则,落实自治区大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 和细则,明确管理主体责任,切实提升教材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建立健全我市教材管理体系,市教育局成立教材选用委员会,乌 海职业技术学院成立教材委员会。 细化管理制度。严格落实国家和自治区教材管理办法及细则, 市教育局和乌海职业技术学院要履行主体责任,坚持教材“凡编 必审”“凡选必审”。健全完善涉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地方课程 — 61 — 教材严格执行自治区五级审核机制。 优化教材使用。按照自治区中小学教材目录选好用好教材, 加强对全市课程教学用书的管理,规范民族语言授课学校教学用 书目录。乌海职业技术学院严格按自治区要求选好用好教材,对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做到应用尽用。 (四)持续推进“一个意见”“两个办法”的落实 深入实施《乌海市关于推行中小学一线教师岗位绩效奖励的 指导意见》和《乌海市一线教学名师岗位贡献奖励考核实施办法 〈试行〉》《乌海市中小学校长职级待遇考核评定实施办法〈试 行〉》,进一步强化校长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师激励机制,加大 绩效工资改革力度, 推进形成以工作量和工作业绩为主的分配机制, 全面推进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落实职级待遇,推动全市基础教 育教学工作尽快发生最大程度的“量变”和“质变”,实现高质量 发展,为打造优教普惠区和建设教育强市奠定坚实基础。 (五)持续推进新“教学常规”的实施 持续推进中小学教学常规落实工作,在“备、讲、辅、批、 考、评、研”等基本教学环节深下功夫,做实做细。不断优化广 大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方式,全力建树基于先进教学理念指引下的 教学行为,进一步提高全市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市、区两级教 育主管部门把落实教学常规工作成效作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和 考核评估的重要指标,全面、扎实、有效促进我市基础教育高质 量发展。 (六)持续推进中小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和发展指导工作的开展 — 62 — 出台《乌海市中小学生涯发展教育实施方案》。小学阶段的 生涯教育主要通过观察、模仿、游戏体验等活动形式,引导学生 形成基本的社会职业认识和人际交往能力,初步培育终身学习和 发展的意识;初中阶段主要通过生涯教育课程与活动,促进学生 拓展自我认识,初步形成生涯规划的意识与能力;普通高中要成 立生涯规划领导小组,全面指导学校生涯规划工作,提高学生自 主选择和职业规划能力、生涯决策和管理能力。建立和普及生涯 导师制,推进生涯规划教育的发展。 (七)重点工程项目 1.校舍建设维修项目 贯彻落实市委和政府打造优教普惠区战略思路,大力推动乌 海市第一中学新校区建设项目、乌海市第六中学全寄宿制改造项 目、滨河二期九年一贯制学校新建项目等建设项目顺利完成。 2.综合建设改造项目 为进一步促进全市中小学办学条件普遍改善,积极推动教育 系统补短板储备项目、乌海市校舍消防安全配套及维修改造项目、 教育领域信息化建设项目等改造项目全面开展。 六、组织保障 (一)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1.大力推进政治建设 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党的教 育方针,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自治区党委、市委工作 安排,市、区两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党组织要增强“四 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同党中 — 63 — 央保持高度一致。 2.全面强化领导机制 建立健全市、区两级党委教育工作领导机构,加强市、区两级 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设,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 门各负其责的教育工作领导体制;完善市、区教育党工委,坚持党管 办学方向、管改革发展、管干部、管人才,使教育系统成为坚持党的 领导的坚强阵地。建立市、区两级党委政府定期研究教育工作机制, 健全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深入教育一线调研, 联系学校为师生上思政课, 年终述职必述教育的工作制度。 3.建立健全各项制度 持续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推动教育系统建立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加强对中小学校党建工作的分 类精准指导,促进中小学校党建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全面落实 教育领域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抓实意识形态测评体系,加强重 点阵地、重点人、重点环节管理,推动意识形态内部巡察和风险 隐患排查制度化、常态化。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 确保意识形态安全。强化舆论阵地管理,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 的原则,抵御和防范校园传教、宗教渗透。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 体责任,督促指导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制定责任清单、 完善责任链条、细化责任分工,不断推动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全 面进步、全面过硬。 (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 64 — 1.统筹推进 深入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党的组织路线,落实“五 化协同、大抓基层”安排,坚持系统化谋划、制度化规范、标准 化建设、项目化推进、信息化支撑,不断提升全市教育系统基层 党组织建设质量。 2.突出重点 完善高职院校党委、院系党组织、师生党支部、党员四位一 体党建工作体系,实施高校党组织强基工程,深入开展“三抓三 促进”行动和“对标争先”建设计划。在公办中小学校全面推行 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党组织等级评定和党员名师工 程。抓好民办学校党建重点任务落实,选优配强民办学校党组织 书记。抓好民办学校重点任务落实,实现党的组织从有形覆盖向 有效覆盖转变。做好在青年教师和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将共青 团、少先队工作纳入学校党建工作总体规划,强化党建带团建队 建,推进党、团、队一体化建设。深化教育系统政治巡察工作, 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深入推进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 争,营造风清气正良好政治生态。 3.强化功能 实施基层党建质量提升攻坚行动,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 育常态化制度化,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 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开展中小学、 民办学校和高职院校党组织书记网络示范培训和集中轮训,深化 — 65 — 高职院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推选宣传高职院校 基层党支部书记年度人物。指导开展各级各类学校基层党组织书 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工作。落实《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管理办 法》,不断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统战工作,以基层党建带动工会、 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和学生会组织、学生社团建设。 (三)加强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 1.加强思想淬炼 教育引导全市教育系统广大党员干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学习贯彻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列为教育系统各级 各类培训主体班次的必修课,深入实施培训计划,加强党委(党 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有针对性地举办党性教育专题培训班, 帮助广大党员干部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 切实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 2.加强政治历练 不断提升全市教育系统广大党员干部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 力、政治执行力。突出政治考核引领作用,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 首位,着重了解党员干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 示批示精神情况,着重考察干部在重大任务、重大斗争、关键时 刻的现实表现,切实考准考实干部的政治素质。组织开展领导干 部“旗帜鲜明讲政治”专题培训,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 生活若干准则》,指导各级党组织落实好“三会一课”、组织生 — 66 — 活会、民主评议党员、谈心谈话、主题党日、领导干部过双重组 织生活等制度。 3.加强实践锻炼 加强各级各类学校领导班子建设,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推动 优秀干部到地方挂职,提高从全局高度分析、思考和处理实际问 题的能力,提升在处理重大事件、防范重大危机中治理能力和治 理水平。探索破除干部流动、使用、发挥作用的障碍,加大学校 之间、校地之间、教育部门和学校之间干部交流力度,促进干部 多岗位实践锻炼,发挥专业特长,丰富工作阅历,激发进取精神。 4.加强专业训练 不断提升全市教育系统广大党员干部专业素养。围绕推动教 育高质量发展,组织全市教育系统领导干部参加自治区“奋进新 时代”系列学习讲座,乌海职业技术学院参加自治区高校党委书 记、校长暑期读书班,开展中小学党组织负责人、校长专题研习 等能力素质提升培训。有计划开展党员干部赴自治区内外实地观 摩交流,学习借鉴发达地区教育领域成功经验,探索更加符合我 市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新模式。将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工 作多元有效结合,全面提升党员教师的能力素质。 (四)完善抓落实长效机制建设 1.完善责任分工机制 加强教育行政部门职能职责动态调整,建立从宏观到微观、 从计划到执行的完整责任体系,健全科学分工、紧密协作的工作 — 67 — 机制,制定问题清单、任务清单、措施清单、责任清单,形成一 级带一级、一级促一级、一级督一级的工作格局,层层压实责任。 2.完善统筹协调机制 健全教育系统内部沟通协调机制,深化内部机构整体协作, 在政策导向、具体要求上保持贯通一致。健全跨职能部门配合联 动机制,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政府教育督导委 员会作用,强化推动落实。完善市级教育职责评价机制,加强对 各区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 3.完善法治保障机制 科学编制权责清单,明确落实责任主体和职责范畴,坚决纠 正不作为、乱作为。做好重点领域教育法律法规规章梳理和汇总, 健全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建立合法、科学、明确、系统的规则 制度体系。深化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改革,健全执法责任制和 执法监督机制。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大力提升教育及相关法 律法规政策的社会知晓度。 4.完善督查督导机制 建立教育系统工作自查制度,及时发现问题和漏洞,及早纠 偏纠错,健全反馈报告制度。加强和改进督查工作,健全联合督 查、调研督查、落实报告、核查复核、督促整改等制度,构建年 初有分解、定期有调度、中期有推进、专项有督查、年底有考核 的督查模式。实施“阳光督办”机制,将督办事项和办理情况以 适当方式公开,实施台账化管理,坚持跟踪问效。健全督导机制, — 68 — 积极探索“互联网+督查督导”模式,统筹督查督导工作。探索 建立督查专员制度,加强和充实督查督导力量。 5.完善评估监测机制 推进教育大数据平台建设,实施教育精准统计,构建可记录、 可监控、可检查、可追溯的监测系统。深化“双随机、一公开” 监管,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鼓励和培育第三方 专业机构,将委托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价纳入政府购 买服务范围。完善监测评估体系,定期发布监测评估报告。开展 规划年度监测、中期评估和终期总结。 抄送:市委各部门,乌海军分区,武警乌海支队。 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市纪委监委,市中级法院,检察院。 各人民团体,新闻单位,驻市单位。 乌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 年 6 月 14 日印发 — 69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