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鲍菇栽培种植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doc
ICS D DB4105 安阳市地方标准 DB 4105/TXXX—XXXX 杏鲍菇栽培种植技术规程 (征求意见稿) XXXX - XX - XX 发布 安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XXXX - XX - XX 实施 发 布 DB4105/T XXXX—XXXX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安阳市殷都区农业农村局提出。 本标准由安阳市农业农村局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安阳市殷都区农业农村局、安阳市殷都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安阳纳川三农实业 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丁永红 王爱国 侯素芳 谢天根 王涛 郭燕英 申爱兵 李晓霞 郭文军 张 运海 董慧媛 吴忠河 I DB4105/T XXXX—XXXX 杏鲍菇栽培种植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杏鲍菇栽培的技术措施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杏鲍菇的人工栽培种植。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NY∕T394 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 NY∕T393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NY∕T391 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质量 NY5099 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 NY∕T528 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3 3.1 生产条件 产地环境 生产场地清洁卫生、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周边 2km 以内不允许有“工业三废”等污染源,远离 医院、学校、居民区、公路主干线 500m 以上。产地环境应应符合 NY∕T391 绿色食品食用菌产地环 境条件要求。 3.2 栽培设施环境 控温菇房车间采用钢结构建造,封闭性、保温性及节能性好。应利于控温、保湿、通风、光照和防 控病虫害。单库菇房大小以 6M×12M 为宜。每间菇房(容积 72㎡)配置一台 12P 制冷系统、通风系统、 控制系统。 生产区与生活区应分隔开,生产区应合理布局。堆料场、拌料装袋车间、制种车间、灭菌车间、接 种室、发菌室、出菇房、采收包装车间、成品仓库、下脚料处理场区要各自独立,又要合理衔接,防止 各生产环节交叉感染。 3.3 栽培架 杏鲍菇栽培架采用优质 Q235 低碳钢丝焊接而成,表皮进行塑化措施,具有防腐蚀性好的丝网制品。 网格孔径 12.5cm×12.5cm。每间菇房放 10000~12000 个菌包。 4 基质 1 DB4105/T XXXX—XXXX 4.1 主料 主料以玉米芯、木屑为主,要求新鲜、干净、无雨淋、无霉变、无虫蛀,按 NY5099 中 4.2 执行。 4.2 辅料 以玉米粉、豆粕、麸皮、石灰、轻钙等为辅料。要求不掺假、不结块、不霉变。按 NY5099 标准 中 4.3 执行 4.3 水 按 GB5749 执行。 5 菌种 选用优质、高产、抗逆性强、商品性好、适应工厂化生产环境的“杏鲍菇 1 号”、“杏鲍菇 2 号” 等优良菌株。菌种生产应符合 NY/T528 标准中规定要求。 6 6.1 栽培技术 培养料配方 6.1.1 玉米芯 28% 木屑 28% 玉米粉 10% 麸皮 20% 豆粕 10 % 石灰 2% 碳酸氢钙 2%、 含水量 64%~66%,PH 值 10~10.5; 6.1.2 玉米芯 28% 木屑 18% 甘蔗渣 10% 玉米粉 10% 麸皮 20% 豆粕 10 % 石灰 2% 碳酸氢钙 2%、含水量 64%~66%,PH 值 10~10.5。 6.2 拌料 按培养基配方称取所需原料,混合拌匀,含水量在 64%~66%,PH 值 10~10.5(出菇时最适 PH 值 5.5~6.0)。 6.3 装袋 选用 18cm×35cm×0.005cm 聚丙烯袋,用机械装袋。每袋装料量折合干料重 500g。装袋后随手套 上塑料环,并用海棉盖封袋口。 6.4 灭菌 装袋后及时进行灭菌处理,避免培养料酸败变质。先将料袋摆放在专用灭菌框内,然后放在专用灭 菌车上送入高压灭菌锅进行灭菌,升温至 124℃保持 3h。冷却后取出。 2 DB4105/T XXXX—XXXX 6.5 接种 灭菌后的栽培袋在无菌室内温度下降到 25℃时按无菌操作要求进行接种,接种动作要快捷准确, 每袋接种量 30ml。 6.6 发菌期管理 将接种后的栽培袋移至发菌室进行发菌,发菌室要求清洁干燥。接种后的环境温度控制在 22℃~24 ℃,相对湿度 60~65%,避光,保持空气新鲜。正常情况下,30~35 天菌丝可长满全袋。菌袋发满后, 再维持培养 7~10 天,令菌丝充分生理成熟。 6.7 出菇期管理 6.7.1 催蕾 温度保持 12℃~14℃,相对湿度 80~90%左右,光线强度 1000Lux。原基形成时,湿度掌握偏低 些。以减少原基数量。 6.7.2 育菇 温度保持 14℃~16℃,相对湿度 75~90%左右,尽量避免开灯。CO2 浓度对菌柄、菌伞影响很大, 应控制在 0.3%以内。 6.7.3 疏蕾 当子实体达 5~8cm 时进行疏蕾,即将一部分幼菇用刀切除,保留 1~3 个子实体。疏蕾过程,每隔 30 分钟疏蕾刀用酒精消毒一次。 7 7.1 采收、包装、运输及贮存 采收 当子实体长度达到 10~18cm 左右,菌盖基本平展,边缘稍向下内卷、但尚未弹射孢子时及时采收。 7.2 包装 采收的鲜菇按菇体大小分级,用不锈钢刀具削去菇柄基部杂质。然后用聚乙烯食品袋分装,每袋 2.5kg;再将分装后的杏鲍菇装入专用包装箱,每箱 4 袋,净含量 10kg。 包装材料卫生指标符合 GB∕T9687 规定。 7.3 贮存、运输 在 2℃~4℃的低温条件下贮存、运输,以保持产品良好品质。 3 DB4105/T XXXX—XXXX 8 病虫害防治 8.1 防控对象 杂菌主要有木霉、毛霉、青霉、、链孢霉等。病害主要有黄腐病、枯萎病和畸形菇等。害虫主要有 菇蚊、菇蝇等。 8.2 防治原则 病虫害防治要坚持以规范栽培管理技术预防为主,农业、物理、生态综合防控。化学防治时的农药 使用应符合 NY∕T393-2013 要求。 8.3 防控方法 8.3.1 农业措施 8.3.1.1 选用抗病性和抗逆力强、适应性广的品种。定期复壮或轮换使用菌种,保证生产用菌种质量。 8.3.1.2 培养料灭菌后应达到无菌状态,按无菌操作规程接种,发菌场所保持整洁卫生、空气新鲜,降低空 气湿度。 8.3..1.3 发菌期温度不超过 25℃,避光培养,定期检查,及时挑除杂菌污染袋,集中处理。 8.3.1.3 加强出菇区内外环境的卫生管理。出菇区走道每天清洗一次。 8.3..1.4 及时清除、隔离发病或有虫害的子实体,清除受污染的菌袋,洗净消毒操作工具。废菌料和废菇 体应清运至离生产区 50m 以外的地方。 8.3.2 物理措施 菇房走廊及发菌室安装粘盘板(30cm×20cm),密网型杀虫灯、灭鼠器,房门口及通风口设置空气净 化过滤器和防虫网。 8.3.3 生态防控 发菌阶段保持培养室适宜的温度,降低空气湿度,适度通风,避光发菌。出菇期间保持菇房内不同生育 期的适宜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和光照强度,避免高温高湿,通风不良。 9 生产档案 建立生产档案,详细记录产地环境条件,生产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采收等与产品安全质量有关的信息, 完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生产记录档案应保留 3 年以上。产地环境条件见附录表 A.1;生产投入品使用 见附录表 A.2;生产过程的病虫害防治见附录表 A.3;采收、销售情况见附录表 A.4.。 4 DB4105/T XXXX—XXXX A 5 DB4105/T XXXX—XXXX BA 附录 A (资料性附录) 杏鲍菇生产档案记录 1、 产地环境条件记录见表 A.1 表 A.1 日期 空气质量 水质量 2、 生产投入品使用记录见表 A.2 表 A.2 原料名称 来源 用法 用量 3、 生产过程病虫害防治记录见表 A.3 表 A.3 病虫害 防治方法 防治效果 4、 采收、销售情况记录见表 A.4 表 A.4 采收日期 数量 包装 销售客户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