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34: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第一框4.docx
第三单元 1 文明与家园 第五课 守望精神家园 第 1 课时 延续文化血脉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中华文化的产生、内容和意义;知道弘扬中 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知道如何弘扬中华文化和 中华传统美德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能够描述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的 特点及力量;列举中华文化的内容;训练观察、 思考、分析、综合的能力 情感、态 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度与价值 和归属感;培养热爱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的 观目标 情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 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弘扬中华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教学难点: 中华文化的意义。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联合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精心 举办了《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传统文化节目, 播出以来得到各界的一致好评,不断掀起亲近经典、热爱诗词、传 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 想一想: 不断掀起亲近经典、热爱诗词、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的热潮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 传统文化独具魅力,传统文化传承也十分重要。这一 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传统文化的话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中华文化根 ( 一 ) 中华文化的形成 1 . 材料呈现: 中国申报的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 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甲骨文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文献记录,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是 距今三千多年的商代后期用于占卜祈祷的文字。由于有了从甲骨文 一脉相承发展到今天的汉字,才使中华文明发展至今没有中断,这 为研究中国源远流长的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社会形态提供了独 特而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2 . 思考: 中华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3 . 教师总结: 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就在中华大地上劳动和生活 。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建 设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 二 ) 中华文化的内容 1 .指导学生看教材第 60 页 “ 相关链接 ” 材料。 2 . 总结: 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 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等,共同组成源远流长、博大 精深的中华文化。 ( 三 ) 中华文化的意义 1 .阅读教材第 61 页 “ 探究与分享 ” ,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存在什么样的精神联系。 2 . 共同总结: 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 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 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 精神动力。 ( 四 ) 中华文化的发扬 1 .阅读教材第 62 页 “ 探究与分享 ” 。 2 . 思考: (1) 中华文化越来越多地走向世界,你如何看待这一 现象? (2) 日益密切的国际文化交流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怎样的 时代机遇?我们肩负着怎样的文化使命? 3 . 共同总结: (1) 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不仅来自于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更来自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蓬勃生机,来自于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文化的优秀、国家 的强大、人民的力量,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是文化自信的 水之源木之本。 (2) 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 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增强文化自信,既要夯实优秀传统文化根基 ,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又要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中与时俱进, 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还要跨越时空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 魅力,在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 目标导学二:美德万年长 ( 一 ) 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1 .阅读教材第 64 - 65 页 “ 探究与分享 ” 。 2 . 问题: (1) 扶危济困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果有机 会见到 “ 顺其自然 ” ,你最想问他什么问题? (2) 青岛有 “ 微尘 ” ,宁波有 “ 顺其自然 ” ,你身边有这样的中国好人吗 ?分享他们的故事,共同感受中华传统美德的力量。 3 . 共同总结: (1) 中华民族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形成了代代相 传的美德。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 源,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 族理想,是代代相传、世世发展的民族智慧,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 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力量。 (2) 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丰 富,博大精深。其中,有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爱国情怀,有勤劳 勇敢、自强不息的奋进品格,有自尊互敬、助人为乐的和乐风范, 有诚信守法、见利思义的高尚情操,有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道德 规范,有律己宽人、扬善抑恶的处世准则,等等。 (3) 经过长期 的历史积淀,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 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道德文化的遗传基因,也是五 千年中华文明精华所在。 ( 二 )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1 . 问题提出: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 家风好家道和,家风是一个家庭精神面貌的潜在气质,也是家庭兴 衰的隐性因子。 ” 传文明家风,做美德少年是对青少年的希望, 许多地方正在评选美德少年,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2 . 问题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一起解决问题。 3 . 问题解决: 美德的力量在于践行。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 、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青少年责无旁贷;倡导向上向善、孝 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青少年必须身体力行。美德走进生 活、走向未来,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4 . 作业布置: 选择教材 65 - 66 页 “ 拓展空间 ” 中推荐 的作品,认真阅读经典,在好书中涵养品格,亲近道德人物,提升 人生境界,与同学交流读后体会。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中华文化的形成、内容、意义和怎 样发扬中华文化;知道了中华传统 美德的重要性和怎样弘扬中华 传统美德;对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有了更多的认识,增强了民 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要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传承中华文化,争做 美德少年,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让美德走进生活、走向未来,让生 活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3 板书设计 延续文化血脉中华文化根中华文化的形成 中华文化的内容 中华文化的意义 中华文化的发扬 美德万年长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繁杂,较为抽象,不容易理解,主要学习了两个问题, 一个是中华文化根,全方位地了解了中华文化,重点是认识中华文 化的重要意义,要结合史实和现实来理解,选择一些典型材料让学 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从而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意义;一个是美 德万年长,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认识,可结合学生较为熟悉的人物 来学习。 小组成员:王江蓉、王培莲、王一茹、王宇璇、王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