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附件1:2014网络工程专业教学大纲.doc

Heart plug(心塞)199 页 1.476 MB下载文档
附件1:2014网络工程专业教学大纲.doc附件1:2014网络工程专业教学大纲.doc附件1:2014网络工程专业教学大纲.doc附件1:2014网络工程专业教学大纲.doc附件1:2014网络工程专业教学大纲.doc附件1:2014网络工程专业教学大纲.doc
当前文档共199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附件1:2014网络工程专业教学大纲.doc

目 录 一、理论课教学大纲 《计算机导论》教学大纲............................................................................................1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教学大纲................................................................................6 《离散数学》教学大纲..............................................................................................11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大纲..............................................................................17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大纲..............................................................................22 《数据结构》教学大纲..............................................................................................26 《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教学大纲..........................................................................32 《计算机网络》教学大纲..........................................................................................36 《数据库系统》教学大纲..........................................................................................43 《操作系统》教学大纲..............................................................................................50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大纲..................................................................................55 《JAVA 程序设计》教学大纲...................................................................................60 《计算机网络安全》教学大纲..................................................................................67 《入侵检测与防火墙技术》教学大纲......................................................................73 《数据备份与恢复》教学大纲..................................................................................77 《计算机网络构建》教学大纲..................................................................................81 《网络工程设计》教学大纲......................................................................................85 《高级路由与交换技术》教学大纲..........................................................................89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教学大纲..............................................................................93 《网页设计》教学大纲..............................................................................................97 《网络综合布线》教学大纲....................................................................................101 《Web 编程》教学大纲 ...........................................................................................107 《人工智能》教学大纲............................................................................................113 《数据挖掘》教学大纲............................................................................................118 《软件工程》教学大纲............................................................................................122 《Linux 操作系统》教学大纲 .................................................................................128 I 《网络协议分析》教学大纲....................................................................................133 《嵌入式软件设计》教学大纲................................................................................137 《软件测试》教学大纲............................................................................................142 《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大纲................................................................................147 《网络性能优化》教学大纲....................................................................................152 《电子商务》教学大纲............................................................................................155 《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指导》教学大纲................................................................159 二、实验课教学大纲 《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大纲............................................................................162 《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实验》教学大纲................................................................164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学大纲........................................................................166 三、专业教学活动教学大纲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专业教学活动教学大纲....................................................168 《网络程序开发》专业教学活动教学大纲............................................................170 《网络攻防练习》专业教学活动教学大纲............................................................172 《小型网站建设》专业教学活动教学大纲............................................................174 四、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设计》教学大纲............................................................176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教学大纲............................................................................178 《数据库系统课程设计》教学大纲........................................................................180 五、实习大纲 专业认识实习大纲....................................................................................................184 专业实习大纲............................................................................................................186 毕业实习大纲............................................................................................................188 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细则....................................................................................190 II 《计算机导论》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1201B 总学时:48(讲授学时:32 实践:16) 学分:3 适用专业:网络工程 先修课程:无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计算机导论是网络工程专业本科学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使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刚进入大学就能全面了解计算机领域的专业 知识、最新发展及应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今后要学习的主要知识、专业方向有 一个基本了解,为后续课程构建一个基本知识框架,为以后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进行科学 研究奠定基础。通过课程的开设,逐步培养起学生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学习和研究兴趣, 树立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的理念。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初步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体系结构、数据库技术、数据结 构基本概念、信息安全技术以及计算机学科中的一些典型问题等知识,为学生以后的专业学 习作一个良好的铺垫。 二、教学的基本要求 1. 了解计算机的发展、特点及应用;熟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定义,研究范畴以 及未来可能出现的计算机类型;掌握计算机的特点和分类。 2. 了解图灵机的基本工作原理;熟悉计算机中音频处理技术和视频处理技术;掌握计 算机中数据的存储和表示方法;掌握计算机中常用数制之间的转换;掌握二进制数据的算术 运算与逻辑运算。 3. 了解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系统;熟悉软件开发基础知识;掌握操作系统的概念、特 征及其基本功能。 4. 了解计算机系统结构,掌握中央处理器的基本组成及其工作原理,掌握内存的分类 及其存取特性。理解典型的输入、输出设备的工作原理,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 5. 了解计算机学科领域的一些典型问题,掌握计算的本质与计算学科的根本问题。 6. 了解和掌握算法的定义与表示方法,了解常用的典型算法。 7. 了解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及常用的数据结构;熟悉数据库的基本知识及常用的数据 库。 1 8. 了解数据通信的基本知识;掌握有关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理解互联 网的发展及提供的主要服务。 9. 了解并熟悉计算机信息安全、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犯罪及计算机相关的法律法规、 产权保护及职业道德等。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 (4 学时) 教学内容:1.1 计算机的基本概念 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 教学要求: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史及未来可能出现的计算机类型;熟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 本问题和学科知识体系;掌握计算机的特点及应用。 教学重点:计算机的特点和应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定义及研究范畴。 第二章 计算机基础知识 (6 学时) 教学内容:2.1 计算及图灵机模型 2.2 计算机中的数据存储和表示 教学要求:了解图灵机模型,熟悉计算机中各种数据的表示方法;熟练掌握计算机中各进制 之间的转换及二进制数据的算术、逻辑运算。 教学重点:计算机中各进制之间的转换及二进制数据的算术、逻辑运算。 第三章 计算机体系结构 (6 学时) 教学内容:3.1 计算机系统构成 3.2 计算机硬件系统 3.3 计算机软件系统 教学要求:了解计算机的系统构成;掌握冯诺依曼体系结构及计算机工作原理;熟悉 CPU 和内存的基本构成和工作原理;了解常用的输入输出设备;掌握计算机软件的分 类;掌握操作系统的定义、作用和功能;熟悉软件开发的相关基础。 教学重点:计算机的系统构成;冯诺依曼体系结构及计算机工作原理;操作系统的定义、作 用和功能。 第四章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中的典型问题 (4 学时) 教学内容:4.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中的学科形态 4.2 计算机学科领域的典型问题的认知 教学要求:了解科学问题的特征和作用;熟悉计算的本质和计算学科的根本问题;了解计算 机学科中的一些典型问题。 2 教学重点:科学;问题的特征和作用;计算的本质和计算学科的根本问题。 第五章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中的核心概念 (8 学时) 教学内容:5.1 算法 5.2 数据结构 5.3 数据库 5.4 数据通信与网络 教学要求:了解算法、数据结构、数据库、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掌握算法的表示方法,常 用的数据结构及数据库;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分类及常用算法的表示方法 拓扑结构;熟悉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接入方式及提供的基本服务;了解物联网 的基本概念和体系结构。 教学重点:算法、数据结构、数据库、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算法的表示方法;计算机网络 的定义、分类及常用拓扑结构。 第六章 计算机信息安全与计算机职业道德(4 学时) 教学内容:6.1 计算机信息安全 6.2 计算机病毒 6.3 计算机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 教学要求:了解计算机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熟悉计算机信息安全面临的威胁; 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基本知识;熟悉常见的各类病毒的危害性;掌握计算机病毒 的防治和检测方式;了解相关的计算机法律法规及职业道德。 教学重点:计算机信息安全面临的威胁;常见的各类病毒的危害性;计算机病毒的防治和检 测方式 四、教学方法 课程采用课堂讲解、相关案例分析及操作示范、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五、实践环节 本课程实践共安排 16 学时,其中包括 8 学时的上机实践和 8 学时的实验。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通过实验教学,一方面加深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了解计算机的使用 方法。具体的能力培养是使学生具备“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网络浏览”的能力。学生需在 实验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任务的制作与实验报告。 3 (二)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序 实验项目名称 实验 计划 必选/ 类型 学时 可选 验证 4 必选 验证 4 必选 实验主要内容 号 文档排版,表格的插入,图形 与图标的插入,目录的编制等。 1 Word 基本操作 给文档增加要求的格式及图形 图像。 演示文稿的建立,美化以及动 2 PowerPoint 演示 画效果的设置等。自己选择一 文稿的制作 个主题制作一个演示文稿. (三)考试(考核)方式 1.学生实验总成绩=实验操作 70%+实验报告 30%。 2.对学生实验操作的考核内容:学生的实验结果是否正确、实验中操作的熟练程度及 作品的美观程度。 3.对学生实验报告的考核内容:实验报告格式是否正确,实验步骤是否详细正确。 (四)主要仪器设备 1.软件:Windows 操作系统、Office 办公软件。 2.硬件:PC 机,要求每位学生一台。 六、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考试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组成。 1. 平时成绩:30%。考勤、作业和实验各占 10%。 2. 期末考试:卷面考试 70%。 4 七、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注:第一本为教材。 书名 出版社 作者 出版年份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导论 北京铁道出版社 王建国、付禾芳等 2012 计算机导论与 JavaScript 编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 David Reed、周靖 2009 大学计算机基础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蒋加伏、沈岳 2011 计算机导论 科学出版社 祁亨年 2011 计算机导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丁越潮 2010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程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蒋加伏、沈岳等 2011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 刘军波 2011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 张彦玲 2011 制 定:计算机基础教研室 执笔人:原虹 审定人:王秀华 5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1202B 总学时:90(讲授学时:60 实践:30) 学分:5 适用专业:网络工程 先修课程:计算机导论 后继课程:数据结构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是网络工程专业本科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程序设计入门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从而更好的理解和应用计算 机,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编制程序的初步能力,为后续课的学习 和应用开发打下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 C 语言的基本语法,还应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 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对一般问题进行分析和程序设计,编制出 高效的 C 语言应用程序。 二、教学的基本要求 1.掌握 C 语言基本语句、语法、数据类型、运算符和表达式,掌握顺序、选择、循环 结构程序设计,掌握数组、函数、指针、结构体、枚举类型等的使用。 2.了解 C 语言的编程环境和上机方法,具有熟练的上机编程能力。 3.掌握一些常用的算法并具有熟练运用这些算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了解结构化程序设计和模块化设计方法的基本思想,掌握必要的程序设计技巧、程 序测试和程序调试技巧。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学时分配) 第一章 C 程序设计基础 (12 学时) 教学内容:1.1 程序设计基本概念 1.2 第一个 C 语言程序 1.3 编写程序实现数据处理 1.4 程序中数据的输入和输出 教学要求:了解 C 语言的特点。熟悉 C 程序的上机步骤。掌握 C 语言中的常量表示方法、 变量定义方法和选择原则;掌握基本数据类型、各种运算符、表达式以及各种输 入、输出函数。 6 教学重点:基本数据类型及其转换、表达式的求解;输入、输出函数;C 语言的特点及上机 步骤。 第二章 C 程序设计结构 (18 学时) 教学内容:2.1 顺序结构 2.2 选择结构 2.3 循环结构 教学要求:掌握多分支语句 switch 和 while、for 和 do-while 三种循环语句及 Break、Continue 语句的使用;掌握循环嵌套的正确形式及编写方法。能够正确地用循环表述实际 问题,编写完整的程序。 教学重点:if 语句、switch 语句和循环程序的设计。 第三章 函数 (12 学时) 教学内容:3.1 函数的定义与调用 3.2 函数的递归 3.3 函数的参数 3.4 变量的类型与存储 教学要求:掌握 C 语言函数定义的一般形式、函数的调用过程、参数的传递方式;掌握局 部变量和全局变量的使用。 教学重点:函数的定义、函数的调用过程、参数的传递方式。 第四章 数 组 (12 学时) 教学内容:4.1 一维数组 4.2 二维数组 4.3 字符数组与字符串 4.4 数组与函数 教学要求:掌握一维数组、二维数组和字符数组的定义、初始化和使用;掌握在实际编程时, 如何根据题意将循环变量与数组下标结合起来使用的思路与方法。 教学重点:二维数组程序设计;字符串处理函数。 第五章 指针 教学内容:5.1 指针与指针变量 5.2 指针与数组 5.3 指针与函数 5.4 程序举例 7 (18 学时) 教学要求:熟练掌握指针变量的定义、初始化、引用方法、计算及作函数参数的使用方法; 掌握指针与变量、指针与数组、指针与字符串的关系。 教学重点:指针作为函数参数的使用;数组、字符串与指针变量的关系。 第六章 结构体 (12 学时) 教学内容:6.1 结构体类型 6.2 链表 教学要求:掌握结构体的定义、结构体成员(分量)的引用;掌握结构体数组的使用方法及 链表指针的使用。 教学重点:结构体、结构体数组。 第七章 文件(6 学时) 教学内容:7.1 C 文件的有关基本知识 7.2 文件的打开与关闭 7.3 文件的读与写 教学要求:理解文件的有关概念。掌握文件指针变量的定义及使用;掌握文件的打开、关闭、 和读写函数。 教学重点:文件指针变量和文件的打开、关闭、读写函数。 四、教学方法 课程采用课堂讲解、多媒体课件演示及操作示范、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五、实践环节 本课程实践共安排 30 学时,其中上机练习 20 学时,实验 10 学时。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通过 C 程序设计实验,培养学生对学习程序设计的兴趣,加深对讲授内容的理解,尤 其是通过上机来掌握语法规则,使学生全面了解 C 语言的特点,熟练掌握 C 语言程序设 计的基本方法和编程技巧。 要求学生了解和熟悉C 语言程序开发的环境,学会上机调试程序,善于发现程序中的 错误,并且能很快地排除这些错误,使程序能正确运行,达到实验知识和理论知识的融会贯 通。上机实验前,学生必须事先根据题目的内容编好程序,然后在实验时输入程序、调试程 序、直至运行结果正确为止,上机结束后,应整理出实验报告。 8 (二)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实验 计划 必选/ 类型 学时 可选 验证 2 必选 验证 4 必选 综合 4 必选 实验主要内容 1.给一个不多于 5 位的正整数,要 求:(1)求出它是几位数;(2) 分别输出每一位数字;(3)按逆序 输出个位数字。 1 结构化程序设计 2.输出以下图案: * *** ***** ******* ***** *** * 1.编写一个函数 primeNum(int num),用于判别一个数是否为素数。 2 模块化程序设计 如果 num 是素数,返回该数;否则 返回 0 值。 2.编写一个函数,用“冒泡法”或 “选择法”对 N 个数据进行排序。 1.采用指针方式编写程序输入 10 个整数,将其中最小的数与第一个 数对换,把最大的数与最后一个数 对换。写 3 个函数:(1)输入 10 个 数; (2)进行处理;(3)输出处 指针和结构体程 3 理后的 10 个数。 2.采用指针方 式求一个字符串的长度。 序设计 3.有 N 个学生,每个学生的数据包 括学号、姓名、M 门课的成绩,从 键盘输入 N 个学生的数据,要求输 出 M 门课程的总平均成绩,以及最 高分数学生的所有数据(包括学号、 姓名、M 门课的成绩、平均 9 分) 。 (三)实验考试(考核)方式 1.学生实验总成绩=实验课前准备 20%+实验完成情况及质量 60%+实验报告 20% 2.教师对学生实验操作的考核内容:学生的实验结果是否正确、实验原理掌握情况。 (四)主要仪器设备 1.软件:Visual C++6.0。 2.硬件:PC 机,要求每位学生一台。 六、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考试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组成。 1.平时成绩:20%,其中实验成绩占 10%,考勤和作业占 10%。 2.期末考试:卷面考试 80%。 七、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注:第一本为教材。 书名 出版社 作者 出版年份 C 语言程序设计基础 南开大学出版社 张青,何中林,杨族桥 2012 C 和指针 人民邮电出版社 (美)(KennethA.Reek) 2008 C 专家编程 人民邮电出版社 (美)林登(LinDen,P.V.D) 著,徐波 译 2008 C 程序设计实验指导与 习题集 清华大学出版社 衣治安 2011 C 程序设计与应用实验 指导及习题 清华大学出版社 徐立辉,刘冬莉 2011 制 定:专业基础教研室 执笔人:张宝燕 审定人:王昌厚 10 《离散数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1203B 总学时:64 (讲授学时:64 实践:0) 学分:4 适用专业: 网络工程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 后继课程:数据结构、人工智能等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离散数学是网络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虽然很少有计算机科学家专门从事离散数学 的研究,但计算机科学中许多领域的工作都要用到离散数学中的概念。离散数学包括来自集 合论、逻辑学、图论和组合数学等领域的重要内容。 离散数学的内容在数据结构、算法以及其它计算机科学领域都有广泛的运用。例如,在 形式规约、验证、以及密码学中,需要有生成并理解形式证明的能力;在计算机网络、操作 系统、编译系统等领域则需要使用图论的概念;在软件工程和数据库等领域则使用了集合论 的概念。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日益成熟,越来越多的复杂分析技术被用于实际问题的解 决。目前的学生需要有一个坚实的离散数学的知识背景,以理解将来的计算技术。 离散数学着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为学生提高专业理论水平打下坚实 的数学基础,为后续专业理论课的学习作好准备。离散数学为学生从事信息工程和网络工程 专业的实际工作提供必备的数学工具,帮助学生了解数学中的抽象思维与信息工程和计算机 科学技术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获得运用这些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的基本要求 1. 对于离散数学的基本概念及内容有明确认识。 2. 掌握命题逻辑的概念、表示、联结词、命题公式与翻译、真值表与等价式、公式的 恒真与蕴涵、范式与主范式。 3. 掌握一阶逻辑的概念、表示并熟悉推理方法及过程。 4. 明确集合的概念并掌握集合的表示法、基本运算。笛卡儿乘积的概念。 5. 明确关系的概念及其表示、掌握关系的性质及运算。 6. 掌握函数的定义和性质,了解逆函数及复合函数的相关定理。 7. 掌握代数结构的基本概念、性质。 8. 掌握图的基本概念。图的矩阵表示以及最短路径的概念及求解方法。 11 9. 深刻理解欧拉图和半欧拉图的定义及判定定理,会用 Fleury 算法求出欧拉图中的欧 拉回路,同时理解哈密顿图及半哈密顿图的定义,会用破坏哈密顿图满足的某些必要条件 的方法来判断某些图不是哈密顿图。 10. 掌握树、二叉树的概念及其应用。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学时分配) 第一部分 教学内容:第一章 数理逻辑 (26学时) 命题逻辑的基本概念 1.1 命题与命题联结词 1.2 命题公式及其赋值 第二章 命题逻辑等值演算 2.1 等值式 2.2 析取范式和合取范式 2.3 联结词的完备集 第三章 命题逻辑的推理理论 3.1 推理的形式结构 3.2 自然推理系统P 第四章 一阶逻辑基本概念 4.1 一阶逻辑命题符号化 4.2 一阶逻辑公式及解释 第五章 一阶逻辑等值演算与推理 5.1 一阶逻辑等值式与置换规则 5.2 一阶逻辑前束范式 5.3 一阶逻辑的推理理论 教学要求:掌握命题、联结词、命题公式、解释、永真式、永假式等概念;掌握公式的等值、 蕴涵等概念,熟记基本的等值式、蕴涵式,会证明复杂的等价蕴涵式;掌握联结 词的功能完备集的概念;掌握析取范式、合取范式、极大(小)项、主析(合) 取范式的概念和性质,掌握求各种范式的方法,能够用等值演算法和真值表法求 公式的主析(和)取范式;了解一个命题公式的主析和主合的关系;掌握推理的 形式结构,学会使用构造证明法来证明推理是正确的。掌握谓词、量词、个体词 等概念,掌握辖域、指导变元、约束变元、自由变元的概念,能够正确使用换名 和代替规则;掌握谓词公式、解释的概念和公式的分类;熟记基本的等值式、蕴 12 涵式;掌握并能求取给定公式的前束范式;掌握谓词演算的推理理论,能够正确 使用推理规则进行有效的推理。 教学重点:命题与联结词、公式与解释、析取范式与合取范式、公式恒真性的判定、谓词与 量词、公式与解释、前束范式。 第二部分 教学内容:第六章 集合论 (18 学时) 集合代数 6.1 集合的基本概念 6.2 集合的运算 6.3 有穷集的计数 6.4 集合恒等式 第七章 二元关系 7.1 有序对和笛卡儿积 7.2 二元关系 7.3 关系的运算 7.4 关系的性质 7.5 关系的闭包 7.6 等价关系和划分 7.7 偏序关系 第八章 函数 8.1 函数的定义与性质 8.2 函数的复合与反函数 8.3 双射函数与集合的基数 8.4 一个电话系统的描述实例 教学要求: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法;掌握集合的运算律,能证明集合等式、化简集合 公式。掌握基数和有穷集的概念并能用文氏图法和包含相斥原理法去解决有穷 集的基数问题。掌握有序对与笛卡儿积的概念和应用、关系、关系的基本运算、 关系的性质、三大闭包、等价关系与等价类及划分等概念;理解关系矩阵与关 系 图。掌握偏序关系的概念及用哈斯图表示。理解单射、满射、双射、复 合函数与反函数等概念。了解函数作为工具在集合势的研究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重点:集合与集合的运算、有序对与笛卡儿积的关系;二元关系的概念、关系的性质、 运算、关系的闭包、等价关系和划分、偏序关系和哈斯图的画法、映射的概念。 13 第三部分 教学内容:第九章 代数结构 (选讲) 代数系统 9.1 二元运算及其性质 9.2 代数系统 9.3 代数系统的同态与同构 第十章 群与环 10.1 群的定义及其性质 10.2 子群与群的陪集分解 10.3 循环群与置换群 10.4 环与域 第十一章 格与布尔代数 11.1 格的定义与性质 11.2 分配格与有补格与布尔代数 教学要求:了解群与半群、环、格等概念及相关定律。掌握代数系统的基本概念及代数系统 间的同构与同态。 教学重点:群的定义证明与判定、性质;置换的概念和运算性质,置换群;循环群:概念, 生成元的求法;子群的概念与判定, 正规子群的概念;拉格朗日定理及其应 用 , 陪集与陪集关系的概念,陪集的构造;同余关系与商群的概念,群同态的 概念 ;格与布尔代数的定义,格的制定。 第四部分 教学内容:第十四章 图论 (20 学时) 图的基本概念 14.1 图 14.2 通路与回路 14.3 图的连通性 14.4 图的矩阵表示 14.5 图的运算 第十五章 欧拉图与哈密顿图 15.1 欧拉 15.2 哈密顿图 15.3 最短路问题与货郎担问题 第十六章 树 14 16.1 无向树及其性质 16.2 生成树 16.3 根数及其性质 第十七章 平面图(选讲) 17.1 平面图的基本概念 17.2 欧拉公式 17.3 平面图的判断 17.4 平面图的对偶图 第十八章 支配集、覆盖集、独立集、匹配与着色(选讲) 18.1 支配集、点覆盖集与点独立集 18.2 边覆盖集与匹配 18.3 二部图中的匹配 18.4 点着色 教学要求:理解图的连通、同构的概念、树的等价定理、有向图与有向树的概念。掌握图的 有关概念;用关联矩阵和相邻矩阵表示图;路的基本概念,权图的概念,用Dijkstra 算法求权图中最短路;树、二叉树与支撑树的有关概念;用Kruskal算法求权图 中最小树。 教学重点:图的概念及表示、图的最短路径的求法、树与二叉树。 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是理论性和基础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中应该特别强调基础性。注重基础知识、 概念性的教学。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定义、定理的内容应作好幻灯片,以便节省课堂时间, 而一些定理的证明过程,一些例题的演算过程,有不宜直接用幻灯片放映,应该在板书过程 中讲解,所以,教师应当在配有黑板或白板的多媒体教室,使用大屏幕放映和板书相结合的 教学方式。 五、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考试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组成。 1.平时成绩:20%,包括考勤和作业。 2.期末考试:卷面考试 80%。 15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注:第一本为教材。 书名 出版社 作者 出版年份 离散数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屈婉玲等编 2008 离散数学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左孝凌等编 1982 离散数学及其应用 机械工业出版社 (美)Kenneth H. Rosen 著 2007 离散数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段禅伦等编 2006 制 定:硬件教研室 执笔人:温娟娟 审定人:赵昌垣 16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1204B 总学时:64(讲授学时:64 实践:0) 学分:3 适用专业:网络工程 先修课程:大学物理 、高等数学 后继课程: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计算机体系结构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是理工科非电类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 习,使学生获得有关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方面必备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 习后续有关课程和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的基本要求 1.熟悉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2.掌握电路的基本定律和分析方法,对基本电路应能熟练计算。 3.了解半导体器件的性能、特性、工作原理及外特性。 4.使学生系统地获得直流电路、交流电路、三相电路及电路的暂态过程等基本理论。 5.理解常见基本电子电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初步掌握分析方法。 6.熟悉集成电路的功能和外部特性,并学会使用方法。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学时分配) 第一章 电路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定律 教学内容:1.1 电路及其组成 1.2 电流、电压、电动势及其参考方向 1.3 欧姆定律、电阻及电导 1.4 焦耳——楞次定律、电功率 1.5 电气设备的额定值及电路的工作状态 1.6 基尔霍夫定律 1.7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 1.8 电路中的电位及其计算 17 (6 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电路的定义、组成及其作用、以及电路模型的概念、电气设备额定值的定 义和电路在不同工作状态下的特点。深刻理解电流、电压、电位、电动势、欧 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及其参考方向的概念、并能熟练运用。熟练掌握分压、 分流的运算技能及元件功率的计算和性质的判断。 教学重点:利用基尔霍夫定律对电路的分析。 第二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8 学时) 教学内容:2.1 电压源和电流源及其等效变换 2.2 支路电压法 2.3 节点电压法 2.4 叠加原理 2.5 等效电源定理 2.6 负载获得最大功率的条件 2.7 非线性电阻电路 2.8 受控电压源和受控电流源 教学要求:了解支路电流法、负载获得最大功率的条件及其阻抗匹配的概念、非线性电阻电 路的计算、受控源的概念。深刻理解电压源、电流源及其等效变换的概念、叠加 原理的概念、等效电源定理的概念。熟练掌握节点电压法、等效电源的分析方法。 教学重点:利用节点电压法、等效电源定理对电路的分析。 第三章 单相交流电路 (6 学时) 教学内容:3.1 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 3.2 正弦交流电的表示法。 3.3 单一参数的正弦交流电路。 3.4 电阻、电感和电容元件串联的正弦交流电路。 3.5 阻抗的串联和并联。 3.6 正弦交流电路中的谐振。 3.7 功率数的提高。 3.8 非正弦交因流电路的概念 教学要求:了解阴抗的串、并联概念、正弦交流电路中的谐振现象及特点、非正弦周期性电 路的概念。深刻理解正弦交流电路的基本概念及方法,掌握单一参数正弦交流 电路的分析方法,能熟练应用相量图法、复数法分析简单的交流电路。 教学重点:正弦交流电的表示方法及正弦交流电路的分析。 18 第四章 三相交流电路 (2 学时) 教学内容:4.1 三相正弦交流电源 4.2 三相电路中负载的联接 4.3 安全用电常识 教学要求:了解三相电源的供电制形式和负载的连接方式、安全用电常识。掌握三相对称电 路的分析与计算。 教学重点:三相对称电路的分析与计算。 第五章 电路中的暂态分析 (4 学时) 教学内容:5.1 换路定则 5.2 RC 电路的暂态过程 5.3 RL 电路的暂态过程 5.4 RC 一阶电路在脉冲电压作用下的暂态过程 教学要求:理解电路产生暂态过程的原因、RC 及 RL 一阶电路暂态过程的概念。深刻理解 换路定则。掌握用三要素法分析一阶电路。 教学重点:暂态过程初始条件的确定。 第六章 常用半导体二极管和三极管 (8 学时) 教学内容:6.1 半导体的导电特性 6.2 PN 结及其单向导电性 6.3 半导体二极管 6.4 稳压管 6.5 晶体三极管 6.6 场效应管 教学要求:了解半导体的导电特性及其 N 型和 P 型半导体的特点、场效应管的工作原理。 理解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晶体管的放大原理。 教学重点:半导体的导电特性和晶体管的电流分配关系。 第七章 基本放大电路 教学内容:7.1 共发射极放大电路 7.2 静态工作点的稳定 7.3 共集电极放大电路———射极输出器 7.4 多级放大电路及级间耦合问题 7.5 差动放大电路 19 (12 学时) 7.6 场效应放大电路 教学要求:了解多级放大电路级间耦合的概念、场效应管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偏置电路元 件参数选择的要求。理解静态工作点稳定和抑制零点漂移的概念、各种放大电路 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及性能指标。熟练掌握静态工作点的估算和利用微变等效电路 对电路的动态分析。 教学重点:电路的静态和动态的分析。 第八章 负反馈放大电路 (4 学时) 教学内容:8.1 负反馈的基本概念 8.2 负反馈放大电路的类型 8.3 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 教学要求:了解负反馈的基本概念及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掌握负反馈放大电路类型的判 断方法和各类负反馈电路放大特点。 教学重点:对负反馈放大电路的分析。 第九章 集成运算放大器 (6 学时) 教学内容:9.1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简单介绍 9.2 集成运算放大器在信号运算方面的应用 9.3 集成运算放大器在信号测量方面的应用 9.4 集成运算放大器在信号处理方面的应用 9.5 波形产生电路 9.6 集成运算放大器实际使用中一些问题 教学要求:了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和电路功能,掌握其分析方法,掌握集成运放理想化条 件及其解集成电路的特点,理解集成运放在线性和非线性应用方面的常用分析运放在 线性和非线性应用时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教学重点:集成运放在线性和非线性方面的应用。 第十章 集成功率放大器 (6 学时) 教学内容:10.1 功率放大器的特点 10.2 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 10.3 集成功率放大器 教学要求:了解单片的集成功率放大器典型电路的工作原理和外界元件的连接和使用方法, 理解有关功率放大器的特殊要求和基本概念,掌握 OCL、OTL 功放电路的构成、 工作原理以及性能的估算。 20 教学重点:OCL、OTL 电路的静态和动态分析。 第十一章 集成直流稳压电源 (4 学时) 教学内容:11.1 单相整流电路 11.2 滤波电路 11.3 分立元件组成的直流稳压电路 11.4 单片集成串联线性直流稳压电路 11.5 开关型集成稳电路 教学要求:了解直流电源的基本组成、整流、滤波电路的工作原理、并联型稳压电路的工作 原理及开关直流稳压电源的工作原理。理解串联型的直流稳压电源的工作原理 及其稳压过程。 教学重点:串联型的直流稳压电源的工作原理。 四、教学方法 1.本课程概念多、较抽象、涉及面广,因此教学形式以讲授方式(面授)为主。 2.对关键性概念、整体实现思想方面的问题可辅以课堂讨论的形式。 3.利用网络技术进行答疑和讨论。 五、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考试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组成。 1.平时成绩:20%,主要是作业完成情况和上课回答问题的正确性。 2.期末考试:卷面考试 80%。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注:第一本为教材。 书名 出版社 作者 出版年份 电子技术基础 高等教育出版社 康华光 2009 电子线路 高等教育出版社 梁明理 2009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高等教育出版社 童诗白 2011 电路与电子技术 高等教育出版社 秦永军 2012 制 定:硬件教研室 执笔人:秦振吉 审定人:赵昌垣 21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1206B 总学时:64(讲授学时:64 实践:0) 学分:4 适用专业:网络工程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 后继课程:数据挖掘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网络工程专业本科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开设本门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概率基本概念与解题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 决实际问题。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随机现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随机变量的分布理论 与独立性;熟练计算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深入理解大数定理与中心极限定理;熟练地掌握 几种检验法。培养学生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为进一步的科学研究与后继课程的学 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教学的基本要求 1.掌握事件与概率的定义,能计算等可能概型、条件概率,理解事件的相互独立性。 2.掌握一维与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熟练掌握几个常用分布,能计算随机变量的数 字特征。 3.了解大数定理及中心极限定理。 4.能运用所学的概率论基本知识,进行数理统计初步应用,掌握点估计与区间估计方 法,了解估计量的评选标准。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学时分配) 第一章 概率论的基本概念 (10 学时) 教学内容:1.1 事件 1.2 概率的定义与性质 1.3 等可能概型 1.4 条件概率 1.5 独立性 教学要求:了解样本空间的概念,理解随机事件的概念,掌握事件的关系运算;理解概率, 条件概率的概念,掌握概率的基本性质,会计算古典概率,掌握概率的加法公 22 式,乘法公式以及全概率公式、贝叶斯公式;理解事件的独立性的概念,掌握 用事件独立性进行概率计算,理解独立重复试验的概念。 教学重点: 事件的独立性、全概率公式、贝叶斯公式。 第二章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14 学时) 教学内容:2.1 随机变量 2.2 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2.3 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 2.4 连续型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密度 2.5 随机变量的函数的分布 教学要求:了解随机变量、分布函数的概念;理解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与连续型随机 变量的概率密度以及它们与分布函数间的关系;熟悉几种常见分布:0-1 分布、 二项分布、泊松分布、均匀分布、指数分布与正态分布。 教学重点:求连续型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 第三章 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12 学时) 教学内容:3.1 二维随机变量与联合分布 3.2 边缘分布 3.3 条件分布 3.4 相互独立的随机变量 3.4 两个随机变量的函数的分布 教学要求:了解二维随机变量分布函数的定义和性质、二维离散随机变量的分布律、二维连 续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函数、边缘分布、条件分布、随机变量的独立性、二维 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 教学重点:求二维连续随机变量边缘分布及二维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 第四章 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12 学时) 教学内容:4.1 数学期望 4.2 方差 4.3 协方差和相关系数 4.4 矩、协方差矩阵 教学要求:掌握数学期望、方差、矩、协方差和相关系数的概念,熟练计算一维随机变量、 二维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掌握切比雪夫不等式。 教学重点:计算一维随机变量、二维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23 (4 学时) 第五章 大数定理与中心极限定理 教学内容:5.1 大数定理 5.2 中心极限定理 教学要求:了解辛钦大数定理、伯努利大数定理和成立的条件及结论,理解其直观意义;掌 握独立同分布的中心极限定理、李雅普诺夫定理、棣莫弗-拉普拉斯定理的结论 和应用条件,并会用相关定理近似计算有关随机事件的概率。 教学重点:大数定理及中心极限定理的结论、应用条件和直观意义。 (4 学时) 第六章 样本及抽样分布 教学内容:6.1 随机样本 6.2 抽样分布 教学要求:理解总体、简单随机样本、统计量、样本均值、样本方差及样本矩的概念;掌握 正态总体的抽样分布;了解产生χ2 变量、t 变量和 F 变量的典型模式,理解标 准正态分布、χ2 分布、t 分布和 F 分布的分位点,会查相应的数值表。 教学重点:χ2 分布、t 分布和 F 分布。 第七章 参数估计 (8 学时) 教学内容:7.1 点估计 7.2 估计量的评选标准 7.3 区间估计 教学要求:了解点估计及它的无偏性、有效性和相合性的概念。掌握矩估计法和最大似然估 计法。会求正态总体参数的置信区间。 教学重点:点估计方法,区间估计方法。置信区间,显著性水平。 四、教学方法 课程采用课堂讲解、多媒体课件演示及习题讲解的方法。 五、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考试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组成。 1.平时成绩:20%,主要依据为到课与作业完成情况。 2.期末考试:卷面考试 80%。 24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注:第一本为教材。 书名 出版社 作者 出版年份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高等教育出版社 盛聚,谢式千等 2008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习题全 解指南 高等教育出版社 盛聚,谢式千等 2008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清华大学出版社 葛余博 2005 制 定:专业基础教研室 执笔人:罗永莲 审定人:王昌厚 25 《数据结构》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1207B 总学时数:90 学时(讲授学时:74 实践:16) 学分:5 适用专业:网络工程 先修课程:离散数学、C 语言 后继课程:数据库、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等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的算法理论基础和软件设计的技术基础,是网络工程等专业的基 础课程。 这门课程主要研究了常用数据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并结合典型应用讨论了基本操作 在各种存储结构上的实现及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的分析;简单介绍了系统程序设计中采 用动态存储管理的分配策略;详细讨论了各种查找和排序方法及其实现,并比较各种方法的 优缺点;最后讲述了文件的基本组织与管理方法。 开设本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数据对象的特性,掌握基本数据结构及其运算的原理及技术, 以便为应用涉及的数据选择适当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及其相应的算法,并初步掌握算法的 时间分析和空间分析的技术;另一方面,通过本课的学习,也要训练学生进行复杂程序设计 的技能,培养良好的程序设计习惯,强化学生的数据抽象能力。 二、教学的基本要求 1.理解数据结构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术语,了解数据结构在计算机学科中的地位 及应用。 2.掌握各种数据结构(线性表、栈、队列、串、树、图等)的逻辑结构特点、物理结 构表示,在不同物理结构上其基本操作的实现方法及应用。 3.掌握查找、排序的多种方法,并能对比它们的优缺点。 4.掌握评价、估计算法效率的方法,并能对所学数据结构做综合应用。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 (4 学时) 教学内容:1.1 数据结构的定义、组成及地位 1.2 与数据结构相关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1.3 抽象数据类型的表示与实现 1.4 算法和算法分析 26 教学要求:了解数据、数据元素、数据项和数据结构等基本概念的含义;能区分数据的逻辑 结构和物理结构;掌握分析算法的方法。 教学重点:数据结构的概念;估算算法时间复杂度的方法。 第二章 线性表 (10 学时) 教学内容:2.1 线性表的逻辑结构及其基本操作 2.2 线性表的各种存储结构及其特点 2.3 线性表在各种存储结构上基本操作的实现 2.4 线性表的应用:一元多项式的表示及相加 教学要求:了解线性表的逻辑结构特性、两种不同存储方法以及这两种存储结构的描述方法; 熟练掌握线性表在顺序存储结构和各种链式存储结构上基本运算的实现,并比较 不同存储结构的特点及其应用场合。 教学重点:线性表的两种存储结构及基本运算的实现。 第三章 栈和队列 (8 学时) 教学内容:3.1 栈和队列的结构特性 3.2 在两种存储结构上实现栈和队列的基本运算 3.3 栈和队列的应用:表达式求值、递归程序的实现等 教学要求:熟练掌握栈和队列的特点,顺序栈、循环队列和链队列的基本运算;特别注意栈 满和栈空,队满和队空的条件及其描述;了解递归算法执行过程中栈的状态变化 过程。 教学重点:栈、队列的特点和基本运算。 第四章 串 (6 学时) 教学内容:4.1 串的相关概念及其基本操作 4.2 串的表示和基本操作的实现 4.3 串的模式匹配算法 4.4 串操作应用举例 教学要求:了解串的相关概念;熟悉串基本运算的定义及其实现和应用;掌握串的模式匹配 算法。 教学重点:串的模式匹配算法。 第五章 数组和广义表 教学内容:5.1 数组的定义、存储结构及运算 5.2 特殊矩阵和稀疏矩阵的压缩存储方法 27 (4 学时) 5.3 广义表的概念 教学要求:熟悉数组在以行为主序或以列为主序的存储结构中的地址计算方法、特殊矩阵实 现压缩存储时的下标变换;理解稀疏矩阵的不同存储方式的特点和适用范围,领 会以三元组表示稀疏矩阵时进行矩阵运算采用的处理方法;了解广义表的定义及 其存储结构,学会广义表的表头、表尾分析方法。 教学重点:数组的存储结构及其地址计算方法;特殊矩阵的压缩存储。 第六章 树与二叉树 (10 学时) 教学内容:6.1 树的结构定义和基本操作 6.2 二叉树的概念、性质及存储结构 6.3 遍历二叉树和线索二叉树 6.4 树与森林的概念及存储结构 6.5 Huffman 树及其应用 6.6 回溯法与树的遍历 6.7 树的计数 教学要求:熟练掌握二叉树的定义、性质和存储结构,了解性质的证明方法;熟练掌握二叉 树的各种遍历方法和线索化过程, 了解二叉树遍历方法的递归算法和非递归算法; 熟悉树的各种存储结构及树与二叉树、森林与二叉树之间的关系,;了解最优树 的特性,掌握建立最优二叉树和 Huffman 编码的方法。 教学重点:二叉树的性质和存储结构,二叉树的遍历;树与二叉树之间的转换;构造最优二 叉树的方法。 第七章 图 (10 学时) 教学内容:7.1 图的定义及有关术语 7.2 图的存储结构 7.3 图的两种遍历策略 7.4 图的连通性问题 7.5 图的应用:拓扑排序、关键路径、最短路径 教学要求:了解有关图的基本术语,熟悉图的各种存储结构及其遍历方法,熟练掌握求最小 生成树的两种算法以及对有向无环图进行拓扑排序的算法,简单了解求关键路 径和最短路径的方法。 教学重点:图的各种存储结构及遍历方法;Prim 算法和 Kruskal 算法;拓扑排序;求最短路 径的方法。 28 第八章 动态存储管理 (2 学时) 教学内容:8.1 概述 8.2 可利用空间表及分配策略 8.3 边界标识法及伙伴系统 教学要求:本章内容选讲,不作考试要求。了解两种动态存储管理的策略和算法。 教学重点:动态存储管理的策略和算法。 第九章 查 找 (8 学时) 教学内容:9.1 静态查找表 9.2 动态查找表 9.3 哈希表 教学要求:熟练掌握顺序查找、折半查找和索引查找的方法,并能灵活应用;熟练掌握二叉 排序树的构造方法,理解平衡二叉树的建树方法,了解 B-树、B+树和键树的特 点;熟练掌握哈希表的构造方法;能按定义计算各种查找方法的平均查找长度; 教学重点:静态查找表的查找方法及其算法;构造二叉排序树、平衡二叉树的方法;选择哈 希函数、处理冲突的方法;各种查找方法中计算平均查找长度。 第十章 排 序 (10 学时) 教学内容:10.1 概述 10.2 插入排序 10.3 快速排序 10.4 选择排序 10.5 归并排序 10.6 基数排序 10.7 各种内部排序方法的比较讨论 10.8 外部排序及外部排序方法简介 教学要求:熟练掌握内部排序的各种方法及其算法;学会分析各种排序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和 空间复杂度;了解外部排序及其方法。 教学重点:各种内部排序方法的算法、时空复杂度的分析及比较。 第十一章 文 件 教学内容:11.1 有关文件的基本概念 11.2 顺序文件和索引文件 11.3 ISAM 文件和 VSAM 文件 29 (2 学时) 11.4 直接存取文件 11.5 多关键字文件 教学要求:本章内容选讲,不作考试要求。了解各类文件的特点、构造方法以及基本操作。 教学重点:各类文件的构造方法及文件操作在其上的实现。 四、教学方法 课程采用课堂讲解、多媒体课件演示及操作示范、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五、实践环节 本课程实践共安排 16 学时,其中上机作业 10 学时,实验 6 学时。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数据结构的实验目的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复杂数据结构的特性及其算法,培养学生分析 问题、选择数据结构、设计算法的能力,并进一步提高将算法转化成程序代码的能力和调试 程序的水平。要求学生在实验指导老师的帮助下自行完成编程、调试、分析结果和实验报告 的整理工作。 (二)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序 实验项目名称 实验 计划 必选/ 类型 学时 可选 综合 2 必选 验证 2 必选 验证 2 必选 实验主要内容 号 熟悉线性表的特点、线性表的各种基 线性表的基本 本运算, 能综合应用线性表的各种 1 运算与综合应 基本运算,使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 用 题。 掌握二叉树的基本操作:建立二叉树、 二叉树的建立 遍历二叉树,及二叉树的存储实现; 与简单应用 选择一种形式完成二叉树的显示;了 2 解二叉树的常见算法的程序实现。 掌握图的存储思想及其存储实现;理 图的建立与简 解图的深度优先遍历和广度优先遍历 单应用 算法思想及其程序实现;了解图的常 3 见应用算法的思想及其程序实现。 30 (三)实验考试(考核)方式 1.学生实验总成绩=平时成绩 20%+实验操作 40%+实验报告 40%。 2.教师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内容:学生的预习、考勤情况。 3.教师对学生实验操作的考核内容:学生的实验结果是否正确、实验原理掌握情况。 (四)主要仪器设备 1.硬件要求:微型计算机一台(Pentium 或以上),要求每位学生一台。 2.软件要求:Windows 操作系统,Visual C++6.0 等。 六、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考试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组成。 1.平时成绩:20%,其中实验成绩占 10%,考勤和作业占 10%。 2.期末考试:卷面考试 80%。 七、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注:第一本为教材。 书名 出版社 作者 出版年份 数据结构(C 语言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严蔚敏 吴伟民 1997 数据结构与算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 张铭 王腾蛟 赵海燕 2008 实用数据结构基础第三版 中国铁道出版社 陈元春 王中华 张亮 王勇 2011 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实现 指导(C 语言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李岩芳 何巍 2009 数据结构与算法实验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张铭 赵海燕 王腾蛟 宋国杰 2011 制 定:专业基础教研室 执笔人:邓曦辉 审定人:王昌厚 31 《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1208B 总学时:64(讲授学时:64 实践:0) 学分:3 适用专业:网络工程 先修课程:大学物理 、高等数学、电路与电子技术 后继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计算机体系结构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网络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获 得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从对数字系统提出的要求到用集成电路实现所需逻辑功能 的整个过程,熟练掌握数字逻辑电路基本的分析与设计方法,为数字计算机和其它数字系统 的硬件分析与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数制各转换规则、数的表示及编码规则、基本的门电路和复合门电路。 2.掌握组合线路设计的方法及步骤。 3.掌握分析同步和异步时序电路的方法和步骤。 4.理解计算机结构中基本的组成元件以及它们在计算机体系结构发展历史中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学时分配) 第一章 数字逻辑基础 (6 学时) 教学内容:1.1 数字电路概述 1.2 数制 1.3 码制 教学要求:了解十进制数的代码表示,能够完成十进制与“8421”码、“2421”码、余 3 码、 格雷码之间的转换。掌握带符号数的原、反、补码表示,并能完成相应的加减 运算。熟练掌握二进制、八进制、十进制、以及十六进制之间的转换。 教学重点:数制、码制。 第二章 教学内容:2.1 逻辑代数及基本逻辑门电路 基本概念 2.2 “与”逻辑及“与”门 2.3 “或”逻辑及“或”门 32 (12 学时) 2.4 “非”逻辑及“非”门 2.5 复合逻辑门 2.6 正逻辑和负逻辑 2.7 逻辑代数的基本定律和公式 2.8 逻辑函数化简的含义 2.9 逻辑函数代数化简法 2.10 逻辑函数的卡诺图化简法 教学要求:掌握基本门电路(与、或、非、与非、或非、异或)的功能。正确运用代入、对 偶规则、反演规则、能直接求出任一函数的对偶式和反函数。熟练掌握逻辑函 数各种描述方法(真值表、卡诺图、代数式、波形图)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熟练掌握逻辑函数的卡诺图化简法,掌握逻辑函数代数化简法。 教学重点:基本逻辑门电路、逻辑函数的化简。 第三章 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 (12 学时) 教学内容:3.1 组合逻辑的分析 3.2 组合逻辑电路中的竞争冒险 3.3 中规模数字逻辑集成电路的特点 3.4 几种常用的组合逻辑电路 3.5 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 教学要求:掌握几种典型的组合电路(半加器、全加器、译码器、数据选择器)的分析方法。 熟练掌握组合逻辑电路分析的一般方法;熟练掌握用小规模门电路构成的组合 逻辑电路设计的一般方法,及其竞争冒险与消除方法。 教学重点:组合逻辑电路分析与设计。 第四章 触发器 (6 学时) 教学内容:4.1 触发器的性质与分类 4.2 时钟触发器的逻辑功能 4.3 时钟触发器的结构形式及触发方式 教学要求:理解触发器结构、基本性质。掌握触发器的功能及触发方式。 教学重点:JK 触发器和 D 触发器。 第五章 同步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 (16 学时) 教学内容:5.1 时序逻辑电路概述 5.2 时序逻辑电路分析 33 5.3 时序逻辑电路设计 5.4 计数器 5.5 寄存器 5. 6 异步时序电路分析 5. 7 异步逻辑电路设计 教学要求:理解时序逻辑电路的定义、分类及状态方程、输出方程、驱动方程的含义。熟练 掌握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设计方法。能够对典型的中规模集成计数器、 寄存器进行扩展应用。 教学重点: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 第六章 存储器 (6 学时) 教学内容:6.1 存储器的概念 6.2 只读存储器(ROM) 6.3 可编程的逻辑阵列(PLA) 6.4 随机存储器(RAM) 教学要求:了解存储器的概念、分类。理解只读存储器、随机存储器的功能和结构及其可编 程逻辑阵列的基本概念,熟悉它们的应用。 教学重点:存储器的工作原理。 第七章 数/模和模/数转换器 (6 学时) 教学内容:7.1 数/模转换器的基本概念 7.2 DAC 电路形式和工作原理 7. 3 模拟电子开关 7.4 模数转换器的基本概念 7.5 ADC 电路形式和工作原理 7. 6 电压频率变换器 教学要求:了解模/数转换器、数/模转换器、模拟电子开关、电压频率变换器的基本概念。 理解模/数转换器、数/模转换器、模拟电子开关、电压频率变换器的工作原理。 掌握权电阻求和网络 DAC 和 R-2R 梯形、倒梯形电阻网络 DAC 电路的形式和工 作原理;掌握并行比较型的、双积分型的 ADC 电路形式和工作原理。 教学重点:模/数转换器、数/模转换器的工作原理。 四、教学方法 34 本课程实践性较强,教师课堂讲授与学生实验相结合,课堂讲授尤其涉及一些电路 , 讲解以幻灯 片为主,但一些推导过程仍需板书辅助。学生实验在 EDA 平台上完成。 五、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考试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组成。 1.平时成绩:20%,主要是作业完成情况和上课回答问题的正确性。 2.期末考试:卷面考试 80%。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注:第一本为教材 书名 出版社 作者 出版年份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清华大学出版社 阎石 2012 数字集成电子技术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李士雄 2010 制 定:硬件教研室 执笔人:秦振吉 审定人:赵昌垣 35 《计算机网络》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1201C 总学时:64(讲授学时:54 实践:10) 学分:4 适用专业:网络工程 先修课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离散结构、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概率论与数理 统计 后继课程:计算机网络安全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为网络工程专业大学二年级学生,属于专业主干课程。 该课程比较全面地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及体系结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 络层、运输层、应用层、网络安全、因特网上的音频和视频服务、无线网络和下一代因特网 等内容。 本门课程的目的在于向学生介绍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相关的新概念、名词 及术语,为以后的学习和研究及应用打下基础。对常用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Windows server 2003和UNIX或 Linux) 会进行基本的操作使用。 使学生可以全面而细致地了解组建 一个计算机网络的各个环节。 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后,应对网络技术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了解;理解和掌握网络技 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网络基本工作原理;了解和掌握网络应用技术,网络发展趋势; 具备计算机组网全过程所必备的组网、规划和选型的基本技能以及一定程度的网络通信软件 的开发、编程能力。 二、教学的基本要求 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产生与发展、网络功能、网络分类,理解计算机网络的概念、网 络的拓扑结构、资源共享、计算机网络协议与体系结构知识。 2.理解数据通信及物理层的有关概念,掌握物理层的任务、常用的信道复用技术及宽 带接入技术。 3.深刻理解数据链路层点对点信道及广播信道的特点及相关协议。掌握数据链路层解 决的三个基本问题及硬件地址、适配器、转发器、网桥、以太网交换机的作用和使用场合。 4.理解虚拟互连网络的概念,重点掌握 IP 地址及与物理地址的关系、IP 地址的传统分 类(子网掩码)及 CIDR;掌握 ICMP 等路由选择协议及工作原理。 5.理解运输层的功能及协议特点,掌握 UDP 及 TCP 协议。重点理解掌握 TCP 的滑动 36 窗口、流量控制及拥塞控制。 6.理解应用层的作用,重点掌握 DNS、万维网、电子邮件、DHCP 及网络管理的内容 及相关协议。 7.了解多媒体的概念及特点。掌握流媒体及 IP 电话的相关内容。 8.理解无线局域网的概念及组成。掌握 CSMA/CA 协议。了解蜂窝移动通信技术的路 由选择问题。 9.理解下一代因特网技术的内容及意义。掌握 IPV6 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学时分配) 第一章 概述 (6学时) 教学内容:1.1 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中的作用 1.2 因特网概述 1.3 因特网的组成 1.4 计算机网络在我国的发展 1.5 计算机网络的类别 1.6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 1.7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 教学要求: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定义、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了解计算机网络及因特网的功 能、发展过程。 教学重点:计算机网络的定义、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 第二章 物理层 (8学时) 教学内容:2.1 物理层的基本概念 2.2 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 2.3 物理层下面的传输媒体 2.4 信道复用技术 2.5 数字传输系统 2.6 宽带接入技术 教学要求:理解物理层的概念、数据通信模型、物理层的标准。掌握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 信道最高码元传输速率的计算,信道最高传输速率的计算,信道复用技术及几 种常用的宽带接入技术。了解物理层下的传输媒体。 教学重点:物理层的基本概念,数据通讯的基本概念和过程和几种常用的宽带接入技术。 第三章 数据链路层 37 (8学时) 教学内容:3.1 使用点对点信道的数据链路层 3.2 点对点协议 PPP 3.3 使用广播信道的数据链路层 3.4 使用广播信道的以太网 3.5 扩展的以太网 3.6 高速以太网 教学要求:理解数据链路层的概念、功能及主要任务,掌握CSMA/CD协议、点对点协议PPP 的主要内容及其帧的格式。了解以太网的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数据链路层的概念、功能及主要任务,CSMA/CD协议、点对点协议PPP。 第四章 网络层 (8学时) 教学内容:4.1 网络层提供的两种服务 4.2 网际协议 IP 4.3 划分子网和构造超网 4.4 网际控制报文协议 ICMP 4.5 因特网的路由选择协议 4.6 IP 多播 4.7 虚拟专用网 VPN 和网络地址转换 NAT 教学要求:理解网络层提供的两种服务,因特网的网际协议IP,IP地址和物理地址之间的转 换关系,因特网控制报文协议ICMP,路由选择的原理,距离向量路由选择算法。 掌握IP地址及其分类,划分子网及子网掩码的设置,内部网关协议,外部网关协 议。了解常用的网络互连设备,路由器的作用。 教学重点:网际协议IP、IP地址及其分类,划分子网及子网掩码的设置,内部网关协议,外 部网关协议。 第五章 运输层 教学内容:5.1 运输层协议概述 5.2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5.3 传输控制协议TCP概述 5.4 可靠传输的工作原理 5.5 TCP 报文段的首部格式 5.6 TCP 可靠传输的实现 5.7 TCP的流量控制 38 (8学时) 5.8 TCP 的拥塞控制 5.9 TCP 的运输连接管理 教学要求:理解传输层在TCP/IP体系结构中所处的地位,端口的概念,面向连接的和无连接 的概念,UDP数据报文格式,TCP数据报文格式。掌握TCP协议的传输机制:数 据的编号与确认、滑动窗口对流量的控制原理、拥塞控制原理、重传机制、连接 管理。了解网络拥塞产生的原因,拥塞控制的常用算法。 教学重点:TCP协议的传输机制。 第六章 应用层 (8学时) 教学内容:6.1 域名系统 DNS 6.2 文件传送协议 6.3 远程终端协议 TELNET 6.4 万维网 WWW 6.5 电子邮件 6.6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 DHCP 6.7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SNMP 6.8 应用进程跨越网络的通信 教学要求:理解因特网的域名结构、域名服务器对域名的解析,FTP的工作原理,远程终端 协议TELNET,电子邮件传输原理,超媒体的概念,HTTP的工作过程。掌握因 特网的域名系统的工作原理及服务器配置,FTP的使用方法,电子邮件传输的实 现方法,HTTP协议的报文格式。了解远程终端协议TELNET,其他应用层协议。 教学重点:因特网的域名系统的工作原理及服务器配置,FTP的使用方法,电子邮件传输的 实现方法,HTTP协议的报文格式。 第七章 网络安全 (选讲) 教学内容:7.1 网络安全问题概述 7.2 两类密码体制 7.3 数字签名 7.4 鉴别 7.5 密钥分配 7.6 因特网使用的安全协议 7.7 系统安全:防火墙与入侵检测 教学要求:了解网络安全的相关知识(下学期会开设计算机网络安全的课程)。 39 教学重点:网络安全的相关知识的介绍。 第八章 因特网上的音频/视频服务 (4学时) 教学内容:8.1 概述 8.2 流式存储音频/视频 8.3 交互式音频/视频 8.4 改进“尽最大努力交付”的服务 教学要求:了解流式存储音频/视频,掌握交互式音频/视频。 教学重点:交互式音频/视频。 第九章 无线网络 (2学时) 教学内容:9.1 无线局域网 WLAN 9.2 无线个人区域网 WPAN 9.3 无线城域网 WMAN 9.4 蜂窝移动通信网 9.5 展望 教学要求:了解无线个人区域网,掌握WLAN的组成和802.11协议 教学重点:WLAN的基本知识。 第十章 下一代因特网 (2学时) 教学内容:10.1 下一代网际协议 IPv6 (IPng) 10.2 多协议标记交换 MPLS 10.3 P2P 文件共享 教学要求:了解下一代因特网的相关知识,掌握下一代网际协议 IPv6 教学重点:下一代网际协议 IPv6。 四、教学方法 课程采用课堂板书讲解、多媒体课件演示、做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实验环节的基本要求, 另见实验大纲。 五、实践环节 本课程实践共安排 10 学时,实验学时为 6 学时,剩余 4 学时为上机学时。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通过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实验,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分层体系结构以及各 层网络协议的机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为以后的学习、研究和应用 打下基础。 40 (二)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序 实验项目名称 实验 计划 必选/ 类型 学时 可选 验证 2 必选 验证 4 必选 实验主要内容 号 使用电缆剥线钳和网络卡 1 双绞线的制作 线钳做一个用 5 类线的 RJ-45 和测试 连接器,并用电缆测试仪检查 是否合格。 掌握DNS的配置,掌握FTP 服务的体系结构与工作原理, 掌 握 DNS 、 2 FTP、WWW 的 配置和使用 掌 握 利 用 Microsoft 的 IIS 实 现 FTP服务的基本配置,熟悉常见 FTP 命 令 的 使 用 。 掌 握 利 用 Microsoft的IIS实现WWW服务 的基本配置,掌握WEB站点的 管理。PING命令等的使用。 (三)实验考试(考核)方式 1.学生实验总成绩=平时成绩 20%+实验操作 40%+实验报告 40%。 2.教师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内容:学生的预习、考勤情况。 3.教师对学生实验操作的考核内容:学生的实验结果是否正确、实验原理掌握情况。 (四)主要仪器设备 1.硬件:PC 机,学生每人一台;网卡;双绞线,水晶头等。 2.软件:操作系统 Windows Server 2003 等。 六、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 ,考试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组成。 1.平时成绩:20%,平时成绩=实验成绩(10%)+平时考勤和作业(10%)。 2.期末考试:卷面考试 80%。 41 七、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注:第一本为教材。 书名 出版社 作者 出版年份 计算机网络(第 6 版) 电子工业出版社 谢希仁 2013 计算机网络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计算机网络实用教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美)Andrew S.Tanenbaum 著 郭秋萍、常金玲 制 定:计算机网络教研室 执笔人:鲍海燕 审定人:左金平 42 2004 《数据库系统》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1202C 总学时:60(讲授学时:52 实践:8) 学分:3 适用专业:网络工程 先修课程:离散数学、数据结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以关系数据库为重点,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 本方法以及有关的应用。课程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数据库管理技术发展的过程,数据库系统 的基本概念、体系结构和数据库系统的保护措施。掌握关系模型的关系运算理论,关系数据 库 SQL 语言的全貌和使用技术,关系数据库的规范化理论以及数据库设计的全过程,能进 行数据库结构的设计和简单应用程序的设计。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各个教学环节,运用各种教 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在掌握数据模型、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语言及数据库设计理论等 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逐步具有开发和设计数据库的能力。本课程配有上机实践环节,要 求学生掌握 SQL 定义功能、SQL 操纵功能及 SQL 数据控制功能,进而能地掌握 SQL SERVER 基本的对数据库的管理和操作。 二、教学的基本要求 1.正确理解数据库系统中的基本概念,掌握数据模型及数据模型的分类,掌握概念模 型及概念模型的表示方法、理解数据独立性的含义。 2.正确理解关系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掌握用关系代数表达式来表达实际查询问题。 3.了解 SQL 的功能特点及体系结构,掌握用 SQL 定义、修改、删除表、视图、索引, 牢固掌握用 SQL 查询、修改数据库中的数据,了解 SQL 语言编程、存储过程、触发器、游 标等应用、掌握 SQL 与关系代数间的相互转换。 4.了解关系系统及关系系统查询优化的概念、方法。 5.掌握关系规范化理论,能够判断关系模式达到了几范式,了解模式分解的概念和方 法。 6.掌握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方法、基本步骤及其主要任务,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库系统 设计。 7.掌握基本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方法和技术。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学时分配) 43 第一章 绪 论 (4 学时) 教学内容: 1.1 数据库系统概述 1.2 数据模型 1.3 数据库系统结构 1.4 数据库系统的组成 教学要求:阐述数据库的基本概念,介绍数据管理技术的进展情况、数据库技术产生和发展 的背景,数据模型的基本概念、组成要素和主要的数据模型,概念模型的基本概 念及 ER 方法,数据库系统的 3 级模式结构以及数据库系统的组成,讲解的数据 库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是学习后续各个章节的基础,学习本章的目的在于了解基 本知识,掌握基本概念,为以后的学习打好扎实的基础。 教学重点:掌握概念模型的基本概念及其主要建模方法 ER 方法;掌握关系数据模型的相关 概念、数据库系统三级模式和两层映像的体系结构、数据库系统的逻辑独立性和 物理独立性等;对于如何通过 ER 方法描述现实世界的概念模型要做到能够举一 反三的程度。 第二章 关系数据库 (6 学时) 教学内容:2.1 关系数据结构及形式化定义 2.2 关系操作 2.3 关系的完整性 2.4 关系代数 2.5 关系演算 教学要求:掌握关系模型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所包括的主要内容;牢固掌握关系数据结构及 其定义;关系的三类完整性约束的概念。 教学重点:掌握关系数据结构及其定义;关系的三类完整性约束的概念,关系代数中的各种 运算(包括并、交、差、选择、投影、连接、除、及广义笛卡尔积等) 。 第三章 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 教学内容:3.1 SQL 概述 3.2 学生-课程数据库 3.3 数据定义 3.4 数据查询 3.5 数据更新 3.6 视图 44 (10 学时) 教学要求:详细介绍关系数据库语言 SQL。SQL 是关系数据库的标准语言。它内容丰富, 功能强大。 因为关系数据库系统的主要功能是通过 SQL 来实现的,因此讲解 SQL 的同时要进一步讲述关系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同时通过实践,体会面向过程的 语言和 SQL 的区别和优点。体会关系数据库系统为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提供 良好环境,减轻用户负担,提高用户效率的原因。 教学重点:SQL 语言实现查询的灵活应用,视图的理解和应用。 第四章 数据库安全性 (2 学时) 教学内容:4.1 计算机安全性概述 4.2 数据库安全性控制 4.3 视图机制 教学要求:讲解数据库安全性问题和实现技术。RDBMS 实现数据库系统安全性的技术和方 法有多种,学生应掌握存取控制技术、视图技术、存取控制机制中用户权限的授 权与回收,合法权限检查。数据库角色的概念和定义等。 教学重点:使用 SQL 中的 GRANT 语句和 REVOKE 语句来实现数据库的实现自主存取 控制功能。使用 SQL 中 CREATE ROLE 语句创建角色,用 GRANT 语句给 角色授权。掌握视图机制在数据库安全保护中的作用。 第五章 数据库完整性 (6 学时) 教学内容:5.1 实体完整性 5.2 参照完整性 5.3 用户定义的完整性 5.4 完整性约束命名子句 5.5 触发器 教学要求:详细讲解数据库的完整性概念,数据库的完整性概念与数据库的安全性概念的区 别和联系,RDBMS 的数据库完整性实现机制,包括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和 用户自己定义的完整性约束的定义机制、完整性检查机制和违背完整性约束条件 时 RDBMS 采取的预防措施。触发器的概念和在数据库完整性检查中的应用。学 生应掌握用 SQL 语言定义关系模式的完整性约束条件。 教学重点:掌握 DBMS 完整性控制机制的三个方面,即完整性约束条件的定义、完整性约 束条件的检查和违约反应。掌握用 SQL 语言定义关系模式的完整性约束条件。 包括定义每个模式的主码;定义参照完整性;定义与应用有关的完整性。 第六章 关系数据理论 45 (8 学时) 教学内容:6.1 问题的提出 6.2 规范化 6.3 数据依赖的公理系统 教学要求:详细讲解关系数据理论,主要是关系数据库规范化理论,包括关系数据库逻辑设 计可能出现的问题,数据依赖的基本概念(包括,函数依赖、平凡函数依赖、非 平凡的函数依赖、部分函数依赖、完全函数依赖、传递函数依赖的概念;码、候 选码、外码的概念;多值依赖的概念),范式的概念、1NF、2NF、3NF、BCNF、 4NF 的概念和判定方法;数据依赖的 Armstrong 公理系统。学生应该掌握前部分 基本内容。 教学重点:规范化理论的重要意义。数据依赖的基本概念,范式的概念,从 1NF 到 BCNF 的定义,规范化的含义和作用。插入异常、删除异常、数据冗余和解决方法。 第七章 数据库设计 (8 学时) 教学内容:7.1 数据库设计概述 7.2 需求分析 7.3 概念结构设计 7.4 逻辑结构设计 7.5 数据库的物理设计 7.6 数据库的实施和维护 教学要求:讲解数据库设计方法和技术。数据库设计的特点,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步骤,数据 库设计过程中数据字典,数据库设计各个阶段的设计目标、具体设计内容、设计 描述、设计方法等。而注意实践性,让学生多读书并进行实践。了解数据库设计 的重要性和数据库设计在信息系统开发和建设中的核心地位。掌握数据库设计方 法和步骤,使学生具有设计数据库模式以及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基本能力,能 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这些知识、技术和方法,设计符合应用需求的数据库及其应用 系统。 教学重点:掌握数据库设计步骤和数据库设计过程中的各级模式设计方法。特别是数据库概 念结构的设计和逻辑结构的设计,这是数据库设计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环节。牢 固掌握用 E-R 图来表示概念模型的方法,掌握 E-R 图的设计,E-R 图向关系模 型的转换。 第八章 数据库编程 教学内容:8.1 嵌入式 SQL 46 (4 学时) 8.2 存储过程 8.3 ODBC 编程 教学要求:在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中常常使用编程方法对数据库进行操纵。讲解这些编程 技术涉及的概念和使用的方法。主要包括嵌入式 SQL、游标的概念,存储过程; 使用 ODBC 设计开发数据库应用程序的方法。 教学重点: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的编程方法,游标的概念,存储过程。 第九章 关系查询处理和查询优化 (1 学时) 教学内容:9.1 关系数据库系统的查询处理 9.2 关系数据库系统的查询优化 教学要求:了解 RDBMS 查询处理的基本步骤,查询优化的概念、基本方法和技术 教学重点:了解关系数据库查询优化的重要性。掌握查询处理各个步骤的主要功能。 第十章 数据库恢复技术 (1 学时) 教学内容:10.1 事务的基本概念 10.2 数据库恢复概述 10.3 故障的种类 10.4 恢复的实现技术 10.5 事务故障的恢复 教学要求:掌握事务的基本概念。了解数据库恢复技术的重要性,掌握基本的恢复数据库的 策略和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事务的基本概念,数据备份。 第十一章 并发控制 (2 学时) 教学内容:11.1 并发控制概述 11.2 封锁 11.3 活锁与死锁 11.4 开发高度的可串行性 11.5 两段锁协议 11.6 封锁的粒度 教学要求:数据库并发控制的基本概念和实现技术。包括封锁技术、封锁协议、活锁和死锁 的概念、并发调度的可串行性、冲突可串行化调度、两段锁协议、封锁的粒度、 意向锁。 教学重点:并发操作产生的数据不一致性的确切含义。封锁协议与数据一致性的关系。 47 四、教学方法 课程采用课堂讲解、多媒体课件演示及操作示范、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五、实践环节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通过实验让学生更深入理解数据库系统工作原理,比较熟练地掌握 SQL 语言的使用方 法,能够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并能管理和维护具体的数据库系统,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序 实验项目名称 实验 计划 必选/ 类型 学时 可选 验证 4 必选 验证 1 必选 验证 1 必选 综合 2 必选 实验主要内容 号 利用 SQL 语句创建数据库基本表,并用 Select 语句实现单表与多表的基本查询操 1 基本的 SQL 语 句练习 作;使用 Select 语句实现多表的嵌套及相 关子查询操作。使用 Select 语句通过聚合 函数实现单表或多表的分类统计查询操 作;利用 SQL 语句创建数据库的视图并 对所创建的视图进行各种基本查询。 学习实体完整性的建立,参照完整性的建 2 完整性验证 3 数据控制 4 数据库编程 立,用户完整性的建立。 熟习 SQL 的数据控制功能,能够使用 SQL 语句向用户授予和收回权限。 ODBC 工作原理,存储过程,游标,事务 (三)实验考试(考核)方式 1.学生实验总成绩=平时成绩 40%+实验操作 40%+实验报告 20%。 2.教师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内容:学生的预习、考勤情况。 3.教师对学生实验操作的考核内容:学生的实验结果是否正确、实验原理掌握情况。 (四)主要仪器设备 1.软件:SQL Server 2000。 2.硬件:PC 机,要求每位学生一台。 48 六、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考试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组成。 1.平时成绩:实验成绩(10%)+平时考勤和作业(10%)。 2.期末考试:卷面考试 80%。 七、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注:第一本为教材。 书名 出版社 作者 出版年份 数据库系统概论 第 4 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王珊 萨师煊 2006 数据库系统概论学习指导与习题解答 高等教育出版社 王珊 2008 数据库设计教程(第 1 版) 机械工业出版社 Connolly.T.M 2005 数据库系统概念(第 1 版) 机械工业出版社 Silberschatz.A. 2012 数据库系统实验指导教程(第二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汤娜 2010 制 定:专业基础教研室 执笔人:王昌厚 审定人:王昌厚 49 《操作系统》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1203C 总学时:64(讲授学时:56 实践:8) 学分:4 适用专业:网络工程 先修课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 后继课程:软件工程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操作系统是涉及较多硬件知识的计算机系统软件课程,也是计算机各专业的一门主干课 程。在计算机软硬件课程的设置上,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操作系统这门课的特点是概念多、较抽象和涉及面广,其整体实现思想和技术又往往难 于理解。操作系统对计算机系统资源实施管理,是所有其它软件与计算机硬件的唯一接口, 所有用户在使用计算机时都要得到操作系统提供的服务。通过开设本课程,使学生理解操作 系统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功能,掌握常用操作系统的使用和一般管理方法,了解它是如何组织 和运作的,从而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二、教学的基本要求 1.掌握操作系统的发展、特征、功能以及操作系统的结构。 2.深入了解操作系统的处理机管理、存储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以及接口的基 本原理。 3.简单了解计算机网络、网络提供的服务、Internet 以及系统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技 术。 4.了解一个典型的操作系统实例。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学时分配) 第一章 操作系统引论 (6 学时) 教学内容: 1.1 操作系统的目标和作用 1.2 操作系统的发展过程 1.3 操作系统的基本特性 1.4 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 1.5 操作系统结构设计 教学要求:掌握操作系统的定义,操作系统的特性和主要功能。理解操作系统的主要类型。 了解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分时和实时操作系统的特点,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 50 中的地位,主要操作系统产品系列及 OS 的结构。 教学重点:操作系统的定义、特征及主要功能。 第二章 进程管理 (12 学时) 教学内容:2.1 进程的基本概念 2.2 进程控制 2.3 进程同步 2.4 经典进程的同步问题 2.5 进程通信 2.6 线程 教学要求:掌握进程定义,临界区概念,进程的状态及其变化,进程的同步与互斥。理解多 道程序设计概念,进程的组成,信号量和P、V操作及其应用,线程的基本概念。 了解:进程间的通信、管程机制、线程控制。 教学重点:进程的概念,进程的同步与互斥,信号量和P、V操作及其应用。 第三章 处理机管理 (10 学时) 教学内容:3.1 处理机调度的层次 3.2 调度队列模型和调度准则 3.3 调度算法 3.4 实时调度 3.5 产生死锁的原因和必要条件 3.6 预防死锁的方法 3.7 死锁的检测与解除 教学要求:掌握作业调度和进程调度的功能,常用调度算法;产生死锁的原因和必要条件及 避免死锁的方法。理解调度级别,实时调度,银行家算法以及死锁的检测与解 除方法。 教学重点:处理机调度算法,产生死锁的原因和必要条件及避免死锁的方法。 第四章 存储器管理 教学内容:4.1 存储器的层次结构 4.2 程序的装入和链接 4.3 连续分配方式 4.4 基本分页存储管理方式 4.5 基本分段存储管理方式 51 (10 学时) 4.6 虚拟存储器的基本概念 4.7 请求分页存储管理方式 4.8 页面置换算法 4.9 请求分段存储管理方式 教学要求:掌握用户程序的主要处理阶段及相应概念,分页和分段的概念,虚拟存储器概念, 分页存储管理技术,页面置换算法。理解程序的装入和链接,分段存储管理技术。 了解段页式存储管理技术。 教学重点:分页存储管理技术及虚拟存储器概念。 第五章 设备管理 (6 学时) 教学内容:5.1 I/O 系统 5.2 I/O 控制方式 5.3 缓冲管理 5.4 I/O 软件 5.5 设备分配 5.6 磁盘存储器的管理 教学要求: 掌握设备分配技术,缓冲技术,设备管理程序功能。正确理解 I/O 控制方式,常 用磁盘调度算法。了解设备处理,Spooling 系统,处理 I/O 请求的步骤。 教学重点:设备分配技术和缓冲技术。 第六章 文件管理 (8 学时) 教学内容:6.1 文件和文件系统 6.2 文件的逻辑结构 6.3 外存分配方式 6.4 目录管理 6.5 文件存储空间的管理 6.6 文件共享和文件保护 6.7 数据一致性控制 教学要求:掌握文件的逻辑组织和物理组织的概念及不同的组织形式,文件的目录结构,文 件和目录的主要操作。理解文件的分类,文件的存取控制,文件系统的功能,文 件存储空间的管理。 教学重点:文件系统,目录结构及文件存储空间的管理。 第七章 操作系统的接口 52 (4 学时) 教学内容:7.1 联机用户接口 7.2 Shell 命令语言 7.3 系统调用 7.4 UNIX 系统调用 7.5 图形用户接口 教学要求: 理解操作系统向用户提供的接口形式,系统调用,Shell 命令语言等。 教学重点: 操作系统向用户提供的接口形式。 四、教学方法 课程采用课堂讲解、课下讨论,做习题、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五、实践环节 本课程实践共安排 8 学时,实验 8 学时。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操作系统的实验目的是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系统程序设计能力;提高学生编制清晰、 合理、可读性好的程序的能力;进一步积累学生程序设计的各种技巧,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操 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功能;具有初步分析实际操作系统,设计和开发一些 简单操作系统的基本能力。 (二)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序 实验项目名称 实验 计划 必选/ 类型 学时 可选 设计 4 必选 设计 4 必选 实验主要内容 号 用 C 语言来实现对 N 个 使用动态优先权的 进程采用动态优先权优先算 1 进程调度算法的模 法的进程调度,加深对进程概 拟 念和进程调度过程的理解。 用 C 语言分别实现采用 2 动态分区分配方式 的模拟 首次适应算法和最佳适应算 法的动态分区分配过程和回 收过程。 (三)实验考试(考核)方式 1. 学生实验总成绩=平时成绩 20%+实验操作 40%+实验报告 40%。 53 2.教师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内容:学生的预习、考勤情况。 3.教师对学生实验操作的考核内容:学生的实验结果是否正确、实验原理掌握情况。 (四)主要仪器设备 1.软件:C 语言环境。 2.硬件:PC 机,要求每位学生一台。 六、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考试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组成。 1.平时成绩:20%,其中实践环节占 10%,考勤和作业占 10%。 2.期末考试:卷面考试 80%。 七、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注:第一本为教材。 书名 出版社 作者 出版年份 计算机操作系统(第三版)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汤小丹 梁红兵等 2007 操作系统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 陈向群、杨芙清 2001 《计算机操作系统》学习指 导与题解(第二版)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梁红兵 汤小丹 2008 操作系统实用教程实验指 导(第三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任爱华 罗晓峰 2009 计算机操作系统习题解答 与实验指导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许曰滨 孙英华 赵毅 张慧敏 2007 制 定:专业基础教研室 执笔人:邓曦辉 审定人:王昌厚 54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1204C 总学时:64(讲授学时:64 实践:0) 学分:3 适用专业:网络工程 先修课程: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 后继课程:计算机体系结构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属专业主干课程,硬件范畴, 在专业课中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课程的基本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各大部件的组成及工作原理,逻辑实现和设计方法,培养 学生对硬件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和使用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计算机系统各部件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掌握计 算机的工作过程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立起整机概念,并使学生具有设计某些计 算机系统部件的能力,为今后学习后续硬件课程及从事相关硬件方面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的基本要求 1.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中的基本概念和术语,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及应用。 2.掌握计算机内部各种信息的编码方法和计算机内部的运算方法。 3.掌握计算机内部各基本部件的组成、功能和工作原理,理解并掌握计算机的工作过 程及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它们在计算机系统中的作用。 4.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系统某些部件的设计与分析技术,建立起完整的整机概念,并能 进行某些计算机系统部件的设计。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学时分配) 第一章 计算机系统概论 (3 学时) 教学内容:1.1 计算机系统简介 1.2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 1.3 计算机硬件的主要技术指标 教学要求: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理解计算机的工作过程, 掌握计算机硬件的主要技术指标。 教学重点: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工作过程、主要技术指标。 第二章 计算机的发展及应用 55 (2 学时) 教学内容:2.1 计算机的发展史 2.2 计算机的应用 2.3 计算机的展望 教学要求:了解计算机的产生、发展及不同应用领域。 教学重点:计算机的发展、应用。 第三章 系统总线 (3 学时) 教学内容:3.1 总线的概念 3.2 总线的分类 3.3 总线的特性及性能特征 3.4 总线结构 3.5 总线控制 教学要求:掌握总线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总线特性及性能指标,熟练掌握总线的判优控制 和通信控制。 教学重点:总线的判优控制和通信控制。 第四章 存储系统 (12 学时) 教学内容:4.1 概述 4.2 主存储器 4.3 高速缓冲存储器 4.4 辅助存储器 教学要求:理解存储器的概念、分类及层次结构,掌握各类存储器(主存、Cache、辅存) 的工作原理及技术指标,掌握动态 RAM 的刷新方式,熟练掌握主存储器与 CPU 的连接方法,了解提高主存储器性能的措施。 教学重点:半导体随机读写存储器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动态 RAM 的刷新方式;主存储 器与 CPU 的连接方法;高速缓冲存储器的地址映射规则。 第五章 输入输出系统 教学内容:5.1 概述 5.2 I/O 设备 5.3 I/O 接口 5.4 程序查询方式 5.5 程序中断方式 5.6 DMA 方式 56 (8 学时) 教学要求:理解 I/O 系统的组成及 I/O 设备与主机的联系方式,掌握 I/O 接口的组成及功能, 了解键盘、显示器、打印机等常用 I/O 设备的工作原理,了解程序查询方式,掌 握程序中断方式,掌握直接存储器访问方式(DMA) ,了解通道方式和输入输出 处理机方式。 教学重点:I/O 接口的组成及功能;程序中断方式;DMA 方式。 第六章 计算机的运算方法 (16 学时) 教学内容:6.1 无符号数和有符号数 6.2 数的定点表示和浮点表示 6.3 定点运算 6.4 浮点四则运算 6.5 算术逻辑单元 教学要求:了解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方法,熟练掌握定点数的原码、反码、补码表示法,熟 练掌握定点数的移位及加减乘除运算,掌握浮点数加减运算,掌握的算术逻辑 单元结构。 教学重点:定点数的原码、反码、补码表示;定点数补码加减运算;定点数原码和补码乘除 运算;浮点数加减运算;算术逻辑单元的结构。 第七章 指令系统 (6 学时) 教学内容:7.1 机器指令 7.2 操作数类型和操作类型 7.3 寻址方式 7.4 指令系统举例 7.5 RISC 技术 教学要求:掌握指令的概念及格式,熟练掌握常用的寻址方式,掌握指令格式的优化,了解 RISC 技术。 教学重点:指令系统的概念及格式;寻址方式。 第八章 教学内容:8.1 CPU 的结构和功能 CPU 的结构 8.2 指令周期 8.3 指令流水 8.4 中断系统 57 (6 学时) 教学要求:掌握 CPU 的功能和硬件组成,理解指令周期的概念及指令周期的信息流程,掌 握指令流水的原理及流水线的性能分析, 熟练掌握中断处理过程及中断屏蔽技术。 教学重点:CPU 的结构和功能;指令流水;中断处理过程及中断屏蔽技术。 第九章 控制单元的功能 (4 学时) 教学内容:9.1 微操作命令分析 9.2 控制单元的功能 教学要求:掌握指令周期的 4 个阶段控制单元所发出的各种微操作命令,理解多级时序系统 和控制单元的控制方式。 教学重点:指令周期的微操作命令分析;多级时序系统;控制单元的控制方式。 第十章 控制单元的设计 (4 学时) 教学内容:10.1 组合逻辑设计 10.2 微程序设计 教学要求:理解组合逻辑控制单元和微程序控制单元的设计思想、设计步骤、硬件组成及工 作原理。 教学重点:组合逻辑控制单元和微程序控制单元的原理及实现方法。 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理论性较强,学生难于理解和把握。因此采用教师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演示、 上机实践、课堂讨论与学生实验相结合的办法。学生实验在 TDN-CM+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 实验系统上完成。 五、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考试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 1.平时成绩:20%=考勤(10%)+作业(10%)。 2.期末考试:卷面考试 80%。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58 注:第一本为教材。 书名 作者 出版年份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 2 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唐朔飞 2009 计算机组成原理(修订本) 电子工业出版社 俸远祯 阎慧娟 罗克露 2004 幸云辉 杨旭东 2007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用教程 (第二版)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制 定:计算机硬件教研室 执笔人:张俊瑞 审定人:赵昌垣 59 《JAVA 程序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1206C 总学时:64(讲授学时:48 实践:16) 学分:3 适用专业:网络工程 先修课程:计算机导论、高级语言的程序设计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Java 程序设计》是网络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方向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掌 握面向对象的编程设计思想和 Java 的基本语法、常用技术,并能运用 Java 技术和基本开发 工具 JCreator5.0 进行程序设计。培养学生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思想和“计算机思维”方式 进行计算机编程,使学生能够运用 Java 语言作为一种思维工具解决处理现实问题。启发学 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在程序设计过程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的 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得到共同发展。 二、教学的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 Java 语言的语法,了解 Java 的常用标准类库; 2.学会运用面向对象编程特点,使用抽象、封装、继承、多态编写简单的类和使用类 对象编程; 3.掌握Java语言基础类库、字符串类的应用,理解包的含义; 4.理解异常的概念及应用方法,并进行异常处理设计; 5.掌握Java语言的I/O编程及应用方法; 6.理解AWT的意义,及AWT的事件处理掌握Java图形用户界面设计方法及其编程; 7.理解Java小应用程序Applet,应用程序Application 各自的作用和它们的区别; 8.理解Java中线程的概念,掌握线程的使用方法; 9.了解JDBC接口的功用,会简单的JDBC数据库的编程; 10.理解C/S、B/S的通信。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学时分配) 第一章 Java 概述 (4 学时) 教学内容:1.1 程序设计语言 1.2 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Java 1.3 Java 的开发和运行环境 1.4 开发和运行 Java 程序的步骤 60 1.5 JCreator 教学要求:了解 Java 语言的特点;学会搭建 Java 开发平台;了解 Java 程序的运行机制;了 解 Java 程序的分类,并掌握 Java 应用程序的编写和执行 Java 程序的基本步骤; 了解使用 Java 核心 API 文档。 教学重点:Java 语言的特点;搭建 Java 开发平台;Java 程序的执行过程;Java 开发环境。 第二章 Java 基础 (2 学时) 教学内容:2.1 标识符和关键字 2.2 数据类型与常量、变量 2.3 运算符和表达式 教学要求:掌握 Java 语言的基本语法;标识符的命名规则;掌握 Java 变量的正确使用方法; 熟练掌握 Java 语言的基本数据类型及其转换。 教学重点:Java 语言中的数据类型;Java 语言的表达式及运算符;数据类型转换。 第三章 基本控制结构 (2 学时) 教学内容:3.1 选择结构程序设计 3.2 循环结构控制 3.3 跳转语句 教学要求:熟练掌握 Java 的控制结构;学会常用跳转语句的使用。 教学重点:三种基本的程序控制结构;常用的跳转语句。 第四章 方法 (2 学时) 教学内容:4.1 方法的声明 4.2 方法的调用 4.3 参数传递 4.4 递归 教学要求:掌握方法的声明和调用,重在参数的传递;理解递归方法的使用。 教学重点:方法的声明;方法的调用;递归。 第五章 数组 (4 学时) 教学内容:5.1 一维数组 5.2 多维数组 5.3 数组的基本操作 5.4 数组应用举例 5.5 数组参数 5.6 字符串 61 教学要求: 理解并掌握一维数组的创建、初始化和引用数组元素;理解二维数组的应用; 理解字符串以及字符数组的使用;掌握字符串类的应用。 教学重点: 一维数组的定义及使用;二维数组的使用;数组的基本操作;字符串。 第六章 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概念 (6 学时) 教学内容: 6.1 面向对象的概念 6.2 类的概念 6.3 类的声明 6.4 对象的创建和使用 6.5 类的成员 6.6 方法的引用和修饰 教学要求:理解对象和类的概念,用类建立对象模型,学习如何定义类和创建类的对象; 区分对象引用变量和基本数据类型变量;理解实例变量与静态变量、实例方法 和静态方法的区别;掌握对类的成员的一些常用的修饰符。 教学重点: 类和对象;类的成员属性;方法的修饰符。 第七章 类的封装、继承和多态机制 (6 学时) 教学内容: 7.1 类的封装 7.2 类的继承 7.3 多态机制 教学要求: 理解 OOP 的三大特性(封装、多态、继承)的概念;理解并掌握类的封装的实 现,继承的实现以及类的多态的特性;掌握方法的重载和覆盖间的区别和联系; 掌握构造函数的继承和重载;学会 this 和 super 的用法。 教学重点: 对封装,继承,多态的理解;构造方法的使用。 第八章 接口和包 (4 学时) 教学内容: 8.1 抽象类和方法 8.2 接口 8.3 包的定义和引用 教学要求: 会运用面向对象编程的特点,使用抽象、封装、继承、多态编写简单的类和使 用类对象编程;了解 Java 语言有哪些基础类库,会定义包,理解 Java 包的含 义。 教学重点:抽象类和接口的定义;抽象类和抽象方法;基础类库的应用。 第九章 异常处理 (2 学时) 教学内容:9.1 异常及其种类 62 9.2 异常的产生 9.3 异常处理机制 9.4 异常处理方式 教学要求:理解异常的概念、异常的抛出和捕获和异常的处理方法;掌握异常控制机制 (try-catch-finally 结构的使用);了解何时使用异常以及常见的异常类;区别异 常类型;掌握抛出 Java 异常的两种方式;了解自定义异常。 教学重点:异常的产生和处理;自定义异常。 第十章 输入和输出 (4 学时) 教学内容:10.1 输入输出类库 10.2 标准输入与输出及标准错误 10.3 目录和文件操作 教学要求:理解 Java 中如何处理 I/O;理解并能够区分文本 I/O 与二进制 I/O;掌握输入输 出的总体结构;掌握流的概念并能够理解并掌握常用流的使用;了解文件的读写 方法。 教学重点:输入输出流的操作方法;Java 中相关的操作类;文件的读写。 第十一章 图形用户界面设计 (2 学时) 教学内容:11.1 AWT 组件概述 11.2 容器的布局 11.3 事件处理及 AWT 编程 11.4 字体和颜色的使用 教学要求:理解容器组件的概念;了解 Java GUI 的 API 的层析结构;正确使用容器及其 GUI 组件创建用户界面;理解并掌握常用布局管理器类的特点、构造方法、适用范 围。 教学重点:常用组件和容器类的使用;布局管理器的应用即 GUI 编程。 第十二章 高级用户界面 GUI 设计 (4 学时) 教学内容:12.1 Swing 组件概述 12.2 窗口容器的使用 12.3 事件处理及 Swing 图形编程 12.4 常用组件的使用 教学要求:理解事件、事件源和事件类的概念;深入理解并掌握事件处理模型;正确使用 Swing 图形控件用以创建 Swing 图形用户界面;学会常用布局管理器类的使用, 编写 GUI 界面程序。 63 教学重点:布局管理类的使用;事件处理模型的理解;Swing 图形的编写。 第十三章 Applet 程序(4 学时) 教学内容:13.1 Applet 程序概述 13.2 网页标记 13.3 应用程序与小程序 教学要求:掌握 Applet 的生命周期和四个方法;掌握 Applet 程序的编写、编译和运行;掌 握 Applet 与 HTML 之间参数的传递以及如何在网页中嵌入 applet;了解两类 Java 程序的结合使用。 教学重点:Applet 的生命周期和对应四个阶段方法的理解;Applet 程序的编写、编译和运行; 在网页中嵌入 Applet。 第十四章 多线程 (2 学时) 教学内容:14.1 多线程的概念 14.2 多线程的实现方法 14.3 多线程的编程 教学要求:理解 Java 中线程的概念、线程的生命周期以及线程的使用方法;了解 Java 中的 线程类。 教学重点:线程的实现方法;线程的同步化机制;多线程的编程。 第十五章 数据库编程 (选学) 教学内容:15.1 数据库简介 15.2 使用 JDBC 连接数据库 15.3 建立数据源 15.4 Java 数据库编程 教学要求:了解 JDBC 接口的功用;深入理解数据库与 JDBC 的基础;掌握 JDBC 与数据库 的连接,会简单的 JDBC 数据库的编程。 教学重点:JDBC 与数据库的连接;数据库的编程。 四、教学方法 课程采用课堂讲解、多媒体课件演示及示例程序演示、学习网站指导和上机实践相结合 的方法。 64 五、实践环节 本课程实践共安排 16 学时,其中上机练习 8 学时,实验 8 学时。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实验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掌握 Java 程序设计的技能;验证所学理论知识,使学生对课 程内容加深理解,进一步巩固已学知识;要求学生在深入理解面向对象程序基本设计原理的 基础上,通过实验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对学生进行面向对象软件开发的基本 技能训练。 (二)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序 号 1 实验项目名称 图形用户界面的设计 与实现 实验主要内容 实验 计划 必选/ 类型 学时 可选 验证 4 必选 验证 2 必选 综合 4 必选 用图形界面工具,结合事件 处理机制,实现一个可视化的计 算器。 设计一个 Java 应用程序,练 2 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 习类的声明、对象的创建、构造 方法的使用和类成员的引用。 3 文件读写练习 用输入输出流实现文件读 写 。 (三)实验考试(考核)方式 1. 学生实验总成绩=平时成绩 20%+实验操作 40%+实验报告 40%。 2. 教师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内容:学生的预习、考勤情况。 3. 教师对学生实验操作的考核内容:学生的实验结果是否正确、实验原理掌握情况。 (四)主要仪器设备 1. 软件:JCreator LE。 2. 硬件:PC 机,要求每位学生一台。 六、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考试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组成。 1. 平时成绩:20%,其中实验成绩占 10%,考勤和作业占 10%。 2. 期末考试:卷面考试 80%。 65 七、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注:第一本为教材。 书名 出版社 作者 出版年份 Java 语言程序设计(第 二版) 中国铁道出版社 谭浩强、李尊朝、苏军 2007 Java 语言程序设计 机械工业出版社 (美)Y.Daniel Liang 著 2009 Java 程序设计基础篇 清华大学出版社 (美)John Lewis 等编著 2004 Java 程序设计 清华大学出版社 辛运帏等编 2007 Java 编程语言 中国电力出版社 (美)James Gosling 2003 Java 编程思想 机械工业出版社 (美)Bruce Eckel 著 2002 JAVA 程序设计题解与 上机指导 清华大学出版社 辛运帏等编 2007 制 定:专业基础教研室 执笔人:温娟娟 审定人:王昌厚 66 《计算机网络安全》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1207C 总学时:60(讲授学时:40 实践:20) 学分:3 适用专业:网络工程 先修课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Java 程序设计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计算机网络安全是网络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方向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计算 机网络的安全概述和环境配置、网络安全协议基础、网络安全编程基础、网络扫描与网络监 听、网络后门与网络隐身、操作系统安全及信息加密与 PKI、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 IP 安全和 Web 安全。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熟练掌握网络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框架和技术;重点学 习目前在网络信息安全领域应用较多的技术,主要是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IDS)技术和 基于公钥基础设施(PKI)的信息安全技术。 学生在完成本课程学习后,能具备进行简单的网络安全编程的能力,并且能够独立进行 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研究和工作。 二、教学的基本要求 1.了解网络安全的研究体系、研究网络安全的意义、评价网络安全的标准,以及实验 环境的配置。 2.掌握网络安全编程的基础知识、C 语言发展的四个阶段以及网络安全编程的常用技 术:Socket 编程、注册表编程、驻留编程等等。 3.了解黑客以及黑客攻击的基本概念、如何利用工具实现网络踩点、网络扫描和网络 监听。 4.了解介绍常用的网络入侵技术:社会工程学攻击、物理攻击、暴力攻击、漏洞攻击、 缓冲区溢出攻击等。 5.了解介绍网络后门和木马的基本概念,并利用四种方法实现网络后门。 6.了解 Unix、Linux 和 Windows 的特点。 7.了解密码学的基本概念,DES 加密算法的概念以及如何利用程序实现,RSA 加密算 法的概念以及实现算法,PGP 加密的原理和实现。 8.掌握防火墙的基本概念、分类、实现模型以及如何利用软件实现防火墙的规则集。 介绍入侵检测系统的概念、原理以及如何利用程序实现简单的入侵系统。 67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学时分配) 第1章 网络安全概述与环境配置 (2 学时) 教学内容:1.1 信息安全概述 1.2 网络安全概述 1.3 研究网络安全的必要性 1.4 研究网络安全的社会意义 1.5 网络安全的相关法规 1.6 网络安全的评价标准 1.7 环境配置 教学要求:了解计算机网络面临的主要威胁及不安全因素,掌握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及体系结 构及环境配置,了解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及环境配置。 第2章 网络安全协议基础 (2 学时) 教学内容:2.1 OSI 参考模型 2.2 TCP/IP 协议族 2.3 网际协议 IP 2.4 传输控制协议 TCP 2.5 用户数据报协议 UDP 2.6 ICMP 协议 2.7 常用的网络服务 2.8 常用的网络命令 教学要求:理解 OSI 参考模型,TCP/IP 协议族,掌握 IP 协议,TCP 协议,UDP 协议,ICMP 协议, 会使用常用的网络服务和常用的网络服务。 教学重点:TCP 协议,ICMP 协议、常用的网络服务和常用的网络服务的使用。 第3章 网络安全编程基础 (4 学时) 教学内容:3.1 网络安全编程概述 3.2 C 语言发展的 4 个阶段 3.3 网络安全编程 教学要求:了解网络安全编程的几种编程模式,掌握 C 和 C++的网络安全编程方法。 教学重点:C 和 C++的网络安全编程方法。 68 第4章 网络扫描与网络监听 (4 学时) 教学内容:4.1 黑客概述 4.2 网络踩点 4.3 网络扫描 4.4 网络监听 教学要求:了解黑客的分类和攻击五步曲。掌握网络扫描和网络监听。 教学重点:网络扫描和网络监听。 第5章 (4 学时) 网络入侵 教学内容:5.1 社会工程学攻击 5.2 物理攻击与防范 5.3 暴力攻击 5.4 Unicode 漏洞专题 5.5 其他漏洞攻击 5.6 缓冲区溢出攻击 5.7 拒绝服务攻击 教学要求:了解入侵检测的基本概念及分类,掌握入侵检测技术的实现原理,理解什么是分 布式入侵检测,了解入侵检测系统的标准,学会使用基于模式匹配的入侵检测系 统——Snort。 教学重点:入侵检测技术的实现原理,基于模式匹配的入侵检测系统——Snort 的配置与使 用。 第6章 网络后门与网络隐身 (4 学时) 教学内容:6.1 网络后门 6.2 木马 6.3 网络代理跳板 6.4 清除日志 教学要求:理解网络后门和木马的概念,了解网络代理跳板,掌握清楚日志的方法。 教学重点:网络后门和网络隐身。 第7章 恶意代码 (4 学时) 教学内容:7.1 恶意代码概述 7.2 恶意代码实现机理 7.3 常见的恶意代码 69 教学要求:了解恶意代码的实现机理,掌握常见的恶意代码。 教学重点:常见恶意代码的识别。 第8章 操作系统安全基础 (4 学时) 教学内容:8.1 常见操作系统概述 8.2 安全操作系统的研究发展 8.3 安全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 8.4 安全操作系统的机制 8.5 代表性的安全模型 8.6 操作系统安全体系结构 8.7 操作系统安全配置方案 教学要求:了解安全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机制,安全模型,掌握安全操作系统的配置方案。 教学重点:安全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安全操作系统的配置方案。 第9章 密码学与信息加密 (6 学时) 教学内容:9.1 密码学概述 9.2 DES 对称加密技术 9.3 RSA 公钥加密技术 9.4 PGP 加密技术 9.5 数字信封和数字签名 9.6 数字水印 9.7 公钥基础设施 PKI 教学要求:了解常用的加密体制,掌握移位密码、DES、RSA 算法的原理并用C语言编写 相应的程序,掌握各种认证技术,了解公开密钥基础设施(PKI) 。 教学重点:移位密码、DES、RSA 算法的原理及编程实现。 第 10 章 防火墙与入侵检测 教学内容:10.1 防火墙的概念 10.2 防火墙的分类 10.3 常见防火墙系统模型 10.4 创建防火墙的步骤 10.5 入侵检测系统的概念 10.6 入侵检测的方法 10.7 入侵检测的步骤 70 (4 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防火墙的概念、功能、分类及体系结构,掌握包过滤防火墙和应用代理防火 墙的原理,了解防火墙攻防方式及其发展的动态和趋势。学会配置网络卫士防火 墙 3000。 教学重点:包过滤防火墙和应用代理防火墙的原理,网络卫士防火墙 3000 的配置。 第 11 章 IP 安全与 Web 安全 (2 学时) 教学内容:11.1 IP 安全概述 11.2 密钥交换协议 IKE 11.3 VPN 技术 11.4 Web 安全概述 11.5 SSL/TLS 技术 11.6 安全电子交易 SET 简介 教学要求:了解 IP 安全、钥交换协议 IKE、VPN 技术、Web 安全概述。 教学重点:IP 安全、Web 安全概述。 四、教学方法 应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设计、制作电子教案以及相应的课件,使用多媒体投影方式进行 课堂教学,结合相关的实际案例讲解理论知识。实验环节的基本要求,另见实验大纲。 五、实践环节 本课程实践共安排 20 学时。其中习题学时与上机学时 8 学时,实验 12 学时。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通过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的实验,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安全各种技术的基 本原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以后的学习、研究和应用打下基础。 (二)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序 实验项目名称 实验 计划 必选/ 类型 学时 可选 验证 4 必选 验证 4 必选 实验主要内容 号 安装和配置虚拟机,会使用 计算机网络安全 1 环境配置及数 据 报分析 Sniffer Pro;使用 Sniffer 抓取一 次完整的 FTP 会话,学会分析 数据报 2 网络编程 会使用 SDK 函数创建窗口 71 会用软件分析漏洞实现网 络的各种攻击方式从而了解它 的内在原理,找到解决的方式; 3 网络攻击与防御 安装 WinRoute 并对其进行配置; 综合 4 必选 开放源代码的 snort,让学生了 解入侵检测系统的设计方法,并 在此基础上进行模拟攻击,以测 试 snort 的检测攻击能力。 (三)实验考试(考核)方式 1.学生实验总成绩=平时成绩 20%+实验操作 40%+实验报告 40%。 2.教师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内容:学生的预习、考勤情况。 3.教师对学生实验操作的考核内容:学生的实验结果是否正确、实验原理掌握情况。 (四)主要仪器设备 1.硬件:PC 机,交换机,路由器等。 2.软件:VC++ 6.0 等。 六、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考试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组成。 1.平时成绩:20%,平时成绩=实验成绩(10%)+平时考勤和作业(10%)。 2.期末考试:卷面考试 80%。 七、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注:第一本为教材。 书名 出版社 作者 出版年份 计算机网络安全教程(第 2 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石国志、 薛为民、 尹浩 2011 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教程 机械工业出版社 梁亚声、汪永益 2008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大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高永强、郭世泽 2009 制 定:计算机网络教研室 执笔人:鲍海燕 审定人:左金平 72 《入侵检测与防火墙技术》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1208C 总学时:60(讲授学时:40 实践:20) 学分:3 适用专业:网络工程 先修课程: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安全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入侵检测与防火墙技术》是网络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方向课程。 本课程属于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理论教学以使学生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基本方 法为主,实际防火墙与入侵检测配置案例贯穿整个教学内容,即以信息安全规划方案和工程 施工任务做驱动,以防火墙与入侵检测配置模块为导向,完成规划方案和工程施工任务的同 时完成教学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 和在整体网络安全防护中的应用,通过分析网络安全中入侵的手段与方法,找出相应的防范 措施;深入理解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的重要性及其在安全防护中的地位。同时,在模块教 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习惯和职业道德,实现本课程教学与企业岗位人才需求的零距 离对接。 二、教学的基本要求 1. 了解防火墙的概念,掌握防火墙的功能、原理、分类。 2. 掌握防火墙配置及应用方案。 3. 了解入侵检测系统的定义,掌握入侵检测系统的功能、原理、工作方式、规则的运 行。 4. 掌握入侵检测系统数据分析工具的使用及系统实施策略。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学时分配) 第一章 防火墙概述 (4 学时) 教学内容:1.1 防火墙的概念及作用 1.2 防火墙的分类与技术 1.3 防火墙的功能 教学要求:了解防火墙的定义及作用,掌握防火墙的种类、技术及功能。 教学重点:防火墙的种类、技术及功能。 第二章 防火墙的工作原理 教学内容:2.1 防火墙应具备的特性 2.2 防火墙的工作原理 73 (6 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防火墙应具备的特性,理解和掌握防火墙的工作原理。 教学重点:防火墙的工作原理。 第三章 防火墙的应用 (8 学时) 教学内容:3.1 计算机操作系统如何配置防火墙 3.2 常用著名防火墙 教学要求:掌握在计算机操作系统中配置防火墙,学会使用常用防火墙。 教学重点:防火墙的配置及应用方案。 第四章 入侵检测系统概述 (6 学时) 教学内容:4.1 入侵检测系统简介 4.2 入侵检测系统的分类及功能 4.3 入侵检测系统的体系结构 教学要求:了解入侵检测系统的概念,现状。掌握入侵检测系统的类型和体系结构。 教学重点:入侵检测系统的类型和体系结构。 第五章 入侵检测系统的信息源 (6 学时) 教学内容:5.1 概述 5.2 基于主机的信息源 5.3 基于网络的信息源 教学要求:理解和掌握入侵检测系统的信息源。 教学重点:入侵检测系统的信息源。 第六章 入侵检测方法及应用 (10 学时) 教学内容:6.1 入侵检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 6.2 基本的入侵检测方法 6.3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入侵检测模型 6.4 基于数据融合技术的入侵检测模型 6.5 可入侵容忍的分布式协同入侵检测系统体系结构 6.6 一种面向企业网的分布式 IDS 体系结构设计 教学要求:掌握入侵检测系统的基本原理及方法结构,理解不同类型的入侵检测系统模型及 应用。 教学重点:入侵检测方法,入侵检测系统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主要以授课为主,课堂教学使用课件并辅以操作示范,并加入适量的实验。 74 五、实践环节 本课程实践共安排 20 学时。其中上机练习 8 学时,实验 12 学时。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实验以信息安全规划方案和工程施工任务做驱动,以入侵检测与防火墙配置模块 为导向,完成规划方案和工程施工任务的同时完成实验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实验,让学生掌 握入侵检测与防火墙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应用,以及在整体网络安全防护中的布署策略。 通过分析网络安全中入侵的手段与方法,找出相应的防范措施,以深入理解入侵检测与防火 墙的重要性及其在安全防护中的地位。 (二)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序 实验项目名称 号 1 常用防火墙的配置及 计算机操作系统中配置防火墙; 使用 瑞星、天网防火墙的配置及使用。 入侵检测系统安装、 2 调试及运用 实验 计划 必选/ 类型 学时 可选 综合 6 必选 验证 6 必选 实验主要内容 Snort 的安装、调试及运用。 (三)实验考试(考核)方式 1.学生实验总成绩=平时成绩 20%+实验操作 40%+实验报告 40%。 2.教师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内容:学生的预习、考勤情况。 3.教师对学生实验操作的考核内容:学生的实验结果是否正确、实验原理掌握情况。 (四)主要仪器设备 1.软件:snort,,瑞星、天网防火墙。 2.硬件:计算机网络实验室,PC 机每人一台。 六、考核方式 考试采用考查方式,考试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查成绩组成。 1.平时成绩:实验成绩(20%)+平时考勤和作业(10%)。 2.期末考试:卷面考试(70%)。 75 七、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注:第一本为教材。 书名 出版社 作者 出版年份 入侵检测技术 清华大学出版社 唐正军 李建华 2008 入侵检测 SNORT2.0 电子工业出版社 宋劲松 译 2004 防火墙技术 清华大学出版社 黎连业 张维等 2004 防火墙实训教程 机械工业出版社 程庆梅 徐雪鹏 2012 制 定:计算机网络教研室 执笔人:赵丽 审定人:左金平 76 《数据备份与恢复》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1209C 总学时:60(讲授学时:40 实践:20) 学分:3 适用专业:网络工程 先修课程: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安全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数据备份与恢复》是网络工程专业本科学生的一门专业方向课程。 本课程以数据恢复工程师的岗位需求为依托,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导向,内容涉及硬盘结 构与文件系统,数据备份,Windows 操作系统备份与恢复,Windows 文档修复,硬盘数据 软件恢复,数据库备份与恢复,硬盘故障修复,U 盘数据恢复,磁盘阵列数据修复等方面。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数据备份与恢复的基本知识,同时具备数据备份与恢复 的操作技能。 二、教学的基本要求 1. 掌握数据备份及数据恢复的基础知识。 2. 掌握 Windows 操作系统、Windows 文档的备份及恢复。 3. 掌握硬盘数据软件、U 盘数据及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 4. 了解硬盘硬件故障的主要现象并对故障硬盘进行恢复。 5.掌握磁盘阵列的工作原理及数据恢复思想。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学时分配) 第一章 数据备份 (2 学时) 教学内容:1.1 数据备份的策略选择 1.2 系统数据备份 1.3 用户数据备份 1.4 网络数据备份 教学要求:掌握数据备份的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不同类型数据备份的功能。 第二章 Windows 操作系统备份与恢复 教学内容:2.1 操作系统概述 2.2 Windows 操作系统启动故障的修复 2.3 Windows 操作系统启动故障的分析及排除 2.4 注册表故障及其修复 77 (6 学时) 2.5 系统密码遗失的处理 2.6 使用 Ghost 软件备份与恢复系统 教学要求:了解常见操作系统故障及注册表故障的原因,学会常见 Windows 操作系统启动 故障、注册表故障的修复方法。在系统密码遗失后,能够找回。同时学会使用 Ghost 软件进行备份与还原。 教学重点:Windows 操作系统启动故障、注册表故障的修复方法;系统密码遗失后的处理。 Windows 文档修复(4 学时) 第三章 教学内容:3.1 Windows 文档访问故障恢复 3.2 Windows 文件与文档的修复方法 3.3 常用文档的密码遗失处理办法 教学要求:了解 Windows 文档访问故障的主要现象,掌握常用 Windows 文档的修复方法以 及 Windows 文档密码遗失后的处理方法。 教学重点:常用 Windows 文档的修复方法以及 Windows 文档密码遗失后的处理方法。 第四章 硬盘数据软件恢复(8 学时) 教学内容:4.1 硬盘数据软件故障的主要现象和恢复步骤 4.2 硬盘主引导记录的恢复 4.3 硬盘分区表备份与恢复 4.4 硬盘 0 磁道损坏的修复 4.5 硬盘坏道修复与屏蔽 4.6 误删除和误格式化文件的恢复 4.7 winHex 的使用 4.8 VirtualPC 安装与配置 教学要求:了解硬盘数据软件故障的主要原因,学会使用工具对硬盘主引导分区、硬盘分区 表、硬盘 0 磁道、硬盘坏道、误删除和误格式化文件进行恢复。 教学重点:使用工具对相应的硬盘数据进行恢复。 第五章 数据库备份与恢复 (4 学时) 教学内容:5.1 数据库故障的主要现象和解决方案 5.2 故障数据库的恢复 教学要求:了解数据库故障的主要现象,掌握故障数据库的恢复。 教学重点:故障数据库的恢复。 第六章 硬盘硬件修复 78 (6 学时) 教学内容:6.1 硬盘故障的排除与修复方法 6.2 硬盘硬件故障的修复 6.3 故障硬盘数据的备份与销毁 教学要求:了解硬盘故障的主要现象,掌握硬盘硬件故障的修复,学会对故障硬盘数据进行 备份。 教学重点:硬盘硬件故障的修复,故障硬盘数据的备份。 第七章 U 盘数据恢复 (4 学时) 教学内容:7.1 U 盘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7.2 U 盘数据恢复方法和实例 教学要求:了解 U 盘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学会分析 U 盘故障并对 U 盘数据进行恢复。 教学重点:U 盘故障的分析及 U 盘数据的恢复。 第八章 磁盘阵列数据恢复 (6 学时) 教学内容:8.1 磁盘阵列 8.2 磁盘阵列数据恢复 教学要求:了解磁盘阵列的工作原理,掌握磁盘阵列数据恢复的基本思想,学会对典型磁盘 阵列故障进行恢复。 教学重点:磁盘阵列数据恢复的基本思想及对典型磁盘阵列故障的恢复。 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主要以授课为主,采用课件演示、操作示范、课堂讨论、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 方法。 五、实践环节 本课程实践共安排 20 学时,主要用于各部分内容上机实践操作。 六、考核方式 考试采用考查方式,考试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查成绩组成。 1.平时成绩:30%。平时成绩=上机操作(20%)+平时考勤和作业(10%)。 2.期末考试:70%。 79 七、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注:第一本为教材。 书名 出版社 作者 出版年份 数据备份与恢复 机械工业出版社 何欢 何傅 2010 数据备份与灾难恢复 机械工业出版社 牛云 徐庆 辛阳 2004 数据存储备份与灾难恢复 电子工业出版社 王改性,师鸣若 2009 数据备份与恢复实用宝典 中国铁道出版社 华师傅资讯 2008 制 定:计算机网络教研室 执笔人:赵丽 审定人:左金平 80 《计算机网络构建》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1210C 总学时:60(讲授学时:40 实践:20) 学分:3 适用专业:网络工程 先修课程:计算机网络 后继课程:网络工程设计、高级路由与交换技术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计算机网络构建》是网络工程专业的专业方向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 通过介绍生活中各种网络组建需求,系统地介绍了在局域网组建、管理与维护中需要掌 握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通过学习能够为学生从事网络管理和设计、网络安装维护以及取 得网络工程师认证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的基本要求 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局域网、构建简单 办公网、优化和扩展办公网络、构建路由网络、构建三层交换网络、实现园区网互通、保护 办公网和园区网安全及搭建校园无线网络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进一步巩固计算机网络 的基本原理及相关协议的基础上,掌握各种网络设备的功能、应用的场合、安装与配置方案、 对网络安全配置的实施等。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学时分配) 第一章 认识局域网 (2 学时) 教学内容:1.1 网络基础知识 1.2 项目实施:应用 Internet 1.3 局域网络基础知识 1.4 项目实施:组建双机互联网络 教学要求:掌握计算机网络通讯协议和局域网系统的组成。 教学重点:局域网的组成要素。 第二章 了解以太网 教学内容:2.1 以太网基础知识 2.2 以太网组网技术 2.3 项目实施:组建以太网 教学要求:掌握以太网通讯原理和帧的结构。 81 (2 学时) 教学重点:以太网组网技术和组建以太网。 第三章 构建简单办公网 (4 学时) 教学内容:3.1 交换机基础知识 3.2 配置交换机基础 3.3 项目实施:构建简单的办公网络 教学要求:掌握交换机工作原理和交换机的基本配置。 教学重点:交换机的工作原理和基本配置命令。 第四章 优化办公网络 (4 学时) 教学内容:4.1 虚拟局域网基础 4.2 项目实施:优化办公网络 教学要求:了解虚拟局域网的特点和掌握虚拟局域网的配置方法。 教学重点:跨交换机虚拟局域网的配置方法。 第五章 扩展办公网络 (4 学时) 教学内容:5.1 交换网络规划知识 5.2 交换机级联和堆叠技术 5.3 项目实施:扩展办公网络范围 5.4 办公网扩展优化技术 5.5 项目实施:优化扩展的办公网络 教学要求:掌握交换机的堆叠和级联技术,理解生成树的概念及其配置。 教学重点:链路聚合技术和生成树技术。 第六章 构建路由网络 (4 学时) 教学内容:6.1 路由基础知识 6.2 配置路由器设备 6.3 项目实施:构建路由网络 教学要求:了解路由器的组成,掌握路由器的工作原理和配置方法。 教学重点:路由器的基本配置命令。 第七章 构建三层交换网络 (4 学时) 教学内容:7.1 三层交换网络基础 7.2 项目实施:构建三层交换网络 教学要求:掌握三层交换技术的原理和三层交换机的配置。 教学重点:如何构建三层交换网络。 82 第八章 实现园区网互通 (4 学时) 教学内容:8.1 园区网基础知识 8.2 园区网路由基础 8.3 项目实施:实现园区网互通 教学要求:掌握园区网的规划和设计方法,掌握静态路由、动态路由的配置。 教学重点:静态路由、RIP 动态路由的配置。 第九章 保护办公网安全 (4 学时) 教学内容:9.1 网络安全基础知识 9.2 保护交换网络安全 9.3 项目实施:保护办公网安全 教学要求:掌握保护交换机安全的基本技术。 教学重点:交换机的端口安全、控制台安全、镜像安全。 第十章 保护园区网安全 (4 学时) 教学内容:10.1 保护园区网路由安全 10.2 项目实施:使用路由器保护园区网络安全 10.3 保护园区网三层交换网络安全 10.4 项目实施:使用三层交换机保护园区网络安全 教学要求:理解访问控制列表中规则的应用方式和制定规则的基本规律。 教学重点:路由器和三层交换机中访问控制列表的设置。 第十一章 搭建校园无线网 (4 学时) 教学内容:11.1 WLAN 技术架构 11.2 项目实施:搭建校园无线网络 教学要求:熟悉 WLAN 协议标准和 WLAN 的组成。 教学重点:如何构建无线网络。 四、教学方法 课程采用教师讲授、课件演示及操作示范、课堂讨论、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五、实践环节 本课程实践共安排 20 学时,主要安排上机练习和实训。 六、考核方式 考试采用考查方式,考试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组成。 83 1.平时成绩:20%,包括平时考勤、作业、课堂表现。 2.期末考试:80%,考查学生项目实施情况。 七、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注:第一本为教材。 书名 出版社 作者 出版年份 局域网构建与管理项目教程 机械工业出版社 汪双顶、张选波 2012 计算机网络组建与应用 电子工业出版社 管群 2010 计算机网络构建技术 清华大学出版社 高爱国 2010 制 定:计算机网络教研室 执笔人:芦彩林 审定人:左金平 84 《网络工程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1211C 总学时:60(讲授学时:40 实践:20) 学分:3 适用专业:网络工程 先修课程:计算机网络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网络工程设计》是网络工程专业的专业方向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网络规划建设和管理维护的基本问题,对网络安全技术 从整体上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本课程具有很强的工程实用性,通过课程讲解培养学生网络 规划和管理维护的基本技能,具备较系统的网络安全知识。 二、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 IP 网络的设计方法以及实施网络工程的过程管理方法,掌握各种网络设备的 功能、配置方法及其应用的场合,掌握企业网的需求分析、结构化布线系统工程设计、网络 结构设计、安全设计方案的设计、测试验收等相关的技术。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学时分配) 第一章 网络工程设计概述 (4 学时) 教学内容:1.1 网络工程的基本概念 1.2 网络工程的系统集成 1.3 网络工程系统集成的步骤 1.4 网络系统的四层层次模型 1.5 网络系统集成的文档管理 1.6 网络工程招投标 1.7 网络工程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要求:掌握网络工程系统集成的步骤和招投标流程。 教学重点:网络工程系统集成的步骤和文档管理。 第二章 网络工程设计基础 教学内容:2.1 网络的组成 2.2 因特网的网络结构 2.3 二层交换机 2.4 路由器 85 (2 学时) 2.5 高层交换机 2.6 访问服务器 2.7 联网物理介质 2.8 以太网技术 2.9 服务器 教学要求:熟悉各种网络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功能。 教学重点:交换机和路由器的使用场合。 第三章 配置以太网交换机 (2 学时) 教学内容:3.1 熟悉并初步配置交换机 3.2 配置交换机的基本功能 3.3 配置交换机支持 SNMP 管理 3.4 配置二层交换机 VLAN 功能 3.5 配置 MAC 地址绑定功能 3.6 配置广播抑制功能 3.7 配置交换机的生成树功能 3.8 配置交换机端口聚合功能 3.9 配置三层交换机 3.10 交换机间的连接 教学要求:掌握交换机的配置方法。 教学重点:VALN 的配置,生成树 STP 的配置。 第四章 网络需求分析 (6 学时) 教学内容:4.1 分析网络应用目标 4.2 分析网络设计约束 4.3 网络分析的技术指标 4.4 因特网流量的特点 4.5 分析网络流量 教学要求:学会分析网络设计的约束条件,熟悉网络设计的技术指标。 教学重点:网络设计的技术指标。 第五章 网络系统的环境平台设计 教学内容:5.1 结构化布线系统的基本概念 5.2 结构化布线系统的组成 86 (6 学时) 5.3 结构化布线系统的设备和部件 5.4 结构化布线系统工程设计 5.5 网络机房设计 5.6 网络机房电源设计 5.7 数据中心设计 教学要求:掌握结构化布线系统的组成,熟悉结构化布线系统的设备和部件,机房及其电源 设计。 教学重点:结构化布线系统的设计。 第六章 配置路由器 (4 学时) 教学内容:6.1 熟悉并初步配置路由器 6.2 配置路由器的选路功能 6.3 配置广域网接口 6.4 配置软路由器的方法 教学要求:掌握路由器在局域网和广域网中的配置方法。 教学重点:在路由器上配置静态、动态路由,配置 PPP 协议。 第七章 企业网设计 (6 学时) 教学内容:7.1 企业网的网络结构设计 7.2 IP 地址规划 7.3 选择路由选择协议 7.4 选择网络管理协议和系统 7.5 企业网的广域网设计 教学要求:掌握企业网结构设计以及软硬件的选择。 教学重点:构建企业网时,如何正确选择网络协议、设备,如何规划 IP 地址。 第八章 网络安全设计 (6 学时) 教学内容:8.1 网络安全设计的步骤 8.2 选择网络安全机制 8.3 选择数据备份和容错技术 8.4 设计网络安全方案 教学要求:掌握网络安全措施、策略的制定和实施。 教学重点:网络安全机制,数据的备份和容错。 第九章 测试验收与维护管理 87 (4 学时) 教学内容:9.1 网络工程的测试 9.2 网络工程的验收 9.3 网络维护和管理 教学要求:熟悉网络工程的测试和验收过程。 教学重点:网络工程的测试和验收过程。 四、教学方法 课程采用教师讲授、课件演示及操作示范、课堂讨论、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五、实践环节 本课程实践共安排 20 学时,主要安排上机练习和实训。 六、考核方式 考试采用考查方式,考试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组成。 1.平时成绩:20%,包括平时考勤、作业、课堂表现。 2.期末考试:80%,考查学生项目实施情况。 七、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注:第一本为教材。 书名 出版社 作者 出版年份 网络工程设计教程:系统集成方 法(第 3 版) 机械工业出版社 陈鸣,李兵 2014 网络工程教程 中国电力出版社 鲍蓉 2008 计算机网络工程实用教程 电子工业出版社 石炎生 2007 制 定:计算机网络教研室 执笔人:芦彩林 审定人:左金平 88 《高级路由与交换技术》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1212C 总学时:60(讲授学时:40 实践:20) 学分:3 适用专业:网络工程 先修课程: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构建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高级路由与交换技术》是网络工程专业的专业方向课,掌握路由与交换技术是一个网 络工程师所应具备的基本专业素质。通过学习能够为学生从事网络管理和设计、网络安装维 护以及取得网络工程师认证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进一步巩固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及相关协议的基础上,掌握路 由器的工作原理、路由协议、路由设计、路由器配置和基本故障排除的知识和技能,掌握交 换机工作原理和基本配置、局域网交换技术、虚拟局域网的设计与配置等内容。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学时分配) 第一章 虚拟局域网 (4 学时) 教学内容:1.1 VLAN 概述 1.2 VLAN 的定义方法 1.3 VLAN 的标准 1.4 VLAN 和 Trunk 的配置 1.5 配置 VLAN 间的通信 1.6 VLAN 排错 教学要求:理解 VLAN、Trunk 的概念,掌握 VLAN、Trunk 以及 VLAN 间路由的配置。 教学重点:VLAN、Trunk 的概念和配置方法和 VLAN 间路由。 第二章 局域网中的冗余链路 教学内容:2.1 冗余拓扑 2.2 生成树协议 2.3 快速生成树协议 2.4 STP 与 RSTP 的配置 2.5 以太网端口聚合 教学要求:理解 STP 的概念,掌握 STP、PVST 的配置。 89 (4 学时) 教学重点:STP 概念和配置方法。 第三章 路由技术 (2 学时) 教学内容:3.1 路由技术基础 3.2 启动路由器 3.3 静态路由、默认路由与浮动路由 3.4 动态路由协议基本原理 3.5 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的区别 3.6 有类路由协议与无类路由协议 教学要求:理解路由器的工作原理,掌握静态路由、默认路由的配置方法;掌握距离矢量和 链路状态两种动态路由的特点。 教学重点:静态路由和默认路由的配置;管理距离的概念。 RlP 路由协议 第四章 (2 学时) 教学内容:4.1 RIP 协议 4.2 RIPvl 与 RIPv2 4.3 RIP 的配置方法 4.4 RIP 的检验与排错 教学要求:理解距离向量路由协议和链路状态路由协议。掌握 RIP 协议的配置。 教学重点:RIPv1 与 RIPv2 的配置以及二者的区别。 第五章 OSPF 路由协议 (4 学时) 教学内容:5.1 OSPF 概念 5.2 SPF’算法 5.3 单区域 OSPF 配置方法 教学要求:理解开放最短链路优先协议,掌握 OSPF 协议的配置。 教学重点:单区域 OSPF 的配置。 第六章 点对点协议 PPP (2 学时) 教学内容:6.1 点对点协议 PPP 6.2 总结 教学要求:掌握 PPP 协议的基本配置方法和配置命令。 教学重点:PPP 协议的基本配置方法。 第七章 园区网安全 教学内容:7.1 园区网安全隐患 90 (6 学时) 7.2 交换机端口安全 7.3 访问控制列表 教学要求:掌握交换机端口安全的配置方法,理解访问控制列表的作用和特点,掌握 ACL 配置方式。 教学重点:交换机端口安全的配置方法,ACL 的各种配置方法。 第八章 网络地址转换(NAT) (6 学时) 教学内容:8.1 NAT 概念 8.2 配置 NAT 8.3 配置 NAPT 8.4 验证和诊断 NAT 转换 8.5 NAT 的注意事项 教学要求:了解 DHCP 的基本概念和配置方式,掌握 NAT 的概念和各种配置方式。 教学重点:NAT 的概念以及各种配置方式。 第九章 无线局域网(WLAN) (6 学时) 教学内容:9.1 无线技术基础 9.2 IEEE802.11 9.3 WLAN 组件 9.4 WLAN 拓扑 9.5 WLAN 安全性 教学要求:掌握 WLAN802 标准,掌握 WLAN 的构建和安全配置方式。 教学重点:IEEE802.11 标准,WLAN 安全。 第十章 常见网络故障分析与处理 (4 学时) 教学内容:10.1 网络排错思路 10.2 物理层故障分析与处理 10.3 数据链路层故障分析与处理 10.4 网络层故障分析与处理 10.5 传输层与高层故障分析与处理 教学要求:掌握网络常见故障及其处理办法。 教学重点:常见故障的处理。 四、教学方法 课程采用教师讲授、课件演示及操作示范、课堂讨论、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91 五、实践环节 本课程实践共安排 20 学时,其中上机练习 12 学时,实验 8 学时。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通过实验环节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利用物理设备搭建实 验环境,按照需求完成设备配置和调试。 (二)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序 实验项目名称 实验主要内容 号 1 2 交换机的高级配置 路由器的网络安全 配置 VLAN 和 VLAN 之间路由配置、 STP 配置 实验 计划 必选/ 类型 学时 可选 验证 4 可选 综合 4 可选 路由器的访问安全、ACL 以及 NAT 的配置 (三)实验考试(考核)方式 1.学生实验总成绩=平时成绩 20%+实验操作 40%+实验报告 40%。 2.教师对学生实验操作的考核内容:学生的实验结果是否正确、实验原理掌握情况。 (四)主要仪器设备 PC 机,交换机、路由器。 六、考核方式 考试采用考查方式,考试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组成。 1.平时成绩:20%,平时成绩=实验成绩(10%)+平时考勤和作业(10%) 。 2.期末考试:80%,考查学生项目实施情况。。 七、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注:第一本为教材。 书名 出版社 作者 出版年份 网络设备互连学习指南 科学出版社 高峡 2009 CCNA 实验指南 电子工业出版社 梁广民 2012 CCNA 学习指南:中文第 6 版 电子工业出版社 (美)拉默尔 2008 制 定:计算机网络教研室 执笔人:芦彩林 审定人:左金平 92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1213C 总学时:48(讲授学时:32 实践:16) 学分:2 适用专业:网络工程 先修课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是网络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当前面向对象方法已逐渐取代面 向过程方法成为程序设计领域的主流技术,这是程序设计发展历史的一个里程碑。本课程的 教学目的任务是:以 C++语言为工具,向学生介绍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与面向对象程序设 计方法。培养学生基本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思想,初步具备面向对象编程能力。 二、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课堂教学、课外练习与上机实习相结合,使学生在程序设计方法、程序设计语言与 程序设计工具三方面受到严格、系统的训练,培养学生更系统、更严密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题的思维能力,从而能熟练地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学时分配) 第一章 C++的初步知识 (6 学时) 教学内容:1.1 从 C 到 C++ 1.2 最简单的 C++程序 1.3 C++程序的构成和书写形式 1.4 C++程序的编写和实现 1.5 C++的输入与输出 1.6 函数的重载 1.7 引用 1.8 动态分配和撤销内存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 C++编程的环境,初步体会 C++编程的任务及处理流程。 教学重点:函数重载、引用 第二章 类和对象 教学内容:2.1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概述 2.2 类的声明和对象的定义 2.3 类的成员函数 93 (4 学时) 2.4 对象成员的引用 2.5 类和对象的简单应用举例 2.6 类的封装性和信息隐蔽 教学要求:正确理解类的定义,掌握类的简单应用 教学重点:类的定义格式及类的组成 第三章 关于类和对象的进一步讨论 (8 学时) 教学内容:3.1 构造函数 3.2 析构函数 3.3 调用构造函数和析构函数的顺序 3.4 对象数组 3.5 对象指针 3.6 共用数据的保护 3.7 对象的动态建立和释放 3.8 对象的赋值和复制 3.9 静态成员 3.10 友元 3.11 类模板 教学要求:本章是类和对象的进一步深入,要求掌握构造函数、析构函数等重要概念,并能 达到熟练应用;掌握对象数组与对象指针以及对象的动态建立和释放、对象的赋 值复制等应用 ;理解共用数据的保护机制;掌握友元的基本用法。正确理解类 的定义,掌握类的简单应用。 教学重点:构造函数与析构函数、友元 第四章 运算符重载 (6 学时) 教学内容:4.1 什么是运算符重载 4.2 运算符重载的方法 4.3 重载运算符的规则 4.4 运算符重载函数作为类成员函数和友元函数 4.5 重载双目运算符 4.6 重载单目运算符 4.7 重载流插入运算符和流提取运算符 4.8 不同类型数据间的转换 94 教学要求:本章主要讨论重载运算符的基本格式及应用,要求掌握重载的意义、方法及简单 应用。 教学重点:运算符重载的规则 第五章 继承与派生 (6 学时) 教学内容:5.1 继承与派生的概念 5.2 派生类的声明方式 5.3 派生类的构成 5.4 派生类成员的访问属性 5.5 派生类的构造函数和析构函数 5.6 多重继承 5.7 基类与派生类的转换 5.8 继承与组合 5.9 继承在软件开发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要求:本章主要介绍类的继承与派生这一重要机制,以及多层继承、多重继承、继承与 组合的关系等等。要求学生掌握继承机制,学会用这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类的三种继承方式下,基类成员与派生类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基类成员在派生 类中的访问权限。 第六章 多态性与虚函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6.1 多态性的概念 6.2 一个典型的例子 6.3 虚函数 6.4 纯虚函数与抽象类 教学要求:主要介绍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重要特点之一“多态”,以及虚函数的作用。要求 深刻理解多态的意义及用法,掌握虚函数的几种情况,了解抽象类的基本应用。 教学重点:多态 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课堂讲解及操作示范、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五、实践环节 本课程实践共安排 16 学时,上机 6 学时,习题课 2 学时,讨论课 2 学时,实验 6 学时。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实验是学习“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上机实验提高动手操作能 95 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实验的主要环境是 Visual C++,通过实验学生应 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以后从事软件开发打下良好基础。 (二)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学时数 实验类型 必选/可选 1 类的继承和派生 2 验证 必选 2 综合设计 4 设计 必选 (三)考试(考核)方式 任课教师对每次实验结果进行检查,并审阅每个学生的实验报告,根据实验完成情况和 报告,以百分制评定成绩。 (四)主要仪器设备 1.硬件:PC 机,要求每位学生一台。 2.软件:VC++6.0。 六、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查课,实验考核占 80 分,平时成绩(上机作业+书面作业+出勤)占 20 分, 共计 100 分。 七、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注:第一本为教材。 书名 出版社 作者 出版年份 C++程序设计(第三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谭浩强 2004 C++语言程序设计 (第 3 版)学生用书 清华大学出版社 郑莉,董渊,张瑞丰 2004 制 定:计算机应用教研室 执笔人:常文萃 审定人:邓曦辉 96 《网页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1214C 总学时:48(讲授学时:32 实践:16) 学分:2 适用专业:网络工程 先修课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 后继课程:Web 编程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网页设计是网络工程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任选课程。 本课程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将实例穿插于理论授课之中,实例又来源于工程 实际,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该课程的开设,旨在使学生掌握开发网络程序的基 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并运用所学知识开发出企事业需要的各种形式的网站,培养学生的应用 能力、再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的基本要求 1.充分利用高级程序语言的编程技巧、计算机网络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相关知识点, 来培养网页的设计与制作方面的学习和实际动手能力。 2.在教学环节设计上,以操作技能为主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在熟练实际操 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理论的理解,特别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运 用方法进行操作并能运用相关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3.在记忆的基础上,掌握 HTML 语言中的各类页面标签,达到无需使用任何网页开发 工具的辅助下,在记事本与浏览器的环境下即可编辑一个静态网页。 4.学习并了解一些基础的 CSS 样式表的标签以及一些规则,可以设计简单的页面布局。 5.学习并了解一些简单的 JavsScript 的对象、函数、语法规则,能够编写简单的网页 脚本。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学时分配) 第一章 HTML 基础 (2 学时) 教学内容:1.1 什么是 HTML 1.2 创建网页 1.3 发布网页 教学要求:了解 HTML 的含义,会创建一个简单的页面,理解发布网页的方法。 教学重点:创建空白页的 HTML 面;空白 HTML 页面中标签的含义;如何发布页面。 97 第二章 文本格式 (4 学时) 教学内容:2.1 文本分段 2.2 控制文本的显示效果 2.3 列表格式 2.4 创建超链接 2.5 网站实例 教学要求:掌握文本分段的方法,控制文本显示,列表标签,超链接标签。 教学重点:段落标记符 P 和换行标记符 BR;水平线标记符 HR;字体控制标记符 FONT; 有序列表;相对地址与绝对地址;页面链接。 第三章 使用图像 (2 学时) 教学内容:3.1 网页图像基础 3.2 图像处理基本操作 3.3 图像标记符 IMG 3.4 使用图像映射 教学要求:了解网页中常用的集中图像格式;掌握在网页中插入图像的方法;理解创建图像 映射。 教学重点:位图与矢量图;网页图像格式;插入图像;设置图像属性;创建图像映射。 第四章 表格与框架 (4 学时) 教学内容:4.1 创建表格 4.2 表格的属性设置 4.3 使用表格设计网页布局 4.4 创建框架 4.5 控制框架的显示效果 4.6 使用框架设计网页布局 教学要求:掌握创建表格的方法,会设置表格的各种属性。 教学重点:表格中各种标签含义;控制表格和单元格大小;框架的嵌套;边框效果。 第五章 表单与特殊对象 教学内容:5.1 创建表单 5.2 创建表单控件 5.3 设置控件的标签 5.4 网页中的特殊对象 5.5 创建 Flash 对象 98 (4 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表单的意义,掌握表单的定义和使用方法,了解网页中的特殊对象。 教学重点:FORM 标记符;创建表单控件;网页中的特殊对象。 第六章 CSS 技术 (4 学时) 教学内容:6.1 CSS 入门 6.2 在网页中使用 CSS 6.3 CSS 样式定义 6. 4 CSS 属性 6. 5 CSS 过滤器效果 教学要求:熟练在标记符中直接嵌套样式信息,在 STYLE 标记符中定义样式信息,链接外 部样式表中的样式信息;掌握一些常用的样式属性。 教学重点:在网页中使用 CSS;CSS 样式定义;CSS 的基本属性。 JavaScript 与 DHTML 技术 第七章 (2 学时) 教学内容:7.1 使用客户端脚本 7.2 JavaScript 简介 7.3 DHTML 技术 教学要求:掌握简单的 JavaScript 对象,以及语法规则。 教学重点:JavaScript 语言基础;使用 JavaScript 对象;理解 DHTML 的意义。 第八章 XML 入门 (4 学时) 教学内容:8.1 什么是 XML 8.2 XML 文档规则 8.3 显示 XML 文档 8.4 文件类型定义 8.5 XML 模式 8.6 XML 样式表(XSL) 8.7 XML 编程接口 教学要求:理解 XML;了解 XML 的语法。 教学重点:XML 的定义;XML 的语法;显示 XML 文档的方法; 第九章 用 Dreamweaver 制作网页 教学内容:9.1 Dreamweaver 的界面 9.2 创建与管理站点 9.3 文本修饰与超链接 9.4 使用图像 99 (4 学时) 9.5 使用多媒体对象 9.6 设计页面版式 9.7 表单与行为 9.8 使用 CSS 样式 教学要求:熟悉 Dreamweaver 中的常用的菜单;掌握编辑文本、图像、多媒体对象、表单 的方法。 教学重点:制作网页的一般过程;插入图像;使用声音与视频;使用表格排版;创建表单。 第十章 实际技能训练 (2 学时) 教学内容:10.1 实训 1——基本 HTML 文件的编辑 10.2 实训 2——设置文本格式 教学要求:掌握基本 HTML 文件的编辑方法;掌握设置文本格式的方法。 教学重点:熟练使用网页编辑软件工具完成技能训练的要求。 四、教学方法 课程采用讲解、多媒体课件演示及操作示范、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五、实践环节 本课程实践共安排 16 学时,主要用于上机实践操作。 六、考核方式 考试采用考查方式,考试成绩由平时成绩、网站系统的成绩两部分组成。 1.平时成绩:30%,主要包括学生出勤、课堂表现。 2.网站系统成绩:70%,主要包括网站设计报告、网站系统。 七、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注:第一本为教材。 书名 出版社 作者 出版年份 网页制作教程(第三版) 人民邮电出版社 赵丰年 2008 Dreamweaver CS5 网页设计与制作 基础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 文杰书院 2012 ASP.NET 应用开发案例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 徐大伟 2012 制 定:计算机网络教研室 执笔人:杜垚 审定人:左金平 100 《网络综合布线》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1215C 总学时:48(讲授学时:32 实践:16) 学分:2 适用专业:网络工程 先修课程:计算机网络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网络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任选课。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学会网络组建过 程中布线方法和网线的测试,培养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分析及解决网络布线过程中遇到的各 种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了解综合布线系统的特点、组成及功能;了解智能建筑及智能 小区的要求与实现;掌握在布线系统平台上,通过各种信息手段完成信息传递交流,加深对 计算机网络的认识,并培养本专业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二、教学的基本要求 1.了解计算机网络互联设备与常用的传输介质。 2.掌握网络综合布线系统结构与系统设计。 3.掌握网络工程施实用技术。 4.了解无线网络技术与应用。 5.掌握网络测试原理与应用。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综合布线系统概述 (2 学时) 教学内容:1.1 综合布线系统简述 1.2 综合布线系统功能介绍 1.3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的优点 1.4 综合布线系统的适用范围 1.5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的标准 1.6 综合布线系统的应用 1.7 智能建筑的基本概念 1.8 综合布线系统的意义和发展趋势 教学要求:掌握综合布线系统的定义;掌握综合布线系统标准;了解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等 级;掌握综合布线工程设计结构、指标。 教学重点:综合布线系统的概念;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要点;综合布线系统的标准。 101 第二章 网络传输介质 (2 学时) 教学内容:2.1 同轴电缆 2.2 双绞线 2.3 光纤 教学要求:掌握各种传输介质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教学重点:双绞线和光纤的使用方法。 第三章 网络互连设备 (2 学时) 教学内容:3.1 网络协议 3.2 中继器 3.3 集线器 3.4 网桥 3.5 交换机 3.6 路由器 3.7 网关 3.8 调制解调器 3.9 网卡 3.10 防火墙 教学要求:了解各种设备的特点,掌握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工作原理和接口特性。 教学重点:各种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接口特性。 第四章 网线连接器 (2 学时) 教学内容:4.1 双绞线连接器 4.2 同轴电缆连接器 4.3 光纤连接器 教学要求:掌握双绞线、光纤的连接方式。 教学重点:双绞线、光纤连接器的使用。 第五章 布线系统的组成要素 教学内容:5.1 线缆 5.2 布线路径 5.3 布线间 5.4 墙面板 教学要求:掌握布线系统各要素的概念以及构成。 102 (2 学时) 教学重点:布线系统各要素的构成。 第六章 布线工具 (2 学时) 教学内容:6.1 常用的布线工具 6.2 线缆测试工具 6.3 其他布线耗材 教学要求:掌握各种布线工具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教学重点:常用布线工具的使用方法。 第七章 网络方案的设计 (4 学时) 教学内容:7.1 网络结构和标准概述 7.2 网络拓扑结构的选择 7.3 网络标准的选择 7.4 网络介质的选择 7.5 互连设备的选择 教学要求:熟悉常见的网络拓扑;了解各种网络标准;能根据网络种类选择相应的网络标准、 介质、互连设备。 教学重点:如何选择网络标准、介质、互连设备。 第八章 无线网络与无线介质 (4 学时) 教学内容:8.1 无线网络概述 8.2 无线网络标准和协议 8.3 无线介质 8.4 蓝牙技术概述 8.5 WAP 教学要求:了解无线网络的概念与特点;掌握无线网络的协议;掌握无线网卡的组成与工作 原理;掌握微波扩频技术;了解无线网络的连接与交换技术。 教学重点:无线网络的协议;微波扩频技术。 第九章 综合布线工程设计技术 教学内容:9.1 综合布线的工程设计 9.2 工作区子系统的设计 9.3 水平干线子系统的设计 9.4 管理子系统的设计 9.5 垂直干线子系统的设计 103 (4 学时) 9.6 设备间子系统的设计 9.7 建筑群子系统的设计 9.8 网络工程的总体设计 教学要求:了解各子系统的设计规范;掌握工作区连接件的设计方法;掌握水平子系统的设 计步骤;掌握干线子系统的设计步骤;掌握设备间及配线间设计方法;掌握管 理区设计步骤;掌握建筑群干线子系统布线方法。 教学重点:工作区连接件的设计方法;水平子系统的设计步骤;干线子系统的设计步骤;设 备间及配线间设计方法;管理区设计步骤;建筑群干线子系统布线方法。 第十章 布线技术与应用 (2 学时) 教学内容:10.1 布线系统的等级 10.2 布线系统的设计要点 10.3 布线实用技术 10.4 经典案例分析 教学要求:掌握常用的布线技术。 教学重点:常用的布线技术。 第十一章 布线系统的测试技术 (4 学时) 教学内容:11.1 测试概述 11.2 测试标准与要求 11.3 电缆的两种测试 11.4 网络听证与诊断 11.5 测试仪的种类与技术指标 教学要求:掌握电缆的测试;掌握测试仪的种类与技术指标; 教学重点:电缆的测试。 第十二章 网络布线实例 (2 学时) 教学内容:12.1 校园网布线系统 12.2 政府网布线系统 12.3 企业网布线系统 12.4 智能小区布线系统 12.5 其他网络布线系统 12.6 布线系统的验收与鉴定 教学要求:掌握网络工程布线施工技术要点,了解各种布线系统的技术要求。掌握文档与系 104 统测试验收 教学重点:网络工程布线施工技术要点。 四、教学方法 课程采用教师讲授、课件演示及操作示范、课堂讨论、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法。 五、实践环节 本课程实践共安排 16 学时,其中实训 8 学时,习题课 2 学时,讨论课 6 学时。 六、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为考查,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组成。 1.平时成绩:30%。 2.期末考试:70%。 七、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注:第一本为教材。 书名 出版社 作者 出版年份 网络综合布线与施工实用教程 电子工业出版社 梁广民 2010 综合布线 机械工业出版社 刘国林 2005 网络工程与综合布线培训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 赵腾任 2003 无线网络设计 机械工业出版社 莫蓉蓉 2002 网络综合布线系统与施工技术 机械工业出版社 黎连业 2000 制 定:计算机网络教研室 执笔人:芦彩林 审定人:左金平 105 106 《Web 编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1216C 总学时:48(讲授学时:32 实践:16) 学分:2 适用专业:网络工程 先修课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 后继课程:大型数据库应用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Web 编程是网络工程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任选课程。 本课程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将实例穿插于理论授课之中,实例又来源于工程 实际,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该课程的开设,旨在使学生掌握开发网络程序的基 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同时又能复习程序设计和计算机网络的相关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开发 出企事业需要的各种形式的网站,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再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锻炼 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避免理论与实际脱节。 二、教学的基本要求 1.充分利用高级程序语言的编程技巧、计算机网路和数据库的相关知识点,结合 C#语 言,能在 Studio 环境中开发简单的应用程序。 2.为了加快网站的开发速度,在.net 环境中提供了许多的 web 控件,要求学生快速掌 握系统控件,并能根据实际情况自定义用户控件的属性和方法,并能在其它网页中调用用户 控件。 3.为了使整个网站保持相同的风格,要求学生掌握样式表的使用;同时管理众多的网 页比较复杂,系统提供了导航控件,学生会使用导航控件来管理整个网站中的网页。 4.动态网站中的数据不断变化,学生要掌握系统提供的连接控件来实现把数据库中的 数据读取到网页中,同时利用连接控件把网页搜集到的数据再存储回数据库中。 5.为了增强网站的通用性和可移植性,掌握系统提供的配置文件的使用。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学时分配) 第一章 ASP.NET 开发基础 (2 学时) 教学内容:1.1 ASP.NET 开发基础 1.2 搭建 ASP. NET 开发环境 1.3 创建第一个 ASP. NET 应用程序,熟悉使用调试菜单 1.4 搭建网站架构,美化网页布局 107 教学要求:熟悉使用 Visual Studio2008 开发环境,搭建网站架构。 教学重点:页面与服务器的交互;创建虚拟目录;配置开发环境;应用程序创建。 C#语言快速掌握 第二章 (6 学时) 教学内容:2.1 数据类型 2.2 常量和变量 2.3 运算符 2.4 流程控制 2.5 类和对象 2.6 类的属性定义 教学要求:掌握 C#语言中的数据类型、运算符、类等知识点,能利用 C#语言开发应用程序。 教学重点:数据类型;变量和常量;运算符;流程控制;类的多态与继承;类的属性。 第三章 Web 控件 (6 学时) 教学内容:3.1 Web 控件类 3.2 Web 控件的事件 3.3 列表控件 3.4 验证控件 3.5 Rich 控件 教学要求:掌握常用 Web 服务器控件的属性设置和数据绑定。 教学重点:Web 控件常用属性设置;列表控件的数据绑定;验证控件设置;Rich 控件设置。 第四章 用户控件 (1 学时) 教学内容:4.1 用户控件的概述 4.2 用户控件的创建 4.3 用户控件使用 教学要求:掌握用户控件的创建和使用,完善用户控件的功能。 教学重点:用户控件的概述;用户控件的创建和使用;用户控件功能的实现。 第五章 样式、主题和母版页 (2 学时) 教学内容:5.1 样式 5.2 主题 5.3 模板页 教学要求:掌握样式、母版页的定义和使用方法,了解添加主题的意义。 教学重点:样式的创建与使用;母版页的使用。 第六章 页面导航 108 (1 学时) 教学内容:6.1 站点导航 6.2 TreeView 服务器控件 6.3 Menu 服务器控件 教学要求:熟练使用 SiteMapDataSource、TreeView 和 Menu 控件,能编写站点地图文件。 教学重点:站点地图文件的配置;SiteMapDataSource 控件;TreeView、Menu 控件设置。 ASP.NET 常用对象 第七章 (2 学时) 教学内容:7.1 基本输出对象 Response 7.2 基本输入对象 Request 7.3 ViewState 对象 7.4 Session 对象 7.5 Application 对象 教学要求:掌握 ASP.net 中内置对象的常用属性和方法。 教学重点:基本输入/输出对象;ViewState 对象;Session 和 Application 对象。 ADO.NET 数据库编程 第八章 (6 学时) 教学内容:8.1 ADO.NET 的基本对象 8.2 连接数据库 8.3 读取数据 8.4 使用 DataReader 8.5 填充数据集和数据封装 教学要求:利用 ADO.NET 组件来实现对数据库的各种操作。 教学重点:ADO.NET 的组件结构;使用 ADO.NET 组件访问数据库;使用 ADO.NET 组件 操作数据库;填充和访问数据集;对共性操作进行类的封装。 第九章 数据绑定和数据控件 (4 学时) 教学内容:9.1 数据绑定简介 9.2 数据源控件 9.3 GridView 控件 9.4 DetailsView 控件 教学要求:掌握常用数据绑定控件的使用方法。 教学重点:简单数据绑定;数据源控件;GridView、DetailsVies 控件属性的设置和数据的操 作。 第十章 配置 ASP.NET 应用程序 教学内容:10.1 使用 web.config 进行配置 109 (1 学时) 10.2 使用 global.asax 进行配置 教学要求:掌握配置文件的配置方法。 教学重点:使用 web.config 和 global.asax 进行配置;理解全局配置文件中的各方法的运行次 序。 第十一章 网络书店 (1 学时) 教学内容:11.1 功能分析 112 系统设计 11.3 数据访问和存储层的实现 11.4 业务逻辑层 11.5 表示层的实现 教学要求:掌握网站的各逻辑层设计与实现,把握网站整体开发流程。 教学重点:数据库设计;各逻辑层的设计实现。 四、教学方法 课程采用讲解、多媒体课件演示及操作示范、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五、实践环节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实验应使学生掌握 C#语言、SQL 语言的应用,掌握 ASP.NET 中 Web 控件的数 据绑定,内置对象的应用和与数据库联接的方法等内容,结合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编程等知 识点锻炼学生开发系统的实践能力。要求学生完成实验的编程、调试和实验报告的整理工作。 (二)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本课程实践共安排 16 学时,其中上机练习 4 学时,必选实验 6 学时,课堂讨论 6 学时。 1.上机练习。主要包括用户自定义控件、各个常用对象在网页中的应用、页面导航控 件三方面知识点的练习,按照 1:2:1 分配学时。 2.课堂讨论。主要包括 ASP.NET 环境下网站架构的搭建、模板页的设计、SqlCommand 类三种执行方法的应用三方面知识点的讨论,各占 2 学时。 3.必选实验学时分配如下表所示。 110 序 实验项目名称 实验 计划 必选/ 类型 学时 可选 2 必选 验证 2 必选 验证 2 必选 实验主要内容 号 利用 C#语言,完善 Shape 类文 1 基 于 C# 语 言 的 件,要求类成员包括方法、属性、 Shape 父 类 和 子 类 变量等;实现子类文件的编写, 设计 的编写 体现类的继承与多态;完成类的 实例化。 在网页中设置多个验证控件的 2 验证控件的使用 属性,能对数据进行筛选。 利用数据源控件,实现 3 GridView 控件属性 GridView 中数据的删除、更新 设置和数据的操作 和插入操作,实现分页和排序显 示数据。 (三)实验考试(考核)方式 1.学生实验总成绩=实验操作 60%+实验报告 40%。 2.教师对学生实验操作的考核内容:学生的实验结果是否正确、实验完成情况。 3. 教师对学生实验报告的考核内容:学生的实验报告描述是否准确、有无逻辑错误等 情况。 (四)主要仪器设备 1.软件:Window NT,SqlServer2005,Microsoft Visual Stdio2008。 2.硬件:PC 机,要求每位学生一台。 六、考核方式 考试采用考查方式,考试成绩由平时成绩、网站系统的成绩二部分组成。 1.平时成绩:30%,主要包括学生出勤、实验成绩和课堂表现三部分,说明如下: (1) 学生出勤。在整个学期中,随机点名至少 3 次,检查学生的到课情况,占 10%。 (2) 实验成绩。三个必选实验(3:3:4),占 10%。 (3) 课堂表现。看学生上课状态、课程理解程度、上机调试情况等,占 10%。 2.网站系统成绩:70%,主要包括网站设计报告、网站系统两部分,说明如下: (1) 网站设计报告。对网站开发流程的描述是否清晰,对网站整体架构的设计是否合理, 图表说明是否准确等,占 20%。 (2) 网站系统。网站整体运行平稳、界面美观、内容充实、功能齐全,占总成绩的 111 50%。 七、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注:第一本为教材。 书名 出版社 作者 出版年份 Visual Studio2008 ASP.NET 实用开 发教程(C#) 清华大学出版社 张正礼、陈文臣等 2010 马秀麟 2012 动态网站设计与开发 (ASP.NET 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ASP.NET 安全编程入门经典 清华大学出版社 Barry Dorrans 2011 ASP.NET 4.0 网站开发与项目实战 清华大学出版社 张正礼 2012 ASP.NET 应用开发案例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 徐大伟 2012 制 定:计算机应用教研室 执笔人:王溢琴 审定人:邓曦辉 112 《人工智能》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1217C 总学时:48(讲授学时:42 实践:6) 学分:2 适用专业:网络工程 先修课程:数据结构与算法、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人工智能是网络工程专业的选修课,本课程主要研究如何利用计算机自动模拟人类智能 行为的原理和方法,这些技术在计算机科学以及其他相关专业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在教学 过程中综合运用先修课程中所学到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结合对各种实际应用问题的分析,进 行人工智能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传授,为学生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未来的工作中,以及 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领域;理解知识及表示方法等概 念,并掌握一阶谓词逻辑表示法、产生式表示法、框架表示法和语义网络表示法等知识表示 方法;理解推理、推理的策略和不确定推理等概念,并掌握归结推理的实际应用和不确定推 理方法;理解搜索的基本概念及其搜索策略;了解机器学习以及各种学习方法,并掌握机器 学习系统的基本模型;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1章 概述 (4 学时) 教学内容: 1.1 什么是人工智能 1.2 为什么要研究人工智能 1.3 人工智能的研究途径与方法 1.4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1.5 人工智能学科的发展概况 教学要求:了解人工智能的概念、研究途径与方法及分支领域、基本技术和发展概况。 教学重点:人工智能的概念及研究领域。 第2章 逻辑程序设计语言 Prolog 教学内容: 2.1 Prolog 基础 2.2 Turbo Prolog 程序设计 教学要求:了解 Prolog 基础,掌握 Prolog 编程方法。 113 (4 学时) 教学重点:Prolog 编程方法。 第3章 基于图搜索的问题求解 (12 学时) 教学内容: 3.1 状态图搜索 3.2 状态图搜索问题求解 3.3 与或图搜索 3.4 与或图搜索求解 3.5 博弈树搜索 教学要求:了解状态图、与或图及博弈树的表示方法,掌握与或图的启发式搜索算法 AO* 和博弈树的搜索。 教学重点:搜索方法的应用。 第4章 基于遗传算法的随机优化搜索 (4 学时) 教学内容: 4.1 几个基本概念 4.2 基本遗传算法 4.3 遗传算法应用举例 4.4 遗传算法的特点与优势 教学要求:掌握一阶谓词演算的体系及归结方法遗传算法基本概念,了解遗传算法的应用。 教学重点:遗传算法基本概念。 第5章 知识表示与推理 (10 学时) 教学内容: 5.1 概述 5.2 谓词公式及其推理 5.3 产生式规则及其推理 5.4 几种结构化知识表示及其推理 教学要求:掌握谓词和产生式规则,了解产生式系统的组成及运行机理,掌握单元表示、语 义网络、概念从属和框架等知识表示方法。 教学重点:产生式系统组成、单元表示、语义网络、概念从属和框架等知识表示方法及应用。 第6章 机器学习与知识发现 (4 学时) 教学内容: 6.1 机器学习与知识发现的概念 6.2 符号学习 6.3 神经网络学习 6.4 知识发现与数据挖掘 教学要求:了解机器学习的系统结构以及各种机器学习的方法。 114 教学重点:机器学习的系统结构和各种机器学习方法。 第7章 专家系统 (4 学时) 教学内容: 7.1 什么是专家系统 7.2 专家系统的结构 7.3 专家系统设计与实现 教学要求:掌握专家系统的基本概念,了解专家系统的应用。 教学重点:专家系统的基本概念。 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为主,采用提问式、启发式、通过举例、比较来完成教学。课外要 求学生多参阅一些人工智能方面的书籍,了解人工智能领域中目前最前沿的一些学科知识。 五、实践环节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人工智能实验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人工智能的原理和算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设计算 法的能力,并进一步提高将算法转化成程序代码的能力和调试程序的水平。要求学生在实验 指导老师的帮助下自行完成编程、调试、分析结果和实验报告的整理工作。实验学时数为 6 学时。 (二)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序 实验项目名称 号 1 实验 计划 必选/ 类型 学时 可选 验证 2 必选 设计 2 必选 验证 2 必选 实验主要内容 Prolog 语言编程 调试运行简单的 Prologt 程序,如 练习 描述亲属关系的 Prolog 程序等。 对于指定的(程序内定的)初始 问题状态,上机输入调试运行程 序,给出自动求解步骤;原估价 2 求解八数码问题 函数为“不在位”的数码个数, 请修改估价函数为“不在位的数 码距离正确位置的距离” 。 3 图搜索问题求解 以某交通图中两地之间路径为例, 程序练习 用状态图搜索问题求解。 115 (三)实验考试(考核)方式 1.学生实验总成绩=平时成绩 10%+实验操作 80%+实验报告 10%。 2.教师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内容:学生的预习、考勤情况。 3.教师对学生实验操作的考核内容:学生的实验结果是否正确、实验原理掌握情况。 (四)主要仪器设备 1.软件:Turbo Prolog 或 Visual Prolog。 2.硬件:PC 机,要求每位学生一台。 六、考核方式 考试采用考查方式,考试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平时成绩占 20%,期末考 核占 80%。平时成绩=实验成绩(10%)+平时考勤和作业(10%)。 七、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注:第一本为教材。 书名 出版社 作者 出版年份 人工智能技术简明教程 人民邮电出版社 廉师友 2011 人工智能 清华大学出版社 马少平、朱小燕 2008 人工智能原理(第三版)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廉师友 2007 人工智能学习辅导与实 验指导 清华大学出版社 周金海 2008 制 定:计算机应用教研室 执笔人:何淑贤 审定人:邓曦辉 116 117 《数据挖掘》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1218C 总学时:48(讲授学时:42 实践:6) 学分:2 适用专业:网络工程 先修课程:数据库系统、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后继课程:无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数据挖掘是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的延伸,是网络工程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任选课程。 本课程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在本科期间掌握数据挖掘基本概念和算法以及如何运用数据 挖掘来解决实际问题,了解某个数据挖掘解决方案对特定问题是否切实可行,利用基本的统 计和非统计技术评估数据挖掘结果。重点掌握几种数据挖掘策略及每种策略的适用时机;如 何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建立模型来解决问题。 本课程要求学生从理论上掌握数据挖掘理论的有关知识,在实践过程中能利用数据挖掘 工具如 SQL Server 2005 和一些用于数据挖掘的数据集进行数据挖掘并解释其输出结果。通 过该课程的学习能独立完成数据挖掘的研究工作。 二、教学的基本要求 1.该课程有很强的专业理论性,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数据挖掘的基础知识和一些算法: 1)数据挖掘基础知识 2)数据仓库基本概念、数据处理及数据仓库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3)关联规则算法(Apriori 算法和 FP-growth 算法) 4) 决策树分类算法(ID3 和 C4.5 算法) 5) 数据聚类算法(K-means 聚类算法) 2.该课程有很强的实践应用性,要求学生能够按照模型要求采集数据、处理数据、熟 练使用 SQL Server 2005 进行挖掘,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写出规则意义。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学时分配) 第一讲 数据挖掘基础知识(2 学时) 教学内容:1.1 为什么要进行数据挖掘 1.2 数据挖掘的定义(广义和狭义) 1.3 数据挖掘的主要功能 教学要求:掌握数据挖掘的定义,了解数据挖掘的主要功能。 118 教学重点:数据挖掘定义 第二讲 数据仓库基础知识 (6 学时) 教学内容:2.1 数据仓库的特点与组成 2.2 数据仓库的概念与方法 2.3 数据仓库的技术与产品 2.4 数据仓库的产生、发展与未来 教学要求:掌握数据仓库基本概念,了解数据仓库技术与产品。 教学重点:数据仓库基本概念。 第三讲 数据集市 (2 学时) 教学内容:3.1 数据集市的诞生 3.2 数据集市的定义 3.3 数据集市的分类 教学要求:了解数据集市的诞生、定义及分类。 教学重点:数据集市的分类。 第四讲 数据仓库的数据存储与处理 (4 学时) 教学内容:4.1 元数据、调和数据的定义 4.2 ETL 的含义及各个过程 4.3 数据综合级别与粒度的确定 教学要求:了解元数据、调和数据的定义,掌握 ETL 技术。 教学重点:ETL 过程。 第五讲 数据仓库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2 学时) 教学内容:5.1 数据仓库系统包含的主要部分 5.2 建立数据仓库的两种模式 教学要求:了解数据仓库系统的构成,掌握建立数据仓库的两种模式。 教学重点:数据仓库的两种建模方法。 第六讲 关联规则 (6 学时) 教学内容:6.1 关联规则基本概念 6.2 关联规则度量标准 教学要求:掌握关联规则的基本概念和度量标准。 教学重点:关联规则。 第七讲 Apriori 算法 119 (4 学时) 教学内容:7.1 Apriori 算法原理 7.2 Lk 的含义 教学要求:掌握 Apriori 算法基本原理及涉及到的 Ck 和 Lk 含义。 教学重点:求 Lk。 第八讲 FP-growth 算法 (4 学时) 教学内容:8.1 FP-growth 算法基本概念 8.2 构建 FP-tree 8.3 树的遍历 教学要求:掌握 FP-growth 算法的基本概念和 FP-tree 的构建、遍历。 教学重点:FP-tree 的构建。 第九讲 比较两种算法(Apriori 算法和 FP-growth 算法)(4 学时) 教学内容:9.1 模型评价 9.2 FP-tree 的优点 9.3 分别使用两种算法解决问题 教学要求:找到 Apriori 算法的瓶颈所在,总结 FP-tree 的优点。 教学重点:模型评价。 第十讲 数据分类 (6 学时) 教学内容:10.1 分类问题概述 10.2 分类的过程和评价准则 10.3 决策树算法 ID3 10.4 ID3 算法应用举例 10.5 决策树算法 C4.5 10.6 决策树剪枝 教学要求:掌握分类问题基本概念和决策树分类算法的 ID3、C4.5 算法。 教学重点:决策树分类算法的 ID3、C4.5 算法。 第十一讲 数据聚类 (2 学时) 教学内容:11.1 聚类分析概述 11.2 聚类分析中相似度的计算方法 11.3 K-means 聚类算法 11.4 层次聚类方法 教学要求:掌握聚类的基本概念和 K-means 聚类算法。 120 教学重点:K-means 聚类算法。 四、教学方法 课程采用课堂讲授、互动讨论、课堂练习及课外开放式作业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五、实践环节 本课程实践共安排 6 学时,其中上机练习 4 学时,数据采集和预处理 2 学时。 六、考核方式 考查,开卷考试,考试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 1.平时成绩:30%,主要指实践环节和出勤成绩。说明如下: 2.期末考试:考试 70%。 七、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注:第一本为教材。 书名 出版社 作者 出版年份 数据挖掘技术在教育领 域的应用研究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武丽芬、王秀华 2012 大数据时代:生活、工 作与思维的大变革 浙江人民出版社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 格、肯尼思•库克耶 2012 制 定:计算机应用教研室 执笔人:武丽芬 审定人:邓曦辉 121 《软件工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11219C 总学时:48(讲授学时:42 实践:6) 学分:2 适用专业:网络工程 先修课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原理 后继课程:软件测试、软件建模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软件工程是网络工程专业中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主干课程。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软件项目开发和维护的一般过程,掌握软件开发的传统方 法和最新方法,为更深入地学习和今后从事软件工程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开设本课程,使学生树立软件开发的基本思想,掌握软件工程方法学,学习其开发 技术与技巧,从而能把掌握的计算机技术熟练、灵活地运用到软件开发的实践当中,达到综 合运用理论,理论结合实践的目的,进而把所掌握的知识融会贯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的基本要求 1.了解软件的发展史和软件危机的起因及软件工程的有关概念及要素。 2.了解需求分析的目标、任务、获取方法及可行性研究的方法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 要内容,掌握结构化分析方法。 3.了解软件概要设计的原则和过程及软件设计规格说明和设计评审的主要内容,掌握模 块划分的评价标准、结构化设计方法、常用的详细设计的表达方法。 4.了解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原则、程序设计的风格、效率的提高方法,掌握度量程序复 杂度的 McCabe 方法和 Halstead 方法。 5.了解软件测试的过程、策略及测试用例的设计方法,掌握逻辑覆盖、基本路径测试、 等测试用例设计方法,掌握软件测试中的可靠性分析方法。 6.了解用面向对象方法构造软件的开发过程及面向对象分析方法、面向对象设计方法。 7.了解软件复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8.了解软件项目管理的过程及软件度量的种类。 9.了解软件质量保证的概念、软件过程与过程改进的概念及软件过程能力评估的模型, 了解软件工程标准化的概念。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学时分配) 第一章 软件工程概述 122 (2 学时) 教学内容:1.1 软件危机、软件工程概念 1.2 软件生命周期 1.3 软件过程 教学要求:正确理解软件危机和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软件生命周期及各种模型、进行审查 和复审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软件过程 第二章 可行性研究 (4 学时) 教学内容:2.1 可行性研究的任务 2.2 可行性研究的步骤 2.3 系统流程图 2.4 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 2.5 成本/效益分析 教学要求:理解可行性分析的步骤、数据流图、数据字典。 教学重点:数据流图。 第三章 需求分析 (4 学时) 教学内容:3.1 需求分析的任务 3.2 与用户沟通获取需求的方法 3.3 分析建模与规格说明 3.4 实体-联系图 3.5 数据规范化 3.6 状态转换图 3.7 其他图形工具 3.8 验证软件需求 教学要求:正确掌握需求分析的方法、需求规格说明书的任务和原则、验证需求,了解图形 工具。 教学重点:需求分析的任务和分析过程。 第四章 总体设计 教学内容:4.1 设计过程 4.2 设计原理 4.3 启发规则 4.4 描绘软件结构的图形工具 123 (6 学时) 4.5 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 教学要求:掌握软件设计的概念与原则,总体设计的步骤、方法,图形工具。 教学重点:总体设计的过程及遵循的概念和原理。 第五章 详细设计 (6 学时) 教学内容:5.1 结构程序设计 5.2 人机界面设计 5.3 过程设计的工具 5.4 面向数据结构的设计方法 5.5 程序复杂程度的定量度量 教学要求:理解详细设计方法,程序复杂度的定量度量,详细设计的工具。 教学重点:详细设计的方法及工具。 第六章 实现 (8 学时) 教学内容:6.1 编码 6.2 软件测试基础 6.3 单元测试 6.4 集成测试 6.5 确认测试 6.6 白盒测试技术 6.7 黑盒测试技术 6.8 调试 6.9 软件可靠性 教学要求:理解一般的编码原则;掌握软件测试的概念、测试的目标、方法和测试步骤并设 计测试方案;正确理解调试、软件可靠性。 教学重点:软件测试目标,测试方法,设计测试方案。 第七章 维护 教学内容:7.1 软件维护的定义 7.2 软件维护的特点 7.3 软件维护过程 7.4 软件的可维护性 7.5 预防性维护 7.6 软件再工程过程 124 (2 学时) 教学要求:掌握软件维护的定义、分类、特点、可维护性,了解软件维护过程。 教学重点:维护活动及可维护性。 第八章 面向对象方法学引论 (4 学时) 教学内容:8.1 面向对象方法学概述 8.2 面向对象的概念 8.3 面向对象建模 8.4 对象模型 教学要求:掌握基本概念,了解面向对象建摸。 教学重点: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 第九章 面向对象分析 (2 学时) 教学内容:9.1 面向对象分析的基本过程 9.2 需求陈述 9.3 建立对象模型 9.4 定义服务 教学要求:理解具体分析方法,了解面向对象分析的基本过程。 教学重点:建立面向对象建摸。 第十章 软件项目管理 (4 学时) 教学内容:10.1 估算软件规模 10.2 工作量估算 10.3 进度计划 10.4 质量保证 10.5 能力成熟度模型 教学要求:了解管理的基本内容、掌握估算工作量(COCOMO2 模型)模型和制定进度计 划(GANTT 图、工程网络)的工具,了解能力成熟度模型。 教学重点:管理的基本内容、估算工作量模型和制定进度计划的工具。 四、教学方法 采取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多媒体课件演示及操作示范、分组讨论、上机实践相结合的 方法。此外,应该由教师带领学生参观或参加一些实践活动。 五、实践环节 本课程实践共安排 6 学时。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25 软件工程是网络工程专业中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主干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只 有加强实践环节才能培养、训练学生软件开发能力,使学生能够把知识获取和项目实践两个 方面有机结合起来。 该课程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软件系统实例的开发与设计,不仅可以结合课程的教 学内容循序渐进进行设计方面的实践训练,而且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以及获得相关项目管理和团队合作等具体经验,培养学生对整体课程知识综合运用 和融会贯通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序 实验项目名称 实验 计划 必选/ 类型 学时 可选 验证 2 必选 综合 4 必选 实验主要内容 号 根据项目要求展开需求分析 1 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 工作,制作、并画出数据流图。 根据需求规格说明书、数据流 2 概要设计、详细设计 图设计软件结构,对项目做概 要设计和详细设计。 (三)实验考试(考核)方式 1.学生实验总成绩=平时成绩 20%+实验操作 60%+实验报告 20%。 2.教师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内容:学生的课堂表现、考勤情况。 3. 教师对学生实验操作的考核内容:学生的实验结果(20%)、实验原理掌握情况 (20%)、创新与协作(20%)。 4.教师对学生实验报告的考核内容:报告格式是否规范,符合要求,表达是否准确、 完整、简单明了。 (四)主要仪器设备 1.软件:根据学生所选题目,自行选择合理的工具软件。 2.硬件:PC 机,要求每位学生一台。 六、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考试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 1.平时成绩:20%,其中实验成绩占 10%,考勤和作业占 10%。 2.期末考试:卷面考试 80%。 126 七、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注:第一本为教材。 书名 出版社 作者 出版年份 软件工程导论(第五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张海藩编著 2008 软件框架设计的艺术 人民邮电出版社 (捷)JaroslavTulach 2011 软件工程之全程建模实现 机械工业出版社 青润 2010 软件工程导论学习辅导 清华大学出版社 张海藩编著 2008 软件工程课程设计 机械工业出版社 吕云翔等 2009 制 定:专业基础教研室 执笔人:武丽芬 审定人:王昌厚 127 《Linux 操作系统》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1220C 总学时:48(讲授学时:32 实践:16) 学分 2 适用专业:网络工程 先修课程:计算机导论、操作系统 后继课程:嵌入式软件设计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Linux 操作系统是网络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任选课程。Linux 操作系统是一款优秀的操 作系统,支持多用户、多线程、多进程,实时性好,功能强大且稳定。同时,它又具有良好 的兼容性和可移植性,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计算机平台上。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对 Linux 操作系 统的基础和应用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 Linux 系统的安装、配置、管理维护等技能,对 Linux 系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奠定在 Linux 系统上作进一步开发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 生应该掌握 Linux 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基础应用, 从而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二、教学的基本要求 1.学生能说出 Linux 的发展简史,主要特性及与 windows 的主要区别。 2.学生能在裸机或者已经装有 windows 系统的计算机上安装 Linux 操作系统。 3.能够使用 Linux 桌面环境下的日常软件。 4.能够在终端模式下使用基本的命令对计算机进行操作。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学时分配) 第一章 Linux 概况(2 学时) 教学内容:1.1 Linux 的起源 1.2 Linux 简介 1.3 Linux 的版本 1.4 Linux 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1.5 Linux 的各组成部分 1.6 Linux 的基本管理 教学要求:掌握 Linux 的基本功能,了解 Linux 的不同版本及各版本的特点,了解 Linux 的 特点及应用。 教学重点: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了解 Linux 操作系统的历史、现状及特点。 第二章 安装与删除 Linux 128 (2 学时) 教学内容:2.1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简介 2.2 安装前的准备工作 2.3 安装 Windows 与 RHEL Server 5 并存的计算机 2.4 安装仅有 RHEL Server 5 的计算机 2.5 首次启动 RHEL Server 5 2.6 安全删除 Linux 教学要求:了解 Linux 操作系统的安装和删除过程。 教学重点:了解 Linux 操作系统的安装和删除过程。 第三章 X Window 图形化用户界面 (2 学时) 教学内容:3.1 图形化用户界面简介 3.2 GNOME 桌面环境 3.3 桌面环境的相关设置 3.4 系统设置 3.5 切换桌面 3.6 KDE 桌面环境 教学要求:Linux 操作系统在图形界面下的使用,掌握 GNOME 和 Nautilus 的基本结构和主 要应用程序的功能以及操作,能定制个性化的桌面环境。 教学重点:Linux 操作系统在图形界面下的使用。 第四章 字符界面与 Shell (4 学时) 教学内容:4.1 字符界面简介 4.2 简单 Shell 命令实例 4.3 深入 Shell 4.4 文本编辑器 vi 4.5 图形化用户界面与字符界面 4.6 zhcon 中文平台 教学要求:掌握输入正确命令以完成简单的任务和文本编辑器 vi 的使用。 教学重点:使用基本的 Linux 简单命令。 第五章 用户与组群管理 教学内容:5.1 用户和组群的基本概念 5.2 桌面环境下管理用户和组群 5.3 管理用户和组群的 Shell 命令 129 (4 学时) 教学要求:掌握 Linux 系统的用户和工作组管理的基本概念,掌握用户帐号的添加、设置、 修改和删除及其相关的管理方法。 教学重点:用户和工作组管理的基本方法。 第六章 文件系统与文件管理 (4 学时) 教学内容:6.1 文件系统概述 6.2 磁盘管理 6.3 文件系统的配额管理 6.4 文件概述 6.5 文件权限 6.6 文件归档与压缩 6.7 RPM 软件包管理 教学要求:掌握文件系统的构成,掌握软盘、光盘以及优盘的挂载与卸载。掌握文件系统管 理的基本概念、策略、及其相关的后备管理方法。 教学重点:文件系统管理的策略及后备管理。 第七章 进程管理与系统监视 (4 学时) 教学内容:7.1 进程与作业管理 7.2 系统监视 7.3 系统日志管理 教学要求:理解进程的概念、进程的调度。 教学重点:管理进程和作业。 第八章 应用程序 (4 学时) 教学内容:8.1 应用程序的分类 8.2 OpenOffice.org 办公软件 8.3 GIMP 图像处理软件 8.4 Firefox 网页浏览器 8.5 gFTP 上传下载工具 8.5 Kopete 即时聊天工具 教学要求:熟悉 Linux 环境中最常用的应用程序。 教学重点:熟悉 Linux 环境中最常用的应用程序。 第九章 网络基础 130 (4 学时) 教学内容:9.1 Linux 网络配置基础 9.2 配置网络 9.3 Linux 网络服务 9.4 Linux 网络安全 教学要求:Linux 的网络配置和管理。 教学重点:Linux 的网络配置和管理。 第十章 网络服务器 (2 学时) 教学内容:10.1 Samba 服务器 10.2 DNS 服务器 10.3 WWW 服务器 10.4 FTP 服务器 教学要求:熟悉 Linux 环境中服务器的管理与配置。 教学重点:Linux 的 Samba 服务器管理与配置。 四、教学方法 课程采用课堂讲解、多媒体课件演示及操作示范、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五、实践环节 本课程实践共安排 16 学时。其中上机练习 8 学时,实验 8 学时。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在学生掌握 Linux 的基本知识及常用的操作命令基础上,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 力。实验学时数为 8 学时,实验数量为 3 个,要求学生在实验老师的帮助下完成实验和实验 报告的整理工作。 (二)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序 实验项目名称 Linux 的安装 2 Linux 的管理 3 Linux 的网络服务 计划 必选/ 类型 学时 可选 验证 2 必选 验证 4 必选 验证 2 必选 实验主要内容 号 1 实验 安装 Linux,掌握其安装过程,熟 悉 Linux 的启动过程和桌面环境 Linux 下的权限设置和帐号设置 Linux 的 网 络 设 置 和 Linux 的 Samba 服务器 (三)实验考试(考核)方式 131 1.学生实验总成绩=平时成绩 20%+实验操作 50%+实验报告 30%。 2.教师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内容:学生的预习、考勤情况。 3.教师对学生实验操作的考核内容:学生的实验结果是否正确、实验原理掌握情况。 (四)主要仪器设备 1.软件: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5。 2.硬件:PC 机,要求每位学生一台。 六、考核方式 考查,考试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组成。 1. 平时成绩:(30%)实验成绩+平时考勤和作业。 2. 期末考试:(70%)期末考试成绩。 七、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注:第一本为教材。 书名 出版社 作者 出版年份 Linux 基础及应用 中国铁道出版社 谢蓉 2008 计算机应用教程:Linux 基础 复旦大学出版社 谢蓉 2001 Linux 基础教程实验指导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谢蓉 2002 制 定:计算机应用教研室 执笔人:李俊丽 审定人:邓曦辉 132 《网络协议分析》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1221C 总学时:48(讲授学时:32 实践:16) 学分:2 适用专业:网络工程 先修课程: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安全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网络协议分析》是网络工程专业本科学生的一门专业任选课程。 本课程采用自底向上的方法来分析 TCP/IP 协议栈的核心源代码,主要内容包括:底层 技术、ARP、IP、ICMP、IGMP、RIP、UDP、TCP 等协议及各种协议的工作原理,并在此 基础上,学会使用不同协议下一些实用的程序。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网络 理论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基于网络内核的网络编程与软件开发能力。 二、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课程教学内容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让学生掌握底层技术、 ARP、IP、ICMP、IGMP、RIP、UDP、TCP 等协议的内容、报文结构的实现及各种协议的 工作原理。同时,在协议分析的基础上,学会使用不同协议下的一些实用程序。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学时分配) 第一章 底层技术 (2 学时) 教学内容:1.1 PPP 1.2 以太网及 IEEE 802.3 1.3 无线局域网 IEEE 802.11 1.4 网卡驱动和网络接口层的实现 教学要求:掌握 PPP、IEEE 802.3、IEEE802.11 的工作原理及网络接口层的实现。 教学重点:网络接口层的实现。 第二章 ARP (4 学时) 教学内容:2.1 ARP 的基本原理 2.2 ARP 报文格式和封装 2.3 ARP 软件整体结构 2.4 ARP 输入处理 2.5 发送 ARP 请求报文 2.6 ARP 缓冲区的管理 133 2.7 ARP 攻击 教学要求:了解 ARP 报文格式及结构,掌握 ARP 软件整体结构及 ARP 的工作原理,在此 基础上,理解 ARP 攻击的原理。 教学重点:ARP 报文结构的实现,ARP 的工作原理。 第三章 IP(4 学时) 教学内容:3.1 IP 数据报格式 3.2 IP 软件整体结构 3.3 IP 输入处理 3.4 IP 输出处理 3.5 IP 选路 教学要求:了解 IP 数据报格式及结构,掌握 IP 软件整体结构及 IP 输入输出处理,在此基 础上,进行 IP 选路。 教学重点:IP 报文结构的实现,IP 软件整体结构及 IP 输入输出处理。 ICMP(4 学时) 第四章 教学内容:4.1 ICMP 报文格式 4.2 ICMP 软件整体结构 4.3 ICMP 输入处理 4.4 发送 ICMP 报文 4.5 PING 程序的实现 教学要求:了解 ICMP 报文格式及结构,掌握 ICMP 软件整体结构及 ICMP 的工作过程,在 此基础上,学会熟练使用 PING 程序。 教学重点:ICMP 报文结构的实现,ICMP 软件整体结构及 ICMP 的工作过程。 第五章 IGMP (4 学时) 教学内容:5.1 IGMP 报文格式 5.2 IGMP 软件整体结构 5.3 主机端的 IGMP 输入处理 5.4 IGMP 事件处理进程 5.5 主机群表的建立与维护 5.6 路由器端 IGMP 实现概述 教学要求:了解 IGMP 报文格式及结构,掌握 IGMP 软件整体结构及 IGMP 的工作过程。 教学重点:IGMP 报文结构的实现,IGMP 软件整体结构及 IGMP 的工作过程。 134 第六章 RIP (4 学时) 教学内容:6.1 RIP 报文格式 6.2 RIP 软件整体结构 6.3 RIP 输入处理 6.4 RIP 输出报文输出进程 6.5 路由表的更新与维护 6.6 OSPF 教学要求:了解 RIP 报文格式及结构,掌握 RIP 软件整体结构及 RIP 的输入输出处理。 教学重点:RIP 报文结构的实现,RIP 软件整体结构及 RIP 的输入输出处理。 第七章 UDP (4 学时) 教学内容:7.1 UDP 数据报格式 7.2 UDP 软件整体结构 7.3 UDP 输入输出处理 7.4 Traceroute 程序的实现 教学要求:了解 UDP 报文格式及结构,掌握 UDP 软件整体结构及 UDP 的输入输出处理, 在此基础上,学会使用 Traceroute 程序。 教学重点:UDP 报文结构的实现,UDP 软件整体结构及 UDP 的输入输出处理。 第八章 TCP (6 学时) 教学内容:8.1 TCP 报文格式 8.2 TCP 软件整体结构 8.3 TCP 控制块结构 8.4 TCP 输入进程及输入状态机 8.5 TCP 输出进程及输出状态机 8.6 TCP 定时器管理 教学要求:了解 TCP 报文格式及结构,掌握 TCP 软件整体结构及 TCP 的输入输出进程及状 态机,理解 TCP 定时器的管理。 教学重点:TCP 报文结构的实现,TCP 软件整体结构及 TCP 的输入输出进程及状态机。 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主要以授课为主,采用课件演示、操作示范、课堂讨论、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 方法。 135 五、实践环节 本课程实践共安排 16 学时,主要用于各部分内容上机实践操作。 六、考核方式 考试采用考查方式,考试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查成绩组成。 1.平时成绩:30%。平时成绩=上机操作(20%)+平时考勤和作业(10%)。 2.期末考试:70%。 七、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注:第一本为教材。 书名 出版社 作者 出版 年份 网络协议分析与实现 高等教育出版社 胡维华 胡昔祥等 2012 网络协议分析 机械工业出版社 寇晓蕤,罗军勇等 2014 TCP/IP Illustracted Addison Wesley/Pearson W.Richard Stevens 2000 制 定:计算机网络教研室 执笔人:赵丽 审定人:左金平 136 《嵌入式软件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1222C 总学时:40(讲授学时:28 实践:12) 学分:2 适用专业:网络工程 先修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ANSI C 语言,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 嵌入式系统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一门网络工程专业的选修课。通过该课程学习,能够掌握在嵌入式系统平台上, 开发智能仪器、仪表,以解决“高性能、低功耗”的实际现场应用需求。具体要掌握在实时 内核平台上,开发实时操作系统技术及针对实际工业应用编写监控程序。 二、教学的基本要求 该课程针对目前最流行的 32 位嵌入式处理器 ARM 体系结构、指令系统及其应用开发 方法进行讲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一般掌握嵌入式系统的基础知识,牢固掌握 ARM 体系结构及指令系统,重点掌握 ARM9 处理器系列中应用最广的 ARM9 S3C2410 处 理器,内容包括存储器接口、协处理器接口和调试接口,以及指令周期时序和各种操作的时 序;还应掌握功能更强的 ARM S3C2410 处理器,内容包括指令和数据 Cache、写缓冲和存 储器管理单元、总线时钟、串行外设接口(SPI)与测试等;要求学生简单了解几种已进入国 内市场的带 ARM 核的芯片;熟悉基于 ARM 核芯片的开发应用方法。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学时分配) 第1章 教学内容:1.1 嵌入式 ARM 技术概论 (2 学时) ARM 体系结构的技术特征及发展 1.2 ARM 微处理器简介、结构和应用选型 1.3 Cortex-A8 内部功能、工作模式以及存储系统 1.4 三星 S5PV210 处理器及开发平台简介 1.5 本章小结 1.6 本章习题 教学要求:理解 ARM 处理器及试验开发平台的知识。 教学重点:ARM 处理器的结构以及 Cortex-A8 的功能等相关知识。 第2章 教学内容:2.1 ARM 开发及环境搭建 仿真器简介 137 (1 学时) 2.2 开发环境搭建 2.3 Eclipse for ARM 使用 2.4 编译工程和调试工程 2.5 本章小结 2.6 练习题 教学要求:理解集成开发环境的使用和 ARM 使用 C 语言编程基本规则。 教学重点:ARM C 语言程序的基本规则以及开发环境的搭建使用。 第3章 教学内容:3.1 GPIO 编程 (3 学时) GPIO 功能介绍 3.2 S5PV210 芯片的 GPIO 控制器详解 3.3 GPIO 控制实验 教学要求:掌握 S5PV210 I/O 接口的常用寄存器。 教学重点:GPIO 控制程序编写。 第4章 教学内容:4.1 ARM 异常及中断处理 (4 学时) ARM 异常中断处理概述 4.2 ARM 体系异常种类 4.3 ARM 异常响应和处理程序返回 4.4 ARM 的 SWI 异常中断处理程序设计 4.5 FIQ 和 IRQ 中断 4.6 ARM 中断实验 教学要求:掌握 ARM 中断源、中断控制以及处理程序设计。 教学重点:中断处理程序编写。 第5章 教学内容:5.1 串行通讯接口 (3 学时) 串行通信概述 5.2 S5PV210 异步串行通信 5.3 串口通信实验 教学要求:掌握 S5PV210 异步串行通信。 教学重点:串口通信编程。 第6章 PWM 定时器 教学内容:6.1 PWM 定时器概述 6.2 PWM 定时器特点 138 (3 学时) 6.3 PWM 定时器的寄存器 6.4 PWM 定时器操作示例 6.5 PWM 蜂鸣器实验 教学要求:理解 PWM 定时器的工作原理,学会简单的 PWM 定时程序的编写。 教学重点:PWM 定时器的定时控制。 第7章 教学内容:7.1 看门狗定时器 (2 学时) S5PV210 看门狗定时器概述 7.2 看门狗定时器寄存器 7.3 看门狗 WDT 实验 教学要求:理解看门狗定时器的作用、工作原理以及程序控制。 教学重点:看门狗定时器的定时程序编写。 第8章 教学内容:8.1 RTC 实时时钟 (3 学时) RTC 介绍 8.2 RTC 控制器 8.3 RTC 控制器寄存器详解 8.4 实时时钟 RTC 实验 教学要求:理解 RTC 实时时钟的工作原理,控制器寄存器的使用。 教学重点:实时时钟的程序编写。 第9章 教学内容:9.1 9.2 S3C2410 的实时时钟(RTC) (2 学时) 实时时钟在嵌入式系统中的作用 参考程序及说明 教学要求:S3C2410 的实时时钟单元和 S3C2410 的实时时钟寄存器。 教学重点:S3C2410 的实时时钟寄存器。 第 10 章 教学内容:10.1 A/D 转换器 (2 学时) A/D 转换器原理 10.2 S5PV210 A/D 转换器 10.3 A/D 转换实验 教学要求:理解 A/D 转换器的原理以及转换程序的编写步骤。 教学重点:编程实现 A/D 转换。 第 11 章 教学内容:11.1 I2C 接口 I2C 总线 139 (2 学时) 11.2 I2C 总线控制器 11.3 I2C 实验程序 教学要求:理解 I2C 总线工作原理以及总线控制寄存器。 教学重点:I2C 控制程序编写。 第 12 章 教学内容:12.1 SPI 接口 (2 学时) SPI 接口 12.2 SPI 控制器详解 12.3 SPI 实验 教学要求:理解 SPI 总线协议以及接口原理、控制寄存器等。 教学重点:SPI 接口编程。 四、教学方法 课程采用课堂讲解、多媒体课件演示及操作示范、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五、实践环节 本课程实践共安排 12 学时,其中实验 8 学时,上机练习 4 学时。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基本编程环境并熟练使用,掌握常用程序的编写、调试,使学生将 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能达到更好的掌握课堂所学知识的目的。 (二)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序 号 1 实验项目名称 实验主要内容 Eclipse for ARM 开 ARM 开发环境搭建以及 FS-JTAG 的 发环境的创建 使用方法 实验 计划 必选/ 类型 学时 可选 验证 2 必选 验证 2 可选 验证 2 可选 验证 2 可选 利用 S5PV210 的复用引脚 XuRXD0、 2 串口通信实验 XuTXD0 这 2 个引脚收发串口上的数 据,实现串口调试助手上显示数据。 3 PWM 蜂鸣器实验 利用 PWM 定时器实现蜂鸣器控制 根据 RTC 的工作原理以及寄存器使用, 4 实时时钟 RTC 实验 对相应的寄存器读写来实现修改时间 和现实时间 140 (三)实验考试(考核)方式 1.学生实验总成绩=平时成绩 20%+实验操作 40%+实验报告 40%。 2.教师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内容:学生的预习、考勤情况。 3.教师对学生实验操作的考核内容:学生的实验结果是否正确、实验原理掌握情况。 (四)主要仪器设备 华清远见嵌入式 ARM 实验箱Ⅲ。 六、考核方式 考查,考试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查组成。 平时成绩:实验成绩(10%)+平时考勤和作业(10%)。 期末卷面考试 80%。 七、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注:第一本为教材。 书名 出版社 作者 出版年份 ARM 体系结构与接口技术 电子工业出版社社 刘洪涛 2012 ARM 处理器开发详解:基于 ARM Cortex-A8 处理器的开发设计 电子工业出版社 刘洪涛 2012 嵌入式系统技术与设计 北京邮电出版社 刘洪涛 2008 单片机程序设计基础 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出版社 周航慈 2003 ARM 嵌入式体系结构与接口技术 实验指导书 电子工业出版社 刘洪涛 2012 制 定:硬件教研室 执笔人:王昌厚 审定人:赵昌垣 141 《软件测试》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1223C 总学时:40(讲授学时:28 实践:12) 学分:2 适用专业:网络工程 先修课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软件工程、数据结构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软件测试是网络工程专业本科学生的一门专业任选课程。 软件测试是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系统安全的人员应掌握的一门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 习使学生系统地学习软件测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深刻理解和掌握软件测试的基本方法 和基本技术。了解和掌握现代各种新的软件测试技术和主要发展方向。为学生今后实际从事 软件测试工作以及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的基本要求 1. 掌握软件测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解软件测试在软件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 2. 熟悉软件测试的流程,掌握常用的软件测试方法和常用的软件测试工具。能综合应 用所学软件测试技术和软件测试管理方法,完成一个实际软件项目的测试工作。 3. 能够学会书写正确的软件测试报告。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学时分配) 第一章 概述 (2 学时) 教学内容:1.1 软件、软件危机和软件工程 1.2 软件缺陷与软件故障 1.3 软件质量与质量模型 1.4 软件测试 1.5 软件测试人员的基本素质 教学要求: 了解软件测试的发展历史以及软件测试与软件开发的关系;理解软件测试的有关 概念,掌握软件测试技术的分类方法、测试流程、测试原则等基础知识;了解软 件测试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教学重点: 软件测试的概念,软件测试技术的分类方法、测试流程、测试原则。 第二章 软件测试计划 教学内容:2.1 软件测试计划的作用 2.2 软件测试计划的原则 142 (2 学时) 2.3 如何制订软件测试计划 2.4 制订软件测试计划时面对的问题 2.5 衡量测试计划的标准 2.6 制订软件测试计划 教学要求: 理解软件测试计划的作用、制订原则及方法;掌握如何制订软件测试计划。 教学重点: 制订软件测试计划的原则和方法。 第三章 软件测试基本技术 (6 学时) 教学内容:3.1 软件测试技术概述 3.2 白盒测试技术 3.3 黑盒测试技术 教学要求: 理解白盒测试有关概念,掌握逻辑覆盖、基本路径测试等常见的白盒测试技术; 理解黑盒测试的有关概念,掌握等价类划分法、边界值分析法、因果图法等常见 黑盒测试技术。 教学重点: 常见的白盒测试和黑盒测试技术。 第四章 软件测试过程 (4 学时) 教学内容:4.1 软件测试过程概述 4.2 单元测试 4.3 集成测试 4.4 系统测试 4.5 验收测试 4.6 回归测试 4.7 系统排错 教学要求: 理解和掌握软件测试过程中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和验收测试等一系列 不同测试阶段的测试任务、采用的主要测试技术和方法。 教学重点: 软件测试过程中不同测试阶段的测试任务及主要测试技术。 第五章 测试用例设计 教学内容:5.1 测试用例的基本概念 5.2 测试用例的设计 5.3 测试用例设计实例 5.4 测试用例的执行与跟踪 5.5 测试用例管理 143 (2 学时) 教学要求: 理解测试用例的概念,掌握测试用例的设计方法、测试用例的分类和测试用例的 有效管理。 教学重点: 测试用例的基本概念和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第六章 测试报告与测试评测 (2 学时) 教学内容:6.1 软件缺陷和软件缺陷种类 6.2 软件缺陷的生命周期 6.3 分离和再现软件缺陷 6.4 正确面对软件缺陷 6.5 报告软件缺陷 6.6 软件缺陷的跟踪管理 6.7 软件测试的评测 6.8 测试总结报告 教学要求: 掌握如何根据测试情况撰写测试报告和测试评测,并对测试过程进行评估和质量 分析。 教学重点: 软件测试报告以及有关测试评估的相关知识 第七章 软件测试项目管理 (1 学时) 教学内容:7.1 软件测试项目管理概述 7.2 软件测试文档 7.3 软件测试的组织与人员管理 7.4 软件测试过程管理 7.5 软件测试的配置管理 7.6 软件测试风险管理 7.7 软件测试的成本管理 教学要求: 掌握软件测试项目的内容、项目管理的思想、特点、方法和技巧。 教学重点: 软件测试项目管理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内容。 第八章 面向对象软件测试 (2 学时) 教学内容:8.1 面向对象软件的特点及其对测试的影响 8.2 面向对象软件测试的不同层次及其特点 8.3 面向对象软件测试模型 教学要求: 理解面向对象软件的特点以及面向对象软件测试与传统软件测试的区别;掌握面 向对象软件测试基本方法。 144 教学重点: 面向对象软件测试特点,面向对象软件测试的基本方法。 第九章 (3 学时) 软件测试自动化 教学内容:9.1 软件测试自动化基础 9.2 软件测试自动化的作用和优势 9.3 软件测试自动化的引入条件 9.4 软件测试自动化的实施过程 9.5 软件测试工具分类 9.6 几种常用软件测试工具 教学要求: 理解自动化测试的定义、作用,掌握常用的软件自动化测试工具。 教学重点: 常用的软件测试自动化工具。 第十章 测试实践 (4 学时) 教学内容:10.1 被测试软件项目介绍 10.2 测试计划 10.3 测试过程概述 10.4 测试用例设计 10.5 缺陷报告 10.6 测试结果总结分析 教学要求: 通过一个实际的软件项目的测试案例,加深对软件测试技术和软件测试过程的理 解。 教学重点: 软件测试案例全过程及采用的主要技术分析。 四、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板书讲解、上机实践相结合方式。 五、实践环节 本课程实践共安排 12 学时,全部用于上机练习。 六、考核方式 考核采用考查方式,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作业和期末考查成绩组成。 1.平时成绩:20%。根据平时出勤和实验成绩综合评定。 2.期末考试:卷面考试 80%。 145 七、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注:第一本为教材 书名 出版社 作者 出版年份 软件测试 人民邮电出版社 佟伟光 2008 软件测试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软件测试方法和技术 清华大学出版社 (美)Ron Patton 周予斌、姚静译 朱少民 制 定:计算机应用教研室 执笔人:王秀华 审定人:邓曦辉 146 2005 《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大纲 总学时: 40(讲授学时:40 课程编号:11224C 实践:0) 学分:2 适用专业:网络工程 先修课程:大学英语、计算机导论等专业课程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计算机专业英语是网络工程专业的选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常用英语词汇和习惯表达方式,提高使用英语获 取专业知识和信息的能力,提高英语阅读和翻译能力,能够从英文资料中获取知识,为熟练 阅读英文的计算机技术文献、资料和书籍打下良好基础。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上逐步增强 学生科技英语的写作水平及对外交流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大学期间主要专业必修课程所涉及的专业基本词汇、习惯表达。 2.熟练掌握科技英语的主要表达方法、时态和翻译技巧。 3.了解和掌握科技英语(计算机专业方面)文章的格式和常用的表达句型。 4.培养一定的计算机专业科技文献的阅读翻译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CHAPTER 1 COMPUTER HARDWARE(计算机硬件) (6 学时) 教学内容:1.1 COMPUTER ORGNIZATION 1.2 WHAT IS A PROCESSOR 1.3 MEMORY SYSTEM 1.4 INPUT/OUTPUT SYSTEM 1.5 BUSES AND CONTROLLERS 教学要求: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组成,掌握处理器、存储系统、输入输出系统及总线的概念及 功能。 教学重点:计算机组成原理中概念和术语的定义 ,各部分的联系及表达方法。 CHAPTER 2 COMPUTER OPERATING SYSTEM (计算机操作系统) 教学内容:2.1 SUMMARY OF OPERATING SYSTEM 147 (3 学时) 2.2 WINDOWS XP AND VISTA 2.3 UNIX AND LINUX 教学要求:理解什么是操作系统,了解几种常见的操作系统。 教学重点:不同类型操作系统中概念和术语的定义 ,各部分内容的表达方法。 CHAPTER 3 USE OF THE PERSONAL COMPUTER (个人计算机的使用) (2 学时) 教学内容:3.1 SELECTING AND SETTING UP A PC SYSTEM 3.2 USING YOUR PC 3.3 PC SYSTEM MAINTENANCE 教学要求:理解计算机的使用和维护。 教学重点:计算机使用和维护中的注意事项及表达方法。 CHAPTER 4 COMPUTER NETWORK (4 学时) (计算机网络) 教学内容:4.1 ARCHITECTURE OF COPUTER NETWORKS 4.2 LOCAL AREA NETWORKS (LANS) 4.3 WIDE AREA NETWORKS (WANS) 教学要求:了解数据通信的概念及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掌握广域网、局域网的设计方法 以及 WINDOWS NT 组网技术。 教学重点:计算机网络中概念和术语的定义 ,广域网、局域网的设计方法 CHAPTER 5 THE INTERNET AND ITS APPLICATIONS (互联网) (4 学时) 教学内容:5.1 OVERVIEW OF THE INTERNET 5.2 CONNECTING TO THE INTERNET 5.3 WWW BROWSER AND SERVER 5.4 NETWORK SECURITY 教学要求:了解因特网的概念,掌握宽带接入技术。 教学重点:因特网中概念和术语的定义 ,宽带接入技术、网络安全的表达方法。 CHAPTER 6 APPLICATIONS OF INTERNET (互联网应用) 教学内容:6.1 ELECTRONIC COMMERCE 6.2 WHAT IS ERP 148 (3 学时) 6.3 ABOUT INTERNET TELEPHONY 教学要求:了解商业网络技术的发展,掌握 EDI、EFT 和电子商务的概念及功能。 教学重点:电子商务的概念及相关术语的定义。 CHAPTER 7 PROGRAMMING LANGUAGES (编程语言) (4 学时) 教学内容:7.1 OVERVIEW OF COMPUTER LANGUAGES 7.2 BASIC AND VISUAL BASIC 7.3 C, C++, AND C# 7.4 MARKUP AND SCRIPTING LANGUAGES 教学要求:了解程序设计常见的几种方法,什么是程序流程图以及 C++的程序设计语言及 调试,掌握不同方法的特点。 教学重点:程序设计中概念和术语的定义及表达 。 CHAPTER 8 SOFTWARE ENGINEERING (软件工程) (2 学时) 教学内容:8.1 SOFTWARE DEVELOPMENT LIFE CYCLE MODELS 8.2 REQUIREMENT ANALYSIS 8.3 SOFTWARE DESIGN AND TESTING 8.4 SOFTWARE MAINTENANCE 教学要求:了解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和生存周期,掌握在生存周期中不同阶段的功能。 教学重点:软件工程中概念和术语的定义 ,生存周期中不同阶段的联系及表达方法。 CHAPTER 9 DATABASE AND ITS APPLICATIONS (数据库) (2 学时) 教学内容:9.1 DBMS AND MIS 9.2 HOW DOES A DATABASE WORK 9.3 THE WEB AND DATABASES 教学要求:了解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掌握几种常见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教学重点:数据库相关概念和术语的定义 ,几种不同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联系及表达方法。 CHAPTER 10 OFFICE AUTOMATION SOFTWARE (办公自动化) 教学内容:10.1 10.2 (4 学时) THE BASIC OF OFFICE AUTOMATION SOFTWARE OFFICE WORD 2007 149 10.3 OFFICE EXCEL 2007 10.4 OFFICE POWERPOINT 2007 教学要求:了解并掌握计算机办公自动化相关专业术语的英文表达; 了解常见的办公自动 化软件的介绍 教学重点:常见办公自动化软件的概念和术语的定义 ,各部分内容的表达方法。 CHAPTER 11 COMPUTER GRAPHICS AND IMAGE PROCESSING (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 (2 学时) 教学内容:11.1 INTRODUCTION 11.2 GRAPHICS SOFTWARE 11.3 HIRARCHY OF IMAGE PROCESSING OPERATIONS 11.4 DIGAL IMAGE FILE FORMATS 教学要求:了解并掌握计算机图形图像相关专业术语的英文表达; 教学重点:计算机图形图像中概念和术语的定义 ,各部分内容的表达方法。 CHAPTER 12 MULTIMEDIA(多媒体) (2 学时) 教学内容:12.1 WHAT IS MULTIMEDIA 12.2 WHERE TO USE MULTIMEDIA 12.3 MULTIMEDIA TECHNOLOGIES 教学要求:了解并掌握计算机多媒体相关专业术语的英文表达; 教学重点: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中概念和术语的定义 ,各部分内容的表达方法。 CHAPTER 13 MODERN INDUSTRIAL AUTOMATION SOFTWARE (工业自动化软件) (2 学时) 教学内容:13.1 OVERVIEW 13.2 USE OF CAD , CAM, AND CAE 13.3 MANUFACTRRING RESOURCE PLANNING, MRP-Ⅱ AND BEYOND 教学要求:了解并掌握计算机工业自动化软件相关专业术语的英文表达; 教学重点:不同类型计算机工业自动化软件中概念和术语的定义 ,各部分内容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方法 该课程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堂板书讲解结合。要求学生采用个别化自主学习、协作学 习、集中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教师采用讲练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发挥导学、助学等作用。 五、考核方式 150 考查,考试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 20%,期末考核占 80%。 平时成绩由考勤和作业组成,各占 10%。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注:第一本为教材。 书名 出版社 作者 出版年份 计算机英语实用教程 (第四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刘兆毓 2010 计算机英语(第四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刘兆毓 2009 制 定:计算机应用教研室 执笔人:何淑贤 审定人:邓曦辉 151 《网络性能优化》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1225C 总学时:40(讲授学时:28 实践:12) 学分:2 适用专业:网络工程 先修课程: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安全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网络性能优化》是网络工程专业本科学生的一门专业任选课程。 本课程从内容交换技术的概念和背景入手,分析了其体系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在哪里 和为什么应该部署这种技术才能极大提高 TCP/IP 网络和服务器的性能。通过对本课程的学 习,学生可以掌握网络性能优化的相关知识,同时通过实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 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教学的基本要求 1.掌握内容交换的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对基本的服务器以及内容识别服务器进行负 载平衡。 2.掌握如何提高网络的持久性和安全性。 3.掌握应用重定向的原理与应用以及防火墙和 VPN 的负载平衡。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学时分配) 第一章 内容交换的概念 (2 学时) 教学内容:1.1 虚拟服务和应用重定向 1.2 资源和真实服务器 1.3 帧、数据包和会话 1.4 深度数据包检测 教学要求:了解虚拟服务、应用重定向、资源和真实服务器的基本概念,掌握帧、数据包以 及深度数据包检测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内容交换的概念。 第二章 基本的服务器负载平衡 教学内容:2.1 为什么要使用负载平衡服务器 2.2 服务器负载平衡的拓扑 2.3 第 4 层负载平衡算法 152 (4 学时) 2.4 服务器诊断 教学要求:了解为什么要使用负载平衡服务器,掌握服务器负载平衡的拓扑,并在此基础上 实现服务器负载平衡。 教学重点:服务器负载平衡的拓扑以及服务器负载平衡的实现。 第三章 内容识别服务器负载平衡(8 学时) 教学内容:3.1 什么是第 7 层服务器负载平衡 3.2 为什么要使用第 7 层服务器负载平衡 3.3 处理第 7 层通信 3.4 HTTP URL 解析和负载平衡 3.5 HTTP 报头负载平衡 3.6 HTTP Cookie 负载平衡 3.7 FTP 负载平衡 3.8 第 7 层 DNS 的负载平衡 3.9 RTSP 流媒体的负载平衡 教学要求:了解第 7 层服务器负载平衡的相关知识,掌握 HTTP URL、HTTP 报头、HTTP Cookie、FTP、DNS、RTSP 负载平衡。 教学重点:HTTP URL、HTTP 报头、HTTP Cookie、FTP、DNS、RTSP 负载平衡。 第四章 持久性、安全性和 Internet(4 学时) 教学内容:4.1 Internet 服务提供商——代理和通信量 4.2 IP 地址散列 4.3 基于 Cookie 的持久性 4.4 SSL 教学要求:理解 IP 地址散列的原理,掌握基于 Cookie 的持久性和 SSL。 教学重点:如何提高网络的持久性和安全性。 第五章 应用重定向 教学内容:5.1 应用重定向的必要条件 5.2 基于 VIP 的 SLB 和应用重定向 5.3 Web 缓存重定向(WCR) 5.4 安全重定向 5.5 路由器/链接负载平衡 153 (4 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应用重定向的必要条件,掌握基于 VIP 的 SLB 和应用重定向、Web 缓存重 定向(WCR)、安全重定向以及路由器/链接负载平衡。 教学重点:基于 VIP 的 SLB 和应用重定向、Web 缓存重定向(WCR)、安全重定向以及路 由器/链接负载平衡。 第六章 防火墙和 VPN 负载平衡 (6 学时) 教学内容:6.1 对防火墙和 VPN 交换机进行负载平衡的原因 6.2 配置防火墙的负载平衡 6.3 基于策略的防火墙负载平衡 6.4 VPN 和 MAC 保持 教学要求:掌握对防火墙和 VPN 交换机进行负载平衡的方法。 教学重点:防火墙和 VPN 的负载平衡。 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主要以授课为主,采用课件演示、操作示范、课堂讨论、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 方法。 五、实践环节 本课程实践共安排 12 学时,主要用于各部分内容上机实践操作。 六、考核方式 考试采用考查方式,考试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查成绩组成。 1.平时成绩:30%。平时成绩=上机操作(20%)+平时考勤和作业(10%)。 2.期末考试:70%。 七、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注:第一本为教材。 出版年 份 书名 出版社 作者 网络性能优化-内容交换技术 清华大学出版社 Matthew Syme 等著 于涛 罗庆华等译 网络性能分析原理与应用 机械工业出版社 Thomas Bonald 著 王玲芳 等译 2013 网络性能测试与分析 高等教育出版社 林川 施晓秋 胡波 2009 154 2004 制 定:计算机网络教研室 执笔人:赵丽 审定人:左金平 155 《电子商务》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1226C 总学时:40(讲授学时:28 实践:12) 学分:2 适用专业:网络工程 先修课程:计算机网络、web 编程 后继课程:无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电子商务是网络工程专业本科学生的一门专业任选课程。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和良好前景及其对计算机技术的需求决定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 业的毕业生有必要对其有一个初步了解,因此将电子商务设为本专业的选修课程。本课程是 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课程,内容着重介绍电子商务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相关技术、电子 商务的典型应用,并用案例说明电子商务给企业带来的变化,使学生了解电子商务的基本知 识、基本技术,并为以后进一步从事电子商务方面的研究和工作打好基础。 二、教学的基本要求 1.掌握电子商务的基本原理。 2.学习如何开展和管理电子商务。 3.了解电子商务发展机会、限制因素,面临的问题和风险。 4.了解与掌握电子商务的基本信息技术以及电子商务的结构。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学时分配) 第一章 概述 (2 学时) 教学内容:1.1 电子商务实例 1.2 电子商务的发展阶段与发展趋势 1.3 电子商务的实践 1.4 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5 电子商务发展的条件 1.6 电子商务对经济的影响 教学要求:了解电子商务的发展、发展的条件及存在的问题,以及电子商务对经济影响。重 点掌握电子商务的实践。 教学重点: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实践和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 156 (4 学时) 教学内容:2.1 电子商务定义 2.2 电子商务的工作原理 2.3 电子商务的模式 2.4 电子商务的分类 2.5 实例 教学要求:理解电子商务的定义、工作原理及模式,了解电子商务的分类。 教学重点:电子商务的定义,工作原理。 B2C 型电子商务 第三章 (4 学时) 教学内容:3.1 B2C 含义和特点 3.2 B2C 商业模式与消费者 3.3 购物决策辅助工具 3.4 B2C 的交易流程与物流配送 3.5 B2C 的营销策略 教学要求:了解 B2C 的含义和特点及商业模式,掌握其交易流程和营销策略。 教学重点:B2C 的交易流程和营销策略。 B2B 型电子商务 第四章 (4 学时) 教学内容:4.1 B2B 电子商务的概念和特点 4.2 B2B 电子商务的模式 4.3 电子市场和 B2B 交易所 4.4 B2B 支持服务 教学要求:了解 B2B 电子商务的概念和特点,理解其模式,掌握电子市场和 B2B 支持服务。 教学重点:B2B 电子商务的模式,电子市场及支持服务。 第五章 电子商务的信息技术 (2 学时) 教学内容:5.1 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 5.2 数据管理技术 5.3 WWW 技术 5.4 电子商务系统的计算模式 5.5 信息分析技术 教学要求:了解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及相应的数据管理技术和 WWW 技术,掌握电子商务 系统的计算模式及信息分析技术。 教学重点:电子商务系统的计算模式及信息分析技术。 157 第六章 电子商务系统的基本概念 (4 学时) 教学内容:6.1 电子商务系统的组成要素 6.2 电子商务系统的工作原理 6.3 电子商务软件 6.3 电子商务系统的框架与信息流 6.4 电子商务运行的后台支持系统 教学要求:了解电子商务系统的组成要素及电子商务软件,掌握电子商务的工作原理、框架 与信息流及后台支持系统。 教学重点:电子商务系统的工作原理,杠架与信息流及后台运行系统。 第七章 电子商务系统的电子数据交换 (2 学时) 教学内容:7.1 问题的提出 7.2 EDI 的原理 7.3 EDI 中的单证 7.4 XML/EDI 的基本内容 教学要求:掌握 EDI 的原理及基本内容。 教学重点:EDI 的原理及基本内容。 第八章 电子商务的安全与支付技术 (4 学时) 教学内容:8.1 电子商务安全需求 8.2 电子商务安全体系 8.3 电子商务安全技术 8.4 电子商务支付技术 教学要求:了解电子商务的安全需求,掌握其安全体系、安全技术及支付技术。 教学重点:电子商务安全体系、健全技术及支付技术。 第九章 电子商务系统的开发与营销 教学内容:9.1 问题的提出 9.2 电子商务系统的关键成功因子 9.3 电子商务系统的分析与评价指标 9.4 电子商务系统的规划、分析与设计 9.5 电子商务的广告与推广 教学要求:掌握电子商务开发和营销过程。 教学重点:电子商务开发和营销过程。 158 (2 学时) 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主要以授课为主,课堂教学使用课件,辅以适量的实验。 五、实践环节 本课程实践共安排 12 学时,上机练习 8 学时,课堂讨论 4 学时。 六、考核方式 考查,考试成绩由平时学习成绩与期末考查成绩组成,平时成绩(20%)=实验成绩 (10%)+平时考勤和作业(10%)。期末考查方式为撰写论文,占 80%。 七、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注:第一本为教材。 书名 出版社 作者 出版年份 电子商务--管理视角 高等教育出版社 Efraim Turban 2003 电子商务 机械工业出版社 Gary P. Schneider 2004 电子商务系统的规划与设计 人民邮电出版社 刘军等 2002 制 定:计算机网络教研室 执笔人:赵丽 审定人:左金平 159 《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指导》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1227C 总学时:18(讲授学时:10 实践:8) 学分:1 适用专业:网络工程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毕业论文(设计)是学校按照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组织学生完成的科学研究方法作业,是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本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进而巩固与加深所学专业知 识的实践教学环节,是提高和检验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手段。 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应使学生在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1.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以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3.计算机软件、硬件或应用系统设计和开发的基本能力; 4.书面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5.协作配合工作的能力。 二、教学的基本要求 专业设计的教学要求体现于整个论文写作工作的各个阶段中,根据选题的特点而有所侧 重,但应达到如下的基本要求: 1.根据选题任务制定合理、可行的工作计划; 2.进行必要的调研和资料搜集、文献阅读; 3.制定适当的技术方案,并通过与其它方案的比较加以论证; 4.确立完成系统或模块的设计。软件设计要符合软件工程规范,硬件设计符合原理表 示、线路图纸和工艺要求的各种规范; 5.制定系统(模块)的测试方法,并根据完整的测试数据对系统(模块)的性能指标 做出分析和评价; 6.选课题成果进行总结,撰写论文;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学时分配) 第一章 如何选题 教学内容:1.1 选题的原则 1.2 选题的分类 1.3 选题的注意事项 160 (2 学时) 教学要求:选题要求具有一定的价值和现实意义,且切实可行。 教学重点:选题的分类。 第二章 怎么样调研收集资料 (2 学时) 教学内容:2.1 依据选题广泛收集资料 2.2 对收集资料的主题提炼 教学要求:资料收集必须与选题相吻合。 教学重点:主题提炼。 第三章 开题报告的撰写(2 学时) 教学内容:3.1 开题报告的结构与写法 3.2 开题报告的具体要求 教学要求:明确开题报告的结构;掌握开题报告的写法。 教学重点:如何写开题报告。 第四章 设计/论文过程(2 学时) 教学内容:4.1 选择设计方案 4.2 总体设计 4.3 实体设计 4.4 系统调试 教学要求:明确不同设计步骤的重点。 教学重点:合理设计方案的选取。 第五章 设计说明书/论文的撰写(2 学时) 教学内容:5.1 论文的风格和撰写方法 5.2 论文框架和写作要求 5.3 论文的撰写步骤 教学要求:明确论文的撰写方法;掌握其撰写步骤。 教学重点:论文撰写的方法和步骤。 四、教学方法 课程采用课堂讲解、多媒体课件演示及操作示范相结合的方法。 五、实践环节 本课程实践共安排 8 学时,以讨论和上机练习的方式进行。 161 六、考核方式 采用考查方式进行,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 1. 平时成绩:20%,包括考勤和作业。 2. 期末成绩:80%。 制 定:计算机应用教研室 执笔人:温娟娟 审定人:邓曦辉 162 《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1205B 总学时:18 学分:1 适用专业:网络工程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是网络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巩 固、加深并扩展所学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的理论知识,熟悉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掌握典型 模拟电子电路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其性质;学习分析、设计电路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学 生运用基本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操作技能,为 以后深入学习电子技术领域的相关内容,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序 实验项目名称 号 1 常用电子仪器 实验 计划 类型 学时 验证 3 验证 3 验证 3 验证 3 验证 3 实验主要内容 函数信号发生器、交流毫伏表和双踪示波器的使用。 的使用 1.万用表判别 2AP9 型二极管的极性和质量; 2 晶体管共射极 2.用万用表判别 3AX31、3DG6 型三极管的管脚、类 单管放大器 型,并估测 ICEO 和β的大小以鉴别其质量; (一) 3.用 JT-1 图示仪测量三极管 3AX31 的特性曲线及其 参数。 1.静态工作点 Q 的测试; 3 晶体管共射极 2.电压放大倍数 AU 的测量; 单管放大器 3.静态工作点 Q 对电压放大倍数 AU 的影响; (二) 4.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的测量; 5.输入电阻 ri 和输出电阻 rO 的测量。 1.测量差动放大器静态工作点; 4 差动放大器 2.测量差动放大器在标准和恒流源方式下的差模和共模电 压放大数; 3.计算共模抑制比 CMRR。 5 负反馈放大器 1.基本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调整; 163 的研究 2.测量基本放大器的性能(Au、ri、ro、fL、fH) ; 3.测量负反馈放大电路的性能(Auf 、rif 、rof 、fLf 、 fHf); 4.观察负反馈对非线性失真的改善情况。 1.用示波器观察电压传输特性; 6 集成运算放大 2.验证同相比例运算关系; 器的应用(模 3.验证反相比例运算关系 拟运算电路) 4.验证反向加法运算关系; 验证 3 5.验证减法运算关系。 三、实验考试(考核)方式 考查。根据学生的实验预习报告、实验操作及实验报告进行成绩评定。 1.实验成绩评分标准:预习报告占 20%,实验操作占 40%,实验报告占 40%。 2.实验预习报告包括:①实验目的;②主要仪器;③实验原理;④实验内容。 3.实验报告包括:①实验步骤;②数据记录及处理;③结果讨论;④思考题解答。 四、主要仪器设备 双踪示波器、函数信号发生器、交流毫伏表、数字式万用表、集成运算放大器 (uA741)、模拟电子技术实验箱。 五、实验参考书目 书名 出版社 作者 出版年份 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指导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徐国华 2008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高等教育出版社 童诗白 2011 制 定:硬件教研室 执笔人:秦振吉 审定人:赵昌垣 164 《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1209B 总学时:15 学分:1 适用专业:网络工程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是计算机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各专业课必须具备的理论基 础。《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实验》的实验目的是把课堂理论知识与实际动手相结合,培养学 生实验技能,最终达到掌握数字逻辑系统的分析与综合的基本方法,在掌握基本的数字电路 知识的同时,能够设计一些较为复杂的数字逻辑系统。本实验课程的设置,首先使学生掌握 基本测试仪器仪表的原理与操作,并掌握单个器件的功能与应用,为数字逻辑电路的设计, 实验调试和数宇系统的实现打下基础。其次,掌握数字电路硬件芯片安装,电路波形的测试, 电路故障分析与处理技能。 二、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序 实验 计划 类型 学时 验证 3 验证 3 验证 3 设计 3 用 D 或 JK 触发器设计异步七进制的计数器。 设计 3 实验项目名称 实验主要内容 号 基本逻辑门 1 电路实验 测试 74LS00、74LS10、74LS86 等逻辑门电路 输入输出之间的逻辑关系 用小规模集成电路和中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实 2 加法器的设计 现全加器 使用与非门设计一四舍五入电路,即输入数为 四舍五入电路 3 的设计 大于或等于 5 输出为 1,否则输出为 0.要求输 入为 8421BCD 码 同步时序逻辑 4 电路的设计 用 D 或 JK 触发器设计一 111 序列发生器 异步时序逻辑 5 电路的设计 三、实验考试(考核)方式 1.学生实验总成绩=平时成绩 20%+实验操作 40%+实验报告 40%。 165 2.教师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内容:学生的预习、考勤情况。 3.教师对学生实验操作的考核内容:学生的实验结果是否正确、实验原理掌握情况。 四、主要仪器设备 1.TD--DN 数字逻辑实验箱。 2.中规模集成电路芯片若干,连线若干。 五、实验参考书目 书名 出版社 作者 出版年份 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 中国铁道出版社 陈利勇 2012 TD-DN 数字逻辑实验系统实验指导书 唐都仪器公司 制 定:硬件教研室 执笔人:秦振吉 审定人:赵昌垣 166 2008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1205C 总学时:15 学分:1 适用专业:网络工程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各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属专业主干课程,硬件范畴。 在专业课中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各主要部件的基 本组成与工作原理,相互间的联系与作用,从而加深对计算机整机系统的硬件组成和工作原 理的理解,培养学生基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课程的开设,使学生在理 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计算机的内部结构和时空关系,掌握模型计算机的设计 方法;同时培养和训练学生在硬件方面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在实验指导老师的帮助下自行完成插线、调试、分析结果和实验报告 的整理工作。 二、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实验 计划 类型 学时 验证 3 验证 3 验证 3 验证 3 综合 3 实验主要内容 将总线上的数据写入给定的存储单元 1 总线控制实验 并将给定存储单元中的数据读出到总 线上。 2 存储器实验 3 算术逻辑运算实验 验证静态随机存储器 RAM 的工作特 性和数据的读写方法。 验证简单运算器的数据传送通路,运 算功能发生器(74LS181)的组合功能。 验证带进位控制的算术运算功能发生 4 进位控制实验 器(74LS181)的组合功能;按指定数 据完成几种指定的算术运算 5 微程序控制器的组成原理,微程序的 微程序控制器实验 编制、写入,观察微程序的运行。 三、实验考试(考核)方式 1.学生实验总成绩=平时成绩 20%+实验操作 40%+实验报告 40%。 167 2.教师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内容:学生的预习、考勤情况。 3.教师对学生实验操作的考核内容:学生的实验结果是否正确、实验原理掌握情况。 四、主要仪器设备 1.TDN-CM+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学系统,PC 机。 2.双排线、四排线和八排线若干。 五、实验参考书目 书名 出版社 作者 出版年份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 指导书 西安唐都科教仪器公司 西安唐都科教仪 器公司 2000 TDA-DS 数字逻辑实验 系统实验指导书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田原 2003 制 定:硬件教研室 执笔人:张俊瑞 审定人:赵昌垣 168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专业教学活动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1204E 总学时:17 学分:1 适用专业:网络工程 一、活动的教学目的 本教学活动主要是为了增强学生在计算机组装和维护方面的实际动手能力,让学生掌握 微型计算机组成、基本原理、部件选型、维护和维修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加深学生对计 算机硬件和软件的认识和理解,掌握微机出现的故障和处理的方法,为今后使用计算机提供 必要的微机硬件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分析计算机软硬件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经验。 二、活动的基本要求 本活动要求学生采用小组的形式,具体要求如下: 1.每个班级进行分组,每组 3-5 人。 2.每个小组都应有小组负责人,由负责人召集小组成员讨论、设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 练习方案。 3.小组负责人负责撰写活动计划。 4.每个小组必须按照活动计划,按时完成规定工作,并写出活动总结。 5.由指导教师负责检查各小组的活动,并给出意见。所有学生必须服从指导教师的安 排。 三、活动的主要内容 本活动的具体内容原则上由学生自己负责确定,但内容必须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相关, 可参照以下几个方面设计活动内容: 1.主机硬件认识 2.计算机硬件的组装 3.BIOS 设置与 BIOS 升级 4.硬盘的分区与格式化技术 5.Windows 操作系统的安装与设置 6.Windows 操作系统的系统维护工具 7.常用软件的安装与维护 8.系统备份与数据恢复技术 169 9.常见软硬件故障维修技术 四、活动的考核形式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专业教学活动的最后成绩由三部分组成: 1.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实际演练情况(60%)。 2.活动总结完成情况(30%)。 3.平时考勤及设计表现(10%)。 制 定:计算机应用教研室 执笔人:张俊瑞 审定人:邓曦辉 170 《网络程序开发》专业教学活动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1205E 总学时:34 学分:2 适用专业:网络工程 一、活动的教学目的 本教学活动主要是为了增强学生的网络编程能力,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程序设计的理 解,能够把在课堂和课余时间所学到知识应用到网络编程中。通过活动强化学生的程序设计 方法,激励学生学习网络编程的积极性,为相关部门和企业单位发掘优秀的网络编程人才。 二、活动的基本要求 本活动要求学生采用小组的形式,具体要求如下: 1.每个班级进行分组,每组 3-5 人; 2.每个小组都应有小组负责人,由负责人召集小组成员讨论、设计网络编程方案; 3.小组负责人负责撰写活动计划; 4.每个小组必须按照活动计划,按时完成规定工作。并写出活动总结。 5.由指导教师负责检查各小组的活动,并给出意见。所有学生必须服从指导教师的安 排。 三、活动的主要内容 本活动的具体内容原则上由学生自己负责确定,但内容必须和网络程序开发相关,可参 照以下几个方面设计活动内容: 1.Windows 平台简单套接字编程 2.Html 网页编程 3.客户端 Web 编程 4.电子邮件协议应用编程 5.并发套接字编程 6.MFC 编程 7.服务器端 Web 编程 8.HTTP 协议应用编程 171 四、活动的考核形式 网络程序开发专业教学活动的最后成绩由三部分组成: 1.网络程序开发上机情况(60%)。 2.活动总结完成情况(30%)。 3.平时考勤及设计表现(10%)。 制 定:计算机网络教研室 执笔人:鲍海燕 审定人:左金平 172 《网络攻防练习》专业教学活动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1206E 总学时:34 学分:2 适用专业:网络工程 一、活动的教学目的 本教学活动主要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原理、网络安 全机制的理解,能够把在课堂和课余时间所学到知识应用到实际中。通过活动强化学生的信 息安全意识,扩大网络安全重要性的影响,激励学生学习网络技术的积极性,为相关部门和 企业单位发掘优秀的信息安全人才。 二、活动的基本要求 本活动要求学生采用小组的形式,具体要求如下: 1.每个班级进行分组,每组 3-5 人; 2.每个小组都应有小组负责人,由负责人召集小组成员讨论、设计网络攻防练习方案; 3.小组负责人负责撰写活动计划; 4.每个小组必须按照活动计划,按时完成规定工作。并写出活动总结。 5.由指导教师负责检查各小组的活动,并给出意见。所有学生必须服从指导教师的安 排。 三、活动的主要内容 本活动的具体内容原则上由学生自己负责确定,但内容必须和网络安全相关,可参照以 下几个方面设计活动内容: 1.账号口令破解 2.Web 安全攻防实验 3.DoS/DDoS 攻击与防范 4.木马攻击与防范 5.缓冲区溢出攻击 6.协议攻击 7.信息探测攻击和防御 8.sql 注入攻击和防御 9.远程控制和后门攻击 四、活动的考核形式 173 网络攻防练习专业教学活动的最后成绩由三部分组成: 1.网络攻防上机演练情况(60%)。 2.活动总结完成情况(30%)。 3.平时考勤及设计表现(10%)。 制 定:计算机网络教研室 执笔人:芦彩林 审定人:左金平 174 《小型网站建设》专业教学活动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1207E 总学时:34 学分:2 适用专业:网络工程 一、活动的教学目的 本教学活动主要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加深学生对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计算 机网络和数据库应用的理解,能够把在课堂和课余时间所学到知识应用到实际中。通过活动 强化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意识,扩大网站设计开发利用的影响,激励学生学习网站的 积极性,为相关部门和企业单位发掘优秀的网站设计、开发和维护人才。 二、活动的基本要求 本活动要求学生采用小组的形式,具体要求如下: 1.每个班级进行分组,每组 3-5 人; 2.每个小组都应有小组负责人,由负责人召集小组成员讨论、设计网站的练习方案; 3.小组负责人负责撰写活动计划; 4.每个小组必须按照活动计划,按时完成规定工作。并写出活动总结。 5.由指导教师负责检查各小组的活动,并给出意见。所有学生必须服从指导教师的安 排。 三、活动的主要内容 本活动的具体内容原则上由学生自己负责确定,但内容必须和网站设计开发相关,可参 照以下几个方面设计活动内容: 1.页面布局综合设计 2.创建简单课表查询网站 3.C#语法与结构化程序设计综合练习 4.自定义用户控件 5.限时在线考试系统 6.使用 DataAdapter 操作数据库 7.利用数据源控件和 GridView 控件操作数据 8.对公共操作进行类的抽象和封装 175 四、活动的考核形式 小型网站建设专业教学活动的最后成绩由四部分组成: 1.活动的准备情况(20%) 2.开发网站上机演练情况(40%)。 3.活动总结完成情况(30%)。 4.平时考勤及设计表现(10%)。 制 定:计算机应用教研室 执笔人:王溢琴 审定人:邓曦辉 176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1211E 周数:2 学分:2 适用专业:网络工程 一、课程设计的教学目的和任务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设计》是网络工程专业的重要实践性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课程设计为学 生提供一个既动手又动脑,独立实践的机会,以便使学生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问 题进行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程序设计、程序调试及项目开发能力。同时,该课程设计也将为 后续课程 C++、数据结构、软件工程等提供必要的实践基础。 二、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选定课程设计题目,通过调查研究和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认 真分析,认识所要设计的系统的需求,进行系统设计,最终编码实现。同时,在各阶段工作 过程中,完成相关的文档资料。 在人员的组织上,可以将学生 3 至 5 人组成一个项目小组,一人为组长,其他人为组 员,组内成员分工明确,团结协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选题的设计。 三、课程设计的基本内容 每组学生可以从以下题目中任选取一题作为设计与开发的题目,还可以自己选题,经 老师审定后即可开题。 序号 课程设计题目 内容提要 1.以菜单形式显示主界面,提示用户进行选择。 2.创建学生成绩记录。 1 学生成绩管理系统 3.查询学生成绩。 4.对学生记录进行插入、删除、修改、排序。 5.对学生成绩进行统计。 1.输入职工工资信息记录。 2 职工工资管理系统 2.查找满足条件的职工信息。 3.按要求对职工工资信息进行修改。 4.按要求对职工工资信息进行统计。 3 学生通讯录 1.输入不同人的姓名、电话号码、分类等信息,当录 177 入了重复的姓名和电话号码时,提示数据录入重复并取 消录入;当通信录中超过 N 条信息时,存储空间已满, 提示不能再录入新数据。 2.查询不同分类所有人的姓名和电话号码等信息。 3.选定姓名可对其中的通讯信息进行修改和删除。 四、课程设计报告的规范 要求学生在报告中清晰地描述出本课程设计题目的需求分析,算法原理、程序流程图, 对设计结果有分析总结,给出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五、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标准 本课程设计的最后成绩有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1.程序设计(60%) ; 2.课程设计报告(40%):规范情况,总结的深刻程度。 制 定:专业基础教研室 执笔人:张宝燕 审定人:王昌厚 178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1212E 周数:2 学分:2 适用专业:网络工程 一、课程设计的教学目的和任务 通过本课程设计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课堂上所学各种基本抽象数据类型的逻辑结 构、存储结构和操作实现算法,以及它们在程序中的使用方法;让学生掌握软件设计的基本 内容和设计方法,并培养学生进行规范化软件设计的能力,为以后各专业课的学习以及将来 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设计的任务是:学生应该完成指导教师布置的课程设计题目,并按照规范提交课 程设计报告。 二、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1.巩固和加深对数据结构基本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课程知识的能力。 2.培养学生根据课程需要自学参考书籍,查阅手册、图表和文献资料的能力。 3.通过实际课程设计,初步掌握简单实用软件的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 4.了解与课程有关的工程技术规范,按课程设计任务书的要求编写设计说明书,能正 确反映设计的实验结果。 5.选题具有足够的工作量,学生具有足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 三、课程设计的基本内容 指导老师提供课程设计备选题目,学生选题后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形式合作完成 课程设计任务。题目应注重综合性、可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设计过程分为:选题、算法设计 与调试、提交设计报告、课题答辩四个部分。 序号 课程设计工作 内容提要 选题 选定题目,明确课题要求,初步确定数据结构。 2 编程,上机调试 查阅相关资料进行算法设计,并编写程序上机调试程序; 进行充分的数据测试,确保实现课题要求的功能; 分析算法复杂度。 3 撰写课程设计报告 撰写并提交课程设计报告。 4 答辩 算法演示并回答 1-2 个问题。 1 四、课程设计报告的规范 179 课程设计报告要求规范书写,应当包括如下七个部分: 1.问题描述:描述要求编程解决的问题。 2.数据结构设计:给出设计中所使用数据结构的理由、定义,以及新定义的抽象数据 类型。 3.功能(函数)设计:即模块划分,描述所设计程序的各个模块(即函数)功能。 4.界面设计:给出设计中在屏幕上每一步需要用户操作的提示以及每一次用户操作产 生的调试结果。 5.编码实现:即源程序。给出所有源程序清单,要求程序有充分的注释语句,至少要 注释每个函数参数的含义和函数返回值的含义。 6.运行与测试:给出程序的运行及测试情况说明。设计测试数据,或具体给出测试数 据。要求测试数据能全面地测试所设计程序的功能。 7.总结:分析课程设计的优缺点,并尽可能对缺点提出改进意见。总结设计过程的收 获。 五、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标准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的最后成绩有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1.准备情况。(10%) 2.上机实验:出勤情况,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精神,数据结构的合理性,程序运行 情况,算法的可读性,课程设计过程进展检查情况,独立完成情况(不允许雷同),以及其 它因素。(50%) 3.答辩表现(20%) 4.课程设计报告:报告规范情况,总结的深刻程度。(20%) 成绩分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 制 定:专业基础教研室 执笔人:邓曦辉 审定人:王昌厚 180 《数据库系统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1213E 周数:2 学分:2 适用专业:网络工程 一、课程设计的教学目的和任务 通过本课程设计教学是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是《数据库系统》课程的辅助教学过程。 通过课程设计,结合实际的操作和设计,巩固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基本 概念、原理和技术,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应用现有的数据建模工具和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 规范、科学地完成一个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把理论课与实验课所学内容综合为一,并在此 基础上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提高其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毕 业设计环节以及将来的实际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1.巩固和加深对数据库系统概论基本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课程知识的能力。 2.培养学生根据课程设计需求收集资料的能力,增强查阅手册和文献资料的能力。 3.通过实程设计,初步掌握简单的数据库设计的需求分析和建立方法。 4.了解与课程有关的工程技术规范,按课程设计任务书的要求编写设计说明书,能正 确反映设计的实验结果。 5.选题具有足够的工作量,学生具有足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 三、课程设计的基本内容 数据库系统课程设计要求学生综合利用本课程的有关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特定 的数据库设计环境,针对具体的问题,完成从系统的需求分析、数据库的概念设计、数据库 的逻辑设计,到数据库实现等设计过程,最终实现一个较为完整的反映应用需求的数据库系 统。因此,在设计中,要求学生应该全面考虑各个设计环节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下面是各个设计阶段的具体内容。 1.系统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数据库系统设计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本阶段应该对整个应用情况作全面的、 详细的调查,确定特定数据库应用环境下的设计目标,收集该应用环境下针对系统设计所需 要的基础数据以及对这些数据的具体存储要求,从而确定用户的需求。用户对数据库的需求 包括:⑴ 处理需求。即用户要完成什么处理功能等。学生在设计中应根据具体的课题要求 确定系统应该实现的功能,一些基本的功能通常是必须具备的,如用户的管理与维护,基本 181 数据的维护,灵活的信息查询等。⑵ 信息需求。即在数据库中需要存储哪些数据。学生应 该根据具体的课题,认真分析有关的要求,确定本设计的信息需求。⑶ 安全性和完整性功 能。实践中这是一个需要与用户不断交流才能逐步确定的需求。本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在自己 的设计中能反映出基本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功能。 本阶段的设计结果(即系统需求分析)应该在课程设计报告中进行详细描述,画出系统 的数据流图,写出较为详细的数据字典,作为本课程设计的验收依据之一。 2.数据库的概念设计 数据库的概念设计是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利用与用户双方都能理解的形式,设计出数 据库的概念模型。本课程设计要求学生采用 E-R 方法进行数据库的概念设计。本设计阶段 可分为: 数据抽象。即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抽取出与本课程设计相关的特性。设计局部概念模 式。运用 E-R 方法,设计出系统的各个局部 ER 模型。 设计全局概念模式。通过对局部 E-R 模型的操作,解决各个 E-R 模型关于对象定义不 一致问题,以及对各个 E-R 模型进行合并优化等,最终形成数据库的全局概念模式。 本阶段的设计结果(局部和全局 E-R 图、具体数据库设计工具中概念结构设计图)应 该在课程设计报告中进行详细描述,应该能够反映该设计的正确性,作为本课程设计的验收 依据之一。 3.数据库的逻辑设计 数据库逻辑设计的目的是将概念设计阶段设计好的 E-R 图转换成与具体机器上的 DBMS(MSSQLServer)所支持的数据模型(如关系模型)相符合的逻辑结构。 鉴于本课程设计的具体环境要求,学生在进行数据库的逻辑结构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特 定的数据库环境。 形成初始的关系模式。将概念设计阶段产生的全局概念模式(E-R 图)转换成初始的关 系模式。关系模式的规范化处理。为了减少或消除关系模式中存在的数据冗余和操作异常, 根据设计所要求的规范级别,按照本课程所学知识,逐一分析各个关系模式是否满足规定的 范式。 在课程设计报告中对数据库的逻辑设计的相关内容应做详细说明,作为本课程设计的验 收依据之一。 4.创建数据库 在某一数据库管理系统环境中创建数据库, 根据需要也可建立相关数据视图和存储过程。 写出各个数据库对象的定义的 SQL 语句。 182 四、课程设计选题要求 鉴于数据库系统课程设计的具体内容,对课程设计提出如下要求: 1.选题原则 课程设计题目以选用学生相对比较熟悉的业务模型为宜,要求通过本实践性教学环节, 能较好地巩固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关系数据库的设计理论、设计方法等主要相关 知识点,针对实际问题设计概念模型,并应用现有的工具完成小型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学 生自由结组,一般 1-5 人。 2.选题要求 学生可按教师列出的课题和课题相应要求或说明,根据自己的基础和能力情况选择其中 一题,或者由指导教师指定。一般来说,选择课题应以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完成,并能得到应 有的锻炼为原则。学生也可把自己感兴趣实际问题选作课程设计的课题时,但应征得指导教 师的认可,并写出明确的设计要求和说明。 设计时要严格按照题意要求进行设计,不能随意更改。若确因条件所限,必须要改变课 题要求时,应在征得指导教师同意的前提下进行。 在课程设计报告中应该提供相关的内容,包括数据库及各个数据库对象的定义的 SQL 语句,作为本课程设计的验收依据之一。 五、课程设计报告的规范 课程设计的设计报告是学生对本次课程设计的全面总结,应该反映每个设计阶段的设计 思路和设计内容。该设计报告,应作为整个课程设计评分的书面依据和存档材料。设计报告 一般要以固定规格的纸张(如 A4)书写或打印并装订,字迹及图形要清楚,工整,规范。 内容及要求如下: 1.设计任务、要求及所用软件环境或工具介绍。 2.课程设计内容中要求的设计结果。 3.总结分析课程设计的优缺点,并尽可能对缺点提出改进意见,写出设计过程的收获。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标准 数据库系统课程设计的最后成绩有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1.准备情况。(10%) 2.问题描述。画出系统的数据流图或写出较为详细的数据字典。 (10%) 3.数据库的概念设计的局部和全局 E-R 图的进行详细描述。(30) 4.数据库的逻辑设计详细描述。 (20%) 5.数据库及各个数据库对象的定义的 SQL 语句。 (20%) 183 6.课程设计报告:规范情况,总结的深刻程度。(10%) 制 定:计算机应用教研室 执笔人:王昌厚 审定人:邓曦辉 184 专业认识实习大纲 课程编号:11209E 周数:1 周 学分:1 适用专业:网络工程 一、实习目的 根据网络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是学生在完成基础课学习转入到专业课学习阶段的一个极 其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其目的是通过参观和听取专业报告等多种方式,使学生了解本专业 相关领域的发展现状,相关产品的研发过程和管理手段。具体任务包括: 1.了解计算机、网络通信等相关领域的发展现状和最新科研成果,以及在生产科研中 的应用; 2.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拓宽学生视野,树立努力 学习专业知识的信心,并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一定的实践基础; 3.增强劳动观念,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价值观。 二、实习内容 1.参观已与我院签署”校企合作协议书”的合作单位。 2.了解网络工程涉及的相关技术。 3.听取专家报告,了解网络工程相关知识和最新研究动态、前沿技术等。 三、实习要求 学生在实习期间,应该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的劳动纪律和保密制度,虚心学习,认直听取 专家报告,并作好记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习,强化专业意识。实习结束后,必须认真作 出实习总结,提交认识实习报告,参加学校的实习考核。 四、实习时间 第 2 学期,1 周。 五、实习管理 实习领导组: 组长:院长 小组成员:书记、副书记、学生党支部书记、副院长 实习领导组职责: 由实习工作领导小组在学生认识实习之前,积极联系好实习单位,安排好学习参观的实 185 习路线和交通工具,组织好学生的活动秩序,确保实习工作顺利完成。并组织安排好实习总 结和成绩评定工作。 信息技术与工程学院 2014 年 5 月 186 专业实习大纲 课程编号:11210E 周数:4 周 学分:4 适用专业:网络工程 一、实习目的 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应该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基本应用和 开发技术,应该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开发能力。基于此,专业实习的目的旨在巩固学 生所学的基础知识、拓宽视野、增强实践能力、了解 IT 行业所需的知识及人才类型、掌握 计算机领域的最新动态,以提高学生在日益激烈的 IT 人才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二、实习内容 1.Java EE 核心技术; 2. Vi 下 C 语言编程; 3.嵌入式开发技术; 4.Web 2.0 及 Web3.0 核心技术; 5.网络程序开发; 6.网络管理;网络营销。 三、实习要求 学生在实习期间,应该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的劳动纪律和保密制度,虚心学习,努力钻研 技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习,提高专业应用能力和专业水平。实习结束后,必须提交实习 总结,参加学校的实习考核。 四、实习时间 第 7 学期,后 4 周 五、实习方式 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以集中为主,由学院实习领导小组组织学生到各实习基地实习,并 派实习检查指导小组成员进行检查指导。 六、实习管理 实习领导组: 组长:院长 小组成员:书记、副书记、学生党支部书记、副院长 187 实习领导组职责: 由实习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学生实习方向,联系相应的实习基地,分配教学实习任务,并 指定指导教师。指导教师负责具体的实习指导工作。在实习期间,实习领导小组成员随时对 实习情况进行检查、督促。 信息技术与工程学院 2014 年 5 月 188 毕业实习大纲 课程编号:11214E 周数:8 周 学分:8 适用专业:网络工程 一、实习目的 根据网络工程专业教学计划要求,在完成全部教学之后,毕业之前,要进行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前的一次综合性实习,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技术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手段。通过毕业实习, 使学生走向社会,亲身体验企业、公司工作环境和专业技术要求,提高学生专业技术、技能 和实际动手能力,为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实习内容 1.了解本专业的社会需求状况。 2.了解网络软件的开发过程和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3.参与网络软件开发研究方面的实训学习。 4.参与实际网络工程项目建设。 5.掌握科技文献、资料查询与收集的基本方法。 三、实习要求 学生在实习期间,应该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的劳动纪律和保密制度,虚心学习,努力钻研 技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习,提高专业应用能力和专业水平。实习结束后,必须认真作出 实习总结,并加注实习单位和指导教师的评语和意见。认真填写实习鉴定表,参加学校的实 习考核。 四、实习时间 第 8 学期 8 周。 五、实习方式 1.分散实习: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单位(外省学生可回原籍实习) ,将实习单位、通讯地 址、联系电话报指导教师和系上备案,实习期间至少与指导教师联系两次。 2.集中实习: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实习领导小组组织学生到各实习基地实习,并 派实习检查指导小组成员进行检查指导。 189 六、实习管理 实习领导组: 组长:院长 小组成员:书记、副书记、学生党支部书记、副院长、毕业班班主任 实习领导组职责: 由实习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学生实习单位的情况分配教学实习任务,并指定指导教师。指 导教师负责具体的实习指导工作。在实习期间,实习领导小组成员随时对实习情况进行检查、 督促。 信息技术与工程学院 2014 年 5 月 190 信息技术与工程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细则 一、总则 毕业论文(设计)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有 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每位本科学生必须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环节,认真进行毕业设 计与撰写论文,成绩合格,方可取得相应的学分。毕业论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总结学生在校期 间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的技能解决较为复杂问题的能 力。为了加强我院本科生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的管理与指导,切实提高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 的水平与质量,根据《晋中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规定(修订)》,特制定本工作 细则。 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组织管理 (一)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院长 成员:副院长、教研室负责人 秘书:教学秘书 (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职责 1.贯彻落实学校有关毕业设计管理规定和工作部署,制定学年度毕业论文(设计)工作 计划。 2.确定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布置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工作任务。 3.组织审定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动员。 4.负责本学院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工作的运行和执行过程中各阶段的质量保证。定期组 织检查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工作进展情况,特别要做好题目审查、中期和答辩检查。 5.成立答辩委员会,组织答辩工作。 6.审定本学院学生毕业论文成绩,并负责向学生公布。 7.总结毕业论文(设计)工作。 (三)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委员会 主席:院长 成 员:各教研室负责人 秘书:教学秘书 (四)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委员会工作职责 191 1.审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资格。 2.成立答辩小组并指导答辩小组开展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工作。 3.依据学校制订的评分参考标准制订本专业具体的答辩要求和评分细则。 4.审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总评成绩。 三、毕业论文(设计)的工作程序及时间要求 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整个工作应当在 6 月初结束。指导教师 安排、命题、选题、开题等工作应当在第七学期结束前完成。中期检查、毕业设计、论文撰 写、答辩在第八学期进行。 四、毕业论文(设计)命题原则和命题程序 (一)毕业论文(设计)命题原则 1.题目应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拟定。题目应尽量结合实际,鼓励教师将毕业论 文(设计)与本人的科研项目或技术开发项目相结合。其中至少有 50%以上的题目来源于 实践。 2.题目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言简意赅,引人注目,一般不宜超过 20 个字。 副标题不超过 28 个字。 3.选题难度与工作量要适度,应使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设计任务。 4.选题要有利于深化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拓展所学的知识面。 5.选题原则上应坚持“一人一题”。如选题需要有 2 人或几人合做,须由指导教师提出, 并经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领导小组批准,但每个学生必须独立完成其中一部分工作,并独 立撰写各自的毕业论文(设计)。 6.题目确定后一般不予更换,确需更换者,由本人提出书面申请,由毕业论文(设计) 工作领导小组批准。 (二)毕业论文(设计)命题程序 1.毕业论文(设计)题目由教研室组织教师于第七学期第八周前拟好。拟题要求包括题 目名称、完成本题的基本要求和所需条件等内容。 2.题目经毕业论文(设计)领导小组审批后向学生公布,并于第七学期结束前组织学生 选题、开题,开题结束后将开题报告、开题答辩记录表存档。 五、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职责 1.指导教师应由具有一定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或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并应具 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硕士以上学历。 192 2.能够贯彻落实校、院有关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管理规定和工作部署;指导学生理解毕 业设计与毕业论文写作的任务、目的、要求及全部工作内容。 3.在学生选择论文题目之前对学生进行选题指导。 4.指导教师应根据所选课题,提出各阶段的设计要求和日程安排。 5.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次数不少于 4 次,负责检查设计进度和设计质量,解答学生设计中 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6.毕业论文(设计)完成后提出对学生工作态度、能力水平、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及 应用价值的评定意见,写出评语、给出成绩。 7.向学院推荐优秀毕业论文(设计)。 六、保障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来源于实践的措施 1.积极和毕业实习单位联系,由实习单位提供了来自于实践的论文题目供学生选择。 2.积极鼓励指导教师根据自己的科研项目为学生拟定题目,要求每个指导教师自拟题目 不少于 5 个,指导教师的命题总计不少于 100 个。 3.对于分散实习的学生鼓励学生自己联系公司和企业,根据公司和企业的在研项目选择 论文题目,或者根据公司和企业的需求为他们设计开发软件,从而确定自己的题目。 4.学生可以根据参加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或计算机大赛等拟定题目。 七、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要求与写作规范 (一)写作要求 1.论文内容应包括:题目、中英文摘要、中英文关键词、目录、正文、注释(可选)、 致谢、参考文献、附录(可选)。 2.摘要应阐述学位论文的主要观点,应以第 3 人称陈述说明本论文的目的、研究方法、 成果和结论。概括介绍主要研究背景,即从事这项工作的目的和重要性;主要的研究内容和 研究方法;获得的主要结论。给读者一个对本论文的总体、初步的了解和认识。而不应是各 章节标题的简单罗列。摘要以 200-500 字为宜。 3.关键词是能反映论文主旨最关键的词句,一般 3-5 个。 4.目录按论文顺序分二级层次标识,要标明页数,目录中的标题应与正文中的标题一致。 5.正文字数在 5000 字以上。从引言开始编号,最后是结束语。正文必须重点论述系统 需求分析、数据库设计、软件设计、软件实现、系统测试分析。针对自己要研究的内容(要 解决的问题)、采用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关键技术展开论述。不要在正文中介绍你的软件使 用方法或界面。软件使用说明书、软件的主要代码可放在附录中。 193 6.引言部分用于说明论文(设计)的背景,前人所做的工作、现状、理论依据、实验基 础、预期结果及其在相关领域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7.正文中系统测试分析这一章要给出测试数据、测试结果、结果分析和结论(存在的问 题以及改进方法)。 8.结束语是对整个设计工作进行归纳总结;指出毕业设计的工程价值和在实际中推广应 用的可能性。自己的心得体会和见解、收获。 9.参考文献数量原则在 8 篇左右,但不能低于 5 篇,其中最好能包含英文文献 1 篇以上。 参考文献的组成应包括著作、论文、期刊、电子出版物、报纸等,以期刊为主。必须在正文 中标注引用位置。 10.附录(可选)对某些需要在毕业论文中反映出来,但又不宜于在论文主体中详述的 内容,可以放在附录中讲述。在论文主体中谈到有关内容时注明参看附录。毕业论文可以有 多个附录,按顺序予以编号,每个附录分别有各自的题目。例如软件运行环境的配置、软件 使用说明书、软件的主要代码可放在附录中。 (二)论文格式和装订要求 1.论文中所有英文统一用 Times New Roman 字体。 2.论文单面打印,一律用 A4 纸打印。页面设置:页边距上下各 2.75cm,左边距 2.8cm,右 边距 2.5cm,页眉 1.9cm,页脚 2.2cm,行间距固定值为 22 磅。正文开始标注页码:页面右下 角。 3.装订次序:封皮、封面、毕业论文(设计)诚信声明书、开题报告及任务书、进度表、 中期检查表、答辩记录表、评审答辩表、答辩委员会决议书、中英文摘要、目录、论文正文 (包括注释、致谢、参考文献、附录)、实验记录。毕业设计的软件(包括开发环境所需软 件、软件使用说明、运行环境配置说明)要以光盘的形式附在论文的后面(装入小袋,封口) 不要单独保存,以防丢失。 4.英文姓名写法示例:刘文明的英文写法为 LIU Wen-ming,董文的英文写法为 DONG Wen。姓和名之间空一格。 5.正文的层次标题序号依次为“1”、“1.1”、“1.1.1”。一律前面空两格,后空一格 写标题。 6.引言要编号进目录,作为第一章。 7.结束语要编号进目录,作为最后一章。 8.致谢不编号进目录,单独占一页。 9.参考文献不编号要进目录,单独占一页。 194 10.图和表中文字为宋体、5 号,一般要将图表居中,而且图表不宜太大。图的编号应该 按章编号:图 1-1,图 1-2,图 2-1,图 2-2。表的编号应该按章编号:表 1-1,表 1-2,表 2-1,表 2-2。 11.论文中的度量单位。根据国家规定,论文中出现的度量单位都应采用国际单位制。 12.参考文献格式示例如下: [1] 涂胜元,王军波,傅廷伟等.滑翔增程弹弹道仿真研究[J].弹箭与制导学报, 2005,25(4):381-384. [2] 杨颖,王琦.STK 在计算机仿真中的应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 13.以上未说明的事项参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毕业论文写作要求和模板。 八、中期检查 为保证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应在论文(设计)写作过程中组织开展中期检查。重点 检查论文(设计)选题、学生出勤、教师指导、整体工作进展等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及时 采取措施予以解决。检查完毕后填写中期检查记录表并存档。 九、成绩评定 (一)指导教师评阅 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完成后,指导教师要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进行审核,写出 评阅意见,并按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参考标准》给出 评分。意见必须具体说明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中的表现,并针对每个学生毕业论文(设 计)的具体内容和软件设计情况给出合理评价。 (二)答辩 1.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前应做好以下工作: (1)答辩前学生应提交开题报告、论文进度表、论文定稿和设计成果。 (2)组织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设计)进行评阅,写出评阅意见,给出成绩。 (3)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进行审查。 (4)成立答辩小组,每个答辩小组应有答辩教师 3~5 人;答辩小组设组长 1 人,负责 组织答辩考评,答辩小组应设书记员 1 人,负责答辩记录和成绩汇总。由答辩小组成员对论 文(设计)认真审阅,拟定答辩问题。 2.学生有以下情形者,应取消答辩资格: (1)未完成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者。 (2)毕业论文(设计)有严重错误或格式不符合要求者。 (3)查明有剽窃、抄袭、伪造数据或找人代做者。 195 3.答辩程序与要求 (1)首先由学生报告毕业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演示毕业设计成果,然后教师提 问、学生回答,最后由答辩小组负责人总结。每个学生答辩时间一般为 15 分钟左右。 (2)学生向答辩小组汇报毕业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论题的目的及意义、 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参考的主要文献及资料、论文(设计)的主要观点、价值及不足之处。 (3)教师提问的主要内容包括:需要进一步说明的问题;论文(设计)中所涉及的基 本理论、基本知识、方法和原理。 (4)在答辩过程中,答辩小组书记员要认真做好相应记录。答辩后答辩小组要给出论 文(设计)成绩及答辩是否通过的意见,意见要针对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学生陈述和 回答问题情况给出。 (5)毕业论文(设计)的答辩成绩实行百分制和优、良、中、差四级制双轨记分法。 其中 85 分(含 85 分)以上为优,75--84 为良,60--74 为中),59 分(含 59 分)以下为差。 具体按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评分参考标准》给出评分。 (三)成绩总评 1.毕业论文(设计)的成绩由指导教师和答辩小组的评分分别按 50%和 50%的比例算出, 总评成绩由学院答辩委员会确定。 2.毕业论文(设计)的总评成绩采用百分记分制和优、良、中、差四级制双轨记分法, 其中 85 分(含 85 分)以上为优(学分绩点为 4),75--84 为良(学分绩点为 3),60--74 为中(学分绩点为 2),59 分(含 59 分)以下为差(学分绩点为 0)。 3. 成绩的评定必须公正客观,呈正态分布。毕业论文(设计)的优秀率不超过 20%。 4.对于因各种原因未参加正常答辩和论文(设计)成绩不及格的,原则上应安排在下一 年级对论文(设计)进行答辩和成绩评定。 5.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由指导教师推荐,专业教研室集体研究,提交到学院答辩委员 会答辩,答辩评审通过者方为优秀。获得优秀毕业论文的学生原则上其学习成绩和毕业论文 (设计)的成绩均应在班级的前 30%。 6.毕业论文(设计)答辩以后,由答辩委员会进行工作总结。 十、存档 1.学生答辩后,按装订要求把相关材料装订成册、按专业班级保存。 2.将毕业论文(设计)电子版按专业班级刻录成光盘保存。 196 3.将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学院制定的规章制度、各项工作的通知和总结、指导教师 情况统计表、毕业论文(设计)分组情况表、毕业论文(设计)题目统计表、答辩记录、答 辩成绩汇总表等资料存档。 4.毕业论文(设计)的纸质版及相关材料至少保存 4 年,电子版应长久保存。 信息技术与工程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领导小组 197

相关文章